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各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带来了新的影响与变革。这突出表现在科技因素不仅对传统的政治、军事安全产生深刻影响,而且还将经济、环境、文化等非传统安全要素纳入国家安全的视野,使得传统国家安全观向新国家安全观转变。为此,我们必须及时调整国家安全策略,充分发挥高科技的作用来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关键词:高科技 国家安全安全观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人类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最近30年人类积累的知识相当于过去两千年的总和,人类创造的社会财富呈指数倍增长。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时空,给各个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作为永恒主题的安全问题自然也不例外。
国家安全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具有和国家的存在同样久远的历史。同时,在一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家安全的内涵、中心和侧重点也都随之变化。可见,国家安全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在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之前,主权国家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外敌入侵或内部社会动乱,因此,这一时期安全的中心内容始终是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国家成为安全的主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冷战的深入和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科学技术不仅对传统安全要素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使得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因素进入国家安全的视野,从而改变了人们的安全观念。
第一,高科技对国家政治领域的渗透导致国家主权的无形弱化
首先,从领土主权来说,高科技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国家行使主权的范围与空间。白近代以来,现代化的航海技术使国家把行使主权的空间从陆地延伸至海洋,从近岸推进至近海,从几海里扩展到几百海里。航空技术的进步又将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拓展至大气层。及至尖端的宇航技术的诞生,更是将外太空的主权问题纳入国家的讨论范围。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不同的国家来说,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在行使主权范围问题上事实上是不平等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高科技领域的强势地位,已逐步把上述领域纳入主权行使的范围。但绝大多数经济科技落后的国家却不得不为捍卫国家主权而与发达国家在上述领域展开激烈的斗争。
其次,从政治主权来说,高科技的发展加速了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的融合,从而使得两者的界限日趋模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安全都将更多地受到来自外部政治环境的冲击和挑战。在制定本国的政策方略时,不得不考虑可能受到的国际因素制约。比如,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一些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具备了参与重大政治活动的机会和能力,常常能够对国家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决策权构成挑战。此外,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政府政治生活日益透明化,政府决策公开化和民主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这无疑是一种历史进步,但另一方面它也无形中增加了一国政治的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性,使政治权力在公众的参与中悄然发生分散转移。
最后,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资源枯竭、核扩散等全球性问题。在处理这些涉及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问题时,常常面临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矛盾,这时候国家往往被要求让渡部分主权权利。在应对非典期间,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介入即是例证。
第二,高科技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经济安全是一个国家安全的基石。一般来说,经济安全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二是国家的经济系统抵御国内外各种风险的能力;三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就国家的经济竞争力而言,高科技及其产业化的迅猛发展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经历了历史上最长的一次经济增长周期。在近10年的时间里,美国经济总量从7万,亿美元左右,跃升到10万亿美元。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不足1/4跃升到接近1/3,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3.8%。而同期欧盟、日本的经济发展则表现不佳。美国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所谓制度创新外,就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增强了美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可见,高科技及其产业化的推进在战略层面上为国家维护经济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不过,由于科技全球化可以大大减少初级产品的消耗,使初级产品的价格下降,这无疑使那些靠出口初级产品为生的低收入国家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逐渐居于“边缘化”的地位。
就第二个方面来说,高科技及其全球化发展使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增强,各种经济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但这也意味着经济风险的传导性加强。一国国内出现的金融危机可能通过现代化的金融网络波及到周边乃至世界。而由于经济基础和金融监管等方面的相对薄弱,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更容易因为较低的风险承受能力而面临经济基础崩溃的危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墨西哥和东南亚地区遭遇的金融危机便是典型的例证。此外,发达国家在利用高科技发展实现产业的更新换代时,将其淘汰的低技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技术换市场”的模式无形中控制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命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大多基础技术薄弱,对外部技术依赖严重,无疑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的不安全性,弱化了他们的经济主权。
就第三个方面来说,高科技的发展使得掌握技术标准的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居于有利地位,成为国际经济秩序和规则的制定者。他们往往利用这种“制度霸权”垄断市场,打击竞争对手,使对方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从而蒙受巨大的损失。当下正在上演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之争为这作了最好的注解。
第三,高科技应用于军事领域,给国家军事安全构成极大的挑战
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使得战争成为解决争端、推行政策的最后手段。各国为增进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往往总是倾注大量财力物力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优先发展先进武器。历史表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大都首先被运用到改进武器装备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使武器的质量和水平发生巨大的飞跃。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由冷兵器向热兵器,常规武器向生化武器、核武器,地表水面武器向水下太空武器发展的三次武器革命,无一不是在科学技术尤其是尖端科技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发生的。
