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引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攀岩运动以其独有的登临高处的征服感吸引了无数爱好者。攀岩运动是从登山运动中派生来的新项目,也是登山运动中的一项竞技体育项目。目前已经有少数高校开设攀岩课程,本文从理论角度出发为我国高校开设攀岩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高校攀岩课,问卷调查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十所高校的大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研究法
利用百度和登录中国攀岩网搜集大量有关攀岩运动的最新信息,使用维普网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并阅读论文60余篇,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大量有关社会调查的书籍和与攀岩运动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设计了调查问卷,经过专家筛选确定调查问卷二十项指标作为调查内容,并经过小范围调查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具有较高的效度。
2.2.3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国内高校开展情况
高校攀岩运动在国内开展比较早,但是普及较慢,一开始主要进行竞技训练,为我国的攀岩界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甚至世界顶尖选手。随着攀岩运动的逐渐开展,越来越多高校认识到攀岩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以及学生对此项开展运动的需求,各高校也纷纷着手实施攀岩课程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四十多所高校开设了攀岩课。
表1 我国目前开展攀岩运动的主要高校
序号 开展学校 序号 开展学校
1 北京大学 2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 清华大学 22 山东师范大学
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3 山东体育学院
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4 厦门大学
5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25 华侨大学
6 江西理工大学 26 浙江师范大学
7 上海大学 27 长安大学
8 同济大学 28 长春大学
9 东华大学 29 长春工业大学
10 西北民族大学 30 吉林农业大学
11 广东警官学院 31 长春理工大学
12 广东省公安司执法管理干部学院 32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13 中山大学 33 长春大学光华学院
14 华南理工大学 34 吉林大学
15 暨南大学 35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16 华南农业大学 36 韶关学院
17 解放军军事体育进修学院 37 澳门大学
18 白云职业技术学院 38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黄克兢分校
19 石家庄经济学院 39 香港中文大学
20 成都理工大学 40 澳门科技大学
3.2 攀岩课的功能价值分析
3.2.1 健身价值
现代攀岩是从登山运动中衍生出來的竞技运动项目,攀登者对象主要是天然岩石峭壁或者人工岩墙。攀登时不用工具,仅靠手脚和身体的平衡向上运动,手和手臂根据支点的不同,采用各种用力方法,如抓、握、挂、抠、撑、推、压等。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上下肢及腰腹力量,而且很多小肌群、小关节在攀登时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有资料显示,中等强度的攀岩在2分钟左右,攀登结束时,心率在150-160次/分钟。
3.2.2 教育价值
攀岩运动严格遵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以其独特的方式,发挥着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其教育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意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应对未来的激烈社会竞争。在攀岩运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协调性、社会性、创造力、忍耐力及与同伴的合作沟通能力,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3.2.3 课程价值
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我过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绝大多数还是局限在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目前国内各高校已经在对现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和创新。伴随攀岩运动的传播与发展,部分高校已经将攀岩这一新兴运动加入到体育课堂当中。在新形势下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符合体育课程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做为一种体验式教学活动,它突破了传统教育思维和教学模式,通过攀岩运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沟通力、耐挫力,增强信任感、责任感,提高合作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团队行为,回归教育的本质,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初衷。
3.3 开展攀岩课的可行性分析
3.3.1 教育改革与课程需要
在推行素质教育以及高校体育教改的大背景下,传统单一的教学课程结构体系以及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体育教学需求。现有课程内容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攀岩运动能够为高校体育课程注入新鲜血液,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健康性和娱乐性,更加注重技术型与文化性的统一。
