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尹雪斌博士现为中科大苏州研究院功能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硒研究学会秘书长。2007年以高层次人才身份来到苏州工作,七年来他先后创立了苏州市硒与人体健康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硒生物技术工程中心、富硒功能农业院士工作站等。作为组委会主席,主持了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国际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会议,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作为发起人筹建成立了我国第四个国际一级学会——国际硒研究学会,并任秘书长。在新时期科技大发展的环境下,尹雪斌博士创立的苏州硒谷科技公司,现已成为中国功能农业第一品牌和领军企业。
当《中国经济信息》杂志记者见到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尹雪斌的时候,脑海里冒出的是乔布斯,因为记者看到了一双为了方便田野工作而时时穿着的篮球鞋。然而金丝边框眼镜,那件颇有些“违和”的西装外套、略微腼腆的笑容、浓郁的书卷气息,又似有些许比尔·盖茨的味道。不过,这位的偶像,却是柳传志。尹雪斌博士年纪并不很大,但已有了丝丝白发,总是拿着茶杯,因为“胃不好,已经滴酒不沾了”。
在绿树成荫春花烂漫的苏州独墅湖畔,有一片高教园区,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就坐落在这里。硒谷科技刚刚搬了新家:从研究院的一栋教学楼搬到了另一栋教学楼。“你们是新办公室的第一批客人”,尹雪斌笑着介绍。一出电梯,一个还在装修中的展示厅映入眼帘,里面摆设着硒谷科技提供技术支持的各种富硒农产品,还有一个多媒体会议室,里面有个小小的开放式厨房,“方便现场制作加工一些产品给客人品尝”。
2008年,中国科学院农业领域战略研究组的相关路线图与报告中,就已经将功能农业确立为重要新兴农业科技方向。来自国内外的众多科研机构均认为,功能农业将是继绿色农业后的又一次农业革命。
就在同一年,科研出身的尹雪斌走出了实验室,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依托苏州市政府重点建设的中科大苏州研究院硒与人体健康重点实验室等一流平台,合伙注资300万元,创建了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
六年后,作为硒谷科技的技术掌舵人,担任董事长的尹雪斌站在了“第十一届中国经济人物颁奖典礼”的领奖台上,在获得“中国经济十大杰出人物”称号的同时,也为硒谷科技赢得了“中国经济创新示范企业”的荣誉。
如今,他和“小伙伴”们一手创立的硒谷科技正在飞速成长,每年拥有众多硒相关发明专利权;现已成长为有世界影响的功能农业技术第一品牌和行业标准制定者。下一步,他们的愿景是成长为全球植物有机硒技术的革新者和首选供应商。而在学术领域,尹雪斌连续参与组织三届国际硒会议,发起中国功能农业发展高峰论坛,成功推动了国际硒研究学会的成立并担任秘书长,他已是中国功能农业和硒产业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从实验室到农田,从学者到企业家,尹雪斌是如何将多重身份完美融合,又带领着自己一手创立,打通了“产学研”链条的硒谷科技一步步走向他的功能农业理想之路的呢?回望来路,尹雪斌却讲述了一个意外的缘起。
南极科考:企鹅开启研究之路
1999年,作为我国首位赴南极科考的在校大学生,还在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95级就读的尹雪斌,踏上了神秘的南极大陆。当时仅仅21岁的他,并未曾想到,这次难得的机会,会为他开启一生事业的大门。
