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泣血深情诠释母爱内涵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ng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风驰电掣般逝去,数十年间读过的无量数的书籍、文章,许许多多都已如轻烟薄雾悠然淡忘了。可是,唯独有一篇散文作品却像刀镌斧削一样深深地刻印在脑海里,那就是冰心老人的早年作品《南归》。
  《南归——贡献给母亲在天之灵》是一篇长达两万字的叙事散文。作者以浓烈的抒情语言、至情至性的文字,抒写失去母亲的深悲剧痛,追忆了母亲病故前前后后的点滴细节。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颗无比纯真、满怀悲恻的女儿的心,母爱情深跃然纸上。文中许多感人至深的语句,令人终生难忘:
  “有谁经过这样的痛苦?你的最爱的人,抱着最苦恼的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从你的腕上臂中消逝;同时你要佯欢诡笑的在旁边伴着,守着,听着,看着,一分一秒的爱惜恐惧着这同在的光阴!这样的生活,能使青年人老,老年人死,在天堂的人下了地狱!世间有这样痛苦的人呵!”
  “完了,过去这一生中这一段慈爱,一段恩情,从此告了结束。从此宇宙中有补不尽的缺憾,心灵上有填不满的空虚。只有自家料理着回肠,思想又思想,解慰又解慰。我受尽了爱怜,如今正是自己爱怜他人的时候。我当永远勉励着以母亲之心为心。”
  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把这些滴滴含泪、字字凝血的文字奉为人间绝响;没有想到,最近竟又发现一部文字功力也许未足比拟、但其真情实感确是可以继踵前尘的椎心泣血之作,这就是摆在读者面前的刘文艳同志的散文作品《爱的诉说》。
  全文近二十万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卷为《侍疾日记》,作者通过床头陪侍与思念、牵挂身患绝症的母亲,抒写对母亲的深沉的挚爱,以及无时或释、长期梗塞心头的失母之痛;下卷是叙事散文《我的妈妈》,运用大量生动感人的实际事例,从方方面面描写母亲平凡而高尚的一生,实际是一篇以深情为笔、挚爱为墨,讴歌母亲完美人格、高尚品德的赞歌。后面附有分别叙述母亲最后生日庆典和葬礼的纪实文字,还有祭悼辞以及《妈妈是一本书》等诗文。
  这部作品,质朴无华,剔除雕饰,可是,通读一过,却能令人震慑心魄,不忍释手。原因在于它并非一般的抒情、叙事文字,而是一个女儿以深沉的爱与痛连同真切的生命体验书写出来的母亲的哀歌与颂歌,是一种和着血泪、发乎至情、源自心灵的爱的诉说,其间饱含着盈天塞地的母爱深情和女儿对慈母的无穷无尽的痛苦思念,因而真情灌注,元气淋漓,感人至深。
  文章、日记里,通过大量翔实而生动的细节、场面、故事的描写,通过女儿的情文双至的娓娓叙述,一位品格高尚、宽厚善良、豁达质朴,尝尽生活的艰辛,也铸就坚强的性格的母亲的鲜活形象,赫然屹立在读者面前。
  在交付文稿时,文艳同志告诉我:“冰心先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这位把自己纯洁无私的母爱,‘慈怜温柔’地施予她儿女们的母亲,乃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中最好的一个。不但我如此想,我的许多朋友也如此说。’这句话我也可以借用过来,说:我的母亲也是最好的母亲中最好的一个。”这样,也就不难想象,当接受过如此最好母亲恩泽的儿女,一旦失去了她的怜爱,她的庇荫,其痛苦、忧伤、寂寞,该是何等惨重啊!
  从发现挚爱的母亲身患绝症到离开人世将近一年的时光中,作为女儿,她眼睁睁地看着柔弱的母亲如何被病魔一点一点地吞噬着生命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最后又眼睁睁地看着母亲在极度的病痛中撒手人寰,这又该是多么无奈、何等伤恸、怎样悲哀的事情啊!
  这种“无奈”是多重的:不仅是面对疾病与死亡束手无策,任由病魔疯狂肆虐;而且还有医疗方案的无奈抉择——究竟要不要、能不能做手术?特别是心灵上的挂牵,更使她心悬两地,痛苦不堪:身为国家公务员,又是一名领导干部,她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不可能日夜守候在病床前,而心里又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慈母的病情。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记述:
  “我离开妈妈回沈阳,妈妈把我送出了大门外。在我上车的那一刻,我看到了她在流泪,我感到了她很悲伤,也很留恋,我的泪水立刻刷刷地流出,模糊了我的眼睛,无奈地与妈妈摆了摆手,说:‘妈妈,你回去吧!’车转过胡同,离开了她远送的目光,我再也忍不住,在车上失声痛哭。记得陈寅恪先生写过“暮年相见非容易,应作生离死别看”的诗句。我同母亲的告别,竟然也有这种味道。哎!人生多故,别母之痛、失母之痛真是何其痛哉!”
