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教学中融入一点精彩的生活,在情感上主动贴近学生,让知识带领学生进行快乐的旅程。在教学中添加一点“文学艺术”“谚语、成语”“几何图形”等,增强知识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召唤欣赏者投入。在教学中渗透一点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坚强、爱自然、爱社会、爱人类。
关键词: 创设探究 解读 渗透
不管是什么时候,课堂教学始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学习是学生人生经历中的一段短暂的,但非常重要部分。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甚至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如何使课堂生机勃勃,显示它独特的魅力,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我们应该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中融入一点精彩的生活,在情感上主动贴近学生,让知识带领学生进行快乐的旅程。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而科学的知识来于生活,寓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即科学就在身边。正如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展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等一系列活动中,感悟知识,体验快乐,激发思维,提升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电能”后,让学生回家实践如何使电冰箱省电?省电的原理是什么?学习速度概念后,设计检测“儿童玩具电动车的平均速度大小”并研究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后,利用家中不透明的纸和半透明的尼龙薄膜(半透明的纸也可)等,做成小孔成像的简易照相机,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和证明所成“像”的性质;在学习了“透镜”原理后,检验家中的近视镜、奶奶的老花镜各是什么透镜?用什么办法判断?如果是凸透镜测出它的焦距;除镜片外,你能利用家中废弃的矿泉水瓶制造一个简易的凸透镜吗?等等。
同时,学生生活世界的精彩经验,是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丰富资源,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的、生长的、立体的空间。
二.在教学中添加一点“文学”“艺术” “成语、谚语” “几何图形”等,增强知识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召唤欣赏者投入。
曾经有学生对我说: “读科学要有语文的功底,要有数学的脑筋。有点难。”虽然,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学生畏难的情绪,但也充分揭示了科学的特点——综合性。的确,科学教学中的“文学现象”不胜枚举。例:在学习 “参照物”时,可引用毛泽东的一句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和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在学习了“光学现象”后,引用晚唐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中的诗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来刻划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借用唐代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来解释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等。可见,一首首具有很高文学价值且情真意切、意寓深远的千古佳作,从科学角度解读,别有一番情趣。
文学在科学中时有出现,而艺术也不例外。“舞蹈“千手观音”的光学现象经常现身课堂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月亮走,我也走”教室里常用学生的歌声来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同样“语文现象”也经常客串在科学课堂中。教学时常用成语、歇后语等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科学概念。例:我们在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用“孤掌难鸣”来形容;在讲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时,常用“爬得高,跌得重”来形容;在讲到“平面镜成虚像”,要突破“虚像”概念时,引入了“捞不到水中月,摘不到镜中花 ”, “杯弓蛇影”等。这样既形象又生动,使教学情境中的师生达到最佳状态。
数学图形在科学中的应用更广。电学中的电路图;光学中透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都运用了数学中几何图形。描述电磁波、声波的波形图运用了数学的函数图形等。而数学的运算,更是日常教学的工具。
三.在教学中渗透一点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坚强、爱自然、爱社会、爱人类。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艰辛的劳动和伟大的创造,科学家留给人类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财富,他们的科学理念、人格品德,同样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教学中,我们应加以利用和挖掘。例如:在学习“宇宙的将来”时,我是这样介绍霍金的,他是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他只是一个讲话艰难、瘫坐在轮椅上、与命运挑战的勇士。1963年,在霍金21岁那年,被确诊患上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会慢慢全身瘫痪,当时大夫预言他只能再活两年。霍金凭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进行了40多年的斗争,并且还创立了“空洞物理学”的理论;其著作《时间简史》,在全世界的销量已经高达2500万册,从1988年出版以来一直雄踞畅销书榜,创下了畅销书的一个世界纪录。因其对理论物理学和宇宙学的贡献,获得过多种荣誉和奖状,其中有物理界最高威望的大奖—爱因斯坦奖和科学成就的最高荣誉奖、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科学奖项——科普利奖。他用坚强意志向世人证明了人只要有毅力,没有什么能打败你。科学家的故事能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性的光辉,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学生。同时也能让学生理解科学道路上的艰辛,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增强耐受挫折的能力。
人生的追求,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之所以为人,不仅人有个社会,而且更为本质的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应自觉地对社会负责。在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介绍我国“神五”、“神六”、“常娥一号”的飞天,标志着航天事业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介绍长江三峡工程的竣工在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电站都无法比拟的;介绍我国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及蕴藏着巨大的自然资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同时,通过介绍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等的关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递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仅仅关注知识,把知识的传递作为自己唯一的职责。这与时代的需求不相适应。所以,我们在教学时,既要促使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又要关注和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
