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外在幼小衔接方面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研究新生入学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对规章制度、课程教学、人际关系、集体生活四个大方面的不适应,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改进课堂学习、融入集体生活及家庭教育方面提供参考策略,使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形成合力,促进小学新生的入学适应。
[关键词]入学适应 小学新生 幼小衔接 对策
建设教育事业历来被视为国家建设的头等大事,基础教育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命运,而且也关乎到每个人的发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明确提出:“儿童的基础教育问题可确定为启蒙教育,是必不可少走向生活的通行证。”[1]对儿童来讲,接受小学教育,意味着他即将开始新的人生,适应与否,对儿童影响巨大。因而,让学前儿童顺利进入小学接受小学教育,尽快适应小学生的生活,是每个家长的愿望,也是学校教师的愿望。1990-1994年我国教育部进行了幼小衔接研究。十多年过去了,我国的小学生入学适应问题如何呢?还会出现哪些问题呢?笔者有幸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
本文借鉴国内外研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取烟台海阳市两所学校的80名入学新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家长合作,完成本次调查的问卷。并对一年级的各任课教师及小学校长进行访谈,以便获取更加深层的信息。
(二)研究工具
1.问卷。本次研究所使用的问卷,是参照《企业学校小学一年级新生适应学校生活情况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中所涉及的问卷,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主要包括家长问卷及教师问卷。[2]
2.访谈。主要涉及小学新生适应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最近几年小学新生适应的变化,以及在小学适应方面学校已有的解决方案。
二、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调查结果及存在问题
(一)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在入学前有过一定训练的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情况较乐观。在此方面,农村和城市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城市中的儿童在入学前,接受的学习训练较多,家长受教育水平较高,对儿童入学前的教育训练有主动意识,相应的训练尤其是在学习习惯方面的养成较多,近80%的城市学生能较快的适应学校生活。在农村,一方面家长在儿童入学前的教育方面,主动意识不够,儿童出现进入小学出现不适应现象的时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家长在这一方面也缺乏相应的知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反映最多的课堂纪律问题。约13.5%上学迟到,11%的学生有上课去厕所的问题,35.4%的学生上课随便说话。在学习习惯上,老师反映有80%以上的儿童无法保持长时间的正确坐姿,握笔姿势也是多种多样,在完成学习任务方面,一开始会有学生不明白学习任务,无法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另一方面,在人际交往和生活技能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85%的新生都能很好的适应,与老师和同学建立起关系,但还有约6%性格较内向的儿童会有不适应的现象。
(二)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存在的问题
虽然幼儿园或者其他早教机构有过早期训练,但儿童入学后面临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要接受正规的学科学习和任务,难免会在儿童心理和情绪上产生压力。特别是一些心理脆弱,依赖心理强的儿童,面对严格的纪律要求、正规的教学形式和相对严肃的新教师会产生恐惧和畏难情绪。概括起来,新生的适应问题可分为以下几点:
1.对学校规章制度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对学校纪律的不适应和作息制度的不适应。
(1)对学校纪律的不适应:尤其是课堂纪律的不适应,例如坐不住,不能长时间保持正确的坐姿。很多学者认为,5—7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的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大约是15分钟。此外,有些学生则玩弄自己的文具、书包,或者跟同学讲话,做自己的事情。尤其是性格比较活泼的孩子,纪律观念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课下没有充分的学习准备,在上课时往往会引出一些混乱,影响整个班级教学。
(2)对快节奏的作息制度的不适应:例如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早起困难,有些孩子反应中午睡不着,午休时间相互嬉戏打闹,导致午休不足从而使下午上课无精打采。
2.对学科学习的不适应:
新生一入学,面对正规的学习环境,一方面会产生好奇新鲜感,积极地探索,另一方面,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又会有一定的压力。如有些新生无法跟上老师的进度,并对其语言表达不适应;面对新内容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法;对学习无法产生浓厚的兴趣,遇到困难容易放弃;对在幼儿园已经接触的东西表现出厌烦态度等等。
3.对新的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正如德国哈克教授的结论,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存在一个社会结构的断层,儿童通过几年的幼儿园生活结识的伙伴进入小学就分离了。[3]在新环境里,能否具有良好的伙伴关系,结识新的朋友,对小学生的生活适应来讲非常重要。日本学者广田君美对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和发展做过研究,认为儿童形成一定的团体要经过大致五个时期:孤立期、水平分化期、垂直分化期、分化团体形成时期、集体合并期。[4]一年级上学期就处在孤立期,儿童之间还未形成固定的团体。这一时期就应该适应的指导小学生进行交友,鼓励大家相互关心,互相帮助,促使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一般来说,新生入学时,面对的是全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师生关系,新的同伴关系,在新环境中,难免产生一定的焦虑。师生关系不像在幼儿园那么亲密,儿童可能会有一定的失落感。另一方面,成为小学生之后,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家长的要求相应就提高了,家长的严格要求也会给儿童造成一定的压力。
4.对集体生活的不适应:
儿童进入学校开始真正参与到集体生活,这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主要条件。班集体是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团体,班集体的整体环境以及小学生对班集体的适应状况对小学生的个性培养、品德形成、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有重要作用。新生虽然在幼儿园过过一段集体生活,已形成了初步的集体观念,但是集体意识还相对淡漠,尤其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还认识不清楚。应着重培养小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同时当代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里有很大的主动权,受到的限制较小,但是在班集体中生活,应该以集体利益为主,有些行为会受到限制,使儿童产生不适应的现象。
