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办“三本”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研究问题,是一个年轻的话题。于笔者而言,更是将永久探索下去的话题。在为人师的不长时间里,笔者对于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切身体验、耽于心中、贯穿于工作和生活的始终。一点点的,我们的机遇也便逐渐清晰于眼前。
随着高校扩招的浩浩大势,当今的中国大学生之地位已与高中生无异,不少专科院校也一跃而为本科。于是,“民办三本院校”实质上被大众定位为“高中生”中的底线教育机构。尤其是艺术类教育,更成为了不少学生获得学历的便捷通道。这样说,并不是笔者一个人的观点,林林总总的各类传媒上,学者们专家们早已屡次正色地告诉过我们国民了。很荣幸的是笔者也加入了底线教育的队伍。
然而,不多的工作时间里,亲历的教学实践让笔者之情怀大为改变。可以说,当今的民办三本院校,既面临不可避免之困境,又不乏各种机遇。现结合本专业——环境艺术设计,讲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与诸君分享。
先来探究一下,在民办三本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面临怎样的现状,进而再挖掘一下那些隐隐作、又心照不宣的真实困境。
多数三本院校在制定办学目标之初,便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格局定性为:“培养实用型人才”。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自始至终漫漫四年的安排,就是围绕“实用”二字做文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之选:毕竟生源的素质普遍处于掌握初级绘画阶段;教育机构的经费又往往少得可怜。“实用型人才”是既保障就业率,又能引起家长学生最大兴趣的金子招牌。
民办三本高校的设计学院里,教师队伍的结构是清晰有趣的(让人无奈的)两块:基本可分为已退休公立院校教师和刚毕业应往届高校毕业生。这其中,50岁及以上年龄层的有不少是纯绘画专业出身的老教师,缺乏全面完善的设计教育认知。而该层级的教师,有教授副教授的职称,顺理成章地便成为制定教学大纲的核心成员。青年教师队伍基本年龄为25~35岁之间,热情有余、经验不足。需要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历练提高。
前面提到,生源的素质普遍不高。文化课姑且不谈,单就专业水平来讲,也处于仅掌握初级绘画能力阶段。对设计为何、环境设计为何一概不知。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学生甚至明确地表示不愿在毕业后从事设计工作。
当然,现实情况远远不止如此几点。但让我们从这三个最为重要的方向展开话题。会看出我们的“困境”是否真的只是“困境”。现在就探讨一下民办“三本”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的“机遇”与对策。
首先,谈谈“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方向定位。这样的定位在如今的艺术设计市场真的适用么?以环境艺术为例,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方向大致为两项:室内环境设计(含公共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居住空间室内环境设计等)和室外环境设计(含景观规划设计、园林设计、建筑外立面设计等)。这两个大方向的确缺少足够的设计师。但其原因绝不是高校输出的数量不足,而是没有合格的环境设计系毕业生可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胜任公司的项目。多少高校高举“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旗子,却往往还是需要设计公司投入精力和时间成本,对新员工进行“再教育”。设计公司是讲求高效的地方,除个别大公司以外,很少有耗得起时间、精力、财力去培养人才的。
那么,既然我们的口号是“实用型人才的摇篮”,我们的学生必须得到真正实用的课程训练,并至少参与过实践项目,这就要与时俱进的调整我们的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
现有的情况是,学校看得到设计行业广阔的用人市场。但不明白,这样的用人市场到底缺乏怎样的人才?具体而微得说,到底我们的学生会哪个软件、懂哪些理论、图制成什么水平,才可以迅速找到工作?我们又该怎样有针对性的培养市场紧缺的人才呢?想必,传统绘画科班出身的老教师们也会稍稍摇头:毕竟,他们也几乎从未踏进过设计公司的大门。
所谓“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那么知道彼方诉求的人是谁呢?自然是近年在设计市场上打拼过的“小青年们”。设计行业知识的新陈代谢速度惊人的快。掌握最新行业信息与技术的教师,才能够带给学生真正有用的专业知识。
年轻的民办高校有着一个得天独厚得“优势”,那便是:新教师的岗位空缺。并非讽刺,这确实可视为某种“优势”。庞大而累赘的公办院校,教师队伍挤挤嚷嚷,早已“多年如一日”人满为患,没有下脚的地方了。再要招聘一个“实用型”、能带来最新设计产业经验的教师,充满障碍。应聘的千军万马之中,又往往是证书最漂亮的那位,机会最大。(当然,顾着战斗在设计一线的人们,没有把专注力放在一张“漂亮的”最高学历纸上)但在设计行业里,一个博士不过是搞美学(设计学)批评研究的。他很可能从没有动过画笔、软件、或者真实的图纸!试问,如此之“非实用型”教师,又怎能教出“实用型”的学生呢?
