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反应”这个词你可能有些陌生。百度一下,出现一段更加拗口的文字: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生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化学反应。在“反应”中常伴有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沉淀物等,好啦,别管那些分子、原子、发光发热、沉淀物等专业术语啦。来看看和写作文有关系的地方吧。究竟写作文和“化学反应”有什么关联呢?
首先,在搜集素材的時候要注意“化学反应”。写作文的素材源于两个途径:现实生活和想象。当下能看到、听到、回想到的,理论上都能入文。但是否属于好材料,关键看“反应”。例如,有的小伙伴看到蚂蚁搬家,不仅看到一只只蚂蚁排着队搬家的现象,心里还会产生许多疑问:为什么要搬家?搬到哪儿去?搬家中都带着些什么呢?搬家时,蚁王的待遇又是如何的呢?是否像过去的皇帝出行……在许多的小问题冒出来的同时,恭喜你,“化学反应”就开始了。瞧,一个简单的现象变成许多新问题,这就是裂变;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许多新答案,这就是新物质。把原始的“现象”和产生的“新物质”积累下来,不就是最有特色的素材么?也许同时看到蚂蚁搬家的小伙伴有十个,但是能写成独具特色的习作的只有你一人。说到想象类素材,那可完全是“反应”的结果。现实是原材料,联想是催化剂,想象出许许多多的新事物。这么一说,你就应该明白了,“化学反应”关键在于用心参与。有心才能感应,也才会有“反应”。素材独特写作过程就更需要“化学反应”啦。如果你写作时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应付了事,是挤牙膏似的生拼硬凑,那么就属于物理学中的量的叠加,看上去很“壮观”,其实文章枯燥无味,读者一点阅读的兴趣都没有。有人把这样生硬的写作戏称为“码字”。就像码头的集装箱一样,一个叠一个,乍一看也有那么一堆,但实际上仍旧是零零散散的个体。想一想,箱子之间没有关联,每一个箱子被搬运走之后,场地上还是空落落的。所以,让彼此之间有关联才会发生“反应”。
下笔前,用心筹划,让你收集的原始材料相互关联,发生“反应”。素材不是直接就能入文的,写进文章前,除了要进行合理的编排、加工、修正、遴选,还要注意素材之间的取舍、详略、嫁接。例如,同样写伙伴的外貌,你不要从鼻子到眼睛一个不落地排列,选择长相中最具特色的来写,三言两语就能把同伴写活。我就看到一段描写,别的不提,只说同伴的脸上长满青春痘就像“满天星”。真是生动啊,一想起“满天星”,我就想到这个小伙伴那张充满青春活力的脸。这样的描写,在文字和心灵之间建立联系,也就发生了“反应”。
下笔了,“反应”集中体现在文章的情感表达上。文章不是无情物,笔下有情,文字方能打动读者。例如,你要描写一个大扫除中非常肯干的孩子,如果你心中充满着对他的敬佩,那么就把这种情感化为文字,努力地体现你的敬佩之情。在你描写他的时候,不必按照套路写他爬上爬下的动作,写他做卫生时的豪言壮语。他的形象经过你的心灵“反应”后,只要写下一两句话就足够了:大扫除开始了,他流着汗,默默无闻地干着,一言不发!多么精彩啊。“情到深处自传达”,无论是谁,看了这句话后都能对这位小伙伴的认真劲儿留下深刻印象。
“反应”还明显地体现在对文章的修改中。很多孩子觉得文章写完就交给老师。大错特错,这么一来你就把文章的修改权交出去啦。记住叶圣陶爷爷说的:文章的第一修改权应当属于作者本人。一边写一边改,写后再改,改了还改。每次改都静下心来,否定自己,审视自己,让心灵参与阅读,你会发现许多地方需要调整、替换、更正,这就好比“化学反应”中说到的“重新排列组合”。改着改着,你又会有新发现、新思路、新感觉,好像整个人都振作起来,精神抖擞,这不正是“伴有发光发热变化”的状态么?所以,修改吧,它能让你的文章产生脱胎换骨的质变。
