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大学实行学分制由来已久,有长达百年的历史,与教育的普及息息相关。
19世纪末以前,美国各所大学采取自主入学考试的方式录取新生,主观性强而标准不一,
缺乏可靠性和准确性,因此备受质疑。
学分制不是教授们推广的
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利略特教授首先将教师授课时间(contact hours,即学时)认定为标准,基于此计算学分。1869年上任校长之初,艾利略特提出,全科目统一的课程体系应该变为更为灵活的选修课体系,这样才能鼓励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程,于是哈佛大学先后减少甚至废除了统一的课程要求。自此学位的内容有了根本的改变:学生从完成固定课程,变成了多条道路通向成功。当然,新的系统更自由,但也难免制造混乱,学分能够帮助学生和大学跟踪学习进程,非常实用。1894年,在艾利略特的主导下,美国教育委员会认可了这种新的学分计算方法。
学分制真正在美国普及却并非因为大学教授们的推广,而是来自于私人慈善家和政府的压力。1906年卡耐基基金会建立,意图为大学老师提供退休金。可是问题来了,面对当时美国大学的无序,如何衡量大学教授、私立和公立大学的教学呢?通过对大学的大量调查,卡耐基基金会制定了Carnegie Unit(卡耐基学分),一个学分等于中学里每年每门课的120个学时,而大学必须接受学分制才可以得到卡耐基基金会的捐款。当时美国大学罕有退休金,这个标准很快就被广泛认可和应用。
卡耐基学分在1910年后逐渐成为中学和大学里不可缺少的计算、考察、分析、管理等的重要工具,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后,复员的美国年轻人大量涌入大学,高等教育越来越被看作为一种“社会投资”,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学生经济协助办公室的权力也大为扩展。为了保证联邦学生贷款不被浪费,联邦政府要求大学必须使用统一的标准来计算投资(学费)与返利(学时)的比例,而不是随心所欲。如今,美国大学的多项管理都依赖于学分制,包括《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告》每年发布的大学评级,都需要用到学分。州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拨款、大学老师计算工作量以进行工会谈判等也需要使用学分来计算。
复杂的学分计算
大学的学分计算较为复杂,因为学生并非总是坐在教室里接受老师的直接指导,而是有大量自主的时间,做实验或者项目,或者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不同大学可能有略微不同的计算公式。美国高等教育的通用计算法则是一个学期学分相当于15~16个小时的学期学时(美国传统上一个学年分春秋两个学期,一般是15~16周,即学分大致等于每周的学时)。有的大学还规定,有较多实践内容的课程如艺术科目的课程等学时为4~6个小时但学分只允许给3个学分。美国大多数大学课程都是3个学分一门,每个学期的总学时为45小时左右(艺术课需要1.25到两倍的学时),可见仍然大大低于中学学时。
美国大学里无论科目,学分的分配基本上是一部分为Liberal Arts(文理部分,或称为core curriculum),包括英语、数学、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选修科目等,占36~41个学分,保证学生得到全面的素质教育;最大的一部分是科目的主课和相关选修课,一般为80个学分左右;剩下的是大学选修课,一般只占不到12个学分。一些科目主课允许double count,如艺术史课也可以算是人文学科课程,但学分不可重复计算。
别看学时不多,美国大学普遍认为,大学生要在课外用两到三倍于课程学时的时间做作业、预习、整理笔记、读文献等,也就是说,学生每周要花3个小时的时间上每门课,再花9个小时左右课外学习,考虑到美国全职大学生一般要修4~6门课,每周总共需要花48~72个小时在学业上,比朝九晚五上班还要累,负担着实不轻。因此,美国大学一般不允许学生修超过18个学分。
学分减负困难
