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瑞金是新中国的摇篮,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信息化事业的发祥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红军利用缴获的国军通讯设备,在偏僻的农村革命根據地架起了“千里眼”、“顺风耳”,沟通了苏区内外的联系,从而避免了政治上的孤立和军事上的盲动。
在当今信息时代,该市继承和发扬苏区优良传统,尤其重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一大批数字农民脱颖而出,拿起鼠标、键盘当武器,投入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掀起了新一轮农业革命。
笨鸟先飞立潮头,新硎初试露锋芒
瑞金是传统的农业县级市,现有总人口64万,其中农业人口就占50万。长期以来,在小农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经营模式下,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不多,反应迟钝;再加上农村地区通讯基础设施落后,相关配套服务跟不上,造成信息不灵、产销不畅,“三农”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自世纪之交以来,多媒体技术异军突起,电子计算机如影随形,逐渐渗透、蔓延到了包括农业生产在内的所有领域,对传统农业带来了更为猛烈、巨大的冲击,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知识差距”、“数字鸿沟”,催生了新一代农民“功能性文盲”。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该市各级党政顺应时代潮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迎头赶上,整合各种资源、发动多方力量,大力加强涉农信息化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建设,大张旗鼓地开展信息技术的宣传、推广和应用活动。信息网络运营、维护部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共进退,重心向基层下沉、前移,触角向薄弱环节延伸、扩展,竭诚为“三农”信息市场服务。到2001年,该市建起了17个乡镇广播电视站、5个电视差转台和2座无线调频广播台,有线广播线路总长50杆公里,入户喇叭5618只,拥有有线电视终端用户23800户,广播人口覆盖率达80%,电视人口覆盖率在95%以上。
电信宽带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也已铺设、开通,全市有2000余户文化素质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购买了电脑,安装了宽带,率先跟外界接上了轨。壬田镇凤岗村村支书张会昌得风气之先,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带领村民发展“猪—葡萄”生态农业经济,全村仅葡萄一项即年增收7万余元,一举摘掉了“落后村”帽子。其他各村眼见为实,纷纷跟进,壬田镇10个村的13名干部不约而同涌入城里的电脑培训中心,自费学习电脑操作和上网技能,帮助群众寻找致富门路。大柏地乡院溪村蔬菜种植户陈文从网上获取信息,引进名优新特品种,采用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亩均纯收入达1.56万元。泽覃乡肉鸭经销户张继龙利用网络发布广告信息,年促销肉鸭200万羽,获利12万元,效益比传统营销方式翻了将近4倍。
农业、商业和电信等部门通力协作,搭建了市、乡二级农产品信息资源互联平台,主动跟闽、粤、沪、浙等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的农贸市场合作,及时收集、发布准确、完整的农产品购销信息,促进生产与流通衔接,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市农业局科教站站长钟小花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办公室的电话号码印在联系卡上,分发到各家各户农民手中,并专门配备了一台手提电脑,开设了网上“科技信箱”,随时随地为农民解惑释疑。到2002年,全市农民通过信息网络牵线搭桥,签订农业订单2.1万份,其中95%以上的订单得到了切实履行,销售、合同金额达2亿元。
从2004年9月起,该市选定了196个示范点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继续强化“三农”信息服务,整体推进“五新一好”战略目标。当年有线广播线路增加到52杆公里,入户喇叭5880只,拥有有线电视终端用户29300户,广播人口覆盖率达82%,村村通广播电视基本实现。程控电话、无线寻呼、数字移动通信和国际计算机互联网全面开通,完成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和电话扩网升位,拥有固定电话用户6.7万户,手机用户4.3万户,宽带用户2315户。农村电话普及率达75%,并涌现出了一批手机村,城乡一体的本地电话网大功告成。
叶坪乡仰山村大棚蔬菜种植户杨品华家中安装了一台电脑、两部固定电话,夫妻俩各有一部手机,通过电话、手机和互联网联系产销业务,使用银行卡支付结算账目,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显著成效。象湖镇瑞明村盐焗鸡加工户李小强每年信息消费支出上万元,年营业额超过300万元,缴税10万元以上。老区数字农民笨鸟先飞立潮头,成为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带头人;现代化信息工具新硎初试露锋芒,化作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助推器。
紧锣密鼓布耳目,细针密缕织天网
2005年,该市加大了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幅度,加快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进度,扩大了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范围,当年市财政投入“三农”资金高达2380万元,返还乡村的招商企业和农业特产税收超过1000万元,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也由此升级、提速。瑞金电信公司实施战略转型,在赣州率先建设电子政务网,市直单位和乡镇全部采用光纤传输媒介接入网。电信、移动和联通在17个乡镇设立了通讯基站、服务网点,沙洲坝和九堡镇程控电话装机容量均达万余门,黄柏乡农户90%安装了固定电话,60%用上了手机,全市自然村通电话、行政村通宽带基本实现,部分乡镇的中心区域还通上了3G。