关键词: 创设探究 解读 渗透
不管是什么时候,课堂教学始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学习是学生人生经历中的一段短暂的,但非常重要部分。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甚至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如何使课堂生机勃勃,显示它独特的魅力,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我们应该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中融入一点精彩的生活,在情感上主动贴近学生,让知识带领学生进行快乐的旅程。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而科学的知识来于生活,寓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即科学就在身边。正如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展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等一系列活动中,感悟知识,体验快乐,激发思维,提升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电能”后,让学生回家实践如何使电冰箱省电?省电的原理是什么?学习速度概念后,设计检测“儿童玩具电动车的平均速度大小”并研究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后,利用家中不透明的纸和半透明的尼龙薄膜(半透明的纸也可)等,做成小孔成像的简易照相机,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和证明所成“像”的性质;在学习了“透镜”原理后,检验家中的近视镜、奶奶的老花镜各是什么透镜?用什么办法判断?如果是凸透镜测出它的焦距;除镜片外,你能利用家中废弃的矿泉水瓶制造一个简易的凸透镜吗?等等。
同时,学生生活世界的精彩经验,是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丰富资源,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的、生长的、立体的空间。
二.在教学中添加一点“文学”“艺术” “成语、谚语” “几何图形”等,增强知识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召唤欣赏者投入。
曾经有学生对我说: “读科学要有语文的功底,要有数学的脑筋。有点难。”虽然,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学生畏难的情绪,但也充分揭示了科学的特点——综合性。的确,科学教学中的“文学现象”不胜枚举。例:在学习 “参照物”时,可引用毛泽东的一句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和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在学习了“光学现象”后,引用晚唐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中的诗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来刻划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借用唐代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来解释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等。可见,一首首具有很高文学价值且情真意切、意寓深远的千古佳作,从科学角度解读,别有一番情趣。
文学在科学中时有出现,而艺术也不例外。“舞蹈“千手观音”的光学现象经常现身课堂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月亮走,我也走”教室里常用学生的歌声来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同样“语文现象”也经常客串在科学课堂中。教学时常用成语、歇后语等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科学概念。例:我们在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用“孤掌难鸣”来形容;在讲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时,常用“爬得高,跌得重”来形容;在讲到“平面镜成虚像”,要突破“虚像”概念时,引入了“捞不到水中月,摘不到镜中花 ”, “杯弓蛇影”等。这样既形象又生动,使教学情境中的师生达到最佳状态。
数学图形在科学中的应用更广。电学中的电路图;光学中透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都运用了数学中几何图形。描述电磁波、声波的波形图运用了数学的函数图形等。而数学的运算,更是日常教学的工具。
三.在教学中渗透一点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坚强、爱自然、爱社会、爱人类。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艰辛的劳动和伟大的创造,科学家留给人类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财富,他们的科学理念、人格品德,同样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教学中,我们应加以利用和挖掘。例如:在学习“宇宙的将来”时,我是这样介绍霍金的,他是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他只是一个讲话艰难、瘫坐在轮椅上、与命运挑战的勇士。1963年,在霍金21岁那年,被确诊患上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会慢慢全身瘫痪,当时大夫预言他只能再活两年。霍金凭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进行了40多年的斗争,并且还创立了“空洞物理学”的理论;其著作《时间简史》,在全世界的销量已经高达2500万册,从1988年出版以来一直雄踞畅销书榜,创下了畅销书的一个世界纪录。因其对理论物理学和宇宙学的贡献,获得过多种荣誉和奖状,其中有物理界最高威望的大奖—爱因斯坦奖和科学成就的最高荣誉奖、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科学奖项——科普利奖。他用坚强意志向世人证明了人只要有毅力,没有什么能打败你。科学家的故事能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性的光辉,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学生。同时也能让学生理解科学道路上的艰辛,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增强耐受挫折的能力。
人生的追求,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之所以为人,不仅人有个社会,而且更为本质的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应自觉地对社会负责。在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介绍我国“神五”、“神六”、“常娥一号”的飞天,标志着航天事业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介绍长江三峡工程的竣工在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电站都无法比拟的;介绍我国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及蕴藏着巨大的自然资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同时,通过介绍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等的关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递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仅仅关注知识,把知识的传递作为自己唯一的职责。这与时代的需求不相适应。所以,我们在教学时,既要促使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又要关注和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