“最早的时候我们对硒也不了解,十年前只知道它是一个微量元素,接触硒还是源于对企鹅的研究”,当时尹雪斌参与研究的课题是国家重点科学攻关项目——生态环境、生物健康,而这个课题研究的对象就是企鹅。观察研究企鹅时,有一个现象让他十分震惊:在对企鹅的粪便、羽毛进行化验分析后,发现企鹅体内有南极生态食物链积累而产生的毒素,而企鹅却对毒素有抗体。这种毒素就是氟,适量的氟有助于保护牙齿,牙膏里面就含有氟;但过量的氟会引起中毒,我国的山西、贵州等煤炭产区普遍存在由于燃煤污染和水源中氟含量过高而引起的骨质病、氟斑牙等地方病。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他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企鹅以南极磷虾为食,而磷虾富含硒元素。企鹅每天食物中含有400微克的硒蛋白,是硒元素让企鹅具有了排毒的“抗体”。“一只企鹅的日硒摄入量相当于十个北京人的总和,这个摄入量是相当高的,中国人的日摄入量平均在40微克,日本和美国的健康标准大概在120微克左右,我们三次国际会议包括与一些营养医学专家交流以后,从建议的角度希望能够达到100到150微克。”
当时,尹雪斌还只是觉得硒对重金属有一定的拮抗作用,进而对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没有更多的想法。后来他继续攻读环境科学博士,又到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做农业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在这期间,他发现硒可能还有更多的作用,而近几十年以来国际上对硒功能的研究和报道,特别是对于癌症预防和免疫力提高领域的作用,引发了他更大的研究兴趣。
尹雪斌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人缺硒的特殊现状:中国拥有世界硒资源储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有世界最大的高硒区——湖北恩施,资源优势极为突出。 然而,中国却同时存在大面积的土壤缺硒现象,全国有72%的地区缺硒,这些地区生活着大约七亿人口,70%的粮食产量都产自低硒地带,另一方面,硒元素含量较高的海鲜、肉类在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结构中占比偏低,这使得中国人均日硒摄取量不足40微克,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标准。而在国际上,欧美国家通过食品补硒、含硒保健品补硒已有20多年历史,美、日等国的普通公民养成了保健品补硒的生活习惯,人日均摄入量超过120微克。国人有着传统的“食补”观念,能不能让中国的缺硒人群通过食物补硒呢?
“我们在想有没有可能让我们的农产品里面也含有硒,更进一步,因为我们的农产品在超市里卖的时候,都会标注我们这个产品富含什么东西,每一个大家都差不多,没有区别。关键是能够让它定量提高,比如说我这里面含什么、含多少,而不是我富含什么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我们从那以后就开始研究用哪些技术、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吃的东西里含有定量的营养元素。”这就是尹雪斌开展与农业结合的硒研究工作的最初开始。 2007年博士后出站之后,尹雪斌受命来到中科大苏州研究院工作,就是在这里,他结识了创业搭档——更早一年来到苏州研究院组建实验平台的环境化学博士刘颖。
在一次饭后散步的路上,尹雪斌向刘颖说起了他所做的硒研究,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以此为方向创业。“我们在这里做的很多工作,苏州市政府和园区政府希望能够走向产业化,也正是在他们的支持下,我们才能有今天。”尹雪斌说。
“我们的实验室建立早期是为了整个平台服务的,这个服务平台当时建设的时候就把很多分析检测设备基本罗列全了,这也是苏州市政府建设独墅湖科教园区当时投资力度最大的一个实验室。政府希望我们把这个平台用起来,为政府和社会带来价值。我们搞基础科研,完全可以在本校来做。苏州请我们来做,给我们薪酬补贴安家补贴,是要出成果能孵化。”刘颖告诉记者,中科大苏州研究院是一个应用型的科研机构,苏州市为了引进科大这样的院校到这里来搞科技创新,设定了能够产业化的几个方向到苏州来开展实验合作,“正因为这样的推动,我们就在思考哪个方向能快速产业化”。
