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袁枚作为清代乾嘉时期“性灵派”诗歌领袖,在江宁小仓山随园赋闲居期间,广收诗弟子,与全国各地域诗人尤其是江南地区(江、浙、皖)诗人广泛交游交往,积极倡导并实践其“性灵”诗论。由于久居随园,袁枚结识了诸多在淮扬和金陵地区从事各种经营活动的徽商和侨寓江南地区的徽州家族,并与之长期交往,其中有不少徽商和徽州人对性灵诗热烈崇拜、靡然风从且对袁枚执弟子礼。袁枚多次为徽商和徽州人撰写传记或墓志铭或有投赠诗相送,因此在淮扬和金陵地区经营的诸多徽州人身影,也大量散见于随园诗文集。袁枚与徽商和徽州人的交往一般具有举族交往的特点,其中侨寓江宁上新河的徽州府婺源县漳溪王氏家族由于自身多出产诗人,袁枚与之交往最多且深厚而且持续一生,漳溪王氏家族的代表诗人王友亮不仅在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上赞同袁枚,而且成为袁枚与京师众多诗友交往的主要中介,其收罗的志异故事还经常成为袁枚文学创作的资料来源。通过集中考察袁枚与以漳溪王氏家族为代表的徽州婺源诗人群体之交往。将有助于全面深入理解袁枚与全国各地尤其是江南地域诗人交游交往的真实情景,进而更为全面地理解袁枚“性灵”诗说及其诗论主张的传播流布。
[关键词]袁枚;诗人;交往;徽州;王友亮;王氏家族
中图分类号:1209.9(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4)05-0080-33
清乾隆十三年(1748),袁枚(1716-1797)以亲老乞养辞去江宁知县职,于金陵小仓山购买旧“隋园”,改建为“随园”。乾隆十七年(1752)一度铨官陕西知县,未及一年复归,从此在随园“赋闲居”时间长达四十五年,积极倡导并实践性灵诗论,并广受诗弟子。世称“随园先生”。作为清乾隆年问的“一代骚坛主”,“袁枚总领乾嘉文苑五十年,由于其生平喜好结交各方人士,因此其诗文交际十分广泛,其诗歌主张和诗论影响尤为深远,其所标举的“性灵说”诗论更是风靡乾嘉诗坛,一改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拟古“格调说”和以翁方纲为代表的考据为诗“肌理派”诗风,开创了清代诗坛清新局面。
阐述“性灵诗说”主张的主要著作《随园诗话》全书凡二十六卷、近五十七万字,袁枚在书中采录了大量印证其“性灵诗说”理论的作品,选录不拘时代和流派之见,不为作者身份和性别所限,反映了袁枚的交游交友之广泛。由于乾隆诗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地的诗歌理论蔚然兴起,因此《随园诗话》收录的诗人也不受地域限制,收录了众多各地诗人。据袁枚自称:“余在名场垂六十年,四方投赠之诗不下万首,多糊屋壁,题日‘诗世界’三字以研之。”《随园诗话》所收录的各地诗句总共多达六千九百零九首,其中提及各地诗人学子拜访袁枚总计达507人次,所造访的诗人既包括各地的名流官宦,亦有很多下层士人;既有年轻后学,也有诗坛名家;既有与袁枚时时往来的莫逆之交,亦有素不相识的不速之客。在与各地诗人广泛交往过程中,袁枚注意收集各地诗人的诗作,为他写作诗话提供了大量的原始素材。
从地域角度看,袁枚的主要活动区域在江浙皖地区,因此其所交往、交游的对象也大多以此三地为主。《随园诗话》一书收录的诗人共计1991位,数量之繁复超过了一般诗选类总集。②在这部诗作收录的诗人中,最多者是江、浙两省诗人,其中江苏诗人701人,占全部诗话总人数的35.2%;浙江诗人577位,占总人数的28.98%;安徽诗人215位,占10.8%。这三省交往人数总和占据了《随园诗话》收录与袁枚交往全部人数逾3/4之多,可见袁枚的主要交往对象集中在江浙皖地区。袁枚的交往对象之所以以江苏、浙江和安徽诗人为主,笔者认为:一是由于袁枚出生在杭州府,其一生大部分时间主要生活在江宁府,而当时这两个城市均为江浙地区的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文人学士在此集聚活动,因此《随园诗话》所收录的诗人亦以江浙地区为主。二是安徽是徽商的产出地,徽商亦贾亦儒的特质造就了安徽地区浓厚的文风和文化传统。同时桐城是乾嘉时期“桐城派”文学的发源地,因此以徽州和安庆地区为代表的安徽人文传统亦流播至江南地区,安徽人重视人文学术的习气也深远地影响着他们的交流交往。安徽也是袁枚的重要活动地域,他曾经在安徽滁州购置有田产;同时,袁枚和诸多安徽文人,尤其是与桐城、安庆和徽州的文人交往甚多,比如“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方贞观,安庆李莼、鲁殡等,徽州歙县程晋芳、程廷祚、方正澍,徽州婺源王友亮、王廷言、王廷取、王麟生等等;再者袁枚晚年曾有黄山之行,在旅途中也多和当地诗人切磋诗文。
袁枚所生活的乾隆时期,正是徽商叱咤江南商场的鼎盛时期。徽商主要来自安徽徽州府,包括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县;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其中尤以江南地区为主。由于久居江宁随园,袁枚得以结识了诸多在淮扬和金陵地区从事各种经营活动的徽商或徽商子弟。并长期与之交往,其中有不少徽商子弟还对袁枚的性灵诗热烈崇拜、靡然风从。已故著名学者、苏州大学严迪昌教授《清诗史》第三章《袁枚论》在考察了袁枚的生平轨迹及其诗歌风格流变后,援引近代诗人陈去病的《五石脂》“徽州多大姓,莫不聚族而居,而以汪、程为最著,支祠以数千计。……且俗重商,四出行贾,多留不返。故东南郡国巨族,往往推本于歙,固不特汪、程二氏已也”的论述,十分敏锐地指出,袁枚与当时侨寓淮扬地区的以程、汪二姓氏为主的诸多徽州盐商有着十分紧密而广泛的联系:“正当宦情日薄,‘独对关山烛不红’之际,另一种契机却悄然降临。这就是袁枚和淮扬一线亦贾亦仕的徽籍盐商人士开始了交往。正是这种交往骤然间激活了他那潜在的主体情性特质,商业经济架构的文化心态与袁枚的个性精神可谓是鱼水共乐似的相契交融。随园主人的一生生命形态和文化体性从这里开始转折、启变、发展以至呈现一片烂漫……。只须排比一下袁枚的亲串和前期交游,可以发现,程、汪二姓人氏又正是他最重要的社会网络。《小仓山房诗集》卷十有两题三首七律,向不为人注意,然而这却是探寻袁枚诗文化内涵启变,理清他与两淮盐商关系的重要索引。……从乾隆八年在沭阳县任开始介入两淮盐商网络,四十年间袁枚的社会背景早由‘玉堂’梦空转为‘子贡废举,亦称贤士’(汪君楷亭墓志铭)的落地生根。……《秋夜杂诗》一组,其中第五首的后半首则具体申称了他的任情享乐、自在自足、财色皆好的欲望追逐。‘亦营陶朱财’则更是直言不讳地说自己涉足商界。毫无疑问,这是商贾文化意识的一种典型表现,从而也是构成袁枚类型的诗文化形态的核心基因。”袁枚多次为徽商撰写传记或墓志铭或有投赠诗相送,因此在淮扬和金陵地区经营的诸多徽商身影,也大量散见于随园诗文集。 笔者在全面通读袁枚全集的基础上,发现袁枚与徽州世家大族和徽商家族的交往一般具有举族交往的特点。其中,侨寓江宁上新河的徽州府婺源县漳溪王氏家族由于多出产诗人,与袁枚交往最多且深厚;漳溪王氏家族的代表诗人王友亮不仅在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上赞同袁枚,而且成为袁枚与京师诗友交往的主要中介,其收罗的志异故事经常成为袁枚文学创作的资料来源。通过集中考察袁枚与以漳溪王氏家族为代表的徽州婺源诗人群体之交往,将有助于全面深入理解袁枚与全国各地地域诗人交游、交往的真实情景,进而有助于更为全面地理解袁枚性灵诗说及其诗论主张的传播流布。
一、侨寓金陵的婺源漳溪王氏家族简况
袁枚在其主要诗论著作《随园诗话》中,对徽州府婺源县漳溪王氏家族的诗歌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新安王氏,一家能诗。葑亭《李夫人歌》曰:“生能一顾留君心,死不肯一顾留君忆。乃知结君自有术,擅宠非徒在颜色。君不见,生长门,死钩弋!”其兄于庭比部,不轻作诗,而多佳句。《病起》云:“修竹似怜人病起,青青垂叶不摇风。”《示儿》云:“寸阴劝汝须知惜,到底秋花总让春。”其子名养中者,《醉归》云:“不是老奴扶住好,模糊几打别人门。”《咏虾》云:“须髯似戟双睛瞪,失水蛟龙见亦惊。”其弟孔翔,年十七,亦有句云:“见月忙将蒲扇掩,怕教花影上身来。”
根据“其弟孔翔,年十七”一句,结合《武口金源山头派王氏支谱》关于王友亮次子王麟生(字孔翔)生卒年(1771-1798)的记载,笔者推断这则诗话当作于1787年,此时正是婺源漳溪王氏出产人才最多、出仕最多的鼎盛时期。“新安”是徽州的别称;“葑亭”即王友亮(1742-1797,字景田,号葑亭);“于庭”即友亮二兄王廷享(1732-1787,字于庭);“养中”即廷享长子王大煊(1757-1818年,字养中)。这则诗话以王友亮的一首诗引出了一长串家族诗人名单。王友亮创作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的歌行体《李夫人歌》借叙事以发议论,“李夫人”是汉武帝的宠妃,“生长门,死钩戈”分别指汉武帝的陈皇后和赵婕妤两人。陈皇后原本备受宠爱,但侍宠骄扈,善妒且无子嗣,最终被武帝下令退居长门宫,寂寞而凄凉;赵婕妤原本住在钩戈宫,生子刘弗陵被立为储君,因武帝不希望重蹈吕后和外戚专权之祸,赵本人被赐死。王友亮借李夫人等人的历史典故,抒发议论,提出“擅宠非徒在颜色(再美的女子也终有年老色衰的一天,就算是容颜依旧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再受宠)”的深刻见解,令人深思。从此诗可概见王友亮的诗歌功底之深厚。篇幅短短的一则诗话,却点明了一个举族能诗的家族,这在整部《随园诗话》都是极其少有的记载。
婺源是理学大师朱熹的桑梓故里,历史上长期隶属于徽州,人文之风始于东晋乱世之北方士族南迁,至南宋文风日盛,以“东南邹鲁”而闻名。宋明以来,徽州区域社会因其科举文教事业鼎盛,与之相伴诞生了诸多官宦世家、学术世家和科举世家。同时,由于明清数百年间徽商在江南和淮扬地区的崛起,贾儒并重,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和重视教育的人文传统造就了徽州和婺源极其丰厚的文化积淀。至清代中叶,随着大量徽商在江南举族经营商业,婺源世家大族的人文风气亦蔚然兴起。在婺源城乡,早在清代中叶即已形成一定共识,即科举文教和仕宦成就往往集中在几大家族,其盛况往往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清代道光辛巳恩贡生、婺源甲椿人李之森在为《星源西冲俞氏宗谱》撰写《信三公传》时曾说到:“婺之瑞,有同胞而皆成进士者,则有蚺城之董;有三代而同列科甲者,则有桂岩之戴;有五服而烟户百余者,则有古段之方;有十五世而秀衣不脱者,则有沱川之余;有累叶而仕宦蝉联者,则有漳村之王、河公之单。”“漳村之王、河公之单”,即指居住在今婺源漳村的王氏和单氏两大家族。
漳村又名漳溪,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漳溪南岸,距县城紫阳镇约15公里。为多姓氏聚居村落,现有人口500余人。漳村始建于南宋末年,主要聚居王、单两大姓氏。在江宁上新河经营木业的婺源漳溪王氏在清代中叶即成为婺源最著名的仕宦家族。清道光以来,婺源人就已把漳村定位为清代婺源最著名的官宦出产地。宣统二年,漳溪王氏第33世王慈劭在《重修金源王氏宗谱叙》中亦自豪地宣称:“吾家仰承恩泽,留贻宝训,稼穑诗书,列仕籍、登甲乙科者,代不乏人。”据初步统计,有清一代漳溪王氏实际出仕或由捐赠获得官职、官衔者多达百余名,其中尤以金源山头派漳溪王氏(敦伦祠王氏)为最。
婺源漳溪王氏具有良好的家族文化教育传统,据《武口王氏金源山头派支谱·列传》记载,王承裕迁居定于漳溪后:“其在漳溪也,年既老,诸孙皆崭然见头角,乃立乡塾,聘名师,使皆习学,日优游其间,听诵读声以娱老境。”王承裕如此,至其子王启仁在江南一带经商时,更加重视家族文化教育。在此浓厚学风熏陶下,漳溪王氏家族除了累世仕宦外,还在诗歌、文学、书画、学术等方面取得较高成就。笔者曾撰文指出,婺源漳溪王氏家族的文化教育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漳溪王氏在诗歌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都取得了足以载入史册的骄人成就。其中名臣兼诗人王友亮,友亮第三子、诗人兼水利专家王凤生即其佼佼者。第二。漳溪王氏漳溪王氏自王承裕、王启仁父子侨寓常州经营木业后。其家族社会关系网络亦从徽州婺源拓展至江南各地,尤其到第28世王文德及其三子廷言、廷享、友亮均担任官职后,漳溪王氏开始与当时诸多社会名流频繁交往、诗酒唱和,而且累世与世家大族结成姻亲,其家族社会活动范围得以持续拓展。第三,漳溪王氏还诞生了几位才女,并有不少著作传世。
婺源漳溪王氏自廿五世王承裕、廿六世王启仁父子侨寓常州经营木业后,其家族社会关系网络亦从徽州拓展至江南。而由于木业经营的成功,漳溪王氏家族日益重视科举文化教育,从王启仁开始,即与当时江南地区的诸多文化名流有所交往,比如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1642-1711)即曾写诗赠予王启仁:“我家曾祖居昆陵,当时意气高岐增。名公巨卿贻缟芝,岂独画(?)兼诗滕。”伴随着在江南地区经商,漳溪王氏家族的经营活动日益扩大,并且逐渐侨寓经商地并最终实现土著化。其中,漳溪王氏传至廿八世,曾任平阳府同知的王文德已经定居于江宁上新河,据王文德次子王廷享的传记资料称:“君讳廷享,号约斋,一字于庭,世居婺源之武口,再迁漳溪,随其父衣园公侨居江宁。”其中,衣园即王文德。又据王大煊传记:“君讳煊,字养中,号香田,晚号炯岩。裔出宋军器大监炎,世为婺源人。祖文德,平阳府同知,侨居金陵,因家焉。” 王文德从婺源迁居金陵后,漳溪王氏进入正式侨居金陵的家族发展新时期。王文德长子王廷言(1725-1807)一生定居金陵,曾在江宁龙江边建有一座蔬香楼。1794年,王廷言离开京师回金陵不久,著名诗人张问陶作诗《蔬香楼歌寄蔬香老人王顾亭》寄赠:“蔬香楼,渺何处,烟波苍苍秣陵树。蔬香老人七十余,楼下种蔬楼上住……老来爱饮金陵酒,孙楚楼边筑小楼。”王文德第三子王友亮“以父侨居金陵年久,入籍上元县学”。1767年春,王友亮整治上新河自家楼前的荒地并造出一个小园,命名为“瑞桐书屋”。由此可见,婺源漳溪王氏一族至18世纪中叶已经完全定居金陵上新河。由于婺源漳溪王氏迁居江宁、逐渐融入侨寓地且家族人文蔚起,家族中诸多人士善诗善文,而当时袁枚已经以随园为中心广泛结交天下诗友,漳溪王氏诗人有诗必寄示袁枚用以就教切磋,所以袁枚对漳溪王氏一族关爱有加。《随园诗话》是袁枚为宣传其“性灵说”美学思想而编撰的诗论著作。其中自然也就不可避免收录有漳溪王氏家族诸多诗人的诗作佳句。
二、袁枚与王友亮交往交游考
(一)袁枚与王友亮长达三十余年的深厚情谊
揆诸史料,袁枚与婺源漳溪王氏家族之交往,可能始于王友亮。乾隆十三年(1748),袁枚辞官后,定居于江宁小仓山随园,通过自身的才名吸引了大批后学前来学诗,近水楼台先得月,从小生长于江宁上新河的青年诗人王友亮自然不想错过这个提升自身诗歌造诣的好机会。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巳,王友亮拜访随园,写下了《随园》一诗:“看竹名园须一到,天然位置绝清幽。水多于地常通彳勺,山懒如人不下楼。雾阁云窗行浩渺,金题玉躞坐勾留。主人况是文章伯,一笑还应识子猷。”这是目前可知王友亮最早到随园的记录,是年友亮二十岁。
嘉庆二年(1797),王友亮于五月十二日在京师寓所病卒,袁枚闻讣,为之恻然感伤并作诗挽之,追忆初次见到王友亮和时隔十八年后在扬州最后一次与王友亮相见之事:“记得蓬门三径开,王筠沈约一齐来(君受业于沈瘦岑,而沈又余之老门人也。领君人见,年未弱冠,秀出班行)。丝萝幸记崔卢谊,风雅尤钦鲍谢才。骤晋卿班作天使,未周花甲赴泉台。伤心十八年前别,又得邗江见一回(君巡漕淮扬,得数日盘桓)。”在此挽诗中,袁枚追忆三十多年前,王友亮由其老师沈瘦岑领到袁枚处,当时王友亮年未弱冠,已是鹤立鸡群的青年才俊。沈瘦岑是袁枚弟子,因此王友亮可算是诗承随园的后生晚辈。
笔者综合《清史列传》、《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漳溪王氏宗谱》、姚鼐所撰传记以及散见于各处等历史文献,将王友亮等生平履历概括如下:王友亮(1742.3.14-1797.5.12),字景田,号东田,又号葑亭,徽州府婺源县人(寄籍江宁府江宁县),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顺天乡试举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己丑科中正榜,钦点内阁中书,诰敕房稽察房军机处行走。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进士,钦点主事,补礼部精膳司主事,调刑部直隶司主事(1781年12月),擢刑部广西司员外郎(1785年6月),总办秋审处,转山东道监察御史(1786),掌就畿道、山东道、河南道监察御史,钦命巡视南城西城,丁未(1787)科会试同考官,己酉(1789)科武乡试监试官,转礼科给事中、兵科掌印给事中(1790),壬子(1792)顺天乡试外监试,癸丑科(1793)会试内监试、武会试同考官,甲寅(1794)顺天乡试内监试,乙卯(1795)科会试内监试,京察一等,记名道员用,钦命巡视南漕(1795),迁通政司参议,升太仆寺少卿、通政司副使、稽察右翼宗学(1796),诰授中宪大夫,例晋中议大夫。其行实载《清史列传·文苑传》、《安徽省志·文苑传》、《江宁府志·文苑传》、《徽州府志·经济传》和《婺源县志·名贤传》等。王友亮卒后,清代桐城派著名文学家姚鼐为作墓志铭,姚鼐弟子、江西新城著名文学家陈用光为其作《传》。据《清史稿》载:“友亮,乾隆四十六年进士。由中书充军机章京,累迁刑部郎中,精究法律,治狱矜慎。改御史,巡城、巡漕,官至通政司副使,有清直声。以诗名。”又据《清史列传》称:“友亮官刑部,决狱多平反。晚年巡视南漕,抚恤运丁,宽严有体,漕船之行,速于往日。少在金陵,有《金陵杂咏》。及巡视南漕,有《视漕小草》。以诗名海内者三十年。诗歌与袁枚相近。其为文议论正大、叙事有法,亦似程晋芳。”王友亮的诗文作品,目前所见包括嘉庆十年(1805)刻本《双佩斋诗集》八卷,嘉庆十一年刻本《双佩斋文集》四卷、《双佩斋骈体文集》一卷,以及乾隆五十九年(1795)刻本《金陵杂咏》和《视漕小草》等多种。
乾隆二十九年(1764)甲申,时年二十三岁的王友亮作诗《读司马相如传》三首。时隔六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庚寅,王友亮将该诗送呈袁枚,袁枚作诗和之,均对司马相如的辞赋才能及其琴酒佳话予以高度赞赏。
乾隆三十五年(1770)庚寅,先于上年秋乞假(时任内阁中书)南归金陵的王友亮,在这年秋九月,与吴雨亭共同到随园采菱赏玩。袁枚作诗叙述此事:“随园九月秋风暖,绿覆一塘菱叶满。骚人都道水羞佳,争脱荷衣争攘腕。小舟一叶系垂杨,两两三三自作行。误惹萍丝嫌臂滑,偶倚兰桨为风狂。风停共指前溪好,惊起一双溪鹭鸟。摘叶休惊硕果稀,残红半落江湖老。四角双菱荐未多,分明满席有烟波。尝来野外清幽味,合唱吴娘《水调歌》。主人当筵三叹息,眼前草木生区别。芙蓉窈窕万枝花,底事无人采红雪?”吴雨亭即吴龙光,字飞池,号蕙榜,又号雨亭,浙江钱塘人,清乾隆年间诗人,著作有《钱塘吴雨亭先生诗集》,包括《蕙榜小草》二卷、《阆阈胁菀痪磉庭集》一卷、《岭南杂录》二卷、《澶州吟稿》二卷附《雨亭赋钞》一卷,抄本。
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王友亮再次拜访随园,袁枚以《续诗品》一书赠之。王友亮在感念之余,作诗《谢袁存斋太史》四首。其中第一首的颔联云:“推袁到处人如市,御李今朝我即仙”,因此在尾联自称“齿牙余慧从公乞,悔不抠衣早十年”。第二首、第三首亦均对袁枚的才华横溢和闲情自得表达了羡慕之情。第四首全诗如下:“人海求诗不厌深,肯为俗手度金针。骊珠探得羞余爪,鸳锦裁成见苦心。野史亭应输妙格,王官谷好嗣清音。瑟居长夏都无事,盥手焚香仔细吟(时以《诗品》三十章见遗)。”此诗在袁枚《续同人集》的标题则为《过随园呈简斋先生》,最后一句略有不同,为“盥手焚香百遍吟(时以《续诗品》三十九章见示)”,其余诗句均与《双佩斋诗集》收录一样。 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王友亮于正月初一日入都,仍就职内阁中书舍人,同时应试壬辰科会试,袁枚赋诗《元日送王葑亭舍人人都》赠之,对王友亮的诗才表达了赞赏和鼓励,对王友亮行将远行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今年元日春,风来一何遽。不吹梅花开,翻吹故人去。故人当代王江宁,清才落笔铿咸英。赠余四首新诗成,满山历落珍珠鸣。山人平生狂颇颇,海内孤行我为我。忽然张眼见替人,自觉此身老亦可。《花幔曲》,《采菱歌》,与君赓唱何其多!方拟云龙相逐,不可一朝隔,而乃烟帆欲别将如何?思君情难裁,留君口难说。敢贪风月有吟朋,不使凤鸾朝玉阙?滔滔江兮萧萧马,送君行兮往日下。喜青云之路长,伤白头之交寡。饯君无酒空有诗,要君展卷长相思。彤廷奏罢三千牍,早折琼林柳一枝。”根据“赠余四首新诗成”一句,笔者初步判断袁枚获赠的四首诗。应即为上述《谢袁存斋太史》四首。若是,则王友亮当在1771年冬拜访随园,而袁枚在收赠诗的同时亦获悉王友亮将于春节赴京师,故有上述《元日送王葑亭舍人人都》诗之创作。从此事亦可知,此时袁枚与王友亮的诗文交往和声息相通,已十分频繁。
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正月初九日,袁枚在随园张灯,当时复乞假在家的王友亮亦往与观之,作诗《九日随园张灯曲》,记录下随园张灯日人山人海、灯火辉煌的节日盛况:“朝游随园作九日,暮游随园作元夕。花灯忽竞乱星悬,顿把春红换秋碧。高者为山下者溪,长廊百折高复低。长廊尽处灯不尽,碧槐老柳为阶梯。山上凝辉云蔼蔼,倒影溪光多且大。当空新月不敢停,西流直匿芙蓉外。三层楼头景更浓,仙乐间作何琤纵。千灯不动十灯走,巧以竹马相弥缝。排连烟火十余架,烛龙火凤交相射。倾城士女人园看,人面花光都不夜。主人本是文章雄,小作狡狯惊天公。此灯亦是自写照,胸中列宿毫端虹。盛事争传缘寿母,开筵欢笑年年有。南极遥连太乙藜,西池更进长庚酒。绘图只合烦画师,画不能传诗写之。酒酣属余强握笔,惭愧主人灯舞词。”从此诗中可知。当时的随园是全面向江宁市民开放的,同时亦不难看出随园张灯的阔大排场。
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王友亮远在京师任职。是年正月初一日,袁枚为王友亮的《双佩斋诗集》作序,对王友亮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进行了总体评价:“昔蒯通著书八十一篇,号曰‘伟永’,书虽不传,而其所以命名之义,可绎而知也。温子升云‘文章易作,逋峭难为’。子升之文亦不概见,而当其落笔时所趋尚者,又可想而得也。当今之时能兼二子之长者,其惟葑亭给谏乎。余二十年前读双佩斋诗而爱之,屡采精英,纂人诗话。今年葑亭从都下手抄各体,来索予序。读之耳目扩而愈广,功力进而愈上。或驰骋以肆才,或研阅以穷熠,或音情顿挫,或藻思芊绵。能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不屑寄人篱下。所谓斯文如日月,虽终古习见,而光景常新。葑亭殆无愧焉。”该序文落款曰“乾隆壬子元日钱塘袁枚时年七十有七。”将王友亮的诗文与北魏著名文学家、“北地三才”之一的温子升相提并论,并且认为王友亮的诗歌“能自出机杼成一家”,可见袁枚对王友亮的评价之高。
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五月(仲夏),袁枚把明中期最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徵明所创作的《太湖图》画卷,从江宁遥寄京师,赠予王友亮。王友亮收到此画卷后,在画卷左侧作文跋之:“右文待诏《太湖图》一卷,旧为袁存斋太史物。乾隆壬子仲夏,寄以贻余。其图高一尺、阔三之,写洞庭两山之景,风帆烟树,间以渔舍佛庐,着色鲜润扑人。待诏是时年老,必诸子为之图。后《纪游诗》七章,句法苍老,笔意圆劲,系其自作无疑。忆余壮岁前,三至吴门,惟庚寅春至邓尉观梅,憩程氏逸园二日。园邻太湖之滨,登高而望,烟波浩渺,芙蓉七十二宛在目前,忻然欲游,为同舟牵掣,不果。今于软红中得此,益神往于具区林屋间。他日东归,当裹粮一行以偿夙愿,并携此卷为乡导可乎?”1770年,王友亮偕其伯兄王廷享到太湖边的邓尉山香雪海探梅,曾慕名到太湖边潭西村隐逸诗人程钟的逸园住宿二日,观览了三万六千顷的浩渺太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记忆。袁枚赠送的《太湖图》重新勾起王友亮对壮年时游历太湖山光水色时流连忘返的美好回忆。此外,王友亮还专门作诗描述袁枚所赠这幅文徵明太湖画卷的意境:“具区三万六千顷,洞庭对峙为之门。岩峦洞壑难悉数,平处万屋侔云屯。鸣榔秋港富鱼蟹,吹笛春社肥鸡豚。枇杷杨梅兼橘柚,岁八千户侯同论。我曾隔水望山色,不知中有桃花源。软尘久客无梦到,忽祝此景惊心魂。白头待诏发清兴,载酒游遍东西村。篮舆缓行看戤薛,板阁假寐听潺谖。一图七诗纪其概,笔力直欲全湖吞。风流倏过三百载,赖是墨妙今犹存。随园太史持寄我,归思跃跃随南辕。我家相距幸不远,买棹只费三朝昏。他时莫厘峰顶坐,倩谁更记鸿泥痕。”④袁枚对诗坛晚辈王友亮的关照和提携,再一次体现在王友亮的诗文集中,亦不免令人感慨时光之流逝。
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王友亮依然在京师任职。三月初二日,诗坛盟主袁枚八十大寿(袁枚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丙申三月初二日),创作《八十自寿》诗十首,天下诗友和者如云,共计收到四方来诗一千三百余首,还有若干寿序、寿词,袁枚择其佳者合刻为《随园八十寿言》六卷,其中包括王友亮的《祝随园先生八十寿序》:“乙卯三月二日,为先生八十诞辰。四方士大夫及门弟子,祝颂者殆千百计。景星庆云之望,光风霁月之怀,固已备极形容矣。友亮匏系京师,不获与登堂之列;但原其致,此有合乎孔、老之深旨,非区区养生家可及。因以卜绵算于无涯也。邮寄问诸左右:芳春淑景,介寿筵开”。此寿序作者题为“王友亮(徽州)”,且被置于《随园八十寿言》整本寿言集第一首的醒目位置,足见袁枚对王友亮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程度。
嘉庆元年(1796)丙辰(王友亮先于上一年度十月份南下扬州),以给事中身份巡视淮漕。三月,袁枚专程到扬州来,与王友亮数日唱和不已。嘉庆二年(1797)丁巳春,王友亮在扬州巡视淮漕,四月份回京后不久,于五月十二日在京师寓所病卒,袁枚撰写挽诗追忆其与王友亮长达三十多年的深厚交情,颇为感伤:“王杨并逝如相约,李峤虽存涕不禁。序齿已惭加倍长,论交都交廿年深。王维朝罢多佳句,梅福山居抱古心。今日病中闻讣到,九原累我再追寻。”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的王维,其诗歌创作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袁枚在此挽诗中,将王友亮直接比喻为王维,对王友亮清新淡雅的诗歌风格再次给予赞赏和肯定。 王友亮的诗歌主张,主要散见于其创作的诗歌及其为他人所作的诗序。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袁枚作《仿元遗山<论诗>三十八首》,论及康熙至乾隆朝诗人凡六十八人,论诗之余兼怀故人,包括王士祯、吴梅村、查慎行、厉鹗、黄仲则、夫己氏(翁方纲)等著名诗人,其中除对王士祯、翁方纲持批判态度外,对其余诗人均持认同或赞赏的态度。其中评夫己氏:“天涯有客太冷痴,错把抄书当作诗。抄到钟嵘诗品日,该他知道性灵时”,明确倡导诗歌之“性灵”。《仿元遗山<论诗>三十八首》的第三十一首诗,论及申甫和王友亮:“双佩斋诗孰品题?葑亭才调笏山齐。青鸾独立瑶池雪,不着人间半点泥(申笏山、王葑亭)。”该诗大意是:王友亮的双佩斋诗应该怎样去评判呢?友亮的才华、格调和申甫(1706-1778)一样清新脱俗,就像青鸾独自伫立在昆仑山瑶池的白雪之上,没有沾染人间半点污泥。王友亮的年龄要比申甫小三十余岁。而袁枚却将王与申甫之诗相提并论,均将其比喻为天外超脱凡尘之作,具有极其清新脱俗、造语自然的创作特点,可见袁枚对王友亮诗作评价之高。袁枚欣赏纯粹白描、自然天成的诗歌作品,其中以查慎行最具代表,而继其后者,则为钱琦和申甫:“查他山先生诗,以白描擅长;将诗比画,其宋之李伯时乎?近继之者,钱玙沙方伯、光禄卿申笏山。笏山卒后,毕秋帆尚书梓其全集。五言云:‘雨声凉入砚,花气润侵帘。’《看桂》云:‘香于半路先迎客,花已全开正及时。’”王友亮的诗歌,具有与申甫类似的清新白描特色,恰恰符合袁枚所提倡的性灵说诗学主张。当然,笔者仔细研究王友亮留存至今的八卷本《双佩斋诗集》后,认为王友亮的诗歌并不能纳入“性灵派”的范畴,而更像当时诸多在京师馆阁就职的京官一样,部分诗歌具有“肌理学派”注重考据和喜欢用典的特点,部分诗歌却也具有性灵派那种追求诗由心声的特点。当属一种独特的“学人诗”或自成一体的诗歌风格。