  说到伤情,日记中记载:
  她陪妈妈去了兴城海滨旅游景区,“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兴高采烈的人群,可是,我心情却非同往昔,此刻十分沉重,身患绝症的妈妈,还能来几次呢?明年此际,妈妈,你还能到这里来看看大海吗?起风了,海风吹起了她的花白的头发,那一刻,我觉得妈妈确是有些憔悴了。怕妈妈太累,过了一会儿,我们便和她一起离开了海边。妈妈又回头望了望蔚蓝的大海,然后把目光收敛回来。大海洪潮涌动,万古依然,可是,人事却是瞬息生变。这将是妈妈与大海的最后诀别。”
  “外面下雨了,点点滴滴,如泣如诉,似乎也在伴着我们,在诉说着家里的不幸。看着躺在床上的妈妈,听着那淅淅沥沥的雨声,真的是感到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晚上,我和妈妈睡在一张床上,听着外面的雨声,我的心在颤抖。妈妈没有声响,静静的,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但愿妈妈不要为这雨声而倍加伤感。”
  母亲终于走上了不归之路,此刻儿女的悲哀,已经弥天漫地。人生世上,谁能抛开母爱?谁不愿庭前有慈颜常在,菽水承欢?可是,丧母之恸还是降临在头上。日记里写道:“母亲活着时,总怕给我们添麻烦,队病中更是如此。可是,妈妈呀!我们多么希望你能再多活上一些时日呀!哪怕就是这样让我们整天牵挂着、企盼着也好啊。世上,如果连牵挂、连企盼也没有了的话,那还有什么指望、什么依靠,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啊?”
  就这样,无奈,忧伤,哀愁,痛苦,纷纷聚集才女衷怀,使她椎心把笔,泣血成篇,完成了对于母爱深沉内涵的诠释。这种真实的情感世界,给出了无须笔墨雕琢的本然,真正是用生命之火烛照着,点燃着。听作者说,她的这本日记上,前前后后,洒满了泪痕。放在桌前,实在不敢重读——重读就是追忆,那就立刻重新返回那种伤情无限的氛围里,只有心悸,只有流泪,只有悲怆,甚至卧病一场。   文艳同志是富有文学才情的,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曾以《尹湛纳希传》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后来供职香港大公报,以高级记者身份出任辽宁记者站站长。在从事新闻通讯写作的同时,创作了大量叙事散文和报告文学作品,结集为《春风秋雨》。尔后,通过考试进入省政府文化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然读书、运笔不辍,时有佳作面世。而这部作品的诞生,说来纯属偶然,原初只是带有纪念性质的逐日感怀、记事,并没有想到要拿出去发表。是一些亲友、同志翻看后,觉得有传播价值,因而提出公开出版的建议。由于她具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叙述中注重形象、细节,使用的又基本上属于文学语言,这样,一个个感性的画面透出的信息与情感,总比抽象的概念更有感人的力度,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成就了这部颇富审美价值的散文作品。
  当然,最根本的还在于深沉、厚重的母爱内涵,在于真切的生命体验。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创作总根于爱”。从水管里流出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才是血。这也是鲁迅先生说的。这些敲金戛玉的警策论断,揭示了文学生成、创作心理的普遍规律,它们都在《爱的诉说》一书中得到了充分印证。作者以爱为文学母题和价值尺度,用爱心来激活文心、点化良知、升华生命,诠释出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要义。她把写作过程同时看做“做人、立心”的过程,时时反躬自勉:如何践行“以母亲之心为心”,“成为一个母亲那样平凡而高尚的人”?
