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村官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所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鼓励大学毕业生下乡当村官,是打破农村人才匮乏局面,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项有力措施。但也应看到,实践中也面临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必要在理性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政策 新农村建设 城乡二元结构
大学生村官政策产生背景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农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8 年10月19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出发,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①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如果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市里面平均收入水平已达到9800 美元的上中等国家标准,农村里面生活条件却跟非洲一样,这样的话,绝对不能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完成,也不可能有和谐社会。②首先一定要缩小城乡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包括生活设施等差距。面对我国特殊的国情,新农村建设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必须翻过几座大山。一是如何在“小农经济”状况下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③二是如何在“城乡二元结构将长期存在”的现实下稳步推进“城市化”或“城镇化”的问题;三是如何在国力高速增长的同时,着力公平发展,④尤其是教育公平的问题。这些问题,无一不是“世界性”难题,而且是没有世界其他国家的理论和经验可以照搬的“世界性”难题。大学生村官工程的推出,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就业难题,更重要的是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的有益尝试。
当前大学生村官工程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长期”和“短视”的矛盾。部分地区片面重视经济发展,造成的一系列短视行为必然与大学生村官工程这一党和国家的长期的战略性建设任务之间产生矛盾。
第一,目前很多地方干部对于工作成绩的考核还停留在对GDP指标的追求上,对于三年任期、年年考核的村官而言,也注定会被刻上GDP的烙印。在各地出台的优惠政策中,比如选调为基层公务员、公务员考试加分、公务员考试报名条件放宽等,都不约而同地与考核成绩挂钩。近年来媒体的报道,大部分反映的主要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前的单纯经济观点,无形与有形之中都给大学生村官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创造增收项目,似乎就没有政绩。一方面,这种做法第一是违背人才培养规律,未必有利于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踏踏实实地扎根农村、埋头苦干;另一方面,这种做法违背农村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农产品生产是一个自然性状和经济性状相结合的过程,如果人为地超越自然条件的制约追求单纯经济收益,就一定会有巨大代价甩给全社会承担”。⑤即使是发展村办工业,也不能急于求成,这在历史上往往造成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浪费。
第二,即使没有直接的经济贡献,大学生村官也完全能够做出很好的、长期的成绩。首先,大学生村官入驻农村后,承担的不单是助理工作,实际上承担了8个方面的工作,简称“8大员”,即政策宣传员、档案保管员、项目申报员、农村信息员、农村工作调研员、科技知识推广员、产品营销员和公共关系策划员。⑥此外,大学生村官还可以是民主监督员,监督村两委的工作,对于村级腐败现象起到预防作用。这些日常基础性工作虽然不一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却为农村的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2007年开始的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中,由于有了大学生村官的参与,很多地区完成了多年来没有做好的普查工作,涌现出一批“全国普查先进个人”。
第三,如何正确看待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国家在有关选派大学生村官的政策中,都没有提及村官应是某个或某几个具体专业的毕业生,但是从现有的调研报告中看到,农村对大学生不同专业的需求数据及目前大学生村官研究中专业分布数据都占到很大篇幅,结论不尽相同,大多认为农学、经管类专业学生短缺,专业不对口现象不容忽视等等。如何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一样能胜任村官工作,比如工科类的学生运用AutoCAD软件在农村土地测量、新村建设规划、产业规划制图等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否胜任工作,主要是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看具备怎样的知识。相反,知识更新的速度是飞快的,高校教育体系中所授理论与实践知识是有限的、易过时的,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且毕业合格的大学生,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事物及现象,理应具备最基本的洞察力及独立思考、进一步探索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片面追求专业对口,还是一种以“实用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短视行为”。
与经济规律相违背的低工资待遇问题。很多问题的症结,皆源于此。
第一,贫困大学生“当不起”村官,身背助学贷款的村官“还不起”贷款。当前全国大学生村官工资水平的现状是:北京市2000~3000元每月,浙江省1000~2000元,除此之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1000元以下。⑦仅能解决温饱,如果不够,只能继续寻求家庭的资助。
贫困学生大多数来自贫困边远山区,家境不好。按理说,他们学成更有可能回去报效家乡。但是,如此低的村官工资,对他们来说很不“经济”。对于有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据计算,如果贷款24000元,毕业后月收入1000元,还清本息约需11年,⑧而目前的还款期限最长为6年,并且只有部分省区在大学生村官中实施了2006年起国家推出的代偿机制。依据《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的数据,培养1名大学生,学费每年大约为5500 元,住宿费1500 元/年,生活费及杂费平均为8000 元/年,4 年合计约为60000元。根据大学生在不同区域就业的各年收益及投资回收期测算,大学生在城镇工作可收回成本的周期为4.1年左右。2009年大学生在城镇工作的收入是平均26757元,⑨是村官收入的2~3倍。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使得许多有着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等优秀品质,熟悉农村、适合农村的贫困大学生放弃了当村官的理想。