袁枚对王友亮的诗歌尤其对其高远空灵的佳句颇多赏识。《随园诗话》卷八第二十五则:“朱竹坨先生诗名盖世,而自称本朝第二。故扬州方近雯观察诗云:‘骈体莫轻嗤沈、宋,古音休易许、曹、刘。试看前辈诗如此,只负皇朝第二流。’商宝意先生云:‘诗品官阶两不高。’前辈之虚心如此。王葑亭御史亦有句云:‘宦情似墨磨常短,诗境如棋着不高。”’朱彝尊和商盘都是袁枚的诗坛前辈,两人都能秉持歉抑虚心的态度,而王友亮亦以“宦情似墨磨常短,诗境如棋着不高”,自谦做官的志趣不高,诗歌创作也跟自己的棋艺一样不佳,这一点深得袁枚佩服。《随园诗话》卷六第六十六则:“余得绍兴十八年《题名碑》,朱子乃五甲进士也。王葑亭中翰戏题云:‘若使当时无五甲,先生也合落孙山。’朱子小名沈郎,亦载碑中。”王友亮的风趣幽默,于此诗中亦可概见一斑。《随园诗话》卷九第二则:“随园地旷,多树木,夜中鸟啼甚异,家人多怖之。予读王葑亭进士《平沟早发》云:‘怪禽声类鬼,暗树影疑人。’先得我心矣!其他佳句如:‘大星高出树,残月细流溪。’”月斜人影忽在水,风过秋声正满山。“满帽黄花逢醉客,一肩红叶识归樵。’皆妙。”袁枚所居随园由于占地面积较宽,栽植树木甚多,夜间鸟啼声音凄厉、树影阴森恐怖,而王友亮作于1759年的《平沟早发》诗中“怪禽”一句,正好与随园夜间的情景十分相符,因此袁枚认为这就是佳句。而王友亮作于1766年的《早发三家店》的“大星高出树”一联,以及作于1759年的《溪桥步月》中的“月斜人影”一联,均利用视觉、听觉来描述夜景和秋夜的情况,十分动人;作于1766年的《雨中出城》诗中“满帽黄花”一联,描写满头黄花、满肩红叶的秋景,把乾隆年间南京城赏菊、观枫叶的旅游活动描写得活灵活现。此外,袁枚还认为王友亮的部分诗歌具有与中唐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孟郊、贾岛相似,具有“郊寒岛瘦”的创作特点,正如《随园诗话》补遗卷四第十九则指出:“近学郊、岛诗者最少;独葑亭给谏,于无意中往往似之。《秋虫》云:‘直使孤灯死,常催白发生。’又:‘瘦篁腰刻字,古树腹藏人。“风多萤贴树,月出鹭巡堤。’皆孟、贾集中佳句。《在闸河水浅》云:‘不劳画地还成狱,且喜窥天尚有窗。’何其苦也!《及渡江得顺风》云:‘大江东去月西走,独客南归风北来。’又何其乐也!诗人善体物情,往往如是。”《随园诗话》补遗卷四第三十四则再次指出王友亮诗歌创作往往多有意想不到的佳句:“王葑亭《夜行》云:‘残星鸡口落,初日马头高。’郑德基《夜行》云:‘蝶梦来驴背,鸡声隔陇头。”’
乾嘉时的诗评家,大都认为王友亮的诗歌风格总体上具有清新隽永的特点,正如法式善称王友亮的诗歌“古体诗多自出机杼之作”,“能以清思写其远韵”:
王葑亭给谏少年即以诗名。官中书舍人,与严东有、张瘦铜酬唱。辛丑登进士,以未入词林为憾。由刑曹改侍御,擢给谏。中间虽吏事杂沓,乘暇偕一二吟俦,吮墨濡毫,洒如也。袁子才序其诗云:“蒯通著书八十一篇,号日《隽永》。温子升云‘文章易作,道俏难为’。昔夫子与子夏论诗,曰‘窥其门,未入其中’,安知其奥藏之所在乎?前高峰,后深谷,冷冷然不能见其里,所谓精微者也。夫精微,即隽永逋俏之谓也。噫,非葑亭,其谁能语于斯?”古体诗多自出机杼之作,兹不备载。五言《江楼》云:“暮寒村酒贵,春雨渡船高。”《霁望》云:“一塔截飞鸟,数帆生夕阳。”《秋虫》云:“直使孤灯死,还催白发生。”《小村》云:“瘦篁腰刻字,老柳腹通人。”《夕次南石槽》云:“一车双马影,千树万蝉声”《夜坐》云:“树留风小语,云趁月先行。”七言《清凉山秋望》云:“漫说疑城从古设,可怜辱井至今留。”《晨起》云:“夜长但觉梦寻梦,路远更教书问书。”《枕上》云:“无眠但听耳中雨,有酒不销头上霜。”《不寐》云:“窗灯焰低萤欲堕,街柝声断鸡争号。”皆能以清思写其远韵,不得以唐宋之界限之。
或许是冥冥中的注定,亦或许因为王友亮的部分诗歌与袁枚诗格相近、与程晋芳文风相似,后世学者所编撰的《清史列传》,直接把袁枚、程晋芳和王友亮并列入传。
(二)袁枚主要借助王友亮与京师诗友广泛联系交往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六第三十五则:“乾隆己丑,今亚相刘崇如先生出守江宁,风声甚峻,人望而畏之。相传有见逐之信,邻里都来送行。余故有世谊,闻此言,偏不走谒,相安逾年。公托广文刘某要余代撰《江南恩科谢表》,备申宛款,方知前说都无风影也。旋迁湖南观察。余送行有一联云:‘月无芒角星先避,树有包容鸟亦知。’不存稿,久已忘矣。今年公充会试总裁,犹向内监试王葑亭诵此二句。王寄信来云,故感而志之。”按照袁枚这则诗话,刘墉出守江宁时(1769),民间曾经盛传刘墉与袁枚之间有点过节,但袁枚并不以为然,而后刘墉与袁枚也相安无事。不多久,刘墉迁湖南按察使,袁枚还作诗相赠,当时袁枚并未保留原稿,及至多年后,刘墉担任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会试主考官,王友亮担任会试内监试,刘墉向王友亮重新诵读袁枚旧诗,王友亮赶紧写信将此事告知袁枚。由此可知,王友亮经常把在京师的见闻以及与袁枚有关的事迹,写信告诉袁枚,王友亮成为袁枚与京师士人交往的最主要媒介人物。 袁枚在与各地诗人广泛交往过程中,得以收集众多诗作,为他写作《随园诗话》、编辑《同人集》、《续同人集》等文学作品提供了大量的原始素材。同时,许多同时代的著名诗人也向袁枚推荐那些诗歌出众但名声不甚显的诗人才子,因此我们在《随园诗话》中时常可以看到诗人向袁枚推荐其他诗人的情景,这种现象扩大了袁枚采诗的渠道。王友亮久居京师且任职中枢机构,与当时诸多京城诗友频繁诗酒唱和,因此成为袁枚同京师诗人交往最重要的中介人。袁枚经常托王友亮转达信札、文具或书画送给京师诗友,王友亮亦多次向袁枚推荐同在京师、有一定成就的年轻诗人。比如四川遂宁张问陶、满洲诗人法式善、山西灵石何道生、山西介休诗人刘锡五、江西东乡吴嵩梁、福建宁化伊朝栋伊秉绶父子等诸多当时的著名诗人,均由王友亮介绍、推荐或居中传递书信,得以与袁枚结识和广泛交往。
四川遂宁诗人张问陶(1764-1814)经由洪亮吉举荐后,开始与袁枚订交,据袁枚称:“余访京中诗人于洪稚存。洪首荐四川张船山太史,为遂宁相国之后。”张问陶在结识袁枚后,多由王友亮与袁枚互通书信,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六月,张问陶赋诗见怀,又寄《推袁集》一册给袁枚,袁枚感其意,引为生平第一知己。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八月初五日,袁枚行至友亮江宁老家,在友亮家中接到张问陶诗:“不料中秋前十日,于王葑亭给谏家,接到见怀二十八字,意思深长,有邢隅言少而理多之妙……读《推袁集》一册,命名先不敢当……虽大君子舍己从人,以谦虚为座荐,游戏标题。无所不可。而当今作者如云,万目睽睽,得毋叱执事之认符拔为麒麟,拜客票为大将乎?损执事之名,折野人之福,千万以换去为祷。然以执事倚天拔地之才,肯如此摄谦,亦是八十衰翁生平第一知己。”“追忆乾隆丙辰(1736)荐鸿博,入都,在赵横山阁学处,见美少年张君名顾鉴者,彼此订杵臼之交,疑与船山有瓜葛,寄一信问之,不料即其尊人也。垂六十年,忽通芳讯,知故人官至太守,尚无恙,且有子不凡,为之狂喜”,袁枚视此事为“因缘”。可惜目前尚未见到张问陶的所谓“推袁集”,不知何种作品(可能是张问陶的诗集),但张问陶对袁枚的性灵诗说颇有同感则无疑,张问陶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五六月份之间曾作诗称:“不写性灵斗机巧。从此诗人贱于草。”可知张问陶对袁枚的“性灵”论诗主张极为赞同,后世学者也多将张问陶归为性灵派后期的主力代表人物。
张问陶,字仲冶,一字柳门,号船山、老船、蜀山老猿,四川遂宁人。其诗被誉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官翰林院检讨、都察院御史、吏部郎中。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因违背上官意志,辞官,居吴县虎邱。晚年遨游大江南北,病卒于客舍。王友亮侄王大煊曾出资送其归葬。乾隆五十八年(1793),王友亮一家始与张问陶结识并始相酬唱:“乾隆甲寅、乙卯间,予官京师,与葑亭太仆、香圃明经乔梓诗酒往复,订纪群之交,今十年矣。太仆与香圃相继辞世。常集其平时投赠诗笺及小简,约二百余纸,都为一巨册。每一翻阅,深情密语,蔼如骨肉。灯窗念旧,未尝不潸然泪下。香圃弟竹屿,与予订交稍晚,诗才秀上,如眉山之有小苏也。今年复来都门,将梓太仆诗集,而香圃遗藁附之,属为删定。香圃诗笔清艳,初师随园老人,得其圆妙。既而性情渐定,又以痼疾闭门,诗思益进。惜抑郁早逝,所存无几。吾知后之读是集者,不独赏其诗,当同惜其人也。”香圃即王友亮次子王麟生,竹屿乃王友亮第三子王凤生。从《双佩斋诗集》所反映的情况看,从这一年王友亮起与张问陶开始频繁唱和往来,而上一年张问陶自蜀中来京,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居官京师,从而成为王友亮晚年交往最多的挚友和诗友。张问陶《双佩斋诗集·序》称:“婺源王葑町先生,问陶忘年忘形交也。乾隆癸丑,予官京师,始识先生,一晤遂心契。既因先生得交于先生兄顾亭老人,而先生子香圃、竹屿、侄香田,凡来京师者,无不与予缔交称莫逆。时寓居相距不一里,清茶浊酒,相见无间日。偶值霖雨,或公事疲乏,或分宴他所归,则必有短笺相问,至有一日往复十余笺。凡莳一花,浴一犬亦必互相走告,童仆为之烦厌。所言不斤斤于诗,盖予与先生订交,亦不屑屑仅在诗也。”
满洲诗人法式善(1752-1813)亦经由王友亮与袁枚认识。据法式善自称,王友亮曾将法式善诗作寄予袁枚,袁枚为之修改;袁枚晚年作诗作文颓唐放纵,不拘礼法,王友亮曾写信规劝其要注意持重,同时将写给袁枚的信拿给法式善阅读,并引用法式善的话加以规劝:“余始以诗质葑亭,葑亭缄寄袁简斋于江南,简斋加墨点定,作序文奖许,推挹皆葑亭意,余弗知也。葑亭之重余兼重简斋也如此。及简斋暮年颓放,下笔不检,葑亭作书规之。书成必示余,且引余言为足信,葑亭之重简斋兼重余也如此。简斋书来辨议,而因其谏诤即改窜者殆亦不少,葑亭即以其札来欢喜慰藉,其于朋友往复规劝缠绵不已,乐与人为善也又如此。”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四月十六日,袁枚审定法式善诗集并为之序,托友亮寄去:“癸丑岁,检箧中凡得三千余首,吾友程兰翘、王惕甫皆为甄综之,汇钞两大册,寄袁简斋前辈审定。简斋着墨卷首,颇有裁汰。洪稚存编修又加校勘,存者尚有千余篇。”“稿本《随园手翰》第二通、第七通,有书札二通致法式善,此时谅当收到矣。”可知从中递书者亦为王友亮。
法式善,姓伍尧氏,原名运昌,字开文,别号时帆、梧门、陶庐、小西涯居士。乾隆四十五年(1780)庚子恩科进士,授检讨,官至侍读。乾隆帝盛赞其才,赐名“法式善”,满语“奋勉有为”之意。法式善曾参与编纂武英殿分校《四库全书》,著有《存素堂集》、《梧门诗话》、《陶庐杂录》、《清秘述闻》等诗文作品。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法式善经由乾隆辛丑科会试同考官许兆椿介绍与王友亮结识,自此之后法式善与王友亮成为终身至交:“余初不识葑亭,已能读葑亭之诗。乾隆辛丑,于许秋岩座间,见有客俑然玉立,风采异众,独殷殷向余致叹羡,徐叩之,则葑亭也。葑亭为秋岩会试所得士,时甫官刑部,殊以案牍弗娴为难。余曰‘刑曹古多诗人,子姑安之。’自是余与葑亭每以诗为酬酢,见者谓余之诗日以进,而余之诗日以少矣。” 乾隆五十六年(1791)辛亥秋,袁枚从江宁致信王友亮,请王友亮索取山西灵石诗人何道生(1766-1806)的诗作,何道生作诗四首表达对前辈诗人的感激之情。其中,第一首全诗如此写道:“好语传来挟绩温,便疑身已谒龙门。爱才到此真如命,知己从来胜感恩。旧雨关心先送喜(谓葑亭),和风着物妙无痕。灵光今日惟公在,许否心传与细论。”从这首诗的标题“袁简斋先生以书抵葑亭给谏索观鄙诗自诧先生何以知有鄙人且知其诗也”即可知,事先袁枚并不认识何道生,但在诗中说“旧雨关心先送喜(谓葑亭)”,则明确指出从中加以介绍的人就是王友亮。这组诗的第三首尾联云:“许署随园诗弟子,此生端不羡封侯”,第四首尾联云:“惟愿金针遥度与,焚香再拜向天涯”。何道生已然自称“随园诗弟子”,可知何道生也对袁枚的诗歌创作理论持顶礼膜拜的态度,当代学者亦多将何道生归人“性灵诗派”的后期重要诗人。根据何道生自述,其向袁枚投赠答谢诗的缘起在于王友亮把袁枚的原信展示给何道生看,告知袁枚希望能看到何道生的诗作:“前月中旬,葑亭先生来,索拙诗,并示先生原札。生惊喜欲狂,曲踊三百,曰:‘随园翁亦知世有何道生耶?’急展先生书,循讽再四,不觉慨然曰:‘当今之世,非先生言,谁与归哉?’生少而鲁钝,读书不多,然自知弄笔,即好为诗。时先师顾文子先生实教督之。先师与鱼门先生交相善也,因得以诗受知于鱼门先生。及长而宦游京师,出交当世士大夫,因复受知于张瘦同、王葑亭两先生。……生之于先生,其服膺也久矣。先生以著作雄一世,谨缙绅先生无不争先睹之为快……”。从何道生写给袁枚的信中:“葑亭给谏处颁到手书,并拙作二本,讽诵三复,感愧交并。窃念生以庸陋之资,不自揣度,辄通书于左右,且贸然执所业以问津。……至于八十老人,手作小楷,锋发韵流,古香满纸,尤为稀世奇珍,人间罕觏。”可知袁枚是先把给京师诸位诗友的信统一寄给王友亮,然后由王友亮分别送给各位诗友无疑。
何道生经过王友亮介绍与袁枚结识后,多有诗文投赠袁枚,不少被收入袁枚主编的《续同人集》中,比如《次韵简斋先生<除夕告存>诗》、《随园先生刻鄙诗<续同人集>中,邮寄一部兼惠铭砚一方、黄山图墨廿铤,率成三律寄谢》(三首)、《与随园先生书》,等等。
何道生,字立之,号兰士,山西灵石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历工部主事、员外郎、郎中,迁御史。出知江西九江府,以病告归。居官廉敏,政声大着。又起为甘肃宁夏府知府,卒于任。道生与伍尧法式善、张问陶、杨芳灿等倡和,诸人皆敛手避之。文酒燕集之作,尤多传诵。其诗疏爽雄健,出入昌黎、剑南之间,为王昶所称,著有《双藤书屋诗集》十二卷。何道生早年登第,与王友亮同官京师,加之王友亮是何道生的老师,因此两人之间常有诗酒酬唱、交往颇深。比如,乾隆五十三年(1788)戊申秋,何道生招同友亮、张埙、胡永焕、孙星衍小集;乾隆五十六年(1791)辛亥八月初一日,王友亮从羊肉胡同迁居横街,作诗《八月初一移居横街,用元遗山长寿新居韵(三首)》,何道生有诗和之;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初夏四月紫藤花开时,佘竹西在古藤书屋召集京城诗友寓斋会饮,王友亮、何道生均参加此次会饮;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六月廿一日(立秋后一日),法式善邀友亮、洪稚存、何道生、陆乡石、刘锡五、张道渥、罗聘等人,一同前往积水潭赏荷花;嘉庆十年(1805)乙丑,八卷本《双佩斋诗集》正式刊刻出版,何道生亦为之作序。
据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四《山右两贤歌兼寄法时帆学士》有“仙人王子乔(葑亭侍御),怜人两相慕。唤雁呼鱼传尺素,从此一笺来、一札去”之句,所谓“山右两贤”即何道生、刘锡五,均久居京师。据此更进一步可知,袁枚的确多借友亮之力,颇与京中诸多诗人结交。
刘锡五与袁枚亦多有投赠之作,比如《简斋先生以铭砚、藏烟见惠,各赋一诗为谢》、《题袁简斋先生<随园雅集图>》,等等。乾隆五十六年(1791)辛亥除夕,袁枚创作《除夕告存》诗,刘锡五有《次韵和袁简斋先生<除夕告存>七绝句》。
刘锡五(1758-1816),字受兹,又字澄斋,山西介休人,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1781)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武昌知府,有《随俟书屋诗集》。刘锡五与王友亮同官京师,常有诗酒酬唱。比如,乾隆五十六年(1791)辛亥八月初一日,王友亮从羊肉胡同迁居横街,刘锡五作诗和之《和王葑亭移居横街用元遗山长寿新居韵》(三首);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初夏四月紫藤花开时,佘竹西召集古藤书屋会饮,刘锡五亦参与此次会饮;刘锡五曾有《次韵王葑亭早秋见过之作》。
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春,远在京师的王友亮写信给袁枚,向他介绍江西青年诗人吴嵩梁(1766-1834):“壬子春,余在杭州,钱塘曹江庐明府以小照属题。卷中诗甚多,余独爱吴嵩梁一首。询之,云是西江高才生也。癸丑春,王葑亭给谏书来,云‘有诗人吴某南来,索书为介。’余大喜,扫榻以待。又迟半年,始从扬州来,人果倜傥。读所著作,以未窥前豹为恨。忽于除夕前七日五鼓,梦兰雪来,诵其旧句,数联俱超妙,而以噬不寐一联为稍逊。言未终,惺惺欲醒,而佳句亦沉沉渐忘。余亦惊怖,如健步捕亡人,苦相捉留,而竞冥然逝矣。仅记《不寐》云:‘不倒喜传丹诀好,将衰愁见圣人难。’晨起录出,觉二句未尝不佳,而终不如前所诵之超超玄箸也,为闷闷者久之。因思人海寻针,针非不在海底也,然而不可寻矣,探汤求雪,雪非不在汤中也,然而不可求矣。天仙化人之句,未尝不在人心也。然而兰雪不能知,我亦不能再梦矣。文字之奇,一至于此。”乾隆五十八年(1793)冬,吴嵩梁终于到达江宁,袁枚与之订交并为吴嵩梁的《拜梅图》题诗:“余与乾隆癸丑冬至金陵,先生即折柬见招,为余题《拜梅图》,推以异才。有门下士讽余执弟子礼者,口占示意云:‘修竹生来扫俗氛,锦绷才脱便捎云。让他桃李公门外,玉立亭亭只此君。’盖耻与哙等伍,非不肯师先生也。然先生终爱予诗,殁前见怀绝句云:‘芳讯经年一雁无,仙才逸韵满江湖。梅花清福知多少?消得诗人拜不扶。’身后攻之者太甚,大半即其门生。故讣至扬州,予与吴山尊独为位哭之。先生尝以其诗见质,予谓一代作家而非正宗,欲择其精华厘为四卷,刊以行世,庶令后贤无可指摘,亦藉报知己于九原也。” 吴嵩梁,字子山,号兰雪,晚号澈翁,别号莲花博士、石溪老渔,江西东乡人。嘉庆五年(1800)举人,授国子监博士,旋改内阁中书。道光十年(1830)擢贵州黔西知州,上任次年在黔西东山开元寺修建阳明书院,有惠政。因事得罪上司,转长寨厅同知。后曾两任乡试同考官。著有《香苏山馆全集》五十七卷。吴嵩梁是清代江西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有“诗佛”之誉。“江西诗家蒋士铨后推乐钧及吴嵩梁两人同为翁方纲弟子,论者谓嵩梁诗名盛于钧,然不如钧多内心云。”吴嵩梁虽为翁方纲弟子,但也得到袁枚的赏识。吴嵩梁作为王友亮的晚辈,亦仰慕性灵诗说,对袁枚和王友亮的诗歌风格推崇有加,因此与王友亮及其子王麟生、王凤生的交往十分深厚。比如,嘉庆十年(1805)乙丑三月,王友亮第三子王凤生携《双佩斋诗集》稿二十四卷共计二千余首到京师,请法式善、杨芳灿、何道生、吴嵩梁、胡永焕分别予以删定,最终由吴嵩梁删定稿为八卷共计963首,最终八卷本《双佩斋诗集》正式刊刻出版,吴嵩梁亦为之作序。
福建宁化诗人伊朝栋(1729-1807)、伊秉绶(1754-1815)父子,也经由王友亮介绍与袁枚认识:“太常卿伊云林先生朝楝,素未识面,托王葑亭给谏寄稿商榷,诗多隽逸。《喜葑亭移居相近》云:‘借得轻车载具迁,宣南坊地雁秋天。桑林我已淹三宿,花径君初拓一廛。云抹楼头宵共月,烟销井口晓分泉。素心晨夕经过数,佳事应图主客传。’《归舟》云:‘残月衔帆影,长江一苇回。烟寒瓜步树,潮走海门雷。六代销波底,三山落酒杯。儒生仗忠信,涉险兴悠哉。’其子秉绶进士,见寄云:‘鲁灵光殿蜀峨嵋,犹在寰中见未期。早岁诵诗同尚友,逢人问讯当亲师。名园藏得三山胜,妙笔兼将五色持。闻道朱颜映梅萼,几时来访郑当时?”
伊朝栋,初名恒瓒,字用侯,晚号云林,福建宁化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历迁刑部郎中,治事勤恪公正。后官至光禄寺卿。朝栋少受业于雷鲮,通程朱之学,为蔡世远所称,为诗尤有高韵逸气。所著有《赐砚斋诗钞》四卷,《南窗丛记》八卷。伊朝栋与王友亮同官京师,时相往来。比如,乾隆五十二年(1787)丁未,七月五日,因《四库全书》书颁,皇上赐诸臣纱葛各二匹,王友亮作诗《七月初六日,恩赏详校官纱各二匹,恭纪》,又作诗《西苑校书述怀》,伊朝栋作诗和之;乾隆五十六年(1791)辛亥八月初一日,王友亮从羊肉胡同迁居横街,作诗《八月初一移居横街,用元遗山长寿新居韵(三首)》,伊朝栋和诗《葑亭给事移寓横街,诗以赠之(与予寓邻近)》,全诗被袁枚收录到《随园诗话》中,即上述引文的《喜葑亭移居相近》。乾隆五十六年,伊朝栋为王友亮题图《为葑亭题王母降汉宫图》。乾隆五十六年,伊朝栋送酒给友亮,友亮作诗酬谢,朝栋又有诗记之:“鲁酒难成醉,开尊感岁华。配堪咀铁脚,斟岂称银槎。好问长宵夜,应看短槛花。小团烦作赋,八饼拟分茶(王诗有‘停待故园新茗至,瀹君诗思听松风’句,予欲以闽茶相赠,故云)。”
伊秉绶,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宁化人,故人又称“伊汀洲”。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1799)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诏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1807年(嘉庆十二年),伊秉绶54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泣泪送别。病逝(逝年62岁)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满洲爱新觉罗·裕兴(1772-1829)也经由王友亮介绍给袁枚认识。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十二月十五日,袁枚收到友亮寄来的豫亲王世子裕兴的诗、书,乞袁枚作序,详见《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六《残腊》:“人道伏波还矍铄,我愁夷甫太鲜明。”自注:“时豫亲王又有书、币相将。”《小仓山房尺牍》卷九《答豫亲王世子思元主人》也称:“腊月望日,巡漕使者王葑亭寄到手书一函、赠诗一章。”袁枚此处所指“豫亲王世子”,当即豫良亲王爱新觉罗·修龄的第三子裕兴,其手书当即《续同人集·文类》卷一收录的裕兴《寄随园主人书》,其书云:“今闻蒲友与先生师弟之谊甚笃,故不揣冒昧,以为先容。录窗稿数篇,寄求雅正。……倘蒙不弃,肯加郢楹,使得附于所刻《同人集》、《诗话》等书之列……尚乞一序以荣之。”由此可知裕兴之所以通过王友亮致信袁枚,主要目的在于乞求作序,而袁枚最终亦确实应允,详见《小仓山房外集》卷八《思元主人诗序》,足见王友亮居中介绍之功。
(三)袁枚志怪小说集《子不语》有不少资料来源于王友亮听闻的各种怪异事迹
袁枚从小就对志怪小说深有兴趣,他喜欢听鬼故事、喜欢谈鬼故事、喜欢写鬼故事,最终写成了《子不语》二十四卷、《续子不语》十卷,共计三十四卷,收集小说1200余则,共计50多万字。根据《子不语·自序》称:“余生平寡嗜好,凡饮酒、度曲、樗蒲,可以接群居之欢者,一无能焉,文史外无以自娱,乃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非有所惑也。”袁枚认为,志怪小说是虚构的,并不是真的有鬼神存在,所以说“非有所惑也”,他把志怪小说的创作当作是诗文创作之外用以自娱自乐的一种手段,其主要创作目的和动机都只是为了娱乐。“广采”说明《子不语》故事来源的多样性。袁枚一生交游广泛,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市井负贩,无不以能与随园结交为荣,这为袁枚搜集故事提供了极大便利。《子不语》和《续子不语》中的绝大多数故事都得自传闻,是袁枚的亲朋好友或他人所述,或直接就是他们所遭遇的故事,也有部分是袁枚幼年的见闻或其在各地游览时所闻见,另有一部分故事来自官方的公文、邸抄,也有一部分篇章是从他人的著述中采撷而来,《子不语》和《续子不语》大部分篇章的末尾,基本都指出了资料来源。
王友亮作为袁枚结交一生的好友,并且时常把自己的诗文作品投赠给袁枚,自然也成为袁枚志怪小说集《子不语》的重要资料来源。比如,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月初一夜,婺源人汪启明在江宁府的宅居发生了一起诡异事件,该宅第原为雍正五年(1727)丁未彭启丰榜进士、婺源人汪波的旧居。是年,王友亮正好乞假在家,可能正好听闻了这件诡异故事,因此创作了一首歌行体长诗《捉鬼行为汪子启明作(四月初一夜事)》记其颠末:“君居堂堂进士第,捉鬼亦如唐进士。终南神力固应尔,不谓温文能辨此。昨宵梦魇聊欠伸,残灯半死摇秋烧。帷前黑人高兀突,面目莫辨形容真。大呼跃出苍鹰疾,鬼胆堕地不得拾。触墙欲窜无缝入,回身恰被君追及。阴风冷绝冰人肌,技止此耳何能为。豪气如山压鬼倒,渐觉蜷蜷如婴儿。檐牙掷瓦雨点骤,鬼党仓皇解相救。神闲态整了不迷,膈膊一声如缚鸡。火攻谁云出下策,管取焦头兼烂额。家人束媪竞趋前,转瞬倏化兜罗棉。焚之初作鲍鱼臭,暗泪无声落红豆。须臾烟尽质亦空,径寸胭脂凝血厚。朝来奇事已轰传,比邻争视叠背肩。万口呀呀说不出,可少传神一枝笔。作歌相属倾酒壶,鬼诚畏君兼畏吾。君充郁量吾董狐。如此两人何可无。”此诗后来一定曾送呈袁枚阅读,所以此后不久,袁枚即以此诗为底本创作志异类笔记小说《捉鬼》:“婺源汪启明,迁居上河之进士第,其族汪进士波故宅也。乾隆甲午四月一日。夜梦魇,良久寤,见一鬼逼帷立,高与屋齐。汪素勇,突起搏之。鬼急夺门走,而误触墙,状甚狼狈。汪追及之,抱其腰。忽阴风起,残灯灭,不见鬼面目,但觉手甚冷,腰粗如瓮。欲喊集家人,而声噤不能出。久之,极力大叫,家人齐应。鬼形缩小如婴儿。各持炬来照,则所握者坏丝绵一团也。窗外瓦砾乱掷如雨,家人咸怖,劝释之。汪笑曰:‘鬼党虚吓人耳,奚能为?倘释之,将助为祟,不如杀一鬼以惩百鬼。’因左手握鬼,右手取家人火炬烧之。膈膊有声,鲜血迸射,臭气不可闻。迨晓,四邻惊集,闻其臭,无不掩鼻者。地上血厚寸许,腥腻如胶,竞不知何鬼也。王葑亭舍人为作《捉鬼行》纪其事。”对比袁枚《子不语》的短篇志怪小说《捉鬼》与王友亮的歌行体叙事长诗《捉鬼行》,可知其故事情节、结果,都完全一样,而袁枚在《捉鬼》篇末亦指出了故事的最初来源即为王友亮的《捉鬼行》,这也符合袁枚整部《子不语》的创作体例。 实际上,王友亮所听闻的各种怪异事迹,经常成为袁枚诗文集尤其是《子不语》的资料来源。王友亮曾作有一首歌行体长诗《后说鬼行》讲述安徽歙县人、河南巡抚胡宝球(1694-1763)能见鬼的事迹:“吾乡胡中丞,碧眼能见鬼。自云所见多,对客谈直整。鬼之容貌如生前,衣服乃视初死时。新鬼短长与人等,渐旧渐缩赌嫁如婴儿。昼行避太阳,薄若纸贴墙。夜乃竞出趁月光,飘然落叶随风狂。阴云障空厚涂漆,鬼车一鸣众鬼集,竹梢树罅相呼吸。倚之作声如甓栗,或长啸又如泣别。有含冤者化为黑气,当人立左盘右旋名鬼风,遇之走避恒不及。平芜夜进烧火青,三点两点疑流萤,倏化百千亿遍野堆繁星,一火照一鬼,如人逐灯行,远观近即灭,所忌惟人声。深山人稀鬼亦不多在大抵山魈水彪兼树怪,或为老翁及姹女,阿紫千年呈变态,惟有伥群行队队,其状男不冠,女不髻,寅君出穴作前驱,拔弩决机殊狡狯,所嗜酸梅撒地供一嘬。外此走无常,皆是生人之所为。手锒铛肩蒺藜时,或带面具牛头阿鼻争雄奇。所至恒有地界随,摄人魂魄去系在荆棘枝。清晨却往视,乃是蚱蜢萦朱丝。间为儿童解纵之,夜辄呼曝遭冥笞。乌篮婆孥槌法鼓,三十六灯彻地府。面然大士来作主,名鬼似恒河沙数,维时观者排四堵,鬼能空行了无阻。水船陆马纷剪楮。寓钱褮衣恣所取,寸蔬粒米重难举。前者唱邪后唱许。往年中丞家云间,忽骇鬼聚如邱山。尽室赴京师。不惮道里艰。是秋海祲果大作,飓母癫狂龙伯虐。波涛平地涌丈余,生灵平卷随蛟镪。又从西长安门归,咄咄人前夸怪事,近见一种鬼,大与中国异,后此十余载,回人纳款来。天都诏于其地,建屋千余区,俾之聚族而安居。衣冠形状各各言皆符曩所见者,岂其祖宗考妣乎?我忝年家子,未随公杖履。薇垣游二年,耳食辄心喜,勿论政事与文章。但能见鬼真擅场,见者口画而手指,闻者舌挢而目张。想公天人姿,身后定作闫摩王。生既与鬼狎。没转视之为平常。我不能见徒能说。说者见者何分别,酒酣作歌双耳热,三寸笔头吐出广长舌。”王友亮该诗作于乾隆三十五年(1772)壬辰,而后袁枚《子不语》卷十七收录此事,篇名为《碧眼见鬼》,但在篇末并没注明资料来源。由于胡宝瑔为歙县人,与王友亮为徽州同乡,此事也应当是王友亮告知袁枚。不过袁枚又把王友亮诗中所没有的故事加以进一步阐述发挥:“河南巡抚胡公宝瑔,眼碧色,自幼能见鬼物。九岁,犹不言,尚记前生事。能言后,不复记矣。自言人间街衢堂怀,在在有鬼,惟朝廷午门内无人,菜市口刑人处,鬼尤丛集。遇人气盛,避之而行;衰弱,则摩肩而过。或有所揶揄者,其人必病。午前犹不甚出,午后道路纷纷。然其举止,率皆卑琐龌龊,无昂伟正大者。公一生不肯入庙,神佛见之,往往起立。尝述所经历者:尊莫尊于东岳大帝,卤簿繁盛;奇莫奇于金将军,遍体金色,毛孔闪闪,生万道金光;丑莫丑于狭面神,身长三尺,面长四尺,阔止五六寸,令人对之欲呕。他如如来、仙子、关公、蒋侯,皆未之见也。幼时过土地祠,旁塑牛头鬼,公践其角。鬼随归家,以角抵公卧床,震撼不已。随患疟,牛压其胸,太夫人祭之方去。人问:胡公官贵,何神佛见之尚起立,而牛头贱鬼乃敢揶揄之耶?余答之日:惟是神是佛,正直聪明,故知其为贵人正人而敬之。牛则无知也,何敬之有?’公抚河南时,朔日行香,未至庙,忽低头持扇遮面。司道迎接打恭,岸然不答。公素谦,一旦改常,司道大疑。越一日,乘间问曰:‘公某日行香如有意拒绝我等者,得毋有所开罪乎?’公曰:‘非也。前日见庙前有天蓬神两位被河神锁系,求我说情。我若允许,则彼原有罪;如不允,则天蓬神缠扰不清,故佯为不见而过之耳。”
