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国画市场应运而生,收藏者与投资者日渐增多,而且一度形成为一股收藏热潮。然而,在市场火爆的后面,却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假画从涓涓细流已汇成滔滔浊浪,无论数量还是制售手法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从而导致了目前国画市场的低迷。
敢不敢买“便宜货”
今年初在上海的一个“小拍会”上,一些著名画家的作品出奇的便宜:陈半丁一幅132×38cm的“花卉”以15400元成交;董寿平一幅67×95cm的“墨竹”以6380元拍出;唐云一幅104×34cm的“花卉”则更低,仅售5500元。而在“96嘉德秋季拍卖会”上,傅抱石的一幅《丽人行》曾以2087万元的天价拍出。同样都是名家作品,一前一后不过2年多的时间,两者的价格竟有如此的天壤之别。
有些人据此认为,现在国画作品这么便宜,正是收藏投资的最佳时期。果真是这样吗?今年5月3日,中国书画“五·一”艺术精品拍卖在江西南昌美术馆开槌。拍卖作品有清代名家闵贞的《人与马》、施民的《仕女与狐》、梁邦楚的《鱼鹰》和吴高农的《仕女荷花》等。虽然台上主拍者声若宏钟,但台下的竟投者却应声寥寥。整场成交不足10幅作品,如此的冷清场面令主办者出乎意料。
有行家指出,目前流传于市场的国画至少有一半是假画,今天人们所见的古代名家作品都有被现人作伪的可能,而近、现代名家乃至当代名家的精品佳作几乎都被“高手”作伪了。可以说,现在假画已是“遍地开花”,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如齐白石、徐悲鸿、陈半丁的假画多出自北京;张大千的伪作多出于四川;陈少梅、刘奎龄的伪画出自天津,上海则多作海派画家之伪,如朱屹瞻、唐云、程十发、钱少铁等;杭州多出潘天寿的伪作;南京的傅抱石、钱松岩、魏紫熙等名家的画都曾被人作伪,有的甚至已到了成批生产的地步。
据南京一位中国画家透露,近年来南京的作伪者又开始了“新的选择”,他们对中年乃至青年中的一些知名画家的作品也下手作伪。一年前,他曾警告过一位“朋友”,不要“复制”他的画了。然而仅仅时隔一年,他的画竟然被作伪者批量生产了,这不禁令他大为吃惊。据说,1998年在北京玩画圈内,曾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某学者辛辛苦苦写了一篇论文,引经据典、大谈特谈某派某家某画的风格、成就和价值如何了得,而某青年画家一看便发笑,原来此文所依据的画是他自己亲手画的伪品。
假画市场如此猖獗,不仅使那些名画家深表愤慨,也给众多的书画爱好者和收藏者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一些人因无知落入造假者的陷阱,一些人因害怕上当受骗而不敢向书画收藏投资,这就难怪会使近年来的国画市场陷入低迷状态。从这种意义上说,假画的泛滥是造成国画市场走低的罪魁祸首。
红火背后的暴利诱惑
一幅名家国画作品,50年代只卖几十元,而至90年代则动辄几十万元以至几百万元,价格像翻着跟斗似地飚升,有的国画精品甚至增值了千万倍。以著名画家齐白石为例:他在20年代成名之前,随便画一幅画能换回60条黄鱼;50年代,他的一幅作品也不过值几十块钱。然而在前几年的拍卖会上,齐白石的作品一般都在几十万元左右,有的大幅精品甚至可达数百万元。国画价格如此迅猛的高飞涨升,首先要归功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同时也有赖于国画经营单位特别是拍卖行的推波助澜。
自1992年广州首次敲响了艺术品拍卖的槌声以来,国内艺术品市场发展十分迅速。北京的嘉德、瀚海,上海的朵云轩、德康,南京的王朝和广州艺术品拍卖公司等为当今中国书画拍卖业中的领先机构,特别是北京的嘉德与瀚海的业绩更为突出,它们在1997年春季的成交总额就分别达1.5亿元和1.38亿元,相当于1996年全国所有拍卖会成交额的总和,当之无愧地坐上了中国拍卖业的“头二把交椅”。另外,国际两大拍卖公司——苏富比和佳士得也于1994年初开始涉足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它们分别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分公司等。