  我们常说,要多一份爱心,要让世界充满爱,期望能像阳光普照那样,爱洒人间。而母爱正是一切爱的根基,一切爱的始发点、立足点。冰心老人说得好:“‘母亲的爱’打千百转身,在世上幻出人和人,人和万物种种一切的互助和同情。这如火如荼的爱力,使这疲缓的人世,一步一步的移向光明!”无须置疑,一个不知孝亲、反哺为何物,连父亲母亲都不爱的人,不可能设想,他会爱人民,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
  当然,要孝亲,要反哺,还须趁早。古人曾经慨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应该在还来得及的时候,为父母尽早地奉献自己的一份孝心。人当少壮之时,胸怀远大,志在四方,专注于建功立业、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无疑是对的),总觉得孝亲、反哺来日方长;可是,想没想过:年迈的双亲能不能够等候到那一天的到来呢?单就这一点来说,这部作品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
  《爱的诉说》出版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把这部作品选为学院感恩教育的必读教材。此书还作为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等部门联合发起的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的选用书,加印了一万多册,送到了每一个乡村的“农家书屋”。《爱的诉说》出版后,更得到了文学、文化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肯定。在辽宁省第三届暨2001—2011年度散文创作“丰收奖”评选中,《爱的诉说》获得特等奖,在由中国散文协会举办的第五届“冰心散文奖”评奖中获得“冰心散文集奖”。想建议众多读者,特别是父母还都健在的儿女辈,不妨抽出一点时间,翻翻这部以泣血深情诠释母爱的日记、文章,听听里面令人心旌震撼、感念无涯的爱的诉说,相信肯定会受到深深感动,激发出一片爱心的。
  (责任编辑 李君)
其他文献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运用语言、思考及分析生活状况的能力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环境。他含蓄地认为社会理论的目标在于用人类独一无二的能力去揭示那些带有压迫性的社会关系以及提出替代性的选择。20世纪中期,西方传媒产业进一步私有化进程的加剧促使部分学者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反观资本主义传播体系,进而深层透视其中的运作脉络及秘密。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强调一种与马克思资本主义分析相关联的内在力量,即一种由金钱驱动的市
期刊
时间:2013年5月21日  地点: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受访人:翟永明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  参与人:谭光辉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陈佑松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段从学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永丽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谭光辉:翟老师,你好,我想先征求一下你的意见,我们这次访谈,你愿意以什么样的身份进入?  翟永明:当然还是以一个诗人的身份跟大家做一些交流。我觉得我就是这个身
期刊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2-1950)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28年来华后开始从事中国题材的写作。作为支持中国红色革命的驻华外国记者,史沫特莱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文学意义。从文学角度来研究“政治人物”,显然并不讨巧。刘小莉的《史沫特莱与中国左翼文化》是国内第一本研究史沫特莱的专著。该书以史沫特莱的中国写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史沫特莱写作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尽考察,不仅厘清了史沫特莱书写中国、中国人的阶
期刊
无论如何,一部影响学界20余年的学术著作重版,总能提供给我们今天来重新审视它一番的契机。时代烟云推排消蚀,历史的沙浪冲刷,依然能见证有学术影响的著作历久弥新的思想生命,但也会因作品中的某些问题始终未引起足够注意而悬搁至今。  1986年,刘小枫的《诗化哲学》横空出世。这部热情谈论浪漫主义精神的哲学硕士论文,拉出了“从诗的本体论到本体论的诗”这条一直未引起重视的思想线索,才华横溢的著者以领先国内外同
期刊
一、“占有性个人主义”:  市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  C·B·麦克弗森一生出版的著作不多,但都掷地有声,其中尤以《占有性个人主义的政治理论》闻名于当代政治哲学界。该书初版于1962年,2011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再版。在全球经济依然被金融危机的阴影笼罩的当下,再版这本书可以说意味深长。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最近一轮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对于自撒切尔夫人和里根以来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和理论的当代历史从不同角度加以反
期刊
让鬼魂来担当小说的叙述者或主人公这种写法在小说史上并不鲜见,国外远有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近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中国古代则有魏晋志怪、唐宋传奇,当代则有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向我来》、莫言的《生死疲劳》等。对于信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不敬鬼神敬祖先”等的现实功利而又缺乏宗教意识的中国人来讲,鬼神叙述并未僭越他们的审美期待和审美习惯
期刊
在当今的中国出版界,在当今的中国图书市场,“童书”是一个“热词”。  童书,是中国出版一面旗帜。从出版格局看,童书是上升着的大众出版,全国580多家出版社,有520多家出版童书,并且,多家出版集团正在筹建童书出版子集团。从出版规模看,童书年出版品种4万多种,位居世界第二。从出版成长看,童书是中国出版的一支“领涨”力量,在2000年至2013年间,童书出版年年“领涨”全国图书出版,并且有10年以两位
期刊
席建彬教授寄来新著《文学意蕴中的结构诗学:现代诗性小说叙事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研究诗性小说的叙事,话题很有意思,也极为重要,这不能不引起我极大的兴趣。  众所周知,作为一种叙事文本,小说是讲故事的。福斯特说:“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不成为小说了。可见故事是一切小说不可或缺的最高要素。”([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页)以史传文
期刊
陈晓明先生在《乌合的思想》序评中说,朱先生把文集取名为《乌合的思想》是出于谦逊,但是“乌合的思想”更体现出了这个文集的整体框构,朱先生追求的并非“大一统”的理论体系,也绝非是对西方文艺理论和中国文化思想的概括总结与整体探索,而是从个人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为起点,对具有研究价值、对社会具有影响力的个体问题展开讨论和探索,而不是沉湎于理论文本的阐释和漫无边际的普遍化宏论。  《乌合的思想》以“文学盛宴
期刊
一  “人在玩游戏”,还是“游戏在玩人”?电子游戏[1]那种让玩家们欲罢不能、不忍放手的魅力和魔力,会引发让人困惑的问题:“谁掌控着这一切?”  对于很多玩家来说,电子游戏中的世界就是另一个“社会”,而这个社会无比“轻盈”,能让玩家放下“沉重的肉身”,化身为虚拟的游戏角色,如《古墓丽影》中性感探险女英雄“劳拉”、《魔兽世界》中“追随圣光的圣骑士”“捍卫自然和谐的德鲁伊”等(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的种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