三、增强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性的对策
(一)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积极适应新的规章制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其良好品德的养成,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对于规则也缺乏系统的认识,必须给予适当的引导。
1.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灵活施教
一年级的儿童肌肉水分多,容易疲劳,保持长时间的坐姿很困难,可以在上课期间适当穿插一些小活动,使他们可以得到放松;儿童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尤其是对间接经验的兴趣和注意力,可以在一上课的前十几分钟来讲解重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曾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儿童模仿力强,教师就应以身作则,以模仿行为去影响他们。儿童的自尊心强,爱表扬,爱听好话,教师就要尽力地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多表扬,少批评……”[5],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灵活组织教学活动。
2.树立榜样,言传身教
在养成儿童良好习惯时一定注意:无论何种形式的语言要求或榜样示范,第一次提出时,一定要以正面的方式出现,让学生先入为主,明确标准。此外,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表扬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遵规守纪的学生,让其他学生认识到这样的行为是可以受到表扬的,以此激发学生去积极模仿,促成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巩固。另外要注意“身教重于言谈”,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做好表率,为儿童提供潜移默化的影响。
3.培养儿童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对事物有着天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教师应对儿童的好奇给予积极的回应,引导儿童自己去寻找答案,去探究,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同时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很强的专注力。教师和家长可以借助儿童感兴趣的事物,通过一系列的亲子游戏,培养其特长,并借此来提高儿童的有意注意的时间。
(二)促进交往,建立积极融洽的人际交往关系
1.师生关系的建立
事实证明,能否拥有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适应影响重大。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教师要积极热情的关心儿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之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健康向上、活泼开朗的性格。应实行多元评价,挖掘每位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融洽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在同伴关系中的地位,融洽学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他们同伴关系的建立。被人认可是人性中最基本的需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积极鼓励可让学生树立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取得超乎意料的效果。
2.同伴关系的建立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交友指导,指导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真诚相待,共同克服困难,共同进步,建立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要特别关心那些同伴关系不良的学生,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得以参与到集体中,感受班集体的快乐和温暖,从而让学生能够逐渐的自主的融入班级,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班集体形成良好的归属感。
3.亲子新关系的建立
有些家长在儿童进入小学后,对孩子的要求提高了,甚至会出现一些不适当的过高要求,超出儿童的理解和能力。对此,学校可开设家长培训班,在幼小衔接问题上,给家长必要的知识和指导,促进亲子关系的更加融洽和亲近。
(三)培养归属感,融入班集体
班集体是一个小社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品德培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通过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建立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氛围。
1.组织班级活动,加深集体意识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尤其是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与班集体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建立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才能共同克服困难,共同进步。组织多种班级竞赛活动,在各个班级的比赛活动中加强对班集体的归属感,树立为班级服务的意识。
2.实施班级岗位责任制,发挥学生主动性
班级岗位责任制是培养学生责任感和履行责任能力,树立“爱岗敬业”主人翁意识的重要渠道。[6]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对班集体的重要性,体验到履行责任时的自豪感,取得成绩时的班级荣誉感,逐渐树立起主人翁意识。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出一批有责任心、有责任执行能力、深受同学信赖的班级领导班子,从而带动全班学生团结互助,提高班级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整个班集体的素质。
结语
目前新生入学适应与以往相比,已有了较大进步,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义务教育的逐步实施,早教机构的增加,家长教育观念的逐步转变等都为儿童入学适应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是这还存在城乡差距的问题,在乡镇和农村地区入学适应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论有多少好策略,最重要的还是策略的执行意识和能力,只有引起重视,并用实际行动和爱心去执行这些策略,真正的重视学生的切身感受,才会不断促使新生的适应,也才能在实践中发现更好的措施,不断改进新生适应。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09.
[2]赵春芸.企业学校小学一年级新生适应学校生活情况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6.
[3]杨敏.从哈克教授的幼小断层理论看法国的幼小衔接措施[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9,(4):1-2.
