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谷之王唯因能善下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120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六十三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臆解】
  于无为中作为,就不会胡作非为;于无事中行事,就不会无事生非;于无味中品味,就不会索然寡味。为大于小,因小而成大,求多于少,积少而成多;修道行善,以德化怨。从简单处入手,进而解决大的难题;从细节上做起,最终成就伟大的事业。天下任何难事,起始时都容易解决;天下任何大事,都是从细微处累积。所以圣人始终不贪大求显名,而最终却能成就伟大的功业。轻易许诺的人,必然缺少信用;把事情想得太过容易,行动起来多半困难重重。所以圣人举动行事之前,总是像犹那种动物一样慎重进退,把困难先想得多一些,因而永远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评说】
  这些相反相成的道理很容易理解,一般人都听得懂。然而,在现实当中,人们总是不善于从小处入手解决大问题,在行事过程中,手握权柄者多半做不到慎重进退,总是好大喜功,太富有决断精神,什么事都敢拍板,结果常常是把事情办砸,成为坏事,而一切损失,最终却要由百姓共同承担。之所以这样,分析起来不外乎如下原因:首先是官员们好大喜功,一旦事情办好了,功劳便是他的,荣誉与官位都随之而来;其次在于损失不是自己的,无论事情办得如何糟糕,损失有多巨大,反正都是国家的,是全社会的,不用自己个人掏学费;最根本的是法制问题,国家为了鼓励官员有所建树有所作为,总是奖重而罚轻,这种体制必然培养出一大批胆大妄为之徒。自然,要改变这种现状,还必须从制度上入手,从健全社会法制入手。这用老子或孔子的道德教化是不可能解决好的。同样道理,我们当下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制度建设做保障,其结果可想而知,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的素质,不可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政府官员。
  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臆解】
  人心思安的时候,局面容易把持;乱事还没有显露出形迹,容易设法预防;没有形成气候的祸事很脆弱,容易破除;在乱事还只是苗头的时候,最容易化解。要治理好天下,最要紧的是防微杜渐,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要采取行动;在局面还没有混乱的时候,就要去治理。双手合抱的大树,都是从微弱的幼苗开始长大的;九层高的楼台,都是从小块泥土开始筑起来的;千里万里的行程,都是从脚下开始起步的。背道而强行作为者,总是把事情办糟;总是想守住既得利益者,最终都会失去。圣人不胡作非为,所以不会失败;不贪名好利,所以无所谓得到与失去。普通人行事,常常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而功亏一篑。如果能像慎重对待开头一样处理好最后的工作,那就没有干不好的事情。因此,圣人的欲望就是无欲无求,不以难以得到的珍宝为贵;学习他人学不到的自然之道,而不刻意去学习前人的所谓知识,使误入迷途的人们回归于人的本性,从而辅助万物顺其自然地发展,而不敢人为地破坏万物的自然规律。
  【评说】
  荀子《劝学》中的许多观点明显与老子的思想有相承性,只是落脚点却不一样。老子主张“无为”,认为人只能是“辅万物之自然”,一点一点地成就自己。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里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这里的“顺木之天”,显然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而荀子则主张人应“用心一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努力进取。如果让国人表态,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取舍,我相信多数人会选荀子而不会支持老子。但我想提醒人们一点,荀子所言“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那是人力所能完成的么?人所能造就的最高的山,不过是死人的坟墓金字塔,不过是活人的坟墓摩天大楼,置于自然之中,那又算得了什么?目前世上最长的渊不过是大运河,最大的渊不过是三峡,与江海相较,那又算得了什么?而三峡水库的建成,对自然的破坏到底有多大?这个我们目前还不好估量,但我们清楚地知道一点,长江流域的很多鱼类从此找不到归家的路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自己找不到归家的路,那将是怎么样的痛苦与悲惨?在中国儒家思想的引导之下,我们人类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迷失心性,狂妄到不知天高地厚的地步,总以为人定胜天,便什么都敢作敢为。就拿近几十年来说,国人为此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第六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
