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讲 由易就难把握全诗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C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言”的积累性学习,积累文言字词句;
  2.思想教育目标:“文”的理解性学习,理解屈原的高洁品质;
  3.能力培养目标:化难为易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离骚》的语言及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
  教法与学法:
  诵读、自主合作讨论、讲析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2.简介作者、《楚辞》有关内容。
  3.解题:“离骚”,遭遇忧愁。
  二、感知文意
  (一)听读,读准文本字音。
  一听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并标注字音;二听让学生轻声跟读,注意诵读的节奏。
  (投影展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及骚体诗的诵读指导)
  (二)意读,读懂文本大意。
  1.齐声读,力求字正腔圆、节奏流畅。
  2.各自默读研习,读懂文意。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本大意,标识难解之处。(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
  3.小组质疑、释疑。学生先分组讨论、交流,解析疑惑;再师生共释疑,理解文意。
  4.检测效果。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本重点文言词语、句子与句式的理解翻译等测试题,之后学生一起解答,最后教师亮出答案,强化记忆效果。(教师随时穿插复习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技巧与注意点)
  三、品读,读懂文本主题与情感
  1.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自读课文。
  (1)离骚,为屈原遭遇忧愁而写成的文字,那屈原的遭遇如何?原因何在?
  (2)文中哪些字词句体现了作者的心境?
  (3)本文感情基调如何?
  2.结合课文筛选相关信息依次解决上面的问题。
  点拨:
  (1)遭遇:“哀民生”、“好修姱”,却“謇朝谇而夕替”。即自己忧国忧民、崇尚美德却被排斥贬责。
  原因:君王(灵修)“不察”,小人投机(“众女疾余”“谣诼”),“时俗”、“工巧”;
  (补充:教师串讲“屈原一生中曾遭两次罢官以及两次被流放”的情况。)
  (2)体现作者心情的词、句。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等。
  心境:哀(民生),怨(灵修),悔(相道)——忧愁怨恨自责;
  (3)感情基调:忧愁哀伤(虽爱国但君王等人不理解而痛苦不堪)。
  3.学生依据教材,筛选信息合作交流回答下列问题。
  (1)面对艰难的处境,屈原的心志又如何?
  (2)课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点拨:
  (1)心志:屈心抑志、修身洁行;追求“美政”、九死无悔。
  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
  (2)屈原形象。
  ①外在着装。
  “香草美人型”:“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高洁之情寄于自然之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而为一,富有象征意味。
  (补充:《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以此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
  ②内在品格。
  忧国忧民、坚持真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嫉恶如仇、洁身自好: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余独好修以为常;
  忠贞不移、献身理想:伏清白以死直兮;虽体解余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等。
  4.疑难导悟。
  课文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后面却又接着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前后岂不矛盾?
  点拨:前文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到小人诬陷、君主是非不分疏远自己等方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绝无变心退缩的念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就是这种心志的表白。后文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就在政治活动中的进退来说,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因此前后并不矛盾。
  5.主题小结。
  本文通过叙写诗人遭遇苦难挫折,陷入孤独绝境时的苦闷心境,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坚守理想的爱国情怀,反映了诗人坚持修身洁行的高尚情操,抒发对楚国黑暗势力和腐败政治的痛恨之情。
  四、美读,体会本文浪漫主义风格特点
  1.再读全文,思考本诗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音律感、音乐美?(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进行思考)
  点拨:
  《离骚》语言精炼又丰富多姿,双声叠韵比比皆是;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美,有利于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和热烈奔放的感情。
  (1)隔句押韵。如“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替”、“茝”就是韵脚。
  (2)大量用对偶句。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3)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鞿羁”、“郁邑”等双声词,“岌岌”、“菲菲”等叠音词。
  (4)虚词“兮”字运用灵活,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2.体会本文浪漫主义风格。
  “所谓浪漫主义就是‘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多媒体展示)
  学生分组研习讨论,找出相关语句加以体会、交流;最后教师小结。
  (1)夸张与想象。
  如诗人“香草美人型”的装扮,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已富有优美的想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就把诗人的品格刻划得异常的崇高,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质。
  (2)比兴手法。
  《诗经》中的比兴常是一首诗中的片段,《离骚》则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它的内容。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等。再如,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3.拓展:投影展示《离骚》全诗。(为教材辅读材料)
  拓展小结: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及其他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同时又将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历史和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这些手法不仅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投影展示)
  4.齐读全文,感受诗歌语言形式之美,注意读出节奏读出情感;然后各自试背全文。
  五、学生谈谈学习长篇且又难解诗词的方法感受
  点拨(示例):
  1.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2.解题:文题是文章的“眼睛”。
  3.抓关建词句(尤其是议论、抒情类的句子),理解主题情感。
  ……
  六、问题探究
  (1)你是如何看待屈原投江行为的?