最后一个秘诀,一般人我可不告诉他。当你感觉作文都写完后,还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呢。不过,你可要添加一些催化剂——朗读。大声的,带着特定感情的朗读,就好像添加催化剂一样,让你再次发现“新物质”,让文章按照你的意愿和设想改变状态,提升品质。
首先,在搜集素材的時候要注意“化学反应”。写作文的素材源于两个途径:现实生活和想象。当下能看到、听到、回想到的,理论上都能入文。但是否属于好材料,关键看“反应”。例如,有的小伙伴看到蚂蚁搬家,不仅看到一只只蚂蚁排着队搬家的现象,心里还会产生许多疑问:为什么要搬家?搬到哪儿去?搬家中都带着些什么呢?搬家时,蚁王的待遇又是如何的呢?是否像过去的皇帝出行……在许多的小问题冒出来的同时,恭喜你,“化学反应”就开始了。瞧,一个简单的现象变成许多新问题,这就是裂变;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许多新答案,这就是新物质。把原始的“现象”和产生的“新物质”积累下来,不就是最有特色的素材么?也许同时看到蚂蚁搬家的小伙伴有十个,但是能写成独具特色的习作的只有你一人。说到想象类素材,那可完全是“反应”的结果。现实是原材料,联想是催化剂,想象出许许多多的新事物。这么一说,你就应该明白了,“化学反应”关键在于用心参与。有心才能感应,也才会有“反应”。素材独特写作过程就更需要“化学反应”啦。如果你写作时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应付了事,是挤牙膏似的生拼硬凑,那么就属于物理学中的量的叠加,看上去很“壮观”,其实文章枯燥无味,读者一点阅读的兴趣都没有。有人把这样生硬的写作戏称为“码字”。就像码头的集装箱一样,一个叠一个,乍一看也有那么一堆,但实际上仍旧是零零散散的个体。想一想,箱子之间没有关联,每一个箱子被搬运走之后,场地上还是空落落的。所以,让彼此之间有关联才会发生“反应”。
下笔前,用心筹划,让你收集的原始材料相互关联,发生“反应”。素材不是直接就能入文的,写进文章前,除了要进行合理的编排、加工、修正、遴选,还要注意素材之间的取舍、详略、嫁接。例如,同样写伙伴的外貌,你不要从鼻子到眼睛一个不落地排列,选择长相中最具特色的来写,三言两语就能把同伴写活。我就看到一段描写,别的不提,只说同伴的脸上长满青春痘就像“满天星”。真是生动啊,一想起“满天星”,我就想到这个小伙伴那张充满青春活力的脸。这样的描写,在文字和心灵之间建立联系,也就发生了“反应”。
下笔了,“反应”集中体现在文章的情感表达上。文章不是无情物,笔下有情,文字方能打动读者。例如,你要描写一个大扫除中非常肯干的孩子,如果你心中充满着对他的敬佩,那么就把这种情感化为文字,努力地体现你的敬佩之情。在你描写他的时候,不必按照套路写他爬上爬下的动作,写他做卫生时的豪言壮语。他的形象经过你的心灵“反应”后,只要写下一两句话就足够了:大扫除开始了,他流着汗,默默无闻地干着,一言不发!多么精彩啊。“情到深处自传达”,无论是谁,看了这句话后都能对这位小伙伴的认真劲儿留下深刻印象。
“反应”还明显地体现在对文章的修改中。很多孩子觉得文章写完就交给老师。大错特错,这么一来你就把文章的修改权交出去啦。记住叶圣陶爷爷说的:文章的第一修改权应当属于作者本人。一边写一边改,写后再改,改了还改。每次改都静下心来,否定自己,审视自己,让心灵参与阅读,你会发现许多地方需要调整、替换、更正,这就好比“化学反应”中说到的“重新排列组合”。改着改着,你又会有新发现、新思路、新感觉,好像整个人都振作起来,精神抖擞,这不正是“伴有发光发热变化”的状态么?所以,修改吧,它能让你的文章产生脱胎换骨的质变。
最后一个秘诀,一般人我可不告诉他。当你感觉作文都写完后,还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呢。不过,你可要添加一些催化剂——朗读。大声的,带着特定感情的朗读,就好像添加催化剂一样,让你再次发现“新物质”,让文章按照你的意愿和设想改变状态,提升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