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科目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而职业道德教育是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教师职业必备素质的重要途径。将职业道德教育逐步渗透到音乐教学中,达到以乐辅德、以乐怡性、以乐益智、以人为本的功能,可以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健康的职业道德素养走向幼师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音乐;职业道德;音乐欣赏
高职学前教育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音乐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个大方向,属于专业课程。而师德教育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体职业道德品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是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幼儿教师职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幼儿教师不但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而且还要具有崇高的品德修养和道德修养。刘彦华教授提出:“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0-6、7岁儿童,由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极其稚嫩和不完善,特别需要幼儿教师的悉心呵护和精心培养。”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音乐课程的背景下,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进行音乐技能教育及审美教育的同时,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更好地为幼儿服务。
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道德认知的规律,审视音乐教育的功能,我们会从中发现:音乐教育在健全学生人格、陶冶性情、培养健康的理念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音乐的教育资源,深入探索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灵健康的促进作用和美的心灵的塑造功能——即职业道德功能,是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一、在声乐课程中以乐辅德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材中不但有朗朗上口的幼儿歌曲,还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歌曲,题材丰富、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声乐教学不仅是简单地传授歌唱科学的发声方法,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运用歌曲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和健康的歌词内容,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歌唱中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声乐教学的形象和内容,培养学生爱的情感和良好的品德。
很多优秀的幼儿歌曲都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这些曲目中的丰富德育内涵和深刻哲理,需要教师及时地发现、引导和教育。例如,《好娃娃》、《我的好妈妈》、《读书郎》、《小乌鸦爱妈妈》等幼儿歌曲弘扬了我国的传统美德;学生在学会《让座》、《拉拉勾》、《到小熊家里去》等歌曲演唱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道理;在艺术歌曲中,《我和我的祖国》、《为了谁》、《天路》等则在优美的音乐中歌颂了祖国,体现了民族精神,加深了热爱祖国的情愫。
在演唱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的正能量。比如,在学习《老师的目光》这首歌时,可以向学生提出类似“毕业后你们将会成为一名幼儿老师,你们会拥有怎样的目光呢?你们又想成为怎样的老师呢?”等等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对自身的思考,有了这一层次的深入理解,学生对于歌曲的演唱情感的表达上也就更加地到位。
道德教育在整个声乐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形象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过程。要告诉学生,学习并演唱大量的声乐作品,不但是为了拥有优美的歌声,为幼儿教学服务,还要拥有更高的自觉性,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做一名品学兼优的老师。
二、在音乐欣赏课程中以乐怡性
音乐欣赏课可以让学生在音符的运动与结构中感知美、享受美。由于听音乐时,人的大脑不会是空白的,会有很多的形象涌现出来。随着音乐的响起,各种喜怒哀乐的感情便随之而来。这种艺术感觉无法用语言文字形容,但它可以在音乐标题的启示下,进行丰富的联想,并把想象不断地扩大延伸。学前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欣赏课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运用感官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怡性,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品德。
比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学生听后大都联想到平静的江面、皎洁的明月、寥寥的小舟、岸边的垂柳等如诗如画的美景;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学生会产生痛苦、哀伤、积极等各种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在欣赏民乐合奏《金蛇狂舞》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运用听觉能力,从乐曲中体会到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那种欢腾、热烈的气氛,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琵琶曲《十面埋伏》,学生认真听后都有身临其境之感,眼前仿佛呈现了古代的战争场面,慷慨激昂,大义凛然。这些情感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很少被触及,而欣赏课则把学生的各种情感充分调动起来,教师要加以正确指导,用音乐培养心性,使学生更好地朝着意识美和人格美的健康方向发展,从而使德行得到更大地提高。
三、在钢琴课程中以乐促智
音乐教育是美德教育,美育的过程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学前教育的钢琴教学需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钢琴弹奏技巧,为以后幼儿教学的弹唱、伴奏等做准备。而钢琴弹奏的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个人意志品德培养的过程。我们都知道身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是需要耐心和细心的。高职学生对待学习,大多缺乏耐心,很多学生学习目的差,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同一目标,容易放弃。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弹琴时手型还没有做到位,手指还没有站立稳,就想弹奏曲目。好不容易弹完一首乐曲,指法的错误又不断出现。