在参加书画艺术品拍卖会的人士中,起初几年基本上以来自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人士为主,但近年来国内人士呈现逐步增多的趋势。在上海朵云轩所拍卖的作品中,1994年70%为境外买家,国内买家只有30%;而到了1995年上半年,国内买家已超过半数,与境外人士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
然而在国画市场红红火火的同时,一些人看到了其中的暴富“商机”。由于假画生意投入小、风险低,于是一些假画制作者在暴利的驱动下,趋之若鹜。一时间,开办拍卖行成为一种时尚。据统计,截止1998年12月底,全国各地登记注册的艺术品拍卖行已逾千家。至于画廊、画店则更是多如牛毛,举不胜数。
由于书画经营单位过多过滥,其结果必定是导致无序竞争的加剧。现在全国除了每年春秋两次的大型拍卖活动外,其间一个又一个“小拍会”更是接连不断。这使得对国画的需求越来越多,而拍卖品则数量有限,特别是已故名家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于是,许多拍卖行不得不放宽尺度,退而求其次。就算是口碑较好的艺术品拍卖行有着广泛的社会关系、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较强的鉴定能力,但也难免有“走眼”的时候。而实力较弱的拍卖行则不得不将一些质量平平或庸劣的作品也网罗入内,这样,假画的泛滥也就在所难免了。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拍卖行为牟取暴利,竟然不惜知假卖假。
还有办法“治假”吗?
书画作伪自古有之,其手段多种多样。而现代作伪高手的作伪水平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在继承了传统的造假衣钵的同时,还充分地运用了现代科技和电脑技术作伪。比如有的名画家为了防伪,另制了防伪印鉴,然而防伪印鉴马上即可被伪造出来;有的作伪高手用幻灯将原作打在画纸上进行摹仿,或用高精度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对原作进行“加工处理”,造出真假难辨之作。
同时贩假者的手段也在日益翻新。比如假画经营者用回扣分成法买通导游,引导游客至店中,诱骗买者上当;或采取从大街上雇用“托儿”之计,或携重金入某鉴定家之室,呈上伪作乞求“法正”,求赐“题跋”,将无名之作说成名家之作,使假画身价陡增,此法多施于古代和近代画品。
随着国画地下交易的愈演愈烈,已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国画市场,这是人所共知的秘密。画家坐家等客,钱画两讫的买卖方式人们早已耳熟能详。而如今地下画贩们已从穿针引线、各自为战的方式逐渐向集团化、组织化、地区化方向发展,他们触角极广,信息极灵,从组织货源到脱手都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至于地下市场的规模、从业人数的多少及交易额等根本无从估计、无法控制,不仅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而且使不少艺术瑰宝流失海外。
有关人士指出,如果放任假画自由泛滥,将会导致极严重的后果。因为假画造成了国画市场的混乱,使其难以健康地发展,而一些人通过捣腾假画致富甚至一夜暴富,势必刺激好利之徒纷纷加入,形成恶性循环,使造假贩假之风愈演愈烈。更为严重的是,假画不仅仅是侵犯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侵犯了画家的名誉和权益,而且更加败坏了国画艺术和国家的声誉。长此以往,将会使中国画这一东方艺术瑰宝和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名声扫地,使国家形象和声誉蒙受巨大损害;同时,也将会毁灭整个中国画市场,危及国画艺术本身的存在与发展。
虽然制售假画是一种非法的暴利行为,但它又不像假药假酒能致人死命,也与明火执仗或穿墙入户的盗匪行径明显不同。它常常是在“文明”的气氛中使受害者自愿上当,对社会治安、人身安全并无直接危害,而且由于它是在一个较小的圈子里进行,因而没有引起什么“民愤”,更不会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制售假画的特殊性与隐蔽性,使文化、工商等管理部门往往无所措手,再加上迄今尚无专门的法律可以依据,所以公安司法机关更谈不上严厉打击了。因此,国画市场的规范和净化,有待于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有待于经营者素质的提高,而这些显然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对收藏者和投资者来说,则需要培养自身的鉴赏能力,买画时多留一点神。