产学研:打造“隐形冠军”
与此同时,苏州市政府和园区管委会也一直在思索如何帮助引进的高新技术成果顺利转化,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在政府的引导下,经过反复考察和商谈,尹雪斌和刘颖的梦想,终于在2008年5月得以成为现实,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
硒谷科技成立以后,最早开发的富硒产品是茶叶和大闸蟹。“苏州两大特产,一个是碧螺春一个是大闸蟹,所以我们最早想是不是能从特产入手,后来发现除了特色产品,更应该专注于粮食,像大米、面粉、玉米等等。”尹雪斌说,他们至今没有忘记最初的客户。“当时这样的概念比较新,很多人了解的比较少,特别是我们书生创业也没打拼过市场,所以在最初推广的时候比较艰难。”
从一开始,尹雪斌和刘颖就下定决心直面市场,从向农户一家家推销到和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全面合作,一路走来,功能农业的广阔前景也逐步浮现。“最近两年很多大型的企业开始加入进来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功能农业的市场推广。”
“我们目前定位功能农产品就是让农产品里人最需要的几种矿物质能够定量提高。从一般性的农产品走向功能性农产品。”尹雪斌表示,“我们现在做的最多的就是硒元素,因为它是防癌并且有益于长寿的元素。现在功能农产品最大的要求是含有量要标准化。所以,现在我们的团队和中科院方面希望通过建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方式,能够形成标准和进行检测来保障真正合格的产品供应给消费者。”尹雪斌把硒谷科技定位为功能农业的技术供应商,以把自己擅长的东西做好。“我们和很多大的农业、食品龙头企业合作,形成一个产业链。包括中粮等企业,由他们去做功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形成强强合作。”
在面对记者的时候,只要谈起硒产业,谈起功能农业,尹雪斌就会自然流露出一种自信,而这种自信来自硒谷科技强大的研发实力。在六年时间里,硒谷科技建立了高安全和标准化的功能农业技术体系,并提交有关专利技术超过200项,国际专利20项,极大地推动了功能农业新技术的拓展。
“我们的定位是成为功能农业的隐形冠军。老百姓可能并不知道我们,但是他们能吃到合格的产品,背后是由我们提供的技术并进行的全程指导。”尹雪斌谈到自己的偶像柳传志和心目中的标杆企业联想令他深有感触。“盯准一个前方的目标,毫不动摇才是成功的秘诀。”他透露,硒谷科技已经和联想控股旗下的佳沃开展了合作,不久之后就可以在市场上见到采用最新技术培育的富硒蓝莓了。
功能农业:抢占国际制高点
作为绿色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要飞跃,功能农业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青睐。从功能农业的概念和本质而言,其不仅是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同时也是解决当前与未来从能源危机到食物消费结构的一剂良方。
事实上,由中国科学院农业领域战略研究组在2009年编纂的《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和近期的《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中,均将建设中国生态高值农业作为重要目标,并肯定功能农业是实现农产品高价值的重要支撑性技术。
中国科学院赵其国院士将功能农业定义为,充分应用现代及未来新装备以及新信息技术、新生物技术等武装起来的农业高新技术体系与生产模式。他更指出,功能农业是我们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尹雪斌则告诉记者,功能农业的主旨是通过在自然种养殖过程中让农作物吸收积累更多的矿物质等功能成分,生产出功能性农产品。目前,许多产品的包装上都标有类似“产品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字样,消费者搞不清这些微量元素到底含有多少。功能农业技术是将它变为“产品定量含有某元素”,也就是将农产品中有益健康的成分进行定量提高至某一标准。