尽管学习负担如此之重,美国大学生却不敢轻易减课。有三个原因,第一是美国大学宽进严出,修不够学分不给毕业,而不同的学位有不同的学分要求,一般本科是120~130个学分,硕士是30~64个学分(两者一般不能互换)。虽然美国各级政府教育部门权力有限,大学在设定学分方面有自主权,可是也不能胡来,要定期接受同行协会的监督认证(accreditation),过程繁复。每个专业的标准经过业界多年讨论而定,课程内容可以经常调整但学分并不能随便增减。
仔细一算,即使学生每年修满8门课(24个学分),4年下来只有96个学分。要修完120个学分,必须每年至少修10门,难怪60%左右的美国大学生需要六年才可以毕业。为了早日毕业,美国大学生只好拼命加码。更有不少高中生上Advanced Placement(大学预科课程),也是为了挣大学认可的学分。
第二,学分与学生的经济紧密相关。美国大学按照学分收费,不少大学对每个学期上12~16个学分的学生实行定额收费(flat rate),当然是多上更划算了,也是变相鼓励学生多上课。
不过有了学分这一标准化工具,学生可以在便宜大学挣学分再转到贵的大学去,虽然一些名牌大学有严格的课程安排,其他大学的课不能算作主课,但通过评审的大学学分总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从100多美元的社区大学学分到数千美元的名牌大学学分,各个价位都有,外地生和本地生收费又不一样。笔者有许多学生利用夏天时间在社区大学上500美元一门的人文社科类课,省下不是一点半点。
为了避免学生都采取这种迂回策略,美国大学要求必须在本校修一定数目的学分,特别是在大四,否则学校损失收入,也不能保证毕业生的质量。有些学生不清楚这点,到了最后一年才想从外面转进一些学分,却是行不通的。
第三,GPA(总成绩积分)与学分紧密相关,美国绝大多数的奖学金和研究生课程都要求GPA3.0以上,也就是说平均成绩必须在B以上,计算程式如B=3分,乘以4个学分的课程得到12分,所有课程加起来然后除以本学期学生上课的总学分。可见,在学分高的课程得了差的成绩,会严重拉低GPA。不少学校都会劝退GPA连续两个学期达不到2.0的学生,研究生院也拒收GPA低于3.0的学生。
学分的争议
虽然学分制在美国不可或缺,但也不乏争议,最根本的争议是学分仅仅计算学时,无法准确衡量学习质量。即使是一样的课程和学分,学生在不同大学所学内容差别很大,不同科目就更不能用同样的标准衡量了。如今美国大学生对大学忠诚度越来越低,流动性极强,超过60%的美国大学生转学至少一次,即使读本地公立大学比较省钱,也挡不住40%以上的美国大学生跨州转学,吸引转学生、留住学生成了不少大学的头等大事。学分作为转学生入学的重要依据,却让大学在审核转学生时大为头疼。老师不可能到其他学校去一一考察,转学生上课时才发现他们并不具备合格的技能,还得从头教起。笔者遇到过一位1980年代在本校上学的女士,30年后想上研究生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毕业,她的学分确实还在,但这些年大学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分早已说明不了什么了,学校却不能拒绝承认。
近几年,远程教育的兴起对学分制形成了挑战,学习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网上大学如Udacity推出了所谓的nanodegree(微学位),学生要做5~8个作业,边做边学,没有固定的课要上,老师只提供指导,每个月的学费仅为200美元,6~12个月即可完成。对于远程教育大学来说,学分与大学的预算和基础建设等关系与传统院校大不一样。企业更注重毕业生的“实战能力”,学历没有作品集那么重要,所以远程教育机构才敢于挑战学分制。对此联邦政府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如不再要求50%的课程必须在校园里教授。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美国学生很少抱怨学分太高,而是普遍希望科目主课的学分多些,人文社科学分少些,好培养更容易找到工作的专业技能。这导致了上非主课就是混学分,学生都宁愿选容易通过的课,有的学生甚至选修了瑜伽或者打高尔夫球。人文社科系难以保证一些偏门、难度高的课程有学生愿意上,打击了老师的积极性。当然也有学生对学分毫无概念,上了四年才发现虽然主课都上完了,却还不够学分毕业。
