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的学分之累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mmer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大学实行学分制由来已久,有长达百年的历史,与教育的普及息息相关。
  19世纪末以前,美国各所大学采取自主入学考试的方式录取新生,主观性强而标准不一,
  缺乏可靠性和准确性,因此备受质疑。
  学分制不是教授们推广的
  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利略特教授首先将教师授课时间(contact hours,即学时)认定为标准,基于此计算学分。1869年上任校长之初,艾利略特提出,全科目统一的课程体系应该变为更为灵活的选修课体系,这样才能鼓励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程,于是哈佛大学先后减少甚至废除了统一的课程要求。自此学位的内容有了根本的改变:学生从完成固定课程,变成了多条道路通向成功。当然,新的系统更自由,但也难免制造混乱,学分能够帮助学生和大学跟踪学习进程,非常实用。1894年,在艾利略特的主导下,美国教育委员会认可了这种新的学分计算方法。
  学分制真正在美国普及却并非因为大学教授们的推广,而是来自于私人慈善家和政府的压力。1906年卡耐基基金会建立,意图为大学老师提供退休金。可是问题来了,面对当时美国大学的无序,如何衡量大学教授、私立和公立大学的教学呢?通过对大学的大量调查,卡耐基基金会制定了Carnegie Unit(卡耐基学分),一个学分等于中学里每年每门课的120个学时,而大学必须接受学分制才可以得到卡耐基基金会的捐款。当时美国大学罕有退休金,这个标准很快就被广泛认可和应用。
  卡耐基学分在1910年后逐渐成为中学和大学里不可缺少的计算、考察、分析、管理等的重要工具,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后,复员的美国年轻人大量涌入大学,高等教育越来越被看作为一种“社会投资”,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学生经济协助办公室的权力也大为扩展。为了保证联邦学生贷款不被浪费,联邦政府要求大学必须使用统一的标准来计算投资(学费)与返利(学时)的比例,而不是随心所欲。如今,美国大学的多项管理都依赖于学分制,包括《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告》每年发布的大学评级,都需要用到学分。州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拨款、大学老师计算工作量以进行工会谈判等也需要使用学分来计算。
  复杂的学分计算
  大学的学分计算较为复杂,因为学生并非总是坐在教室里接受老师的直接指导,而是有大量自主的时间,做实验或者项目,或者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不同大学可能有略微不同的计算公式。美国高等教育的通用计算法则是一个学期学分相当于15~16个小时的学期学时(美国传统上一个学年分春秋两个学期,一般是15~16周,即学分大致等于每周的学时)。有的大学还规定,有较多实践内容的课程如艺术科目的课程等学时为4~6个小时但学分只允许给3个学分。美国大多数大学课程都是3个学分一门,每个学期的总学时为45小时左右(艺术课需要1.25到两倍的学时),可见仍然大大低于中学学时。
  美国大学里无论科目,学分的分配基本上是一部分为Liberal Arts(文理部分,或称为core curriculum),包括英语、数学、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选修科目等,占36~41个学分,保证学生得到全面的素质教育;最大的一部分是科目的主课和相关选修课,一般为80个学分左右;剩下的是大学选修课,一般只占不到12个学分。一些科目主课允许double count,如艺术史课也可以算是人文学科课程,但学分不可重复计算。
  别看学时不多,美国大学普遍认为,大学生要在课外用两到三倍于课程学时的时间做作业、预习、整理笔记、读文献等,也就是说,学生每周要花3个小时的时间上每门课,再花9个小时左右课外学习,考虑到美国全职大学生一般要修4~6门课,每周总共需要花48~72个小时在学业上,比朝九晚五上班还要累,负担着实不轻。因此,美国大学一般不允许学生修超过18个学分。
  学分减负困难
  尽管学习负担如此之重,美国大学生却不敢轻易减课。有三个原因,第一是美国大学宽进严出,修不够学分不给毕业,而不同的学位有不同的学分要求,一般本科是120~130个学分,硕士是30~64个学分(两者一般不能互换)。虽然美国各级政府教育部门权力有限,大学在设定学分方面有自主权,可是也不能胡来,要定期接受同行协会的监督认证(accreditation),过程繁复。每个专业的标准经过业界多年讨论而定,课程内容可以经常调整但学分并不能随便增减。
