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其中的每一个单位获得和谐发展,高校公寓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新的生长点,在学校培养人才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重点阐述了什么是高校公寓文化及高校公寓文化的基本现状,并就如何加强公寓文化建设作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现状
1.1 传统观念对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影响
第一,对公寓文化建设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建设良好的公寓文化是公寓实现育人作用的基础。公寓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在建设中充分发挥各自高校的特色,展示着一所高校的特有风貌,成为高校在对外宣传时展现自己风采的一张“名片”,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对公寓文化阵地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往往存在着投入严重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思想上缺乏足够重视等等问题,从而也就不能按照学生公寓文化的内在要求去搞好学生公寓文化。主要表现在:(1)公寓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卫生的管理和作息的制度上,只关注到了文化建设的表层和中层,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深入探索,结果只能导致不能深入开展工作,从而解决不了根本问题;(2)对于上级关于公寓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而没有真正行动起来,没有进行认真地贯彻执行;(3)把公寓文化建设的功能附属于后勤服务部门,过多强调大学生公寓生活、学习的物质功能,而忽视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更多地把公寓文化建设的功能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来看待,而没有把它放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来进行操作;(4)对于公寓文建设的定位还是仅仅简单地停留在制度文化建设上,而不能更好地把公寓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乃至与学校的校风、学风等等结合起来,往往在低层次“纯管理”或者是纯“服务”的水平上来回徘徊,无法摆脱。这些做法说明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和有效开展须进行思想观念和具体举措等方面的提升,真正发挥公寓文化的育人作用。
第二,“以管为主”与“育人为主”的管理目标的冲突。过去高校往往实行的是“以管为主”的公寓管理目标,实行“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在公寓中的言行举止,通过严密的组织结构、周密计划、严格的监督检查,着重对学生进行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此时的管理相对简单和容易操作。但是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要求越来越多,培养大学生成才服务是公寓文化建设的目标,这与传统的“严格管理”的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与矛盾,若继续执行“管”字当头的指导思想,管理人员纯粹以管理者的面目出现,很容易将自己与被管理的学生对立起来,造成“管”与“被管”之间的矛盾突出,要建立和健全一套合法合情合理的管理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公寓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促进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
1.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影响
第一,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模式的介入,大学生的住宿条件及室内设施与过去相比都有很大的改善,高校已由传统单一的大集体宿舍格局发展为现在的四人间或两人间与普通大集体宿舍并列的格局;在基本设施上,公寓里面配置了卫生间、有线电视、校园网等等,这些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学生公寓为大学生住宿提供了更多、更新的选择,为公寓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使学生公寓的硬件质量有了很大改观。
第二,由于社会化的后勤实体是作为经济实体而存在的,追求最大盈利是他们的目标,其往往关注的是自身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因而会出现相关配套设施不全,公寓管理人员服务质量不强等问题,这样看就很难在经营过程中完全肩负起育人的教育功能,事实上,完全社会化经营的公寓在如何发挥育人功能这个问题上目前是没有现成的路子可以走的,这就会导致企业属性与教育属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使高校公寓管理工作难于形成合力。
第三,在后勤社会化中,大部分高校将学生公寓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职责交给后勤集团,由于实行公寓化管理,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对居住的标准有不同的需求,这样学校就不能像以前一样统一安排学生住宿,这使得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乃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共处一室也成为可能,学生的自主性和流动性明显增强,原来比较固定的班级概念在客观上渐趋弱化,其组织功能也在降低,这样大学生公寓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基本元素,其独立性也随之显现出来,这就会使公寓管理更为复杂化。
2 推进公寓文化建设的措施
2.1 注重公寓物质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舒适环境
第一,优化公寓生活区内外环境:公寓环境是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公寓文化,并且以其持续不断的感染力来陶冶人们的精神世界。公寓的文化建设要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思想的视角出发,从树种、花草的选择和搭配,到道路和景观的设计,大到亭台楼阁、绿化小品、喷泉,小到路灯、指示牌、果皮箱等,都应体现出美观、幽雅的气氛,从而营造“处处是景,愉悦身心”的环境美,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心灵。
第二,注重公寓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建设思想,从细微处着手,做大量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对新建的学生标准公寓按安全、方便、合理、耐用的原则配备设施,对原有的学生公寓极其设备及时进行维修、改建、更新,在学生公寓里应有适量的文体活动场所、设施,如建立公共阅读室、宣传报栏,大学生活动中心,健身房等,充分发挥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和信息传媒手段在公寓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2 健全规章制度,强调规范落实
