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美,幼儿早期教育似乎大都是家长自己在做。我也是这样的。
以前孩子的奶奶住在我家时,经常抱怨周围看不到人:平时上班时间没人也罢了,怎么到了周末,还是没人?把我和先生都逗乐了:老太太,想看人还不容易?走,咱们到户外去!美国人酷爱户外活动,到了周末,家里可能没人,但你到高速公路上一看,都是一家家出行的车辆,有拖着游艇的,还有带着小型飞机的:在公园里、海边,各种户外活动场,同样能看到以家庭为单位出游的人群,很多年轻夫妻怀里的孩子可能只有几天大。
我们一家也喜欢出游,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可见带孩子出游见世面和看书一样重要。我家宝贝俩都是在盛夏出生,几个月大时,我们就开始带他们出门。他们躺在儿童座上,能感受到风的流动,听到鸟的呜叫。虽然他们还不会说话,可是我经常跟他们唠叨,见风说风,见鸟说鸟,让孩子们用眼睛观察世界,看万物的生长,从小就习惯和父母交流。别看儿子到18个月说话还不利索,可是一点儿也不影响他与父母的交流:儿子1岁时我出差,先生告诉我说,到了半夜儿子喝奶的时间,他准时爬起来,叫醒爸爸,用手指着奶瓶,指挥爸爸冲奶粉,喝饱了才心满意足地睡下。
等到孩子稍大一点儿,我们经常会在周末带上一块大帆布,带孩子去草地上、沙滩上爬,让孩子体会草地的柔软和沙子的粗粝,还会带孩子玩水,让孩子体验水的清凉,感受水的浮力,锻炼孩子的身体平衡与协调能力。在这些公共场合,通常都设有供孩子们玩的游乐场,会爬的孩子就已经可以玩这些设施了,滑滑梯,爬梯子,玩秋千……宝贝开始了他们的初始社交,学着和同龄孩子交流与相处:孩子间的磕磕碰碰与幼童式的交往,是他们以后独立社交的开始,这比父母纸上谈兵地教孩子规矩有趣、有效得多。
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早教,好处还有很多,其中见多识广就是最重要的一点:认识自然界中的动物,比指着读书本上的有趣得多;去看真实的小鸡破壳而出,比父母教多少遍生命的起源都来得真实;参观真实的航空母舰、飞机、潜艇,比看着书本一字一句地教他们认识更直观。春天可以带孩子踏青,教孩子播种:夏天去海边,去看热带雨林,看毛毛虫怎样破茧成蝶:秋天去公园捡胡桃,看色彩斑斓的树叶;冬天去感受白雪……这些,较之书本上、电视里的图片景象如何?感受肯定不同。在大自然中,孩子们学到很多比书本上影视中更直观的东西。
从我这几年当妈妈的经验来说,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就是教孩子从具体事情讲起,远比照本宣科见效快。比如我的两个孩子经常为食品、玩具分配不均而打架,那好,妈妈教你们数学,你们自己学着对半分。女儿学加减法,就是这样来的。到现在,如果问她4 4等于几,她会告诉你是5;不过要是给她8颗葡萄,让她和哥哥一起吃,她会准确地分成两份,各4个,然后乐颠颠地和哥哥分享。为什么?我想是因为女儿对抽象数字还没有概念,但对食物的大小、数量很有感觉。
这样的例子很多,生活中的早教其实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儿子喜欢搭积木,那么有关平衡、重心之类的小道理就可以无师自通;女儿喜欢玩水,妈妈就可以随口告诉她为什么水可以洗干净衣服、碗筷。有一阵子先生狂迷遥控直升机,逗得孩子俩也跃跃欲试,先生于是顺口就把直升机为什么会升上天的道理讲给他们听。生活中蕴藏的小知识太多了,关键看做父母的有没有善于发现的眼晴,寻找机会,教育孩子。
不过我认为,不要寄希望于你讲什么,孩子就能记住什么、学会什么。幼儿学习,在于反复教导,不厌其烦。今天孩子问过的事,明天可能还会继续发问,那就继续讲解,还可以随性发挥,不要阻止孩子就同一个问题反复发问。我记得女儿有一段时间,几乎每次一看到我家后院树上的小松鼠就问“为什么小松鼠要吃胡桃”,问得我都快喊救命了,从开始时给她讲解小松鼠喜欢吃坚果,到后来讲松鼠的食谱,再后来干脆就是:松鼠饿了!总算让她住了嘴。原来女儿只想要最简单的答案,那就是:松鼠饿了 !
