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学堂,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健康、活泼、聪明伶俐、独立、自理能力强,有坚强意志的孩子。与此同时,孩子的家庭早期教育问题也日益成为一个学前教育研究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在多年的学前教育工作中,我同许多孩子家长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同时也深深地感到,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却暴露出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严重影响学前教育教育的科学发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娇生惯养,忽视良好的品德培养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受到家长的格外娇惯。吃要高营养,穿要高档次,玩要高消费,消费水平明显超出孩子正常身心发展需要,也超出大多数家庭的实际消费水平。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小,便对孩子放任不管,犯了错误也不闻不问,有的甚至包庇袒护。孩子学会骂人认为孩子"灵",孩子动手打人认为孩子有"本事",孩子在外面惹了事,认为淘气的孩子有出息。有的家长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包括不合理的要求。结果是家长百依百顺,助长了孩子任性、为所欲为的不良习气。由于家庭生活中的过多保护,包办代替,使孩子从小养成懒惰、事事依赖别人的不良习惯。心中只知自我,很少想到他人。家庭过分的无原则的爱,导致孩子形成了不良的个性品质,为他们接受学校教育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2.重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部分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是忽视对幼儿进行做人的教育。儿童在未来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生存质量取决于生理、心理和道德品质等因素。只重视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必须导致儿童片面的发展。国内外人才学研究成果表明,在孩子成长道路上,从小注重"情商"培养,教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是极为重要的。幼儿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稳定的情绪、独立、自信、诚实、合作、毅力、好奇心、同情心等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和个性品质。许多家长从小就给孩子开小灶,请家庭教师,家长宁愿节衣缩食也要为孩子补课。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陪着孩子做功课,陪着孩子参加各种辅导;一好遮白丑 ,只要孩子智力因素好,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都可以视而不见。父母希望孩子将来学习好,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一定要使家长清醒认识到学习好不能代替一切,即使你的孩子学习很优秀,但品行一般,心理素质、体质差,性格孤僻,缺乏创新意识,没有自我生活能力,这样的孩子即使长大后考上大学,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也会败下阵来。因此,家长也要积极转变意识,更新观念,辩证地分析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要从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转向关注孩子综合素质上来。
3.教育越超前,"拔苗助长"违背了幼儿的成长规律
当前在早期教育中有一种思想倾向,就是认为"教育越超前越好"。于是,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阶段的超前教育。孩子出生不久就教孩子认字、算算术,四五岁时家长就把小学的算术、语文课本拿来教孩子攻读,不足入学年龄,虚报年龄而提前上学,凡此种种做法,严重背离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给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家长对儿童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是指望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超前,比别人高,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这种提前,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内占有优势,但由于这种优势完全是靠人为的力量获得的,不是白然而然地形成的,很可能只是一时优势,未必能一直保持下去。
学龄前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应当及时进行培养教育和训练,但不能任意超前。太随意、太超前了,从近期效果看,令人振奋,但最终的结果不见得同样令人满意。科学的适时的早期教育是有益的,不科学的任意超前的早期教育是有害无益的,家长应当让当让孩子按照他们的天性自由地发展。
4.无视儿童的兴趣、爱好,人为进行特长培养
目前,社会上各种儿童特长训练班很多,孩子们上了一个班又一个班,学琴、学画、学外语、学跳舞等忙得不亦乐乎,家长恨不得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成为出入头地的才子。有的家长无视自己孩子遗传、智力、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客观条件,随心所欲地按自己的愿望为子女选择发展方向,为子女聘请家庭教师,购置价值昂贵的钢琴、电子琴。有的家长人云亦云,赶时髦追潮流,人家的孩子学什么,自己的孩子也学什么。其结果是父母付出巨大的心血和代价,子女却并不能遂父母的心愿。
培养子女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包括子女的兴趣、爱好、特长,家庭的经济能力以及进行特殊培养的必要性等。每个儿童都是不一样的,因而他们所表现的特长和所能达到的目标也不一样,儿童的兴趣爱好广泛,但具有不稳定性,家长应尽其所能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但不要过早定向,更不能盲目攀比,拔苗助长 。 只要孩子尽自己的力量努力地学了,那么他能达到什么程度家长就应该坦然地接受现实。