3.3.2 学生兴趣需求
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是一个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一线体育教师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学生的兴趣需求决定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96%的学生听说过攀岩运动,有34%的学生相对了解攀岩运动,在这些学生中有81.3%的学生认为攀岩运动是一项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运动项目;有92.4%的学生认为攀岩运动内容新颖;作为一项新兴体育项目,学生的兴趣是高校体育设置攀岩运动不可忽视的驱动因素。 3.3.3 成功开展高校的经验
攀岩课已经进入全国和福建省内的部分高校,成功开课也给后来的院校提供了相应的经验,使得后续开展的高校有了可以参照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准备把攀岩纳入学校体育课程的高校应到成功开课的学校去学习交流。
3.4 开展攀岩课的不利因素分析
3.4.1 缺少专项教师
调查表明,目前高校攀岩教师大都由其他体育专业教师转变而来,主要有3方面的因素:(1)高校出于开展攀岩运动的需要,指派其他專业体育教师参加攀岩运动的培训学习,负责本校攀岩运动的教学;(2)部分教师个人爱好攀岩运动,有一定的攀岩运动基础,被指派为本校的攀岩教师;(3)招募高校攀岩运动员毕业后担任攀岩教师师。
3.4.2 场地器材缺乏
由于攀岩是一种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福建省内绝大部分高校均未开设攀岩课程,同时也不具备开设攀岩课的条件,必须要修建场地和购置器材。通过调查了解,以投资兴建一道宽近4米、高10米的攀岩墙为例,成本大概为600000元左右、另外,需要购置一些保护设备。如:安全带、下降器、安全铁锁、八字环、绳套、安全头盔、攀登鞋、镁粉等,大约需要l0000--20000元。除了供体育教学与运动队训练,闲暇时还可以进行对外经营,或开设全民健身路径。
3.4.3 教材资源不足
现阶段,国内还没有出版完善的攀岩教材供我国高校参考和使用。有的高校只是依靠所搜集的国内外零散的攀岩资料来进行教学训练;少数高校根据自编教材进行教学训,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部分高校都是教师根据自身的慢慢摸索和长期积累的零散经验来组织教学训练。因此,如何使教材、教学体系逐步完善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4.结论与建议
4.1 开展攀岩课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内涵。
4.2 已经开展攀岩课高校的成功经验,对其他高校也是可行的,各高校可以相互学习。
4.3 开展攀岩课,场地建设要因地制宜,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岩壁。
4.4 专项教师少,应积极培养专项教师以满足开课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十一条[S].2002,8
[2]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OO2
[3]国家体委、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
[4]黄静等主编.攀岩运动[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攀岩运动以其独有的登临高处的征服感吸引了无数爱好者。攀岩运动是从登山运动中派生来的新项目,也是登山运动中的一项竞技体育项目。目前已经有少数高校开设攀岩课程,本文从理论角度出发为我国高校开设攀岩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高校攀岩课,问卷调查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十所高校的大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研究法
利用百度和登录中国攀岩网搜集大量有关攀岩运动的最新信息,使用维普网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并阅读论文60余篇,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大量有关社会调查的书籍和与攀岩运动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设计了调查问卷,经过专家筛选确定调查问卷二十项指标作为调查内容,并经过小范围调查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具有较高的效度。
2.2.3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国内高校开展情况
高校攀岩运动在国内开展比较早,但是普及较慢,一开始主要进行竞技训练,为我国的攀岩界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甚至世界顶尖选手。随着攀岩运动的逐渐开展,越来越多高校认识到攀岩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以及学生对此项开展运动的需求,各高校也纷纷着手实施攀岩课程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四十多所高校开设了攀岩课。
表1 我国目前开展攀岩运动的主要高校
序号 开展学校 序号 开展学校
1 北京大学 2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 清华大学 22 山东师范大学
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3 山东体育学院
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4 厦门大学
5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25 华侨大学
6 江西理工大学 26 浙江师范大学
7 上海大学 27 长安大学
8 同济大学 28 长春大学
9 东华大学 29 长春工业大学
10 西北民族大学 30 吉林农业大学
11 广东警官学院 31 长春理工大学
12 广东省公安司执法管理干部学院 32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13 中山大学 33 长春大学光华学院
14 华南理工大学 34 吉林大学
15 暨南大学 35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16 华南农业大学 36 韶关学院
17 解放军军事体育进修学院 37 澳门大学
18 白云职业技术学院 38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黄克兢分校
19 石家庄经济学院 39 香港中文大学
