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丹在电视访谈节目中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想磨砺自己的一对儿女,就把他们分别关进了马厩,看他们如何度过漫长的一天。傍晚时分,他去接他们,发现女儿守着一堆没拆封的玩具,哭了整整一天。女儿说,我一碰玩具,它们就会坏掉,我为此很伤心。他又去接儿子,发现儿子满脸泥巴地正在地上刨坑。儿子兴高采烈地说,爸爸,爸爸,我猜这里一定藏着小马驹,我已经找了一天了。
可见,性格中的乐观和悲观会给荒凉的时间和漫长的人生带来什么。悲观的人,就算守着丰盈的物质,也害怕失去,永远想着最坏的可能,活在恐惧和不快中;乐观的人,就算再贫穷,再孤单,也会自我寻找乐趣和兴奋点,让生活充满不一样的光彩。
可见,乐观,是阳光,是能量,是好运的起点。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为我们示范了这样一个实验:一批小鼠被分成两组,第一组被放在一个盛满不透明液体的池里,池里有一座小岛,但淹没在液体下面,小鼠们看不见它。小鼠们拼命游泳,直到发现已经游到了小岛上,可以休息而且没有性命之忧。第二组也被放在不透明液体的池里,但没有小岛,小鼠们拼命游泳直到筋疲力尽。然后,两组小鼠被放在同一个池里,没有小岛。结果第一组小鼠满怀着找到小岛的希望,坚持游泳的时间是第二组的两倍,而从来没有见过小岛的小鼠们很快就放弃努力,停止了游泳。它们知道再坚持游下去也没有用,宁可在绝望中让自己沉没。换言之,它们学会了某种悲观的思维方式,导致了行动上的“无能”……这个实验说明,如果曾有过通过努力得到成功的经验,我们就能建立自己的乐观精神。
乐观是可以在后天学习的!
怎样定义乐观主义
面对不确定的局面,乐观者认为事情一定能有比较好的结局,并会为此努力。乐观是思维方式,就是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乐观也是行动。乐观主义是现实的,具体来说,比如计划去登山,如果一个人持有正常的、好的乐观主义态度,应该准备饮用水、合适的鞋子,并了解一下天气情况;如果他傻乎乎地盲目乐观,没有现实的态度,一心认为没问题,不准备水和登山的鞋子,也不打听天气,那他很可能就陷在山里回不来了!
好的乐观主义是指
积极和消极的理想比例是66:33
2/3的积极思想加上1/3的消极思想,这才构成了良好的情绪状态。也就是说,做人不能百分百的乐观,那样的话,就容易轻信别人,对现实的危险估计不清,导致失败、被骗。那些积极和消极的比例为50/50也没有好的心情,可能会有点悲观、多疑、犹豫,不敢采取行动。我们应当知道,越是不行动,越是容易悲观;而行动则可以让我们发展乐观精神,即便我们此前已经是乐观的人。而1/3的消极情绪则会保护我们,它是必不可少的,使一个人保持现实的态度,认清环境,审时度势,做出正确判断。
乐观是天生的吗
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研究结果表明乐观精神与基因或家族遗传有关。相反,二十多年来对两极精神障碍(躁狂抑郁症)的研究表明,这种比较少见的情绪障碍有基因的作用。该病症表现为严重抑郁和极度狂喜交替出现,狂喜时就认为一切都不在话下。这种狂喜来源于一种病态的、过度的、不适宜的乐观状态。有个病人,明明一无所有,却买了一辆价格昂贵的车,然后夜里开着车大灯,自己动手砌墙盖房。他觉得自己做什么都行,结果邻居和警察来了。病态的、不现实的乐观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那乐观是不是可以学习呢
当然可以,乐观是现实的,不是盲目空想的,完全可以学习。
早上起来的时候,先不要急着起来,在神经生理学的睡眠专家来看,人在刚刚睡醒的时候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所以要在刚刚睡醒的时候呢建立良好的预期,不要想一天里等着你麻烦的事情,想想那些愉快的事情,比如今天可以和老朋友一起吃午饭,可以去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多给自己一点时间慢慢品尝渐渐升起的愉快的感觉,这样将积极的心态开始一天。在上学和与人交往的时候呢,遇到棘手的事情,先要想想这件事情会遇到最糟糕的场面,想象这个场景处在一个蓝色的小方框里一样,尽可能的多想一点细节,自己是不是在懊恼,是不是在发火?总之对消极场面的演示有助于把原先弥漫的焦虑感具体化。
然后很肯定地告诉自己,这个不是自己想要的!然后在自己的脑海中把这些场面擦掉,休息一下,重新开始想象这个场面,用积极的方式。设想事情以最理想的方式繁盛!这个技巧就可以让我们把自己的愿望深深地烙在脑海中。然后在吃饭的时候,在外面慢慢走一圈,感受一下周围的树啊草啊花啊,想着严冬过后就会开春,这样平静会渐渐占据你的身心。
晚上回家的时候,别看着车堵着怎么那么慢,一动也不动,晚饭也不好吃,心里就开始冒火,千万别,要想着道路很快就能通畅的,我肯定可以准时到家,晚饭可以吃的简单一点,这样看待生活,既现实又不悲观。
到了晚上,别想今天一天自己似乎什么都没学,都没干。要想想今天自己做了多少事情,学到了什么,用感恩的心去看今天的一天,就会有一种“圆满”的感觉,接受自己,肯定自己的成就,你就有足够的活力去迎接未来。
是不是看着挺复杂的,其实我们只需要做其中的一点点事情,就可以感觉乐观就在我们身边!