赵其国院士曾推测,2020年功能农业的占比会达到我国可食作物耕作面积的1%,2030年左右,比例会上升至10%,2050年上升为50%。按静态价值计算,2020年市场容量1000亿元,2030年为1万亿元,2050年为5万亿元。“上述推测是基于过去20年来绿色农业在中国的发展实际而做出的,绿色农业在1989年引入中国,最初十年达到1%,2011年达到10%,在未来10-20年,将达到50%以上。随着农业产业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消费者对于健康产品需求更加迫切,功能农业的发展速度可能会超过绿色农业。赵院士认为,到2020年功能性农产品比例要达到百分之一以上,功能农产品的品种要达到80到100种,他所说的功能农产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真正的功能农产品就是吃下去有效果,要么就是能补充某种元素,或者是某种特定的营养,第二个就是能够标准化生产。按照赵院士的看法,硒谷科技有一些品种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尹雪斌说。
“我们是第一个系统开展功能农业产业化的企业”,尹雪斌告诉记者,“我们希望给中国的老百姓提供更多的选择,特别是当人们富裕了以后想获得更多的健康,功能农产品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在赵其国院士指导下,包括尹雪斌在内的十位博士在产业技术研究与服务方面不断探索。2013年销售额将近三四千万元,2014年前四个月的时间,销售额就超过2013年全年,增长速度与前景可见一斑。一定程度上,这都反映了功能农业作为朝阳产业的生命力。
更为重要的是,在功能农业领域,中国人第一次占到了先机。尹雪斌告诉记者,中国科学院率先开展了非常细致的功能农业产业分析,指出了功能农业的发展方向,在2008年提出这个概念,2009年又由国际权威出版机构以英文向全球发表规划全文,这意味着功能农业是由中国科学院为背景的一群战略专家第一次向全球提出这个方向,全球首创。
“这一点我们之所以非常在乎、非常专注、非常重视,是因为这是一次百年一遇的好机会。绿色农业是从美国传到我们这边的,功能农业如果做好,那将是中国人提出、中国人实践,能够影响全球的一个产业方向,我们现在建立国际硒学会,我们希望今后通过背靠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国内的大型龙头企业,包括国际合作伙伴,来建立国际有关组织,进一步把功能农业的高地建立起来,也会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尹雪斌表示,国际上的农业领军企业尚未聚焦到功能农业领域,也没有和硒谷科技产生直接竞争,今后也有可能和他们成为战略联合伙伴,在一个细分与联合的战略框架下共同推进功能农业。
功能农业的效益有多强?与硒谷科技合作的一家企业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富硒西瓜可以卖到一百元一个,富硒柴鸡蛋五元一只,完全供不应求。采用硒谷科技技术生产的富硒茶叶,价格是普通茶叶的数倍,特级富硒太平猴魁甚至有过每斤万元高价的记录。今年三月,硒谷科技和清华大学合作,开办了中国首个功能农业总裁培训班,开始向后端服务进军。
现在,硒谷科技的合作对象已经拓展到中粮、江苏农垦、白湖农场等大型农业企业。大客户的高要求会给技术研发带来怎样的挑战?尹雪斌这样回答:“从硒谷科技自身的定位而言,实际上是超过客户对我们的要求的。所以说那些大企业看到我们有这么庞大的研发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就非常愿意和我们合作,这不仅仅是把肥料扔到地里面那么简单,他需要的是一支强大的支撑分析决策和支持的队伍,我们也因此赢得了大客户的信任。”