公寓文化建设的长期性要求在公寓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方面的“制度化”。第一、建设目标的制度化。基本的建设目标可以是:优雅清新的公寓环境,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拼搏进取的学习精神。第二,任务分工的制度化。任务的分工要明确具体,务必人人有责。学校相关部门,院系党员干部,公寓后勤管理人员,班主任,辅导员,宿舍导师,学生会和广大学生,都要各负其责,行动起来。第三,过程考核的制度化。过程的考核要及时反馈,力求人人尽责。比如公寓管理人员细则、宿管委员细则、文明宿舍细则等等,实行量化考核,奖优惩劣,并纳入大学生综合考评体系之中。
2.3 树立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第一建立“大学生公寓文化教育建设自治管理委员会”,由校、系学生会、各班班委、寝室长等组成,以健全学生民主监督机制。每幢公寓可以设让学生担任的“楼长”、“层长”、“寝室长”三级管理人员,分班、分系、分片设公寓信息联络员,开展公寓卫生检查、公寓文化建设、宣传教育等工作,可以做到“管理从严,严而不死”;充分利用他们既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的双重身份,鼓励他们直接参与到公寓的检查、评估、督促、宣传和管理中,甚至参与到对不合格者以及违纪行为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教育,维护自身形象、自身信念,自己管理自己。第二建立健全公寓自治组织,可以从学生中招聘人员协助公寓管理人员,引导大学生组建公寓文化协会和社团,团结更多地的学生参与到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宣传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到学生公寓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第三設立公寓文化建设办公室,就公寓文化建设的设计和实施都可以由经过选拔考核的优秀学生干部组成成员具体负责,他们往往最了解公寓的真实情况和学生的切实需要,所以在工作上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最贴近学生的,这样避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真正达到了管理的主客体的统一,促进公寓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2.4 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公寓文化建设的方法
加强公寓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贯彻教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的指示精神,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思想占领学生公寓,把学生公寓当作我们同落后、腐朽、不健康思潮争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接班人的另一个阵地”。当今大学生大部分人的思想倾向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要看到,在当今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一部分大学生受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而学生的真实面貌在公寓里会全面地展现。为此,我们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把公寓文化建设与高校传播、学习、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结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二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公寓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充分利用高校的广播、电视、校服、网站等媒体和群团组织积极宣传和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扬主旋律,让高雅文化进公寓,让广大学生在各种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寓教于乐。从而创造出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高校学生公寓文化,从而有力地促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双边活动过程,其主要关键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所以要做好相关人员进公寓,才能深入到学生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加以引导。第一,党团基层组织进公寓。随着弹性学分制的实行,班级概念日益淡化等等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过去的“紧密型”逐步发展到今天的“疏密型”、“松散型”,大部分高校公寓在党团建设上是个空白点,这就需要固定的、规范的组织来为学生的生活和活动安排进行统一的组织和协调。第二,专职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对选派人员就进行集中培训,明确工作职责,挑选出素质好、业务精、敬业精神强的辅导员进学生学生公寓,建立辅导员进公寓的责任制和激励机制,与学生同生活、同学习、同娱乐,负责指导公寓里的学生党团组织并组织和开展具有创造性、指导性的思想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在公寓里形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行为规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实行宿舍导师制。长期以来,学生工作靠党团组织、辅导员等等往往解決的只是一般性问题,学生宿舍导师工作却不同,它具有一些基本特点:业余性,学生宿舍导师是在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利用业余时间担任的;奉献性,学生宿舍导师要具有奉献精神,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亲密性,导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和蔼可亲的师长;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学生宿舍导师弥补了一般性教育活动、一般性学生工作的不足, “宿舍导师制”正是通过制度保证“导”的作用来充分发挥,按“三贴近”的要求深入学生宿舍,了解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引导、指导,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和、感染力;它强化宿舍管理这个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
大学生的公寓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点,所以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使和谐的公寓文化成为他们健全人格形成的沃土和摇篮,这样以公寓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高校“政治信念坚定、道德品质优良、知识结构合理、技能素质全面、心理体魄健康”的育人目标完成,全面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喻运斌.论大学校园和谐文化建设.教师教育研究,2006.3.18(2).
[2]刘登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探源.思想教育研究,2006(9).