高科技在带来作战武器的革命性变革的同时,也导致了军事理论的发展和部队作战方式以及 编制的巨大变革。例如,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导致了“数字化部队”的诞生,太空科技的日益成熟又使“天军”浮出水面。诸如“信息战”、“非接触式作战”等新概念更是频频见诸报端,甚至于出现了所谓“零伤亡”的战争神话。掌握先进武器装备和作战技能的国家,往往能在战争中取得压倒性的优势,从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手。而弱小国家往往沦为霸权国家高科技武器的实验场。这一点可以从两次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一边倒的结局中得到最好的印证。不仅如此,高科技武器的精确性能使得霸权国家能够控制战争的范围与规模,减轻因大量贫民伤亡所受到的国际舆论压力。从而助长他们将军事打击作为解决争端、推行强权政治首选手段的可能性。
事实说明,谁拥有先进的军事高科技,在争取国家利益的国际斗争中,谁就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主动权。难怪“美国21世纪国家安全委员会”研究认为,在微电子器件、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微机电装置、微制造及纳米制造、量子计算机、新能源等基础性军事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将对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由于军事高科技的发展能够带动国家经济结构的变革,形成新的产业群,能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乃至综合国力,极大地提高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过度的、单边的安全追求以及对高科技武器的迷信不但不会带来期望中的绝对安全(以色列是个最好的证明),反而带来了诸如恐怖主义泛滥、核扩散、外太空军事化、生物武器失控的隐忧,从而最终危及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安全。
第四,文化安全成为高科技时代国家安全的新热点
一般来说,国家的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受到外来消极思想文化的影响,使本国或本民族文化受到侵害,文化出现衰落或消亡。国家文化安全既是一个文化命题,又是一个国家安全命题。高科技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对语言和媒介的影响以及对意识形态的影响。高科技尤其是其中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作为文化载体的大众传媒高度现代化,并以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加速着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这本来有利于一个国家文化的繁荣和进步。然而由于各国科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文化的互动相应地呈现出比较典型的单向性,那些仍处于农业文明或更低级游牧文明的国家无法抵御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面临被吞噬或被同化的厄运,从而失掉自己的民族特质与民族精神。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西方国家往往依托高科技武装的“文化产品”对别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的标准加以推行,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从而达到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人的目的。过去,一种文化渗入另一种文化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和工具大大加速了思想、文化传播的速度,拓宽了影响的范围。难怪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曾扬言:仅仅依靠美国文化的普及就足以奠定美国的领导地位。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语言不仅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而且也是这个民族历史延续和文化独立的标志。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共同的语言,才可能增强民族凝聚力,一旦失去了语言这一文化纽带,国家必将面临分裂的危险。而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却无形中造成了语言霸权的出现。据统计显示:如今互联网上英文的内容占9 5%,法文的占3%,而世界上其它为数众多的语言仅占2%。许多语言由于得不到使用而逐渐衰落,濒于消失。墨西哥诺贝尔奖得主奥塔维尔·帕兹曾经痛心地写道:“一种语言死亡就代表一种人类形象也消失了。”总之,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发达国家,牢牢掌握了文化输出的主导权,他们凭借技术上优势,利用现代化的文化传媒把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强制性地灌输给广大发展中国家。而处于边缘地位的国家则无能为力,只能被动地接受,从而面临传统文化被侵蚀,母语流失,意识形态遭渗透的危险。
第五,高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被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生态环境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国家生态安全是指国家生态和发展所需的生存环境处于不受破坏和威胁的状态,自然生态系统状况能够维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二重性表明: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一点在生态环境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更好的认识环境安全与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更好的改善环境资源的利用方式、方法和强度,控制人类生产生活行为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因此,人们可以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进行环境保护。如各种先进的生产生活垃圾废弃物处理技术、环境监控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的使用来改善环境安全状况。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也带来了诸如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的明显恶化、转基因食品安全以及核灾难等棘手问题。科学技术成果的发明与应用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正如美国学者芒纳所认为的那样:“在每一个例子上,新技术都加剧了环境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新技术是一个经济上的胜利,但它也是一个生态学上的失败。”不过应该说明的一点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环境污染并不是必然的,而且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许多问题也要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科技所具有的生态化特性将越来越突出。
除此之外,信息安全、社会安全以及科技本身的安全也都成为高科技时代人们关注的安全热点。总之,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国家安全再也不是以往单纯的军事、政治安全,安全的要素越来越多样化,维护安全的手段也越来越复合化。在科学技术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上,我们必须有更深入、更清醒的认识,树立与形势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安全观念,准确把握高科技发展给国家安全带来的新现象、新问题,及时调整国家安全策略,充分发挥高科技的作用来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研究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科技全球化及中国面临的挑战[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冯鹏志.论科学技术在当代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及其影响[J].桂海论丛,2003,(2):46—4g.
[3]蔡拓.科技时代的安全观[N].人民日报,2005-10-14(7).
[4]冯奋强.高科技确保国家安全[N].人民日报,2005-10-14(7).