在袁枚的《子不语》中,还有一篇《署雷公》讲述婺源董某所遭遇的故事,亦没有注明资料出处;另外,《花魄》讲述婺源士人谢某在张公山读书的奇遇,里面提及洪腾蛟解释什么是“花魄”,亦没有注明资料出处;《江秀才寄话》讲述著名学者江永所遭遇的故事,篇尾注明“此其弟子戴震为余言”。关于婺源的志怪故事,除了注明资料来源外,没有注明资料出处者,很可能也是包括王友亮在内的婺源文人向袁枚所讲述。
三、袁枚与婺源漳溪王氏家族交往交游考
(一)袁枚与王友亮平辈的交游交往
袁枚所编《随园诗话》收录有王友亮平辈诗人、王友亮长兄王廷言(1725-1807)、三兄王廷享(1732-1787)、二兄(堂兄)王廷取(1729-1778)的诗歌作品;乾隆六十年(1795)三月初二日袁枚八十诞辰,王廷取亦投赠有祝寿诗。由此可知,袁枚与婺源漳溪王氏家族的王廷言、王廷享、王廷取等人均有直接交往。
1、袁枚与王廷言
袁枚在随园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选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如上文所述,《随园诗话》收录了大量地域诗人的精彩佳句,其中也不乏婺源漳溪王氏诗人所创作的诗句。比如《随园诗话》补遗卷六第36则如此写道:“新安王太守顾亭先生,看《随园诗话》有得,顿改从前之作。《养生潭观鱼》诗云:‘客亦知鱼乐,相将坐小舟。水深清见底,沙净白疑浮。得食依行棹,成群戏涉流。夕阳横断岸,红蓼几枝秋。’恰有唐人风味。”王顾亭,即王友亮长兄王廷言。根据族谱资料,王廷言“字顾亭,号庸斋,贡生,初任云南和曲州知州,继任直隶顺德府知府,候选道。嘉庆元年恭赴皇极殿千叟宴,恩荷鸠杖文绮之赐。”“侄讳廷言,号庸斋,三伯公冰心之孙、从兄衣园公之冢子也。少豪迈,聪颖异常,甫逾弱冠,刺史古滇,典郡巨鹿,旋以目疾告归,优游林下者垂五十年。年八十三而终。呜呼!盖綦难哉!自侄之解组而归也,笔墨之外,惟以济人利物为心,义之所在,靡不殚心力以图之。尝语人曰:‘利己莫如读书,利人莫如施惠,否则奄忽以终老,不几负此七尺昂藏为哉。’故凡桥梁道路、建亭设茶,力所能及,每不惜多金焉。是非以求福益,盖其天性然也。”王廷言早年居官滇南、后出首河北,35岁即因眼病辞官归里。王廷言早年亦喜作诗,辞官归里后改作词,著作有《自娱小草》等,王友亮曾为其《自娱小草》作序,称:“伯兄顾亭少负隽才,弱冠后刺州滇南、典郡巨鹿,宦游万里,悉寓其境于诗,年三十有五投病牒归,林下优游,时拈吟咏,忽憬然日:‘诗为心声,然欲曲折以绘人情,高下而符天籁,断非五七言所能尽也。’乃舍之而致力于词。其始泛滥苏辛,浸淫秦柳,迨今又三十余年。向所谓豪竹哀丝,梦红浴碧者,悉举而空之,清微淡远,一以张白云、姜白石为指归,信乎所臻益上矣。乾隆辛亥仲夏,裒所作寄京师,题曰《自娱小草》,征序于余,殆欲以一片岭云涤我十年尘胃耶?兄今年六十有九,余亦五十二矣,他日东归,白头兄弟相从于鹭洲马巷之间,对酒当花,出新制而倚声和焉,且传诸当代,播诸来兹,俾人人往复流连,其所娱众且远矣,又岂特自娱已哉。” 由于同住江宁,王廷言可能偶尔到随园拜访袁枚。据《随园诗话》补遗卷八第三十七则:“新安王太守廷言偶过随园,见园丁斫竹补篱,因得句云:‘惜花须记把篱编。’苦难于对。一日,独酌无聊,忽得‘嗜酒不妨和影醉’七字,急书以示余。余览之,击节不已。因记范味醇《旅思》云:‘梦醒挑灯抱影眠。’亦佳。皆本于六朝‘闲行影自随’五字也。”
袁枚七十岁以后,大热天就待在随园,只有过了中秋后才肯出门,这慢慢就成了规矩。但有一年的八月八日,江宁太守李尧栋重修莫愁湖落成,邀请袁枚往游:“能否为莫愁湖破一次例呢?”太守明显对自己的分量底气不足。但是袁枚笑道:“老和尚打坐入定,如果听到女人的钗钏声,也会破戒,何况我面对的是卢家的莫愁女呢?”于是欣然前往,王廷言到随园拜访袁枚不遇,就直接追到莫愁湖。《随园诗话》全面记载了袁枚与王廷言的这一件趣事:“康节先生有三不出之戒,谓风不出,雨不出,大寒暑不出也。余七十后,惟暑不出。过中秋裁出,此定例也。今年八月八日,太守松云李公新修莫愁湖成,招余往饮,且云:‘能为莫愁破例否?’余答云:‘老僧入定,闻钗钏声便要破戒,况莫愁乎?’即往赴之。适王顾亭太守见访,不值,追至湖上,口号以赠云:“似镜湖光一叶横,白头遥认是先生。卢家尚具神通力,竞把闲云引出城。”对于此事,袁枚亦有和诗投赠李尧栋:“八月满湖秋水生,湖边女儿趁月明。”
乾隆乙卯(1795)闰二月至五月,袁枚出游杭州,三月初二日船到苏州,袁枚又记挂起王廷言来:“又恺、杨世兄两只船同游观音山,菜俱不佳,幸而杨世兄甲鱼一碗,又恺自作馒头,大佳,方得一饱。……杨仁山世兄为我斋佛张灯置酒,可感之至。”“三月初三、初四日。……杨世兄号仁山,浒墅关仙人,问王顾亭太守便知其详。”袁枚有什么不清楚的文坛人与事,经常问询于王廷言,从这件小事可知,袁枚与王廷言私交不可谓不深。是年,正好是袁枚八十岁大寿,王廷言同其他诗友一样,也作有祝寿词《水调歌头(寿袁才子(枚)八十,时为公子合卺)》,被袁枚编人《随园八十寿言》:“上有介眉酒,下有合欢杯。快哉起为公寿,欲醉且徘徊。休问花间岁月,但看山中事业,八百手栽梅。对对香联树,颗颗子盈枝。公莫笑,我亦是,古之希。别无可喜,堪只赢得是顽皮。输却十年以长,能唱千秋之曲。凭几试听之。聊以当金石,吹竹与弹丝。”
2、袁枚与王廷享
袁枚在《随园诗话》卷十四中收录了王友亮二兄王廷享的《病起》、《示儿》二首诗,已见上引。王廷享,“字于庭,号愚溪,又号约斋,贡生,任工部虞衡司员外郎,以子候选道职衔诰赠中宪大夫。……事迹详《志乘》及袁太史枚所撰《家传》。”⑤袁枚为王廷享所作的传记全文如下:
“君讳廷享,号约斋,一字于庭,世居婺源之武口,再迁漳溪,随其父衣园公侨居江宁。生而醇粹,有践绳之节,与沾接者如坐惠风,不衣自暖。严己而宽人,虽门阑厮养,不忍以詈诟遇之。尤敦内行,事二亲竭其力之所能。至衣园公患痈,医称中有积瘀,非毒尉能攻,君以苦茗酒吸汲而徐引其舌以茹之,如是者三十日,须臾患遂霍然。继母郑宜人病久,殗殜在床,君事之如所生,凡蝉请碛之事,承意观色,圭撮不爽,宜人临终叹曰:‘斯堂也,其即颜为‘孝子堂’乎?’兄廷言守顺德时,困目疾,君视之面,舍重研而往,堕车折臂,几至危殆,乡里闻者皆为泣下。先是,衣园公好行善,所居邑北有浙岭,三浙江源也,险峭难逾,马契需不能进,公贮茶藓亭其间饷病渴者,君增一所于半山,题日“继志”,换子弟之能文而贫者训育之,俾登上舍。金饥木穰之年,减粜输粟,操量鼓以活戚邻,慕樊靡卿之为人。虽少即入泮,长循例课部郎,而道韵平淡,不意进取,家居二十稔,若将终身焉。知至弟友亮成进士官秋曹,驰书相延,君始幡然日:‘未报者国恩,难得者兄弟。吾以服官政之年应友于之召,岂不两顾俱酬耶?’遂入都补工部虞衡司员外郎,不二年而卒。君溺苦于学,每有吟咏,藻思千绵,足掩群雅,《随园诗话》中所采甚多。其他医卜及形家言,靡不宣究。子二人,长煊、次炳早卒,一女,二孙。寿五十六,娶齐氏。论曰:‘君兄弟三人,皆怀文抱负有古贤风,余交乃季友亮早,故得通书于君,一见便修抚尘之好,文宴过从,时相谐际。以吾一日之长,常思将身后托君,而不意君之反有托于余,仕未尽其用,交未馨其欢。呜呼惜矣!昔人云:荀君虽少,后事当托钟君。’其信然耶!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改知江宁县事甲子科江南同考官钱塘袁枚撰,赐进士出身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充丙子科顺天乡试丁丑科会试同考官钱塘梁同书书。”
由于袁枚的《小仓山房文集》、《外集》均未见收录此文,因此笔者从《武口王氏金源山头派支谱》全文摘出的上述王廷享传记,显得弥足珍贵,可补《袁枚全集》之不足。
王廷享少年时即喜作诗,其诗风格也是清新雅淡。逝世后其遗诗由长子王大煊梓刻出版。王友亮为之作《仲兄约斋诗草序》称:“仲兄约斋工部少嗜为诗,平居得一二联即辍。与人酬和,或顷刻数篇,而懒自捃拾。余屡以为言,答曰:‘吾即景娱情耳,非敢以诗人自命,奚存稿为?’乾隆丁未仲冬,兄卒于京师。戊申春,兄次子嘉黻扶榇南旋,余即以裒集遗诗为属。逾年,嘉黻亦亡。越三年,其长子煊始得兄乙未、乙巳两游草见寄,将校正付镌。余复出箧衍所藏十章,合为一卷。嗟乎!使兄诗尽存,当不下千余首,今所搜罗,仅逮十分之一,良可悲已。然非煊之求之早、辑之勤,将并此区区者亦弗能觏。赖其保有是编,俾吾兄精神意气至今犹仿佛遇之,则又转悲而为幸。夫诗于人小道耳,或留或佚,若有数存乎其间,又况大于此者哉!余既幸兄诗不至尽泯,且嘉煊能克彰先美,为之久远传也。述其颠末如此。至兄诗清新雅澹,一如其人,览者当各有取焉,无俟余之词赘矣。”
笔者尚未能够见到王廷享所著《约斋诗草》刻本,因此亦无法得知王廷享具体的诗歌风格如何。但是《晚晴移诗汇》收录有王廷享的两首诗并有简短小传:“王廷享,字于庭,婺源人。有《约斋诗集》。”收录的《顾亭林访陈顾侍郎野王遗迹》诗二首,其中第一首如此写道:“海隅风物纪来真,策策探幽不厌频。浮世难逢千岁鹤,断碑如对六朝人。沧桑几度名犹在,金紫何缘梦再亲。寂寞亭林湖畔冢,只余荒寺伴青磷。”第二首:“禅关寂寞几更迁,尘幌萧然古佛边。一旅勤王悬日月(侯景之乱,公倡义讨贼),千秋护法黯风烟。清光渺渺平湖远,灵迹悠悠片石传。为问九原逢故主,舍身曾否到诸天。”上述两首咏史怀古诗,抒发了作者到吴江县顾亭林湖畔的宝云寺探寻凭吊南朝梁陈时期著名学者顾野王(519-581)时的感慨,表达对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沧桑陵替的千古之叹,同时表达对顾野王勤王高义的追慕之情,全诗章法谨严,用韵工整而流畅,足见王廷享的诗歌功底。 3、袁枚与王廷取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收录了王友亮堂兄王廷取的不少诗歌:“王濯亭廷取别驾,顾亭太守之弟也。有《瓶花》一首云:‘一枝浓艳胆瓶中,习习春生几席风。莫怪无根易凋谢,人情只爱眼前红。’余道:‘此诗与翁承赞《咏僧寺牡丹》相同。’其词云:‘烂漫香风引贵游,高僧闲步亦迟留。可怜殿角长松色,不得王孙一举头。’均有寄托可喜。别驾又有《文殊台》诗云‘文殊台上日初曛,翠影岚光看不分。片石尚堪容独坐,坐寒三十六峰云。’《东溪山庄》有句云:‘剩有好山供望眼,自来胜事属闲身。’俱可爱也。”据袁枚称,王廷取的诗歌曾获得当时众多人的争相传诵:“曹剑亭侍御《胥江》云:‘市近人声杂,船多夜火明。’王廷取太守《沙河》云:‘危巢双燕宿,破屋一驴鸣。’汪守亨秀才《佛寺》云:‘塔影冲霄直,亭阴向午圆。’王麓台司农《题画》云:‘蛟龙疑有窟,风雨若闻声。’此数联皆闻人传诵,而余爱之,故摘记者也。”
根据婺源漳溪王氏族谱资料,王廷取,“字又介,号濯亭,由贡生选授四川宁远府盐源县知县,恭遇覃恩敕授文林郎,调任雅州府雅安县知县,大计卓荐,题升叙州府马边理民通判,又遇覃恩授承德郎,丁母艰。大兵平定两金川,奏留办理粮务,服阙题补顺庆府通判,历任冕宁、名山、邛州、重庆嘉定,素著循声。”又据乾隆壬午科举人、湖北巴东知县、亳州人梁蠛所撰的《濯亭公传》,王廷取“援例宦西川,初任盐源,课农兴学,善政毕举。盐源故蛮俗,女子婚嫁之翼日,回母家力作如佣人,纵之归乃归,不则终其身弗获觏夫面。公怜之,令有逾二十未于归者,罪厥父母。一境化之,左近蛮民亦无怨女。公因事抵蛮地,蛮男妇竞进酪浆,公酣之无少隙,蛮男妇伏地观呼,日:‘吾昨卜鸡骨,兆得大恩庇,今果然。’盖边鄙之民不啻伐柯九鼠遗意也。缅甸之役,牛马取给川省,大宪以成都采办多费,盐源界云南,遂檄公及温江范公采办达军前。箐路险阻,又酷暑,路毙者众。范公该赔之项,大宪令省属摊赔。或谓公不得独受累,盍言之,公曰:‘军国大事夫何言。且向不累川民,岂今累川官。’挈家赀偿五六千金无难色,而公之家自是愈萧索矣。旋调任雅安,德政如盐源时。兵备道白公、郡守胡公深相得倚之,如左右手,以卓异通判马边,未半载,丁内艰。去时,王师有事金川,大宪素稔公能,奏留军前办镶务。凯旋,以劳勋晋一秩。服阕,遂补重庆通判,又调顺庆。顺庆多僧徒,例属通判统辖,治较前历任时倍简易,公安之,‘昔以家济官,今并不能以官为家也。’亦悉听之,屏绝酒肉。时与高行僧煮茗焚香,翻贝叶绎梵语以自广。忽一日手书寄子寿同于成都,曰:‘吾迩来顿悟西来,大意家口累汝,勉之。’此遗嘱也。越日异香满室,端坐而逝。诸僧谓公来处去云。公天性孝友,能文章,典雅有奇气,诗稿其富,唯《抱冬斋俳语》、《濯亭行路草》已刊行。癖嗜藏奔,历任都邑,恒以图籍及古书画自随,汗牛充(栋),见者谓果赢余。不知赀产巨万,赈饥蜩急,唯意所推,宦后又尽耗西川。尝语人(日):‘乌啼猿啸之朝,月郎风和之夕。长江源山一杯水,润吟吻沁诗脾。数十年来,尽人消受,如是僧以为如是,是亦足矣。’”王廷取的仕宦实绩,亦可见于光绪《盐源县志》:“王廷取,字濯亭,江南婺源贡生。居官仁慈,听讼明决,麦雪桑星,赋薄都劳,佛眼蛮花仡象,诗清总杂仙心。松外县乃羁縻旧地,胸罗李文饶双璧之图;竹枝词如《风俗新编》,手续范守已《九夷》之考,邑人颂之。”根据光绪《盐源县志》的评价,王廷取为官仁慈,且喜欢作诗、喜欢研究民族历史,其诗歌风格“总杂仙心”,多有超逸洒脱之作;但又能够注重考据,对花仡佬、“松外蛮(么些蛮)”等西南少数民族历史和民俗多有考证,兼具学人诗的特点。
由于长期远宦西川,王廷取的诗歌自然免不了大量描写川西南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大凉山地区的鸟道荒芜以及仕宦旅途的艰辛,亦多有旅途中触景生情、咏史怀古之作。比如路过昭化(今四川广元)时,写下了《昭化夜泊有感何易于腰笏事》一诗:“画船春泛益昌城,县令前驱亦世情。底事至今传崛强,一山如笏插葭萌。”益昌城指旧昭化县城,本汉葭萌县地,刘宋置益昌县,属白水郡;“县令前驱”指唐懿宗咸通元年(860)益昌令何易于插笏于腰间为民挽舟事;“崛强”,刚强、刚直;“一山”,是指县西十五里的牛头山;“葭萌”,指葭萌关,亦称天雄关,在牛头山腰。这首诗写益昌县城外的风景,寓情于景,抒发了对唐代贤吏何易于的追慕之情。在桔柏渡,王廷取还写下一系列组诗《桔柏津暴涨待渡口号六首》:“不羡芙蓉水,门临桔柏江。夜来春雨足,山绿近山窗。”“江水碧如油,清光自上楼。今朝妆镜失,不见照梳头。”“昨夜倾盆雨,郎行应知暮。何如溪水干,郎只在家住。”“望夫原化石,妒妇亦成津。不畏风波恶,莺花何处春。”“欲别难为别,吞声古渡头。妾心同此水,相送下渝州。”“渝州隔千里,终费金钱十。何不上朝天,去迟来则速。”这首组诗亦多写景咏史,夹叙夹议,借景抒情,对嘉陵江和白龙江流域的历史人物和事实多有所阐发。光绪《盐源县志》卷十二亦收录有王廷取的《盐源杂咏》竹枝词共计15首,均详细描绘了盐源的物产情况、民风民俗和民瘼疾苦,其中最后一首云:“荒凉古县入山深,鸟道羊肠仔细寻。作个冷官差不俗,一年冰雪四时心”,表达了自己虽执宰穷县,但却甘愿秉持冰清玉洁操守的积极上进心态。据婺源漳溪族谱和《婺源县志·艺文志》的有关记载,王廷取的著作至少包括《抱冬斋俳语》、《行路吟》、《雅乘志余》等多种,可能《抱冬斋俳语》和《行路吟》刊刻出版,可惜笔者未能见到其刻本。王廷取的诗歌如今已经不能见其全貌,但却散见于当时的各种诗话和后来编纂的地方志。比如,法式善《梧门诗话》收录有王廷取的诗歌:“王孺歌(廷取)字又介,婺源人。为四川盐源令,升马边通判,卒于官。五言《江宁道中》云:‘堤疏宜补柳,山断恰安亭。’《平坝》云:‘宦情从病减,归梦人秋多。’《武侯祠》云:‘报国出师表,传家戒子书。’七言《长干》云:‘飞鸟自沉孤塔外,古松曾覆六朝来。’《猓猡关》云:‘恶木阴中回夕照,寒蝉声里曳残秋。’”《飞仙关》云:“澄江日出风初定,远树天低雨欲浮。’五律《大渡河》云:‘古戍当奇险,岚光印浪文。汉夷双郡合,南北一河分。石废韦皋累,烟荒马岱坟。渡泸须考据,遮莫信传闻。’《林口》云:‘人家依领住,林口客初经。无雨云常湿,闭门山亦青。衣边风瑟瑟,镜里髯星星。尚有登天路,携筑人杳冥。’绝句‘重城咫尺阻奔澜,暂息蒲团夜正闲。凉雨渐收僧人定,半江残月一楼山。’少时客苏州,作《五人墓》长歌、《白云泉》五古,脍炙人口,惜不能记忆耳。” 王廷取卒后,王友亮从旧箧中找出王廷取的诗歌旧作,抄录为一小册,并为这一小册遗诗作序,内称:“从兄濯亭少孤,挟先赀侨寓吴门,储书甚富,一览即记,不事举子业,以诗酒自豪。尝游虎丘,诸侣寻芳逐艳,兄独诣五人墓,酌酒悲歌且泣,日暮家人始踪迹得之。又至邓尉探梅、具区观荷、联帆樯载宾客为十日之饮,兴酣落笔,袒跣大呼,沙鸟皆惊起,当时传以为狂。既而家益落,乃入赀为四川盐源令。久之调雅安。稍迁马边通判。蜀中山水瑰奇,兄从宦期间,益自喜。簿书之暇,吟咏倍数于前。年五十卒于官。两子皆幼,不知收拾,遂致散亡。兹于箧中得数小帙,乃余应京兆试时。兄以荐卓异来都所贻者,在兄生平譬若骥之一毫、虎之一斑耳。嗟乎!兄诗颇自矜惜,每脱稿必命小胥分录藏之,亦思有以著闻于世,一旦身死泯灭而无存,是谁之咎哉?天下之士慷慨自期,而事不副意者十常八九,不独诗然也。余之癖与兄同,行且自念矣。”从王友亮为王廷取所作的遗诗序可知,王廷取也是性情中人,其诗也多阐发性情,正好与袁枚所倡导的性灵诗说不谋而合,因此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多有采撷,这亦是情理中的事情。
(二)袁枚与王友亮子辈的交往
1、袁枚与王麟生及其妻孔静亭
袁枚广收诗弟子,始于乾隆七年(1742)外放江南任县令以后直至病故。袁枚自称“以诗受业随园者,方外缁流,青衣红粉,无所不备。”在随园闲居之后,袁枚更是广收男女弟子,近代学者刘声木曾指出:“袁简斋明府枚当日以诗学号召后进,上自名公巨卿,下至贩夫走卒,贱至倡优,莫不依附门墙,竞言袁氏弟子。”其中的男弟子,据《随园诗话》、《随园诗话补遗》等历史资料明确有记载的至少有二十余人,其中包括婺源王友亮次子王麟生(1771-1798)。根据张问陶为王麟生《补梅书屋诗草》作序称:“香圃诗笔清艳,初师随园老人,得其圆妙,既而性情渐定,又以痼疾闭门,诗思益进。惜抑郁早逝,所存无几。吾知后之读是集者,不独赏其诗,当同惜其人也。”可知王麟生确实曾经直接是从袁枚学习作诗,但由于抑郁早逝,当时人都倍感惋惜。王麟生应该多次到随园学诗,对袁枚执弟子礼,江西新城学者陈用光曾追忆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在随园结识王麟生之事:“癸丑岁,予识香圃于随园座中,各交数语而退。余居金陵数月,未能数见香圃,然固已识其才偏,足嗣葑亭先生家学矣。”王麟生创作有《过随园》二首:“春过清明兴未消,寻春游子马蹄骄。柳如代主迎宾客,都向东风乱折腰。”“笆篱低映翠微湾,有客寻春独叩关。两岸桃花红不断,踏青人上夕阳山。”对于随园春景,王麟生当最熟悉不过,不仅上述在清明之后到随园寻春,还曾多次到此踏青,绘声绘色写下《随园春晴》:“每到随园引兴长,况当春半好风光。迟迟日上山容懒,习习风来蝶意忙。绕屋柳深三径色,出花鸾破一林香。寻芳游子知多少,好句应教十倍偿。”袁枚在随园曾多次张灯设宴,王麟生可能因为年纪尚小未能参与此前的张灯节日,但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的二月初十日却得以亲自参与观赏张灯,喜不自胜:“灵光迟谒恨当年,听说张灯兴欲颠(先生宴已数次矣,麟皆不得与)果是智珠操在手,高低疏密总天然。”“万斛春光一夕清,长廊低槛彩齐生。灯花似解游人意,到得更深分外明。”
王麟生作诗,多有佳句,被袁枚采入《随园诗话》:毛俟园咏《临帖》云:“窗开浓绿里,纸展硬黄时。”《把钓》云:“为贪临水去,不羡得鱼归。”陶怡云《待月》云:“疑有树遮帘预卷,要迎风坐榻频移。”《曝书》云:“开函忽见干蝴蝶,藏自何年记得无?”王孑L翔《待月》云:“松径日斜移榻早,水亭灯上放帘迟。”岳树仁尤长于结句,《待月》云:“徘徊不见姬娥面,树密墙高最恼人。”《把钓》云:“忽见水中添一影,始知客到把头回。”《避蚊》云:“营缘有隙争先入,钻刺无功更乱哗。还是青蝇知去就,不来水竹野人家。”
根据婺源漳溪王氏族谱资料,王麟生,“原名汝麟,字孔翔,号香圃,附贡生。乾隆辛卯年八月初五日生,嘉庆戊午十一月十八日卒。娶孔氏,句容太仆寺少卿孔毓文公女,卒合葬江宁雨花台破山后癸山丁向。”王麟生一生苦短,耽于诗酒以至早卒,但亦曾学诗于袁枚,据清代著名数学家张敦仁为王麟生所作的传记:“公讳麟生,字孔翔,号香圃。少天资过人,博通经史、诸子百家书。未弱冠入邑庠,贡成均,以诗受知于随园先生。嗣以父供职京师,公随侍养。得从吴谷人、法时帆、张船山诸前辈游相倡和,而诗学益进,既连试京兆,下第,归而悒悒不乐,终日寄情于饮,因是遂成痼疾。……迨通政公没于京邸,公闻讣,一恸几绝,哀毁骨立,遂不起,病中诗云:‘自信并非今世孽,可堪才作少年少’之句。卒年二十有八。易箦时重闱具在,嗣续尚虚,凄惨不堪言状,阅二十九年,以胞弟子为祀。道光六年请于朝,赐赠河南河北道,嫂孔氏赐赠恭人。存有《补梅书屋遗诗》,附刻《双佩斋集》后。”再据民国重修《婺源县志·人物·文苑传》记载:王麟生“赋性聪颖,经史淹通,诗文操觚立就。性耽吟咏,著有《补梅书屋诗草》二卷。”根据何道生的理解,王麟生的诗才乃是家学传统使然:“琅琊世胄果无伦,文度翩翩膝上身。八斗才华千卷学。一家风味六朝人。鲤庭诗自传宗派,尘柄谈真辟俗尘。久矣神交劳梦寐,争教一见不请亲。”何道生此处引用《论语·季氏》关于孔鲤“趋而过庭”的典故指出,王麟生的才学,乃得自其父王友亮的教导。
王麟生的诗歌总体上以清艳凄怆为主。《晚晴移诗汇》亦收录有王麟生的一首诗:“王麟生,字孔翔,号香圃,婺源人。贡生。有《补梅书屋诗草》。《二月初五夜雪》:‘空阶三寸雪,小阁一枝镫。夜色静如此,春风来未曾。榻虚衾似水,杯浅酒成冰。归梦向何处,江楼最上层。’”法式善认为王麟生的诗歌以七言律诗见长,其创作风格颇为清新远致,一如其父王友亮:“王秀才麟书字香圃,葑亭太仆子,性不羁。诗刻露清新,读者为之掩抑。古体不如律诗,七言尤佳。如‘绿杨堤上二三里,红叶村中一两家’、‘山影偶然成雾气,芦花一半作秋声’、‘落霞浸水有余色,远树过蝉时一声’,皆饶有远致,此云林于无笔处有画也。”而且,在当时人看来,王麟生的诗歌比王友亮更加出自个人性情,更加不囿于心胸:“夫世竞言诗人之诗矣,先生(指王友亮)论诗必本于言与行,相顾而征于修辞,以观其所发,此宜为世人之所迂。而香圃顾乐就之论诗,不可谓有固然为己之思者与。而不得其年。”在同辈诗人张问陶看来,王麟生作诗亦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好饮酒、酒量较大:第二是能够信手拈来险韵、善写“奇诗”:“颠倒群儿太不狂,酒酣磊落见王郎。手中诗卷惊时辈,梦里江声绕故乡。人好无惭名父子,眼高须避少年场。文心要自争千古,何止随园一瓣香。”“一枝斑管遁挥毫,秉独膦吟意气象。研北瓶花同我供,市南酒价为君高。无人赞处奇诗出,信手拈来险韵牢。肯信雕虫真小技,古今从不废风骚。”“便使飘然思不群,难将身事掇浮云。持家好续宜男妇,人世休抛合格文。一代才人终寂寞,百年生计本纷纭。寻常莫看齐梁史,恐有清谈欲误君。”“风尘小住且徘徊,潦草诗情酒一怀。好友每从无意得,虚名也似逼人来。正愁懒性难以世,敢以间宫说爱才。十载京华谁谟我,自今怀抱为君开。”据法式善总结,王麟生短短的一生嗜酒如命,但可能由于“连试京兆”而屡荐不售,心情抑郁,每日只能借酒浇愁,酒后作诗因此多有凄怆之音:“香圃明经为葑亭太仆仲子。工近体诗,尤工七言,尝问字于余。余居距宣武门外十里许,香圃尝冒雨雪,策蹇至宿余家,竞夕讽咏不辍,益嗜学其天性也。然每遇觞宴,辄若有不释然者,所为诗多凄怆之音。既连试京兆,不售,归遂得疾。迨太仆殁,而香圃乃不起矣。余校太仆遗集,甫竣,香圃弟竹屿更出君诗,乞选定。翻阅一过,余曩所加墨者散失过半,竹屿辑而录之,其孝友可感也。才之难得,而游处之乐过时。遂有今昔存没之感,余盖为之掩卷三叹云。” 王麟生不仅本人受业于袁枚,还曾携带其妻孔静亭前往随园学诗,孔静亭亦曾随王友亮妻潘氏前往随园赏花,袁枚曾叙述道:“句曲女史孔静亭,退庵太仆之幼女,王孔翔公子之室也。敷腴窈窕,有大家风。辛亥春,随其姑潘夫人来园看花,家人交口誉之。性尤爱静,工诗。记其《寄外》云:‘一别看看数月期,孤灯独坐泪如丝。多情最是天边月,两地离愁总得知。欲写相思寄锦笺,徘徊无语倚窗前。劝君莫失芙蓉约,辜负香衾独自眠。’皆性灵独出。今年六月,忽咏《残荷》云:‘丰姿昨夜尚堪夸,开落无端恨转加。早识今番摧太急,不如前日不开花。’孔翔讶为不祥。七月间,竟以产难亡。古人所云诗谶,其信然耶?孔翔哭以诗云:‘怕见秋尘点镜台,深闺依旧绮窗开。有时忘却人长往,疑是归宁尚未回。’”王麟生从京师回金陵,还帮忙为袁枚在京师的女弟子带回书札,也成为袁枚与都中女弟子交往的信使:“王孔翔秀才自都中归,有添香女史马翠燕者,托其带寄手札一函,诗词三种。不料三千里外,闺阁中犹燕随园一瓣香,尤足感也。”
2、袁枚与王大煊
根据目前传世的珍贵手抄本《袁枚日记》记载,乾隆五十九年(1794)甲寅二月起袁枚离开江宁出游天台,其中王大煊、王麟生等人陪同。该手抄本日记共一册,又名《随园纪游册》,记载了乾隆甲寅年二月初七日离开江宁至五月二十四日返回江宁的出游情况;乙卯年(1795)往如皋笔记。二月初一日从江宁出发,记至二十九日抵仪征止;闰二月往杭州笔记,初八日从江宁出发,至五月二十七日返回。该日记记载了这两年间数个月的纪游活动,史料价值弥足珍贵。之所以珍贵,乃是由于此日记毫无粉饰,记录了袁枚出游过程中的真实活动,正如晚清学者俞樾(1821-1907)在该日记前面的题诗所言:“友朋投赠见情深,此老能存坦白心。记载分明无讳饰,几般礼物几封金”。如乾隆五十九年(1794)甲寅“二月初七日。午刻同霞裳下船,肩舆同送下船者怡云。香圃、香岩、方甫参、汤金俞四君,先已在船侯送。王香田、罗葆斋先登舟,开船至下关而泊,谈至初更而别。”“初八日,逆风开船至观门,泊燕子矶前。巳刻同香田、葆斋、霞裳游永济市、悬崖撒手,壁上见刘松岚诗二首……饭后与香田、葆斋、霞裳同游十二洞之第一洞。……午后食芋头,葆斋烹徽州茶,霞裳含之甚甘,共谈至二鼓而别。夜来雨达旦,睡颇安,而吐痰甚多。与霞裳弈二盘,一胜一负。”“十一日。偏风。开船后渡江,船中长桌皆倒。午后到仪征……”“十三日,黎明开船,行四十里而住。着棋一盘,输廿六子……午后复开船,香田病已两日,不能同行,辞回南京,送程仪一函。看其挂帆而去。风甚利。”⑤根据上述《袁枚日记》,王大煊曾于乾隆五十九年二月初七日至二月十三日陪同袁枚出游。直至二月十三日到仪征后因病不能同行,王麟生亦于二月初七日到下关码头送别,这是目前所见袁枚与王大煊直接交游交往的最主要文字材料。
王大煊(1757-1818),“字养中,号香田,又号炯岩,名煊,贡生,诰授中宪大夫、候选道,以义赈议叙钦加纪录一次……以侨居金陵,葬上元县南郊之潭塘乡。”清代著名科学家、婺源人齐彦槐为王大煊所撰的传记称:“君讳煊,字养中,号香田,晚号炯岩。裔出宋军器大监炎,世为婺源人。祖文德,平阳府同知,侨居金陵,因家焉。考廷享,工部虞衡司员外郎,生丈夫子二,君居长。幼而岐嶷,性敏悟,就外傅,读书辄目数行下。成童后,与仲弟春潭君以文行相切蒯,思以文章经济表见于世。据案危坐诵读,阅寒暑,靡间体赢削,善病。母夫人苦禁之,恒匿灯帷中,夜诵勿辍,以是得目疾。工部公延医疗之,得少瘳。爰命弃举子业,援例贡成均。君自是一意承堂上欢,侍洁白之养,暇则肆力于诗,兼工词,余入宋人阃奥。工部公赴阙补官,令董家政,承臬秉矩,颧若画一。工部公得纾内顾忧,展采错事,殚职于公。甲寅岁,以叔父通政公官京朝十余年,人都候起居。以诗质于吴谷人(锡麒)、张船山(问陶)两先生,皆击节叹赏,尤重君有经世才,劝筮仕卒,幡然归冥,鸿高翔志,敦名教,君实有焉。钱塘袁简斋(枚)先生居金陵,为时诗坛盟主,君以诗受知先生,称入室宾,与诸名流揽环结佩,订桥札之好,声誉满大江南北。然君虽性好风雅,家务益治,知人善器,使子母奇赢,亿则屡中。秉家政几二十年,克绍前业,而益恢宏之。……船山太守(张问陶)之寓于吴也,寓书谋卒,岁资君如所贷助之,迨其殁,君既厚赙矣,又重赆之,俾得归葬于蜀,其笃于故旧,生死不渝,多类此。……生平无他嗜好,惟笃爱书画收藏之富甲东南,遇名迹即蠹楮断缣,必不惜重价购之,付佳工装池什袭。尝日:‘古人一艺之圣,精神寄焉,吾目击其零落,而不为护持,将古人之精神,自此尽矣,一为拂拭,其流传又可数十百年,是犹起将死之瘠而续之命也。’意为周弁、阳都、南濠诸公所未道,可谓好古笃、用心仁矣。万和圃学使、许秋岩(兆椿)侍郎、张古愚(敦仁)太守先后莅江宁,以通家好,慕君鉴藏,时枉驺从,君出书画相与评骘,清谈竞日,未尝干以私,人咸高之。”