“我们正在储备新一代的技术,这些技术都是基于未来的农业现代化和工程化的生产趋势,我们在研发储备上已经瞄准了下一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尹雪斌称,目前硒谷科技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占总支出的比例超过20%,但由于种种限制,硒谷科技目前采取技术推广的策略是“搭车”,如果完全推一套新的东西,时间长投入大速度慢。“应用性研发要跟着国家农业现代化走,比如说我们的伙伴们已经走到了集中育秧、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插秧,我们就成功研发了在育秧专用的功能肥,这样我们的客户人工几乎在零成本增加,达到了标准化的效果,我们特别注意我们的客户在当下农业现代化领域的后续发展,我们也有对应的技术和有关的规范来跟进。”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农业。“我们仔细研读剖析今年一号文件,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让农业能赚钱,农业只有能赚钱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而功能农业是可盈利农业发展的很好的支撑,所以赵院士提出发展生态高值农业,既是生态的又是可赚钱的农业,功能农业其实就是它的支撑。”
尹雪斌告诉记者,目前国家层面暂时还没有对功能农业的系统投入,有也只是在地方政府的层面,尚未进入到国家级的战略里面去,地方政府倒是在第一时间感知到了功能农业是一个非常好的新兴战略方向。为此,他希望国家可以将功能农业列入新兴战略产业方向,特别是将其作为一个与第一产业相关联的新兴产业来扶持。
此外,尹雪斌还希望国家在资金、政策和宣传这三个着力点上能够给予功能农业一定的帮助。资金和政策方面,他希望国家对率先引进这些技术的企业有资金扶持,在建设有关的土地流转包括税收等等方面能够给予政策支持;而功能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其前景还需要大力宣传。“这三个方面做到了就会加速产业向前发展,无论是研究者也好,企业界也好政府也好,公众也好,才能让更多人早一天了解功能农业和功能农产品”。
“地方政府处于神经末梢,它离地方龙头企业最近,看到了功能农业可以为他们的企业带来效益,同时又可以作为科技兴农很好的典型。”尹雪斌说,现在功能农业领域还没有一些协同创新类的重大专项,这些方面应该要有所倾斜,有很多问题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加大投入,资源也要靠政府。
谈到功能农业的未来制约,尹雪斌认为市场推广和科学普及这两点是最重要的,缺一不可。尽管在国内科技实力遥遥领先,但他并不想要“通吃”,而是把硒谷科技定位成一个中高端的技术服务商。“未来功能农业一定是分层发展,随着技术进步,普通功能农产品的价格也会降下来,让更多人受益。”
当《中国经济信息》杂志记者见到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尹雪斌的时候,脑海里冒出的是乔布斯,因为记者看到了一双为了方便田野工作而时时穿着的篮球鞋。然而金丝边框眼镜,那件颇有些“违和”的西装外套、略微腼腆的笑容、浓郁的书卷气息,又似有些许比尔·盖茨的味道。不过,这位的偶像,却是柳传志。尹雪斌博士年纪并不很大,但已有了丝丝白发,总是拿着茶杯,因为“胃不好,已经滴酒不沾了”。
在绿树成荫春花烂漫的苏州独墅湖畔,有一片高教园区,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就坐落在这里。硒谷科技刚刚搬了新家:从研究院的一栋教学楼搬到了另一栋教学楼。“你们是新办公室的第一批客人”,尹雪斌笑着介绍。一出电梯,一个还在装修中的展示厅映入眼帘,里面摆设着硒谷科技提供技术支持的各种富硒农产品,还有一个多媒体会议室,里面有个小小的开放式厨房,“方便现场制作加工一些产品给客人品尝”。
2008年,中国科学院农业领域战略研究组的相关路线图与报告中,就已经将功能农业确立为重要新兴农业科技方向。来自国内外的众多科研机构均认为,功能农业将是继绿色农业后的又一次农业革命。
就在同一年,科研出身的尹雪斌走出了实验室,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依托苏州市政府重点建设的中科大苏州研究院硒与人体健康重点实验室等一流平台,合伙注资300万元,创建了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