回看民办院校,我们便能欣喜地发现:这里,为有过一些实践经验的青年设计精英们,提供了宽松得多的准入机会。新兴院校没有偌大包袱的拖累,可以迅速而准确地找到设计教育的新核心命题。由于人才的难能可贵,学校也就对人才的真实潜能有着很高的要求。
由于经费自筹、招生优势不足等外界的压力,是否有优异的教学成效,成为一所民办院校是否能长足发展的最大标准,当然,也是他们最大的资本。每一位从业教师,在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下,全面地调动积极性、发挥创造性、竭尽所能地不断追求教学质量。这使得民办的三本院校,比很多公办院校更有活力、向心力。
笔者认为,有着如此机遇的民办三本院校,切不可再效法公办院校的陋习,墨守陈规地拿硬性指标作为教师工作的唯一指导。例如:既然老牌“油版雕”专业出身的老教师们,对新兴设计专业的了解不系统。那么,就放权给青年教师,多提建议制定修改教学大纲。当然,老教师们多年的教学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他们的厚积与渊博、稳健与从容,又是青年教师仰止之标杆。
迅速灵敏的反应力,取精华去糟粕的豁达精神,更灵活更高效的教学分工,必然成为民办高校“独步院校之林”的一大竞争优势。
当然,生源素质问题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虽然学生基本功不扎实不是我们所乐见的,但也不可因此而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学习效率一定堪忧。
经笔者观察,这样的学生未必不适合设计行业。虽然他们的学习稳定性差,但普遍有较为灵活的跳跃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兴趣广泛。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我们把学生的这种特点理解为“好奇心”。那么,这就可以成为引导他们创意的源泉。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因势利导地改革教学方法,融合学生的特点,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动意识。下面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教学方法的改进。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除了吃透教材,找对找准重点难点以外。笔者请教了很多从事于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设计师朋友,收集了大量的实际案例与设计要则。并拿出自己曾经做过的真实案例,作为整个课程的虚拟实践作业,以保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从作业内容的完整性,到作业的完成时间要求上,都尽可能地模拟了 真实的设计项目。
专注力不够的学生,最听不进教师平铺直叙的说教。语言的节奏和教学内容的节奏应该有张有弛,难易适度。笔者最为习惯的方法是举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理论。往往手舞足蹈,语言与手势的结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对于景观专业几乎没有接触过,基础较差。到了三年级又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这就形成优生不优、中生面窄、差生扩大的态势。针对如此现状,笔者实施“抓中间,促两头”的方法,将学生分为两到三人一组的设计团队,共同完成一个设计项目。每组都合理配以优、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以缩小优、中、差之间的差距,努力达到理想的目标。
针对学生们基础设计技法和知识比较薄弱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专题训练:
手绘表现,可利用课程中的设计项目,进行有计划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边想方案边手绘到图纸上的训练。从设计平面开始,设计到哪里,就把手绘的技法练习到哪里。借以提高学生的提笔出图的能力。
另外,“积累”是提高学生设计素养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笔者是这样做的:对每组学生的设计思路做开放式的引导。让每一个人去探索自己的生活兴趣,由个人的兴趣入手,去广泛地、深入地了解兴趣点及相关的知识。比如,喜欢三国演义的学生,可以从三国时期的用具、纹样、色彩、文字等方方面面做深入的了解。然后,学生将这些元素体现在景观空间中,凸显空间的鲜明个性,做到潜移默化,扩大知识积累。
针对现实设计工作中,设计师必备的另一个素质:口才。在这样一个设计课程中,也可以进行训练:平均一周进行一次汇报课程。各组派代表作关于设计思路的演讲,为未来的设计师职业对口才的要求进行训练。
喜欢新颖的形式,临场应变力强,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普遍特点。那么,笔者对于每一组的汇报工作,都进行引导性的提问,要求他们临场发挥解答疑问。并请台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提问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
对此,学生们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原本计划一个人10分钟的演讲时间,往往因为热烈的讨论和思想火花的不断碰撞,而持续半小时左右。学生们欢声笑语的探讨,也让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了,设计原来是一件如此有趣的事情。一个设计师独立的思辨习惯,也随之渐渐潜移默化为学生的本能了。
参考文献
[1]张晶.浅谈高职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科学导刊,2010(29).