培养孩子成才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前程似锦。但是,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选择适合现代形势需要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努力克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走出误区,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因家庭施教,完成社会赋予自己的责任.给孩子创造一条健康的成长之路。
1.娇生惯养,忽视良好的品德培养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受到家长的格外娇惯。吃要高营养,穿要高档次,玩要高消费,消费水平明显超出孩子正常身心发展需要,也超出大多数家庭的实际消费水平。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小,便对孩子放任不管,犯了错误也不闻不问,有的甚至包庇袒护。孩子学会骂人认为孩子"灵",孩子动手打人认为孩子有"本事",孩子在外面惹了事,认为淘气的孩子有出息。有的家长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包括不合理的要求。结果是家长百依百顺,助长了孩子任性、为所欲为的不良习气。由于家庭生活中的过多保护,包办代替,使孩子从小养成懒惰、事事依赖别人的不良习惯。心中只知自我,很少想到他人。家庭过分的无原则的爱,导致孩子形成了不良的个性品质,为他们接受学校教育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2.重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部分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是忽视对幼儿进行做人的教育。儿童在未来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生存质量取决于生理、心理和道德品质等因素。只重视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必须导致儿童片面的发展。国内外人才学研究成果表明,在孩子成长道路上,从小注重"情商"培养,教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是极为重要的。幼儿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稳定的情绪、独立、自信、诚实、合作、毅力、好奇心、同情心等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和个性品质。许多家长从小就给孩子开小灶,请家庭教师,家长宁愿节衣缩食也要为孩子补课。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陪着孩子做功课,陪着孩子参加各种辅导;一好遮白丑 ,只要孩子智力因素好,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都可以视而不见。父母希望孩子将来学习好,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一定要使家长清醒认识到学习好不能代替一切,即使你的孩子学习很优秀,但品行一般,心理素质、体质差,性格孤僻,缺乏创新意识,没有自我生活能力,这样的孩子即使长大后考上大学,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也会败下阵来。因此,家长也要积极转变意识,更新观念,辩证地分析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要从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转向关注孩子综合素质上来。
3.教育越超前,"拔苗助长"违背了幼儿的成长规律
当前在早期教育中有一种思想倾向,就是认为"教育越超前越好"。于是,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阶段的超前教育。孩子出生不久就教孩子认字、算算术,四五岁时家长就把小学的算术、语文课本拿来教孩子攻读,不足入学年龄,虚报年龄而提前上学,凡此种种做法,严重背离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给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家长对儿童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是指望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超前,比别人高,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这种提前,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内占有优势,但由于这种优势完全是靠人为的力量获得的,不是白然而然地形成的,很可能只是一时优势,未必能一直保持下去。
学龄前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应当及时进行培养教育和训练,但不能任意超前。太随意、太超前了,从近期效果看,令人振奋,但最终的结果不见得同样令人满意。科学的适时的早期教育是有益的,不科学的任意超前的早期教育是有害无益的,家长应当让当让孩子按照他们的天性自由地发展。
4.无视儿童的兴趣、爱好,人为进行特长培养
目前,社会上各种儿童特长训练班很多,孩子们上了一个班又一个班,学琴、学画、学外语、学跳舞等忙得不亦乐乎,家长恨不得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成为出入头地的才子。有的家长无视自己孩子遗传、智力、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客观条件,随心所欲地按自己的愿望为子女选择发展方向,为子女聘请家庭教师,购置价值昂贵的钢琴、电子琴。有的家长人云亦云,赶时髦追潮流,人家的孩子学什么,自己的孩子也学什么。其结果是父母付出巨大的心血和代价,子女却并不能遂父母的心愿。
培养子女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包括子女的兴趣、爱好、特长,家庭的经济能力以及进行特殊培养的必要性等。每个儿童都是不一样的,因而他们所表现的特长和所能达到的目标也不一样,儿童的兴趣爱好广泛,但具有不稳定性,家长应尽其所能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但不要过早定向,更不能盲目攀比,拔苗助长 。 只要孩子尽自己的力量努力地学了,那么他能达到什么程度家长就应该坦然地接受现实。
培养孩子成才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前程似锦。但是,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选择适合现代形势需要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努力克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走出误区,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因家庭施教,完成社会赋予自己的责任.给孩子创造一条健康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