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音乐感知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z5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虽丰富了音乐教育中的教学方法,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今,我国的音乐教育极其注重音乐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素养教育,正因如此,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几乎感知不到音乐的美,亦无法真正地欣赏音乐的美。于是,儿童逐渐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这与教学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教育方式下的音乐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儿童音乐感知的培养,缺少引导儿童在音乐学习中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环节,使儿童对音乐的热情、感知和审美能力逐渐消失。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对儿童音乐感知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越来越多的儿童音乐教育往往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引导自己的价值观,通过音乐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全面引导儿童的成长,情感,思想,个性等。孩子们对音乐的感知是通向他们心灵的大门,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知,是指导教育的先锋。本文通过从音乐教育中对儿童感官、审美培养和儿童音乐感知培养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音乐感知。
  【关键词】音乐教学;儿童;感官培养;审美培养;音乐感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儿童音乐教育越发趋向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引导自己的价值观,通过音乐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全面引导儿童的成长,情感,思想等。孩子们对音乐的感知是通向他们心灵的大门,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知,是指导教育的先锋。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了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儿童的音乐知觉。
  一、音乐教学中对儿童的感官培养
  夸美纽斯提出“因为一切的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基于自然发展规律的夸美纽斯阐明,感官是产生知识的本体论。他认为人类教育也服从自然发展规律。音乐教学中应从儿童的感官开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划分,他将人的感官分为触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音乐是一种对人类听觉具有审美吸引力的声音艺术,当然在特殊的条件下,亦会间接通过触觉或视觉感受音乐。因此,笔者本文则将行文的首要点落脚于探讨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听觉。
  (一)听辨能力的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对音乐辨析能力,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对歌曲(或旋律)的节奏、线条的听辨,二是对演唱(或演奏)腔体(或乐器)的音色、强弱的辨析。通过对这两个部分的训练,培养其音乐辨别能力。基于此,通过对儿童进行适当的练习,由浅入深,从简单的长短、强弱、快慢逐渐加深难度到稍难的音高及音色等。将零散的听辨能力组成部分化为整体,以上升为对整体音乐的听辨,主要的辨识部分包括音乐结构、音乐体裁等方面。音乐结构将以上诸多听辨类型的有机结合,笔者将在下文对音乐审美的培养章节进行进一步阐述。
  (二)内心听觉的培养
  内心听觉,即为一种内部听觉,亦可称之为内心幻听,是一种对音乐的想象认知能力。换言之,就是通过音乐记忆,在内心想像出声音的旋律、节奏、音高、音色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儿童聆听不同风格旋律的音乐,通过积累、记忆、反复哼唱渐渐提高加强。内听觉是培养音乐感知能力的关键。能够把音乐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刻在人的脑海中,使之对音乐形成初步的感知。
  二、音乐教育中对儿童的审美培养
  “在人与自然界的连接与交互中,人类所催生出对之高度理想化的积极性思维,可由音乐作为导体逐步延伸”——苏霍姆林斯基。由此观之,音乐审美可以对儿童正面思想的养成起到推动的作用。而以音乐为辅助手段,对儿童思想养成的过程中,音乐审美经验之堆集、审美能力之培育、审美情趣之构建,成为了音乐教育中重要的三个步骤及目标。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养欣赏能力
  欣赏能力的培养,需要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让儿童随着音乐在脑海中尽情想象,激发联想,通过想象,儿童在内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体会和理解音乐。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选择出丰富的积极向上、旋律优美的音乐给儿童听赏,引导儿童具备良好的音乐审美观念,促使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二)培养实践能力
  儿童将其内心世界感观的表露通过其肢体动作、声音等外部行为的呈现,称之为实践能力。通过不断地外在呈现机会,以强化该能力,是教师对儿童内心音乐审美体验之外在表达的重要指导途径。量化对儿童的实践机会,可质化其对音乐掌握的能力,使之相互之间可以传达内心的审美体验。
  (三)培养专业技能
  于外部,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需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达到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教授简单的专业理论知识,构建起初步的理论框架,可为儿童能够更深层次地体会音乐、理解音乐和审美音乐,奠定理论基础。
  三、培养儿童音乐感知的教学方法
  于音乐感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音乐能力指的是“从事音乐活动的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能力,即音乐感或音乐能力。”音乐感受能力包含了音乐的听觉能力和节奏感。本文中,“音乐感知”是指儿童对音乐的“感悟”和“审美”能力。
  培养儿童的音乐感知,需要以多种方法和途径进行全面化整合。通过对儿童的教学主体转换、引导式教学、创造性培养以及多媒体化展现等进行全面化一。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主要以接收为主的音乐感知转化为输出式音乐感知;关于教学主体转换,主要以学习为主的感知转化为分享式音乐感知;关于引导式教学,主要以内心感知转化为表达式感知;关于多媒体展现,主要以抽象化感知转化为直观式感知。
  培养儿童的音乐感知,应该融汇于学习音乐的始末。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音乐的审美意识受人们的听觉影响,音乐感知的前提是对声音的准确、灵敏的听觉辨别,这也是音乐学习的前提。是否具备良好的音乐的感知能力绝不是通过乐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判定的。听觉是培养儿童音乐感知能力的首要条件,需要同时具备对音乐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的训练。音乐素质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在学校中,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氛围,作为教师,他们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广泛的审美感知途径,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多地参与音乐活动,使其获得充分的音乐审美体验。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一般包括音乐音响基本属性、整体结构和审美内涵感知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首先,培养音乐声学基本属性的感知能力,是培养音乐基本要素的感知能力。这即是学习音乐的首要步骤;二、培养音乐音响整体结构感知的能力,即听辨能力的培养。要听辨出构成音乐的整体组织结构或形式;第三,培养音乐声音审美内涵的感知能力是前两个方面的升华。前两个注重于技术层面,第三点则是着重于感性体验,运用听觉去感性地体会与领悟音乐音响及其整体结构的心理活动,并且通过持续不断的积累音乐的感性经验,从而能够更确切、更深入地理解音乐。
  综上,音乐感知作为一种影响着儿童全方位发展的因素,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在儿童各方面能力,无论是自我内在观念的形成,还是对外表达的行为,都引领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对儿童音乐感知的培养是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式教育的强大力量。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需要明白,音乐教育不仅是为培养一种能力,更是为了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祁欣.音乐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J].长春大学学报.
  [2]刘明月.艺术与儿童思维[D].济南:山东大学,2015.
  [3]孔云霞.关于现代音乐听觉训练的研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3(4).
  [4]音樂审美、内心听觉.百度百科.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针对高职本科的现状,从高职本科的类型定位、培养目标定位、层次定位等方面对高职本科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解析,分析了高职本科与技术本科、应用型本科的关系,论述了发展高职本科的必要性,同时对发展高职本科的途径展开研究,具体包括基本方针策略、办学主体选择和办学形式选择三个方面。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 高职本科 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
[摘要]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与研究型大学共同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其基本架构包括驱动机制(激励机制和动力机制)、运行机制(运行方式与运行手段)、调控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保障机制(供给机制与组织机制)。保障高校协同创新机制顺利运行,合作双方应提高认知,做好顶层设计与模块构建;确立双方的权利及义务,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信息对接、事务协商的部门与平台;政府加强引导,协调促成,积极扶持。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