由此传记亦可知,王大煊虽为儒商,但贾而好儒,喜欢作诗、喜欢收藏书画,家富藏书,与袁枚、张问陶、吴锡麒等著名诗人均多有交游交往且对张问陶的资助生死不渝,还曾“以诗受知袁简斋先生,称入室宾”,可惜笔者未能获见王大煊的诗歌作品。从张问陶写给王大煊的唱和诗看,王大煊的诗歌创作亦多发自性情,比如《赠王香田(煊,葑亭给事之侄)》:“车马声中暂结邻,但能相见总前因。乌衣驰誉多名士,采笔留题半美人。笑我论交常落落,听君谈艺最津津。何当买取金陵酒,同醉秦淮梦里春。”《寄香田》:“话到秦淮醉不支,清狂长记送君时。花前笑语如相忆,别后情怀自可知。牛背眼光应早试,锦囊心血肯无奇。生憎标格诗同好,累我逢人说项斯。”
3、袁枚与王凤生
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年三月初二日袁枚八十诞辰,王友亮三子王凤生、王友亮的女婿江宁陶悦涣等诗人,均投赠有祝寿诗。由此可知,袁枚与王友亮的子辈亦有直接交往。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亦收录有王友亮第三子王凤生的诗歌作品,其时王凤生年龄尚未弱冠,却已经能够写出隽永之诗:“葑亭给谏之次子王凤书,年十七,孔翔之弟也。《噬无题》云:‘倚舟春思正徘徊,恰值仙郎觌面来。待要郎看还似怯,半窗斜掩半窗开。’《北渡》云;‘北过黄河不见山,谁知此地有峰峦?抬头绝似人离久,分外搴帘要细看。’又‘村僻犬惊车辙响,地高鸟近屋檐飞。’句亦佳。”袁枚八十诞辰,王凤生也撰写有祝寿诗,其寿诗题为《寄祝随园先生八十寿》,但袁枚在后来编辑时题王凤生为歙县,实误,当署婺源或徽州。 根据“王凤书,年十七,孔翔之弟也”一句,结合婺源漳溪王氏族谱资料关于王凤生(1776-1834)生卒年的记载,笔者推断袁枚这则诗话应作于1793年;凤书当为“凤生”之音误或笔误。
王凤生,字振轩,号竹屿,清代嘉道年问著名水利专家,历任嘉兴府通判、浙江温台玉环同知、乍浦同知、河南归德知府,彰卫怀道、两淮盐运使。据《清史稿》记载:“凤生以仕为学,尤笃好图志,成浙西水利图说备考、河北采风录、江淮河运图、汉江纪程、江汉宣防备考、淮南北场河运盐走私道路图。每吏一方,必能指画其形势,与所宜兴革。四方大吏争相疏调,少竞其用,惟治淮盐尤为陶澍所倚藉焉。”婺源漳溪王氏一族到王凤生取得了两淮盐运使的最高官职,其家族社会交际网络继续拓展,王凤生与当时的封疆大吏林则徐以及俞德渊、魏源等人都有很深交谊,林则徐对王凤生极为赏识,在许多经济事务改革上曾听取过凤生的意见,还曾多次为王凤生题词题诗;1834年,王凤生卒后,林则徐曾表示哀悼,据《林则徐日记》(乙未道光十五年):“五月初五日,闻王竹屿于四月二十四日在金陵作古,殊为惜之。”魏源为王凤生撰《两淮都转盐运使婺源王君墓表》,林则徐特为其手书墓志铭。王凤生一生以水利治理和基层治理的学术著作为多,诗歌作品相对较少,但亦可散见于其有关著作中。
张问陶曾为王凤生画扇题诗:“君家兄弟诗奇好,不敢题诗远寄怀。戏写江南山一角,累人几夜梦秦淮。”同样,性灵派后期代表人物张问陶在给王凤生的赠诗中,对婺源漳溪王氏的诗歌创作和诗歌成就给予了笼统但很高的评价。
4、袁枚与陶怡云
陶涣悦(即陶怡云)是王友亮的女婿,也是袁枚《随园诗话》里有记名的诗弟子,与袁枚多有交往。根据刘锡五《题陶怡云诗卷》(四首)第一首:“孤标秀迥绝纤埃,展卷朝岚爽气开。万笏仓山青未了,一支飞渡大江来(怡云为随园高足)”④后面这个注释,可知陶涣悦乃袁枚诗弟子。乾隆五十年(1785)乙巳三月初二日,袁枚七十大寿,陶涣悦作有祝寿诗《为简斋前辈七十寿》四首,其中第一首云:“三月正当初二日。先生刚庆七旬时。卅年故吏齐倾酒,五代门生各献诗。景物怡人天气暖,笙歌留客夕阳迟。夭桃浓醉春风里,千书红开近水枝。”通过该诗“五代门生各献诗”一句,可进一步确知陶涣悦为袁枚诗弟子无疑。袁枚《续同人集·宴集类》收录有陶涣悦的《随园看芙蓉,分得“声”字》长诗,其中称:“何处芙蓉好,随园久擅名。盛开当令节,高会聚群英。……诗人皆弟子,花福羡先生。”可知袁枚经常以赏芙蓉、看梅等主题,召集诸多随园诗弟子到随园集会,其中陶涣悦等诗弟子参与此次观赏芙蓉花的盛会。
袁枚在与各地域诗人交往过程中,除了经常对诗人的作品加以删改指点并以自己创作的诗文集相赠外,还经常将文具、书画作品和各种时尚日常家居用品赠送给各地诗友,其中曾将葛纱赠予陶涣悦。陶作文答谢:“宿雨初晴,溪光潋滟。薰风扇午,夏日舒长。拟过名园,执疑经而问难;忽来仙使,赍细葛而遥颁。……先生忽以两端见袭,片札偕临。色同向日之葵,轻比秋蝉之翼。有似于木桃之投,永以为好也。不敢辞长者之赐,再拜而受之……”乾隆五十二年(1787)丁未八月,袁枚的玉尺被偷,婿陶悦涣在旧肆购得此物,物归原主,袁枚作诗记此事。除《小仓山房尺牍》收录有《答陶怡云送蟹》等书信往来外,上海图书馆藏钞本《清代名人尺牍》收录有袁枚致陶怡云信札10通。
乾隆五十二年(1787),陶涣悦《自怡轩初稿》刊刻出版,袁枚为之作序称:“十余年前,叶书山庶子向余称京山同年之孙之才,其时怡云初胜衣耳。执箕膺捣,进止安雅。已而入泮,受业于辛楣、抱经两先生,俱口其才不置。怡云好吟诗,尤好吟余诗。”可知陶怡云乃陶绍景之孙,曾就学于当时钱大昕、卢文诏主讲的钟山书院。
陶涣悦(生卒年不详),“字观文,一字怡云,江宁人,绍景孙。嘉庆十二年(1807)与弟济慎同举于乡,官至户部郎中。与洪亮吉友善,亮吉被滴戍,涣悦为题《万里荷戈集》。著作有《自怡轩初稿》四卷,乾隆五十二年(1787)刻本。”陶绍景,江苏上元人,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任松溪知县、乾隆二十七年(1762)任台湾知县,后官至淡水同知。又据同治《江宁府志》,陶绍景,“字京山,号慕庭,江宁人。性至孝,年十二母疾,割股疗之。乾隆三年举乡试第一,选云南大姚知县,调永善,以忧归。服阙,补福建松溪知县,调台湾。其在云南,民风朴陋,务以德为化,及至福建,民诈很健讼,乃以严法绳之,而两境皆治。嗣摄淡水同知,任满当迁,遽引疾归。乾隆五十年大荒,以千金遍散族人。家居几五十年,温温长者,口未尝言人过。嘉庆三年重赴鹿鸣。年九十有六卒。临没,召诸子日:‘吾家幸尚温饱,凡遇可以济人事情,勿吝赀财贻钱虏羞。’素工制义,与同县周际昌齐名,刊有《陶周合稿》。际昌字筠溪,由举人考取内阁中书,性倜傥,居京师十余年,未尝干要人,与人交有不可意,即闭门绝之,以此积与俗忤。年五十余卒。曾孙恩,字春桥,诸生。绍景孙涣悦,字观文,一字怡云,嘉庆十二年与弟济慎同举于乡,官至户部郎中。阳湖洪亮吉,其契友也。著有《自怡轩小稿》。时与亮吉友善者,句容则有王吉士、王廷俞,沈衣言、朱镛、镛侄潞、骆三奇、杨凤翔,皆诸生。镛字筠谷,好金石,阳湖孙星衍亦重之。及亮吉在京师,则江宁孙溶尝为之主。溶,乾隆四十五年举人,充四库馆总校。又燕以均,字山南,亦江宁人,以诗与之唱和。已而亮吉被嫡戍,则江宁陈淳送至保定,临潼知县上元阮坦迎候资给,其题《万里荷戈集》者,则上元孙韶及涣悦也。……涣悦子定申,字子静,生长素封,造次必以礼法,与上元方先甲、汪云官、李钧善为挚友,道气盎然,豪于饮,虽醉无惰容、无失言,以诸生举咸丰元年孝廉方正,癸丑之难死于贼。云官字纪君,兆虹之子也(兆虹见前志),亦诸生,孝友笃学,书有重名。先甲、钧善自有传。(《采诗汇》、《县志》、《北江集》、《粉槃录》)”
不难看出,陶涣悦能够拥有较高诗才,亦属陶氏家学之传。陶涣悦《自怡轩初稿》收录有其写给岳父王友亮的诗四首。第一首:“怜才蒙见许,感荷意非轻。每念提携日,常怀想望情。性随云共淡,心与镜同明。耿耿时滋愧,攀陪志未成。”第二首:“不得泥金报,空吟落第诗。穷通前数定,文字寸心知。柳绿迎东叶,花红向北枝。依依怜小草,也望惠风吹。”第三首:“身住蓬莱境,官迁听好音。疏灯高馆夜,佳节故乡心。宦况风云会,君恩岁月深。分将新雨露,留润旧园林。”第四首:“屈指江干别,于今倏五年。路三千里隔,月六十回圆。聚散原非偶,追随亦有天。高枝如可托,神注泰山巅。”由陶涣悦的诗歌作品可知,王友亮对这个女婿的文才十分认可,而陶涣悦对王友亮的栽培之情亦油然于表。 袁枚还曾将陶涣悦介绍给法式善,结识后陶涣悦将自己的诗集赠予法式善。法式善认为陶涣悦作诗深得袁枚的真传,具有强烈的“性灵”特色:“王葑亭婿陶怡云秀才(涣悦),持随园书造诗龛相访,人甚倜傥。翌日,饮葑亭寓斋,陶以所著《自怡轩诗》见贻,专主性灵。《咏月》云:‘天上一轮月,照愁复照欢。清光原一样,人做两般看。’《小睡》云:‘小睡得好梦,客到惊我醒。忘却闭山窗,落花堆满枕。’佳句如‘经风云似辞家客,向日花如得意人’、‘高檐向日难留雪,小室藏花易聚香’,真得随园衣钵者也。”同样,与陶涣悦同时代的诗人何道生也认为,陶不仅诗学随园,且深得性灵味道:“爱君冰雪净聪明,落笔千言一味清。诗派随园高弟子,家风彭泽古先生。黄香月旦无双品,白下风骚有继声。赠我琼瑶愧难报,金兰拟结岁寒盟。”
四、袁枚与其他徽州婺源诗人的交往
(一)袁枚与婺源徽商胡开熙及其子胡永焕、胡岳的交往
除了漳溪王氏外,久居江宁随园的乾隆诗坛领袖袁枚与侨寓金陵的其他徽州婺源人和婺源徽商也多所交往。其中,长期侨寓金陵的婺源徽商胡开熙及其子胡永焕、胡岳,两代人与袁枚交情亦均深厚。袁枚曾将胡氏父子仨人的诗歌同时采入《随园诗话》:“新安胡葆亭有旬日:‘千里雄心空似骥,百年衰族可无鸠?’余爱其典雅。后其子雪蕉比部《闻莺》云:‘细雨乍移江上舫,好春又放故园花。’方知胡氏诗学传家。渊源有自。雪蕉有弟岳见赠云:‘随口篇章皆绝调,及门弟子总传人。’”
袁枚《续同人集》收录了胡永焕的《呈简斋先生四首》。第一首:“倏然物外着闲身,落笔超超绝点尘。二百年来无此作,六朝山里有斯人。聪明得福谁云少?风月移情自有真。羡煞园中闲草木,落花流水四时春。”第二首:“弱冠词臣也白头。生平佳话总千秋。名将麟阁公侯并。诗有鸡林贾客求。香媛争行门下礼,好山都向暮年游。传闻海外仙龛筑,还忆蓬山顶上不?”第三首:“金石文章世共推,也怀私状乞题碑。远惭裴令酬千绢,肯比林宗溢一辞。先父有灵应不朽,喜心无限转生悲。传家第一仓山集,便是当年祖德诗(蒙为先父作墓铭)。”第四首:“王通门下荷裁成(葑亭先生),更听安昌丝竹声(瘦铜舍人)。两处风流怜后起,千秋绝业属先生。细川归海澜皆紫,秋月当天气自清。但愿聆音能识曲,敢辞立雪到三更。”胡永焕在第四首诗里明确指明自己是王友亮和张埙的学生,真诚希望能够得到袁枚的指导。胡永焕自小就擅长作诗,且多得佳句,法式善《梧门诗话》亦曾收录胡永焕的诗歌:“胡雪蕉,丁未进士。官工部主事。性嗜吟。幼时游西湖,《咏银瓶井》云:‘妾父死风波,妾身死古井。古井无风波,银瓶抱秋影。’一时传诵之。来京师,为瘦铜舍人所赏。尝和友人《九秋》诗,其《咏秋扇》云:‘漫向秋风怜薄命,却疑明月是前身。’座中皆为阁笔。”胡永焕年轻得志,自考取进士后,久居京师为官,直至因酒病发作、赍志而没,期间与当时京师乃至全国各地诸多诗友有着广泛的诗文唱和,散见于同时代诗人的诗集。
根据婺源清华胡氏族谱资料,胡永焕(1756-1805),“字奎耀,号雪蕉。工部营膳司兼都水司主事,清华人,九岁能文。既冠,府试第一,补郡弟子员。丁酉(1777)乡荐,丁未(1787)会魁,赐进士,以工部用。即勤习部务,充《四库全书》详校,精勘无少疏略,报满将补职,以亲老,乞归终养。服阙赴部补官,老吏见而相戒,先是在营膳司行走兼料估所制造库事,算法精熟,是以吏惮其严明。其兼都水司也,留心水利。甲子秋,河决冲家楼,因日夜讲求治河之策,以所见陈于当事,咸器重之,时采其论用焉。好读书,遇古人文字有关经济者,必抄录之。所著有《诗文集》、《丛话》、《古文抄》、《历代诗选》共若干卷。”“胡永焕,字奎若,一字奎耀,号雪蕉,婺源清华人。九岁能文章,稍长人王葑亭先生门学,既冠府试第一,补郡弟子员,乾隆丁酉科举人,丁未会魁、殿试中三甲第八十五名进士,历官四库全书详校官,工部营缮司行走兼料估所制造库事,兼工部都水司主事,留心水利。著有《龙尾山房诗集》六卷,《丛话古文钞》,《历代诗选》共若干卷。”
由上述婺源《清华胡氏总谱》之胡永焕传记可知,永焕为王友亮的弟子,少年时即受业于王。胡永焕的进士同年何道生亦曾指出:“婺源胡君奎若,同年同官,朝夕见相习也,乃稍稍以诗相倡和。胡君于诗为之甚勤,又甚工。余藉其切磋力,诗益多。而胡君之诗,实受于其乡王葑亭先生。”⑥嘉庆十年(1805)乙丑,八卷本王友亮的《双佩斋诗集》正式刊刻出版,袁枚、法式善、杨芳灿、何道生、张问陶、吴嵩梁、胡永焕、吴锡麒等为之作序,具体经过如下:是年三月,友亮子凤生(1777-1834)携《双佩斋诗集》稿二十四卷共计二千余首到京师,请法式善、杨芳灿、何道生、吴嵩梁、胡永焕分别予以删定,最终由吴嵩梁删定稿为八卷共计963首,后由胡永焕、汪桂(一林)、程仞兰、董小查、齐彦槐(梅麓)等婺源同乡“分校而登之”,“镂版京师。”是年三月八日,胡永焕为该诗集作序,落款为“嘉庆乙丑三月八日同里门人胡永焕”。
袁枚《续同人集》中亦收录有胡永焕之弟胡岳的《呈简斋先生》一首:“六朝风月一家春,身价千秋定此身。随口诗篇皆绝调,及门弟子尽传人。侵教山水消清福,多少公卿拜后尘。我谒灵光还未晚,先生年老更精神。”胡岳此诗一如其兄胡永焕的投赠诗,都是一名青年后生对诗坛前辈的羡慕、赞誉和祝福等诸多情感的流露,还期待自己能够得到老前辈的指导,从诗歌的创作水平看并不高明,但却符合袁枚选编《续同人集》的宗旨,因此得以录存。这恰恰是袁枚的高人之处,他善于在与诸多青年后学的交游交往中有意收集各种诗作,成就了他的煌煌传世作品。
胡永焕及其弟胡岳之所以能够在诗歌一途取得一定成就,一方面是得到王友亮、张埙等名师指点,另一方面也由于徽商胡开熙的家学传承和言传身教,正如上述胡永焕《呈简斋先生四首》第三首诗尾联所云,胡永焕之父、徽商胡开熙死后,袁枚为之作墓铭:“君姓胡,讳开熙,字士端,一字葆亭,系出陈胡公后。唐末节度使讳学公者,卜居徽州婺源之清华,世为清华人。祖应裴,父廷瑾,俱有隐德,以淑行闻。君生而孤露,修然自束,清嘘湛然,为大父所奇裳。教之诵习,博览竹素,志絮而行芳。乡里有难决事,咸就正于君。君苦食贫,假馆富人某,某有阋墙之衅,以千金怵君为左袒,君不可,晓以天伦大义,某色忿然,君遽辞归。采木黔中,出没毒淫险绝之地,滨于危者数矣,得圭撮之资,皆寄归供母……尝客毗陵……君好学工诗,记性绝人。少时登黄鹤楼,默识楼中翰墨,归录不遗一字。又能肆心广意以白钩考。尝与洪孝廉寿山见访山中,纵言及于方舆……有子三人:长永炽,早卒;次永焕;次岳;次永辉,皆训以义方……与永焕渡江,故犯险浪而行,日‘忠信涉波涛,胆可习也。’及永焕以丁未科进士候补工部主事,又训之曰:‘汝年小受国恩,惟勤以集吏事,谦以达众怀,其庶几不负君父耶。’”袁枚所作的墓志铭,展现了一个成功徽商是如何贾而好儒、如何教育子女成才的理念和实践,对深入了解徽商的精神世界颇具参考价值。 (二)袁枚与婺源诗人、书画家胡黄海的交往
根据目前传世的手抄本《袁枚日记》记载,袁枚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甲寅年二月起离开南京出游天台,其中三月初二日正好是袁枚生日。这一天其正好在苏州山塘,诸多诗友前来拜寿并备酒祝寿,而吴嵩梁和徽州婺源籍诗人、书画家胡翔云(字羽溟、禹铭,号黄海)等诗友多所陪同:“三月初二日。来拜寿者甚多。午后如轩备席,远峰载花一枝,海官、又恺率领众诗人子侄亦备酒一桌、花一枝,姓周。移樽如轩家,开筵畅饮,二鼓而归。是日黄海、兰雪二君皆在焉。”“三月初八日。徐心梅、蒋莘同作主人,请二唐君与陆君司烹调事,菜甚佳。陪客立崖先生与胡黄海、吴兰雪、方大章、林远峰,心梅之侄与蒋莘之师邵先生皆在座。远峰招四寿官来侑酒。”“三月十一日……抚台夏庆官送船至山塘。酒散回寓,已二更矣。黄海邀看何娘,颇美,住临顿衙。”“三月廿日……胡黄海(云)临顿路之何妪、袁云楼之陈女玉如,俱有可观,刘大观之妾亦佳……”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闰二月往杭州,在江苏境内,胡翔云、王文治等诗友亦曾一路相伴:“闰二月初十日。大顺风。午前到金山,同二少爷游金山,取中冷泉水,下船吃饭。午后叫小船泊于下马头,换轿到龚太太处,见王梦楼、王以勋、胡黄海、左兰城、张舸斋共五人,谈一更后散。”“闰二月十一日。午饭后拜查大老爷,见镇江府贺、丹徒县林、儒学赵,见王梦楼,见镇江府……回寓后,晚见席左老爷、少爷、张柯斋、胡黄海,谈一更后散。”“闰二月十二日。……回拜袁廷极(岸夫)、胡黄海,到左府吃酒,同席王梦楼、喜官、福官、胡黄海、二主人。”“闰二月十三日。早,会符箨庵、胡黄海、家廷极、张柯斋、严士敏、古严和尚谈诗……寓谈之后,同约至柯斋处吃酒。主人夫妇拜门生。同席者谢振定、王梦楼、左兰城、胡黄海、主人,谈于一鼓后散。”“闰二月十四日。早,严士敏、符拓庵、张柯斋、左兰城、胡黄海、毛五老爷来谈。……后拜查公林,号竹山。回寓谢公,张、左、胡四公,一齐同往袁岸夫家宴饮。毛五爷、鲁进士同梦楼后至。”“闰二月十五日。钦差先归,情甚依依。黄海送上船,说把总求调事。”“三月初七日。送杏仁远峰、西林、王云客、范蔚林,送至齐门,同饭而别。接胡黄海信,说把总求调事。”“三月初十日。王把总事,提台已允调矣,黄海所托也。并云苗已平矣。”
手抄本《袁枚日记》中所称的胡黄海,即徽州婺源籍诗人、书画家胡翔云。胡翔云不仅陪同袁枚在苏州、金山一带旅游,还直接托袁枚帮忙办事,可知袁枚与胡翔云的交情十分深厚。据光绪《婺源县志》记载,胡翔云(1751-约1830),“字禹铭,号黄海,城东人。以廪贡生肄业成均,期满选用教职,历任泾县、太湖、绩溪、芜湖、休宁、青阳等县教谕、训导,所至文风丕振。绩溪去任后,绅士祀长生位。主讲粤、浙两省及本郡古紫阳书院,衡文悉宗先正,力挽颓风。嘉庆戊辰(1808)北巡召试二等,赐缎帛。乙酉(1825)与修邑志。著有《仪礼文疏》、《瓿余诗钞》、《文钞》、《烬诗图卷》,均梓行。子历成,号始泉,性孝友,遇戚族贫乏者,倾囊以济。又输田数亩立追远户祭扫远祖,前任安徽督学为记。工书法,远近争购,由国学应乡试,屡荐未售,以诗字自娱,有陶谢风焉。”据唐仲冕《陶山诗续录》卷十六《连桥轩二集(乙亥四月)·题胡黄海游黄海日记后》:“君居近黄海,因以山为号。行年六十五,始获一登眺”,以及《陶山诗续录》卷十九《吴淞江集·寿黄海七十叠前韵二首》,笔者推算出胡翔云的生年应为1751年,而据上述《婺源县志》称胡翔云曾于“(道光)乙酉与修邑志”,则其生卒年大概在1751-1830年左右。
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王友亮二十五岁,上半年在京师,四月份回金陵。是年,胡翔云应试京兆,与王友亮结识:“黄海明经与余同里,乾隆丙午应试京兆试,余始识之。君以寒士喜交游、重然诺,才华敏赡,名噪一时。既试不售,游幕于济南,肄业于大学,士大夫说项纷然,卒未有力能振起者。君诗不自捃拾,余每相规,因裒录所存及近作数百首,名日《瓿余》,盖亦自悲其遇也。”自年轻时与王友亮结识后,胡翔云亦成为王友亮一生的至交。在京师时,王友亮与胡翔云经常诗酒酬唱、互相帮忙。比如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七月廿三日,为胡翔云送去饮用水一车,胡诗以志谢,王友亮作诗答之。同年十月初七夜,王友亮与胡翔云同饮酒。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三月十九日,王友亮作诗怀念胡翔云。同年四月五日,何道生招同诗友王友亮、法式善、王芑孙、胡翔云、徐嵩同游城南尺五园(金园)。同年九月廿五日,胡翔云与巡漕使者范三纲(字叙五,号荆坡)一同南下扬州,王友亮作诗赠别。
胡翔云终其一生,以游幕、授徒和初级教职而终,可谓穷困潦倒。但其诗才斐然且书画作品独具风格,乾嘉时期诸多诗坛名家均乐与之交游交往。比如乾隆五十五年(1790)庚戌十一月二十一日,宋鸣珂召集第一次消寒会,王友亮、罗聘、周厚辕等人均与之,胡翔云亦参加此次消寒会。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初夏四月紫藤花开时,书画家佘竹西召集诗友在其寓斋古藤书屋会饮,王友亮、陶涣悦等人均与之,胡翔云亦出席。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秋,王友亮招同何道生、王芑孙、徐嵩等人集尺五园赏秋景,胡翔云亦参加。同年九月廿五日,胡翔云南下扬州,王友亮作诗赠别:“远随使节出京尘(时与巡南漕范荆坡给事同行),路指江皋乐始真。愧我此间常送客,轮君今日作归人。北堂萱草承欢剧,东阁梅花发兴新。若晤阿兄咨近况,为言小病人秋频。”在此诗中,王友亮叮嘱胡翔云,届时如果与长兄王廷言碰面,问起王友亮的近况,就告诉他人秋以来自己身上的小毛病频发不断,可知胡翔云与王廷言亦有交往,故友亮有此言。胡翔云此次南下扬州。临行前,不仅王友亮这位婺源同乡作诗赠别,“性灵派”后期代表诗人张问陶亦作诗赠别:“自古名场抵战场,胸无奇策敢猖狂。酒醒燕市情犹热,人到扬州梦亦香。放眼江湖增意态,累心声色易颓唐。相如渴病须珍重,莫使凌云气不扬。”王芑孙亦有诗作送胡翔云(四首):“三年浪宕凤城秋,日夜归心江上舟。趁取小春江驿暖,又随明月到扬州。”“扬州近有曾公亮(谓宾谷),能引诗人伴咏梅。为见吴均(谓兰雪)相问讯,如何不寄一诗来。”“青山一发接乌聊,雁后人归路未遥。携得赆行诗几首,家园烧笋过花朝。”“偶然名字寄斋郎,太学何蕃老擅场。秋赋重来知不远,纪行好句满奚囊。”赵怀玉亦有诗送胡翔云南归(二首):“耳熟才名识面迟,那堪草草又歌骊。故乡自有云如海,好洗衣尘十丈缁。”“旧梦分明月有痕,扬州到日且开尊。此行一事输君占,看过梅花再出门。”刘锡五作诗赠别:“缁衣京洛饱风沙,书剑新从使者车。别后离亭多落叶,到时官阁正梅花。二分明月应留句,九曲春涛好泛槎。见我故人曾子固,为言秋水赋蒹葭。”从胡翔云自京师南下扬州,当时京城诸多著名诗人均赋诗赠送这件事可见,胡翔云与当时诗友交往之广泛。 (三)袁枚与婺源徽商施德栾的交往
袁枚的《续同人集》收录了旅居金陵的徽州婺源籍大木商施德栾的诗歌《呈随园先生》二首,其中第一首云:“香火情深信有因,先生年老更精神。文章卅卷推当代,白下千秋又此人。一宰官声随处诵,小仓山色四时春。自夸老去还多福,犹许从容拜后尘。”第二首云:“记得寻春兴未阑,当年曾幸识骚坛。灵光殿古倾心久,通德门高一见难(丙午春,予寻春到随园,未得见先生)。骥纵空群偏恨老,琴逢知己尚思弹。敢将下里巴人曲,献与明公仔细看(时以《莫愁湖》诗呈政)。”⑤乾隆丙午即1786年,据第二首诗,是年春施氏曾到随园寻春,未能见到袁枚,不过后来曾多次作诗呈示求教于袁枚,后有不少诗被收入《随园诗话》。而袁枚与施德栾交往的居中介绍人,则是婺源漳溪王氏的王麟生,袁枚叙述其原委:“婺源施兰皋,少有清才,惜弱冠即弃儒就贾,然性颇爱诗。因王孔翔秀才以诗来见。记其《新凉》云:‘才听梧桐一叶声,潇潇秋气满江城。罗衣着体初惊薄,羽扇摇时便觉轻。绕榻清风侵簟冷,当阶皓月照窗明。诗吟长夜谁为伴?啾唧寒蛩四壁鸣。’《冬夜晚步》句云;‘柳疏宜月上,水浅觉桥高。’又《秋怀》云:‘高梧带雨绿侵窗。’七字亦佳。”
施兰皋即木商施德栾,来自婺源北乡诗春。据《婺源县志》记载:“施德栾,字兰皋,候选布政司理问,诗春人,赠奉政大夫道合子。幼就塾,有文名。以父老,远趁江干,遂弃举业,随侍左右。父殁,哀毁逾礼。事母尤谨,孺慕终身。服贾三十余年,利均弟侄,培植读书,毫无私蓄。丙辰岁,季弟北上,亲送至维扬,谆谆握手,不忍别。其笃于所亲如此。至遇乡间戚属有孤孀无依、及旅邸困乏者,必时加存恤,无少吝。客金陵,督理会馆,以朴诚著誉。守江宁者屡举总商务,多有成劳。暇则寄情诗酒,著有《北山诗稿》,为袁太史所赏,采人《同人集》。大司寇熊赠额日‘北山华棣’。以弟彰覃恩赠征仕郎内阁中书;子应谦,候选府知事。”“施德栾,字兰皋,诗春人,布政司理问,以弟彰赐赠征仕郎内阁中书,配洪氏赠孺人,李氏封孺人。”施氏父子数代均为儒商,施德栾之祖父施用悦、其父施道合均早已在金陵经营木业:“施用悦,字巽言,诗春人。少贫佣作,事亲甘旨不缺。有欲嗣悦次弟者,悦泣告父曰:“家虽窘,同胞骨肉忍使为他人子耶”。愿竭力以养之,父喜而止。嗣客金陵,闻父讣,奔归,号踊泣泪尽。继以血,由是事母,顷刻不离。母病笃,医治罔效,割股和药以进,病遂痊,人以为孝感所致。以孙德栾贵赠儒林郎。以孙彰贵晋赠奉政大夫。”“施道合,字扶周,贡生,敕封儒林郎晋赠奉政大夫,诗春人。少孤,年十二佣吴楚,得圭撮资,寄奉母养。母寿九十五,自首就养,依依如孺子慕。兄客死白下,多积逋,毅然引为己任,贷资经营,先赎积券,抚孤教之贸易,始析居。房叔某没江北,孤在襁褓,经纪其家,岁给孤孀衣食无所乏。先是,祖遗振德文会,年远费繁,因扩大之,并输己田益之,为后学计深远。他如墁祠地、除道路、恤灾赈荒,见义勇为,为邑侯唐侍读陈、藩宪陈并嘉以额。子四,长栾,理问;次仁、次干,贡生;季彰,进士中书。”施道合四子施德栾、施仁、施德干、施彰,县志中均有传记。施德栾四弟施彰则由商籍获得科举功名,并担任京职:“施彰,字胜卿,诗春人,道合季子,见《进士》。由商籍中浙江乡试。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中式;嘉庆七年(1802)壬戌榜进士,任内阁中书,坐办稽查房,旋充内廷方略馆分校官,加五级诰授奉政大夫。”施德栾之弟施仁亦擅长诗文创作:“施仁,字寿卿,附贡生,诗春人,赠奉政大夫道合子。少能文,郡试冠军,人县庠时,钱辛楣少詹主讲钟山,往受业焉。为文原本经术,出人秦汉唐宋诸大家,为一时名宿所欣赏,以亲老肩家政,承欢左右,克终孝养。长兄栾自白下病归养疴山馆,仁日省视再四,夜漏数十下甫归。居常与昆季联床风雨,惟以恪守先芬相砥砺。立学规训弟侄,口讲指画,矩镬先正,尤切切以器识为先,得其栽培者多所成就。事关祖墓宗祠,身任不避劳怨,恤孤嫠、解纷难、睦姻任恤,闾里至今思之。遗有《寿山诗文稿》四卷存于家。以子应铨诰赠奉直大夫。”由此可见,施德栾一家虽大都从事商业经营,却能够贾而好儒,在贾儒两途都取得较好成绩,这一点与漳溪王氏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因此袁枚乐与之交游交往。
清代著名诗人、藏书家唐仲冕(1753-1827)曾为施益堂(应谦)的《柳溪渔隐图》题诗:“胡公来言少施氏,翩然相见欣倒屐。手捧尊甫北山集,授余雒诵想风轨。情性悖宠气慨慷,不以诗名得诗旨。君承行谊为箕裘,更饶风雅出城市。逸兴萧疏托鱼竿,写作柳溪行看子。柳荫深处闻桡音,船头独坐空云水。世人市义多钓名,君家隐德无虚美。不然君才足经纶,何渠浩荡鸥波里。庄骚各有渔父篇,他日作诗定如是。宦帆逐浪三十年,汉南老树可知矣。胡公归去邈良朋,愿君棹向门前儀。”从这首诗的标题即可知,施益堂确为婺源木商施应谦无疑,唐仲冕对施德栾的总体评价是“不得诗名得诗旨”。
(四)袁枚与婺源学者洪朝阳、洪腾蛟父子的交往
徽州婺源籍学者洪朝阳也曾将自己创作的诗歌呈示就教于袁枚,后被采入《随园诗话》:“婺源洪丹采朝阳《咏长干塔》云:‘浑疑天柱从空降,欲信云梯可上行。’二句殊雄伟。倪司马春岩咏《里湖》云:‘段桥合是儿家住,湖水当门作镜奁。’二句殊清丽。”据婺源县志记载,洪朝阳少年时即擅长作诗且著作有《梧冈诗集》若干卷:“洪朝阳,字丹采,岁荐溥子。邑庠生。少工诗及举子业,休宁儒硕施璜来谒朱子,讲明正学,朝阳执贽请业,施授以圣学要规思诚录,始悔其少作,益肆力儒先之书,以主敬为要,燕居接下无惰容。居家孝友且留心当世之务,义仓、义学、救荒诸大政,款款陈之于当道。兼工书法古文词,所著有《梧冈诗集》、《文钞》若干卷。又尝读安定胡天瑞《笔丛》一书,悦之,摘其辩丹铅录之有关于朱子者日《笔丛摘要》,是亦闲卫紫阳之书也。子腾蛟,领乾隆庚午乡荐。”
洪朝阳之子、婺源籍著名学者洪腾蛟(1726-1791)因长期久居婺源乡间授徒为生,其才名不甚彰显。洪腾蛟与王友亮于1760年在金陵上新河灯市结交后,成为王友亮一辈子的至交,可能也因此得以结识袁枚,亦与袁枚有所交往。袁枚曾将其比作东汉时期的经学大师杨政和井丹:“君名腾蛟,字鳞雨,读书寿山,因以自号。世为北乡之车田人,祖、父并以儒行称。君生而颖异,有神童之目。年十八人邑庠,名第一。越七年,为乾隆庚午(1750)领乡荐。性恬淡,以善病怯远游。辛未、庚辰两应礼部试,己丑余复强以行,既下第归,闭门教授,甑欲生尘,晏如也。辛亥夏四月四日,终于家,年六十有六。君少时泛鹜博览,一物不知引为己耻,既而悔之,研穷经训,尤嗜宋儒之书,敦行不怠,故能睦于昆弟、信于朋友,乡间爱敬,有王义方之风。为诗文高简有法,来京师虽同乡贵人未尝投刺,皖城丁芷溪给事、蒋秦树编修见其文,亟叹赏与交。归过金陵,游随园,晤袁存斋先生,畅论移晷,袁大惊喜,以杨子行、井大春比焉。淮阳阮疆村太史尝见其著《黑水说》,叹为真读书人。其见重于时贤如此。所著《寿山存稿》、《稽年录》各十二卷,《寿山丛录》、《鄣麓常谈》各二卷,《婺源稗乘》三卷,《思问录》五卷,旁通医筮象纬堪舆,咸臻其妙。”“洪腾蛟,字麟雨,号寿山,婺源人,车田朝阳子。乾隆庚午举人。博览旁搜,潜心经学,综校注疏理参乎数经,证以史,以心所解悟身所体验,发为著述。袁简斋方之杨子行、井大春。阮藏村见其《黑水说》,叹为真读书人。平生敦孝友,矜廉节,教授生徒,皆言行而身化之。著有《思闲录》、《春秋摘抄》、《婺源稗乘》、《鄣麓常谈》、《寿山存稿》、《稽年录》、《寿山丛录》共若干卷。丙午与修邑志。”洪腾蛟是清代儒学地方支派“双池学派”的代表人物,双池学派创始人为婺源著名学者汪绂,洪腾蛟为其私淑弟子。