20 成都理工大学 40 澳门科技大学
3.2 攀岩课的功能价值分析
3.2.1 健身价值
现代攀岩是从登山运动中衍生出來的竞技运动项目,攀登者对象主要是天然岩石峭壁或者人工岩墙。攀登时不用工具,仅靠手脚和身体的平衡向上运动,手和手臂根据支点的不同,采用各种用力方法,如抓、握、挂、抠、撑、推、压等。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上下肢及腰腹力量,而且很多小肌群、小关节在攀登时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有资料显示,中等强度的攀岩在2分钟左右,攀登结束时,心率在150-160次/分钟。
3.2.2 教育价值
攀岩运动严格遵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以其独特的方式,发挥着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其教育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意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应对未来的激烈社会竞争。在攀岩运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协调性、社会性、创造力、忍耐力及与同伴的合作沟通能力,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3.2.3 课程价值
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我过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绝大多数还是局限在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目前国内各高校已经在对现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和创新。伴随攀岩运动的传播与发展,部分高校已经将攀岩这一新兴运动加入到体育课堂当中。在新形势下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符合体育课程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做为一种体验式教学活动,它突破了传统教育思维和教学模式,通过攀岩运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沟通力、耐挫力,增强信任感、责任感,提高合作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团队行为,回归教育的本质,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初衷。
3.3 开展攀岩课的可行性分析
3.3.1 教育改革与课程需要
在推行素质教育以及高校体育教改的大背景下,传统单一的教学课程结构体系以及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体育教学需求。现有课程内容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攀岩运动能够为高校体育课程注入新鲜血液,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健康性和娱乐性,更加注重技术型与文化性的统一。
3.3.2 学生兴趣需求
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是一个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一线体育教师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学生的兴趣需求决定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96%的学生听说过攀岩运动,有34%的学生相对了解攀岩运动,在这些学生中有81.3%的学生认为攀岩运动是一项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运动项目;有92.4%的学生认为攀岩运动内容新颖;作为一项新兴体育项目,学生的兴趣是高校体育设置攀岩运动不可忽视的驱动因素。 3.3.3 成功开展高校的经验
攀岩课已经进入全国和福建省内的部分高校,成功开课也给后来的院校提供了相应的经验,使得后续开展的高校有了可以参照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准备把攀岩纳入学校体育课程的高校应到成功开课的学校去学习交流。
3.4 开展攀岩课的不利因素分析
3.4.1 缺少专项教师
调查表明,目前高校攀岩教师大都由其他体育专业教师转变而来,主要有3方面的因素:(1)高校出于开展攀岩运动的需要,指派其他專业体育教师参加攀岩运动的培训学习,负责本校攀岩运动的教学;(2)部分教师个人爱好攀岩运动,有一定的攀岩运动基础,被指派为本校的攀岩教师;(3)招募高校攀岩运动员毕业后担任攀岩教师师。
3.4.2 场地器材缺乏
由于攀岩是一种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福建省内绝大部分高校均未开设攀岩课程,同时也不具备开设攀岩课的条件,必须要修建场地和购置器材。通过调查了解,以投资兴建一道宽近4米、高10米的攀岩墙为例,成本大概为600000元左右、另外,需要购置一些保护设备。如:安全带、下降器、安全铁锁、八字环、绳套、安全头盔、攀登鞋、镁粉等,大约需要l0000--20000元。除了供体育教学与运动队训练,闲暇时还可以进行对外经营,或开设全民健身路径。
3.4.3 教材资源不足
现阶段,国内还没有出版完善的攀岩教材供我国高校参考和使用。有的高校只是依靠所搜集的国内外零散的攀岩资料来进行教学训练;少数高校根据自编教材进行教学训,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部分高校都是教师根据自身的慢慢摸索和长期积累的零散经验来组织教学训练。因此,如何使教材、教学体系逐步完善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4.结论与建议
4.1 开展攀岩课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内涵。
4.2 已经开展攀岩课高校的成功经验,对其他高校也是可行的,各高校可以相互学习。
4.3 开展攀岩课,场地建设要因地制宜,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岩壁。
4.4 专项教师少,应积极培养专项教师以满足开课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十一条[S].2002,8
[2]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OO2
[3]国家体委、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
[4]黄静等主编.攀岩运动[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