[4]http://www.pep.com.cn/xgjy/xlyj/zhuaiti/xs/200807/t20080708_486993.htm, 2008-06-16.
[5][6]焦莹.小学新生学校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12-16.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入学适应 小学新生 幼小衔接 对策
建设教育事业历来被视为国家建设的头等大事,基础教育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命运,而且也关乎到每个人的发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明确提出:“儿童的基础教育问题可确定为启蒙教育,是必不可少走向生活的通行证。”[1]对儿童来讲,接受小学教育,意味着他即将开始新的人生,适应与否,对儿童影响巨大。因而,让学前儿童顺利进入小学接受小学教育,尽快适应小学生的生活,是每个家长的愿望,也是学校教师的愿望。1990-1994年我国教育部进行了幼小衔接研究。十多年过去了,我国的小学生入学适应问题如何呢?还会出现哪些问题呢?笔者有幸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
本文借鉴国内外研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取烟台海阳市两所学校的80名入学新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家长合作,完成本次调查的问卷。并对一年级的各任课教师及小学校长进行访谈,以便获取更加深层的信息。
(二)研究工具
1.问卷。本次研究所使用的问卷,是参照《企业学校小学一年级新生适应学校生活情况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中所涉及的问卷,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主要包括家长问卷及教师问卷。[2]
2.访谈。主要涉及小学新生适应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最近几年小学新生适应的变化,以及在小学适应方面学校已有的解决方案。
二、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调查结果及存在问题
(一)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在入学前有过一定训练的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情况较乐观。在此方面,农村和城市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城市中的儿童在入学前,接受的学习训练较多,家长受教育水平较高,对儿童入学前的教育训练有主动意识,相应的训练尤其是在学习习惯方面的养成较多,近80%的城市学生能较快的适应学校生活。在农村,一方面家长在儿童入学前的教育方面,主动意识不够,儿童出现进入小学出现不适应现象的时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家长在这一方面也缺乏相应的知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反映最多的课堂纪律问题。约13.5%上学迟到,11%的学生有上课去厕所的问题,35.4%的学生上课随便说话。在学习习惯上,老师反映有80%以上的儿童无法保持长时间的正确坐姿,握笔姿势也是多种多样,在完成学习任务方面,一开始会有学生不明白学习任务,无法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另一方面,在人际交往和生活技能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85%的新生都能很好的适应,与老师和同学建立起关系,但还有约6%性格较内向的儿童会有不适应的现象。
(二)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存在的问题
虽然幼儿园或者其他早教机构有过早期训练,但儿童入学后面临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要接受正规的学科学习和任务,难免会在儿童心理和情绪上产生压力。特别是一些心理脆弱,依赖心理强的儿童,面对严格的纪律要求、正规的教学形式和相对严肃的新教师会产生恐惧和畏难情绪。概括起来,新生的适应问题可分为以下几点:
1.对学校规章制度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对学校纪律的不适应和作息制度的不适应。
(1)对学校纪律的不适应:尤其是课堂纪律的不适应,例如坐不住,不能长时间保持正确的坐姿。很多学者认为,5—7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的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大约是15分钟。此外,有些学生则玩弄自己的文具、书包,或者跟同学讲话,做自己的事情。尤其是性格比较活泼的孩子,纪律观念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课下没有充分的学习准备,在上课时往往会引出一些混乱,影响整个班级教学。
(2)对快节奏的作息制度的不适应:例如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早起困难,有些孩子反应中午睡不着,午休时间相互嬉戏打闹,导致午休不足从而使下午上课无精打采。
2.对学科学习的不适应:
新生一入学,面对正规的学习环境,一方面会产生好奇新鲜感,积极地探索,另一方面,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又会有一定的压力。如有些新生无法跟上老师的进度,并对其语言表达不适应;面对新内容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法;对学习无法产生浓厚的兴趣,遇到困难容易放弃;对在幼儿园已经接触的东西表现出厌烦态度等等。
3.对新的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正如德国哈克教授的结论,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存在一个社会结构的断层,儿童通过几年的幼儿园生活结识的伙伴进入小学就分离了。[3]在新环境里,能否具有良好的伙伴关系,结识新的朋友,对小学生的生活适应来讲非常重要。日本学者广田君美对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和发展做过研究,认为儿童形成一定的团体要经过大致五个时期:孤立期、水平分化期、垂直分化期、分化团体形成时期、集体合并期。[4]一年级上学期就处在孤立期,儿童之间还未形成固定的团体。这一时期就应该适应的指导小学生进行交友,鼓励大家相互关心,互相帮助,促使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一般来说,新生入学时,面对的是全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师生关系,新的同伴关系,在新环境中,难免产生一定的焦虑。师生关系不像在幼儿园那么亲密,儿童可能会有一定的失落感。另一方面,成为小学生之后,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家长的要求相应就提高了,家长的严格要求也会给儿童造成一定的压力。
4.对集体生活的不适应:
儿童进入学校开始真正参与到集体生活,这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主要条件。班集体是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团体,班集体的整体环境以及小学生对班集体的适应状况对小学生的个性培养、品德形成、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有重要作用。新生虽然在幼儿园过过一段集体生活,已形成了初步的集体观念,但是集体意识还相对淡漠,尤其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还认识不清楚。应着重培养小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同时当代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里有很大的主动权,受到的限制较小,但是在班集体中生活,应该以集体利益为主,有些行为会受到限制,使儿童产生不适应的现象。
三、增强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性的对策
