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默,即举止言谈有趣而意味深长。幽默中包含情趣,隐藏机智,突显个性。幽默可以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可以冰释误会,淡化甚至消除矛盾。
幽默的力量是强大的。
幽默是一种艺术。普通生活需要幽默,教育更需要幽默。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儿童也不理解教师。”教学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在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幽默,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驱散学生的疲倦感,使得学生注意力之灯更加明亮。同时,幽默也可以使教学内容趣味化,便于学生记忆和巩固。总之,幽默可以在课堂上大有作为——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消除紧张,改善关系,使得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趣,更有效。
把幽默引进课堂有不少途径,其中十分简单便捷的就是在学生的名字上做文章。本人执教的初中二年级两个班共有135个学生。比如可以说“郑永苍”是“永远苍翠,生命力极为旺盛”;说“陈强”是“著名的演员,电影中演南霸天等反面形象非常到位”;说“蒋立新”“可能是国民党头子蒋介石的后代,不过,立新同学‘立’了‘新’,也就不再令人讨厌和痛恨了”;说“孙伍斌”是“队伍中的兵(斌),是战士,应该是雄赳赳,气昂昂,而不应该是老是弯着腰,没有一点军人的气质(孙伍斌是高个子,平时老是弯着腰,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也站不直)”;说“谢文静”“其实并不文静,收到六中的录取通知书时竟然‘高兴得大呼小叫,一蹦三尺高,左邻右舍都以为我疯了’(单引号内为该生习作的原文)”。用幽默的语言解说学生的姓名,学生非常喜欢,都会报以笑声,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较理想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四班有个叫林经纬的男生,小不点,学习缺乏信心,也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节课教学了古文《伤仲永》之后,我让学生说说仲永从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变成一个跟普通人没任何区别的青年说明了什么道理。经纬把手举得高高的,生怕我不提问他。我灵机一动,说:“请地球同学回答。”学生们愕然,我解释道:“经纬,经线和纬线,不就是地球吗?地球可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啊!”学生们笑了。不知是不是偶然,他这次回答比以前好多了。他说:“仲永的情况说明即使是天才,如果不好好学习,也是枉然。”我充分加以肯定,说“枉然”两个字用得特好。他非常高兴。此后,他发言的积极性特别高,但有时也有注意力分散、坐姿不规范的情况发生。我又恢复叫他“经纬”。学生们说:“怎么不叫‘地球’呢?”我说:“我对他的表现很满意的时候,就叫他‘地球’,对他的表现有点意见的时候就叫他‘经纬’。”于是,又是引来一阵欢笑。关于方仲永的问题回答后的第四天,经纬因上课迟到被某教师罚站在教室外。他面对墙壁,眼泪簌簌地往下掉。我问明缘由后,突然想起要写案例,可那天他在课上的回答记不起来了,便问他,他反应很快,马上作出准确的回忆。我深有感触,马上想到:一个学生跃跃欲试地回答了教师的问题,并得到充分的肯定,这记忆是难以忘却的。不是吗?我问他时,他正被某教师罚站,是十分悲伤的,一个人在悲伤时反应往往是比较滞后的,然而经纬在回答我的问题时却是那样迅速、准确。这说明他所回答的内容是刻骨铭心的,也就是说他在回答我提的问题的那一瞬间,往日美好的回忆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压住了悲伤的感情。由此可见,课堂需要幽默。
