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密斯《中国人的气质》说起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0年上海出版过一本外国人写的书《中国人的气质》,作者是美国传教士阿瑟·亨德森·史密斯(中国名叫明恩溥)。美国政府向中国退还庚子赔款,就是他当面向罗斯福总统提出建议后,促成国会通过决议的。
  史密斯1872年来华,在中国度过了半个世纪的传教与写作生涯,其著作还有《中国文明》《中国的进步》《汉语谚语俗语集》等。他在《中国人的气质》中断言:“中华民族有足够的实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必定拥有一个伟大的未来”。这都被他有幸言中了。他也客观地揭示了中国人落后与劣顽的一面,如缺乏公共精神、缺乏诚信、缺乏同情心、固执、保守、死要面子等,这也都被他不幸言中了。12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的气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也得承认,史密斯说到的那些弱点,在一些中国人的言行中依然踪迹可寻。这也许正是《咬文嚼字》选出的2015年十大流行语中,“主要看气质”赫然在目的原因。
  《汉语大词典》对“气质”的描述是:气质指人的心理素质,是一种个性特点,表现为风度、风骨。
  “主要看气质”,妙在一个“看”字。我们的眼睛有“一致对外”的特点,难得看清自身,对于他人外化为个人形象的气质则非常敏感,這就有了口头禅:“看人家那气派”!“看他那个熊样”!褒贬一个人在一瞬之间。
  气质被褒贬的程度与人的出镜率成正比。
  央视播音员出镜率很高,得佩服央视选人的眼光,所有播音员的气质都没的说。
  娱乐界人士出镜率也高,他们的气质可就参差不齐了,褒贬也就大相径庭。那些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们的高雅气质“征服”了所有的观众。但也有一些人,比脸蛋似乎胜于比气质,甚或,有人故意弄出点“负气质”比如绯闻什么的以博眼球,粉丝们也就以娱乐的心态围观之,窥探之,戏谑之,至于人格尊重嘛,就谈不上了。
  官员的出镜率不下于娱乐界。百姓对于官员特别是主政一方的官员的气质十分在意,他们(自然也包括我)“看”官员的气质主要在言谈、德行、政绩这三个方面。
  看言谈。官员的言谈接地气,说到百姓心里去,百姓就喜就褒。说出“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你们算个屁呀”“是不是拉屎也要告诉你啊”“在大草原上拉了一堆屎,有点臭,算不算污染”等雷语的人,那就怨不得百姓贬声如潮了。至于官话套话空话不离口,讲话多是照本宣科念秘书的“八股”文,谁好意思恭维呢?
  看德行。我们有一大批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他们的气质与日月齐辉。也有少数官员令人失望。贪污腐败属于犯法,这里不谈。单说文山会海,走马观花,突击行动,应付检查,这种形式主义的作风,是个啥德行?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官僚主义作风,是个啥德行?精神慵懒,不思进取,吃喝玩乐,乐此不疲的享乐主义,是个啥德行?出手大,好铺张,比阔气,讲排场的奢靡之风,是个啥德行?这些都躲不开百姓雪亮的眼睛,难防如川之口的訾议。
  看政绩。为民实实在在办事,定会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而少数官员热衷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面子工程,屡屡上报掺了水分的“潮湿数据”,虚构幸福指数,排练歌舞升平,以作伪的光鲜掩盖艰辛的民生,寅吃卯粮财政窟窿越掏越大,谁能看好这种“政绩”呢?
  不像娱乐界人士的负面气质,人们不会太拿它当回事,其影响也有限,官员的气质影响面可就大了!好气质能够带好一方风气。孬气质很可能在他所管辖的范围内形成“孬气场”,在这种气场中,一般公务员显得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只有任务观念,缺乏主动性;有点权的下属则容易被上级的那种气质“同质化”,言谈举止和行事方式如出一辙。结果是,一齐把那“一亩三分地”的气场搞走样,形成一种看似严肃认真却缺乏活泼与活力的所谓的“机关文化”。某些单位某些部门整治“四风”有反复,甚至出现“顶风作案”现象,与主管官员的气质缺陷不无关系。
  官员任重道远,应具备坚定的信仰和过硬的政治素质,也要具备良好的个人气质。百姓习惯“主要看气质”,切莫被百姓看扁了。
其他文献
【摘 要】慕课的出现,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完成了对传统课堂的颠覆。传统课堂有自己的授课优势,所以在慕课背景下探讨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仍然是有意义的,尤其是像《现当代文学名作赏析》理论性强、讲授性强的课程,仍有很多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途径值得探索。  【关键词】慕课;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在教育技术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近几年在国际教育界正在发生着一件重大的革命性的事件,一种叫—MOO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