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赏析】
北宋时代,“太平日久,人物繁阜”,“时节相次,各有观赏”,元宵就成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尤其是在京师汴京。这首词就描写了汴京上元之夜灯节的情况。
词的开篇从天空景象和季节入手,表现元夕的自然季候特征。上元之夜,明月正圆,银河显得明而淡。此时春虽已至,但余寒犹厉,时有反复,故春意忽深忽浅。
“红莲”句转入写灯。“红莲”即扎成莲花状的灯。满城尽是手持红莲灯的人,可见节日之热闹。“开”字又从莲花本身生出,花与灯两意相关,给人以欢快的美感。
“禁街行乐”二句,写京城观灯者之众,场面之热闹。“禁街”指京城街道,元夕夜,老百姓几乎倾城出动,涌到街上去行乐看热闹,弄得到处灰尘滚滚;而仕女们的兰麝细香,却不时扑入鼻中,使人欲醉。此时词人把视线移向天上,只见一轮皓月,似多情的伴侣,“随人近远”。这种现象,常人亦有所感觉,但经词人灌入主观感情,出以新巧之笔,便见不凡。它与上句“暗尘香拂面”结合起来,写出兼有人间天上之美的元夕之夜的丰富色彩。
下片又转回写灯节的热闹,而笔墨集中于君王的游赏。“天半鳌山”句,写皇帝坐在御楼上看灯。“鳌山”是元宵灯景的一种,把成千上万的灯彩,堆叠成一座像传说中的巨鳌那样的大山。“天半”形容其高。“凤楼”就是宣德楼,“两观”就是它的东西两“阙亭”。《东京梦华录》载:“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皇帝坐在楼上观看,鳌山上千万盏熠熠发光的彩灯,璀璨辉煌,使他感到十分悦目赏心,故曰“光动凤楼两观”。皇帝是垂下帘子来观灯的,“朱帘不卷”句,就是说的这种情况。而有了“东风静”三字,则自然与人事相融洽的境界全出。
“玉辇将归”三句,写皇帝回宫。《东京梦华录》又云:“至三鼓,楼上以小红纱灯球缘索而至半空,都人皆知车驾返内矣。”这时候,楼上乐队高奏管弦,乐声鼎沸,仿佛从云外传来。《东京梦华录》“驾回仪卫”节说:“驾回则御裹小帽,簪花乘马,前后从驾臣僚,百司仪卫,悉赐花。”因此皇帝回宫时,臣僚们帽上簪着宫花,在彩灯映照下,花影也就跟着转动了。这样写臣僚跟着归去,是很生动的。
这是一首写节序风物的词。它提供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元宵风俗画面,特别是皇帝观灯的画面,富于认知价值。继承前人处亦能有所变化,描写也比较生动。
北宋时代,“太平日久,人物繁阜”,“时节相次,各有观赏”,元宵就成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尤其是在京师汴京。这首词就描写了汴京上元之夜灯节的情况。
词的开篇从天空景象和季节入手,表现元夕的自然季候特征。上元之夜,明月正圆,银河显得明而淡。此时春虽已至,但余寒犹厉,时有反复,故春意忽深忽浅。
“红莲”句转入写灯。“红莲”即扎成莲花状的灯。满城尽是手持红莲灯的人,可见节日之热闹。“开”字又从莲花本身生出,花与灯两意相关,给人以欢快的美感。
“禁街行乐”二句,写京城观灯者之众,场面之热闹。“禁街”指京城街道,元夕夜,老百姓几乎倾城出动,涌到街上去行乐看热闹,弄得到处灰尘滚滚;而仕女们的兰麝细香,却不时扑入鼻中,使人欲醉。此时词人把视线移向天上,只见一轮皓月,似多情的伴侣,“随人近远”。这种现象,常人亦有所感觉,但经词人灌入主观感情,出以新巧之笔,便见不凡。它与上句“暗尘香拂面”结合起来,写出兼有人间天上之美的元夕之夜的丰富色彩。
下片又转回写灯节的热闹,而笔墨集中于君王的游赏。“天半鳌山”句,写皇帝坐在御楼上看灯。“鳌山”是元宵灯景的一种,把成千上万的灯彩,堆叠成一座像传说中的巨鳌那样的大山。“天半”形容其高。“凤楼”就是宣德楼,“两观”就是它的东西两“阙亭”。《东京梦华录》载:“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皇帝坐在楼上观看,鳌山上千万盏熠熠发光的彩灯,璀璨辉煌,使他感到十分悦目赏心,故曰“光动凤楼两观”。皇帝是垂下帘子来观灯的,“朱帘不卷”句,就是说的这种情况。而有了“东风静”三字,则自然与人事相融洽的境界全出。
“玉辇将归”三句,写皇帝回宫。《东京梦华录》又云:“至三鼓,楼上以小红纱灯球缘索而至半空,都人皆知车驾返内矣。”这时候,楼上乐队高奏管弦,乐声鼎沸,仿佛从云外传来。《东京梦华录》“驾回仪卫”节说:“驾回则御裹小帽,簪花乘马,前后从驾臣僚,百司仪卫,悉赐花。”因此皇帝回宫时,臣僚们帽上簪着宫花,在彩灯映照下,花影也就跟着转动了。这样写臣僚跟着归去,是很生动的。
这是一首写节序风物的词。它提供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元宵风俗画面,特别是皇帝观灯的画面,富于认知价值。继承前人处亦能有所变化,描写也比较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