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社会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需求量及需求程度不断加深,也对老年服务与管理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立足于我国人口现状,对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前人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符合当前社会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老年服务与管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4-26
一、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需求正在发生结构性改变
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7%,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2年,老年人口更是占到总人口的14.3%。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这一切猛烈地冲击着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教学的传统理念与模式,倒逼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教育要顺应人口发展趋势,加快加大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教育改革创新的步伐。
二、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的危机与改革思考
(1)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设置难以适应人口发展的大趋势。当前,在高职阶段,我国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教育主要还是根据传统的形式进行分类,比如分为老年人生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服务、休闲娱乐服务、老年服务管理等。过于细致的分类减弱了老年服务与管理这门学科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同时,课程设置总体上围绕传统的养老体系来开展。而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此对老年服务有更高的需求。
(2)师资队伍总体上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普遍现状是招聘教师主要考虑是否有博士学位、是否毕业于“211” 高校、是否具有高级职称、是否有一定的科研成果等。因此就存在教师队伍学历高但经验少的现象。然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更多地需要有实际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经验的学者。没有豐富的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经验,就难以和业界快速接轨,难以解决老年服务与管理方面的问题。所以很多学生到工作岗位后会普遍感觉在学校没有学到有用的技能,还得作为学徒从零开始。
(3)学生实践缺乏渠道和氛围。多年来,我国老年服务与管理教育中实践性的缺乏,不仅体现在课程与教学环节,更体现在实践平台的缺乏。国外一些著名大学都已经将老年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而在我国,养老行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大多数老年服务与管理还处于养老院阶段。
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局限,我国大学的高职院校大多没有与老年服务与管理企业合作,老年服务与管理课程难以走出课堂,只能采用“课堂教学+专业实习”的模式,学生实践主要依托校外养老机构,进行粗放式、集中式实习,不能很好地与高校的日常教学融为一体,因此,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与业界人才需求脱节的现象。
三、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
(1)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服务与管理老年人的技术,更需要有综合服务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有牢固的人文社科基础,并对某一门学科具有一定的认知。因此,应鼓励学生学习本专业外其他一门学科,这样有助于培养出专业性人才,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养老服务行业。
(2)打破壁垒,用人唯贤。打破学历壁垒,凭实力竞争。建立突出实绩的教师考核机制,把能力和绩效进行量化,让教师比拼“实践能力”,使德才表现突出的教师脱颖而出。打破身份壁垒,不拘身份留人才。探索吸纳优秀人才的有效方式,从而打破高校招聘教师以学历为先的现状,达到真正用人唯贤的目的。
(3)一校一企业,一生一实习。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校专业的实际情况,与当地或国内相关企业或单位联系,校企双方合作,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进入企业或单位实习。这样一方面解决了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缺少实践的弊端,另一方面解决了我国现在因老龄化的发展,老年服务与管理方向人才紧缺的情况,更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岗位选择,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了解社会、企业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1]侯晓霞.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2).
[2]张 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3).
关键词:老年服务与管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4-26
一、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需求正在发生结构性改变
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7%,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2年,老年人口更是占到总人口的14.3%。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这一切猛烈地冲击着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教学的传统理念与模式,倒逼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教育要顺应人口发展趋势,加快加大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教育改革创新的步伐。
二、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的危机与改革思考
(1)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设置难以适应人口发展的大趋势。当前,在高职阶段,我国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教育主要还是根据传统的形式进行分类,比如分为老年人生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服务、休闲娱乐服务、老年服务管理等。过于细致的分类减弱了老年服务与管理这门学科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同时,课程设置总体上围绕传统的养老体系来开展。而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此对老年服务有更高的需求。
(2)师资队伍总体上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普遍现状是招聘教师主要考虑是否有博士学位、是否毕业于“211” 高校、是否具有高级职称、是否有一定的科研成果等。因此就存在教师队伍学历高但经验少的现象。然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更多地需要有实际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经验的学者。没有豐富的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经验,就难以和业界快速接轨,难以解决老年服务与管理方面的问题。所以很多学生到工作岗位后会普遍感觉在学校没有学到有用的技能,还得作为学徒从零开始。
(3)学生实践缺乏渠道和氛围。多年来,我国老年服务与管理教育中实践性的缺乏,不仅体现在课程与教学环节,更体现在实践平台的缺乏。国外一些著名大学都已经将老年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而在我国,养老行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大多数老年服务与管理还处于养老院阶段。
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局限,我国大学的高职院校大多没有与老年服务与管理企业合作,老年服务与管理课程难以走出课堂,只能采用“课堂教学+专业实习”的模式,学生实践主要依托校外养老机构,进行粗放式、集中式实习,不能很好地与高校的日常教学融为一体,因此,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与业界人才需求脱节的现象。
三、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
(1)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服务与管理老年人的技术,更需要有综合服务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有牢固的人文社科基础,并对某一门学科具有一定的认知。因此,应鼓励学生学习本专业外其他一门学科,这样有助于培养出专业性人才,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养老服务行业。
(2)打破壁垒,用人唯贤。打破学历壁垒,凭实力竞争。建立突出实绩的教师考核机制,把能力和绩效进行量化,让教师比拼“实践能力”,使德才表现突出的教师脱颖而出。打破身份壁垒,不拘身份留人才。探索吸纳优秀人才的有效方式,从而打破高校招聘教师以学历为先的现状,达到真正用人唯贤的目的。
(3)一校一企业,一生一实习。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校专业的实际情况,与当地或国内相关企业或单位联系,校企双方合作,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进入企业或单位实习。这样一方面解决了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缺少实践的弊端,另一方面解决了我国现在因老龄化的发展,老年服务与管理方向人才紧缺的情况,更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岗位选择,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了解社会、企业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1]侯晓霞.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2).
[2]张 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