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坐飞机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6年英国女王访问中国,其中一个成果是开启中英科技合作的新途径,那就是英国皇家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合作,每年从中科院遴选10名青年学者赴英开展一年的学术访问,费用有皇家学会资助。我有幸于1993年获得这个项目的资助,并顺利地通过雅思(英国为非英语国家人设置的英文考试系统)的裸考。
  1994年3月31日下午从北京飛往英国伦敦,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坐飞机。25年过去了,那次坐飞机的感受仍历历在目。那时北京机场就是首都机场,目前的一号航站楼,现在看起来挺小,但是当年我是真正第一次进入机场,觉得北京机场好大啊。
  飞机起飞后服务员很快开始为大家提供饮料之类的,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机上提供的菠萝汁。喝上绵柔的菠萝汁,很是舒心。溢散在杯边的菠萝汁沾在手上,粘粘的但仍有菠萝汁的余香,感觉很特别。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喝菠萝汁,每回想起那次“首飞式”,我都能回想起服务员打开菠萝汁瓶那一刻机舱里弥漫的甜香的菠萝汁味。首次飞行时机上提供的其他餐食已经记不清楚了,估计还有一小包花生米。那时年轻,总觉得小包花生米不经吃,因此后来有一段时间我上飞机前干脆自己也带一点花生米,这样吃得过瘾一些。
  我这次“首飞”的目的地是英国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市,需要在伦敦希思罗机场转机。经过十来个小时的飞行,于当天傍晚抵达伦敦希思罗机场。到了希思罗机场我一下懵掉了。这个机场太大了,有三个航站楼。我首先经过了移民局的检查,按照当时英国老师事先来信告诉我的流程,到了希思罗,首先办理了下一段的登机牌。现在想来已经记不清楚转机的细节了,不过一切很顺利。我办完登机手续就打电话给我老师,他将在贝尔法斯特机场接我。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到达贝尔法斯特机场的场景仍记忆犹新。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老师经常带着善意的笑话讲述当年他在机场接我的情景。原来,我为了将行李的重量控制在二十公斤之内,把衣服尽量穿在身上。所以我老师见我从机场出来,我俨然是个庞然大物,因为我穿了里三层外三层,最外面还是一件米黄色的风衣。三月的贝尔法斯特仍是冬末时节,而我却是满头大汗。原以为外面穿件风衣可以风度翩翩,结果却是狼狈不堪。
  从机场出来后已近半夜,经过了十多个小时的旅行我已经有些疲倦。但是,我们等了许久一直没有等到我的行李。经过一番询问,机场管理员告诉我,行李箱已经找到,不过还在希思罗。幸好我还是负重“随身携带”了必备的衣物。
  出了机场,我就上了老师的车赶往住处。上车前老师告诉我他的车在路左边开,但是准确的一边(We are on the left side, but this is the right side)。我英文还好,一下领悟了他诙谐的解释。因为,英国是在路左边驾驶,而英文里“右”和“准确”又是同一个词,所以车子尽管不在路右侧开,但是在准确的一边。车子发动,打开车灯,原本乌漆抹黑的路前方一下子显示出了清晰的地标线,我感到很奇怪,从哪里冒出来的地标线?我老师立即解释,路上安装了一种叫“猫眼”的一个个小小的反光玻璃,当车灯打开后,这一个个“猫眼”就发光了,把道路清晰地展示出来。现在这样的技术很常见了,但是二十多年前见到的那一刻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当时这次旅行的机票价格大概是320英镑左右,那时的人民币比价大概是13,所以相当于4000多元,是很昂贵的,因为当时一般的月工资也就300至500元左右。我们穷学生根本没有这么多钱,所以机票是我老师垫付,在英国买后特快专递寄给我的。我当时英国皇家学会发的月工资是700英镑,所以第一个月工资下来我就还清了这个“债”。二十多年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大家坐飞机旅行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我二十多岁第一次坐飞机,我儿子是18个月第一次坐飞机,而我女儿是8个月第一次坐飞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往往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年轻时一定要敢于有梦想。当时看似遥远的梦想其实都可以一个个地实现,有梦想就有美好未来。
  我第一次坐飞机是带着好奇和希望的一次长途飞行,也正是这次飞行使我在自己事业道路上走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然后越走越宽,越走越充满希望。
其他文献
临近中考的一天早晨6点多,于阳光路早餐店遇见学生小雅由妈妈带着也来用餐。我是天天在此用早餐,该生应该是首次来此,看她怯生生的在外围等。早餐买小菜的人很多,挤满一座人墙,都是怕家中孩子迟到而七嘴八舌地着急着点菜。老板娘忙得不可开交。我在此用餐久了,见多了,也得出经验来了:要是这么有礼貌地被动地等着老板娘盛菜,半小时都还轮不到你。于是我边拿盘子边招呼小雅:“想吃什么,拿上盘子学老师的样子主动出击,这样