19世纪末以前,美国各所大学采取自主入学考试的方式录取新生,主观性强而标准不一,
缺乏可靠性和准确性,因此备受质疑。
学分制不是教授们推广的
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利略特教授首先将教师授课时间(contact hours,即学时)认定为标准,基于此计算学分。1869年上任校长之初,艾利略特提出,全科目统一的课程体系应该变为更为灵活的选修课体系,这样才能鼓励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程,于是哈佛大学先后减少甚至废除了统一的课程要求。自此学位的内容有了根本的改变:学生从完成固定课程,变成了多条道路通向成功。当然,新的系统更自由,但也难免制造混乱,学分能够帮助学生和大学跟踪学习进程,非常实用。1894年,在艾利略特的主导下,美国教育委员会认可了这种新的学分计算方法。
学分制真正在美国普及却并非因为大学教授们的推广,而是来自于私人慈善家和政府的压力。1906年卡耐基基金会建立,意图为大学老师提供退休金。可是问题来了,面对当时美国大学的无序,如何衡量大学教授、私立和公立大学的教学呢?通过对大学的大量调查,卡耐基基金会制定了Carnegie Unit(卡耐基学分),一个学分等于中学里每年每门课的120个学时,而大学必须接受学分制才可以得到卡耐基基金会的捐款。当时美国大学罕有退休金,这个标准很快就被广泛认可和应用。
卡耐基学分在1910年后逐渐成为中学和大学里不可缺少的计算、考察、分析、管理等的重要工具,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后,复员的美国年轻人大量涌入大学,高等教育越来越被看作为一种“社会投资”,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学生经济协助办公室的权力也大为扩展。为了保证联邦学生贷款不被浪费,联邦政府要求大学必须使用统一的标准来计算投资(学费)与返利(学时)的比例,而不是随心所欲。如今,美国大学的多项管理都依赖于学分制,包括《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告》每年发布的大学评级,都需要用到学分。州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拨款、大学老师计算工作量以进行工会谈判等也需要使用学分来计算。
复杂的学分计算
大学的学分计算较为复杂,因为学生并非总是坐在教室里接受老师的直接指导,而是有大量自主的时间,做实验或者项目,或者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不同大学可能有略微不同的计算公式。美国高等教育的通用计算法则是一个学期学分相当于15~16个小时的学期学时(美国传统上一个学年分春秋两个学期,一般是15~16周,即学分大致等于每周的学时)。有的大学还规定,有较多实践内容的课程如艺术科目的课程等学时为4~6个小时但学分只允许给3个学分。美国大多数大学课程都是3个学分一门,每个学期的总学时为45小时左右(艺术课需要1.25到两倍的学时),可见仍然大大低于中学学时。
美国大学里无论科目,学分的分配基本上是一部分为Liberal Arts(文理部分,或称为core curriculum),包括英语、数学、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选修科目等,占36~41个学分,保证学生得到全面的素质教育;最大的一部分是科目的主课和相关选修课,一般为80个学分左右;剩下的是大学选修课,一般只占不到12个学分。一些科目主课允许double count,如艺术史课也可以算是人文学科课程,但学分不可重复计算。
别看学时不多,美国大学普遍认为,大学生要在课外用两到三倍于课程学时的时间做作业、预习、整理笔记、读文献等,也就是说,学生每周要花3个小时的时间上每门课,再花9个小时左右课外学习,考虑到美国全职大学生一般要修4~6门课,每周总共需要花48~72个小时在学业上,比朝九晚五上班还要累,负担着实不轻。因此,美国大学一般不允许学生修超过18个学分。
学分减负困难