[5]马维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373.
[6]张忠潮.论生态环境安全问题[EB/OLl。http://www.riel.whu.edu.cn/show,asp?ID=3282.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
关键词:高科技 国家安全安全观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人类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最近30年人类积累的知识相当于过去两千年的总和,人类创造的社会财富呈指数倍增长。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时空,给各个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作为永恒主题的安全问题自然也不例外。
国家安全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具有和国家的存在同样久远的历史。同时,在一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家安全的内涵、中心和侧重点也都随之变化。可见,国家安全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在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之前,主权国家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外敌入侵或内部社会动乱,因此,这一时期安全的中心内容始终是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国家成为安全的主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冷战的深入和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科学技术不仅对传统安全要素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使得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因素进入国家安全的视野,从而改变了人们的安全观念。
第一,高科技对国家政治领域的渗透导致国家主权的无形弱化
首先,从领土主权来说,高科技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国家行使主权的范围与空间。白近代以来,现代化的航海技术使国家把行使主权的空间从陆地延伸至海洋,从近岸推进至近海,从几海里扩展到几百海里。航空技术的进步又将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拓展至大气层。及至尖端的宇航技术的诞生,更是将外太空的主权问题纳入国家的讨论范围。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不同的国家来说,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在行使主权范围问题上事实上是不平等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高科技领域的强势地位,已逐步把上述领域纳入主权行使的范围。但绝大多数经济科技落后的国家却不得不为捍卫国家主权而与发达国家在上述领域展开激烈的斗争。
其次,从政治主权来说,高科技的发展加速了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的融合,从而使得两者的界限日趋模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安全都将更多地受到来自外部政治环境的冲击和挑战。在制定本国的政策方略时,不得不考虑可能受到的国际因素制约。比如,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一些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具备了参与重大政治活动的机会和能力,常常能够对国家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决策权构成挑战。此外,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政府政治生活日益透明化,政府决策公开化和民主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这无疑是一种历史进步,但另一方面它也无形中增加了一国政治的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性,使政治权力在公众的参与中悄然发生分散转移。
最后,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资源枯竭、核扩散等全球性问题。在处理这些涉及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问题时,常常面临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矛盾,这时候国家往往被要求让渡部分主权权利。在应对非典期间,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介入即是例证。
第二,高科技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经济安全是一个国家安全的基石。一般来说,经济安全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二是国家的经济系统抵御国内外各种风险的能力;三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就国家的经济竞争力而言,高科技及其产业化的迅猛发展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经历了历史上最长的一次经济增长周期。在近10年的时间里,美国经济总量从7万,亿美元左右,跃升到10万亿美元。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不足1/4跃升到接近1/3,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3.8%。而同期欧盟、日本的经济发展则表现不佳。美国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所谓制度创新外,就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增强了美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可见,高科技及其产业化的推进在战略层面上为国家维护经济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不过,由于科技全球化可以大大减少初级产品的消耗,使初级产品的价格下降,这无疑使那些靠出口初级产品为生的低收入国家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逐渐居于“边缘化”的地位。
就第二个方面来说,高科技及其全球化发展使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增强,各种经济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但这也意味着经济风险的传导性加强。一国国内出现的金融危机可能通过现代化的金融网络波及到周边乃至世界。而由于经济基础和金融监管等方面的相对薄弱,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更容易因为较低的风险承受能力而面临经济基础崩溃的危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墨西哥和东南亚地区遭遇的金融危机便是典型的例证。此外,发达国家在利用高科技发展实现产业的更新换代时,将其淘汰的低技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技术换市场”的模式无形中控制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命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大多基础技术薄弱,对外部技术依赖严重,无疑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的不安全性,弱化了他们的经济主权。
就第三个方面来说,高科技的发展使得掌握技术标准的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居于有利地位,成为国际经济秩序和规则的制定者。他们往往利用这种“制度霸权”垄断市场,打击竞争对手,使对方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从而蒙受巨大的损失。当下正在上演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之争为这作了最好的注解。
第三,高科技应用于军事领域,给国家军事安全构成极大的挑战
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使得战争成为解决争端、推行政策的最后手段。各国为增进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往往总是倾注大量财力物力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优先发展先进武器。历史表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大都首先被运用到改进武器装备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使武器的质量和水平发生巨大的飞跃。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由冷兵器向热兵器,常规武器向生化武器、核武器,地表水面武器向水下太空武器发展的三次武器革命,无一不是在科学技术尤其是尖端科技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发生的。