第二,如果贫困大学生“当不起”村官,那么谁能“当得起”呢?只有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们“当得起”村官。大学生村官这块阵地应避免成为“官二代”和“富二代”们进行资本寻租的场所。由于较低的工资待遇容易导致贫困大学生与家庭经济较好的大学生在村官中的占比不均衡,在享受“考录公务员”等优惠政策时会引起机会的不均等。这种经济不平等导致机会不平等的现象需要引起重视。
第三,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偏低的现状使得家长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加大、预期收益降低,对于村官家庭不仅意味着高额的高等教育投资无法收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高等教育实现身份转换,提升社会地位,改变家庭处境的目的落空。这就使得贫困家庭放弃对高等教育甚至是基础教育的投资,进一步加剧了“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培根曾说:“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就不会一代一代世世代代地穷。”教育公平本是最基础的公平,同时教育也以其巨大的力量塑造公平,成为消除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助推器。而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恰是“发展农村教育”。⑩其最平稳的模式为:农村重视教育—素质提高—人口转移。所以,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至少应与乡镇公务员同等待遇,以实现同工同酬,才能使得村官在改善农村教育方面起到“号召”作用、“榜样”作用。
近几年来,众多大学毕业生热烈响应号召,广泛深入农村基层,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实践中也面临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在理性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对相关的政策进行微调,才能使大学生村官工程发挥更好的作用。(作者单位:青海大学社科系;本文系青海大学中青年科研基金及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西部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分别为:2009-QS-019和10BMZ044)
注释
①何伟:“三农问题症结所在——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观察家》,2009年第1期。
②林毅夫:“农民增收要有新思路”,《江苏农村经济》,2008年第6期。
③贺雪峰:“为什么要维持小农生产结构”,《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④周业安:“着力探求公平发展的大国经济模式”,《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年第2期。
⑤温铁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观察与评析》,2009年第6期。
⑥林善炜:“大学生‘村官’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福州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⑦胡跃高:《2009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第229~246页;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中国农村观察》,2008年第3期。
⑧刘建民:“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偿还制度的实证分析”,《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⑨周骏宇:“二元经济、高等教育投资回收周期与大学生就业”,《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4期。
⑩林毅夫:“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教育,转移农村人口”,《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第9期。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政策 新农村建设 城乡二元结构
大学生村官政策产生背景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农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8 年10月19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出发,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①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如果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市里面平均收入水平已达到9800 美元的上中等国家标准,农村里面生活条件却跟非洲一样,这样的话,绝对不能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完成,也不可能有和谐社会。②首先一定要缩小城乡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包括生活设施等差距。面对我国特殊的国情,新农村建设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必须翻过几座大山。一是如何在“小农经济”状况下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③二是如何在“城乡二元结构将长期存在”的现实下稳步推进“城市化”或“城镇化”的问题;三是如何在国力高速增长的同时,着力公平发展,④尤其是教育公平的问题。这些问题,无一不是“世界性”难题,而且是没有世界其他国家的理论和经验可以照搬的“世界性”难题。大学生村官工程的推出,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就业难题,更重要的是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的有益尝试。
当前大学生村官工程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长期”和“短视”的矛盾。部分地区片面重视经济发展,造成的一系列短视行为必然与大学生村官工程这一党和国家的长期的战略性建设任务之间产生矛盾。
第一,目前很多地方干部对于工作成绩的考核还停留在对GDP指标的追求上,对于三年任期、年年考核的村官而言,也注定会被刻上GDP的烙印。在各地出台的优惠政策中,比如选调为基层公务员、公务员考试加分、公务员考试报名条件放宽等,都不约而同地与考核成绩挂钩。近年来媒体的报道,大部分反映的主要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前的单纯经济观点,无形与有形之中都给大学生村官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创造增收项目,似乎就没有政绩。一方面,这种做法第一是违背人才培养规律,未必有利于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踏踏实实地扎根农村、埋头苦干;另一方面,这种做法违背农村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农产品生产是一个自然性状和经济性状相结合的过程,如果人为地超越自然条件的制约追求单纯经济收益,就一定会有巨大代价甩给全社会承担”。⑤即使是发展村办工业,也不能急于求成,这在历史上往往造成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浪费。