六年后,作为硒谷科技的技术掌舵人,担任董事长的尹雪斌站在了“第十一届中国经济人物颁奖典礼”的领奖台上,在获得“中国经济十大杰出人物”称号的同时,也为硒谷科技赢得了“中国经济创新示范企业”的荣誉。
如今,他和“小伙伴”们一手创立的硒谷科技正在飞速成长,每年拥有众多硒相关发明专利权;现已成长为有世界影响的功能农业技术第一品牌和行业标准制定者。下一步,他们的愿景是成长为全球植物有机硒技术的革新者和首选供应商。而在学术领域,尹雪斌连续参与组织三届国际硒会议,发起中国功能农业发展高峰论坛,成功推动了国际硒研究学会的成立并担任秘书长,他已是中国功能农业和硒产业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从实验室到农田,从学者到企业家,尹雪斌是如何将多重身份完美融合,又带领着自己一手创立,打通了“产学研”链条的硒谷科技一步步走向他的功能农业理想之路的呢?回望来路,尹雪斌却讲述了一个意外的缘起。
南极科考:企鹅开启研究之路
1999年,作为我国首位赴南极科考的在校大学生,还在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95级就读的尹雪斌,踏上了神秘的南极大陆。当时仅仅21岁的他,并未曾想到,这次难得的机会,会为他开启一生事业的大门。
“最早的时候我们对硒也不了解,十年前只知道它是一个微量元素,接触硒还是源于对企鹅的研究”,当时尹雪斌参与研究的课题是国家重点科学攻关项目——生态环境、生物健康,而这个课题研究的对象就是企鹅。观察研究企鹅时,有一个现象让他十分震惊:在对企鹅的粪便、羽毛进行化验分析后,发现企鹅体内有南极生态食物链积累而产生的毒素,而企鹅却对毒素有抗体。这种毒素就是氟,适量的氟有助于保护牙齿,牙膏里面就含有氟;但过量的氟会引起中毒,我国的山西、贵州等煤炭产区普遍存在由于燃煤污染和水源中氟含量过高而引起的骨质病、氟斑牙等地方病。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他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企鹅以南极磷虾为食,而磷虾富含硒元素。企鹅每天食物中含有400微克的硒蛋白,是硒元素让企鹅具有了排毒的“抗体”。“一只企鹅的日硒摄入量相当于十个北京人的总和,这个摄入量是相当高的,中国人的日摄入量平均在40微克,日本和美国的健康标准大概在120微克左右,我们三次国际会议包括与一些营养医学专家交流以后,从建议的角度希望能够达到100到150微克。”
当时,尹雪斌还只是觉得硒对重金属有一定的拮抗作用,进而对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没有更多的想法。后来他继续攻读环境科学博士,又到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做农业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在这期间,他发现硒可能还有更多的作用,而近几十年以来国际上对硒功能的研究和报道,特别是对于癌症预防和免疫力提高领域的作用,引发了他更大的研究兴趣。
尹雪斌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人缺硒的特殊现状:中国拥有世界硒资源储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有世界最大的高硒区——湖北恩施,资源优势极为突出。 然而,中国却同时存在大面积的土壤缺硒现象,全国有72%的地区缺硒,这些地区生活着大约七亿人口,70%的粮食产量都产自低硒地带,另一方面,硒元素含量较高的海鲜、肉类在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结构中占比偏低,这使得中国人均日硒摄取量不足40微克,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标准。而在国际上,欧美国家通过食品补硒、含硒保健品补硒已有20多年历史,美、日等国的普通公民养成了保健品补硒的生活习惯,人日均摄入量超过120微克。国人有着传统的“食补”观念,能不能让中国的缺硒人群通过食物补硒呢?
