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是在人类行动没有改变环境以前,记载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现状,预测它将产生的变化,并对预测的结果进行评价。环境影响评价中所指的“环境影响”或“环境后果”包括对各種环境因素或环境介质的影响、对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有时还涉及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多数国家都要求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开始要求对国家的政策、计划和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目的是把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使环境因素与经济、社会因素一起,在规划形成的早期阶段得到重视。为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围绕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1 引言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已有30年之久,但我国刚刚起步。对于评价内涵及内容的探讨是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基础。为此,文章针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一般而论,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有:第一,代表性原则。评价指标的确定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反映土地利用方式对环境影响的现状及变化特征。第二,综合性原则。全面衡量各种环境因素,严格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评价。第三,系统性原则。确定相应的评价层次,按系统论的观点评价各个指标,构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第四,科学性原则。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应具有明确的科学内涵、较好的度量性,要便于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第五,可操作性原则。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易于从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相关部门资料以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现有资料中获取,便于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使用。
2.2 选取指标的方法
一般评价指标的选取有范围法、目标法、部门法、问题法、复合法等方法。其中范围法主要根据土地用途进行分类,然后确定指标,但这种方法的主要缺陷是不能直接把土地利用目标与指标挂钩,而目标法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部门法是按土地利用的各个部门进行分类并选取指标,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揭示部门之间的联系;问题法则是从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出发来选取指标,该方法往往出现因问题错综复杂等而无法选取指标;因果法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各种结果导出原因,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构建指标体系,但作为一个复合体,其内部各种现象的联系远比因果关系复杂,因此因果法不能很好地反映土地利用中的各种关系。复合法是把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指标体系组合在一起,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原有指标体系各自的缺点,但指标体系的选取过于复杂。
2.3 指标体系的设置及框架
土地规划的环境评价应着重考虑选择相对指标,尽可能减少选取绝对指标,以反映宏观层面的影响。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土地利用综合环境影响度;其次,土地利用分项环境影响层。三大土地利用类型的环境影响度为农业用地环境影响度、建设用地环境影响度、未利用土地环境影响度;最后,指标层。具体反映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多项指标,包括对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的用以反映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指标和衡量环境影响程度的指标。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指标体系框架则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环境要素(或环境主题)层:土地规划利用活动涉及的环境要素;第二,准则层(可持续发展目标层):针对环境要素的环境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标准;第三,指标层:具体反映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多项指标。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可以采用状态指标和影响指标。状态指标是反映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指标,影响指标指那些用来衡量环境影响的指标。
2.4 评价方法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内外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其做法通常是分析建设项目对环境要素的影响程度,再作综合评价。在土地规划利用的环境评价上,可以借鉴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如Delphi法、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加权比较法、逼近理想状态排列法、费用效益分析法、有无对比法、敏感性分析等。依照区域范围的大小,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采用指标法与图形叠置法相结合的方法。指标法可以反映土地结构数量调整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图形叠置法可以反映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调整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国家级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由于研究尺度大,可偏重指标法。
3 开展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领导、科学组织、注重与相关部门的协调
首先要尽快完善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评价工作的执行标准,以规范、监督评价工作的执行和界定各评价工作涉及部门的权利和职责。同时,应当尽快建立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项组织机构主管这项工作。其次,要积极进行试点探索,并以试点地区实例研究为基础促进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规范化。三是加快人员培训,组建一支既有环境方面的知识背景,又了解土地规划本身的制定过程的专业化队伍。四是进一步加强部门间交流与合作,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冲破行业壁垒,对规划替代方案的选择与污染减缓措施的修订进行深入研讨。
3.2 做好前期研究
根据国办[2005]32号文的指示精神,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在于做好“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的专题研究工作。该专题研究有6项任务:其一,调查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其二,分析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了其三,提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建议;其四,提出进行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分区,确定管制规则;其五,提出重点区域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建议;其六,提出生态改善目标和生态建设用地安排的建议。要以“改善、协调、预防和减缓”生态环境问题为目标,提出一系列考虑充分、全面的规划方案建议。 3.3 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空间体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为土地规划服务的。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規划功能和所针对的问题不同,与此相对应的环境影响评价也有不同的内容和评价的指标体系。为此,土地利用规划空间体系的建立是首要问题。FAO在“土地利用规划指南”把土地利用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家级、地区级和地方级,分别针对国家的战略性问题、地区的方案跨地方的问题以及地方的具体项目。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层次性与此基本对应,因此,建立科学的与土地利用规划空间体系相对应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空间体系同样重要。