培养乐观,
最好从孩提时开始,父母功不可没
积极的心态能够通过后天努力培养出来吗?或者,乐观的品质来自于DNA,是一份上天给予的额外奖赏?今天我们还不能得出结论,认为乐观有遗传因素,因为基因方面的研究一直没有多大进展。但是,根据对抑郁症和悲观的研究,我们可以作出一些推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在2000年对380名孩子所进行的研究表明,父母有抑郁倾向的儿童和青少年发作抑郁症的几率比较高。研究人员还证明,凡是早年受过父母悲观情绪影响的孩子,成年后也容易患上抑郁症。小孩子的心灵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一切信息,父母的“印迹”决定了他日后是发展出乐观的能力,还是陷入悲观的泥潭。儿童心理学家都知道:在父母有意识地向孩子灌输某些观念的同时,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孩子接受别的东西。
幸运的是,父母们至少还可以通过让孩子模仿自己,来培养他们的乐观态度。父母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中的选择都可以成为孩子的榜样。在乐观的问题上,让孩子“照我做的做”要比 “照我说的做”更有效!不要老是唠唠叨叨,也不要总是把事情往最坏的方向打算,这些都会让孩子悲观起来。多做益于多说,做出一个好的榜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人格成长,使他们成为一个乐观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乐观的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妈妈在厨房洗碗,她听到小孩在后院蹦蹦跳跳玩耍的声音,便对他喊道:“你在干嘛?”
小孩回答:“我要跳到月球上!”你猜妈妈怎么说,她没有泼冷水,骂他“小孩子不要胡说”或“赶快进来洗干净”之类的话,而是说,“好,不要忘记回来喔!”
这个小孩后来成为第一位登陆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可见,性格中的乐观和悲观会给荒凉的时间和漫长的人生带来什么。悲观的人,就算守着丰盈的物质,也害怕失去,永远想着最坏的可能,活在恐惧和不快中;乐观的人,就算再贫穷,再孤单,也会自我寻找乐趣和兴奋点,让生活充满不一样的光彩。
可见,乐观,是阳光,是能量,是好运的起点。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为我们示范了这样一个实验:一批小鼠被分成两组,第一组被放在一个盛满不透明液体的池里,池里有一座小岛,但淹没在液体下面,小鼠们看不见它。小鼠们拼命游泳,直到发现已经游到了小岛上,可以休息而且没有性命之忧。第二组也被放在不透明液体的池里,但没有小岛,小鼠们拼命游泳直到筋疲力尽。然后,两组小鼠被放在同一个池里,没有小岛。结果第一组小鼠满怀着找到小岛的希望,坚持游泳的时间是第二组的两倍,而从来没有见过小岛的小鼠们很快就放弃努力,停止了游泳。它们知道再坚持游下去也没有用,宁可在绝望中让自己沉没。换言之,它们学会了某种悲观的思维方式,导致了行动上的“无能”……这个实验说明,如果曾有过通过努力得到成功的经验,我们就能建立自己的乐观精神。
乐观是可以在后天学习的!
怎样定义乐观主义
面对不确定的局面,乐观者认为事情一定能有比较好的结局,并会为此努力。乐观是思维方式,就是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乐观也是行动。乐观主义是现实的,具体来说,比如计划去登山,如果一个人持有正常的、好的乐观主义态度,应该准备饮用水、合适的鞋子,并了解一下天气情况;如果他傻乎乎地盲目乐观,没有现实的态度,一心认为没问题,不准备水和登山的鞋子,也不打听天气,那他很可能就陷在山里回不来了!