把幽默引进课堂要善于捕捉幽默的载体。生活中需要幽默,教学需要幽默,是无可置疑的。但它需要载体,不然的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载体需要捕捉,不然的话,一闪而过,再求不得。比如四班男生周洋用“束手无策”造了个句子:“我往往让老师束手无策。”我马上加以评点,我说:“这个句子造得合格,但周洋造这个句子可以看出他这个人的特点。”周洋一听,脸现惊异的神色。我接着说:“周洋同学很想显示自己了不起,老师拿他没办法。他这个人肯定不喜欢写字、画画之类,肯定喜欢武打、当军人之类,肯定喜欢枪。”对方愣住了,说:“老师,你怎么知道?”我说:“言为心声。周洋喜欢枪,还好我国没地方买枪,不然我们班和周洋有矛盾的同学就危险了!”这一说,自然是一阵哄堂大笑,课在笑声中继续。又如带领学生学习课文,我尽可能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的生活积累相联系,辅之以动作、歌曲等。从林暄妍和邱小娜的作文中就可以看出她们很喜欢这种方式。林暄妍在作文中说:“我最喜欢语文课,因为在语文课上每个同学都充满欢乐,教室充满了笑声。语文老师总是讲一些幽默、风趣的事让我们开怀大笑,让我们爱上语文课。”邱小娜在作文中说:“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上第二课讲到马克·吐温写的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时,你猜怎么着?老师竟一手拿扫把,一手拿塑料桶,当作希金斯的手杖和灯笼(讽刺去投河自杀),根据课文的描写表演给大家看,让我们从笑声中领略了马克·吐温的幽默和才能。再如,三班男生刘学良非常遵守纪律。有一天,预备铃响过,我走进教室,说:“学良同学课上坐姿总是那么端正,总是那么遵守纪律,好让老师激动。希望同学们起立、坐下做得好好的,让老师再激动一次。”学生们笑了,果然起立、坐下动作特整齐。课就在这欢乐的气氛里开始。
教学幽默需要健康的个性心理因素作为支撑点,以陶冶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语文课堂上幽默的语言是教师教学机智灵感的闪光点。它可以使教师产生亲和力,让语文课教有价值,学有愉悦,在欢乐之中把教师和学生联接在一起。学生能够从教学幽默中领略到教师的人情美和个性特征,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例如《周庄水韵》一课写周庄的一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我较好地加以联想、发挥。我说:“桥上的行人看河里船上那个中年妇女的着装时髦,从未见过,看得入了迷。再听她讲话,分明是闽南话,似乎还挺正宗的,究竟是厦门人呢,还是泉州人?”又如课文写到古镇尽头人们欢庆周庄旅游节,一阵礼花过后,“这时,从古镇的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地上的惊喜却在蔓延……”我说:“看!那个中年男子正在引亢高歌”。说罢我便唱起:“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共产党光辉照周庄,山笑人笑人欢乐。社会主义好,哎……”同学们一听,可乐了。这首歌叫做《阿佤人民唱新歌》,我把其中的歌词“边疆”改成“周庄”,挺适合课文中写的气氛的,他们怎么不乐呢!再如教学《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这篇消息,讲到消息的导语和主体时,我编了一则“消息”——福鼎市中山中路134号前的大街上,一个欲走进时装店买衣服的少妇被一个突然窜过来的男青年抢了手提包。在场的部分群众和闻声而至的两个工商干部联手追击,歹徒慌乱之下弃包而逃。学生明知没有这样的事情,却被我编造得活脱脱,不禁发笑。而我又说:“歹徒逃跑时那百米冲刺的速度比王念武同学(坐在第一桌的男生)跑得还快。”学生们又笑了。而我还不肯罢休,又故意说:“念武同学的跑步速度在我们班上可是中上啊!”这么一说,学生们便起哄,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68个少男少女完全沉浸在学习的欢乐之中。
幽默在语文课堂的运用是教师个性智慧的闪烁,是教师应变能力的生动体现。课文《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第四自然段叙述了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选定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首轮投票,北京获得了44票,日本大阪只有6票,大阪第一轮就被淘汰。我极力强调这38票之差。这时男生陈恩慈说:“大阪早知这样,何必当初辛辛苦苦地申报呢?”我说:“恩慈同学真是讽刺专家。”接着,我读了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何振梁先生在投票前的陈述片段后,引导学生们体会课文中“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这个句子的含义,陈恩慈又说:“这个句子的含义是北京在第二轮投票中就获得了56票,拿到了主办权,大阪却第一轮投票只得6票,被淘汰。”我灵机一动,马上说:“这回恩慈同学并没有讽刺人家日本,只是把新闻的事实说出来而已。”学生们又抑制不住笑了。我趁热打铁,朗声道:“祖国的语言在恩慈同学的口里是运用得那么自如!”于是,课堂上又一个高潮掀起。