  【臆解】
  古代善于以道治理国家的人,不是要让民众变得有多么聪明机巧,而是要使民众变得质朴自然,不尚伪智与巧诈。百姓难于管理,是因为他们自以为多智而巧诈。所以用伪智与心机来治理国家,那是国家的祸害;遵循大道而不用所谓智慧治理国家,那是国家的福气。透彻理解了这两点,才算是懂得修身治国的法式。任何时候都能恪守这法式,则可谓与天地同德。天地之德深不可测,远不可及,与世间万物之德相反,万物之德在于利己,而天地之德无私,人主有此德性才能顺应自然,让天下大治。
  【评说】
  很多人据此以为老子反对开发民智,把后世统治者的愚民政治都归咎于老子,这其实是断章取义而造成的误解。真正系统透彻理解了老子的思想,我们就会知道,他始终是同情弱者,反对害民的。事实上,“智”有两面,一是真正的智慧,一是虚伪狡诈,所以老子在前文就说过“智慧出,有大伪”的话。而“伪”的产生,首先在于统治者,他们总是想方设法算计百姓,让百姓服从统治,甘愿上缴赋税,乐于承担徭役,所谓礼以及鬼神观念,都是统治者用来统治百姓的工具,属于“伪”的具体内容。自然,不只是统治者聪明,奴隶之中也有智慧者,你以伪智来实施统治,我便以心计来对抗,相互算计的结果便是天下大乱。正是透彻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老子说礼为“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明白了这些,我们就知道老子为何反“智”,并知道他主张摒弃的是怎样的“智”了。那么,与之相应的“愚”也就容易理解了,不是现代普遍认为的愚昧,而是一种淳朴的自然人性。陈鼓应先生在《老子注译及评价》里说:“老子认为政治的好坏,常系于统治者的处心和做法。统治者若是真诚朴质,才能导出良好的政风,有良好的政风,社会才能趋于安宁;如果统治者机巧黠滑,就会产生败坏的政风。政风败坏,人们就相互伪诈,彼此贼害,而社会将无宁日了。居于这个观点,所以老子期望统治者导民以‘愚’。老子生当乱世,感于世乱的根源莫过于大家攻心斗智,竞相伪饰,因此呼吁人们扬弃世俗价值的纠纷,而返朴归真。老子针对时弊,而作为这种愤世矫枉的言论。”南怀瑾先生认为这是深明老子思想精髓的中肯之论,本人亦认同。   第六十六章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臆解】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它地处卑下,善于接纳与包容,因而天下溪流皆自动归往。所以圣人欲居于民众之上,成为王者,一定要效法江海自处卑下,还要用言辞向民众表达谦卑的诚意;想要居于民众之前,成为领路人,一定要把自身的利益置于民众之后。所以圣人居于民众之上而为王,民众感觉不到负担沉重;居于民众之前而为领袖,民众不觉得有什么妨碍。因此,天下人都乐意推举他为领袖而不厌弃。因为他不与人争名争利,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与他争锋。
  【评说】
  什么样的领袖才能深得百姓的爱戴与拥护呢?老子告诉我们:“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苏辙《御试制策》言:“臣闻圣人欲有其富,则保之以俭;欲久其尊,则守之以谦;欲安其佚,则行之以劳;欲得其欲,则济之以无欲。此四者,圣人之所以尽天下之利,而人不以为贪,极天下之乐,而不为人所厌者也。《老子》曰:‘圣人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由是观之,则夫欲乐其富,而用之以奢者,其富必亡;欲大其尊,而用之以倨者,其尊必替;欲享其佚,而用之以惰者,其佚必穷;欲获其欲,而用之以肆者,其欲必废。”黄宗羲在其《原君》中亦指出:古之人君“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所以,“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后世之君“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因而“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此论可谓精辟至极,难怪他能获得“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的美誉。当世之执政者,能否扪心自问:我能给天下以何利?我能为天下释何害?能做到问心无愧么?
