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技术及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

来源 :农业开发与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808289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的农作物产量越来越高.其中玉米作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农作物,其栽培技术的应用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且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也使用得越来越完善,不仅保障了农户的收益,也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我国玉米种植产业的发展.针对常见的玉米栽培技术进行分析,并总结了一些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随着卷烟结构的提升,烟叶成熟度成为衡量烟叶质量的重要标准,研究通过设置不同的顶叶处理方式及采收时间,比较不同处理下烟株的农艺性状等的不同,探究适宜的顶叶处理方式和烟叶采收时间,可以使烤烟更加符合卷烟工业的需求.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时间,对烟叶的农艺性状以及SPAD值具有显著影响.同一采收方式下随着采收时间的推迟,上部叶叶长显著增加,烟叶SPAD值显著降低,叶片变黄明显.其中推迟7天采收时,烟叶叶长及叶宽达最大值.顶叶处理方式对于烟叶的干鲜重影响较大,顶部两片弃采处理可有效降低上部叶第三叶位鲜、干重.
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乡村计划的迫切需要.文化礼堂的创建是优化农民日常生活,满足其精神文化需要的新举动.基于此,先分析高素质农民在培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文化礼堂为载体,探索构建更实效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
灵台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是甘肃省冬小麦生产大县,曾连续多年实施农业农村部粮棉油(冬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创新,总结出了一套适宜陇东旱地自然资源条件特点的冬小麦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以供有相同自然资源禀赋的地区参考.
马铃薯作为草本可食性经济作物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种植面积,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相比于其他农作物马铃薯的繁殖方式更为独特,属于无性繁殖,通过块茎进行人工种植,这代表着马铃薯的退化过程比较快,在马铃薯的种植方面需要进行对马铃薯进行人工脱毒处理,避免马铃薯发生退化现象,但是在脱毒马铃薯的种植技术上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细致的分析解决.
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基础的蔬菜栽培管理技术是我国农业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健康的饮食方式,近年来,如何生产出大量绿色蔬菜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如何加强蔬菜栽培管理技术也成为农民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农业技术和蔬菜管理技术的推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抓住突破口,提高推广效率.基于这一技术的重要性,对该项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蔬菜培训管理技术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防农业虫害诉诸化学武器由来已久,但是,农药残留、生态污染、虫害耐抗等问题,使着民众就应用化学药剂防治虫害的质疑愈发强烈.概述人类防农业虫害的历史,分析生态防范控制虫害的思路.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农业虫害的类型,就具体虫害类型可采用的生态安全策略做要点概述,以减轻虫害威胁影响,为提升农产品质量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借鉴.
依据设施草莓生长过程中对水和肥的动态需求,结合土壤墒情、温室大棚内的环境参数等信息,以PLC控制系统为基础,触摸屏作为本地上位机,研发能够满足草莓不同生长阶段水肥需求的智能精准灌溉施肥系统,通过智能远程控制器使远程监控平台与本地控制系统数据交互,实现草莓水肥精细化管理与远程监控运维.该系统成功运用于江苏农博园草莓基地,实现草莓不同生长阶段的精准灌溉施肥,对草莓进行智能水肥管理.与传统草莓种植模式相比,节水效率高达70%、肥料利用率达89%,提高了草莓的品质和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本系统的研制开发为后续实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对农业生产进行转型升级,应该充分的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当前“互联网+”这一元素已经逐渐引入农村建设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因此使农民适应“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十分有必要.与此同时,在当前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境,本文将阐述其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源两优9567是武汉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自育两系不育系源95S与恢复系R92067杂交配组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杂交中稻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米质优、稻瘟病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2017年6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8年7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源两优9567的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研究以玉米自交系B73和Mo17为材料,研究了它们在不同氮条件下的表型与生理反应.结果表明,Mo17具有比B73更高的低氮耐受能力,Mo17中也检测到了较高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增强的硝酸还原酶基因ZmNNR1、ZmNNR2基因表达水平.研究加深了对玉米低氮耐受能力形成的认识,也为培育耐低氮玉米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