该市原有库区移民8585人,绝大部分被靠后安置进了不通公路、电力和通讯的穷乡僻壤,以至于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他们依然过着一种近乎原始的农耕生活。随着“三通”攻坚战的打响,昔日的“井底之蛙”们眼界大开、思想观念大变,纷纷急起直追,投身于市场经济大潮。日东乡移民户谢明进创办了武夷源贡茶公司,壬田镇移民户钟泽林创办了亿顺养牛农民合作社,一跃而为当地首屈一指的民营企业家。移民女也不甘落后,泽覃乡永红村的廖春华、张春娣带动全村60多名妇女栽培反季节地栽香菇,年栽香菇100多万袋,获利200多万元;黄柏乡直坑村的钟彩梅自种脐橙30亩,年收入6万元,并帮助全村46名妇女种果脱贫致富,因而被大伙公推为直坑村首任女支书。
2006年,该市确立了建设“一个中心”、推进“四个打造”发展战略,决定把新增财力的七成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仅第一季度,市财政支农资金就达1200万元。当年架设光缆70千米、杆路50千米,固定电话增加到76409部,拥有移动用户61500户,宽带用户3678户,完成了108个自然村的“信息村村通”工程。各乡镇成立了信息服务站,市农经站的“红都乡村农经网”、江西电信的“信息田园”子网相继建成、开通,市电视台的科教农业频道也已开播,全市农民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普及种养新技术120余项,推销农副产品八成多,创收1000多万元。
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龙头”的辐射效应作用、调动信息示范户购机上网的积极性,该市在产业优势明显的乡村设立了一批信息化示范点,并对自费购机上网的示范点农户给予每户800元的现金补贴。未设示范点之前,九堡镇下宋村烟农宋建平、沙洲坝镇官山村花农陈瑞华依靠当地圩场推销产品,劳神费劲,效益低下。“五一”黄金周期间,宋建平刚刚学会上网、发送电子邮件,就顺利地跟上海卷烟厂签订了一笔大订单。陈瑞华依托当地信息服务站提供的信息服务,成功地缩短了种植周期,所种20亩四季桂花树,80%高价销往浙江等地市场,年增收4-5万元。仅2007年上半年,全市各乡镇信息服务站为农民提供在线信息服务312次,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9360多条,实现网上交易额4620多万元。
2007年11月,市委、市政府再挥大手笔,制定、出台了《瑞金市2008-2015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规划》、《瑞金市“十一五”及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实施农村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程,推进广电网络数字化、光纤置换电缆联网试点项目,预计总投资30亿元,按照“政府牵头、市场运作、各方配合、电信实施”模式,逐年分批完成落实。
2008年8月,市委农工部、市新村办的“瑞金市新农村建设网”,以及17个乡镇、220个行政村的子网正式建成、开通。当年全市固定电话增加到72883部,拥有有线电视终端用户2.4万户,移动用户185500户,宽带用户10967户。农村信息传输网建设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传输手段更先进,覆盖范围更宽广,服务功能更齐全。多媒体耳目眼线星罗棋布,信息化天罗地网严丝合缝,为广大农民接收、传播信息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操作平台和顺畅的渠道,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
百尺竿头须进步,万里长征才启程
在这场火热的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运动中,作为实践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农民自己。2009年,该市在继续加大投入改善涉农信息化基础设施硬件、加强管理优化信息服务软件的同时,开始着重加快信息观念、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等潜件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培养、造就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展壮大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力量。
年初,因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市12.7万外出务工农民中,有8.1万被迫返乡,其中1.8万属于被辞退、闲置。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工作指导文件,启动、实施了“瑞金市政务网乡乡通”工程,并在政府门户网站开设了“服务返乡农民工”专栏,组织、引导他们回流大农业,建设新农村。由市委农工部牵头,整合“阳光工程”、“金蓝领工程”和“雨露计划”等各类涉农培训项目资源,打造规模庞大的“农民知识化工程”,构筑新型农民培训教育高地。仅2009年上半年,全市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86期,培训农民1.25万人。叶坪乡马山村卢致意等37名返乡农民工通过蛋鸡养殖技术培训,结业后合股创办了江西省規模最大的蛋鸡场,年产销鲜鸡蛋3600余吨、肉鸡20万只,产值400余万元。
2010年,该市投入2290万元,巩固、创建各级新型农民培育学校262个,村级信息服务站229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一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176个,还在象湖镇上坪村和叶坪乡田坞村建起了2个“村干部之家”。由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农工部和文广局等部门齐抓共管,分三批次实施239个村(居)的资源共建共享工程。170名涉农技术专家、380名乡村致富能手被聘为新型农民培训教员,100名市乡领导干部、18名大学生村官、328名农村中小学教师义务担任远程教育讲师,采用村校联建、干部联点、专家联片和党群联动等“四联创”学用模式,对全市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的培训教育。