(责任编辑/刘祖勉)
敢不敢买“便宜货”
今年初在上海的一个“小拍会”上,一些著名画家的作品出奇的便宜:陈半丁一幅132×38cm的“花卉”以15400元成交;董寿平一幅67×95cm的“墨竹”以6380元拍出;唐云一幅104×34cm的“花卉”则更低,仅售5500元。而在“96嘉德秋季拍卖会”上,傅抱石的一幅《丽人行》曾以2087万元的天价拍出。同样都是名家作品,一前一后不过2年多的时间,两者的价格竟有如此的天壤之别。
有些人据此认为,现在国画作品这么便宜,正是收藏投资的最佳时期。果真是这样吗?今年5月3日,中国书画“五·一”艺术精品拍卖在江西南昌美术馆开槌。拍卖作品有清代名家闵贞的《人与马》、施民的《仕女与狐》、梁邦楚的《鱼鹰》和吴高农的《仕女荷花》等。虽然台上主拍者声若宏钟,但台下的竟投者却应声寥寥。整场成交不足10幅作品,如此的冷清场面令主办者出乎意料。
有行家指出,目前流传于市场的国画至少有一半是假画,今天人们所见的古代名家作品都有被现人作伪的可能,而近、现代名家乃至当代名家的精品佳作几乎都被“高手”作伪了。可以说,现在假画已是“遍地开花”,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如齐白石、徐悲鸿、陈半丁的假画多出自北京;张大千的伪作多出于四川;陈少梅、刘奎龄的伪画出自天津,上海则多作海派画家之伪,如朱屹瞻、唐云、程十发、钱少铁等;杭州多出潘天寿的伪作;南京的傅抱石、钱松岩、魏紫熙等名家的画都曾被人作伪,有的甚至已到了成批生产的地步。
据南京一位中国画家透露,近年来南京的作伪者又开始了“新的选择”,他们对中年乃至青年中的一些知名画家的作品也下手作伪。一年前,他曾警告过一位“朋友”,不要“复制”他的画了。然而仅仅时隔一年,他的画竟然被作伪者批量生产了,这不禁令他大为吃惊。据说,1998年在北京玩画圈内,曾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某学者辛辛苦苦写了一篇论文,引经据典、大谈特谈某派某家某画的风格、成就和价值如何了得,而某青年画家一看便发笑,原来此文所依据的画是他自己亲手画的伪品。
假画市场如此猖獗,不仅使那些名画家深表愤慨,也给众多的书画爱好者和收藏者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一些人因无知落入造假者的陷阱,一些人因害怕上当受骗而不敢向书画收藏投资,这就难怪会使近年来的国画市场陷入低迷状态。从这种意义上说,假画的泛滥是造成国画市场走低的罪魁祸首。
红火背后的暴利诱惑
一幅名家国画作品,50年代只卖几十元,而至90年代则动辄几十万元以至几百万元,价格像翻着跟斗似地飚升,有的国画精品甚至增值了千万倍。以著名画家齐白石为例:他在20年代成名之前,随便画一幅画能换回60条黄鱼;50年代,他的一幅作品也不过值几十块钱。然而在前几年的拍卖会上,齐白石的作品一般都在几十万元左右,有的大幅精品甚至可达数百万元。国画价格如此迅猛的高飞涨升,首先要归功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同时也有赖于国画经营单位特别是拍卖行的推波助澜。
自1992年广州首次敲响了艺术品拍卖的槌声以来,国内艺术品市场发展十分迅速。北京的嘉德、瀚海,上海的朵云轩、德康,南京的王朝和广州艺术品拍卖公司等为当今中国书画拍卖业中的领先机构,特别是北京的嘉德与瀚海的业绩更为突出,它们在1997年春季的成交总额就分别达1.5亿元和1.38亿元,相当于1996年全国所有拍卖会成交额的总和,当之无愧地坐上了中国拍卖业的“头二把交椅”。另外,国际两大拍卖公司——苏富比和佳士得也于1994年初开始涉足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它们分别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分公司等。
在参加书画艺术品拍卖会的人士中,起初几年基本上以来自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人士为主,但近年来国内人士呈现逐步增多的趋势。在上海朵云轩所拍卖的作品中,1994年70%为境外买家,国内买家只有30%;而到了1995年上半年,国内买家已超过半数,与境外人士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