综上所述,徽商和徽州家族在江南地区的广泛活动和活跃为袁枚诗文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和灵感,袁枚与侨寓金陵的徽州人和徽商家族长期持续的交往唱和亦相应成为其个人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袁枚与徽商和徽州家族的持久而广泛的交游交往,不仅扩展了其本人的交际圈、扩大了其性灵诗派及其诗论主张的影响力,使“性灵派”成为乾嘉诗派中最具影响力的“江南诗派”,更为清代诗坛留下了一段值得细细品味的千古佳话。袁枚与徽商和徽州家族的交游交往,是其与全国诸多地域诗人交游交往的典型个案,对深入了解袁枚一生行实、诗文创作及其“性灵”诗论主张的流播传布,具有十分典型的实证意义。
(责任编辑:吴启琳)
[关键词]袁枚;诗人;交往;徽州;王友亮;王氏家族
中图分类号:1209.9(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4)05-0080-33
清乾隆十三年(1748),袁枚(1716-1797)以亲老乞养辞去江宁知县职,于金陵小仓山购买旧“隋园”,改建为“随园”。乾隆十七年(1752)一度铨官陕西知县,未及一年复归,从此在随园“赋闲居”时间长达四十五年,积极倡导并实践性灵诗论,并广受诗弟子。世称“随园先生”。作为清乾隆年问的“一代骚坛主”,“袁枚总领乾嘉文苑五十年,由于其生平喜好结交各方人士,因此其诗文交际十分广泛,其诗歌主张和诗论影响尤为深远,其所标举的“性灵说”诗论更是风靡乾嘉诗坛,一改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拟古“格调说”和以翁方纲为代表的考据为诗“肌理派”诗风,开创了清代诗坛清新局面。
阐述“性灵诗说”主张的主要著作《随园诗话》全书凡二十六卷、近五十七万字,袁枚在书中采录了大量印证其“性灵诗说”理论的作品,选录不拘时代和流派之见,不为作者身份和性别所限,反映了袁枚的交游交友之广泛。由于乾隆诗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地的诗歌理论蔚然兴起,因此《随园诗话》收录的诗人也不受地域限制,收录了众多各地诗人。据袁枚自称:“余在名场垂六十年,四方投赠之诗不下万首,多糊屋壁,题日‘诗世界’三字以研之。”《随园诗话》所收录的各地诗句总共多达六千九百零九首,其中提及各地诗人学子拜访袁枚总计达507人次,所造访的诗人既包括各地的名流官宦,亦有很多下层士人;既有年轻后学,也有诗坛名家;既有与袁枚时时往来的莫逆之交,亦有素不相识的不速之客。在与各地诗人广泛交往过程中,袁枚注意收集各地诗人的诗作,为他写作诗话提供了大量的原始素材。
从地域角度看,袁枚的主要活动区域在江浙皖地区,因此其所交往、交游的对象也大多以此三地为主。《随园诗话》一书收录的诗人共计1991位,数量之繁复超过了一般诗选类总集。②在这部诗作收录的诗人中,最多者是江、浙两省诗人,其中江苏诗人701人,占全部诗话总人数的35.2%;浙江诗人577位,占总人数的28.98%;安徽诗人215位,占10.8%。这三省交往人数总和占据了《随园诗话》收录与袁枚交往全部人数逾3/4之多,可见袁枚的主要交往对象集中在江浙皖地区。袁枚的交往对象之所以以江苏、浙江和安徽诗人为主,笔者认为:一是由于袁枚出生在杭州府,其一生大部分时间主要生活在江宁府,而当时这两个城市均为江浙地区的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文人学士在此集聚活动,因此《随园诗话》所收录的诗人亦以江浙地区为主。二是安徽是徽商的产出地,徽商亦贾亦儒的特质造就了安徽地区浓厚的文风和文化传统。同时桐城是乾嘉时期“桐城派”文学的发源地,因此以徽州和安庆地区为代表的安徽人文传统亦流播至江南地区,安徽人重视人文学术的习气也深远地影响着他们的交流交往。安徽也是袁枚的重要活动地域,他曾经在安徽滁州购置有田产;同时,袁枚和诸多安徽文人,尤其是与桐城、安庆和徽州的文人交往甚多,比如“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方贞观,安庆李莼、鲁殡等,徽州歙县程晋芳、程廷祚、方正澍,徽州婺源王友亮、王廷言、王廷取、王麟生等等;再者袁枚晚年曾有黄山之行,在旅途中也多和当地诗人切磋诗文。
袁枚所生活的乾隆时期,正是徽商叱咤江南商场的鼎盛时期。徽商主要来自安徽徽州府,包括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县;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其中尤以江南地区为主。由于久居江宁随园,袁枚得以结识了诸多在淮扬和金陵地区从事各种经营活动的徽商或徽商子弟。并长期与之交往,其中有不少徽商子弟还对袁枚的性灵诗热烈崇拜、靡然风从。已故著名学者、苏州大学严迪昌教授《清诗史》第三章《袁枚论》在考察了袁枚的生平轨迹及其诗歌风格流变后,援引近代诗人陈去病的《五石脂》“徽州多大姓,莫不聚族而居,而以汪、程为最著,支祠以数千计。……且俗重商,四出行贾,多留不返。故东南郡国巨族,往往推本于歙,固不特汪、程二氏已也”的论述,十分敏锐地指出,袁枚与当时侨寓淮扬地区的以程、汪二姓氏为主的诸多徽州盐商有着十分紧密而广泛的联系:“正当宦情日薄,‘独对关山烛不红’之际,另一种契机却悄然降临。这就是袁枚和淮扬一线亦贾亦仕的徽籍盐商人士开始了交往。正是这种交往骤然间激活了他那潜在的主体情性特质,商业经济架构的文化心态与袁枚的个性精神可谓是鱼水共乐似的相契交融。随园主人的一生生命形态和文化体性从这里开始转折、启变、发展以至呈现一片烂漫……。只须排比一下袁枚的亲串和前期交游,可以发现,程、汪二姓人氏又正是他最重要的社会网络。《小仓山房诗集》卷十有两题三首七律,向不为人注意,然而这却是探寻袁枚诗文化内涵启变,理清他与两淮盐商关系的重要索引。……从乾隆八年在沭阳县任开始介入两淮盐商网络,四十年间袁枚的社会背景早由‘玉堂’梦空转为‘子贡废举,亦称贤士’(汪君楷亭墓志铭)的落地生根。……《秋夜杂诗》一组,其中第五首的后半首则具体申称了他的任情享乐、自在自足、财色皆好的欲望追逐。‘亦营陶朱财’则更是直言不讳地说自己涉足商界。毫无疑问,这是商贾文化意识的一种典型表现,从而也是构成袁枚类型的诗文化形态的核心基因。”袁枚多次为徽商撰写传记或墓志铭或有投赠诗相送,因此在淮扬和金陵地区经营的诸多徽商身影,也大量散见于随园诗文集。 笔者在全面通读袁枚全集的基础上,发现袁枚与徽州世家大族和徽商家族的交往一般具有举族交往的特点。其中,侨寓江宁上新河的徽州府婺源县漳溪王氏家族由于多出产诗人,与袁枚交往最多且深厚;漳溪王氏家族的代表诗人王友亮不仅在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上赞同袁枚,而且成为袁枚与京师诗友交往的主要中介,其收罗的志异故事经常成为袁枚文学创作的资料来源。通过集中考察袁枚与以漳溪王氏家族为代表的徽州婺源诗人群体之交往,将有助于全面深入理解袁枚与全国各地地域诗人交游、交往的真实情景,进而有助于更为全面地理解袁枚性灵诗说及其诗论主张的传播流布。
一、侨寓金陵的婺源漳溪王氏家族简况
袁枚在其主要诗论著作《随园诗话》中,对徽州府婺源县漳溪王氏家族的诗歌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新安王氏,一家能诗。葑亭《李夫人歌》曰:“生能一顾留君心,死不肯一顾留君忆。乃知结君自有术,擅宠非徒在颜色。君不见,生长门,死钩弋!”其兄于庭比部,不轻作诗,而多佳句。《病起》云:“修竹似怜人病起,青青垂叶不摇风。”《示儿》云:“寸阴劝汝须知惜,到底秋花总让春。”其子名养中者,《醉归》云:“不是老奴扶住好,模糊几打别人门。”《咏虾》云:“须髯似戟双睛瞪,失水蛟龙见亦惊。”其弟孔翔,年十七,亦有句云:“见月忙将蒲扇掩,怕教花影上身来。”
根据“其弟孔翔,年十七”一句,结合《武口金源山头派王氏支谱》关于王友亮次子王麟生(字孔翔)生卒年(1771-1798)的记载,笔者推断这则诗话当作于1787年,此时正是婺源漳溪王氏出产人才最多、出仕最多的鼎盛时期。“新安”是徽州的别称;“葑亭”即王友亮(1742-1797,字景田,号葑亭);“于庭”即友亮二兄王廷享(1732-1787,字于庭);“养中”即廷享长子王大煊(1757-1818年,字养中)。这则诗话以王友亮的一首诗引出了一长串家族诗人名单。王友亮创作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的歌行体《李夫人歌》借叙事以发议论,“李夫人”是汉武帝的宠妃,“生长门,死钩戈”分别指汉武帝的陈皇后和赵婕妤两人。陈皇后原本备受宠爱,但侍宠骄扈,善妒且无子嗣,最终被武帝下令退居长门宫,寂寞而凄凉;赵婕妤原本住在钩戈宫,生子刘弗陵被立为储君,因武帝不希望重蹈吕后和外戚专权之祸,赵本人被赐死。王友亮借李夫人等人的历史典故,抒发议论,提出“擅宠非徒在颜色(再美的女子也终有年老色衰的一天,就算是容颜依旧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再受宠)”的深刻见解,令人深思。从此诗可概见王友亮的诗歌功底之深厚。篇幅短短的一则诗话,却点明了一个举族能诗的家族,这在整部《随园诗话》都是极其少有的记载。
婺源是理学大师朱熹的桑梓故里,历史上长期隶属于徽州,人文之风始于东晋乱世之北方士族南迁,至南宋文风日盛,以“东南邹鲁”而闻名。宋明以来,徽州区域社会因其科举文教事业鼎盛,与之相伴诞生了诸多官宦世家、学术世家和科举世家。同时,由于明清数百年间徽商在江南和淮扬地区的崛起,贾儒并重,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和重视教育的人文传统造就了徽州和婺源极其丰厚的文化积淀。至清代中叶,随着大量徽商在江南举族经营商业,婺源世家大族的人文风气亦蔚然兴起。在婺源城乡,早在清代中叶即已形成一定共识,即科举文教和仕宦成就往往集中在几大家族,其盛况往往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清代道光辛巳恩贡生、婺源甲椿人李之森在为《星源西冲俞氏宗谱》撰写《信三公传》时曾说到:“婺之瑞,有同胞而皆成进士者,则有蚺城之董;有三代而同列科甲者,则有桂岩之戴;有五服而烟户百余者,则有古段之方;有十五世而秀衣不脱者,则有沱川之余;有累叶而仕宦蝉联者,则有漳村之王、河公之单。”“漳村之王、河公之单”,即指居住在今婺源漳村的王氏和单氏两大家族。
漳村又名漳溪,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漳溪南岸,距县城紫阳镇约15公里。为多姓氏聚居村落,现有人口500余人。漳村始建于南宋末年,主要聚居王、单两大姓氏。在江宁上新河经营木业的婺源漳溪王氏在清代中叶即成为婺源最著名的仕宦家族。清道光以来,婺源人就已把漳村定位为清代婺源最著名的官宦出产地。宣统二年,漳溪王氏第33世王慈劭在《重修金源王氏宗谱叙》中亦自豪地宣称:“吾家仰承恩泽,留贻宝训,稼穑诗书,列仕籍、登甲乙科者,代不乏人。”据初步统计,有清一代漳溪王氏实际出仕或由捐赠获得官职、官衔者多达百余名,其中尤以金源山头派漳溪王氏(敦伦祠王氏)为最。
婺源漳溪王氏具有良好的家族文化教育传统,据《武口王氏金源山头派支谱·列传》记载,王承裕迁居定于漳溪后:“其在漳溪也,年既老,诸孙皆崭然见头角,乃立乡塾,聘名师,使皆习学,日优游其间,听诵读声以娱老境。”王承裕如此,至其子王启仁在江南一带经商时,更加重视家族文化教育。在此浓厚学风熏陶下,漳溪王氏家族除了累世仕宦外,还在诗歌、文学、书画、学术等方面取得较高成就。笔者曾撰文指出,婺源漳溪王氏家族的文化教育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漳溪王氏在诗歌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都取得了足以载入史册的骄人成就。其中名臣兼诗人王友亮,友亮第三子、诗人兼水利专家王凤生即其佼佼者。第二。漳溪王氏漳溪王氏自王承裕、王启仁父子侨寓常州经营木业后。其家族社会关系网络亦从徽州婺源拓展至江南各地,尤其到第28世王文德及其三子廷言、廷享、友亮均担任官职后,漳溪王氏开始与当时诸多社会名流频繁交往、诗酒唱和,而且累世与世家大族结成姻亲,其家族社会活动范围得以持续拓展。第三,漳溪王氏还诞生了几位才女,并有不少著作传世。
婺源漳溪王氏自廿五世王承裕、廿六世王启仁父子侨寓常州经营木业后,其家族社会关系网络亦从徽州拓展至江南。而由于木业经营的成功,漳溪王氏家族日益重视科举文化教育,从王启仁开始,即与当时江南地区的诸多文化名流有所交往,比如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1642-1711)即曾写诗赠予王启仁:“我家曾祖居昆陵,当时意气高岐增。名公巨卿贻缟芝,岂独画(?)兼诗滕。”伴随着在江南地区经商,漳溪王氏家族的经营活动日益扩大,并且逐渐侨寓经商地并最终实现土著化。其中,漳溪王氏传至廿八世,曾任平阳府同知的王文德已经定居于江宁上新河,据王文德次子王廷享的传记资料称:“君讳廷享,号约斋,一字于庭,世居婺源之武口,再迁漳溪,随其父衣园公侨居江宁。”其中,衣园即王文德。又据王大煊传记:“君讳煊,字养中,号香田,晚号炯岩。裔出宋军器大监炎,世为婺源人。祖文德,平阳府同知,侨居金陵,因家焉。” 王文德从婺源迁居金陵后,漳溪王氏进入正式侨居金陵的家族发展新时期。王文德长子王廷言(1725-1807)一生定居金陵,曾在江宁龙江边建有一座蔬香楼。1794年,王廷言离开京师回金陵不久,著名诗人张问陶作诗《蔬香楼歌寄蔬香老人王顾亭》寄赠:“蔬香楼,渺何处,烟波苍苍秣陵树。蔬香老人七十余,楼下种蔬楼上住……老来爱饮金陵酒,孙楚楼边筑小楼。”王文德第三子王友亮“以父侨居金陵年久,入籍上元县学”。1767年春,王友亮整治上新河自家楼前的荒地并造出一个小园,命名为“瑞桐书屋”。由此可见,婺源漳溪王氏一族至18世纪中叶已经完全定居金陵上新河。由于婺源漳溪王氏迁居江宁、逐渐融入侨寓地且家族人文蔚起,家族中诸多人士善诗善文,而当时袁枚已经以随园为中心广泛结交天下诗友,漳溪王氏诗人有诗必寄示袁枚用以就教切磋,所以袁枚对漳溪王氏一族关爱有加。《随园诗话》是袁枚为宣传其“性灵说”美学思想而编撰的诗论著作。其中自然也就不可避免收录有漳溪王氏家族诸多诗人的诗作佳句。
二、袁枚与王友亮交往交游考
(一)袁枚与王友亮长达三十余年的深厚情谊
揆诸史料,袁枚与婺源漳溪王氏家族之交往,可能始于王友亮。乾隆十三年(1748),袁枚辞官后,定居于江宁小仓山随园,通过自身的才名吸引了大批后学前来学诗,近水楼台先得月,从小生长于江宁上新河的青年诗人王友亮自然不想错过这个提升自身诗歌造诣的好机会。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巳,王友亮拜访随园,写下了《随园》一诗:“看竹名园须一到,天然位置绝清幽。水多于地常通彳勺,山懒如人不下楼。雾阁云窗行浩渺,金题玉躞坐勾留。主人况是文章伯,一笑还应识子猷。”这是目前可知王友亮最早到随园的记录,是年友亮二十岁。
嘉庆二年(1797),王友亮于五月十二日在京师寓所病卒,袁枚闻讣,为之恻然感伤并作诗挽之,追忆初次见到王友亮和时隔十八年后在扬州最后一次与王友亮相见之事:“记得蓬门三径开,王筠沈约一齐来(君受业于沈瘦岑,而沈又余之老门人也。领君人见,年未弱冠,秀出班行)。丝萝幸记崔卢谊,风雅尤钦鲍谢才。骤晋卿班作天使,未周花甲赴泉台。伤心十八年前别,又得邗江见一回(君巡漕淮扬,得数日盘桓)。”在此挽诗中,袁枚追忆三十多年前,王友亮由其老师沈瘦岑领到袁枚处,当时王友亮年未弱冠,已是鹤立鸡群的青年才俊。沈瘦岑是袁枚弟子,因此王友亮可算是诗承随园的后生晚辈。
笔者综合《清史列传》、《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漳溪王氏宗谱》、姚鼐所撰传记以及散见于各处等历史文献,将王友亮等生平履历概括如下:王友亮(1742.3.14-1797.5.12),字景田,号东田,又号葑亭,徽州府婺源县人(寄籍江宁府江宁县),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顺天乡试举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己丑科中正榜,钦点内阁中书,诰敕房稽察房军机处行走。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进士,钦点主事,补礼部精膳司主事,调刑部直隶司主事(1781年12月),擢刑部广西司员外郎(1785年6月),总办秋审处,转山东道监察御史(1786),掌就畿道、山东道、河南道监察御史,钦命巡视南城西城,丁未(1787)科会试同考官,己酉(1789)科武乡试监试官,转礼科给事中、兵科掌印给事中(1790),壬子(1792)顺天乡试外监试,癸丑科(1793)会试内监试、武会试同考官,甲寅(1794)顺天乡试内监试,乙卯(1795)科会试内监试,京察一等,记名道员用,钦命巡视南漕(1795),迁通政司参议,升太仆寺少卿、通政司副使、稽察右翼宗学(1796),诰授中宪大夫,例晋中议大夫。其行实载《清史列传·文苑传》、《安徽省志·文苑传》、《江宁府志·文苑传》、《徽州府志·经济传》和《婺源县志·名贤传》等。王友亮卒后,清代桐城派著名文学家姚鼐为作墓志铭,姚鼐弟子、江西新城著名文学家陈用光为其作《传》。据《清史稿》载:“友亮,乾隆四十六年进士。由中书充军机章京,累迁刑部郎中,精究法律,治狱矜慎。改御史,巡城、巡漕,官至通政司副使,有清直声。以诗名。”又据《清史列传》称:“友亮官刑部,决狱多平反。晚年巡视南漕,抚恤运丁,宽严有体,漕船之行,速于往日。少在金陵,有《金陵杂咏》。及巡视南漕,有《视漕小草》。以诗名海内者三十年。诗歌与袁枚相近。其为文议论正大、叙事有法,亦似程晋芳。”王友亮的诗文作品,目前所见包括嘉庆十年(1805)刻本《双佩斋诗集》八卷,嘉庆十一年刻本《双佩斋文集》四卷、《双佩斋骈体文集》一卷,以及乾隆五十九年(1795)刻本《金陵杂咏》和《视漕小草》等多种。
乾隆二十九年(1764)甲申,时年二十三岁的王友亮作诗《读司马相如传》三首。时隔六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庚寅,王友亮将该诗送呈袁枚,袁枚作诗和之,均对司马相如的辞赋才能及其琴酒佳话予以高度赞赏。
乾隆三十五年(1770)庚寅,先于上年秋乞假(时任内阁中书)南归金陵的王友亮,在这年秋九月,与吴雨亭共同到随园采菱赏玩。袁枚作诗叙述此事:“随园九月秋风暖,绿覆一塘菱叶满。骚人都道水羞佳,争脱荷衣争攘腕。小舟一叶系垂杨,两两三三自作行。误惹萍丝嫌臂滑,偶倚兰桨为风狂。风停共指前溪好,惊起一双溪鹭鸟。摘叶休惊硕果稀,残红半落江湖老。四角双菱荐未多,分明满席有烟波。尝来野外清幽味,合唱吴娘《水调歌》。主人当筵三叹息,眼前草木生区别。芙蓉窈窕万枝花,底事无人采红雪?”吴雨亭即吴龙光,字飞池,号蕙榜,又号雨亭,浙江钱塘人,清乾隆年间诗人,著作有《钱塘吴雨亭先生诗集》,包括《蕙榜小草》二卷、《阆阈胁菀痪磉庭集》一卷、《岭南杂录》二卷、《澶州吟稿》二卷附《雨亭赋钞》一卷,抄本。
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王友亮再次拜访随园,袁枚以《续诗品》一书赠之。王友亮在感念之余,作诗《谢袁存斋太史》四首。其中第一首的颔联云:“推袁到处人如市,御李今朝我即仙”,因此在尾联自称“齿牙余慧从公乞,悔不抠衣早十年”。第二首、第三首亦均对袁枚的才华横溢和闲情自得表达了羡慕之情。第四首全诗如下:“人海求诗不厌深,肯为俗手度金针。骊珠探得羞余爪,鸳锦裁成见苦心。野史亭应输妙格,王官谷好嗣清音。瑟居长夏都无事,盥手焚香仔细吟(时以《诗品》三十章见遗)。”此诗在袁枚《续同人集》的标题则为《过随园呈简斋先生》,最后一句略有不同,为“盥手焚香百遍吟(时以《续诗品》三十九章见示)”,其余诗句均与《双佩斋诗集》收录一样。 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王友亮于正月初一日入都,仍就职内阁中书舍人,同时应试壬辰科会试,袁枚赋诗《元日送王葑亭舍人人都》赠之,对王友亮的诗才表达了赞赏和鼓励,对王友亮行将远行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今年元日春,风来一何遽。不吹梅花开,翻吹故人去。故人当代王江宁,清才落笔铿咸英。赠余四首新诗成,满山历落珍珠鸣。山人平生狂颇颇,海内孤行我为我。忽然张眼见替人,自觉此身老亦可。《花幔曲》,《采菱歌》,与君赓唱何其多!方拟云龙相逐,不可一朝隔,而乃烟帆欲别将如何?思君情难裁,留君口难说。敢贪风月有吟朋,不使凤鸾朝玉阙?滔滔江兮萧萧马,送君行兮往日下。喜青云之路长,伤白头之交寡。饯君无酒空有诗,要君展卷长相思。彤廷奏罢三千牍,早折琼林柳一枝。”根据“赠余四首新诗成”一句,笔者初步判断袁枚获赠的四首诗。应即为上述《谢袁存斋太史》四首。若是,则王友亮当在1771年冬拜访随园,而袁枚在收赠诗的同时亦获悉王友亮将于春节赴京师,故有上述《元日送王葑亭舍人人都》诗之创作。从此事亦可知,此时袁枚与王友亮的诗文交往和声息相通,已十分频繁。
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正月初九日,袁枚在随园张灯,当时复乞假在家的王友亮亦往与观之,作诗《九日随园张灯曲》,记录下随园张灯日人山人海、灯火辉煌的节日盛况:“朝游随园作九日,暮游随园作元夕。花灯忽竞乱星悬,顿把春红换秋碧。高者为山下者溪,长廊百折高复低。长廊尽处灯不尽,碧槐老柳为阶梯。山上凝辉云蔼蔼,倒影溪光多且大。当空新月不敢停,西流直匿芙蓉外。三层楼头景更浓,仙乐间作何琤纵。千灯不动十灯走,巧以竹马相弥缝。排连烟火十余架,烛龙火凤交相射。倾城士女人园看,人面花光都不夜。主人本是文章雄,小作狡狯惊天公。此灯亦是自写照,胸中列宿毫端虹。盛事争传缘寿母,开筵欢笑年年有。南极遥连太乙藜,西池更进长庚酒。绘图只合烦画师,画不能传诗写之。酒酣属余强握笔,惭愧主人灯舞词。”从此诗中可知。当时的随园是全面向江宁市民开放的,同时亦不难看出随园张灯的阔大排场。
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王友亮远在京师任职。是年正月初一日,袁枚为王友亮的《双佩斋诗集》作序,对王友亮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进行了总体评价:“昔蒯通著书八十一篇,号曰‘伟永’,书虽不传,而其所以命名之义,可绎而知也。温子升云‘文章易作,逋峭难为’。子升之文亦不概见,而当其落笔时所趋尚者,又可想而得也。当今之时能兼二子之长者,其惟葑亭给谏乎。余二十年前读双佩斋诗而爱之,屡采精英,纂人诗话。今年葑亭从都下手抄各体,来索予序。读之耳目扩而愈广,功力进而愈上。或驰骋以肆才,或研阅以穷熠,或音情顿挫,或藻思芊绵。能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不屑寄人篱下。所谓斯文如日月,虽终古习见,而光景常新。葑亭殆无愧焉。”该序文落款曰“乾隆壬子元日钱塘袁枚时年七十有七。”将王友亮的诗文与北魏著名文学家、“北地三才”之一的温子升相提并论,并且认为王友亮的诗歌“能自出机杼成一家”,可见袁枚对王友亮的评价之高。
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五月(仲夏),袁枚把明中期最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徵明所创作的《太湖图》画卷,从江宁遥寄京师,赠予王友亮。王友亮收到此画卷后,在画卷左侧作文跋之:“右文待诏《太湖图》一卷,旧为袁存斋太史物。乾隆壬子仲夏,寄以贻余。其图高一尺、阔三之,写洞庭两山之景,风帆烟树,间以渔舍佛庐,着色鲜润扑人。待诏是时年老,必诸子为之图。后《纪游诗》七章,句法苍老,笔意圆劲,系其自作无疑。忆余壮岁前,三至吴门,惟庚寅春至邓尉观梅,憩程氏逸园二日。园邻太湖之滨,登高而望,烟波浩渺,芙蓉七十二宛在目前,忻然欲游,为同舟牵掣,不果。今于软红中得此,益神往于具区林屋间。他日东归,当裹粮一行以偿夙愿,并携此卷为乡导可乎?”1770年,王友亮偕其伯兄王廷享到太湖边的邓尉山香雪海探梅,曾慕名到太湖边潭西村隐逸诗人程钟的逸园住宿二日,观览了三万六千顷的浩渺太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记忆。袁枚赠送的《太湖图》重新勾起王友亮对壮年时游历太湖山光水色时流连忘返的美好回忆。此外,王友亮还专门作诗描述袁枚所赠这幅文徵明太湖画卷的意境:“具区三万六千顷,洞庭对峙为之门。岩峦洞壑难悉数,平处万屋侔云屯。鸣榔秋港富鱼蟹,吹笛春社肥鸡豚。枇杷杨梅兼橘柚,岁八千户侯同论。我曾隔水望山色,不知中有桃花源。软尘久客无梦到,忽祝此景惊心魂。白头待诏发清兴,载酒游遍东西村。篮舆缓行看戤薛,板阁假寐听潺谖。一图七诗纪其概,笔力直欲全湖吞。风流倏过三百载,赖是墨妙今犹存。随园太史持寄我,归思跃跃随南辕。我家相距幸不远,买棹只费三朝昏。他时莫厘峰顶坐,倩谁更记鸿泥痕。”④袁枚对诗坛晚辈王友亮的关照和提携,再一次体现在王友亮的诗文集中,亦不免令人感慨时光之流逝。
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王友亮依然在京师任职。三月初二日,诗坛盟主袁枚八十大寿(袁枚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丙申三月初二日),创作《八十自寿》诗十首,天下诗友和者如云,共计收到四方来诗一千三百余首,还有若干寿序、寿词,袁枚择其佳者合刻为《随园八十寿言》六卷,其中包括王友亮的《祝随园先生八十寿序》:“乙卯三月二日,为先生八十诞辰。四方士大夫及门弟子,祝颂者殆千百计。景星庆云之望,光风霁月之怀,固已备极形容矣。友亮匏系京师,不获与登堂之列;但原其致,此有合乎孔、老之深旨,非区区养生家可及。因以卜绵算于无涯也。邮寄问诸左右:芳春淑景,介寿筵开”。此寿序作者题为“王友亮(徽州)”,且被置于《随园八十寿言》整本寿言集第一首的醒目位置,足见袁枚对王友亮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程度。
嘉庆元年(1796)丙辰(王友亮先于上一年度十月份南下扬州),以给事中身份巡视淮漕。三月,袁枚专程到扬州来,与王友亮数日唱和不已。嘉庆二年(1797)丁巳春,王友亮在扬州巡视淮漕,四月份回京后不久,于五月十二日在京师寓所病卒,袁枚撰写挽诗追忆其与王友亮长达三十多年的深厚交情,颇为感伤:“王杨并逝如相约,李峤虽存涕不禁。序齿已惭加倍长,论交都交廿年深。王维朝罢多佳句,梅福山居抱古心。今日病中闻讣到,九原累我再追寻。”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的王维,其诗歌创作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袁枚在此挽诗中,将王友亮直接比喻为王维,对王友亮清新淡雅的诗歌风格再次给予赞赏和肯定。 王友亮的诗歌主张,主要散见于其创作的诗歌及其为他人所作的诗序。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袁枚作《仿元遗山<论诗>三十八首》,论及康熙至乾隆朝诗人凡六十八人,论诗之余兼怀故人,包括王士祯、吴梅村、查慎行、厉鹗、黄仲则、夫己氏(翁方纲)等著名诗人,其中除对王士祯、翁方纲持批判态度外,对其余诗人均持认同或赞赏的态度。其中评夫己氏:“天涯有客太冷痴,错把抄书当作诗。抄到钟嵘诗品日,该他知道性灵时”,明确倡导诗歌之“性灵”。《仿元遗山<论诗>三十八首》的第三十一首诗,论及申甫和王友亮:“双佩斋诗孰品题?葑亭才调笏山齐。青鸾独立瑶池雪,不着人间半点泥(申笏山、王葑亭)。”该诗大意是:王友亮的双佩斋诗应该怎样去评判呢?友亮的才华、格调和申甫(1706-1778)一样清新脱俗,就像青鸾独自伫立在昆仑山瑶池的白雪之上,没有沾染人间半点污泥。王友亮的年龄要比申甫小三十余岁。而袁枚却将王与申甫之诗相提并论,均将其比喻为天外超脱凡尘之作,具有极其清新脱俗、造语自然的创作特点,可见袁枚对王友亮诗作评价之高。袁枚欣赏纯粹白描、自然天成的诗歌作品,其中以查慎行最具代表,而继其后者,则为钱琦和申甫:“查他山先生诗,以白描擅长;将诗比画,其宋之李伯时乎?近继之者,钱玙沙方伯、光禄卿申笏山。笏山卒后,毕秋帆尚书梓其全集。五言云:‘雨声凉入砚,花气润侵帘。’《看桂》云:‘香于半路先迎客,花已全开正及时。’”王友亮的诗歌,具有与申甫类似的清新白描特色,恰恰符合袁枚所提倡的性灵说诗学主张。当然,笔者仔细研究王友亮留存至今的八卷本《双佩斋诗集》后,认为王友亮的诗歌并不能纳入“性灵派”的范畴,而更像当时诸多在京师馆阁就职的京官一样,部分诗歌具有“肌理学派”注重考据和喜欢用典的特点,部分诗歌却也具有性灵派那种追求诗由心声的特点。当属一种独特的“学人诗”或自成一体的诗歌风格。