高科技在带来作战武器的革命性变革的同时,也导致了军事理论的发展和部队作战方式以及 编制的巨大变革。例如,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导致了“数字化部队”的诞生,太空科技的日益成熟又使“天军”浮出水面。诸如“信息战”、“非接触式作战”等新概念更是频频见诸报端,甚至于出现了所谓“零伤亡”的战争神话。掌握先进武器装备和作战技能的国家,往往能在战争中取得压倒性的优势,从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手。而弱小国家往往沦为霸权国家高科技武器的实验场。这一点可以从两次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一边倒的结局中得到最好的印证。不仅如此,高科技武器的精确性能使得霸权国家能够控制战争的范围与规模,减轻因大量贫民伤亡所受到的国际舆论压力。从而助长他们将军事打击作为解决争端、推行强权政治首选手段的可能性。
事实说明,谁拥有先进的军事高科技,在争取国家利益的国际斗争中,谁就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主动权。难怪“美国21世纪国家安全委员会”研究认为,在微电子器件、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微机电装置、微制造及纳米制造、量子计算机、新能源等基础性军事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将对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由于军事高科技的发展能够带动国家经济结构的变革,形成新的产业群,能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乃至综合国力,极大地提高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过度的、单边的安全追求以及对高科技武器的迷信不但不会带来期望中的绝对安全(以色列是个最好的证明),反而带来了诸如恐怖主义泛滥、核扩散、外太空军事化、生物武器失控的隐忧,从而最终危及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安全。
第四,文化安全成为高科技时代国家安全的新热点
一般来说,国家的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受到外来消极思想文化的影响,使本国或本民族文化受到侵害,文化出现衰落或消亡。国家文化安全既是一个文化命题,又是一个国家安全命题。高科技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对语言和媒介的影响以及对意识形态的影响。高科技尤其是其中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作为文化载体的大众传媒高度现代化,并以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加速着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这本来有利于一个国家文化的繁荣和进步。然而由于各国科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文化的互动相应地呈现出比较典型的单向性,那些仍处于农业文明或更低级游牧文明的国家无法抵御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面临被吞噬或被同化的厄运,从而失掉自己的民族特质与民族精神。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西方国家往往依托高科技武装的“文化产品”对别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的标准加以推行,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从而达到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人的目的。过去,一种文化渗入另一种文化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和工具大大加速了思想、文化传播的速度,拓宽了影响的范围。难怪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曾扬言:仅仅依靠美国文化的普及就足以奠定美国的领导地位。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语言不仅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而且也是这个民族历史延续和文化独立的标志。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共同的语言,才可能增强民族凝聚力,一旦失去了语言这一文化纽带,国家必将面临分裂的危险。而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却无形中造成了语言霸权的出现。据统计显示:如今互联网上英文的内容占9 5%,法文的占3%,而世界上其它为数众多的语言仅占2%。许多语言由于得不到使用而逐渐衰落,濒于消失。墨西哥诺贝尔奖得主奥塔维尔·帕兹曾经痛心地写道:“一种语言死亡就代表一种人类形象也消失了。”总之,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发达国家,牢牢掌握了文化输出的主导权,他们凭借技术上优势,利用现代化的文化传媒把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强制性地灌输给广大发展中国家。而处于边缘地位的国家则无能为力,只能被动地接受,从而面临传统文化被侵蚀,母语流失,意识形态遭渗透的危险。
第五,高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被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生态环境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国家生态安全是指国家生态和发展所需的生存环境处于不受破坏和威胁的状态,自然生态系统状况能够维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二重性表明: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一点在生态环境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更好的认识环境安全与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更好的改善环境资源的利用方式、方法和强度,控制人类生产生活行为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因此,人们可以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进行环境保护。如各种先进的生产生活垃圾废弃物处理技术、环境监控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的使用来改善环境安全状况。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也带来了诸如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的明显恶化、转基因食品安全以及核灾难等棘手问题。科学技术成果的发明与应用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正如美国学者芒纳所认为的那样:“在每一个例子上,新技术都加剧了环境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新技术是一个经济上的胜利,但它也是一个生态学上的失败。”不过应该说明的一点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环境污染并不是必然的,而且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许多问题也要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科技所具有的生态化特性将越来越突出。
除此之外,信息安全、社会安全以及科技本身的安全也都成为高科技时代人们关注的安全热点。总之,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国家安全再也不是以往单纯的军事、政治安全,安全的要素越来越多样化,维护安全的手段也越来越复合化。在科学技术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上,我们必须有更深入、更清醒的认识,树立与形势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安全观念,准确把握高科技发展给国家安全带来的新现象、新问题,及时调整国家安全策略,充分发挥高科技的作用来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研究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科技全球化及中国面临的挑战[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冯鹏志.论科学技术在当代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及其影响[J].桂海论丛,2003,(2):46—4g.
[3]蔡拓.科技时代的安全观[N].人民日报,2005-10-14(7).
[4]冯奋强.高科技确保国家安全[N].人民日报,2005-10-14(7).
[5]马维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373.
[6]张忠潮.论生态环境安全问题[EB/OLl。http://www.riel.whu.edu.cn/show,asp?ID=3282.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