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来源 :精品·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ie333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清代末年至今,中国绘画的发展是混沌的,收到西方实体认识的影响,中国出现了以怀疑和排斥中国传统文化,反而盲目追求西方文化的艺术倾向。致使中国画的发展失去了其文化之本。本文根据中国画目前的现状,分析中西方绘画之间的差异,从文化,地理环境以及绘画思维方式着手,对比中西方绘画的差距。
  关键词:中国绘画;西方绘画;地理环境;文化;立意;透视
  1中国画目前的现状
  在当今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中国画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很多人大胆地将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相结合,使用西方绘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画中国画。比如有的画家为了打破传统的中国画绘画技法,将西方的油画技法加入中国画的创作当中。有些人觉得这样的绘画很有趣,是一种创新。但这種“创新”是绝对区别于中国传统的中国画,不能作为传统的中国画去品评。反言之,欣赏和品析传统的中国画的时候,也不能带着西方绘画在审美视角,否则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我认为这要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讲起。
  2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1“文化”一词在中西方分别的含义
  在我国,"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易经》当中这样说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天生有男有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为夫妇,进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是文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现今社会对“文化”的认识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西方英文、法文、德文中的文化都来自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是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cultura的内容涵义逐渐扩展到对人的品德、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具有了“教化”的涵义。
  2.2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古到今都是全世界在关注的问题,尤其是现今社会飞速发展,科技生产力的日新月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推到了风口浪尖。
  在中国,讲究“天人合一”。这是最早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所以中国人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与自然是一种依存的关系,人依附于自然。人类一方面直接或通过简单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获得所需的一切;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自然界带给人类生存的各种威胁。这一时期,人类更多的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甚至崇拜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
  而西方则注重“人神相分”,这起源于古代西方先民与自然斗争的结果。因为西方文明发源地地中海沿岸地区以丘陵为主,土地贫瘠,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向海洋索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对自然进行探索。因为地缘关系,以海洋为生存资料,打捞经商,与风浪礁石作战得以生存。所以西方先民对自然是一种对立征服的心态,他们认为人高于自然,人可以支配自然、征服自然。这种征服自然的观念,在现今社会也非常明显的体现在西方对科学技术研发与滥用上。
  2.3地域环境与社会文明
  在漫长的历史进化中,不同种族受到自己所在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根据考古、地理、气象等学科的研究,距今10万年至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境内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气候温润、植物繁茂的自然环境中。以黄土高原为主的黄河流域地区,气候更加的温润,而黄土中又含有较为丰富的矿物质,非常适于植物的成长。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环境,人类开始走上了以采集劳动发展而来的种植业生产为主,家畜业饲养为辅的农耕文明道路,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养成了中国人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要采摘植物保存,他们必须要分辨出哪些植物可以采摘实用?什么时候麦子会成熟?学会思考客观的自然规律,并在这以条件下尽可能地对自然提供的物质条件进行改良或者改善,所以中华民族养成了安分守己、恪守本分的良好素养。形成了稳定安宁的生活方式。反映在中国文化里,表现为稳重、和谐的文化特征。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在社会制度上,从猿人刚进化到人类社会初始时期,以母性血缘为中心聚集,首领由母性长者担负。在秦始皇建立秦朝,进入到文明社会,形成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基本政治制度,开启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主;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思想上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文字狱、厉行文化专制;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几乎与世界隔绝。自然而然中国人习惯了墨守成规,规律统一的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养成了中国人保守,不善于和外界交际的性格特点。
  而西方文明起源于欧洲。在公元前九千年前后,欧洲经历了最后一个冰河期,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以橡树为主的阔叶林带,森林生长日趋茂盛,森林狩猎和渔猎成为当时重要的生产活动,所以他们慢慢的走上了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的畜牧文明发展道路。畜牧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比较,受季节和气候、天气变化的影响较小,放牧者在自然的环境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性,劳动者通过自己的行为,能将愿望和理想转化为现实。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的观念是:人是自然界的主宰者,他可以不受客观环境和自然规律的制约与束缚,形成独立自主的判断,并对自然进行探索,具有冒险主义精神。譬如十五世纪末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并发现了美洲大陆。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先后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洗礼,人文主义兴起并发展;资本主义手工业发展迅速,开始工业革命,大力推动科技发展;并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至此之后,西方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这种社会制动和探险方式也在影响着西方文明,以开放创新的方式去迎接外来文化。