儿子爱画画,他从4岁多开始学画至今,小家伙令人佩服的是坐得住,画画进步不小;我呢,沽他的光,赏画的眼力也提高了不少。儿子信任妈妈,即便是跟老师学画,还是喜欢妈妈和他在一起。倒不是我的画技好得可以教他,而是儿子从小就听妈妈絮絮叨叨,对妈妈的话比较容易理解,而妈妈是成年人,对老师的话理解得比较好,所以,有妈妈在,儿子和老师的沟通更快捷。
有一次上绘画课,离下课还差20分钟时我去看儿子。他的草稿已经完成,正准备涂色。老师一直认为即便是画临摹,也是孩子的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所以他不给予过多的指点,让孩子自主发挥。对儿子来说,他对手中彩色铅笔的性质掌握不好,颜色画得深浅不一。我一看周围孩子的画作,就明白了儿子的问题所在,于是就指点他看别人的画,再教他如何使用自己的画笔,20分钟后,在我与儿子的窃窃私语中,他画里的初升太阳完成了,我觉得,这是儿子画的最漂亮的太阳!老师也赞同这一点,他拿来了橡皮,跟儿子说:去,跟妈妈合作,把画上的铅笔草图再擦干净一些,这幅画,不错!
生活在海外,我这个中国妈妈也在不断学习和思考,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好妈妈。
以前孩子的奶奶住在我家时,经常抱怨周围看不到人:平时上班时间没人也罢了,怎么到了周末,还是没人?把我和先生都逗乐了:老太太,想看人还不容易?走,咱们到户外去!美国人酷爱户外活动,到了周末,家里可能没人,但你到高速公路上一看,都是一家家出行的车辆,有拖着游艇的,还有带着小型飞机的:在公园里、海边,各种户外活动场,同样能看到以家庭为单位出游的人群,很多年轻夫妻怀里的孩子可能只有几天大。
我们一家也喜欢出游,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可见带孩子出游见世面和看书一样重要。我家宝贝俩都是在盛夏出生,几个月大时,我们就开始带他们出门。他们躺在儿童座上,能感受到风的流动,听到鸟的呜叫。虽然他们还不会说话,可是我经常跟他们唠叨,见风说风,见鸟说鸟,让孩子们用眼睛观察世界,看万物的生长,从小就习惯和父母交流。别看儿子到18个月说话还不利索,可是一点儿也不影响他与父母的交流:儿子1岁时我出差,先生告诉我说,到了半夜儿子喝奶的时间,他准时爬起来,叫醒爸爸,用手指着奶瓶,指挥爸爸冲奶粉,喝饱了才心满意足地睡下。
等到孩子稍大一点儿,我们经常会在周末带上一块大帆布,带孩子去草地上、沙滩上爬,让孩子体会草地的柔软和沙子的粗粝,还会带孩子玩水,让孩子体验水的清凉,感受水的浮力,锻炼孩子的身体平衡与协调能力。在这些公共场合,通常都设有供孩子们玩的游乐场,会爬的孩子就已经可以玩这些设施了,滑滑梯,爬梯子,玩秋千……宝贝开始了他们的初始社交,学着和同龄孩子交流与相处:孩子间的磕磕碰碰与幼童式的交往,是他们以后独立社交的开始,这比父母纸上谈兵地教孩子规矩有趣、有效得多。