[2]张国.一些高校开始“吃不饱”了[N].中国青年报,2011-07-11-11.
随着高校扩招的浩浩大势,当今的中国大学生之地位已与高中生无异,不少专科院校也一跃而为本科。于是,“民办三本院校”实质上被大众定位为“高中生”中的底线教育机构。尤其是艺术类教育,更成为了不少学生获得学历的便捷通道。这样说,并不是笔者一个人的观点,林林总总的各类传媒上,学者们专家们早已屡次正色地告诉过我们国民了。很荣幸的是笔者也加入了底线教育的队伍。
然而,不多的工作时间里,亲历的教学实践让笔者之情怀大为改变。可以说,当今的民办三本院校,既面临不可避免之困境,又不乏各种机遇。现结合本专业——环境艺术设计,讲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与诸君分享。
先来探究一下,在民办三本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面临怎样的现状,进而再挖掘一下那些隐隐作、又心照不宣的真实困境。
多数三本院校在制定办学目标之初,便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格局定性为:“培养实用型人才”。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自始至终漫漫四年的安排,就是围绕“实用”二字做文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之选:毕竟生源的素质普遍处于掌握初级绘画阶段;教育机构的经费又往往少得可怜。“实用型人才”是既保障就业率,又能引起家长学生最大兴趣的金子招牌。
民办三本高校的设计学院里,教师队伍的结构是清晰有趣的(让人无奈的)两块:基本可分为已退休公立院校教师和刚毕业应往届高校毕业生。这其中,50岁及以上年龄层的有不少是纯绘画专业出身的老教师,缺乏全面完善的设计教育认知。而该层级的教师,有教授副教授的职称,顺理成章地便成为制定教学大纲的核心成员。青年教师队伍基本年龄为25~35岁之间,热情有余、经验不足。需要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历练提高。
前面提到,生源的素质普遍不高。文化课姑且不谈,单就专业水平来讲,也处于仅掌握初级绘画能力阶段。对设计为何、环境设计为何一概不知。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学生甚至明确地表示不愿在毕业后从事设计工作。
当然,现实情况远远不止如此几点。但让我们从这三个最为重要的方向展开话题。会看出我们的“困境”是否真的只是“困境”。现在就探讨一下民办“三本”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的“机遇”与对策。
首先,谈谈“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方向定位。这样的定位在如今的艺术设计市场真的适用么?以环境艺术为例,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方向大致为两项:室内环境设计(含公共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居住空间室内环境设计等)和室外环境设计(含景观规划设计、园林设计、建筑外立面设计等)。这两个大方向的确缺少足够的设计师。但其原因绝不是高校输出的数量不足,而是没有合格的环境设计系毕业生可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胜任公司的项目。多少高校高举“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旗子,却往往还是需要设计公司投入精力和时间成本,对新员工进行“再教育”。设计公司是讲求高效的地方,除个别大公司以外,很少有耗得起时间、精力、财力去培养人才的。
那么,既然我们的口号是“实用型人才的摇篮”,我们的学生必须得到真正实用的课程训练,并至少参与过实践项目,这就要与时俱进的调整我们的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
现有的情况是,学校看得到设计行业广阔的用人市场。但不明白,这样的用人市场到底缺乏怎样的人才?具体而微得说,到底我们的学生会哪个软件、懂哪些理论、图制成什么水平,才可以迅速找到工作?我们又该怎样有针对性的培养市场紧缺的人才呢?想必,传统绘画科班出身的老教师们也会稍稍摇头:毕竟,他们也几乎从未踏进过设计公司的大门。
所谓“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那么知道彼方诉求的人是谁呢?自然是近年在设计市场上打拼过的“小青年们”。设计行业知识的新陈代谢速度惊人的快。掌握最新行业信息与技术的教师,才能够带给学生真正有用的专业知识。
年轻的民办高校有着一个得天独厚得“优势”,那便是:新教师的岗位空缺。并非讽刺,这确实可视为某种“优势”。庞大而累赘的公办院校,教师队伍挤挤嚷嚷,早已“多年如一日”人满为患,没有下脚的地方了。再要招聘一个“实用型”、能带来最新设计产业经验的教师,充满障碍。应聘的千军万马之中,又往往是证书最漂亮的那位,机会最大。(当然,顾着战斗在设计一线的人们,没有把专注力放在一张“漂亮的”最高学历纸上)但在设计行业里,一个博士不过是搞美学(设计学)批评研究的。他很可能从没有动过画笔、软件、或者真实的图纸!试问,如此之“非实用型”教师,又怎能教出“实用型”的学生呢?