  仔细一算,即使学生每年修满8门课(24个学分),4年下来只有96个学分。要修完120个学分,必须每年至少修10门,难怪60%左右的美国大学生需要六年才可以毕业。为了早日毕业,美国大学生只好拼命加码。更有不少高中生上Advanced Placement(大学预科课程),也是为了挣大学认可的学分。
  第二,学分与学生的经济紧密相关。美国大学按照学分收费,不少大学对每个学期上12~16个学分的学生实行定额收费(flat rate),当然是多上更划算了,也是变相鼓励学生多上课。
  不过有了学分这一标准化工具,学生可以在便宜大学挣学分再转到贵的大学去,虽然一些名牌大学有严格的课程安排,其他大学的课不能算作主课,但通过评审的大学学分总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从100多美元的社区大学学分到数千美元的名牌大学学分,各个价位都有,外地生和本地生收费又不一样。笔者有许多学生利用夏天时间在社区大学上500美元一门的人文社科类课,省下不是一点半点。
  为了避免学生都采取这种迂回策略,美国大学要求必须在本校修一定数目的学分,特别是在大四,否则学校损失收入,也不能保证毕业生的质量。有些学生不清楚这点,到了最后一年才想从外面转进一些学分,却是行不通的。
  第三,GPA(总成绩积分)与学分紧密相关,美国绝大多数的奖学金和研究生课程都要求GPA3.0以上,也就是说平均成绩必须在B以上,计算程式如B=3分,乘以4个学分的课程得到12分,所有课程加起来然后除以本学期学生上课的总学分。可见,在学分高的课程得了差的成绩,会严重拉低GPA。不少学校都会劝退GPA连续两个学期达不到2.0的学生,研究生院也拒收GPA低于3.0的学生。
  学分的争议
  虽然学分制在美国不可或缺,但也不乏争议,最根本的争议是学分仅仅计算学时,无法准确衡量学习质量。即使是一样的课程和学分,学生在不同大学所学内容差别很大,不同科目就更不能用同样的标准衡量了。如今美国大学生对大学忠诚度越来越低,流动性极强,超过60%的美国大学生转学至少一次,即使读本地公立大学比较省钱,也挡不住40%以上的美国大学生跨州转学,吸引转学生、留住学生成了不少大学的头等大事。学分作为转学生入学的重要依据,却让大学在审核转学生时大为头疼。老师不可能到其他学校去一一考察,转学生上课时才发现他们并不具备合格的技能,还得从头教起。笔者遇到过一位1980年代在本校上学的女士,30年后想上研究生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毕业,她的学分确实还在,但这些年大学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分早已说明不了什么了,学校却不能拒绝承认。
  近几年,远程教育的兴起对学分制形成了挑战,学习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网上大学如Udacity推出了所谓的nanodegree(微学位),学生要做5~8个作业,边做边学,没有固定的课要上,老师只提供指导,每个月的学费仅为200美元,6~12个月即可完成。对于远程教育大学来说,学分与大学的预算和基础建设等关系与传统院校大不一样。企业更注重毕业生的“实战能力”,学历没有作品集那么重要,所以远程教育机构才敢于挑战学分制。对此联邦政府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如不再要求50%的课程必须在校园里教授。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美国学生很少抱怨学分太高,而是普遍希望科目主课的学分多些,人文社科学分少些,好培养更容易找到工作的专业技能。这导致了上非主课就是混学分,学生都宁愿选容易通过的课,有的学生甚至选修了瑜伽或者打高尔夫球。人文社科系难以保证一些偏门、难度高的课程有学生愿意上,打击了老师的积极性。当然也有学生对学分毫无概念,上了四年才发现虽然主课都上完了,却还不够学分毕业。
其他文献
有个研究生在豆瓣上发帖求助,称自己很烦恼,  因为导师说他的毕业论文题目太大了,却不知道怎么改小,  他的题目是:《中国财政透明度研究——基于中国财政透明度评估报告》。  大家一看到中国两字就乐了,说你还是先研究研究一个村儿的财政透明度吧,  研究完一个村的,就知道大小了。  本科生们这样的烦恼略少一些,关于毕业论文,本来大小也不是很在意的,8000~10000字左右的论文,照猫画虎地加上综述引用