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教师必须及时提出要求,做到静心、细心、耐心地进行指法基础练习,一遍不行就再来一遍,直到熟练为止,并要求学生明确每天练琴的目标。要告诫学生不能做囫囵吞枣式地练习,这样只会让学琴的效果变得更加吃力。相比之下,集中突击一至两首曲子,效果会好很多。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要想弹好琴,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弹琴也不例外。在这种严格的训练之下,才能逐步增长自控能力。长期坚持这样的钢琴训练,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提升,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不怕困难、坚持学习的坚强意志,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习惯的养成,为学生在今后的幼儿教学中拥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毅力打下了基础。 四、在音乐课外活动中以人为本
师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音乐课堂上,也应在实践活动中予以体现。将音乐活动带出课堂,是加强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比如合唱这种艺术教育形式,在思想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合唱奠基人、著名的指挥家马革顺教授指出:“合唱活动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少年儿童的高尚情操和集体观念。”一方面,合唱强调的是声音的协调统一,要把个人的声音融入到集体当中,个人的声音再好也不能突显出来,这样才能发出和谐优美的声音。这种强调共性的艺术,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合唱作品比独唱作品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作品折射的深刻内涵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品德的教育作用,如《唱支山歌给党听》、《在太行山上》、《父母的生日你还记得吗》等混声合唱曲目,不仅旋律优美,还具有极强的思想教育作用。
总之,无论是在音乐课上还是在音乐课外活动中,都要把师德教育融入进去。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这种榜样作用也是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微笑的表情、鼓励的语言、得体的穿着、文明的举止、投入的眼神,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另外,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和音乐悟性的高低,学生们的表现各有差异,水平各有高低,教师就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把阳光洒向每一扇心扉,不可偏爱少数学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
音乐教学以它潜移默化的方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职业道德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学前音乐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不容推辞的一项重要职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当处理好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在音乐的陶冶中得到净化与升华,从而达到品德美、语言美、仪态美、行为美的目的,并逐渐使生活中那些不良的习惯行为朝着好的、美的、善的方向转变。为将来成为一名具备良好师德的、优秀的幼儿教师做准备。
参考文献:
[1] 边霞.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6.
[2] 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3] 余丹红.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C].上海:上海音乐学院
出版社,2011.
[4] 王国新,宋力.论传统师德的时代价值及其意义转换
[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
关键词:音乐;职业道德;音乐欣赏
高职学前教育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音乐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个大方向,属于专业课程。而师德教育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体职业道德品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是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幼儿教师职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幼儿教师不但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而且还要具有崇高的品德修养和道德修养。刘彦华教授提出:“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0-6、7岁儿童,由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极其稚嫩和不完善,特别需要幼儿教师的悉心呵护和精心培养。”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音乐课程的背景下,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进行音乐技能教育及审美教育的同时,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更好地为幼儿服务。
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道德认知的规律,审视音乐教育的功能,我们会从中发现:音乐教育在健全学生人格、陶冶性情、培养健康的理念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音乐的教育资源,深入探索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灵健康的促进作用和美的心灵的塑造功能——即职业道德功能,是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一、在声乐课程中以乐辅德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材中不但有朗朗上口的幼儿歌曲,还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歌曲,题材丰富、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声乐教学不仅是简单地传授歌唱科学的发声方法,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运用歌曲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和健康的歌词内容,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歌唱中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声乐教学的形象和内容,培养学生爱的情感和良好的品德。
很多优秀的幼儿歌曲都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这些曲目中的丰富德育内涵和深刻哲理,需要教师及时地发现、引导和教育。例如,《好娃娃》、《我的好妈妈》、《读书郎》、《小乌鸦爱妈妈》等幼儿歌曲弘扬了我国的传统美德;学生在学会《让座》、《拉拉勾》、《到小熊家里去》等歌曲演唱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道理;在艺术歌曲中,《我和我的祖国》、《为了谁》、《天路》等则在优美的音乐中歌颂了祖国,体现了民族精神,加深了热爱祖国的情愫。