期刊
沈复的《浮生六记》,最早听闻是在中师求学期间,后来修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时,对他的了解也是大概。近期无意间得到翻译本,听说是2017年京东畅销图书之一,颇为好奇,遂成为夜间助眠案头读本,大约读了四五个夜间,才了解个中内容一二。  现在的《浮生六记》是残本,说是六卷,实际仅存四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谈论的是闺房之乐、花酒之乐、游玩之乐,这些生活细节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闲情
期刊
路,自古以来就是关乎地方经济发展的纽带。一条路,如同一条条缀满着财富和希望的彩练,让整个区域充满活力,让所有民众都能感触“温度”,都有“获得感”。这是一个大开发大建设大跨越的新时代,日新月异的交通变化振奋人心:一条条公路缠绕山腰,越过山岗,消失在遥远的天际;一条条水泥路在青山绿水间、江河湖海边纵横交错,遥相呼应,连接起淳朴乡村与活力城区的交通动脉,一幅幅律动发展的精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看似寻常最
期刊
君自故乡来,应喝故乡茶  我追慕茶,茶是春风大雅,茶是秋水文章,茶如弘一大师所言:“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来,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同。”我喜欢喝茶时那一刻的放下放开放怀,但不敢自称茶者;茶者,应知茶,善茶。我只懂茶之一二,却有一次因辨认出白芽奇兰的芳香而获得众人的赞许。那次笔会,众人皆从各自家乡带了茶来。来自安溪的带了铁观音,来自武夷山的带了大红袍,来自福鼎的带了白茶
期刊
从我小时候记事起,县城这座图书馆就伫立在小城最繁华的中心路段很多年,不曾改变。它不大,至今仍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四层老建筑,有两层楼在借阅。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每到小学放暑假时在这借阅图书的情景。走过一级级刷成深绿色的台阶和眼前满是深绿色的墙壁,在炎热的夏日里顿觉一丝清凉,像是走进一片绿色的茂密知识大森林,觉得这里充满奇异、博大和深邃的芬芳气息。图书馆是我童年里唯一能见到
期刊
20世纪70年代,石码小镇相对落后,医疗条件也不够完善。当温饱还成问题的时候,我们最怕的是生病。没有别的解释,就是没钱。偏偏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的母亲被检查出晚期肝癌。几番治疗还是不见好转。在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依然求医无果后,家徒四壁的我们只好把危重的母亲接回家中。母亲那时候才42岁啊,膝下六个子女均未成年,这个家岂能没有她……  就在这四处求药的关键节点,突然有一天,小镇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疯传
期刊
雨,落地汇成流水,深深浅浅,勾勒大地的纹理。  天空有自己的性子,雨是它的情绪。小雨敲打着浪漫,是诗人笔下的相思愁绪,连残荷都要留着听雨,烟雨迷蒙,丁香姑娘的跫跫足音永远回荡在悠长的雨巷。大雨的意境就不同了,武侠剧里一场大规模厮杀之后,漫天的乌云黑雨,像倒不尽的墨,把气氛洇得更加阴郁,亦或男主角抱着死去的人儿,往天上一吼,雨就像得到召唤,箭似的千万支落下,惹得旁人也有万箭穿心之痛。大雨小雨对情绪的
期刊
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每个作家都有一个江湖梦。时间的更迭,换来的不是我们屈从现实,而是在现实不断打击下,依旧相信,梦还在。依然相信,笔下的江湖没有尽头。  我与书的三生三世是从小学开始的,比较早,很庆幸自己那时候遇见了。  小学,记忆中的我喜欢跟着父亲,踩着他那辆凤凰牌的老式自行车,把我从海澄载到港尾,途经二十多公里的路程,我坐了将近两个小时,虽然当时坐得屁股很痛,但是我一想到又可以看到小人
期刊
听说紫云岩樱花谷的山樱花开了,便选了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戴上口罩奔向紫云岩。  今年的樱花开得不多,虽然很少有遭雨打,但花儿们好像都蔫蔫、无精打采的样子,莫不是它们也知道了庚子年以来人类所遭受过的劫难?往年的樱花谷多热闹啊,人头攒动,欢呼雀跃,樱花们娇颜灿烂,喜形于色。如今倒是一片的竹林相当养眼,竟然有喧宾夺主之嫌。  放眼山坡望去,满屏的翠绿高耸入云。竹牢牢地扎根在土壤里,身形却影影绰绰,一柱柱相
期刊
1983年的一个周末,读初一的我,应同学之邀到他们村里玩。村里过节,有吃有玩还有戏看,晚上有祭祀活动。听说最大的糯米龟可以占满整张八仙桌。很遗憾没能参加当晚的热闹,我下午就被送回家了,因为我醉了,是茶醉。  第二次茶醉是在我参加完全省艺术生五校联考成绩合格之后,全国高考前的一个月。当时被大哥带去他所在的东山一中恶补文化课,白天上课,课余时间就在紧挨教室的一间四五平方米左右的楼梯间吃住。除了上厕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