在市委农工部、市新村办的统筹协调下,电信、移动、联通、网通和铁通纷纷深入农村基层,争相推出各种信息支农、促农、惠农活动。电信公司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信息技术乡村行”活动,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组建了农村信息户集团网。新农村建设、信息化示范点农户购买电脑可获政府财政补贴,安装宽带减免使用费,并赠租调制解调器、赠送天翼互联网手机。移动公司也开展了“信息服务农村”活动,组建了移动手机“乡村网”,给予预存话费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券等优惠。针对经济确实困难的农户,联想、方正等品牌电脑经销商推出了一项由村委会作担保,电脑、宽带使用费打包按月分期付款的业务。
凡此种种举措,把农民购买、使用信息工具的门槛降低到了极点,越来越多的“泥腿子”摆弄起了数字洋玩意。当年全市农村拥有固定电话用户5.5万户,天翼手机用户万余户,移动手机用户12万户,宽带用户4912户,信息示范户发展到753户。行政村宽带覆盖率达98%,光纤到达率95%,各类涉农网站收集、发布产销信息6万余条,促销农副产品30多种。
“十一五”期间,该市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服务体系臻于完善,农村信息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两条腿齐头并进闯出了一片宽广的新天地。农业生产虽然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特大冰冻灾害的影响,依然逆势飘红,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水平。农村面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铁塔林立,银线密布;电波荡漾,讯号呜鸣,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学科学、用科学习以为常,讲文明、树新风蔚然成风。
2011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年,该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强推光纤宽带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力促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确保信息无缝衔接和贴身服务,彻底消灭通讯盲区、突破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障碍,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农村建设追赶、跨越式发展。瑞金农民正在搭上信息网络快车,切入信息高速公路,昂首阔步踏上农业革命的漫漫征程……
(作者系《瑞金报》记者)
在当今信息时代,该市继承和发扬苏区优良传统,尤其重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一大批数字农民脱颖而出,拿起鼠标、键盘当武器,投入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掀起了新一轮农业革命。
笨鸟先飞立潮头,新硎初试露锋芒
瑞金是传统的农业县级市,现有总人口64万,其中农业人口就占50万。长期以来,在小农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经营模式下,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不多,反应迟钝;再加上农村地区通讯基础设施落后,相关配套服务跟不上,造成信息不灵、产销不畅,“三农”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自世纪之交以来,多媒体技术异军突起,电子计算机如影随形,逐渐渗透、蔓延到了包括农业生产在内的所有领域,对传统农业带来了更为猛烈、巨大的冲击,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知识差距”、“数字鸿沟”,催生了新一代农民“功能性文盲”。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该市各级党政顺应时代潮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迎头赶上,整合各种资源、发动多方力量,大力加强涉农信息化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建设,大张旗鼓地开展信息技术的宣传、推广和应用活动。信息网络运营、维护部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共进退,重心向基层下沉、前移,触角向薄弱环节延伸、扩展,竭诚为“三农”信息市场服务。到2001年,该市建起了17个乡镇广播电视站、5个电视差转台和2座无线调频广播台,有线广播线路总长50杆公里,入户喇叭5618只,拥有有线电视终端用户23800户,广播人口覆盖率达80%,电视人口覆盖率在95%以上。
电信宽带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也已铺设、开通,全市有2000余户文化素质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购买了电脑,安装了宽带,率先跟外界接上了轨。壬田镇凤岗村村支书张会昌得风气之先,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带领村民发展“猪—葡萄”生态农业经济,全村仅葡萄一项即年增收7万余元,一举摘掉了“落后村”帽子。其他各村眼见为实,纷纷跟进,壬田镇10个村的13名干部不约而同涌入城里的电脑培训中心,自费学习电脑操作和上网技能,帮助群众寻找致富门路。大柏地乡院溪村蔬菜种植户陈文从网上获取信息,引进名优新特品种,采用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亩均纯收入达1.56万元。泽覃乡肉鸭经销户张继龙利用网络发布广告信息,年促销肉鸭200万羽,获利12万元,效益比传统营销方式翻了将近4倍。