第二,即使没有直接的经济贡献,大学生村官也完全能够做出很好的、长期的成绩。首先,大学生村官入驻农村后,承担的不单是助理工作,实际上承担了8个方面的工作,简称“8大员”,即政策宣传员、档案保管员、项目申报员、农村信息员、农村工作调研员、科技知识推广员、产品营销员和公共关系策划员。⑥此外,大学生村官还可以是民主监督员,监督村两委的工作,对于村级腐败现象起到预防作用。这些日常基础性工作虽然不一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却为农村的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2007年开始的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中,由于有了大学生村官的参与,很多地区完成了多年来没有做好的普查工作,涌现出一批“全国普查先进个人”。
第三,如何正确看待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国家在有关选派大学生村官的政策中,都没有提及村官应是某个或某几个具体专业的毕业生,但是从现有的调研报告中看到,农村对大学生不同专业的需求数据及目前大学生村官研究中专业分布数据都占到很大篇幅,结论不尽相同,大多认为农学、经管类专业学生短缺,专业不对口现象不容忽视等等。如何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一样能胜任村官工作,比如工科类的学生运用AutoCAD软件在农村土地测量、新村建设规划、产业规划制图等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否胜任工作,主要是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看具备怎样的知识。相反,知识更新的速度是飞快的,高校教育体系中所授理论与实践知识是有限的、易过时的,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且毕业合格的大学生,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事物及现象,理应具备最基本的洞察力及独立思考、进一步探索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片面追求专业对口,还是一种以“实用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短视行为”。
与经济规律相违背的低工资待遇问题。很多问题的症结,皆源于此。
第一,贫困大学生“当不起”村官,身背助学贷款的村官“还不起”贷款。当前全国大学生村官工资水平的现状是:北京市2000~3000元每月,浙江省1000~2000元,除此之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1000元以下。⑦仅能解决温饱,如果不够,只能继续寻求家庭的资助。
贫困学生大多数来自贫困边远山区,家境不好。按理说,他们学成更有可能回去报效家乡。但是,如此低的村官工资,对他们来说很不“经济”。对于有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据计算,如果贷款24000元,毕业后月收入1000元,还清本息约需11年,⑧而目前的还款期限最长为6年,并且只有部分省区在大学生村官中实施了2006年起国家推出的代偿机制。依据《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的数据,培养1名大学生,学费每年大约为5500 元,住宿费1500 元/年,生活费及杂费平均为8000 元/年,4 年合计约为60000元。根据大学生在不同区域就业的各年收益及投资回收期测算,大学生在城镇工作可收回成本的周期为4.1年左右。2009年大学生在城镇工作的收入是平均26757元,⑨是村官收入的2~3倍。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使得许多有着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等优秀品质,熟悉农村、适合农村的贫困大学生放弃了当村官的理想。
第二,如果贫困大学生“当不起”村官,那么谁能“当得起”呢?只有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们“当得起”村官。大学生村官这块阵地应避免成为“官二代”和“富二代”们进行资本寻租的场所。由于较低的工资待遇容易导致贫困大学生与家庭经济较好的大学生在村官中的占比不均衡,在享受“考录公务员”等优惠政策时会引起机会的不均等。这种经济不平等导致机会不平等的现象需要引起重视。
第三,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偏低的现状使得家长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加大、预期收益降低,对于村官家庭不仅意味着高额的高等教育投资无法收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高等教育实现身份转换,提升社会地位,改变家庭处境的目的落空。这就使得贫困家庭放弃对高等教育甚至是基础教育的投资,进一步加剧了“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培根曾说:“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就不会一代一代世世代代地穷。”教育公平本是最基础的公平,同时教育也以其巨大的力量塑造公平,成为消除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助推器。而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恰是“发展农村教育”。⑩其最平稳的模式为:农村重视教育—素质提高—人口转移。所以,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至少应与乡镇公务员同等待遇,以实现同工同酬,才能使得村官在改善农村教育方面起到“号召”作用、“榜样”作用。
近几年来,众多大学毕业生热烈响应号召,广泛深入农村基层,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实践中也面临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在理性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对相关的政策进行微调,才能使大学生村官工程发挥更好的作用。(作者单位:青海大学社科系;本文系青海大学中青年科研基金及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西部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分别为:2009-QS-019和10BMZ044)
注释
①何伟:“三农问题症结所在——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观察家》,2009年第1期。
②林毅夫:“农民增收要有新思路”,《江苏农村经济》,2008年第6期。
③贺雪峰:“为什么要维持小农生产结构”,《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④周业安:“着力探求公平发展的大国经济模式”,《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年第2期。
⑤温铁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观察与评析》,2009年第6期。
⑥林善炜:“大学生‘村官’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福州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⑦胡跃高:《2009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第229~246页;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中国农村观察》,2008年第3期。
⑧刘建民:“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偿还制度的实证分析”,《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⑨周骏宇:“二元经济、高等教育投资回收周期与大学生就业”,《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4期。
⑩林毅夫:“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教育,转移农村人口”,《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