好的乐观主义是指
积极和消极的理想比例是66:33
2/3的积极思想加上1/3的消极思想,这才构成了良好的情绪状态。也就是说,做人不能百分百的乐观,那样的话,就容易轻信别人,对现实的危险估计不清,导致失败、被骗。那些积极和消极的比例为50/50也没有好的心情,可能会有点悲观、多疑、犹豫,不敢采取行动。我们应当知道,越是不行动,越是容易悲观;而行动则可以让我们发展乐观精神,即便我们此前已经是乐观的人。而1/3的消极情绪则会保护我们,它是必不可少的,使一个人保持现实的态度,认清环境,审时度势,做出正确判断。
乐观是天生的吗
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研究结果表明乐观精神与基因或家族遗传有关。相反,二十多年来对两极精神障碍(躁狂抑郁症)的研究表明,这种比较少见的情绪障碍有基因的作用。该病症表现为严重抑郁和极度狂喜交替出现,狂喜时就认为一切都不在话下。这种狂喜来源于一种病态的、过度的、不适宜的乐观状态。有个病人,明明一无所有,却买了一辆价格昂贵的车,然后夜里开着车大灯,自己动手砌墙盖房。他觉得自己做什么都行,结果邻居和警察来了。病态的、不现实的乐观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那乐观是不是可以学习呢
当然可以,乐观是现实的,不是盲目空想的,完全可以学习。
早上起来的时候,先不要急着起来,在神经生理学的睡眠专家来看,人在刚刚睡醒的时候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所以要在刚刚睡醒的时候呢建立良好的预期,不要想一天里等着你麻烦的事情,想想那些愉快的事情,比如今天可以和老朋友一起吃午饭,可以去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多给自己一点时间慢慢品尝渐渐升起的愉快的感觉,这样将积极的心态开始一天。在上学和与人交往的时候呢,遇到棘手的事情,先要想想这件事情会遇到最糟糕的场面,想象这个场景处在一个蓝色的小方框里一样,尽可能的多想一点细节,自己是不是在懊恼,是不是在发火?总之对消极场面的演示有助于把原先弥漫的焦虑感具体化。
然后很肯定地告诉自己,这个不是自己想要的!然后在自己的脑海中把这些场面擦掉,休息一下,重新开始想象这个场面,用积极的方式。设想事情以最理想的方式繁盛!这个技巧就可以让我们把自己的愿望深深地烙在脑海中。然后在吃饭的时候,在外面慢慢走一圈,感受一下周围的树啊草啊花啊,想着严冬过后就会开春,这样平静会渐渐占据你的身心。
晚上回家的时候,别看着车堵着怎么那么慢,一动也不动,晚饭也不好吃,心里就开始冒火,千万别,要想着道路很快就能通畅的,我肯定可以准时到家,晚饭可以吃的简单一点,这样看待生活,既现实又不悲观。
到了晚上,别想今天一天自己似乎什么都没学,都没干。要想想今天自己做了多少事情,学到了什么,用感恩的心去看今天的一天,就会有一种“圆满”的感觉,接受自己,肯定自己的成就,你就有足够的活力去迎接未来。
是不是看着挺复杂的,其实我们只需要做其中的一点点事情,就可以感觉乐观就在我们身边!
培养乐观,
最好从孩提时开始,父母功不可没
积极的心态能够通过后天努力培养出来吗?或者,乐观的品质来自于DNA,是一份上天给予的额外奖赏?今天我们还不能得出结论,认为乐观有遗传因素,因为基因方面的研究一直没有多大进展。但是,根据对抑郁症和悲观的研究,我们可以作出一些推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在2000年对380名孩子所进行的研究表明,父母有抑郁倾向的儿童和青少年发作抑郁症的几率比较高。研究人员还证明,凡是早年受过父母悲观情绪影响的孩子,成年后也容易患上抑郁症。小孩子的心灵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一切信息,父母的“印迹”决定了他日后是发展出乐观的能力,还是陷入悲观的泥潭。儿童心理学家都知道:在父母有意识地向孩子灌输某些观念的同时,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孩子接受别的东西。
幸运的是,父母们至少还可以通过让孩子模仿自己,来培养他们的乐观态度。父母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中的选择都可以成为孩子的榜样。在乐观的问题上,让孩子“照我做的做”要比 “照我说的做”更有效!不要老是唠唠叨叨,也不要总是把事情往最坏的方向打算,这些都会让孩子悲观起来。多做益于多说,做出一个好的榜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人格成长,使他们成为一个乐观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乐观的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妈妈在厨房洗碗,她听到小孩在后院蹦蹦跳跳玩耍的声音,便对他喊道:“你在干嘛?”
小孩回答:“我要跳到月球上!”你猜妈妈怎么说,她没有泼冷水,骂他“小孩子不要胡说”或“赶快进来洗干净”之类的话,而是说,“好,不要忘记回来喔!”
这个小孩后来成为第一位登陆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