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育部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种新型教学方式逐渐被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小学语文是小学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是提升小学生文学素养与能力的重要手段。文章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现状,并探究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诵读;国学经典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现状
1.诵读形式单一,没有固定时间
在教学改革之后,很多学校都做出了积极的改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开始融入国学经典的诵读,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而努力[1]。即便这样,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对国学诵读的重视程度依然不高,没有固定的诵读时间,诵读形式也比较单一。加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本身文学素养较低,对国学经典认识不足,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传授的国学知识也杂乱无章。国学经典诵读只停留于表面,很多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盲目诵读,记忆度不高,诵读效果也比较差。
2.教师对国学经典认识浅薄
在国学经典的诵读当中,应该遵循模糊性原则。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教师对国学经典的认识不足,导致其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求学生先理解再背诵,违背了阅读原则。导致很多学校在经典国学诵读当中,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能够倒背如流,但是其诵读节奏杂乱无章,诵读效率也比较低,甚至会给学生留下国学经典刻板无味的印象,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策略
1.范读引领,让学生掌握诵读节奏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诵读国学经典教学活动当中,过于注重理解忽略诵读节奏是导致诵读效率不高,影响诵读效果的关键因素[2]。因此,教师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还需要做好范读引领,让学生掌握诵读节奏。与现代文朗读不同,文言文的诵读对节奏的要求比较高,如果不能掌握一定的节奏,学生也难以积累语感,对国学经典的了解难度也会更大。所以,在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之前,教师应该做好范读引领,教会学生正确的诵读节奏,提升国学经典诵读水平。
例如,在《道德经》的诵读当中,很多学生诵读节奏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种诵读节奏对学生记忆和理解均会产生比较大的误区。因此,教师在进行范读引领时,应该教会学生正确的诵读节奏,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通过这种断句,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中的“非常”与我们生活中的“非常”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学生也能更容易理解。
2.诵读积累,让学生养成良好诵读习惯
在影响当前国学经典诵读的因素当中,学生诵读习惯不良、不具备诵读积累属于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还需要注重诵读积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由此可知,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完成范读引领之后,可以将文章的大意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且定期安排诵读课,或者早上安排“十分钟国学经典诵读”,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并且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3.故事激趣,充分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尤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学生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将国学经典与趣味性的故事融合在一起,改变国学经典诵读枯燥乏味的现状,从而让学生爱上诵读,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当中,提升诵读效果。
例如,在《诗经·兔罝》一文诵读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兔罝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故事中两个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增加国学经典诵读的趣味性。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诵读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当前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范读引领、诵读积累、故事激趣等方式,有效提升国学经典诵读效果,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参考文献:
[1]彭 玫.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探析[J].教育,2017(1):9.
[2]湯美萍.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下半月刊),2017(1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诵读;国学经典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现状
1.诵读形式单一,没有固定时间
在教学改革之后,很多学校都做出了积极的改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开始融入国学经典的诵读,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而努力[1]。即便这样,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对国学诵读的重视程度依然不高,没有固定的诵读时间,诵读形式也比较单一。加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本身文学素养较低,对国学经典认识不足,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传授的国学知识也杂乱无章。国学经典诵读只停留于表面,很多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盲目诵读,记忆度不高,诵读效果也比较差。
2.教师对国学经典认识浅薄
在国学经典的诵读当中,应该遵循模糊性原则。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教师对国学经典的认识不足,导致其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求学生先理解再背诵,违背了阅读原则。导致很多学校在经典国学诵读当中,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能够倒背如流,但是其诵读节奏杂乱无章,诵读效率也比较低,甚至会给学生留下国学经典刻板无味的印象,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策略
1.范读引领,让学生掌握诵读节奏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诵读国学经典教学活动当中,过于注重理解忽略诵读节奏是导致诵读效率不高,影响诵读效果的关键因素[2]。因此,教师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还需要做好范读引领,让学生掌握诵读节奏。与现代文朗读不同,文言文的诵读对节奏的要求比较高,如果不能掌握一定的节奏,学生也难以积累语感,对国学经典的了解难度也会更大。所以,在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之前,教师应该做好范读引领,教会学生正确的诵读节奏,提升国学经典诵读水平。
例如,在《道德经》的诵读当中,很多学生诵读节奏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种诵读节奏对学生记忆和理解均会产生比较大的误区。因此,教师在进行范读引领时,应该教会学生正确的诵读节奏,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通过这种断句,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中的“非常”与我们生活中的“非常”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学生也能更容易理解。
2.诵读积累,让学生养成良好诵读习惯
在影响当前国学经典诵读的因素当中,学生诵读习惯不良、不具备诵读积累属于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还需要注重诵读积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由此可知,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完成范读引领之后,可以将文章的大意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且定期安排诵读课,或者早上安排“十分钟国学经典诵读”,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并且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3.故事激趣,充分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尤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学生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将国学经典与趣味性的故事融合在一起,改变国学经典诵读枯燥乏味的现状,从而让学生爱上诵读,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当中,提升诵读效果。
例如,在《诗经·兔罝》一文诵读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兔罝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故事中两个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增加国学经典诵读的趣味性。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诵读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当前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范读引领、诵读积累、故事激趣等方式,有效提升国学经典诵读效果,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参考文献:
[1]彭 玫.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探析[J].教育,2017(1):9.
[2]湯美萍.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下半月刊),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