在演唱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的正能量。比如,在学习《老师的目光》这首歌时,可以向学生提出类似“毕业后你们将会成为一名幼儿老师,你们会拥有怎样的目光呢?你们又想成为怎样的老师呢?”等等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对自身的思考,有了这一层次的深入理解,学生对于歌曲的演唱情感的表达上也就更加地到位。
道德教育在整个声乐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形象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过程。要告诉学生,学习并演唱大量的声乐作品,不但是为了拥有优美的歌声,为幼儿教学服务,还要拥有更高的自觉性,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做一名品学兼优的老师。
二、在音乐欣赏课程中以乐怡性
音乐欣赏课可以让学生在音符的运动与结构中感知美、享受美。由于听音乐时,人的大脑不会是空白的,会有很多的形象涌现出来。随着音乐的响起,各种喜怒哀乐的感情便随之而来。这种艺术感觉无法用语言文字形容,但它可以在音乐标题的启示下,进行丰富的联想,并把想象不断地扩大延伸。学前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欣赏课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运用感官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怡性,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品德。
比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学生听后大都联想到平静的江面、皎洁的明月、寥寥的小舟、岸边的垂柳等如诗如画的美景;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学生会产生痛苦、哀伤、积极等各种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在欣赏民乐合奏《金蛇狂舞》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运用听觉能力,从乐曲中体会到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那种欢腾、热烈的气氛,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琵琶曲《十面埋伏》,学生认真听后都有身临其境之感,眼前仿佛呈现了古代的战争场面,慷慨激昂,大义凛然。这些情感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很少被触及,而欣赏课则把学生的各种情感充分调动起来,教师要加以正确指导,用音乐培养心性,使学生更好地朝着意识美和人格美的健康方向发展,从而使德行得到更大地提高。
三、在钢琴课程中以乐促智
音乐教育是美德教育,美育的过程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学前教育的钢琴教学需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钢琴弹奏技巧,为以后幼儿教学的弹唱、伴奏等做准备。而钢琴弹奏的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个人意志品德培养的过程。我们都知道身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是需要耐心和细心的。高职学生对待学习,大多缺乏耐心,很多学生学习目的差,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同一目标,容易放弃。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弹琴时手型还没有做到位,手指还没有站立稳,就想弹奏曲目。好不容易弹完一首乐曲,指法的错误又不断出现。
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教师必须及时提出要求,做到静心、细心、耐心地进行指法基础练习,一遍不行就再来一遍,直到熟练为止,并要求学生明确每天练琴的目标。要告诫学生不能做囫囵吞枣式地练习,这样只会让学琴的效果变得更加吃力。相比之下,集中突击一至两首曲子,效果会好很多。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要想弹好琴,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弹琴也不例外。在这种严格的训练之下,才能逐步增长自控能力。长期坚持这样的钢琴训练,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提升,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不怕困难、坚持学习的坚强意志,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习惯的养成,为学生在今后的幼儿教学中拥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毅力打下了基础。 四、在音乐课外活动中以人为本
师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音乐课堂上,也应在实践活动中予以体现。将音乐活动带出课堂,是加强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比如合唱这种艺术教育形式,在思想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合唱奠基人、著名的指挥家马革顺教授指出:“合唱活动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少年儿童的高尚情操和集体观念。”一方面,合唱强调的是声音的协调统一,要把个人的声音融入到集体当中,个人的声音再好也不能突显出来,这样才能发出和谐优美的声音。这种强调共性的艺术,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合唱作品比独唱作品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作品折射的深刻内涵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品德的教育作用,如《唱支山歌给党听》、《在太行山上》、《父母的生日你还记得吗》等混声合唱曲目,不仅旋律优美,还具有极强的思想教育作用。
总之,无论是在音乐课上还是在音乐课外活动中,都要把师德教育融入进去。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这种榜样作用也是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微笑的表情、鼓励的语言、得体的穿着、文明的举止、投入的眼神,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另外,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和音乐悟性的高低,学生们的表现各有差异,水平各有高低,教师就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把阳光洒向每一扇心扉,不可偏爱少数学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
音乐教学以它潜移默化的方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职业道德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学前音乐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不容推辞的一项重要职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当处理好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在音乐的陶冶中得到净化与升华,从而达到品德美、语言美、仪态美、行为美的目的,并逐渐使生活中那些不良的习惯行为朝着好的、美的、善的方向转变。为将来成为一名具备良好师德的、优秀的幼儿教师做准备。
参考文献:
[1] 边霞.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6.
[2] 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3] 余丹红.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C].上海:上海音乐学院
出版社,2011.
[4] 王国新,宋力.论传统师德的时代价值及其意义转换
[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