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早教,好处还有很多,其中见多识广就是最重要的一点:认识自然界中的动物,比指着读书本上的有趣得多;去看真实的小鸡破壳而出,比父母教多少遍生命的起源都来得真实;参观真实的航空母舰、飞机、潜艇,比看着书本一字一句地教他们认识更直观。春天可以带孩子踏青,教孩子播种:夏天去海边,去看热带雨林,看毛毛虫怎样破茧成蝶:秋天去公园捡胡桃,看色彩斑斓的树叶;冬天去感受白雪……这些,较之书本上、电视里的图片景象如何?感受肯定不同。在大自然中,孩子们学到很多比书本上影视中更直观的东西。
从我这几年当妈妈的经验来说,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就是教孩子从具体事情讲起,远比照本宣科见效快。比如我的两个孩子经常为食品、玩具分配不均而打架,那好,妈妈教你们数学,你们自己学着对半分。女儿学加减法,就是这样来的。到现在,如果问她4 4等于几,她会告诉你是5;不过要是给她8颗葡萄,让她和哥哥一起吃,她会准确地分成两份,各4个,然后乐颠颠地和哥哥分享。为什么?我想是因为女儿对抽象数字还没有概念,但对食物的大小、数量很有感觉。
这样的例子很多,生活中的早教其实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儿子喜欢搭积木,那么有关平衡、重心之类的小道理就可以无师自通;女儿喜欢玩水,妈妈就可以随口告诉她为什么水可以洗干净衣服、碗筷。有一阵子先生狂迷遥控直升机,逗得孩子俩也跃跃欲试,先生于是顺口就把直升机为什么会升上天的道理讲给他们听。生活中蕴藏的小知识太多了,关键看做父母的有没有善于发现的眼晴,寻找机会,教育孩子。
不过我认为,不要寄希望于你讲什么,孩子就能记住什么、学会什么。幼儿学习,在于反复教导,不厌其烦。今天孩子问过的事,明天可能还会继续发问,那就继续讲解,还可以随性发挥,不要阻止孩子就同一个问题反复发问。我记得女儿有一段时间,几乎每次一看到我家后院树上的小松鼠就问“为什么小松鼠要吃胡桃”,问得我都快喊救命了,从开始时给她讲解小松鼠喜欢吃坚果,到后来讲松鼠的食谱,再后来干脆就是:松鼠饿了!总算让她住了嘴。原来女儿只想要最简单的答案,那就是:松鼠饿了 !
儿子爱画画,他从4岁多开始学画至今,小家伙令人佩服的是坐得住,画画进步不小;我呢,沽他的光,赏画的眼力也提高了不少。儿子信任妈妈,即便是跟老师学画,还是喜欢妈妈和他在一起。倒不是我的画技好得可以教他,而是儿子从小就听妈妈絮絮叨叨,对妈妈的话比较容易理解,而妈妈是成年人,对老师的话理解得比较好,所以,有妈妈在,儿子和老师的沟通更快捷。
有一次上绘画课,离下课还差20分钟时我去看儿子。他的草稿已经完成,正准备涂色。老师一直认为即便是画临摹,也是孩子的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所以他不给予过多的指点,让孩子自主发挥。对儿子来说,他对手中彩色铅笔的性质掌握不好,颜色画得深浅不一。我一看周围孩子的画作,就明白了儿子的问题所在,于是就指点他看别人的画,再教他如何使用自己的画笔,20分钟后,在我与儿子的窃窃私语中,他画里的初升太阳完成了,我觉得,这是儿子画的最漂亮的太阳!老师也赞同这一点,他拿来了橡皮,跟儿子说:去,跟妈妈合作,把画上的铅笔草图再擦干净一些,这幅画,不错!
生活在海外,我这个中国妈妈也在不断学习和思考,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