3.4 加强多学科的合作和公众参与
不仅土地利用规划本身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和土地生态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对规划指标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而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评价更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因此以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为核心,整合多学科人才,凝聚多学科知识,集成多学科的方法是有益的。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土地使用者主体更多的参与到土地利用中,而且土地利用规划本身就是为不同的土地使用主体服务的,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同,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也应该加强公众的参与。
3.5 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基础数据库和指标体系
数据是评价的基础。广义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土地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土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等,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和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指标体系框架,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服务。同时,建立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性。
3.6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应用基础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评价是一门应用技术,评价的效果除了依赖基础数据的数量和质量、评价指标选取的科学性、评价方法的合理性等外,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土地评价的方法等应用基础研究、基本方法的研究非常重要。比如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方面,截止目前还不能形成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水资源影响的完整清晰认识。研究的空间尺度较多地集中于径流小区、自然坡面和小流域等方面,很难应用于大尺度区域。而这一大尺度区域的研究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目前各地正在积极进行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之前,我国已开展过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停滞多年,前两轮规划又都是处于经济转型和土地利用制度进行较大的改革时期所为,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处理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中产生的问题,需要进行认真地总结。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如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文章作出了详细分析。
参考文献:
[1]陆书玉主编.环境影响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2]钱海滨等.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研究综述.中国土地科学,2016,15(3).
[3]彭建等.国内外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资源科学,2013,25(2).
(作者单位:安徽永祥房地产土地评估测绘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赵晓辉,男,1982.01,安徽池州,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规划。
关键词: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1 引言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已有30年之久,但我国刚刚起步。对于评价内涵及内容的探讨是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基础。为此,文章针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一般而论,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有:第一,代表性原则。评价指标的确定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反映土地利用方式对环境影响的现状及变化特征。第二,综合性原则。全面衡量各种环境因素,严格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评价。第三,系统性原则。确定相应的评价层次,按系统论的观点评价各个指标,构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第四,科学性原则。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应具有明确的科学内涵、较好的度量性,要便于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第五,可操作性原则。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易于从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相关部门资料以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现有资料中获取,便于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使用。
2.2 选取指标的方法
一般评价指标的选取有范围法、目标法、部门法、问题法、复合法等方法。其中范围法主要根据土地用途进行分类,然后确定指标,但这种方法的主要缺陷是不能直接把土地利用目标与指标挂钩,而目标法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部门法是按土地利用的各个部门进行分类并选取指标,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揭示部门之间的联系;问题法则是从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出发来选取指标,该方法往往出现因问题错综复杂等而无法选取指标;因果法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各种结果导出原因,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构建指标体系,但作为一个复合体,其内部各种现象的联系远比因果关系复杂,因此因果法不能很好地反映土地利用中的各种关系。复合法是把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指标体系组合在一起,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原有指标体系各自的缺点,但指标体系的选取过于复杂。
2.3 指标体系的设置及框架
土地规划的环境评价应着重考虑选择相对指标,尽可能减少选取绝对指标,以反映宏观层面的影响。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土地利用综合环境影响度;其次,土地利用分项环境影响层。三大土地利用类型的环境影响度为农业用地环境影响度、建设用地环境影响度、未利用土地环境影响度;最后,指标层。具体反映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多项指标,包括对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的用以反映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指标和衡量环境影响程度的指标。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指标体系框架则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环境要素(或环境主题)层:土地规划利用活动涉及的环境要素;第二,准则层(可持续发展目标层):针对环境要素的环境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标准;第三,指标层:具体反映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多项指标。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可以采用状态指标和影响指标。状态指标是反映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指标,影响指标指那些用来衡量环境影响的指标。