然而在国画市场红红火火的同时,一些人看到了其中的暴富“商机”。由于假画生意投入小、风险低,于是一些假画制作者在暴利的驱动下,趋之若鹜。一时间,开办拍卖行成为一种时尚。据统计,截止1998年12月底,全国各地登记注册的艺术品拍卖行已逾千家。至于画廊、画店则更是多如牛毛,举不胜数。
由于书画经营单位过多过滥,其结果必定是导致无序竞争的加剧。现在全国除了每年春秋两次的大型拍卖活动外,其间一个又一个“小拍会”更是接连不断。这使得对国画的需求越来越多,而拍卖品则数量有限,特别是已故名家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于是,许多拍卖行不得不放宽尺度,退而求其次。就算是口碑较好的艺术品拍卖行有着广泛的社会关系、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较强的鉴定能力,但也难免有“走眼”的时候。而实力较弱的拍卖行则不得不将一些质量平平或庸劣的作品也网罗入内,这样,假画的泛滥也就在所难免了。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拍卖行为牟取暴利,竟然不惜知假卖假。
还有办法“治假”吗?
书画作伪自古有之,其手段多种多样。而现代作伪高手的作伪水平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在继承了传统的造假衣钵的同时,还充分地运用了现代科技和电脑技术作伪。比如有的名画家为了防伪,另制了防伪印鉴,然而防伪印鉴马上即可被伪造出来;有的作伪高手用幻灯将原作打在画纸上进行摹仿,或用高精度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对原作进行“加工处理”,造出真假难辨之作。
同时贩假者的手段也在日益翻新。比如假画经营者用回扣分成法买通导游,引导游客至店中,诱骗买者上当;或采取从大街上雇用“托儿”之计,或携重金入某鉴定家之室,呈上伪作乞求“法正”,求赐“题跋”,将无名之作说成名家之作,使假画身价陡增,此法多施于古代和近代画品。
随着国画地下交易的愈演愈烈,已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国画市场,这是人所共知的秘密。画家坐家等客,钱画两讫的买卖方式人们早已耳熟能详。而如今地下画贩们已从穿针引线、各自为战的方式逐渐向集团化、组织化、地区化方向发展,他们触角极广,信息极灵,从组织货源到脱手都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至于地下市场的规模、从业人数的多少及交易额等根本无从估计、无法控制,不仅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而且使不少艺术瑰宝流失海外。
有关人士指出,如果放任假画自由泛滥,将会导致极严重的后果。因为假画造成了国画市场的混乱,使其难以健康地发展,而一些人通过捣腾假画致富甚至一夜暴富,势必刺激好利之徒纷纷加入,形成恶性循环,使造假贩假之风愈演愈烈。更为严重的是,假画不仅仅是侵犯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侵犯了画家的名誉和权益,而且更加败坏了国画艺术和国家的声誉。长此以往,将会使中国画这一东方艺术瑰宝和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名声扫地,使国家形象和声誉蒙受巨大损害;同时,也将会毁灭整个中国画市场,危及国画艺术本身的存在与发展。
虽然制售假画是一种非法的暴利行为,但它又不像假药假酒能致人死命,也与明火执仗或穿墙入户的盗匪行径明显不同。它常常是在“文明”的气氛中使受害者自愿上当,对社会治安、人身安全并无直接危害,而且由于它是在一个较小的圈子里进行,因而没有引起什么“民愤”,更不会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制售假画的特殊性与隐蔽性,使文化、工商等管理部门往往无所措手,再加上迄今尚无专门的法律可以依据,所以公安司法机关更谈不上严厉打击了。因此,国画市场的规范和净化,有待于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有待于经营者素质的提高,而这些显然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对收藏者和投资者来说,则需要培养自身的鉴赏能力,买画时多留一点神。
(责任编辑/刘祖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