[3]张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课题—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科教文汇,2007.1.
[4]邓卓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10.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现状
1.1 传统观念对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影响
第一,对公寓文化建设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建设良好的公寓文化是公寓实现育人作用的基础。公寓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在建设中充分发挥各自高校的特色,展示着一所高校的特有风貌,成为高校在对外宣传时展现自己风采的一张“名片”,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对公寓文化阵地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往往存在着投入严重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思想上缺乏足够重视等等问题,从而也就不能按照学生公寓文化的内在要求去搞好学生公寓文化。主要表现在:(1)公寓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卫生的管理和作息的制度上,只关注到了文化建设的表层和中层,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深入探索,结果只能导致不能深入开展工作,从而解决不了根本问题;(2)对于上级关于公寓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而没有真正行动起来,没有进行认真地贯彻执行;(3)把公寓文化建设的功能附属于后勤服务部门,过多强调大学生公寓生活、学习的物质功能,而忽视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更多地把公寓文化建设的功能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来看待,而没有把它放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来进行操作;(4)对于公寓文建设的定位还是仅仅简单地停留在制度文化建设上,而不能更好地把公寓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乃至与学校的校风、学风等等结合起来,往往在低层次“纯管理”或者是纯“服务”的水平上来回徘徊,无法摆脱。这些做法说明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和有效开展须进行思想观念和具体举措等方面的提升,真正发挥公寓文化的育人作用。
第二,“以管为主”与“育人为主”的管理目标的冲突。过去高校往往实行的是“以管为主”的公寓管理目标,实行“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在公寓中的言行举止,通过严密的组织结构、周密计划、严格的监督检查,着重对学生进行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此时的管理相对简单和容易操作。但是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要求越来越多,培养大学生成才服务是公寓文化建设的目标,这与传统的“严格管理”的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与矛盾,若继续执行“管”字当头的指导思想,管理人员纯粹以管理者的面目出现,很容易将自己与被管理的学生对立起来,造成“管”与“被管”之间的矛盾突出,要建立和健全一套合法合情合理的管理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公寓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促进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
1.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影响
第一,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模式的介入,大学生的住宿条件及室内设施与过去相比都有很大的改善,高校已由传统单一的大集体宿舍格局发展为现在的四人间或两人间与普通大集体宿舍并列的格局;在基本设施上,公寓里面配置了卫生间、有线电视、校园网等等,这些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学生公寓为大学生住宿提供了更多、更新的选择,为公寓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使学生公寓的硬件质量有了很大改观。
第二,由于社会化的后勤实体是作为经济实体而存在的,追求最大盈利是他们的目标,其往往关注的是自身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因而会出现相关配套设施不全,公寓管理人员服务质量不强等问题,这样看就很难在经营过程中完全肩负起育人的教育功能,事实上,完全社会化经营的公寓在如何发挥育人功能这个问题上目前是没有现成的路子可以走的,这就会导致企业属性与教育属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使高校公寓管理工作难于形成合力。
第三,在后勤社会化中,大部分高校将学生公寓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职责交给后勤集团,由于实行公寓化管理,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对居住的标准有不同的需求,这样学校就不能像以前一样统一安排学生住宿,这使得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乃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共处一室也成为可能,学生的自主性和流动性明显增强,原来比较固定的班级概念在客观上渐趋弱化,其组织功能也在降低,这样大学生公寓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基本元素,其独立性也随之显现出来,这就会使公寓管理更为复杂化。
2 推进公寓文化建设的措施
2.1 注重公寓物质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舒适环境
第一,优化公寓生活区内外环境:公寓环境是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公寓文化,并且以其持续不断的感染力来陶冶人们的精神世界。公寓的文化建设要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思想的视角出发,从树种、花草的选择和搭配,到道路和景观的设计,大到亭台楼阁、绿化小品、喷泉,小到路灯、指示牌、果皮箱等,都应体现出美观、幽雅的气氛,从而营造“处处是景,愉悦身心”的环境美,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心灵。
第二,注重公寓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建设思想,从细微处着手,做大量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对新建的学生标准公寓按安全、方便、合理、耐用的原则配备设施,对原有的学生公寓极其设备及时进行维修、改建、更新,在学生公寓里应有适量的文体活动场所、设施,如建立公共阅读室、宣传报栏,大学生活动中心,健身房等,充分发挥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和信息传媒手段在公寓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2 健全规章制度,强调规范落实