幽默在课堂上作用之大,甚至于使人始料未及。不是吗?我教古代民歌《木兰诗》,带领学生学到“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发现男生廖诗东不注意听。我顺口说:“诗东何所思,诗东何所忆。诗东亦无所思,诗东亦无所忆。”学生们笑了。我接着说:“诗东这时肯定在想,木兰一个女子那么有作为,我男子汉廖诗东能做些什么呢?”学生们笑得更欢了。假如当时不是“顺口说来”,而是点名批评该生思想开小差,或者置之不理,就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又比如我提问《木兰诗》的末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含义,即假如不用比喻修辞的“直接”意思。开始三个学生的理解只限于字面“辨不出男女”。我提示说辨不出男女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第四个学生说是在战场上辨别不出男女的意思,我肯定了她,说她够到边了,并顺着这位学生的思路延伸下去:“古代男人当兵,女子是不能当兵的。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自然是男子,而木兰在战场上别人辨不出来,不仅仅在于她女扮男装,衣着上像,更主要的是她也像男子一样会打仗,也就是说男子能办得到的事,女子也能办到。”多数学生领会了。可是,男生谢志义偏偏舍本求末,说:“木兰外面穿的衣服是男的,内裤也像男的。”这一说,学生们哄堂大笑。课堂上的这种“突发事件”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它反映了说话男生对异性的神秘感,也说明我们平时青春教育的缺失。这时执教者可以说是左右为难:解释男女之特性,不仅三言两语不好说清楚,也背离课堂目标;批评该男生,又显偏颇。此时我的脑海突闪灵光,我说:“现在老师提个建议,建议谢志义同学将来去当男女的内裤设计师。”于是,在笑声中大家各得其所。
综上所述,完全可以下这样的一个结论:幽默的力量是强大的。
幽默的力量是强大的。
幽默是一种艺术。普通生活需要幽默,教育更需要幽默。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儿童也不理解教师。”教学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在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幽默,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驱散学生的疲倦感,使得学生注意力之灯更加明亮。同时,幽默也可以使教学内容趣味化,便于学生记忆和巩固。总之,幽默可以在课堂上大有作为——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消除紧张,改善关系,使得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趣,更有效。
把幽默引进课堂有不少途径,其中十分简单便捷的就是在学生的名字上做文章。本人执教的初中二年级两个班共有135个学生。比如可以说“郑永苍”是“永远苍翠,生命力极为旺盛”;说“陈强”是“著名的演员,电影中演南霸天等反面形象非常到位”;说“蒋立新”“可能是国民党头子蒋介石的后代,不过,立新同学‘立’了‘新’,也就不再令人讨厌和痛恨了”;说“孙伍斌”是“队伍中的兵(斌),是战士,应该是雄赳赳,气昂昂,而不应该是老是弯着腰,没有一点军人的气质(孙伍斌是高个子,平时老是弯着腰,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也站不直)”;说“谢文静”“其实并不文静,收到六中的录取通知书时竟然‘高兴得大呼小叫,一蹦三尺高,左邻右舍都以为我疯了’(单引号内为该生习作的原文)”。用幽默的语言解说学生的姓名,学生非常喜欢,都会报以笑声,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较理想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四班有个叫林经纬的男生,小不点,学习缺乏信心,也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节课教学了古文《伤仲永》之后,我让学生说说仲永从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变成一个跟普通人没任何区别的青年说明了什么道理。