“我们在想有没有可能让我们的农产品里面也含有硒,更进一步,因为我们的农产品在超市里卖的时候,都会标注我们这个产品富含什么东西,每一个大家都差不多,没有区别。关键是能够让它定量提高,比如说我这里面含什么、含多少,而不是我富含什么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我们从那以后就开始研究用哪些技术、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吃的东西里含有定量的营养元素。”这就是尹雪斌开展与农业结合的硒研究工作的最初开始。 2007年博士后出站之后,尹雪斌受命来到中科大苏州研究院工作,就是在这里,他结识了创业搭档——更早一年来到苏州研究院组建实验平台的环境化学博士刘颖。
在一次饭后散步的路上,尹雪斌向刘颖说起了他所做的硒研究,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以此为方向创业。“我们在这里做的很多工作,苏州市政府和园区政府希望能够走向产业化,也正是在他们的支持下,我们才能有今天。”尹雪斌说。
“我们的实验室建立早期是为了整个平台服务的,这个服务平台当时建设的时候就把很多分析检测设备基本罗列全了,这也是苏州市政府建设独墅湖科教园区当时投资力度最大的一个实验室。政府希望我们把这个平台用起来,为政府和社会带来价值。我们搞基础科研,完全可以在本校来做。苏州请我们来做,给我们薪酬补贴安家补贴,是要出成果能孵化。”刘颖告诉记者,中科大苏州研究院是一个应用型的科研机构,苏州市为了引进科大这样的院校到这里来搞科技创新,设定了能够产业化的几个方向到苏州来开展实验合作,“正因为这样的推动,我们就在思考哪个方向能快速产业化”。
产学研:打造“隐形冠军”
与此同时,苏州市政府和园区管委会也一直在思索如何帮助引进的高新技术成果顺利转化,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在政府的引导下,经过反复考察和商谈,尹雪斌和刘颖的梦想,终于在2008年5月得以成为现实,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
硒谷科技成立以后,最早开发的富硒产品是茶叶和大闸蟹。“苏州两大特产,一个是碧螺春一个是大闸蟹,所以我们最早想是不是能从特产入手,后来发现除了特色产品,更应该专注于粮食,像大米、面粉、玉米等等。”尹雪斌说,他们至今没有忘记最初的客户。“当时这样的概念比较新,很多人了解的比较少,特别是我们书生创业也没打拼过市场,所以在最初推广的时候比较艰难。”
从一开始,尹雪斌和刘颖就下定决心直面市场,从向农户一家家推销到和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全面合作,一路走来,功能农业的广阔前景也逐步浮现。“最近两年很多大型的企业开始加入进来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功能农业的市场推广。”
“我们目前定位功能农产品就是让农产品里人最需要的几种矿物质能够定量提高。从一般性的农产品走向功能性农产品。”尹雪斌表示,“我们现在做的最多的就是硒元素,因为它是防癌并且有益于长寿的元素。现在功能农产品最大的要求是含有量要标准化。所以,现在我们的团队和中科院方面希望通过建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方式,能够形成标准和进行检测来保障真正合格的产品供应给消费者。”尹雪斌把硒谷科技定位为功能农业的技术供应商,以把自己擅长的东西做好。“我们和很多大的农业、食品龙头企业合作,形成一个产业链。包括中粮等企业,由他们去做功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形成强强合作。”
在面对记者的时候,只要谈起硒产业,谈起功能农业,尹雪斌就会自然流露出一种自信,而这种自信来自硒谷科技强大的研发实力。在六年时间里,硒谷科技建立了高安全和标准化的功能农业技术体系,并提交有关专利技术超过200项,国际专利20项,极大地推动了功能农业新技术的拓展。
“我们的定位是成为功能农业的隐形冠军。老百姓可能并不知道我们,但是他们能吃到合格的产品,背后是由我们提供的技术并进行的全程指导。”尹雪斌谈到自己的偶像柳传志和心目中的标杆企业联想令他深有感触。“盯准一个前方的目标,毫不动摇才是成功的秘诀。”他透露,硒谷科技已经和联想控股旗下的佳沃开展了合作,不久之后就可以在市场上见到采用最新技术培育的富硒蓝莓了。
功能农业:抢占国际制高点
作为绿色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要飞跃,功能农业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青睐。从功能农业的概念和本质而言,其不仅是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同时也是解决当前与未来从能源危机到食物消费结构的一剂良方。
