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86例,将其按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14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下降,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升高,且观察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佳,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血小板功能
中图分类号:R743.3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9.04.0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因脑、脊髓局灶性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且未发生急性梗死,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突然、持续时间较短,可出现可逆的局限性脑功能缺损,其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高血压等[1]。但有研究表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部分患者仍可加剧恶化[2]。鉴于此,本研究就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作以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各43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48~74岁,平均(62.96±4.36)岁;其中合并冠心病15例,高血压32例,高血脂23例,糖尿病18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49~74岁,平均(63.29±4.52)岁;其中合并冠心病15例,高血压32例,高血脂23例,糖尿病18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标准[3],起病急剧,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发作,且呈反复性,无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升高,且经头颅CT、MRI检查排除梗死灶;②经头颅MRI或CT检查确诊;③年龄48~74岁;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②伴有梅尼埃综合征患者;③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④近半年有脑出血病史的患者;⑤对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等;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规格:100 mg/粒)100 mg口服,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29,规格:75 mg/粒]首次300 mg口服,后改为75 mg口服,1次/d。两组均治疗14 d。
1.4 评价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显效:治疗7 d后发作次数减少≥75%;有效:治疗14 d后发作次数减少50%~75%;无效:治疗14 d后发作次数减少<50%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用二磷酸腺苷诱导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41/43),其中显效27例,有效14例,无效2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07%(34/43),其中显效15例,有效19例,无效9例,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8,P=0.024)。
2.2 血小板功能比较
治疗14 d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GMP-140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3 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TT、PT、APTT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机制包括微栓子学说、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均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对侧发作性肢体偏瘫、面瘫、眩晕、眼震、吞咽困难等[4]。血液的流动性、凝集性和血细胞的变形性等是影响本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全血黏度增高、血小板功能亢进等血液流变学改变时,可促进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导致局部血流量不足,诱发低灌注;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为凝血与止血,其表面糖衣可吸附凝血因子Ⅲ及血浆蛋白,血小板的聚集是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的重要环节,可促进血液凝固,因此抗血小板聚集可抑制血纤维形成、增多,从而阻断血细胞形成凝块,起到抑制血栓的作用[5~6]。
阿司匹林具有扩张冠脉和脑血管的作用,可抑制环氧酶活性,并减少血栓素A2的形成,阻止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因子的释放,从而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起到抗凝作用[7~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功能低于对照组,凝血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说明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提高临床疗效,有效阻止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原因在于氯吡格雷可选择性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结合,从而抑制糖蛋白GPⅡb/Ⅲa的活化,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且可抑制其他激动剂对血小板聚集的诱发[9]。GMP-140为血小板膜糖蛋白,可介导活化血小板,促进血栓的形成,联合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GMP-140水平,减少血栓的形成[10]。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确切,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曹杉杉,林傲蕾,孙 莉,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后续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及机制[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13):992-997.
[2] 孙宜南,郭艳霞,王雅娟.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血管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7,30(5):609-612.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4] 馬广锋.同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继发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5):13-16.
[5] 李 春,黄 波,韦朝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研究进展[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36(2):279-282.
[6] 高冬艳,于占明,王力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病变血管分布及特征[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9(10):1258-1260.
[7] 王心颖,鲍双振,王志超,等.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疗效研究[J].河北医药,2018,40(1):80-83.
[8] 刘文鹏,贾贝贝,郑 冬.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老年人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影响[J].北京医学,2018,40(2):104-106.
[9] 李建鑫,苏景良,李建伟,等.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60例效果及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8,30(2):90-93.
[10] 郎明健,王 越,李 志,等.不同疗程氯吡格雷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活性指标、凝血指标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3):587-589.
(收稿日期:2018-11-13 修回日期:2019-01-23)
(编辑:潘明志)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血小板功能
中图分类号:R743.3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9.04.0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因脑、脊髓局灶性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且未发生急性梗死,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突然、持续时间较短,可出现可逆的局限性脑功能缺损,其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高血压等[1]。但有研究表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部分患者仍可加剧恶化[2]。鉴于此,本研究就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作以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各43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48~74岁,平均(62.96±4.36)岁;其中合并冠心病15例,高血压32例,高血脂23例,糖尿病18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49~74岁,平均(63.29±4.52)岁;其中合并冠心病15例,高血压32例,高血脂23例,糖尿病18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标准[3],起病急剧,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发作,且呈反复性,无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升高,且经头颅CT、MRI检查排除梗死灶;②经头颅MRI或CT检查确诊;③年龄48~74岁;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②伴有梅尼埃综合征患者;③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④近半年有脑出血病史的患者;⑤对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等;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规格:100 mg/粒)100 mg口服,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29,规格:75 mg/粒]首次300 mg口服,后改为75 mg口服,1次/d。两组均治疗14 d。
1.4 评价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显效:治疗7 d后发作次数减少≥75%;有效:治疗14 d后发作次数减少50%~75%;无效:治疗14 d后发作次数减少<50%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用二磷酸腺苷诱导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41/43),其中显效27例,有效14例,无效2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07%(34/43),其中显效15例,有效19例,无效9例,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8,P=0.024)。
2.2 血小板功能比较
治疗14 d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GMP-140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3 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TT、PT、APTT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机制包括微栓子学说、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均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对侧发作性肢体偏瘫、面瘫、眩晕、眼震、吞咽困难等[4]。血液的流动性、凝集性和血细胞的变形性等是影响本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全血黏度增高、血小板功能亢进等血液流变学改变时,可促进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导致局部血流量不足,诱发低灌注;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为凝血与止血,其表面糖衣可吸附凝血因子Ⅲ及血浆蛋白,血小板的聚集是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的重要环节,可促进血液凝固,因此抗血小板聚集可抑制血纤维形成、增多,从而阻断血细胞形成凝块,起到抑制血栓的作用[5~6]。
阿司匹林具有扩张冠脉和脑血管的作用,可抑制环氧酶活性,并减少血栓素A2的形成,阻止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因子的释放,从而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起到抗凝作用[7~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功能低于对照组,凝血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说明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提高临床疗效,有效阻止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原因在于氯吡格雷可选择性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结合,从而抑制糖蛋白GPⅡb/Ⅲa的活化,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且可抑制其他激动剂对血小板聚集的诱发[9]。GMP-140为血小板膜糖蛋白,可介导活化血小板,促进血栓的形成,联合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GMP-140水平,减少血栓的形成[10]。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确切,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曹杉杉,林傲蕾,孙 莉,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后续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及机制[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13):992-997.
[2] 孙宜南,郭艳霞,王雅娟.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血管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7,30(5):609-612.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4] 馬广锋.同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继发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5):13-16.
[5] 李 春,黄 波,韦朝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研究进展[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36(2):279-282.
[6] 高冬艳,于占明,王力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病变血管分布及特征[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9(10):1258-1260.
[7] 王心颖,鲍双振,王志超,等.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疗效研究[J].河北医药,2018,40(1):80-83.
[8] 刘文鹏,贾贝贝,郑 冬.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老年人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影响[J].北京医学,2018,40(2):104-106.
[9] 李建鑫,苏景良,李建伟,等.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60例效果及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8,30(2):90-93.
[10] 郎明健,王 越,李 志,等.不同疗程氯吡格雷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活性指标、凝血指标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3):587-589.
(收稿日期:2018-11-13 修回日期:2019-01-23)
(编辑: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