袁枚对王友亮的诗歌尤其对其高远空灵的佳句颇多赏识。《随园诗话》卷八第二十五则:“朱竹坨先生诗名盖世,而自称本朝第二。故扬州方近雯观察诗云:‘骈体莫轻嗤沈、宋,古音休易许、曹、刘。试看前辈诗如此,只负皇朝第二流。’商宝意先生云:‘诗品官阶两不高。’前辈之虚心如此。王葑亭御史亦有句云:‘宦情似墨磨常短,诗境如棋着不高。”’朱彝尊和商盘都是袁枚的诗坛前辈,两人都能秉持歉抑虚心的态度,而王友亮亦以“宦情似墨磨常短,诗境如棋着不高”,自谦做官的志趣不高,诗歌创作也跟自己的棋艺一样不佳,这一点深得袁枚佩服。《随园诗话》卷六第六十六则:“余得绍兴十八年《题名碑》,朱子乃五甲进士也。王葑亭中翰戏题云:‘若使当时无五甲,先生也合落孙山。’朱子小名沈郎,亦载碑中。”王友亮的风趣幽默,于此诗中亦可概见一斑。《随园诗话》卷九第二则:“随园地旷,多树木,夜中鸟啼甚异,家人多怖之。予读王葑亭进士《平沟早发》云:‘怪禽声类鬼,暗树影疑人。’先得我心矣!其他佳句如:‘大星高出树,残月细流溪。’”月斜人影忽在水,风过秋声正满山。“满帽黄花逢醉客,一肩红叶识归樵。’皆妙。”袁枚所居随园由于占地面积较宽,栽植树木甚多,夜间鸟啼声音凄厉、树影阴森恐怖,而王友亮作于1759年的《平沟早发》诗中“怪禽”一句,正好与随园夜间的情景十分相符,因此袁枚认为这就是佳句。而王友亮作于1766年的《早发三家店》的“大星高出树”一联,以及作于1759年的《溪桥步月》中的“月斜人影”一联,均利用视觉、听觉来描述夜景和秋夜的情况,十分动人;作于1766年的《雨中出城》诗中“满帽黄花”一联,描写满头黄花、满肩红叶的秋景,把乾隆年间南京城赏菊、观枫叶的旅游活动描写得活灵活现。此外,袁枚还认为王友亮的部分诗歌具有与中唐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孟郊、贾岛相似,具有“郊寒岛瘦”的创作特点,正如《随园诗话》补遗卷四第十九则指出:“近学郊、岛诗者最少;独葑亭给谏,于无意中往往似之。《秋虫》云:‘直使孤灯死,常催白发生。’又:‘瘦篁腰刻字,古树腹藏人。“风多萤贴树,月出鹭巡堤。’皆孟、贾集中佳句。《在闸河水浅》云:‘不劳画地还成狱,且喜窥天尚有窗。’何其苦也!《及渡江得顺风》云:‘大江东去月西走,独客南归风北来。’又何其乐也!诗人善体物情,往往如是。”《随园诗话》补遗卷四第三十四则再次指出王友亮诗歌创作往往多有意想不到的佳句:“王葑亭《夜行》云:‘残星鸡口落,初日马头高。’郑德基《夜行》云:‘蝶梦来驴背,鸡声隔陇头。”’
乾嘉时的诗评家,大都认为王友亮的诗歌风格总体上具有清新隽永的特点,正如法式善称王友亮的诗歌“古体诗多自出机杼之作”,“能以清思写其远韵”:
王葑亭给谏少年即以诗名。官中书舍人,与严东有、张瘦铜酬唱。辛丑登进士,以未入词林为憾。由刑曹改侍御,擢给谏。中间虽吏事杂沓,乘暇偕一二吟俦,吮墨濡毫,洒如也。袁子才序其诗云:“蒯通著书八十一篇,号日《隽永》。温子升云‘文章易作,道俏难为’。昔夫子与子夏论诗,曰‘窥其门,未入其中’,安知其奥藏之所在乎?前高峰,后深谷,冷冷然不能见其里,所谓精微者也。夫精微,即隽永逋俏之谓也。噫,非葑亭,其谁能语于斯?”古体诗多自出机杼之作,兹不备载。五言《江楼》云:“暮寒村酒贵,春雨渡船高。”《霁望》云:“一塔截飞鸟,数帆生夕阳。”《秋虫》云:“直使孤灯死,还催白发生。”《小村》云:“瘦篁腰刻字,老柳腹通人。”《夕次南石槽》云:“一车双马影,千树万蝉声”《夜坐》云:“树留风小语,云趁月先行。”七言《清凉山秋望》云:“漫说疑城从古设,可怜辱井至今留。”《晨起》云:“夜长但觉梦寻梦,路远更教书问书。”《枕上》云:“无眠但听耳中雨,有酒不销头上霜。”《不寐》云:“窗灯焰低萤欲堕,街柝声断鸡争号。”皆能以清思写其远韵,不得以唐宋之界限之。
或许是冥冥中的注定,亦或许因为王友亮的部分诗歌与袁枚诗格相近、与程晋芳文风相似,后世学者所编撰的《清史列传》,直接把袁枚、程晋芳和王友亮并列入传。
(二)袁枚主要借助王友亮与京师诗友广泛联系交往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六第三十五则:“乾隆己丑,今亚相刘崇如先生出守江宁,风声甚峻,人望而畏之。相传有见逐之信,邻里都来送行。余故有世谊,闻此言,偏不走谒,相安逾年。公托广文刘某要余代撰《江南恩科谢表》,备申宛款,方知前说都无风影也。旋迁湖南观察。余送行有一联云:‘月无芒角星先避,树有包容鸟亦知。’不存稿,久已忘矣。今年公充会试总裁,犹向内监试王葑亭诵此二句。王寄信来云,故感而志之。”按照袁枚这则诗话,刘墉出守江宁时(1769),民间曾经盛传刘墉与袁枚之间有点过节,但袁枚并不以为然,而后刘墉与袁枚也相安无事。不多久,刘墉迁湖南按察使,袁枚还作诗相赠,当时袁枚并未保留原稿,及至多年后,刘墉担任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会试主考官,王友亮担任会试内监试,刘墉向王友亮重新诵读袁枚旧诗,王友亮赶紧写信将此事告知袁枚。由此可知,王友亮经常把在京师的见闻以及与袁枚有关的事迹,写信告诉袁枚,王友亮成为袁枚与京师士人交往的最主要媒介人物。 袁枚在与各地诗人广泛交往过程中,得以收集众多诗作,为他写作《随园诗话》、编辑《同人集》、《续同人集》等文学作品提供了大量的原始素材。同时,许多同时代的著名诗人也向袁枚推荐那些诗歌出众但名声不甚显的诗人才子,因此我们在《随园诗话》中时常可以看到诗人向袁枚推荐其他诗人的情景,这种现象扩大了袁枚采诗的渠道。王友亮久居京师且任职中枢机构,与当时诸多京城诗友频繁诗酒唱和,因此成为袁枚同京师诗人交往最重要的中介人。袁枚经常托王友亮转达信札、文具或书画送给京师诗友,王友亮亦多次向袁枚推荐同在京师、有一定成就的年轻诗人。比如四川遂宁张问陶、满洲诗人法式善、山西灵石何道生、山西介休诗人刘锡五、江西东乡吴嵩梁、福建宁化伊朝栋伊秉绶父子等诸多当时的著名诗人,均由王友亮介绍、推荐或居中传递书信,得以与袁枚结识和广泛交往。
四川遂宁诗人张问陶(1764-1814)经由洪亮吉举荐后,开始与袁枚订交,据袁枚称:“余访京中诗人于洪稚存。洪首荐四川张船山太史,为遂宁相国之后。”张问陶在结识袁枚后,多由王友亮与袁枚互通书信,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六月,张问陶赋诗见怀,又寄《推袁集》一册给袁枚,袁枚感其意,引为生平第一知己。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八月初五日,袁枚行至友亮江宁老家,在友亮家中接到张问陶诗:“不料中秋前十日,于王葑亭给谏家,接到见怀二十八字,意思深长,有邢隅言少而理多之妙……读《推袁集》一册,命名先不敢当……虽大君子舍己从人,以谦虚为座荐,游戏标题。无所不可。而当今作者如云,万目睽睽,得毋叱执事之认符拔为麒麟,拜客票为大将乎?损执事之名,折野人之福,千万以换去为祷。然以执事倚天拔地之才,肯如此摄谦,亦是八十衰翁生平第一知己。”“追忆乾隆丙辰(1736)荐鸿博,入都,在赵横山阁学处,见美少年张君名顾鉴者,彼此订杵臼之交,疑与船山有瓜葛,寄一信问之,不料即其尊人也。垂六十年,忽通芳讯,知故人官至太守,尚无恙,且有子不凡,为之狂喜”,袁枚视此事为“因缘”。可惜目前尚未见到张问陶的所谓“推袁集”,不知何种作品(可能是张问陶的诗集),但张问陶对袁枚的性灵诗说颇有同感则无疑,张问陶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五六月份之间曾作诗称:“不写性灵斗机巧。从此诗人贱于草。”可知张问陶对袁枚的“性灵”论诗主张极为赞同,后世学者也多将张问陶归为性灵派后期的主力代表人物。
张问陶,字仲冶,一字柳门,号船山、老船、蜀山老猿,四川遂宁人。其诗被誉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官翰林院检讨、都察院御史、吏部郎中。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因违背上官意志,辞官,居吴县虎邱。晚年遨游大江南北,病卒于客舍。王友亮侄王大煊曾出资送其归葬。乾隆五十八年(1793),王友亮一家始与张问陶结识并始相酬唱:“乾隆甲寅、乙卯间,予官京师,与葑亭太仆、香圃明经乔梓诗酒往复,订纪群之交,今十年矣。太仆与香圃相继辞世。常集其平时投赠诗笺及小简,约二百余纸,都为一巨册。每一翻阅,深情密语,蔼如骨肉。灯窗念旧,未尝不潸然泪下。香圃弟竹屿,与予订交稍晚,诗才秀上,如眉山之有小苏也。今年复来都门,将梓太仆诗集,而香圃遗藁附之,属为删定。香圃诗笔清艳,初师随园老人,得其圆妙。既而性情渐定,又以痼疾闭门,诗思益进。惜抑郁早逝,所存无几。吾知后之读是集者,不独赏其诗,当同惜其人也。”香圃即王友亮次子王麟生,竹屿乃王友亮第三子王凤生。从《双佩斋诗集》所反映的情况看,从这一年王友亮起与张问陶开始频繁唱和往来,而上一年张问陶自蜀中来京,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居官京师,从而成为王友亮晚年交往最多的挚友和诗友。张问陶《双佩斋诗集·序》称:“婺源王葑町先生,问陶忘年忘形交也。乾隆癸丑,予官京师,始识先生,一晤遂心契。既因先生得交于先生兄顾亭老人,而先生子香圃、竹屿、侄香田,凡来京师者,无不与予缔交称莫逆。时寓居相距不一里,清茶浊酒,相见无间日。偶值霖雨,或公事疲乏,或分宴他所归,则必有短笺相问,至有一日往复十余笺。凡莳一花,浴一犬亦必互相走告,童仆为之烦厌。所言不斤斤于诗,盖予与先生订交,亦不屑屑仅在诗也。”
满洲诗人法式善(1752-1813)亦经由王友亮与袁枚认识。据法式善自称,王友亮曾将法式善诗作寄予袁枚,袁枚为之修改;袁枚晚年作诗作文颓唐放纵,不拘礼法,王友亮曾写信规劝其要注意持重,同时将写给袁枚的信拿给法式善阅读,并引用法式善的话加以规劝:“余始以诗质葑亭,葑亭缄寄袁简斋于江南,简斋加墨点定,作序文奖许,推挹皆葑亭意,余弗知也。葑亭之重余兼重简斋也如此。及简斋暮年颓放,下笔不检,葑亭作书规之。书成必示余,且引余言为足信,葑亭之重简斋兼重余也如此。简斋书来辨议,而因其谏诤即改窜者殆亦不少,葑亭即以其札来欢喜慰藉,其于朋友往复规劝缠绵不已,乐与人为善也又如此。”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四月十六日,袁枚审定法式善诗集并为之序,托友亮寄去:“癸丑岁,检箧中凡得三千余首,吾友程兰翘、王惕甫皆为甄综之,汇钞两大册,寄袁简斋前辈审定。简斋着墨卷首,颇有裁汰。洪稚存编修又加校勘,存者尚有千余篇。”“稿本《随园手翰》第二通、第七通,有书札二通致法式善,此时谅当收到矣。”可知从中递书者亦为王友亮。
法式善,姓伍尧氏,原名运昌,字开文,别号时帆、梧门、陶庐、小西涯居士。乾隆四十五年(1780)庚子恩科进士,授检讨,官至侍读。乾隆帝盛赞其才,赐名“法式善”,满语“奋勉有为”之意。法式善曾参与编纂武英殿分校《四库全书》,著有《存素堂集》、《梧门诗话》、《陶庐杂录》、《清秘述闻》等诗文作品。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法式善经由乾隆辛丑科会试同考官许兆椿介绍与王友亮结识,自此之后法式善与王友亮成为终身至交:“余初不识葑亭,已能读葑亭之诗。乾隆辛丑,于许秋岩座间,见有客俑然玉立,风采异众,独殷殷向余致叹羡,徐叩之,则葑亭也。葑亭为秋岩会试所得士,时甫官刑部,殊以案牍弗娴为难。余曰‘刑曹古多诗人,子姑安之。’自是余与葑亭每以诗为酬酢,见者谓余之诗日以进,而余之诗日以少矣。” 乾隆五十六年(1791)辛亥秋,袁枚从江宁致信王友亮,请王友亮索取山西灵石诗人何道生(1766-1806)的诗作,何道生作诗四首表达对前辈诗人的感激之情。其中,第一首全诗如此写道:“好语传来挟绩温,便疑身已谒龙门。爱才到此真如命,知己从来胜感恩。旧雨关心先送喜(谓葑亭),和风着物妙无痕。灵光今日惟公在,许否心传与细论。”从这首诗的标题“袁简斋先生以书抵葑亭给谏索观鄙诗自诧先生何以知有鄙人且知其诗也”即可知,事先袁枚并不认识何道生,但在诗中说“旧雨关心先送喜(谓葑亭)”,则明确指出从中加以介绍的人就是王友亮。这组诗的第三首尾联云:“许署随园诗弟子,此生端不羡封侯”,第四首尾联云:“惟愿金针遥度与,焚香再拜向天涯”。何道生已然自称“随园诗弟子”,可知何道生也对袁枚的诗歌创作理论持顶礼膜拜的态度,当代学者亦多将何道生归人“性灵诗派”的后期重要诗人。根据何道生自述,其向袁枚投赠答谢诗的缘起在于王友亮把袁枚的原信展示给何道生看,告知袁枚希望能看到何道生的诗作:“前月中旬,葑亭先生来,索拙诗,并示先生原札。生惊喜欲狂,曲踊三百,曰:‘随园翁亦知世有何道生耶?’急展先生书,循讽再四,不觉慨然曰:‘当今之世,非先生言,谁与归哉?’生少而鲁钝,读书不多,然自知弄笔,即好为诗。时先师顾文子先生实教督之。先师与鱼门先生交相善也,因得以诗受知于鱼门先生。及长而宦游京师,出交当世士大夫,因复受知于张瘦同、王葑亭两先生。……生之于先生,其服膺也久矣。先生以著作雄一世,谨缙绅先生无不争先睹之为快……”。从何道生写给袁枚的信中:“葑亭给谏处颁到手书,并拙作二本,讽诵三复,感愧交并。窃念生以庸陋之资,不自揣度,辄通书于左右,且贸然执所业以问津。……至于八十老人,手作小楷,锋发韵流,古香满纸,尤为稀世奇珍,人间罕觏。”可知袁枚是先把给京师诸位诗友的信统一寄给王友亮,然后由王友亮分别送给各位诗友无疑。
何道生经过王友亮介绍与袁枚结识后,多有诗文投赠袁枚,不少被收入袁枚主编的《续同人集》中,比如《次韵简斋先生<除夕告存>诗》、《随园先生刻鄙诗<续同人集>中,邮寄一部兼惠铭砚一方、黄山图墨廿铤,率成三律寄谢》(三首)、《与随园先生书》,等等。
何道生,字立之,号兰士,山西灵石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历工部主事、员外郎、郎中,迁御史。出知江西九江府,以病告归。居官廉敏,政声大着。又起为甘肃宁夏府知府,卒于任。道生与伍尧法式善、张问陶、杨芳灿等倡和,诸人皆敛手避之。文酒燕集之作,尤多传诵。其诗疏爽雄健,出入昌黎、剑南之间,为王昶所称,著有《双藤书屋诗集》十二卷。何道生早年登第,与王友亮同官京师,加之王友亮是何道生的老师,因此两人之间常有诗酒酬唱、交往颇深。比如,乾隆五十三年(1788)戊申秋,何道生招同友亮、张埙、胡永焕、孙星衍小集;乾隆五十六年(1791)辛亥八月初一日,王友亮从羊肉胡同迁居横街,作诗《八月初一移居横街,用元遗山长寿新居韵(三首)》,何道生有诗和之;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初夏四月紫藤花开时,佘竹西在古藤书屋召集京城诗友寓斋会饮,王友亮、何道生均参加此次会饮;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六月廿一日(立秋后一日),法式善邀友亮、洪稚存、何道生、陆乡石、刘锡五、张道渥、罗聘等人,一同前往积水潭赏荷花;嘉庆十年(1805)乙丑,八卷本《双佩斋诗集》正式刊刻出版,何道生亦为之作序。
据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四《山右两贤歌兼寄法时帆学士》有“仙人王子乔(葑亭侍御),怜人两相慕。唤雁呼鱼传尺素,从此一笺来、一札去”之句,所谓“山右两贤”即何道生、刘锡五,均久居京师。据此更进一步可知,袁枚的确多借友亮之力,颇与京中诸多诗人结交。
刘锡五与袁枚亦多有投赠之作,比如《简斋先生以铭砚、藏烟见惠,各赋一诗为谢》、《题袁简斋先生<随园雅集图>》,等等。乾隆五十六年(1791)辛亥除夕,袁枚创作《除夕告存》诗,刘锡五有《次韵和袁简斋先生<除夕告存>七绝句》。
刘锡五(1758-1816),字受兹,又字澄斋,山西介休人,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1781)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武昌知府,有《随俟书屋诗集》。刘锡五与王友亮同官京师,常有诗酒酬唱。比如,乾隆五十六年(1791)辛亥八月初一日,王友亮从羊肉胡同迁居横街,刘锡五作诗和之《和王葑亭移居横街用元遗山长寿新居韵》(三首);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初夏四月紫藤花开时,佘竹西召集古藤书屋会饮,刘锡五亦参与此次会饮;刘锡五曾有《次韵王葑亭早秋见过之作》。
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春,远在京师的王友亮写信给袁枚,向他介绍江西青年诗人吴嵩梁(1766-1834):“壬子春,余在杭州,钱塘曹江庐明府以小照属题。卷中诗甚多,余独爱吴嵩梁一首。询之,云是西江高才生也。癸丑春,王葑亭给谏书来,云‘有诗人吴某南来,索书为介。’余大喜,扫榻以待。又迟半年,始从扬州来,人果倜傥。读所著作,以未窥前豹为恨。忽于除夕前七日五鼓,梦兰雪来,诵其旧句,数联俱超妙,而以噬不寐一联为稍逊。言未终,惺惺欲醒,而佳句亦沉沉渐忘。余亦惊怖,如健步捕亡人,苦相捉留,而竞冥然逝矣。仅记《不寐》云:‘不倒喜传丹诀好,将衰愁见圣人难。’晨起录出,觉二句未尝不佳,而终不如前所诵之超超玄箸也,为闷闷者久之。因思人海寻针,针非不在海底也,然而不可寻矣,探汤求雪,雪非不在汤中也,然而不可求矣。天仙化人之句,未尝不在人心也。然而兰雪不能知,我亦不能再梦矣。文字之奇,一至于此。”乾隆五十八年(1793)冬,吴嵩梁终于到达江宁,袁枚与之订交并为吴嵩梁的《拜梅图》题诗:“余与乾隆癸丑冬至金陵,先生即折柬见招,为余题《拜梅图》,推以异才。有门下士讽余执弟子礼者,口占示意云:‘修竹生来扫俗氛,锦绷才脱便捎云。让他桃李公门外,玉立亭亭只此君。’盖耻与哙等伍,非不肯师先生也。然先生终爱予诗,殁前见怀绝句云:‘芳讯经年一雁无,仙才逸韵满江湖。梅花清福知多少?消得诗人拜不扶。’身后攻之者太甚,大半即其门生。故讣至扬州,予与吴山尊独为位哭之。先生尝以其诗见质,予谓一代作家而非正宗,欲择其精华厘为四卷,刊以行世,庶令后贤无可指摘,亦藉报知己于九原也。” 吴嵩梁,字子山,号兰雪,晚号澈翁,别号莲花博士、石溪老渔,江西东乡人。嘉庆五年(1800)举人,授国子监博士,旋改内阁中书。道光十年(1830)擢贵州黔西知州,上任次年在黔西东山开元寺修建阳明书院,有惠政。因事得罪上司,转长寨厅同知。后曾两任乡试同考官。著有《香苏山馆全集》五十七卷。吴嵩梁是清代江西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有“诗佛”之誉。“江西诗家蒋士铨后推乐钧及吴嵩梁两人同为翁方纲弟子,论者谓嵩梁诗名盛于钧,然不如钧多内心云。”吴嵩梁虽为翁方纲弟子,但也得到袁枚的赏识。吴嵩梁作为王友亮的晚辈,亦仰慕性灵诗说,对袁枚和王友亮的诗歌风格推崇有加,因此与王友亮及其子王麟生、王凤生的交往十分深厚。比如,嘉庆十年(1805)乙丑三月,王友亮第三子王凤生携《双佩斋诗集》稿二十四卷共计二千余首到京师,请法式善、杨芳灿、何道生、吴嵩梁、胡永焕分别予以删定,最终由吴嵩梁删定稿为八卷共计963首,最终八卷本《双佩斋诗集》正式刊刻出版,吴嵩梁亦为之作序。
福建宁化诗人伊朝栋(1729-1807)、伊秉绶(1754-1815)父子,也经由王友亮介绍与袁枚认识:“太常卿伊云林先生朝楝,素未识面,托王葑亭给谏寄稿商榷,诗多隽逸。《喜葑亭移居相近》云:‘借得轻车载具迁,宣南坊地雁秋天。桑林我已淹三宿,花径君初拓一廛。云抹楼头宵共月,烟销井口晓分泉。素心晨夕经过数,佳事应图主客传。’《归舟》云:‘残月衔帆影,长江一苇回。烟寒瓜步树,潮走海门雷。六代销波底,三山落酒杯。儒生仗忠信,涉险兴悠哉。’其子秉绶进士,见寄云:‘鲁灵光殿蜀峨嵋,犹在寰中见未期。早岁诵诗同尚友,逢人问讯当亲师。名园藏得三山胜,妙笔兼将五色持。闻道朱颜映梅萼,几时来访郑当时?”
伊朝栋,初名恒瓒,字用侯,晚号云林,福建宁化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历迁刑部郎中,治事勤恪公正。后官至光禄寺卿。朝栋少受业于雷鲮,通程朱之学,为蔡世远所称,为诗尤有高韵逸气。所著有《赐砚斋诗钞》四卷,《南窗丛记》八卷。伊朝栋与王友亮同官京师,时相往来。比如,乾隆五十二年(1787)丁未,七月五日,因《四库全书》书颁,皇上赐诸臣纱葛各二匹,王友亮作诗《七月初六日,恩赏详校官纱各二匹,恭纪》,又作诗《西苑校书述怀》,伊朝栋作诗和之;乾隆五十六年(1791)辛亥八月初一日,王友亮从羊肉胡同迁居横街,作诗《八月初一移居横街,用元遗山长寿新居韵(三首)》,伊朝栋和诗《葑亭给事移寓横街,诗以赠之(与予寓邻近)》,全诗被袁枚收录到《随园诗话》中,即上述引文的《喜葑亭移居相近》。乾隆五十六年,伊朝栋为王友亮题图《为葑亭题王母降汉宫图》。乾隆五十六年,伊朝栋送酒给友亮,友亮作诗酬谢,朝栋又有诗记之:“鲁酒难成醉,开尊感岁华。配堪咀铁脚,斟岂称银槎。好问长宵夜,应看短槛花。小团烦作赋,八饼拟分茶(王诗有‘停待故园新茗至,瀹君诗思听松风’句,予欲以闽茶相赠,故云)。”
伊秉绶,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宁化人,故人又称“伊汀洲”。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1799)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诏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1807年(嘉庆十二年),伊秉绶54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泣泪送别。病逝(逝年62岁)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满洲爱新觉罗·裕兴(1772-1829)也经由王友亮介绍给袁枚认识。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十二月十五日,袁枚收到友亮寄来的豫亲王世子裕兴的诗、书,乞袁枚作序,详见《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六《残腊》:“人道伏波还矍铄,我愁夷甫太鲜明。”自注:“时豫亲王又有书、币相将。”《小仓山房尺牍》卷九《答豫亲王世子思元主人》也称:“腊月望日,巡漕使者王葑亭寄到手书一函、赠诗一章。”袁枚此处所指“豫亲王世子”,当即豫良亲王爱新觉罗·修龄的第三子裕兴,其手书当即《续同人集·文类》卷一收录的裕兴《寄随园主人书》,其书云:“今闻蒲友与先生师弟之谊甚笃,故不揣冒昧,以为先容。录窗稿数篇,寄求雅正。……倘蒙不弃,肯加郢楹,使得附于所刻《同人集》、《诗话》等书之列……尚乞一序以荣之。”由此可知裕兴之所以通过王友亮致信袁枚,主要目的在于乞求作序,而袁枚最终亦确实应允,详见《小仓山房外集》卷八《思元主人诗序》,足见王友亮居中介绍之功。
(三)袁枚志怪小说集《子不语》有不少资料来源于王友亮听闻的各种怪异事迹
袁枚从小就对志怪小说深有兴趣,他喜欢听鬼故事、喜欢谈鬼故事、喜欢写鬼故事,最终写成了《子不语》二十四卷、《续子不语》十卷,共计三十四卷,收集小说1200余则,共计50多万字。根据《子不语·自序》称:“余生平寡嗜好,凡饮酒、度曲、樗蒲,可以接群居之欢者,一无能焉,文史外无以自娱,乃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非有所惑也。”袁枚认为,志怪小说是虚构的,并不是真的有鬼神存在,所以说“非有所惑也”,他把志怪小说的创作当作是诗文创作之外用以自娱自乐的一种手段,其主要创作目的和动机都只是为了娱乐。“广采”说明《子不语》故事来源的多样性。袁枚一生交游广泛,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市井负贩,无不以能与随园结交为荣,这为袁枚搜集故事提供了极大便利。《子不语》和《续子不语》中的绝大多数故事都得自传闻,是袁枚的亲朋好友或他人所述,或直接就是他们所遭遇的故事,也有部分是袁枚幼年的见闻或其在各地游览时所闻见,另有一部分故事来自官方的公文、邸抄,也有一部分篇章是从他人的著述中采撷而来,《子不语》和《续子不语》大部分篇章的末尾,基本都指出了资料来源。
王友亮作为袁枚结交一生的好友,并且时常把自己的诗文作品投赠给袁枚,自然也成为袁枚志怪小说集《子不语》的重要资料来源。比如,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月初一夜,婺源人汪启明在江宁府的宅居发生了一起诡异事件,该宅第原为雍正五年(1727)丁未彭启丰榜进士、婺源人汪波的旧居。是年,王友亮正好乞假在家,可能正好听闻了这件诡异故事,因此创作了一首歌行体长诗《捉鬼行为汪子启明作(四月初一夜事)》记其颠末:“君居堂堂进士第,捉鬼亦如唐进士。终南神力固应尔,不谓温文能辨此。昨宵梦魇聊欠伸,残灯半死摇秋烧。帷前黑人高兀突,面目莫辨形容真。大呼跃出苍鹰疾,鬼胆堕地不得拾。触墙欲窜无缝入,回身恰被君追及。阴风冷绝冰人肌,技止此耳何能为。豪气如山压鬼倒,渐觉蜷蜷如婴儿。檐牙掷瓦雨点骤,鬼党仓皇解相救。神闲态整了不迷,膈膊一声如缚鸡。火攻谁云出下策,管取焦头兼烂额。家人束媪竞趋前,转瞬倏化兜罗棉。焚之初作鲍鱼臭,暗泪无声落红豆。须臾烟尽质亦空,径寸胭脂凝血厚。朝来奇事已轰传,比邻争视叠背肩。万口呀呀说不出,可少传神一枝笔。作歌相属倾酒壶,鬼诚畏君兼畏吾。君充郁量吾董狐。如此两人何可无。”此诗后来一定曾送呈袁枚阅读,所以此后不久,袁枚即以此诗为底本创作志异类笔记小说《捉鬼》:“婺源汪启明,迁居上河之进士第,其族汪进士波故宅也。乾隆甲午四月一日。夜梦魇,良久寤,见一鬼逼帷立,高与屋齐。汪素勇,突起搏之。鬼急夺门走,而误触墙,状甚狼狈。汪追及之,抱其腰。忽阴风起,残灯灭,不见鬼面目,但觉手甚冷,腰粗如瓮。欲喊集家人,而声噤不能出。久之,极力大叫,家人齐应。鬼形缩小如婴儿。各持炬来照,则所握者坏丝绵一团也。窗外瓦砾乱掷如雨,家人咸怖,劝释之。汪笑曰:‘鬼党虚吓人耳,奚能为?倘释之,将助为祟,不如杀一鬼以惩百鬼。’因左手握鬼,右手取家人火炬烧之。膈膊有声,鲜血迸射,臭气不可闻。迨晓,四邻惊集,闻其臭,无不掩鼻者。地上血厚寸许,腥腻如胶,竞不知何鬼也。王葑亭舍人为作《捉鬼行》纪其事。”对比袁枚《子不语》的短篇志怪小说《捉鬼》与王友亮的歌行体叙事长诗《捉鬼行》,可知其故事情节、结果,都完全一样,而袁枚在《捉鬼》篇末亦指出了故事的最初来源即为王友亮的《捉鬼行》,这也符合袁枚整部《子不语》的创作体例。 实际上,王友亮所听闻的各种怪异事迹,经常成为袁枚诗文集尤其是《子不语》的资料来源。王友亮曾作有一首歌行体长诗《后说鬼行》讲述安徽歙县人、河南巡抚胡宝球(1694-1763)能见鬼的事迹:“吾乡胡中丞,碧眼能见鬼。自云所见多,对客谈直整。鬼之容貌如生前,衣服乃视初死时。新鬼短长与人等,渐旧渐缩赌嫁如婴儿。昼行避太阳,薄若纸贴墙。夜乃竞出趁月光,飘然落叶随风狂。阴云障空厚涂漆,鬼车一鸣众鬼集,竹梢树罅相呼吸。倚之作声如甓栗,或长啸又如泣别。有含冤者化为黑气,当人立左盘右旋名鬼风,遇之走避恒不及。平芜夜进烧火青,三点两点疑流萤,倏化百千亿遍野堆繁星,一火照一鬼,如人逐灯行,远观近即灭,所忌惟人声。深山人稀鬼亦不多在大抵山魈水彪兼树怪,或为老翁及姹女,阿紫千年呈变态,惟有伥群行队队,其状男不冠,女不髻,寅君出穴作前驱,拔弩决机殊狡狯,所嗜酸梅撒地供一嘬。外此走无常,皆是生人之所为。手锒铛肩蒺藜时,或带面具牛头阿鼻争雄奇。所至恒有地界随,摄人魂魄去系在荆棘枝。清晨却往视,乃是蚱蜢萦朱丝。间为儿童解纵之,夜辄呼曝遭冥笞。乌篮婆孥槌法鼓,三十六灯彻地府。面然大士来作主,名鬼似恒河沙数,维时观者排四堵,鬼能空行了无阻。水船陆马纷剪楮。寓钱褮衣恣所取,寸蔬粒米重难举。前者唱邪后唱许。往年中丞家云间,忽骇鬼聚如邱山。尽室赴京师。不惮道里艰。是秋海祲果大作,飓母癫狂龙伯虐。波涛平地涌丈余,生灵平卷随蛟镪。又从西长安门归,咄咄人前夸怪事,近见一种鬼,大与中国异,后此十余载,回人纳款来。天都诏于其地,建屋千余区,俾之聚族而安居。衣冠形状各各言皆符曩所见者,岂其祖宗考妣乎?我忝年家子,未随公杖履。薇垣游二年,耳食辄心喜,勿论政事与文章。但能见鬼真擅场,见者口画而手指,闻者舌挢而目张。想公天人姿,身后定作闫摩王。生既与鬼狎。没转视之为平常。我不能见徒能说。说者见者何分别,酒酣作歌双耳热,三寸笔头吐出广长舌。”王友亮该诗作于乾隆三十五年(1772)壬辰,而后袁枚《子不语》卷十七收录此事,篇名为《碧眼见鬼》,但在篇末并没注明资料来源。由于胡宝瑔为歙县人,与王友亮为徽州同乡,此事也应当是王友亮告知袁枚。不过袁枚又把王友亮诗中所没有的故事加以进一步阐述发挥:“河南巡抚胡公宝瑔,眼碧色,自幼能见鬼物。九岁,犹不言,尚记前生事。能言后,不复记矣。自言人间街衢堂怀,在在有鬼,惟朝廷午门内无人,菜市口刑人处,鬼尤丛集。遇人气盛,避之而行;衰弱,则摩肩而过。或有所揶揄者,其人必病。午前犹不甚出,午后道路纷纷。然其举止,率皆卑琐龌龊,无昂伟正大者。公一生不肯入庙,神佛见之,往往起立。尝述所经历者:尊莫尊于东岳大帝,卤簿繁盛;奇莫奇于金将军,遍体金色,毛孔闪闪,生万道金光;丑莫丑于狭面神,身长三尺,面长四尺,阔止五六寸,令人对之欲呕。他如如来、仙子、关公、蒋侯,皆未之见也。幼时过土地祠,旁塑牛头鬼,公践其角。鬼随归家,以角抵公卧床,震撼不已。随患疟,牛压其胸,太夫人祭之方去。人问:胡公官贵,何神佛见之尚起立,而牛头贱鬼乃敢揶揄之耶?余答之日:惟是神是佛,正直聪明,故知其为贵人正人而敬之。牛则无知也,何敬之有?’公抚河南时,朔日行香,未至庙,忽低头持扇遮面。司道迎接打恭,岸然不答。公素谦,一旦改常,司道大疑。越一日,乘间问曰:‘公某日行香如有意拒绝我等者,得毋有所开罪乎?’公曰:‘非也。前日见庙前有天蓬神两位被河神锁系,求我说情。我若允许,则彼原有罪;如不允,则天蓬神缠扰不清,故佯为不见而过之耳。”