西方文明不仅以其自身特有的精神面貌相对于其他地域或民族文化而存在,而且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因素壮大自身的同时,也对其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当代的全球化浪潮也都源自于西方。   3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3.1“立意”与“写实”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这在上文也简述过。所以中国人的生活是离不开自然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绘画来源于生活,所以中国画中的题材都是从生活中提取出来的,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也分具象和写意。内容和创作中也离不开社会历史,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宗教、道德等方面的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情于理,心与物。庄子曰“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这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感性思维方式。所以中国画家注重对客观事物所感所悟的自我表现,抒发内心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观之外把握它的规律与特点,而是融入到所研究的客观物体中去,尽可能的理解客体,體会客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中国绘画重在“立意”,是指一幅作品主题思想的确立。“立意为先”,画中才有奇意、有变化。这是中国古代画论所强调的。所谓“意”是指意识、精神。唐代张彦远论吴道子的画时说:“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虽笔不周而意周也”。清代方薰在《山静居论画》中也谈到立意与作画的关系时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这都能说明“意”是画的灵魂,在作品中倾注画家自身的感情,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论的载体。
  而西方文明则讲究“人神相分”,西方人长久以来形成的思维方式是人与自然的对立,人要驾驭自然、征服自然。所以西方人形成一种不安于现状、不满足、竭力追求和不断进取的思维方式,与中国安分守己、恪守本分的思维方式形成对立。所以西方人注重对客观事物的探索,理性的去看待问题。反映在绘画上,西方人注重对景写生,描摹,强调客观的表现所研究的对象,把科学方法、物理原理和光学透视运用到绘画中去。所以西方画家在绘画时观察到物体在固定光源的影响下呈现出的明暗对比和色彩变化,还原所画物体的立体性,正如达芬奇所说:“绘画要像镜子般映照现实。”在西方绘画里,画家们强调“写生”,注重再现而轻表现。
  3.2“远法”与“透视”
  中国画最基本、最基础、最重要且贯穿始终的视觉方法,我们称之为“远法”,远法是国画视法的灵魂。国画远法的“远”,既有远离的意思,也有“使之远”的使动意思,他把一切要面对的视象,通过“使之远”的办法放在一个特定的人文空间里去表述,这个“远”还包括着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远大。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法”的定义:“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俯视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高远,就是“自山下仰山巅”,反映的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的山势。深远,就是“自山前而窥山后”。郭熙的这段话中也明白地说“远”是一种“看法”,他有主体立足点:山下、山前、近山,有观看对象:山巅、山后、远山,有不同的视觉方式:仰、窥、望。可见这与西方透视理论的提出相似,是一种极为完善的视觉方法。后来又经过了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的补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范缥缈者,谓之‘幽远’。”应该看到,这一段补充是对景物的看法,同时也更加强了对时间的重视与对视物体的移动,渐渐地这些“远法”被共称为“六远”,成了国画最基本的视觉方法。
  西方绘画则讲究“透视”原理,“透视”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指在平面或曲面上描绘物体的空间关系的方法或技术。在画者和被画物体之间假想一面玻璃,固定住眼睛的位置,连接物体的关键点与眼睛形成视线,再相交于假想的玻璃,在玻璃上呈现的各个点的位置就是要画的三维物体在二维平面的点的位置。这是西方古典绘画透视学的应用方法,其实际上就是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像一套数字公式一样的模式来进行绘画。出于同样的道理,西方绘画还把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原理运用到绘画中,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人体画。从拉斐尔的《生母的婚礼》;列宾的《伏尔加纤夫》等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透视学在西方绘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西方绘画中善用透视原理,这也和他们理性思考,独立自主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西文化各有千秋,无论对哪一家文化作全盘肯定或否定都是错误的。中国画的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违反了这个规律势必会出现问题,中国画的发展靠的是自身存在的哲学理念,靠的经过漫长的历史和文化演进而沉淀下的深厚底蕴。现在很多中国画家提出”中西结合“的方法,无非是想要改变中国千年不变的程式化形式,但他们并未注意到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式,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极大差别。不光是现代,清代末年张之洞看到由于闭关锁国导致的国库亏损,科技落后,外来侵略者带给中国人民的灾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希望可以改变当时中国残破的局面,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我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然而由于人民过度的偏激,只重视“西学”而忽略了“中学为体”。因此,落实到文化,甚至美术中。中国画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所依靠的是自身存在的哲学理念。因此,我们要辩证的去看待西方文化,以中国文化和中国绘画为基础,再去吸取外来文化,合理的运用并结合。而不是盲目崇拜西方绘画从而忽略本体。
  参考文献
  [1] 孔新苗.《中西美术之比较》.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2] 赵力.《中外美术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
  [3] 陈绶祥.《国画教程》.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靳思萌(1994.2—),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国画花鸟。
其他文献
摘 要:建筑机电安装施工在工程体系当中有着重要影响的环节,为了保证建筑施工质量,有必要明确机电安装施工的技术管理要点,这样有利于加快施工的进度,同时保证施工的规范性。文章主要以建筑机电安装施工技术管理对策,以此推动管理改革。   关键词:建筑施工;机电安装;施工技术管理;  建筑施工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机电安装施工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影响着整体施工的质量。在工程领域竞争激烈的时代,更要注重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