回看民办院校,我们便能欣喜地发现:这里,为有过一些实践经验的青年设计精英们,提供了宽松得多的准入机会。新兴院校没有偌大包袱的拖累,可以迅速而准确地找到设计教育的新核心命题。由于人才的难能可贵,学校也就对人才的真实潜能有着很高的要求。
由于经费自筹、招生优势不足等外界的压力,是否有优异的教学成效,成为一所民办院校是否能长足发展的最大标准,当然,也是他们最大的资本。每一位从业教师,在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下,全面地调动积极性、发挥创造性、竭尽所能地不断追求教学质量。这使得民办的三本院校,比很多公办院校更有活力、向心力。
笔者认为,有着如此机遇的民办三本院校,切不可再效法公办院校的陋习,墨守陈规地拿硬性指标作为教师工作的唯一指导。例如:既然老牌“油版雕”专业出身的老教师们,对新兴设计专业的了解不系统。那么,就放权给青年教师,多提建议制定修改教学大纲。当然,老教师们多年的教学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他们的厚积与渊博、稳健与从容,又是青年教师仰止之标杆。
迅速灵敏的反应力,取精华去糟粕的豁达精神,更灵活更高效的教学分工,必然成为民办高校“独步院校之林”的一大竞争优势。
当然,生源素质问题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虽然学生基本功不扎实不是我们所乐见的,但也不可因此而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学习效率一定堪忧。
经笔者观察,这样的学生未必不适合设计行业。虽然他们的学习稳定性差,但普遍有较为灵活的跳跃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兴趣广泛。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我们把学生的这种特点理解为“好奇心”。那么,这就可以成为引导他们创意的源泉。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因势利导地改革教学方法,融合学生的特点,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动意识。下面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教学方法的改进。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除了吃透教材,找对找准重点难点以外。笔者请教了很多从事于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设计师朋友,收集了大量的实际案例与设计要则。并拿出自己曾经做过的真实案例,作为整个课程的虚拟实践作业,以保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从作业内容的完整性,到作业的完成时间要求上,都尽可能地模拟了 真实的设计项目。
专注力不够的学生,最听不进教师平铺直叙的说教。语言的节奏和教学内容的节奏应该有张有弛,难易适度。笔者最为习惯的方法是举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理论。往往手舞足蹈,语言与手势的结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对于景观专业几乎没有接触过,基础较差。到了三年级又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这就形成优生不优、中生面窄、差生扩大的态势。针对如此现状,笔者实施“抓中间,促两头”的方法,将学生分为两到三人一组的设计团队,共同完成一个设计项目。每组都合理配以优、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以缩小优、中、差之间的差距,努力达到理想的目标。
针对学生们基础设计技法和知识比较薄弱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专题训练:
手绘表现,可利用课程中的设计项目,进行有计划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边想方案边手绘到图纸上的训练。从设计平面开始,设计到哪里,就把手绘的技法练习到哪里。借以提高学生的提笔出图的能力。
另外,“积累”是提高学生设计素养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笔者是这样做的:对每组学生的设计思路做开放式的引导。让每一个人去探索自己的生活兴趣,由个人的兴趣入手,去广泛地、深入地了解兴趣点及相关的知识。比如,喜欢三国演义的学生,可以从三国时期的用具、纹样、色彩、文字等方方面面做深入的了解。然后,学生将这些元素体现在景观空间中,凸显空间的鲜明个性,做到潜移默化,扩大知识积累。
针对现实设计工作中,设计师必备的另一个素质:口才。在这样一个设计课程中,也可以进行训练:平均一周进行一次汇报课程。各组派代表作关于设计思路的演讲,为未来的设计师职业对口才的要求进行训练。
喜欢新颖的形式,临场应变力强,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普遍特点。那么,笔者对于每一组的汇报工作,都进行引导性的提问,要求他们临场发挥解答疑问。并请台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提问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
对此,学生们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原本计划一个人10分钟的演讲时间,往往因为热烈的讨论和思想火花的不断碰撞,而持续半小时左右。学生们欢声笑语的探讨,也让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了,设计原来是一件如此有趣的事情。一个设计师独立的思辨习惯,也随之渐渐潜移默化为学生的本能了。
参考文献
[1]张晶.浅谈高职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科学导刊,2010(29).
[2]张国.一些高校开始“吃不饱”了[N].中国青年报,2011-07-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