  (2)学习本文,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和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并没有因为距离今日社会的日渐遥远,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今天阅读《诗经》,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它是活着的。一直以来,它不仅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而且构建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我们今天学习《诗经》,固然要回到《诗经》描绘的世界,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走出来,从中汲取力量、汲取营养,让古老的文明放射出现代的光辉,照亮现代人的心灵世界。  其中,《卫风
期刊
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奇思妙想》有两句口号:“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让想象飞起来!”这两句话对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大的鼓动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儿童年龄越小,好奇心越强,条条框框越少,培养创新思维素质效果会更显著。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必须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要有接纳孩子不同意见的雅量和态度,尊重儿童,给儿童自主选择的自由和权利
期刊
王维(701——761)字摩诘,是盛唐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品读王维的山水诗歌,我们常常会被其笔下的那种清寂空灵的山林景象所吸引,但更会被其创造的那个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于明灭瞬间寄寓生命感悟的审美想象空间所感染所陶醉。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恬静,还是丛林古刹的幽深,他都能运用最自然、最凝练、最生动、最富于特征性的语言,点缀成一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王维精通书画和音乐,对自然美有着特殊的敏感,善
期刊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一共有五首,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选入了此诗。《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咏明妃者,此为第一。”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
期刊
摘 要:本文意在梳理祥林嫂由遭遇串联而成的人生轨迹的基础上,探讨她不死的可能性,进而窥见《祝福》和作者反抗绝望的文学主题和人生立场。  关键词:主题 反抗 绝望     在解读《祝福》的主题时,较常见的说法是“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
期刊
文学界有人曾言,“郭老不服老,诗多好的少”,此话言过其实。《郊原的青草》(附后)就是郭老晚年所作,发表后获得广泛的好评。阅读这首诗,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附后)。可以说,《郊原的青草》是从《赋得古原草送别》脱化而来,但做到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仔细品读,我们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不同之处。    一、两首诗的思想内涵有很大的不同    《赋得古原草送别》侧重描写离情别意。从诗的意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由此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挑战。文学作品阅读在现行教材中所占篇幅较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学作品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各种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
期刊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说,观赏文章的人,最留意的是开头落笔处,故有“笔落惊风雨”之说。雕饰好“凤头”,开笔先声夺人是写文章的较高要求。我曾用“元代大学者许衡不食路边梨的故事”作材料,以“我心有主”为话题,进行过一次写作训练,就以此为例,介绍以下几种议论文开头的方法。  (一)从材料、话题入手。“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表现了许衡作为一代大学者的修养和境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追名逐利、贪赃枉法的人不在
期刊
作文能力是检测一个人语文能力水平最为重要的尺度之一,从古至今莫不如此。然而,长期以来,只要曾从事过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都会为作文教学而深感头疼。上课时,一宣布作文课,学生便唏嘘连声,叫苦不迭,一铺开稿纸,学生便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笔。“作文难,难作文”已经成了学生的通病,这也给作文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学生为何如此的“谈作文而色变”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不外乎以下几点:  1.没有养成良好的练笔
期刊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现在的孩子大都缺乏生活体验,缺少观察生活、捕捉写作素材的能力,所以他们无法从单调乏味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可写的东西,导致一部分学生作文能力不强,不能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不能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如何才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让他们喜欢习作,并能积极主动地习作呢?我觉得教师的引领、点拨、开发学生身边有价值的作文教学资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