刚刚过去的二零一四年曾经有个好消息:  《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规定,从二零一五年一月一日起,  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取消收取人事关系及档案保管费、查阅费、证明费、档案转递费等名目的费用,  提供免费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  这样一个消息,却在大学生的网络热门话题榜上不见踪迹。似乎很多同学对于档案的态度只能用一首歌来概括:无所谓。  也因此,就算每个月北
你囤过东西吗?比如因为喜欢吃糖,爱屋及乌地对五彩缤纷的糖纸爱不释手,不知不觉间积攒得越来越多;或者因为喜欢看漫画书,摆满了书架;或者因为喜欢鞋子,即使穿旧的鞋也舍不得丢……在李明龙老师看来,囤物是潜意识中进行的收藏行为,是一件善举,其未来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走进收藏市场  最近,同学们热议的话题不是明星八卦,不是热播韩剧,而是新开的一门公选课——《中国收藏文化与鉴赏》。2015年,中国青年政治学
空调受的折腾  有一年暑假,我给来自美国的研究生上课,每天都带了一条披肩进教室,因为室外温度高达三十七八度,而室内开着空调,室内室外至少有10多度的温差。上课时,我一会儿把披肩披上,一会儿把披肩取下来,一节课要来来回回折腾好多趟,尤其是刚上课那会儿。怎么回事呢?原来,很多美国同学一走进教室,都会调一下立式空调,而空调的出风口正对着我,有人把温度调高出风口对着天花板了,我就可以把披肩取下来,反之就得
青年菜君,是一家销售半成品净菜的网站。打开青年菜君网页,一道道家常菜以低价格摆在你面前,关键是所有配菜配料全部齐备,买回家后就可以简单速成吃自己做的健康菜。 “就是想让广大北漂吃上自己做的菜。”青年菜君联合创始人任牧说。考虑到菜品本身存在的配送和损耗问题,青年菜君采用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线上订餐线下配送的O2O模式。这种模式并不算新鲜,许多做生鲜配送的电商也曾经尝试但大都以失败告终,青年菜君为什么还
2016年5月末,李军正在贵州西南的三都县调研,他看着这里的秀丽山川,走过这里的文化村落,“这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我在这里的调研重点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以及农村在独特的生态环境下如何实现精准扶贫。”  谈到自己的学术研究,李军娓娓道来,丝丝入扣。这位土家族儿郎正在中南民族大学读博士,仅是2015年一年,他就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  可是,5年前,李军还在广州打零工;10年前,他中学因为贫困
杨明宝是在乡下老家上的小学,有一天下午,他在写作业,家里的大白猫跑到他的作业本子上,一边踩一边喵喵叫,让他陪它玩儿。玩儿了一会,大白猫就走了。但这一走,杨明宝就再也没有看到过它的影子。  挂念着猫的下落的杨明宝,每天爬到家门前的那棵核桃树上,看着对面的远山,盼着猫儿快快回家……  “之后想起这种感觉,就觉得它当时是在跟我告別。大概就是这个原因,才一直对猫咪比较有情结吧。”  杨明宝,又称“宝爹”,
几十年来,有多少人曾经想探索北大的秘密,沿北墙踱步一周,趴在墙上远眺,只为了寻找那个不存在的北门?他们中,有一九九三级法律系的诗人错河。他为自己构造了一个﹁神话﹂:从北大门口进入,而没有从门口出来。于是,他用一根仿军用背带从宿舍朝北的窗子顺绳而下,而后踉跄着走到北墙企图翻墙而过。可是绳子断了,他加速坠落。躺在医院里,他仍然坚持:﹁北大有个北门。  “同学你好,北门怎么走?”  “不好意思,北大没有
事实上,女神自大一就开始参加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简称ACM-ICPC,是全球程序设计类竞赛的权威),屡有斩获。李雪的简历上,专业排名年级前三,还身兼学校报社美编部的部长,多次参加志愿活动,李雪说:“我可以拍着胸脯保证,大学期间即使是ACM准备最忙的时候,我也没有翘过一节课。我是那种作息时间很规律的人,每天晚上到11点就上床睡觉,即使临睡前有很好的算法idea,也会先记录下来,第二天再做。”这种
一到毕业季,大家就会热议哪个大学校长的毕业致辞更酷、更90后,但今年大学毕业致辞普遍回归了“质朴”风,语重心长者多了,援引各种“网络体”博眼球的少了。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毕业典礼上,两位学者提出的问题看似老套,却值得细细玩味。我们将这些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这是我第一次接受毕业演讲邀请,出于好奇心我在网上搜索前人的毕业演讲,看看有哪些是最贴切的话题。从搜索结果来看,此类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