在袁枚的《子不语》中,还有一篇《署雷公》讲述婺源董某所遭遇的故事,亦没有注明资料出处;另外,《花魄》讲述婺源士人谢某在张公山读书的奇遇,里面提及洪腾蛟解释什么是“花魄”,亦没有注明资料出处;《江秀才寄话》讲述著名学者江永所遭遇的故事,篇尾注明“此其弟子戴震为余言”。关于婺源的志怪故事,除了注明资料来源外,没有注明资料出处者,很可能也是包括王友亮在内的婺源文人向袁枚所讲述。
三、袁枚与婺源漳溪王氏家族交往交游考
(一)袁枚与王友亮平辈的交游交往
袁枚所编《随园诗话》收录有王友亮平辈诗人、王友亮长兄王廷言(1725-1807)、三兄王廷享(1732-1787)、二兄(堂兄)王廷取(1729-1778)的诗歌作品;乾隆六十年(1795)三月初二日袁枚八十诞辰,王廷取亦投赠有祝寿诗。由此可知,袁枚与婺源漳溪王氏家族的王廷言、王廷享、王廷取等人均有直接交往。
1、袁枚与王廷言
袁枚在随园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选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如上文所述,《随园诗话》收录了大量地域诗人的精彩佳句,其中也不乏婺源漳溪王氏诗人所创作的诗句。比如《随园诗话》补遗卷六第36则如此写道:“新安王太守顾亭先生,看《随园诗话》有得,顿改从前之作。《养生潭观鱼》诗云:‘客亦知鱼乐,相将坐小舟。水深清见底,沙净白疑浮。得食依行棹,成群戏涉流。夕阳横断岸,红蓼几枝秋。’恰有唐人风味。”王顾亭,即王友亮长兄王廷言。根据族谱资料,王廷言“字顾亭,号庸斋,贡生,初任云南和曲州知州,继任直隶顺德府知府,候选道。嘉庆元年恭赴皇极殿千叟宴,恩荷鸠杖文绮之赐。”“侄讳廷言,号庸斋,三伯公冰心之孙、从兄衣园公之冢子也。少豪迈,聪颖异常,甫逾弱冠,刺史古滇,典郡巨鹿,旋以目疾告归,优游林下者垂五十年。年八十三而终。呜呼!盖綦难哉!自侄之解组而归也,笔墨之外,惟以济人利物为心,义之所在,靡不殚心力以图之。尝语人曰:‘利己莫如读书,利人莫如施惠,否则奄忽以终老,不几负此七尺昂藏为哉。’故凡桥梁道路、建亭设茶,力所能及,每不惜多金焉。是非以求福益,盖其天性然也。”王廷言早年居官滇南、后出首河北,35岁即因眼病辞官归里。王廷言早年亦喜作诗,辞官归里后改作词,著作有《自娱小草》等,王友亮曾为其《自娱小草》作序,称:“伯兄顾亭少负隽才,弱冠后刺州滇南、典郡巨鹿,宦游万里,悉寓其境于诗,年三十有五投病牒归,林下优游,时拈吟咏,忽憬然日:‘诗为心声,然欲曲折以绘人情,高下而符天籁,断非五七言所能尽也。’乃舍之而致力于词。其始泛滥苏辛,浸淫秦柳,迨今又三十余年。向所谓豪竹哀丝,梦红浴碧者,悉举而空之,清微淡远,一以张白云、姜白石为指归,信乎所臻益上矣。乾隆辛亥仲夏,裒所作寄京师,题曰《自娱小草》,征序于余,殆欲以一片岭云涤我十年尘胃耶?兄今年六十有九,余亦五十二矣,他日东归,白头兄弟相从于鹭洲马巷之间,对酒当花,出新制而倚声和焉,且传诸当代,播诸来兹,俾人人往复流连,其所娱众且远矣,又岂特自娱已哉。” 由于同住江宁,王廷言可能偶尔到随园拜访袁枚。据《随园诗话》补遗卷八第三十七则:“新安王太守廷言偶过随园,见园丁斫竹补篱,因得句云:‘惜花须记把篱编。’苦难于对。一日,独酌无聊,忽得‘嗜酒不妨和影醉’七字,急书以示余。余览之,击节不已。因记范味醇《旅思》云:‘梦醒挑灯抱影眠。’亦佳。皆本于六朝‘闲行影自随’五字也。”
袁枚七十岁以后,大热天就待在随园,只有过了中秋后才肯出门,这慢慢就成了规矩。但有一年的八月八日,江宁太守李尧栋重修莫愁湖落成,邀请袁枚往游:“能否为莫愁湖破一次例呢?”太守明显对自己的分量底气不足。但是袁枚笑道:“老和尚打坐入定,如果听到女人的钗钏声,也会破戒,何况我面对的是卢家的莫愁女呢?”于是欣然前往,王廷言到随园拜访袁枚不遇,就直接追到莫愁湖。《随园诗话》全面记载了袁枚与王廷言的这一件趣事:“康节先生有三不出之戒,谓风不出,雨不出,大寒暑不出也。余七十后,惟暑不出。过中秋裁出,此定例也。今年八月八日,太守松云李公新修莫愁湖成,招余往饮,且云:‘能为莫愁破例否?’余答云:‘老僧入定,闻钗钏声便要破戒,况莫愁乎?’即往赴之。适王顾亭太守见访,不值,追至湖上,口号以赠云:“似镜湖光一叶横,白头遥认是先生。卢家尚具神通力,竞把闲云引出城。”对于此事,袁枚亦有和诗投赠李尧栋:“八月满湖秋水生,湖边女儿趁月明。”
乾隆乙卯(1795)闰二月至五月,袁枚出游杭州,三月初二日船到苏州,袁枚又记挂起王廷言来:“又恺、杨世兄两只船同游观音山,菜俱不佳,幸而杨世兄甲鱼一碗,又恺自作馒头,大佳,方得一饱。……杨仁山世兄为我斋佛张灯置酒,可感之至。”“三月初三、初四日。……杨世兄号仁山,浒墅关仙人,问王顾亭太守便知其详。”袁枚有什么不清楚的文坛人与事,经常问询于王廷言,从这件小事可知,袁枚与王廷言私交不可谓不深。是年,正好是袁枚八十岁大寿,王廷言同其他诗友一样,也作有祝寿词《水调歌头(寿袁才子(枚)八十,时为公子合卺)》,被袁枚编人《随园八十寿言》:“上有介眉酒,下有合欢杯。快哉起为公寿,欲醉且徘徊。休问花间岁月,但看山中事业,八百手栽梅。对对香联树,颗颗子盈枝。公莫笑,我亦是,古之希。别无可喜,堪只赢得是顽皮。输却十年以长,能唱千秋之曲。凭几试听之。聊以当金石,吹竹与弹丝。”
2、袁枚与王廷享
袁枚在《随园诗话》卷十四中收录了王友亮二兄王廷享的《病起》、《示儿》二首诗,已见上引。王廷享,“字于庭,号愚溪,又号约斋,贡生,任工部虞衡司员外郎,以子候选道职衔诰赠中宪大夫。……事迹详《志乘》及袁太史枚所撰《家传》。”⑤袁枚为王廷享所作的传记全文如下:
“君讳廷享,号约斋,一字于庭,世居婺源之武口,再迁漳溪,随其父衣园公侨居江宁。生而醇粹,有践绳之节,与沾接者如坐惠风,不衣自暖。严己而宽人,虽门阑厮养,不忍以詈诟遇之。尤敦内行,事二亲竭其力之所能。至衣园公患痈,医称中有积瘀,非毒尉能攻,君以苦茗酒吸汲而徐引其舌以茹之,如是者三十日,须臾患遂霍然。继母郑宜人病久,殗殜在床,君事之如所生,凡蝉请碛之事,承意观色,圭撮不爽,宜人临终叹曰:‘斯堂也,其即颜为‘孝子堂’乎?’兄廷言守顺德时,困目疾,君视之面,舍重研而往,堕车折臂,几至危殆,乡里闻者皆为泣下。先是,衣园公好行善,所居邑北有浙岭,三浙江源也,险峭难逾,马契需不能进,公贮茶藓亭其间饷病渴者,君增一所于半山,题日“继志”,换子弟之能文而贫者训育之,俾登上舍。金饥木穰之年,减粜输粟,操量鼓以活戚邻,慕樊靡卿之为人。虽少即入泮,长循例课部郎,而道韵平淡,不意进取,家居二十稔,若将终身焉。知至弟友亮成进士官秋曹,驰书相延,君始幡然日:‘未报者国恩,难得者兄弟。吾以服官政之年应友于之召,岂不两顾俱酬耶?’遂入都补工部虞衡司员外郎,不二年而卒。君溺苦于学,每有吟咏,藻思千绵,足掩群雅,《随园诗话》中所采甚多。其他医卜及形家言,靡不宣究。子二人,长煊、次炳早卒,一女,二孙。寿五十六,娶齐氏。论曰:‘君兄弟三人,皆怀文抱负有古贤风,余交乃季友亮早,故得通书于君,一见便修抚尘之好,文宴过从,时相谐际。以吾一日之长,常思将身后托君,而不意君之反有托于余,仕未尽其用,交未馨其欢。呜呼惜矣!昔人云:荀君虽少,后事当托钟君。’其信然耶!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改知江宁县事甲子科江南同考官钱塘袁枚撰,赐进士出身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充丙子科顺天乡试丁丑科会试同考官钱塘梁同书书。”
由于袁枚的《小仓山房文集》、《外集》均未见收录此文,因此笔者从《武口王氏金源山头派支谱》全文摘出的上述王廷享传记,显得弥足珍贵,可补《袁枚全集》之不足。
王廷享少年时即喜作诗,其诗风格也是清新雅淡。逝世后其遗诗由长子王大煊梓刻出版。王友亮为之作《仲兄约斋诗草序》称:“仲兄约斋工部少嗜为诗,平居得一二联即辍。与人酬和,或顷刻数篇,而懒自捃拾。余屡以为言,答曰:‘吾即景娱情耳,非敢以诗人自命,奚存稿为?’乾隆丁未仲冬,兄卒于京师。戊申春,兄次子嘉黻扶榇南旋,余即以裒集遗诗为属。逾年,嘉黻亦亡。越三年,其长子煊始得兄乙未、乙巳两游草见寄,将校正付镌。余复出箧衍所藏十章,合为一卷。嗟乎!使兄诗尽存,当不下千余首,今所搜罗,仅逮十分之一,良可悲已。然非煊之求之早、辑之勤,将并此区区者亦弗能觏。赖其保有是编,俾吾兄精神意气至今犹仿佛遇之,则又转悲而为幸。夫诗于人小道耳,或留或佚,若有数存乎其间,又况大于此者哉!余既幸兄诗不至尽泯,且嘉煊能克彰先美,为之久远传也。述其颠末如此。至兄诗清新雅澹,一如其人,览者当各有取焉,无俟余之词赘矣。”
笔者尚未能够见到王廷享所著《约斋诗草》刻本,因此亦无法得知王廷享具体的诗歌风格如何。但是《晚晴移诗汇》收录有王廷享的两首诗并有简短小传:“王廷享,字于庭,婺源人。有《约斋诗集》。”收录的《顾亭林访陈顾侍郎野王遗迹》诗二首,其中第一首如此写道:“海隅风物纪来真,策策探幽不厌频。浮世难逢千岁鹤,断碑如对六朝人。沧桑几度名犹在,金紫何缘梦再亲。寂寞亭林湖畔冢,只余荒寺伴青磷。”第二首:“禅关寂寞几更迁,尘幌萧然古佛边。一旅勤王悬日月(侯景之乱,公倡义讨贼),千秋护法黯风烟。清光渺渺平湖远,灵迹悠悠片石传。为问九原逢故主,舍身曾否到诸天。”上述两首咏史怀古诗,抒发了作者到吴江县顾亭林湖畔的宝云寺探寻凭吊南朝梁陈时期著名学者顾野王(519-581)时的感慨,表达对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沧桑陵替的千古之叹,同时表达对顾野王勤王高义的追慕之情,全诗章法谨严,用韵工整而流畅,足见王廷享的诗歌功底。 3、袁枚与王廷取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收录了王友亮堂兄王廷取的不少诗歌:“王濯亭廷取别驾,顾亭太守之弟也。有《瓶花》一首云:‘一枝浓艳胆瓶中,习习春生几席风。莫怪无根易凋谢,人情只爱眼前红。’余道:‘此诗与翁承赞《咏僧寺牡丹》相同。’其词云:‘烂漫香风引贵游,高僧闲步亦迟留。可怜殿角长松色,不得王孙一举头。’均有寄托可喜。别驾又有《文殊台》诗云‘文殊台上日初曛,翠影岚光看不分。片石尚堪容独坐,坐寒三十六峰云。’《东溪山庄》有句云:‘剩有好山供望眼,自来胜事属闲身。’俱可爱也。”据袁枚称,王廷取的诗歌曾获得当时众多人的争相传诵:“曹剑亭侍御《胥江》云:‘市近人声杂,船多夜火明。’王廷取太守《沙河》云:‘危巢双燕宿,破屋一驴鸣。’汪守亨秀才《佛寺》云:‘塔影冲霄直,亭阴向午圆。’王麓台司农《题画》云:‘蛟龙疑有窟,风雨若闻声。’此数联皆闻人传诵,而余爱之,故摘记者也。”
根据婺源漳溪王氏族谱资料,王廷取,“字又介,号濯亭,由贡生选授四川宁远府盐源县知县,恭遇覃恩敕授文林郎,调任雅州府雅安县知县,大计卓荐,题升叙州府马边理民通判,又遇覃恩授承德郎,丁母艰。大兵平定两金川,奏留办理粮务,服阙题补顺庆府通判,历任冕宁、名山、邛州、重庆嘉定,素著循声。”又据乾隆壬午科举人、湖北巴东知县、亳州人梁蠛所撰的《濯亭公传》,王廷取“援例宦西川,初任盐源,课农兴学,善政毕举。盐源故蛮俗,女子婚嫁之翼日,回母家力作如佣人,纵之归乃归,不则终其身弗获觏夫面。公怜之,令有逾二十未于归者,罪厥父母。一境化之,左近蛮民亦无怨女。公因事抵蛮地,蛮男妇竞进酪浆,公酣之无少隙,蛮男妇伏地观呼,日:‘吾昨卜鸡骨,兆得大恩庇,今果然。’盖边鄙之民不啻伐柯九鼠遗意也。缅甸之役,牛马取给川省,大宪以成都采办多费,盐源界云南,遂檄公及温江范公采办达军前。箐路险阻,又酷暑,路毙者众。范公该赔之项,大宪令省属摊赔。或谓公不得独受累,盍言之,公曰:‘军国大事夫何言。且向不累川民,岂今累川官。’挈家赀偿五六千金无难色,而公之家自是愈萧索矣。旋调任雅安,德政如盐源时。兵备道白公、郡守胡公深相得倚之,如左右手,以卓异通判马边,未半载,丁内艰。去时,王师有事金川,大宪素稔公能,奏留军前办镶务。凯旋,以劳勋晋一秩。服阕,遂补重庆通判,又调顺庆。顺庆多僧徒,例属通判统辖,治较前历任时倍简易,公安之,‘昔以家济官,今并不能以官为家也。’亦悉听之,屏绝酒肉。时与高行僧煮茗焚香,翻贝叶绎梵语以自广。忽一日手书寄子寿同于成都,曰:‘吾迩来顿悟西来,大意家口累汝,勉之。’此遗嘱也。越日异香满室,端坐而逝。诸僧谓公来处去云。公天性孝友,能文章,典雅有奇气,诗稿其富,唯《抱冬斋俳语》、《濯亭行路草》已刊行。癖嗜藏奔,历任都邑,恒以图籍及古书画自随,汗牛充(栋),见者谓果赢余。不知赀产巨万,赈饥蜩急,唯意所推,宦后又尽耗西川。尝语人(日):‘乌啼猿啸之朝,月郎风和之夕。长江源山一杯水,润吟吻沁诗脾。数十年来,尽人消受,如是僧以为如是,是亦足矣。’”王廷取的仕宦实绩,亦可见于光绪《盐源县志》:“王廷取,字濯亭,江南婺源贡生。居官仁慈,听讼明决,麦雪桑星,赋薄都劳,佛眼蛮花仡象,诗清总杂仙心。松外县乃羁縻旧地,胸罗李文饶双璧之图;竹枝词如《风俗新编》,手续范守已《九夷》之考,邑人颂之。”根据光绪《盐源县志》的评价,王廷取为官仁慈,且喜欢作诗、喜欢研究民族历史,其诗歌风格“总杂仙心”,多有超逸洒脱之作;但又能够注重考据,对花仡佬、“松外蛮(么些蛮)”等西南少数民族历史和民俗多有考证,兼具学人诗的特点。
由于长期远宦西川,王廷取的诗歌自然免不了大量描写川西南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大凉山地区的鸟道荒芜以及仕宦旅途的艰辛,亦多有旅途中触景生情、咏史怀古之作。比如路过昭化(今四川广元)时,写下了《昭化夜泊有感何易于腰笏事》一诗:“画船春泛益昌城,县令前驱亦世情。底事至今传崛强,一山如笏插葭萌。”益昌城指旧昭化县城,本汉葭萌县地,刘宋置益昌县,属白水郡;“县令前驱”指唐懿宗咸通元年(860)益昌令何易于插笏于腰间为民挽舟事;“崛强”,刚强、刚直;“一山”,是指县西十五里的牛头山;“葭萌”,指葭萌关,亦称天雄关,在牛头山腰。这首诗写益昌县城外的风景,寓情于景,抒发了对唐代贤吏何易于的追慕之情。在桔柏渡,王廷取还写下一系列组诗《桔柏津暴涨待渡口号六首》:“不羡芙蓉水,门临桔柏江。夜来春雨足,山绿近山窗。”“江水碧如油,清光自上楼。今朝妆镜失,不见照梳头。”“昨夜倾盆雨,郎行应知暮。何如溪水干,郎只在家住。”“望夫原化石,妒妇亦成津。不畏风波恶,莺花何处春。”“欲别难为别,吞声古渡头。妾心同此水,相送下渝州。”“渝州隔千里,终费金钱十。何不上朝天,去迟来则速。”这首组诗亦多写景咏史,夹叙夹议,借景抒情,对嘉陵江和白龙江流域的历史人物和事实多有所阐发。光绪《盐源县志》卷十二亦收录有王廷取的《盐源杂咏》竹枝词共计15首,均详细描绘了盐源的物产情况、民风民俗和民瘼疾苦,其中最后一首云:“荒凉古县入山深,鸟道羊肠仔细寻。作个冷官差不俗,一年冰雪四时心”,表达了自己虽执宰穷县,但却甘愿秉持冰清玉洁操守的积极上进心态。据婺源漳溪族谱和《婺源县志·艺文志》的有关记载,王廷取的著作至少包括《抱冬斋俳语》、《行路吟》、《雅乘志余》等多种,可能《抱冬斋俳语》和《行路吟》刊刻出版,可惜笔者未能见到其刻本。王廷取的诗歌如今已经不能见其全貌,但却散见于当时的各种诗话和后来编纂的地方志。比如,法式善《梧门诗话》收录有王廷取的诗歌:“王孺歌(廷取)字又介,婺源人。为四川盐源令,升马边通判,卒于官。五言《江宁道中》云:‘堤疏宜补柳,山断恰安亭。’《平坝》云:‘宦情从病减,归梦人秋多。’《武侯祠》云:‘报国出师表,传家戒子书。’七言《长干》云:‘飞鸟自沉孤塔外,古松曾覆六朝来。’《猓猡关》云:‘恶木阴中回夕照,寒蝉声里曳残秋。’”《飞仙关》云:“澄江日出风初定,远树天低雨欲浮。’五律《大渡河》云:‘古戍当奇险,岚光印浪文。汉夷双郡合,南北一河分。石废韦皋累,烟荒马岱坟。渡泸须考据,遮莫信传闻。’《林口》云:‘人家依领住,林口客初经。无雨云常湿,闭门山亦青。衣边风瑟瑟,镜里髯星星。尚有登天路,携筑人杳冥。’绝句‘重城咫尺阻奔澜,暂息蒲团夜正闲。凉雨渐收僧人定,半江残月一楼山。’少时客苏州,作《五人墓》长歌、《白云泉》五古,脍炙人口,惜不能记忆耳。” 王廷取卒后,王友亮从旧箧中找出王廷取的诗歌旧作,抄录为一小册,并为这一小册遗诗作序,内称:“从兄濯亭少孤,挟先赀侨寓吴门,储书甚富,一览即记,不事举子业,以诗酒自豪。尝游虎丘,诸侣寻芳逐艳,兄独诣五人墓,酌酒悲歌且泣,日暮家人始踪迹得之。又至邓尉探梅、具区观荷、联帆樯载宾客为十日之饮,兴酣落笔,袒跣大呼,沙鸟皆惊起,当时传以为狂。既而家益落,乃入赀为四川盐源令。久之调雅安。稍迁马边通判。蜀中山水瑰奇,兄从宦期间,益自喜。簿书之暇,吟咏倍数于前。年五十卒于官。两子皆幼,不知收拾,遂致散亡。兹于箧中得数小帙,乃余应京兆试时。兄以荐卓异来都所贻者,在兄生平譬若骥之一毫、虎之一斑耳。嗟乎!兄诗颇自矜惜,每脱稿必命小胥分录藏之,亦思有以著闻于世,一旦身死泯灭而无存,是谁之咎哉?天下之士慷慨自期,而事不副意者十常八九,不独诗然也。余之癖与兄同,行且自念矣。”从王友亮为王廷取所作的遗诗序可知,王廷取也是性情中人,其诗也多阐发性情,正好与袁枚所倡导的性灵诗说不谋而合,因此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多有采撷,这亦是情理中的事情。
(二)袁枚与王友亮子辈的交往
1、袁枚与王麟生及其妻孔静亭
袁枚广收诗弟子,始于乾隆七年(1742)外放江南任县令以后直至病故。袁枚自称“以诗受业随园者,方外缁流,青衣红粉,无所不备。”在随园闲居之后,袁枚更是广收男女弟子,近代学者刘声木曾指出:“袁简斋明府枚当日以诗学号召后进,上自名公巨卿,下至贩夫走卒,贱至倡优,莫不依附门墙,竞言袁氏弟子。”其中的男弟子,据《随园诗话》、《随园诗话补遗》等历史资料明确有记载的至少有二十余人,其中包括婺源王友亮次子王麟生(1771-1798)。根据张问陶为王麟生《补梅书屋诗草》作序称:“香圃诗笔清艳,初师随园老人,得其圆妙,既而性情渐定,又以痼疾闭门,诗思益进。惜抑郁早逝,所存无几。吾知后之读是集者,不独赏其诗,当同惜其人也。”可知王麟生确实曾经直接是从袁枚学习作诗,但由于抑郁早逝,当时人都倍感惋惜。王麟生应该多次到随园学诗,对袁枚执弟子礼,江西新城学者陈用光曾追忆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在随园结识王麟生之事:“癸丑岁,予识香圃于随园座中,各交数语而退。余居金陵数月,未能数见香圃,然固已识其才偏,足嗣葑亭先生家学矣。”王麟生创作有《过随园》二首:“春过清明兴未消,寻春游子马蹄骄。柳如代主迎宾客,都向东风乱折腰。”“笆篱低映翠微湾,有客寻春独叩关。两岸桃花红不断,踏青人上夕阳山。”对于随园春景,王麟生当最熟悉不过,不仅上述在清明之后到随园寻春,还曾多次到此踏青,绘声绘色写下《随园春晴》:“每到随园引兴长,况当春半好风光。迟迟日上山容懒,习习风来蝶意忙。绕屋柳深三径色,出花鸾破一林香。寻芳游子知多少,好句应教十倍偿。”袁枚在随园曾多次张灯设宴,王麟生可能因为年纪尚小未能参与此前的张灯节日,但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的二月初十日却得以亲自参与观赏张灯,喜不自胜:“灵光迟谒恨当年,听说张灯兴欲颠(先生宴已数次矣,麟皆不得与)果是智珠操在手,高低疏密总天然。”“万斛春光一夕清,长廊低槛彩齐生。灯花似解游人意,到得更深分外明。”
王麟生作诗,多有佳句,被袁枚采入《随园诗话》:毛俟园咏《临帖》云:“窗开浓绿里,纸展硬黄时。”《把钓》云:“为贪临水去,不羡得鱼归。”陶怡云《待月》云:“疑有树遮帘预卷,要迎风坐榻频移。”《曝书》云:“开函忽见干蝴蝶,藏自何年记得无?”王孑L翔《待月》云:“松径日斜移榻早,水亭灯上放帘迟。”岳树仁尤长于结句,《待月》云:“徘徊不见姬娥面,树密墙高最恼人。”《把钓》云:“忽见水中添一影,始知客到把头回。”《避蚊》云:“营缘有隙争先入,钻刺无功更乱哗。还是青蝇知去就,不来水竹野人家。”
根据婺源漳溪王氏族谱资料,王麟生,“原名汝麟,字孔翔,号香圃,附贡生。乾隆辛卯年八月初五日生,嘉庆戊午十一月十八日卒。娶孔氏,句容太仆寺少卿孔毓文公女,卒合葬江宁雨花台破山后癸山丁向。”王麟生一生苦短,耽于诗酒以至早卒,但亦曾学诗于袁枚,据清代著名数学家张敦仁为王麟生所作的传记:“公讳麟生,字孔翔,号香圃。少天资过人,博通经史、诸子百家书。未弱冠入邑庠,贡成均,以诗受知于随园先生。嗣以父供职京师,公随侍养。得从吴谷人、法时帆、张船山诸前辈游相倡和,而诗学益进,既连试京兆,下第,归而悒悒不乐,终日寄情于饮,因是遂成痼疾。……迨通政公没于京邸,公闻讣,一恸几绝,哀毁骨立,遂不起,病中诗云:‘自信并非今世孽,可堪才作少年少’之句。卒年二十有八。易箦时重闱具在,嗣续尚虚,凄惨不堪言状,阅二十九年,以胞弟子为祀。道光六年请于朝,赐赠河南河北道,嫂孔氏赐赠恭人。存有《补梅书屋遗诗》,附刻《双佩斋集》后。”再据民国重修《婺源县志·人物·文苑传》记载:王麟生“赋性聪颖,经史淹通,诗文操觚立就。性耽吟咏,著有《补梅书屋诗草》二卷。”根据何道生的理解,王麟生的诗才乃是家学传统使然:“琅琊世胄果无伦,文度翩翩膝上身。八斗才华千卷学。一家风味六朝人。鲤庭诗自传宗派,尘柄谈真辟俗尘。久矣神交劳梦寐,争教一见不请亲。”何道生此处引用《论语·季氏》关于孔鲤“趋而过庭”的典故指出,王麟生的才学,乃得自其父王友亮的教导。
王麟生的诗歌总体上以清艳凄怆为主。《晚晴移诗汇》亦收录有王麟生的一首诗:“王麟生,字孔翔,号香圃,婺源人。贡生。有《补梅书屋诗草》。《二月初五夜雪》:‘空阶三寸雪,小阁一枝镫。夜色静如此,春风来未曾。榻虚衾似水,杯浅酒成冰。归梦向何处,江楼最上层。’”法式善认为王麟生的诗歌以七言律诗见长,其创作风格颇为清新远致,一如其父王友亮:“王秀才麟书字香圃,葑亭太仆子,性不羁。诗刻露清新,读者为之掩抑。古体不如律诗,七言尤佳。如‘绿杨堤上二三里,红叶村中一两家’、‘山影偶然成雾气,芦花一半作秋声’、‘落霞浸水有余色,远树过蝉时一声’,皆饶有远致,此云林于无笔处有画也。”而且,在当时人看来,王麟生的诗歌比王友亮更加出自个人性情,更加不囿于心胸:“夫世竞言诗人之诗矣,先生(指王友亮)论诗必本于言与行,相顾而征于修辞,以观其所发,此宜为世人之所迂。而香圃顾乐就之论诗,不可谓有固然为己之思者与。而不得其年。”在同辈诗人张问陶看来,王麟生作诗亦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好饮酒、酒量较大:第二是能够信手拈来险韵、善写“奇诗”:“颠倒群儿太不狂,酒酣磊落见王郎。手中诗卷惊时辈,梦里江声绕故乡。人好无惭名父子,眼高须避少年场。文心要自争千古,何止随园一瓣香。”“一枝斑管遁挥毫,秉独膦吟意气象。研北瓶花同我供,市南酒价为君高。无人赞处奇诗出,信手拈来险韵牢。肯信雕虫真小技,古今从不废风骚。”“便使飘然思不群,难将身事掇浮云。持家好续宜男妇,人世休抛合格文。一代才人终寂寞,百年生计本纷纭。寻常莫看齐梁史,恐有清谈欲误君。”“风尘小住且徘徊,潦草诗情酒一怀。好友每从无意得,虚名也似逼人来。正愁懒性难以世,敢以间宫说爱才。十载京华谁谟我,自今怀抱为君开。”据法式善总结,王麟生短短的一生嗜酒如命,但可能由于“连试京兆”而屡荐不售,心情抑郁,每日只能借酒浇愁,酒后作诗因此多有凄怆之音:“香圃明经为葑亭太仆仲子。工近体诗,尤工七言,尝问字于余。余居距宣武门外十里许,香圃尝冒雨雪,策蹇至宿余家,竞夕讽咏不辍,益嗜学其天性也。然每遇觞宴,辄若有不释然者,所为诗多凄怆之音。既连试京兆,不售,归遂得疾。迨太仆殁,而香圃乃不起矣。余校太仆遗集,甫竣,香圃弟竹屿更出君诗,乞选定。翻阅一过,余曩所加墨者散失过半,竹屿辑而录之,其孝友可感也。才之难得,而游处之乐过时。遂有今昔存没之感,余盖为之掩卷三叹云。” 王麟生不仅本人受业于袁枚,还曾携带其妻孔静亭前往随园学诗,孔静亭亦曾随王友亮妻潘氏前往随园赏花,袁枚曾叙述道:“句曲女史孔静亭,退庵太仆之幼女,王孔翔公子之室也。敷腴窈窕,有大家风。辛亥春,随其姑潘夫人来园看花,家人交口誉之。性尤爱静,工诗。记其《寄外》云:‘一别看看数月期,孤灯独坐泪如丝。多情最是天边月,两地离愁总得知。欲写相思寄锦笺,徘徊无语倚窗前。劝君莫失芙蓉约,辜负香衾独自眠。’皆性灵独出。今年六月,忽咏《残荷》云:‘丰姿昨夜尚堪夸,开落无端恨转加。早识今番摧太急,不如前日不开花。’孔翔讶为不祥。七月间,竟以产难亡。古人所云诗谶,其信然耶?孔翔哭以诗云:‘怕见秋尘点镜台,深闺依旧绮窗开。有时忘却人长往,疑是归宁尚未回。’”王麟生从京师回金陵,还帮忙为袁枚在京师的女弟子带回书札,也成为袁枚与都中女弟子交往的信使:“王孔翔秀才自都中归,有添香女史马翠燕者,托其带寄手札一函,诗词三种。不料三千里外,闺阁中犹燕随园一瓣香,尤足感也。”
2、袁枚与王大煊
根据目前传世的珍贵手抄本《袁枚日记》记载,乾隆五十九年(1794)甲寅二月起袁枚离开江宁出游天台,其中王大煊、王麟生等人陪同。该手抄本日记共一册,又名《随园纪游册》,记载了乾隆甲寅年二月初七日离开江宁至五月二十四日返回江宁的出游情况;乙卯年(1795)往如皋笔记。二月初一日从江宁出发,记至二十九日抵仪征止;闰二月往杭州笔记,初八日从江宁出发,至五月二十七日返回。该日记记载了这两年间数个月的纪游活动,史料价值弥足珍贵。之所以珍贵,乃是由于此日记毫无粉饰,记录了袁枚出游过程中的真实活动,正如晚清学者俞樾(1821-1907)在该日记前面的题诗所言:“友朋投赠见情深,此老能存坦白心。记载分明无讳饰,几般礼物几封金”。如乾隆五十九年(1794)甲寅“二月初七日。午刻同霞裳下船,肩舆同送下船者怡云。香圃、香岩、方甫参、汤金俞四君,先已在船侯送。王香田、罗葆斋先登舟,开船至下关而泊,谈至初更而别。”“初八日,逆风开船至观门,泊燕子矶前。巳刻同香田、葆斋、霞裳游永济市、悬崖撒手,壁上见刘松岚诗二首……饭后与香田、葆斋、霞裳同游十二洞之第一洞。……午后食芋头,葆斋烹徽州茶,霞裳含之甚甘,共谈至二鼓而别。夜来雨达旦,睡颇安,而吐痰甚多。与霞裳弈二盘,一胜一负。”“十一日。偏风。开船后渡江,船中长桌皆倒。午后到仪征……”“十三日,黎明开船,行四十里而住。着棋一盘,输廿六子……午后复开船,香田病已两日,不能同行,辞回南京,送程仪一函。看其挂帆而去。风甚利。”⑤根据上述《袁枚日记》,王大煊曾于乾隆五十九年二月初七日至二月十三日陪同袁枚出游。直至二月十三日到仪征后因病不能同行,王麟生亦于二月初七日到下关码头送别,这是目前所见袁枚与王大煊直接交游交往的最主要文字材料。
王大煊(1757-1818),“字养中,号香田,又号炯岩,名煊,贡生,诰授中宪大夫、候选道,以义赈议叙钦加纪录一次……以侨居金陵,葬上元县南郊之潭塘乡。”清代著名科学家、婺源人齐彦槐为王大煊所撰的传记称:“君讳煊,字养中,号香田,晚号炯岩。裔出宋军器大监炎,世为婺源人。祖文德,平阳府同知,侨居金陵,因家焉。考廷享,工部虞衡司员外郎,生丈夫子二,君居长。幼而岐嶷,性敏悟,就外傅,读书辄目数行下。成童后,与仲弟春潭君以文行相切蒯,思以文章经济表见于世。据案危坐诵读,阅寒暑,靡间体赢削,善病。母夫人苦禁之,恒匿灯帷中,夜诵勿辍,以是得目疾。工部公延医疗之,得少瘳。爰命弃举子业,援例贡成均。君自是一意承堂上欢,侍洁白之养,暇则肆力于诗,兼工词,余入宋人阃奥。工部公赴阙补官,令董家政,承臬秉矩,颧若画一。工部公得纾内顾忧,展采错事,殚职于公。甲寅岁,以叔父通政公官京朝十余年,人都候起居。以诗质于吴谷人(锡麒)、张船山(问陶)两先生,皆击节叹赏,尤重君有经世才,劝筮仕卒,幡然归冥,鸿高翔志,敦名教,君实有焉。钱塘袁简斋(枚)先生居金陵,为时诗坛盟主,君以诗受知先生,称入室宾,与诸名流揽环结佩,订桥札之好,声誉满大江南北。然君虽性好风雅,家务益治,知人善器,使子母奇赢,亿则屡中。秉家政几二十年,克绍前业,而益恢宏之。……船山太守(张问陶)之寓于吴也,寓书谋卒,岁资君如所贷助之,迨其殁,君既厚赙矣,又重赆之,俾得归葬于蜀,其笃于故旧,生死不渝,多类此。……生平无他嗜好,惟笃爱书画收藏之富甲东南,遇名迹即蠹楮断缣,必不惜重价购之,付佳工装池什袭。尝日:‘古人一艺之圣,精神寄焉,吾目击其零落,而不为护持,将古人之精神,自此尽矣,一为拂拭,其流传又可数十百年,是犹起将死之瘠而续之命也。’意为周弁、阳都、南濠诸公所未道,可谓好古笃、用心仁矣。万和圃学使、许秋岩(兆椿)侍郎、张古愚(敦仁)太守先后莅江宁,以通家好,慕君鉴藏,时枉驺从,君出书画相与评骘,清谈竞日,未尝干以私,人咸高之。”
由此传记亦可知,王大煊虽为儒商,但贾而好儒,喜欢作诗、喜欢收藏书画,家富藏书,与袁枚、张问陶、吴锡麒等著名诗人均多有交游交往且对张问陶的资助生死不渝,还曾“以诗受知袁简斋先生,称入室宾”,可惜笔者未能获见王大煊的诗歌作品。从张问陶写给王大煊的唱和诗看,王大煊的诗歌创作亦多发自性情,比如《赠王香田(煊,葑亭给事之侄)》:“车马声中暂结邻,但能相见总前因。乌衣驰誉多名士,采笔留题半美人。笑我论交常落落,听君谈艺最津津。何当买取金陵酒,同醉秦淮梦里春。”《寄香田》:“话到秦淮醉不支,清狂长记送君时。花前笑语如相忆,别后情怀自可知。牛背眼光应早试,锦囊心血肯无奇。生憎标格诗同好,累我逢人说项斯。”