农业、商业和电信等部门通力协作,搭建了市、乡二级农产品信息资源互联平台,主动跟闽、粤、沪、浙等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的农贸市场合作,及时收集、发布准确、完整的农产品购销信息,促进生产与流通衔接,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市农业局科教站站长钟小花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办公室的电话号码印在联系卡上,分发到各家各户农民手中,并专门配备了一台手提电脑,开设了网上“科技信箱”,随时随地为农民解惑释疑。到2002年,全市农民通过信息网络牵线搭桥,签订农业订单2.1万份,其中95%以上的订单得到了切实履行,销售、合同金额达2亿元。
从2004年9月起,该市选定了196个示范点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继续强化“三农”信息服务,整体推进“五新一好”战略目标。当年有线广播线路增加到52杆公里,入户喇叭5880只,拥有有线电视终端用户29300户,广播人口覆盖率达82%,村村通广播电视基本实现。程控电话、无线寻呼、数字移动通信和国际计算机互联网全面开通,完成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和电话扩网升位,拥有固定电话用户6.7万户,手机用户4.3万户,宽带用户2315户。农村电话普及率达75%,并涌现出了一批手机村,城乡一体的本地电话网大功告成。
叶坪乡仰山村大棚蔬菜种植户杨品华家中安装了一台电脑、两部固定电话,夫妻俩各有一部手机,通过电话、手机和互联网联系产销业务,使用银行卡支付结算账目,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显著成效。象湖镇瑞明村盐焗鸡加工户李小强每年信息消费支出上万元,年营业额超过300万元,缴税10万元以上。老区数字农民笨鸟先飞立潮头,成为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带头人;现代化信息工具新硎初试露锋芒,化作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助推器。
紧锣密鼓布耳目,细针密缕织天网
2005年,该市加大了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幅度,加快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进度,扩大了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范围,当年市财政投入“三农”资金高达2380万元,返还乡村的招商企业和农业特产税收超过1000万元,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也由此升级、提速。瑞金电信公司实施战略转型,在赣州率先建设电子政务网,市直单位和乡镇全部采用光纤传输媒介接入网。电信、移动和联通在17个乡镇设立了通讯基站、服务网点,沙洲坝和九堡镇程控电话装机容量均达万余门,黄柏乡农户90%安装了固定电话,60%用上了手机,全市自然村通电话、行政村通宽带基本实现,部分乡镇的中心区域还通上了3G。
该市原有库区移民8585人,绝大部分被靠后安置进了不通公路、电力和通讯的穷乡僻壤,以至于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他们依然过着一种近乎原始的农耕生活。随着“三通”攻坚战的打响,昔日的“井底之蛙”们眼界大开、思想观念大变,纷纷急起直追,投身于市场经济大潮。日东乡移民户谢明进创办了武夷源贡茶公司,壬田镇移民户钟泽林创办了亿顺养牛农民合作社,一跃而为当地首屈一指的民营企业家。移民女也不甘落后,泽覃乡永红村的廖春华、张春娣带动全村60多名妇女栽培反季节地栽香菇,年栽香菇100多万袋,获利200多万元;黄柏乡直坑村的钟彩梅自种脐橙30亩,年收入6万元,并帮助全村46名妇女种果脱贫致富,因而被大伙公推为直坑村首任女支书。
2006年,该市确立了建设“一个中心”、推进“四个打造”发展战略,决定把新增财力的七成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仅第一季度,市财政支农资金就达1200万元。当年架设光缆70千米、杆路50千米,固定电话增加到76409部,拥有移动用户61500户,宽带用户3678户,完成了108个自然村的“信息村村通”工程。各乡镇成立了信息服务站,市农经站的“红都乡村农经网”、江西电信的“信息田园”子网相继建成、开通,市电视台的科教农业频道也已开播,全市农民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普及种养新技术120余项,推销农副产品八成多,创收1000多万元。
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龙头”的辐射效应作用、调动信息示范户购机上网的积极性,该市在产业优势明显的乡村设立了一批信息化示范点,并对自费购机上网的示范点农户给予每户800元的现金补贴。未设示范点之前,九堡镇下宋村烟农宋建平、沙洲坝镇官山村花农陈瑞华依靠当地圩场推销产品,劳神费劲,效益低下。“五一”黄金周期间,宋建平刚刚学会上网、发送电子邮件,就顺利地跟上海卷烟厂签订了一笔大订单。陈瑞华依托当地信息服务站提供的信息服务,成功地缩短了种植周期,所种20亩四季桂花树,80%高价销往浙江等地市场,年增收4-5万元。仅2007年上半年,全市各乡镇信息服务站为农民提供在线信息服务312次,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9360多条,实现网上交易额4620多万元。
2007年11月,市委、市政府再挥大手笔,制定、出台了《瑞金市2008-2015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规划》、《瑞金市“十一五”及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实施农村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程,推进广电网络数字化、光纤置换电缆联网试点项目,预计总投资30亿元,按照“政府牵头、市场运作、各方配合、电信实施”模式,逐年分批完成落实。