2.4 评价方法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内外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其做法通常是分析建设项目对环境要素的影响程度,再作综合评价。在土地规划利用的环境评价上,可以借鉴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如Delphi法、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加权比较法、逼近理想状态排列法、费用效益分析法、有无对比法、敏感性分析等。依照区域范围的大小,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采用指标法与图形叠置法相结合的方法。指标法可以反映土地结构数量调整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图形叠置法可以反映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调整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国家级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由于研究尺度大,可偏重指标法。
3 开展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领导、科学组织、注重与相关部门的协调
首先要尽快完善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评价工作的执行标准,以规范、监督评价工作的执行和界定各评价工作涉及部门的权利和职责。同时,应当尽快建立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项组织机构主管这项工作。其次,要积极进行试点探索,并以试点地区实例研究为基础促进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规范化。三是加快人员培训,组建一支既有环境方面的知识背景,又了解土地规划本身的制定过程的专业化队伍。四是进一步加强部门间交流与合作,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冲破行业壁垒,对规划替代方案的选择与污染减缓措施的修订进行深入研讨。
3.2 做好前期研究
根据国办[2005]32号文的指示精神,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在于做好“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的专题研究工作。该专题研究有6项任务:其一,调查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其二,分析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了其三,提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建议;其四,提出进行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分区,确定管制规则;其五,提出重点区域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建议;其六,提出生态改善目标和生态建设用地安排的建议。要以“改善、协调、预防和减缓”生态环境问题为目标,提出一系列考虑充分、全面的规划方案建议。 3.3 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空间体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为土地规划服务的。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規划功能和所针对的问题不同,与此相对应的环境影响评价也有不同的内容和评价的指标体系。为此,土地利用规划空间体系的建立是首要问题。FAO在“土地利用规划指南”把土地利用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家级、地区级和地方级,分别针对国家的战略性问题、地区的方案跨地方的问题以及地方的具体项目。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层次性与此基本对应,因此,建立科学的与土地利用规划空间体系相对应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空间体系同样重要。
3.4 加强多学科的合作和公众参与
不仅土地利用规划本身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和土地生态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对规划指标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而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评价更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因此以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为核心,整合多学科人才,凝聚多学科知识,集成多学科的方法是有益的。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土地使用者主体更多的参与到土地利用中,而且土地利用规划本身就是为不同的土地使用主体服务的,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同,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也应该加强公众的参与。
3.5 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基础数据库和指标体系
数据是评价的基础。广义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土地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土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等,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和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指标体系框架,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服务。同时,建立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性。
3.6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应用基础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评价是一门应用技术,评价的效果除了依赖基础数据的数量和质量、评价指标选取的科学性、评价方法的合理性等外,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土地评价的方法等应用基础研究、基本方法的研究非常重要。比如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方面,截止目前还不能形成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水资源影响的完整清晰认识。研究的空间尺度较多地集中于径流小区、自然坡面和小流域等方面,很难应用于大尺度区域。而这一大尺度区域的研究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目前各地正在积极进行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之前,我国已开展过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停滞多年,前两轮规划又都是处于经济转型和土地利用制度进行较大的改革时期所为,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处理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中产生的问题,需要进行认真地总结。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如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文章作出了详细分析。
参考文献:
[1]陆书玉主编.环境影响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2]钱海滨等.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研究综述.中国土地科学,2016,15(3).
[3]彭建等.国内外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资源科学,2013,25(2).
(作者单位:安徽永祥房地产土地评估测绘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赵晓辉,男,1982.01,安徽池州,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