3、袁枚与王凤生
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年三月初二日袁枚八十诞辰,王友亮三子王凤生、王友亮的女婿江宁陶悦涣等诗人,均投赠有祝寿诗。由此可知,袁枚与王友亮的子辈亦有直接交往。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亦收录有王友亮第三子王凤生的诗歌作品,其时王凤生年龄尚未弱冠,却已经能够写出隽永之诗:“葑亭给谏之次子王凤书,年十七,孔翔之弟也。《噬无题》云:‘倚舟春思正徘徊,恰值仙郎觌面来。待要郎看还似怯,半窗斜掩半窗开。’《北渡》云;‘北过黄河不见山,谁知此地有峰峦?抬头绝似人离久,分外搴帘要细看。’又‘村僻犬惊车辙响,地高鸟近屋檐飞。’句亦佳。”袁枚八十诞辰,王凤生也撰写有祝寿诗,其寿诗题为《寄祝随园先生八十寿》,但袁枚在后来编辑时题王凤生为歙县,实误,当署婺源或徽州。 根据“王凤书,年十七,孔翔之弟也”一句,结合婺源漳溪王氏族谱资料关于王凤生(1776-1834)生卒年的记载,笔者推断袁枚这则诗话应作于1793年;凤书当为“凤生”之音误或笔误。
王凤生,字振轩,号竹屿,清代嘉道年问著名水利专家,历任嘉兴府通判、浙江温台玉环同知、乍浦同知、河南归德知府,彰卫怀道、两淮盐运使。据《清史稿》记载:“凤生以仕为学,尤笃好图志,成浙西水利图说备考、河北采风录、江淮河运图、汉江纪程、江汉宣防备考、淮南北场河运盐走私道路图。每吏一方,必能指画其形势,与所宜兴革。四方大吏争相疏调,少竞其用,惟治淮盐尤为陶澍所倚藉焉。”婺源漳溪王氏一族到王凤生取得了两淮盐运使的最高官职,其家族社会交际网络继续拓展,王凤生与当时的封疆大吏林则徐以及俞德渊、魏源等人都有很深交谊,林则徐对王凤生极为赏识,在许多经济事务改革上曾听取过凤生的意见,还曾多次为王凤生题词题诗;1834年,王凤生卒后,林则徐曾表示哀悼,据《林则徐日记》(乙未道光十五年):“五月初五日,闻王竹屿于四月二十四日在金陵作古,殊为惜之。”魏源为王凤生撰《两淮都转盐运使婺源王君墓表》,林则徐特为其手书墓志铭。王凤生一生以水利治理和基层治理的学术著作为多,诗歌作品相对较少,但亦可散见于其有关著作中。
张问陶曾为王凤生画扇题诗:“君家兄弟诗奇好,不敢题诗远寄怀。戏写江南山一角,累人几夜梦秦淮。”同样,性灵派后期代表人物张问陶在给王凤生的赠诗中,对婺源漳溪王氏的诗歌创作和诗歌成就给予了笼统但很高的评价。
4、袁枚与陶怡云
陶涣悦(即陶怡云)是王友亮的女婿,也是袁枚《随园诗话》里有记名的诗弟子,与袁枚多有交往。根据刘锡五《题陶怡云诗卷》(四首)第一首:“孤标秀迥绝纤埃,展卷朝岚爽气开。万笏仓山青未了,一支飞渡大江来(怡云为随园高足)”④后面这个注释,可知陶涣悦乃袁枚诗弟子。乾隆五十年(1785)乙巳三月初二日,袁枚七十大寿,陶涣悦作有祝寿诗《为简斋前辈七十寿》四首,其中第一首云:“三月正当初二日。先生刚庆七旬时。卅年故吏齐倾酒,五代门生各献诗。景物怡人天气暖,笙歌留客夕阳迟。夭桃浓醉春风里,千书红开近水枝。”通过该诗“五代门生各献诗”一句,可进一步确知陶涣悦为袁枚诗弟子无疑。袁枚《续同人集·宴集类》收录有陶涣悦的《随园看芙蓉,分得“声”字》长诗,其中称:“何处芙蓉好,随园久擅名。盛开当令节,高会聚群英。……诗人皆弟子,花福羡先生。”可知袁枚经常以赏芙蓉、看梅等主题,召集诸多随园诗弟子到随园集会,其中陶涣悦等诗弟子参与此次观赏芙蓉花的盛会。
袁枚在与各地域诗人交往过程中,除了经常对诗人的作品加以删改指点并以自己创作的诗文集相赠外,还经常将文具、书画作品和各种时尚日常家居用品赠送给各地诗友,其中曾将葛纱赠予陶涣悦。陶作文答谢:“宿雨初晴,溪光潋滟。薰风扇午,夏日舒长。拟过名园,执疑经而问难;忽来仙使,赍细葛而遥颁。……先生忽以两端见袭,片札偕临。色同向日之葵,轻比秋蝉之翼。有似于木桃之投,永以为好也。不敢辞长者之赐,再拜而受之……”乾隆五十二年(1787)丁未八月,袁枚的玉尺被偷,婿陶悦涣在旧肆购得此物,物归原主,袁枚作诗记此事。除《小仓山房尺牍》收录有《答陶怡云送蟹》等书信往来外,上海图书馆藏钞本《清代名人尺牍》收录有袁枚致陶怡云信札10通。
乾隆五十二年(1787),陶涣悦《自怡轩初稿》刊刻出版,袁枚为之作序称:“十余年前,叶书山庶子向余称京山同年之孙之才,其时怡云初胜衣耳。执箕膺捣,进止安雅。已而入泮,受业于辛楣、抱经两先生,俱口其才不置。怡云好吟诗,尤好吟余诗。”可知陶怡云乃陶绍景之孙,曾就学于当时钱大昕、卢文诏主讲的钟山书院。
陶涣悦(生卒年不详),“字观文,一字怡云,江宁人,绍景孙。嘉庆十二年(1807)与弟济慎同举于乡,官至户部郎中。与洪亮吉友善,亮吉被滴戍,涣悦为题《万里荷戈集》。著作有《自怡轩初稿》四卷,乾隆五十二年(1787)刻本。”陶绍景,江苏上元人,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任松溪知县、乾隆二十七年(1762)任台湾知县,后官至淡水同知。又据同治《江宁府志》,陶绍景,“字京山,号慕庭,江宁人。性至孝,年十二母疾,割股疗之。乾隆三年举乡试第一,选云南大姚知县,调永善,以忧归。服阙,补福建松溪知县,调台湾。其在云南,民风朴陋,务以德为化,及至福建,民诈很健讼,乃以严法绳之,而两境皆治。嗣摄淡水同知,任满当迁,遽引疾归。乾隆五十年大荒,以千金遍散族人。家居几五十年,温温长者,口未尝言人过。嘉庆三年重赴鹿鸣。年九十有六卒。临没,召诸子日:‘吾家幸尚温饱,凡遇可以济人事情,勿吝赀财贻钱虏羞。’素工制义,与同县周际昌齐名,刊有《陶周合稿》。际昌字筠溪,由举人考取内阁中书,性倜傥,居京师十余年,未尝干要人,与人交有不可意,即闭门绝之,以此积与俗忤。年五十余卒。曾孙恩,字春桥,诸生。绍景孙涣悦,字观文,一字怡云,嘉庆十二年与弟济慎同举于乡,官至户部郎中。阳湖洪亮吉,其契友也。著有《自怡轩小稿》。时与亮吉友善者,句容则有王吉士、王廷俞,沈衣言、朱镛、镛侄潞、骆三奇、杨凤翔,皆诸生。镛字筠谷,好金石,阳湖孙星衍亦重之。及亮吉在京师,则江宁孙溶尝为之主。溶,乾隆四十五年举人,充四库馆总校。又燕以均,字山南,亦江宁人,以诗与之唱和。已而亮吉被嫡戍,则江宁陈淳送至保定,临潼知县上元阮坦迎候资给,其题《万里荷戈集》者,则上元孙韶及涣悦也。……涣悦子定申,字子静,生长素封,造次必以礼法,与上元方先甲、汪云官、李钧善为挚友,道气盎然,豪于饮,虽醉无惰容、无失言,以诸生举咸丰元年孝廉方正,癸丑之难死于贼。云官字纪君,兆虹之子也(兆虹见前志),亦诸生,孝友笃学,书有重名。先甲、钧善自有传。(《采诗汇》、《县志》、《北江集》、《粉槃录》)”
不难看出,陶涣悦能够拥有较高诗才,亦属陶氏家学之传。陶涣悦《自怡轩初稿》收录有其写给岳父王友亮的诗四首。第一首:“怜才蒙见许,感荷意非轻。每念提携日,常怀想望情。性随云共淡,心与镜同明。耿耿时滋愧,攀陪志未成。”第二首:“不得泥金报,空吟落第诗。穷通前数定,文字寸心知。柳绿迎东叶,花红向北枝。依依怜小草,也望惠风吹。”第三首:“身住蓬莱境,官迁听好音。疏灯高馆夜,佳节故乡心。宦况风云会,君恩岁月深。分将新雨露,留润旧园林。”第四首:“屈指江干别,于今倏五年。路三千里隔,月六十回圆。聚散原非偶,追随亦有天。高枝如可托,神注泰山巅。”由陶涣悦的诗歌作品可知,王友亮对这个女婿的文才十分认可,而陶涣悦对王友亮的栽培之情亦油然于表。 袁枚还曾将陶涣悦介绍给法式善,结识后陶涣悦将自己的诗集赠予法式善。法式善认为陶涣悦作诗深得袁枚的真传,具有强烈的“性灵”特色:“王葑亭婿陶怡云秀才(涣悦),持随园书造诗龛相访,人甚倜傥。翌日,饮葑亭寓斋,陶以所著《自怡轩诗》见贻,专主性灵。《咏月》云:‘天上一轮月,照愁复照欢。清光原一样,人做两般看。’《小睡》云:‘小睡得好梦,客到惊我醒。忘却闭山窗,落花堆满枕。’佳句如‘经风云似辞家客,向日花如得意人’、‘高檐向日难留雪,小室藏花易聚香’,真得随园衣钵者也。”同样,与陶涣悦同时代的诗人何道生也认为,陶不仅诗学随园,且深得性灵味道:“爱君冰雪净聪明,落笔千言一味清。诗派随园高弟子,家风彭泽古先生。黄香月旦无双品,白下风骚有继声。赠我琼瑶愧难报,金兰拟结岁寒盟。”
四、袁枚与其他徽州婺源诗人的交往
(一)袁枚与婺源徽商胡开熙及其子胡永焕、胡岳的交往
除了漳溪王氏外,久居江宁随园的乾隆诗坛领袖袁枚与侨寓金陵的其他徽州婺源人和婺源徽商也多所交往。其中,长期侨寓金陵的婺源徽商胡开熙及其子胡永焕、胡岳,两代人与袁枚交情亦均深厚。袁枚曾将胡氏父子仨人的诗歌同时采入《随园诗话》:“新安胡葆亭有旬日:‘千里雄心空似骥,百年衰族可无鸠?’余爱其典雅。后其子雪蕉比部《闻莺》云:‘细雨乍移江上舫,好春又放故园花。’方知胡氏诗学传家。渊源有自。雪蕉有弟岳见赠云:‘随口篇章皆绝调,及门弟子总传人。’”
袁枚《续同人集》收录了胡永焕的《呈简斋先生四首》。第一首:“倏然物外着闲身,落笔超超绝点尘。二百年来无此作,六朝山里有斯人。聪明得福谁云少?风月移情自有真。羡煞园中闲草木,落花流水四时春。”第二首:“弱冠词臣也白头。生平佳话总千秋。名将麟阁公侯并。诗有鸡林贾客求。香媛争行门下礼,好山都向暮年游。传闻海外仙龛筑,还忆蓬山顶上不?”第三首:“金石文章世共推,也怀私状乞题碑。远惭裴令酬千绢,肯比林宗溢一辞。先父有灵应不朽,喜心无限转生悲。传家第一仓山集,便是当年祖德诗(蒙为先父作墓铭)。”第四首:“王通门下荷裁成(葑亭先生),更听安昌丝竹声(瘦铜舍人)。两处风流怜后起,千秋绝业属先生。细川归海澜皆紫,秋月当天气自清。但愿聆音能识曲,敢辞立雪到三更。”胡永焕在第四首诗里明确指明自己是王友亮和张埙的学生,真诚希望能够得到袁枚的指导。胡永焕自小就擅长作诗,且多得佳句,法式善《梧门诗话》亦曾收录胡永焕的诗歌:“胡雪蕉,丁未进士。官工部主事。性嗜吟。幼时游西湖,《咏银瓶井》云:‘妾父死风波,妾身死古井。古井无风波,银瓶抱秋影。’一时传诵之。来京师,为瘦铜舍人所赏。尝和友人《九秋》诗,其《咏秋扇》云:‘漫向秋风怜薄命,却疑明月是前身。’座中皆为阁笔。”胡永焕年轻得志,自考取进士后,久居京师为官,直至因酒病发作、赍志而没,期间与当时京师乃至全国各地诸多诗友有着广泛的诗文唱和,散见于同时代诗人的诗集。
根据婺源清华胡氏族谱资料,胡永焕(1756-1805),“字奎耀,号雪蕉。工部营膳司兼都水司主事,清华人,九岁能文。既冠,府试第一,补郡弟子员。丁酉(1777)乡荐,丁未(1787)会魁,赐进士,以工部用。即勤习部务,充《四库全书》详校,精勘无少疏略,报满将补职,以亲老,乞归终养。服阙赴部补官,老吏见而相戒,先是在营膳司行走兼料估所制造库事,算法精熟,是以吏惮其严明。其兼都水司也,留心水利。甲子秋,河决冲家楼,因日夜讲求治河之策,以所见陈于当事,咸器重之,时采其论用焉。好读书,遇古人文字有关经济者,必抄录之。所著有《诗文集》、《丛话》、《古文抄》、《历代诗选》共若干卷。”“胡永焕,字奎若,一字奎耀,号雪蕉,婺源清华人。九岁能文章,稍长人王葑亭先生门学,既冠府试第一,补郡弟子员,乾隆丁酉科举人,丁未会魁、殿试中三甲第八十五名进士,历官四库全书详校官,工部营缮司行走兼料估所制造库事,兼工部都水司主事,留心水利。著有《龙尾山房诗集》六卷,《丛话古文钞》,《历代诗选》共若干卷。”
由上述婺源《清华胡氏总谱》之胡永焕传记可知,永焕为王友亮的弟子,少年时即受业于王。胡永焕的进士同年何道生亦曾指出:“婺源胡君奎若,同年同官,朝夕见相习也,乃稍稍以诗相倡和。胡君于诗为之甚勤,又甚工。余藉其切磋力,诗益多。而胡君之诗,实受于其乡王葑亭先生。”⑥嘉庆十年(1805)乙丑,八卷本王友亮的《双佩斋诗集》正式刊刻出版,袁枚、法式善、杨芳灿、何道生、张问陶、吴嵩梁、胡永焕、吴锡麒等为之作序,具体经过如下:是年三月,友亮子凤生(1777-1834)携《双佩斋诗集》稿二十四卷共计二千余首到京师,请法式善、杨芳灿、何道生、吴嵩梁、胡永焕分别予以删定,最终由吴嵩梁删定稿为八卷共计963首,后由胡永焕、汪桂(一林)、程仞兰、董小查、齐彦槐(梅麓)等婺源同乡“分校而登之”,“镂版京师。”是年三月八日,胡永焕为该诗集作序,落款为“嘉庆乙丑三月八日同里门人胡永焕”。
袁枚《续同人集》中亦收录有胡永焕之弟胡岳的《呈简斋先生》一首:“六朝风月一家春,身价千秋定此身。随口诗篇皆绝调,及门弟子尽传人。侵教山水消清福,多少公卿拜后尘。我谒灵光还未晚,先生年老更精神。”胡岳此诗一如其兄胡永焕的投赠诗,都是一名青年后生对诗坛前辈的羡慕、赞誉和祝福等诸多情感的流露,还期待自己能够得到老前辈的指导,从诗歌的创作水平看并不高明,但却符合袁枚选编《续同人集》的宗旨,因此得以录存。这恰恰是袁枚的高人之处,他善于在与诸多青年后学的交游交往中有意收集各种诗作,成就了他的煌煌传世作品。
胡永焕及其弟胡岳之所以能够在诗歌一途取得一定成就,一方面是得到王友亮、张埙等名师指点,另一方面也由于徽商胡开熙的家学传承和言传身教,正如上述胡永焕《呈简斋先生四首》第三首诗尾联所云,胡永焕之父、徽商胡开熙死后,袁枚为之作墓铭:“君姓胡,讳开熙,字士端,一字葆亭,系出陈胡公后。唐末节度使讳学公者,卜居徽州婺源之清华,世为清华人。祖应裴,父廷瑾,俱有隐德,以淑行闻。君生而孤露,修然自束,清嘘湛然,为大父所奇裳。教之诵习,博览竹素,志絮而行芳。乡里有难决事,咸就正于君。君苦食贫,假馆富人某,某有阋墙之衅,以千金怵君为左袒,君不可,晓以天伦大义,某色忿然,君遽辞归。采木黔中,出没毒淫险绝之地,滨于危者数矣,得圭撮之资,皆寄归供母……尝客毗陵……君好学工诗,记性绝人。少时登黄鹤楼,默识楼中翰墨,归录不遗一字。又能肆心广意以白钩考。尝与洪孝廉寿山见访山中,纵言及于方舆……有子三人:长永炽,早卒;次永焕;次岳;次永辉,皆训以义方……与永焕渡江,故犯险浪而行,日‘忠信涉波涛,胆可习也。’及永焕以丁未科进士候补工部主事,又训之曰:‘汝年小受国恩,惟勤以集吏事,谦以达众怀,其庶几不负君父耶。’”袁枚所作的墓志铭,展现了一个成功徽商是如何贾而好儒、如何教育子女成才的理念和实践,对深入了解徽商的精神世界颇具参考价值。 (二)袁枚与婺源诗人、书画家胡黄海的交往
根据目前传世的手抄本《袁枚日记》记载,袁枚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甲寅年二月起离开南京出游天台,其中三月初二日正好是袁枚生日。这一天其正好在苏州山塘,诸多诗友前来拜寿并备酒祝寿,而吴嵩梁和徽州婺源籍诗人、书画家胡翔云(字羽溟、禹铭,号黄海)等诗友多所陪同:“三月初二日。来拜寿者甚多。午后如轩备席,远峰载花一枝,海官、又恺率领众诗人子侄亦备酒一桌、花一枝,姓周。移樽如轩家,开筵畅饮,二鼓而归。是日黄海、兰雪二君皆在焉。”“三月初八日。徐心梅、蒋莘同作主人,请二唐君与陆君司烹调事,菜甚佳。陪客立崖先生与胡黄海、吴兰雪、方大章、林远峰,心梅之侄与蒋莘之师邵先生皆在座。远峰招四寿官来侑酒。”“三月十一日……抚台夏庆官送船至山塘。酒散回寓,已二更矣。黄海邀看何娘,颇美,住临顿衙。”“三月廿日……胡黄海(云)临顿路之何妪、袁云楼之陈女玉如,俱有可观,刘大观之妾亦佳……”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闰二月往杭州,在江苏境内,胡翔云、王文治等诗友亦曾一路相伴:“闰二月初十日。大顺风。午前到金山,同二少爷游金山,取中冷泉水,下船吃饭。午后叫小船泊于下马头,换轿到龚太太处,见王梦楼、王以勋、胡黄海、左兰城、张舸斋共五人,谈一更后散。”“闰二月十一日。午饭后拜查大老爷,见镇江府贺、丹徒县林、儒学赵,见王梦楼,见镇江府……回寓后,晚见席左老爷、少爷、张柯斋、胡黄海,谈一更后散。”“闰二月十二日。……回拜袁廷极(岸夫)、胡黄海,到左府吃酒,同席王梦楼、喜官、福官、胡黄海、二主人。”“闰二月十三日。早,会符箨庵、胡黄海、家廷极、张柯斋、严士敏、古严和尚谈诗……寓谈之后,同约至柯斋处吃酒。主人夫妇拜门生。同席者谢振定、王梦楼、左兰城、胡黄海、主人,谈于一鼓后散。”“闰二月十四日。早,严士敏、符拓庵、张柯斋、左兰城、胡黄海、毛五老爷来谈。……后拜查公林,号竹山。回寓谢公,张、左、胡四公,一齐同往袁岸夫家宴饮。毛五爷、鲁进士同梦楼后至。”“闰二月十五日。钦差先归,情甚依依。黄海送上船,说把总求调事。”“三月初七日。送杏仁远峰、西林、王云客、范蔚林,送至齐门,同饭而别。接胡黄海信,说把总求调事。”“三月初十日。王把总事,提台已允调矣,黄海所托也。并云苗已平矣。”
手抄本《袁枚日记》中所称的胡黄海,即徽州婺源籍诗人、书画家胡翔云。胡翔云不仅陪同袁枚在苏州、金山一带旅游,还直接托袁枚帮忙办事,可知袁枚与胡翔云的交情十分深厚。据光绪《婺源县志》记载,胡翔云(1751-约1830),“字禹铭,号黄海,城东人。以廪贡生肄业成均,期满选用教职,历任泾县、太湖、绩溪、芜湖、休宁、青阳等县教谕、训导,所至文风丕振。绩溪去任后,绅士祀长生位。主讲粤、浙两省及本郡古紫阳书院,衡文悉宗先正,力挽颓风。嘉庆戊辰(1808)北巡召试二等,赐缎帛。乙酉(1825)与修邑志。著有《仪礼文疏》、《瓿余诗钞》、《文钞》、《烬诗图卷》,均梓行。子历成,号始泉,性孝友,遇戚族贫乏者,倾囊以济。又输田数亩立追远户祭扫远祖,前任安徽督学为记。工书法,远近争购,由国学应乡试,屡荐未售,以诗字自娱,有陶谢风焉。”据唐仲冕《陶山诗续录》卷十六《连桥轩二集(乙亥四月)·题胡黄海游黄海日记后》:“君居近黄海,因以山为号。行年六十五,始获一登眺”,以及《陶山诗续录》卷十九《吴淞江集·寿黄海七十叠前韵二首》,笔者推算出胡翔云的生年应为1751年,而据上述《婺源县志》称胡翔云曾于“(道光)乙酉与修邑志”,则其生卒年大概在1751-1830年左右。
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王友亮二十五岁,上半年在京师,四月份回金陵。是年,胡翔云应试京兆,与王友亮结识:“黄海明经与余同里,乾隆丙午应试京兆试,余始识之。君以寒士喜交游、重然诺,才华敏赡,名噪一时。既试不售,游幕于济南,肄业于大学,士大夫说项纷然,卒未有力能振起者。君诗不自捃拾,余每相规,因裒录所存及近作数百首,名日《瓿余》,盖亦自悲其遇也。”自年轻时与王友亮结识后,胡翔云亦成为王友亮一生的至交。在京师时,王友亮与胡翔云经常诗酒酬唱、互相帮忙。比如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七月廿三日,为胡翔云送去饮用水一车,胡诗以志谢,王友亮作诗答之。同年十月初七夜,王友亮与胡翔云同饮酒。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三月十九日,王友亮作诗怀念胡翔云。同年四月五日,何道生招同诗友王友亮、法式善、王芑孙、胡翔云、徐嵩同游城南尺五园(金园)。同年九月廿五日,胡翔云与巡漕使者范三纲(字叙五,号荆坡)一同南下扬州,王友亮作诗赠别。
胡翔云终其一生,以游幕、授徒和初级教职而终,可谓穷困潦倒。但其诗才斐然且书画作品独具风格,乾嘉时期诸多诗坛名家均乐与之交游交往。比如乾隆五十五年(1790)庚戌十一月二十一日,宋鸣珂召集第一次消寒会,王友亮、罗聘、周厚辕等人均与之,胡翔云亦参加此次消寒会。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初夏四月紫藤花开时,书画家佘竹西召集诗友在其寓斋古藤书屋会饮,王友亮、陶涣悦等人均与之,胡翔云亦出席。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秋,王友亮招同何道生、王芑孙、徐嵩等人集尺五园赏秋景,胡翔云亦参加。同年九月廿五日,胡翔云南下扬州,王友亮作诗赠别:“远随使节出京尘(时与巡南漕范荆坡给事同行),路指江皋乐始真。愧我此间常送客,轮君今日作归人。北堂萱草承欢剧,东阁梅花发兴新。若晤阿兄咨近况,为言小病人秋频。”在此诗中,王友亮叮嘱胡翔云,届时如果与长兄王廷言碰面,问起王友亮的近况,就告诉他人秋以来自己身上的小毛病频发不断,可知胡翔云与王廷言亦有交往,故友亮有此言。胡翔云此次南下扬州。临行前,不仅王友亮这位婺源同乡作诗赠别,“性灵派”后期代表诗人张问陶亦作诗赠别:“自古名场抵战场,胸无奇策敢猖狂。酒醒燕市情犹热,人到扬州梦亦香。放眼江湖增意态,累心声色易颓唐。相如渴病须珍重,莫使凌云气不扬。”王芑孙亦有诗作送胡翔云(四首):“三年浪宕凤城秋,日夜归心江上舟。趁取小春江驿暖,又随明月到扬州。”“扬州近有曾公亮(谓宾谷),能引诗人伴咏梅。为见吴均(谓兰雪)相问讯,如何不寄一诗来。”“青山一发接乌聊,雁后人归路未遥。携得赆行诗几首,家园烧笋过花朝。”“偶然名字寄斋郎,太学何蕃老擅场。秋赋重来知不远,纪行好句满奚囊。”赵怀玉亦有诗送胡翔云南归(二首):“耳熟才名识面迟,那堪草草又歌骊。故乡自有云如海,好洗衣尘十丈缁。”“旧梦分明月有痕,扬州到日且开尊。此行一事输君占,看过梅花再出门。”刘锡五作诗赠别:“缁衣京洛饱风沙,书剑新从使者车。别后离亭多落叶,到时官阁正梅花。二分明月应留句,九曲春涛好泛槎。见我故人曾子固,为言秋水赋蒹葭。”从胡翔云自京师南下扬州,当时京城诸多著名诗人均赋诗赠送这件事可见,胡翔云与当时诗友交往之广泛。 (三)袁枚与婺源徽商施德栾的交往
袁枚的《续同人集》收录了旅居金陵的徽州婺源籍大木商施德栾的诗歌《呈随园先生》二首,其中第一首云:“香火情深信有因,先生年老更精神。文章卅卷推当代,白下千秋又此人。一宰官声随处诵,小仓山色四时春。自夸老去还多福,犹许从容拜后尘。”第二首云:“记得寻春兴未阑,当年曾幸识骚坛。灵光殿古倾心久,通德门高一见难(丙午春,予寻春到随园,未得见先生)。骥纵空群偏恨老,琴逢知己尚思弹。敢将下里巴人曲,献与明公仔细看(时以《莫愁湖》诗呈政)。”⑤乾隆丙午即1786年,据第二首诗,是年春施氏曾到随园寻春,未能见到袁枚,不过后来曾多次作诗呈示求教于袁枚,后有不少诗被收入《随园诗话》。而袁枚与施德栾交往的居中介绍人,则是婺源漳溪王氏的王麟生,袁枚叙述其原委:“婺源施兰皋,少有清才,惜弱冠即弃儒就贾,然性颇爱诗。因王孔翔秀才以诗来见。记其《新凉》云:‘才听梧桐一叶声,潇潇秋气满江城。罗衣着体初惊薄,羽扇摇时便觉轻。绕榻清风侵簟冷,当阶皓月照窗明。诗吟长夜谁为伴?啾唧寒蛩四壁鸣。’《冬夜晚步》句云;‘柳疏宜月上,水浅觉桥高。’又《秋怀》云:‘高梧带雨绿侵窗。’七字亦佳。”
施兰皋即木商施德栾,来自婺源北乡诗春。据《婺源县志》记载:“施德栾,字兰皋,候选布政司理问,诗春人,赠奉政大夫道合子。幼就塾,有文名。以父老,远趁江干,遂弃举业,随侍左右。父殁,哀毁逾礼。事母尤谨,孺慕终身。服贾三十余年,利均弟侄,培植读书,毫无私蓄。丙辰岁,季弟北上,亲送至维扬,谆谆握手,不忍别。其笃于所亲如此。至遇乡间戚属有孤孀无依、及旅邸困乏者,必时加存恤,无少吝。客金陵,督理会馆,以朴诚著誉。守江宁者屡举总商务,多有成劳。暇则寄情诗酒,著有《北山诗稿》,为袁太史所赏,采人《同人集》。大司寇熊赠额日‘北山华棣’。以弟彰覃恩赠征仕郎内阁中书;子应谦,候选府知事。”“施德栾,字兰皋,诗春人,布政司理问,以弟彰赐赠征仕郎内阁中书,配洪氏赠孺人,李氏封孺人。”施氏父子数代均为儒商,施德栾之祖父施用悦、其父施道合均早已在金陵经营木业:“施用悦,字巽言,诗春人。少贫佣作,事亲甘旨不缺。有欲嗣悦次弟者,悦泣告父曰:“家虽窘,同胞骨肉忍使为他人子耶”。愿竭力以养之,父喜而止。嗣客金陵,闻父讣,奔归,号踊泣泪尽。继以血,由是事母,顷刻不离。母病笃,医治罔效,割股和药以进,病遂痊,人以为孝感所致。以孙德栾贵赠儒林郎。以孙彰贵晋赠奉政大夫。”“施道合,字扶周,贡生,敕封儒林郎晋赠奉政大夫,诗春人。少孤,年十二佣吴楚,得圭撮资,寄奉母养。母寿九十五,自首就养,依依如孺子慕。兄客死白下,多积逋,毅然引为己任,贷资经营,先赎积券,抚孤教之贸易,始析居。房叔某没江北,孤在襁褓,经纪其家,岁给孤孀衣食无所乏。先是,祖遗振德文会,年远费繁,因扩大之,并输己田益之,为后学计深远。他如墁祠地、除道路、恤灾赈荒,见义勇为,为邑侯唐侍读陈、藩宪陈并嘉以额。子四,长栾,理问;次仁、次干,贡生;季彰,进士中书。”施道合四子施德栾、施仁、施德干、施彰,县志中均有传记。施德栾四弟施彰则由商籍获得科举功名,并担任京职:“施彰,字胜卿,诗春人,道合季子,见《进士》。由商籍中浙江乡试。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中式;嘉庆七年(1802)壬戌榜进士,任内阁中书,坐办稽查房,旋充内廷方略馆分校官,加五级诰授奉政大夫。”施德栾之弟施仁亦擅长诗文创作:“施仁,字寿卿,附贡生,诗春人,赠奉政大夫道合子。少能文,郡试冠军,人县庠时,钱辛楣少詹主讲钟山,往受业焉。为文原本经术,出人秦汉唐宋诸大家,为一时名宿所欣赏,以亲老肩家政,承欢左右,克终孝养。长兄栾自白下病归养疴山馆,仁日省视再四,夜漏数十下甫归。居常与昆季联床风雨,惟以恪守先芬相砥砺。立学规训弟侄,口讲指画,矩镬先正,尤切切以器识为先,得其栽培者多所成就。事关祖墓宗祠,身任不避劳怨,恤孤嫠、解纷难、睦姻任恤,闾里至今思之。遗有《寿山诗文稿》四卷存于家。以子应铨诰赠奉直大夫。”由此可见,施德栾一家虽大都从事商业经营,却能够贾而好儒,在贾儒两途都取得较好成绩,这一点与漳溪王氏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因此袁枚乐与之交游交往。
清代著名诗人、藏书家唐仲冕(1753-1827)曾为施益堂(应谦)的《柳溪渔隐图》题诗:“胡公来言少施氏,翩然相见欣倒屐。手捧尊甫北山集,授余雒诵想风轨。情性悖宠气慨慷,不以诗名得诗旨。君承行谊为箕裘,更饶风雅出城市。逸兴萧疏托鱼竿,写作柳溪行看子。柳荫深处闻桡音,船头独坐空云水。世人市义多钓名,君家隐德无虚美。不然君才足经纶,何渠浩荡鸥波里。庄骚各有渔父篇,他日作诗定如是。宦帆逐浪三十年,汉南老树可知矣。胡公归去邈良朋,愿君棹向门前儀。”从这首诗的标题即可知,施益堂确为婺源木商施应谦无疑,唐仲冕对施德栾的总体评价是“不得诗名得诗旨”。
(四)袁枚与婺源学者洪朝阳、洪腾蛟父子的交往
徽州婺源籍学者洪朝阳也曾将自己创作的诗歌呈示就教于袁枚,后被采入《随园诗话》:“婺源洪丹采朝阳《咏长干塔》云:‘浑疑天柱从空降,欲信云梯可上行。’二句殊雄伟。倪司马春岩咏《里湖》云:‘段桥合是儿家住,湖水当门作镜奁。’二句殊清丽。”据婺源县志记载,洪朝阳少年时即擅长作诗且著作有《梧冈诗集》若干卷:“洪朝阳,字丹采,岁荐溥子。邑庠生。少工诗及举子业,休宁儒硕施璜来谒朱子,讲明正学,朝阳执贽请业,施授以圣学要规思诚录,始悔其少作,益肆力儒先之书,以主敬为要,燕居接下无惰容。居家孝友且留心当世之务,义仓、义学、救荒诸大政,款款陈之于当道。兼工书法古文词,所著有《梧冈诗集》、《文钞》若干卷。又尝读安定胡天瑞《笔丛》一书,悦之,摘其辩丹铅录之有关于朱子者日《笔丛摘要》,是亦闲卫紫阳之书也。子腾蛟,领乾隆庚午乡荐。”
洪朝阳之子、婺源籍著名学者洪腾蛟(1726-1791)因长期久居婺源乡间授徒为生,其才名不甚彰显。洪腾蛟与王友亮于1760年在金陵上新河灯市结交后,成为王友亮一辈子的至交,可能也因此得以结识袁枚,亦与袁枚有所交往。袁枚曾将其比作东汉时期的经学大师杨政和井丹:“君名腾蛟,字鳞雨,读书寿山,因以自号。世为北乡之车田人,祖、父并以儒行称。君生而颖异,有神童之目。年十八人邑庠,名第一。越七年,为乾隆庚午(1750)领乡荐。性恬淡,以善病怯远游。辛未、庚辰两应礼部试,己丑余复强以行,既下第归,闭门教授,甑欲生尘,晏如也。辛亥夏四月四日,终于家,年六十有六。君少时泛鹜博览,一物不知引为己耻,既而悔之,研穷经训,尤嗜宋儒之书,敦行不怠,故能睦于昆弟、信于朋友,乡间爱敬,有王义方之风。为诗文高简有法,来京师虽同乡贵人未尝投刺,皖城丁芷溪给事、蒋秦树编修见其文,亟叹赏与交。归过金陵,游随园,晤袁存斋先生,畅论移晷,袁大惊喜,以杨子行、井大春比焉。淮阳阮疆村太史尝见其著《黑水说》,叹为真读书人。其见重于时贤如此。所著《寿山存稿》、《稽年录》各十二卷,《寿山丛录》、《鄣麓常谈》各二卷,《婺源稗乘》三卷,《思问录》五卷,旁通医筮象纬堪舆,咸臻其妙。”“洪腾蛟,字麟雨,号寿山,婺源人,车田朝阳子。乾隆庚午举人。博览旁搜,潜心经学,综校注疏理参乎数经,证以史,以心所解悟身所体验,发为著述。袁简斋方之杨子行、井大春。阮藏村见其《黑水说》,叹为真读书人。平生敦孝友,矜廉节,教授生徒,皆言行而身化之。著有《思闲录》、《春秋摘抄》、《婺源稗乘》、《鄣麓常谈》、《寿山存稿》、《稽年录》、《寿山丛录》共若干卷。丙午与修邑志。”洪腾蛟是清代儒学地方支派“双池学派”的代表人物,双池学派创始人为婺源著名学者汪绂,洪腾蛟为其私淑弟子。
综上所述,徽商和徽州家族在江南地区的广泛活动和活跃为袁枚诗文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和灵感,袁枚与侨寓金陵的徽州人和徽商家族长期持续的交往唱和亦相应成为其个人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袁枚与徽商和徽州家族的持久而广泛的交游交往,不仅扩展了其本人的交际圈、扩大了其性灵诗派及其诗论主张的影响力,使“性灵派”成为乾嘉诗派中最具影响力的“江南诗派”,更为清代诗坛留下了一段值得细细品味的千古佳话。袁枚与徽商和徽州家族的交游交往,是其与全国诸多地域诗人交游交往的典型个案,对深入了解袁枚一生行实、诗文创作及其“性灵”诗论主张的流播传布,具有十分典型的实证意义。
(责任编辑:吴启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