  第六十七章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臆解】
  人们都说我讲述的道太深太玄,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它类比。正是因为我述说的道高远深广,所以才没有可以相类比的东西。如果与什么东西一样,那么这道也就变得渺小了。因为明白天下大道的真谛,所以我发自内心认同三件法宝,我一直小心地守护着它们,珍藏着它们。第一是慈爱,第二是节俭,第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做他人没有做过的事。内心充满了慈爱的人,没有私欲,所以能无所畏惧;以俭朴为生活常态的人,对财物无所奢求,所以总是感觉很丰富;不好表现自己的人,遇事谨慎而不莽撞蛮干,所以能成为人们的尊长。今世之人,多不懂得仁慈只崇尚勇武,不懂得节俭只知聚敛钱财,不懂得三思而后行只一味蛮干,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一个人或是一个国家,拥有了慈爱,用它来作战就一定能取胜,用它来守卫就一定能巩固。上天将要救助谁,就会用慈爱之心来呵护他,让他拥有仁慈的本性。
  【评说】
  人们常言道德,可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有道德?那便是心有“三宝”的人。关于“俭”,估计没有多少异议。但南怀瑾先生特别把收敛与克制也归为“俭”,我感觉还是有待商榷。同时,他认为本章只是讲“道”的原则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具体运用,也太过片面了,我以为更多的还是谈人的修养问题。关于“慈”的功用,《韩非子·解老》里作了这样的解说:“慈于子者,不敢绝衣食;慈于身者,不敢离法度;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故临兵而慈于士吏,则战胜敌;慈于器械,则城坚固。故曰: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佛语亦言:“一念之慈,万物皆善。一心之嗔,千般为恶。”关于“不敢为天下先”一句,历来颇有争议,多半认为这一思想有碍社会的进步,应该予以批判。然而,科技创新的结果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是细菌武器的生产与使用,是原子弹的爆炸,是全球气候变暖,是雾霾天气流行,是墨西哥湾的油污,是长江成为第二条黄河,是塑料制品的泛滥成灾,是大量野生动物的消亡,是无数年轻生命的自杀式终结……这么想来,我们便可知道老子思想的深邃了,所以庄子在《刻意》中如是说:“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追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左晓光,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副主编。责任编校:李发舜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强烈冲击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既使高中语文教
初中语文教学语文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路,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力求打造生动课,以自主导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才能达到高效,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备教材、备
对于小学能阶段教育活动而言,语文课堂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对于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丰富其语言体系等很多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成为具备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结合现代传统教学方式的诸多弊端,创新性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涌现.创新性课堂教学方式是在打破传统教学方式
《2011语文新新课程》指出:“语文课程还要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要完成这一任务,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除了具备《教育法》《教师法》规定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修养之外,更需要时刻修正自己,强化自身修养,自觉成为文化与人格的守护者与敬畏者,并以此作为行为规范与准则,才能真正地引领我们的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成为优
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在先进技术与繁荣经济的支持下,多媒体设备也在校园中大规模地普及了开来,发挥出了不可取代的贡献,让教学环境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课堂也
在六朝古都的南京,在秦淮河畔莫愁湖滨,有一群语文人在语文的园地里寻寻觅觅.他们懂得,“美是亲近所得,美是邂逅所得”,所以他们引领学生亲近金陵文化,亲近经典名著,亲近古老
“蛤蟆鱼,滑溜溜,吃一口,透心凉。一天吃个五六碗,胜似做个老神仙。”  蛤蟆鱼,是我们家乡的一道传统美食。我记忆最深的是村头老奶奶做的玉米糁儿蛤蟆鱼,散发出一股杂粮粗香。  蛤蟆鱼好吃,做起来挺不容易。  首先把掺有淀粉的玉米糁儿倒入热气沸腾的锅中,要慢慢地倒,还要不停用勺去搅拌,不能出现玉米疙瘩,以确保一会儿用漏勺漏出的蛤蟆鱼表面细腻光滑。玉米糁儿倒完后,搅拌的动作也不能停止,直到听到锅里玉米糊
置作业和学生做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学生通过作业,对所学提供适当的运用和练习,既可有效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可促使相应技能或能力的形成或熟练,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