经纬把手举得高高的,生怕我不提问他。我灵机一动,说:“请地球同学回答。”学生们愕然,我解释道:“经纬,经线和纬线,不就是地球吗?地球可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啊!”学生们笑了。不知是不是偶然,他这次回答比以前好多了。他说:“仲永的情况说明即使是天才,如果不好好学习,也是枉然。”我充分加以肯定,说“枉然”两个字用得特好。他非常高兴。此后,他发言的积极性特别高,但有时也有注意力分散、坐姿不规范的情况发生。我又恢复叫他“经纬”。学生们说:“怎么不叫‘地球’呢?”我说:“我对他的表现很满意的时候,就叫他‘地球’,对他的表现有点意见的时候就叫他‘经纬’。”于是,又是引来一阵欢笑。关于方仲永的问题回答后的第四天,经纬因上课迟到被某教师罚站在教室外。他面对墙壁,眼泪簌簌地往下掉。我问明缘由后,突然想起要写案例,可那天他在课上的回答记不起来了,便问他,他反应很快,马上作出准确的回忆。我深有感触,马上想到:一个学生跃跃欲试地回答了教师的问题,并得到充分的肯定,这记忆是难以忘却的。不是吗?我问他时,他正被某教师罚站,是十分悲伤的,一个人在悲伤时反应往往是比较滞后的,然而经纬在回答我的问题时却是那样迅速、准确。这说明他所回答的内容是刻骨铭心的,也就是说他在回答我提的问题的那一瞬间,往日美好的回忆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压住了悲伤的感情。由此可见,课堂需要幽默。
把幽默引进课堂要善于捕捉幽默的载体。生活中需要幽默,教学需要幽默,是无可置疑的。但它需要载体,不然的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载体需要捕捉,不然的话,一闪而过,再求不得。比如四班男生周洋用“束手无策”造了个句子:“我往往让老师束手无策。”我马上加以评点,我说:“这个句子造得合格,但周洋造这个句子可以看出他这个人的特点。”周洋一听,脸现惊异的神色。我接着说:“周洋同学很想显示自己了不起,老师拿他没办法。他这个人肯定不喜欢写字、画画之类,肯定喜欢武打、当军人之类,肯定喜欢枪。”对方愣住了,说:“老师,你怎么知道?”我说:“言为心声。周洋喜欢枪,还好我国没地方买枪,不然我们班和周洋有矛盾的同学就危险了!”这一说,自然是一阵哄堂大笑,课在笑声中继续。又如带领学生学习课文,我尽可能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的生活积累相联系,辅之以动作、歌曲等。从林暄妍和邱小娜的作文中就可以看出她们很喜欢这种方式。林暄妍在作文中说:“我最喜欢语文课,因为在语文课上每个同学都充满欢乐,教室充满了笑声。语文老师总是讲一些幽默、风趣的事让我们开怀大笑,让我们爱上语文课。”邱小娜在作文中说:“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上第二课讲到马克·吐温写的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时,你猜怎么着?老师竟一手拿扫把,一手拿塑料桶,当作希金斯的手杖和灯笼(讽刺去投河自杀),根据课文的描写表演给大家看,让我们从笑声中领略了马克·吐温的幽默和才能。再如,三班男生刘学良非常遵守纪律。有一天,预备铃响过,我走进教室,说:“学良同学课上坐姿总是那么端正,总是那么遵守纪律,好让老师激动。希望同学们起立、坐下做得好好的,让老师再激动一次。”学生们笑了,果然起立、坐下动作特整齐。课就在这欢乐的气氛里开始。
教学幽默需要健康的个性心理因素作为支撑点,以陶冶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语文课堂上幽默的语言是教师教学机智灵感的闪光点。它可以使教师产生亲和力,让语文课教有价值,学有愉悦,在欢乐之中把教师和学生联接在一起。学生能够从教学幽默中领略到教师的人情美和个性特征,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例如《周庄水韵》一课写周庄的一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我较好地加以联想、发挥。我说:“桥上的行人看河里船上那个中年妇女的着装时髦,从未见过,看得入了迷。再听她讲话,分明是闽南话,似乎还挺正宗的,究竟是厦门人呢,还是泉州人?”又如课文写到古镇尽头人们欢庆周庄旅游节,一阵礼花过后,“这时,从古镇的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地上的惊喜却在蔓延……”我说:“看!