(一)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积极适应新的规章制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其良好品德的养成,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对于规则也缺乏系统的认识,必须给予适当的引导。
1.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灵活施教
一年级的儿童肌肉水分多,容易疲劳,保持长时间的坐姿很困难,可以在上课期间适当穿插一些小活动,使他们可以得到放松;儿童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尤其是对间接经验的兴趣和注意力,可以在一上课的前十几分钟来讲解重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曾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儿童模仿力强,教师就应以身作则,以模仿行为去影响他们。儿童的自尊心强,爱表扬,爱听好话,教师就要尽力地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多表扬,少批评……”[5],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灵活组织教学活动。
2.树立榜样,言传身教
在养成儿童良好习惯时一定注意:无论何种形式的语言要求或榜样示范,第一次提出时,一定要以正面的方式出现,让学生先入为主,明确标准。此外,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表扬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遵规守纪的学生,让其他学生认识到这样的行为是可以受到表扬的,以此激发学生去积极模仿,促成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巩固。另外要注意“身教重于言谈”,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做好表率,为儿童提供潜移默化的影响。
3.培养儿童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对事物有着天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教师应对儿童的好奇给予积极的回应,引导儿童自己去寻找答案,去探究,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同时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很强的专注力。教师和家长可以借助儿童感兴趣的事物,通过一系列的亲子游戏,培养其特长,并借此来提高儿童的有意注意的时间。
(二)促进交往,建立积极融洽的人际交往关系
1.师生关系的建立
事实证明,能否拥有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适应影响重大。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教师要积极热情的关心儿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之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健康向上、活泼开朗的性格。应实行多元评价,挖掘每位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融洽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在同伴关系中的地位,融洽学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他们同伴关系的建立。被人认可是人性中最基本的需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积极鼓励可让学生树立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取得超乎意料的效果。
2.同伴关系的建立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交友指导,指导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真诚相待,共同克服困难,共同进步,建立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要特别关心那些同伴关系不良的学生,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得以参与到集体中,感受班集体的快乐和温暖,从而让学生能够逐渐的自主的融入班级,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班集体形成良好的归属感。
3.亲子新关系的建立
有些家长在儿童进入小学后,对孩子的要求提高了,甚至会出现一些不适当的过高要求,超出儿童的理解和能力。对此,学校可开设家长培训班,在幼小衔接问题上,给家长必要的知识和指导,促进亲子关系的更加融洽和亲近。
(三)培养归属感,融入班集体
班集体是一个小社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品德培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通过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建立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氛围。
1.组织班级活动,加深集体意识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尤其是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与班集体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建立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才能共同克服困难,共同进步。组织多种班级竞赛活动,在各个班级的比赛活动中加强对班集体的归属感,树立为班级服务的意识。
2.实施班级岗位责任制,发挥学生主动性
班级岗位责任制是培养学生责任感和履行责任能力,树立“爱岗敬业”主人翁意识的重要渠道。[6]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对班集体的重要性,体验到履行责任时的自豪感,取得成绩时的班级荣誉感,逐渐树立起主人翁意识。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出一批有责任心、有责任执行能力、深受同学信赖的班级领导班子,从而带动全班学生团结互助,提高班级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整个班集体的素质。
结语
目前新生入学适应与以往相比,已有了较大进步,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义务教育的逐步实施,早教机构的增加,家长教育观念的逐步转变等都为儿童入学适应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是这还存在城乡差距的问题,在乡镇和农村地区入学适应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论有多少好策略,最重要的还是策略的执行意识和能力,只有引起重视,并用实际行动和爱心去执行这些策略,真正的重视学生的切身感受,才会不断促使新生的适应,也才能在实践中发现更好的措施,不断改进新生适应。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09.
[2]赵春芸.企业学校小学一年级新生适应学校生活情况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6.
[3]杨敏.从哈克教授的幼小断层理论看法国的幼小衔接措施[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9,(4):1-2.
[4]http://www.pep.com.cn/xgjy/xlyj/zhuaiti/xs/200807/t20080708_486993.htm, 2008-06-16.
[5][6]焦莹.小学新生学校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12-16.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