公寓文化建设的长期性要求在公寓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方面的“制度化”。第一、建设目标的制度化。基本的建设目标可以是:优雅清新的公寓环境,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拼搏进取的学习精神。第二,任务分工的制度化。任务的分工要明确具体,务必人人有责。学校相关部门,院系党员干部,公寓后勤管理人员,班主任,辅导员,宿舍导师,学生会和广大学生,都要各负其责,行动起来。第三,过程考核的制度化。过程的考核要及时反馈,力求人人尽责。比如公寓管理人员细则、宿管委员细则、文明宿舍细则等等,实行量化考核,奖优惩劣,并纳入大学生综合考评体系之中。
2.3 树立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第一建立“大学生公寓文化教育建设自治管理委员会”,由校、系学生会、各班班委、寝室长等组成,以健全学生民主监督机制。每幢公寓可以设让学生担任的“楼长”、“层长”、“寝室长”三级管理人员,分班、分系、分片设公寓信息联络员,开展公寓卫生检查、公寓文化建设、宣传教育等工作,可以做到“管理从严,严而不死”;充分利用他们既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的双重身份,鼓励他们直接参与到公寓的检查、评估、督促、宣传和管理中,甚至参与到对不合格者以及违纪行为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教育,维护自身形象、自身信念,自己管理自己。第二建立健全公寓自治组织,可以从学生中招聘人员协助公寓管理人员,引导大学生组建公寓文化协会和社团,团结更多地的学生参与到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宣传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到学生公寓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第三設立公寓文化建设办公室,就公寓文化建设的设计和实施都可以由经过选拔考核的优秀学生干部组成成员具体负责,他们往往最了解公寓的真实情况和学生的切实需要,所以在工作上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最贴近学生的,这样避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真正达到了管理的主客体的统一,促进公寓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2.4 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公寓文化建设的方法
加强公寓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贯彻教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的指示精神,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思想占领学生公寓,把学生公寓当作我们同落后、腐朽、不健康思潮争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接班人的另一个阵地”。当今大学生大部分人的思想倾向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要看到,在当今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一部分大学生受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而学生的真实面貌在公寓里会全面地展现。为此,我们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把公寓文化建设与高校传播、学习、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结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二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公寓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充分利用高校的广播、电视、校服、网站等媒体和群团组织积极宣传和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扬主旋律,让高雅文化进公寓,让广大学生在各种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寓教于乐。从而创造出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高校学生公寓文化,从而有力地促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双边活动过程,其主要关键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所以要做好相关人员进公寓,才能深入到学生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加以引导。第一,党团基层组织进公寓。随着弹性学分制的实行,班级概念日益淡化等等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过去的“紧密型”逐步发展到今天的“疏密型”、“松散型”,大部分高校公寓在党团建设上是个空白点,这就需要固定的、规范的组织来为学生的生活和活动安排进行统一的组织和协调。第二,专职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对选派人员就进行集中培训,明确工作职责,挑选出素质好、业务精、敬业精神强的辅导员进学生学生公寓,建立辅导员进公寓的责任制和激励机制,与学生同生活、同学习、同娱乐,负责指导公寓里的学生党团组织并组织和开展具有创造性、指导性的思想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在公寓里形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行为规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实行宿舍导师制。长期以来,学生工作靠党团组织、辅导员等等往往解決的只是一般性问题,学生宿舍导师工作却不同,它具有一些基本特点:业余性,学生宿舍导师是在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利用业余时间担任的;奉献性,学生宿舍导师要具有奉献精神,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亲密性,导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和蔼可亲的师长;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学生宿舍导师弥补了一般性教育活动、一般性学生工作的不足, “宿舍导师制”正是通过制度保证“导”的作用来充分发挥,按“三贴近”的要求深入学生宿舍,了解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引导、指导,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和、感染力;它强化宿舍管理这个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
大学生的公寓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点,所以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使和谐的公寓文化成为他们健全人格形成的沃土和摇篮,这样以公寓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高校“政治信念坚定、道德品质优良、知识结构合理、技能素质全面、心理体魄健康”的育人目标完成,全面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喻运斌.论大学校园和谐文化建设.教师教育研究,2006.3.18(2).
[2]刘登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探源.思想教育研究,2006(9).
[3]张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课题—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科教文汇,2007.1.
[4]邓卓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