那个中年男子正在引亢高歌”。说罢我便唱起:“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共产党光辉照周庄,山笑人笑人欢乐。社会主义好,哎……”同学们一听,可乐了。这首歌叫做《阿佤人民唱新歌》,我把其中的歌词“边疆”改成“周庄”,挺适合课文中写的气氛的,他们怎么不乐呢!再如教学《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这篇消息,讲到消息的导语和主体时,我编了一则“消息”——福鼎市中山中路134号前的大街上,一个欲走进时装店买衣服的少妇被一个突然窜过来的男青年抢了手提包。在场的部分群众和闻声而至的两个工商干部联手追击,歹徒慌乱之下弃包而逃。学生明知没有这样的事情,却被我编造得活脱脱,不禁发笑。而我又说:“歹徒逃跑时那百米冲刺的速度比王念武同学(坐在第一桌的男生)跑得还快。”学生们又笑了。而我还不肯罢休,又故意说:“念武同学的跑步速度在我们班上可是中上啊!”这么一说,学生们便起哄,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68个少男少女完全沉浸在学习的欢乐之中。
幽默在语文课堂的运用是教师个性智慧的闪烁,是教师应变能力的生动体现。课文《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第四自然段叙述了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选定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首轮投票,北京获得了44票,日本大阪只有6票,大阪第一轮就被淘汰。我极力强调这38票之差。这时男生陈恩慈说:“大阪早知这样,何必当初辛辛苦苦地申报呢?”我说:“恩慈同学真是讽刺专家。”接着,我读了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何振梁先生在投票前的陈述片段后,引导学生们体会课文中“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这个句子的含义,陈恩慈又说:“这个句子的含义是北京在第二轮投票中就获得了56票,拿到了主办权,大阪却第一轮投票只得6票,被淘汰。”我灵机一动,马上说:“这回恩慈同学并没有讽刺人家日本,只是把新闻的事实说出来而已。”学生们又抑制不住笑了。我趁热打铁,朗声道:“祖国的语言在恩慈同学的口里是运用得那么自如!”于是,课堂上又一个高潮掀起。
幽默在课堂上作用之大,甚至于使人始料未及。不是吗?我教古代民歌《木兰诗》,带领学生学到“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发现男生廖诗东不注意听。我顺口说:“诗东何所思,诗东何所忆。诗东亦无所思,诗东亦无所忆。”学生们笑了。我接着说:“诗东这时肯定在想,木兰一个女子那么有作为,我男子汉廖诗东能做些什么呢?”学生们笑得更欢了。假如当时不是“顺口说来”,而是点名批评该生思想开小差,或者置之不理,就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又比如我提问《木兰诗》的末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含义,即假如不用比喻修辞的“直接”意思。开始三个学生的理解只限于字面“辨不出男女”。我提示说辨不出男女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第四个学生说是在战场上辨别不出男女的意思,我肯定了她,说她够到边了,并顺着这位学生的思路延伸下去:“古代男人当兵,女子是不能当兵的。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自然是男子,而木兰在战场上别人辨不出来,不仅仅在于她女扮男装,衣着上像,更主要的是她也像男子一样会打仗,也就是说男子能办得到的事,女子也能办到。”多数学生领会了。可是,男生谢志义偏偏舍本求末,说:“木兰外面穿的衣服是男的,内裤也像男的。”这一说,学生们哄堂大笑。课堂上的这种“突发事件”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它反映了说话男生对异性的神秘感,也说明我们平时青春教育的缺失。这时执教者可以说是左右为难:解释男女之特性,不仅三言两语不好说清楚,也背离课堂目标;批评该男生,又显偏颇。此时我的脑海突闪灵光,我说:“现在老师提个建议,建议谢志义同学将来去当男女的内裤设计师。”于是,在笑声中大家各得其所。
综上所述,完全可以下这样的一个结论:幽默的力量是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