2008年8月,市委农工部、市新村办的“瑞金市新农村建设网”,以及17个乡镇、220个行政村的子网正式建成、开通。当年全市固定电话增加到72883部,拥有有线电视终端用户2.4万户,移动用户185500户,宽带用户10967户。农村信息传输网建设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传输手段更先进,覆盖范围更宽广,服务功能更齐全。多媒体耳目眼线星罗棋布,信息化天罗地网严丝合缝,为广大农民接收、传播信息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操作平台和顺畅的渠道,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
百尺竿头须进步,万里长征才启程
在这场火热的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运动中,作为实践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农民自己。2009年,该市在继续加大投入改善涉农信息化基础设施硬件、加强管理优化信息服务软件的同时,开始着重加快信息观念、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等潜件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培养、造就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展壮大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力量。
年初,因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市12.7万外出务工农民中,有8.1万被迫返乡,其中1.8万属于被辞退、闲置。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工作指导文件,启动、实施了“瑞金市政务网乡乡通”工程,并在政府门户网站开设了“服务返乡农民工”专栏,组织、引导他们回流大农业,建设新农村。由市委农工部牵头,整合“阳光工程”、“金蓝领工程”和“雨露计划”等各类涉农培训项目资源,打造规模庞大的“农民知识化工程”,构筑新型农民培训教育高地。仅2009年上半年,全市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86期,培训农民1.25万人。叶坪乡马山村卢致意等37名返乡农民工通过蛋鸡养殖技术培训,结业后合股创办了江西省規模最大的蛋鸡场,年产销鲜鸡蛋3600余吨、肉鸡20万只,产值400余万元。
2010年,该市投入2290万元,巩固、创建各级新型农民培育学校262个,村级信息服务站229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一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176个,还在象湖镇上坪村和叶坪乡田坞村建起了2个“村干部之家”。由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农工部和文广局等部门齐抓共管,分三批次实施239个村(居)的资源共建共享工程。170名涉农技术专家、380名乡村致富能手被聘为新型农民培训教员,100名市乡领导干部、18名大学生村官、328名农村中小学教师义务担任远程教育讲师,采用村校联建、干部联点、专家联片和党群联动等“四联创”学用模式,对全市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的培训教育。
在市委农工部、市新村办的统筹协调下,电信、移动、联通、网通和铁通纷纷深入农村基层,争相推出各种信息支农、促农、惠农活动。电信公司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信息技术乡村行”活动,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组建了农村信息户集团网。新农村建设、信息化示范点农户购买电脑可获政府财政补贴,安装宽带减免使用费,并赠租调制解调器、赠送天翼互联网手机。移动公司也开展了“信息服务农村”活动,组建了移动手机“乡村网”,给予预存话费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券等优惠。针对经济确实困难的农户,联想、方正等品牌电脑经销商推出了一项由村委会作担保,电脑、宽带使用费打包按月分期付款的业务。
凡此种种举措,把农民购买、使用信息工具的门槛降低到了极点,越来越多的“泥腿子”摆弄起了数字洋玩意。当年全市农村拥有固定电话用户5.5万户,天翼手机用户万余户,移动手机用户12万户,宽带用户4912户,信息示范户发展到753户。行政村宽带覆盖率达98%,光纤到达率95%,各类涉农网站收集、发布产销信息6万余条,促销农副产品30多种。
“十一五”期间,该市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服务体系臻于完善,农村信息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两条腿齐头并进闯出了一片宽广的新天地。农业生产虽然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特大冰冻灾害的影响,依然逆势飘红,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水平。农村面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铁塔林立,银线密布;电波荡漾,讯号呜鸣,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学科学、用科学习以为常,讲文明、树新风蔚然成风。
2011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年,该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强推光纤宽带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力促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确保信息无缝衔接和贴身服务,彻底消灭通讯盲区、突破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障碍,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农村建设追赶、跨越式发展。瑞金农民正在搭上信息网络快车,切入信息高速公路,昂首阔步踏上农业革命的漫漫征程……
(作者系《瑞金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