尽管学习负担如此之重,美国大学生却不敢轻易减课。有三个原因,第一是美国大学宽进严出,修不够学分不给毕业,而不同的学位有不同的学分要求,一般本科是120~130个学分,硕士是30~64个学分(两者一般不能互换)。虽然美国各级政府教育部门权力有限,大学在设定学分方面有自主权,可是也不能胡来,要定期接受同行协会的监督认证(accreditation),过程繁复。每个专业的标准经过业界多年讨论而定,课程内容可以经常调整但学分并不能随便增减。
仔细一算,即使学生每年修满8门课(24个学分),4年下来只有96个学分。要修完120个学分,必须每年至少修10门,难怪60%左右的美国大学生需要六年才可以毕业。为了早日毕业,美国大学生只好拼命加码。更有不少高中生上Advanced Placement(大学预科课程),也是为了挣大学认可的学分。
第二,学分与学生的经济紧密相关。美国大学按照学分收费,不少大学对每个学期上12~16个学分的学生实行定额收费(flat rate),当然是多上更划算了,也是变相鼓励学生多上课。
不过有了学分这一标准化工具,学生可以在便宜大学挣学分再转到贵的大学去,虽然一些名牌大学有严格的课程安排,其他大学的课不能算作主课,但通过评审的大学学分总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从100多美元的社区大学学分到数千美元的名牌大学学分,各个价位都有,外地生和本地生收费又不一样。笔者有许多学生利用夏天时间在社区大学上500美元一门的人文社科类课,省下不是一点半点。
为了避免学生都采取这种迂回策略,美国大学要求必须在本校修一定数目的学分,特别是在大四,否则学校损失收入,也不能保证毕业生的质量。有些学生不清楚这点,到了最后一年才想从外面转进一些学分,却是行不通的。
第三,GPA(总成绩积分)与学分紧密相关,美国绝大多数的奖学金和研究生课程都要求GPA3.0以上,也就是说平均成绩必须在B以上,计算程式如B=3分,乘以4个学分的课程得到12分,所有课程加起来然后除以本学期学生上课的总学分。可见,在学分高的课程得了差的成绩,会严重拉低GPA。不少学校都会劝退GPA连续两个学期达不到2.0的学生,研究生院也拒收GPA低于3.0的学生。
学分的争议
虽然学分制在美国不可或缺,但也不乏争议,最根本的争议是学分仅仅计算学时,无法准确衡量学习质量。即使是一样的课程和学分,学生在不同大学所学内容差别很大,不同科目就更不能用同样的标准衡量了。如今美国大学生对大学忠诚度越来越低,流动性极强,超过60%的美国大学生转学至少一次,即使读本地公立大学比较省钱,也挡不住40%以上的美国大学生跨州转学,吸引转学生、留住学生成了不少大学的头等大事。学分作为转学生入学的重要依据,却让大学在审核转学生时大为头疼。老师不可能到其他学校去一一考察,转学生上课时才发现他们并不具备合格的技能,还得从头教起。笔者遇到过一位1980年代在本校上学的女士,30年后想上研究生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毕业,她的学分确实还在,但这些年大学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分早已说明不了什么了,学校却不能拒绝承认。
近几年,远程教育的兴起对学分制形成了挑战,学习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网上大学如Udacity推出了所谓的nanodegree(微学位),学生要做5~8个作业,边做边学,没有固定的课要上,老师只提供指导,每个月的学费仅为200美元,6~12个月即可完成。对于远程教育大学来说,学分与大学的预算和基础建设等关系与传统院校大不一样。企业更注重毕业生的“实战能力”,学历没有作品集那么重要,所以远程教育机构才敢于挑战学分制。对此联邦政府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如不再要求50%的课程必须在校园里教授。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美国学生很少抱怨学分太高,而是普遍希望科目主课的学分多些,人文社科学分少些,好培养更容易找到工作的专业技能。这导致了上非主课就是混学分,学生都宁愿选容易通过的课,有的学生甚至选修了瑜伽或者打高尔夫球。人文社科系难以保证一些偏门、难度高的课程有学生愿意上,打击了老师的积极性。当然也有学生对学分毫无概念,上了四年才发现虽然主课都上完了,却还不够学分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