事实上,由中国科学院农业领域战略研究组在2009年编纂的《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和近期的《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中,均将建设中国生态高值农业作为重要目标,并肯定功能农业是实现农产品高价值的重要支撑性技术。
中国科学院赵其国院士将功能农业定义为,充分应用现代及未来新装备以及新信息技术、新生物技术等武装起来的农业高新技术体系与生产模式。他更指出,功能农业是我们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尹雪斌则告诉记者,功能农业的主旨是通过在自然种养殖过程中让农作物吸收积累更多的矿物质等功能成分,生产出功能性农产品。目前,许多产品的包装上都标有类似“产品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字样,消费者搞不清这些微量元素到底含有多少。功能农业技术是将它变为“产品定量含有某元素”,也就是将农产品中有益健康的成分进行定量提高至某一标准。
赵其国院士曾推测,2020年功能农业的占比会达到我国可食作物耕作面积的1%,2030年左右,比例会上升至10%,2050年上升为50%。按静态价值计算,2020年市场容量1000亿元,2030年为1万亿元,2050年为5万亿元。“上述推测是基于过去20年来绿色农业在中国的发展实际而做出的,绿色农业在1989年引入中国,最初十年达到1%,2011年达到10%,在未来10-20年,将达到50%以上。随着农业产业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消费者对于健康产品需求更加迫切,功能农业的发展速度可能会超过绿色农业。赵院士认为,到2020年功能性农产品比例要达到百分之一以上,功能农产品的品种要达到80到100种,他所说的功能农产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真正的功能农产品就是吃下去有效果,要么就是能补充某种元素,或者是某种特定的营养,第二个就是能够标准化生产。按照赵院士的看法,硒谷科技有一些品种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尹雪斌说。
“我们是第一个系统开展功能农业产业化的企业”,尹雪斌告诉记者,“我们希望给中国的老百姓提供更多的选择,特别是当人们富裕了以后想获得更多的健康,功能农产品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在赵其国院士指导下,包括尹雪斌在内的十位博士在产业技术研究与服务方面不断探索。2013年销售额将近三四千万元,2014年前四个月的时间,销售额就超过2013年全年,增长速度与前景可见一斑。一定程度上,这都反映了功能农业作为朝阳产业的生命力。
更为重要的是,在功能农业领域,中国人第一次占到了先机。尹雪斌告诉记者,中国科学院率先开展了非常细致的功能农业产业分析,指出了功能农业的发展方向,在2008年提出这个概念,2009年又由国际权威出版机构以英文向全球发表规划全文,这意味着功能农业是由中国科学院为背景的一群战略专家第一次向全球提出这个方向,全球首创。
“这一点我们之所以非常在乎、非常专注、非常重视,是因为这是一次百年一遇的好机会。绿色农业是从美国传到我们这边的,功能农业如果做好,那将是中国人提出、中国人实践,能够影响全球的一个产业方向,我们现在建立国际硒学会,我们希望今后通过背靠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国内的大型龙头企业,包括国际合作伙伴,来建立国际有关组织,进一步把功能农业的高地建立起来,也会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尹雪斌表示,国际上的农业领军企业尚未聚焦到功能农业领域,也没有和硒谷科技产生直接竞争,今后也有可能和他们成为战略联合伙伴,在一个细分与联合的战略框架下共同推进功能农业。
功能农业的效益有多强?与硒谷科技合作的一家企业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富硒西瓜可以卖到一百元一个,富硒柴鸡蛋五元一只,完全供不应求。采用硒谷科技技术生产的富硒茶叶,价格是普通茶叶的数倍,特级富硒太平猴魁甚至有过每斤万元高价的记录。今年三月,硒谷科技和清华大学合作,开办了中国首个功能农业总裁培训班,开始向后端服务进军。
现在,硒谷科技的合作对象已经拓展到中粮、江苏农垦、白湖农场等大型农业企业。大客户的高要求会给技术研发带来怎样的挑战?尹雪斌这样回答:“从硒谷科技自身的定位而言,实际上是超过客户对我们的要求的。所以说那些大企业看到我们有这么庞大的研发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就非常愿意和我们合作,这不仅仅是把肥料扔到地里面那么简单,他需要的是一支强大的支撑分析决策和支持的队伍,我们也因此赢得了大客户的信任。”
“我们正在储备新一代的技术,这些技术都是基于未来的农业现代化和工程化的生产趋势,我们在研发储备上已经瞄准了下一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尹雪斌称,目前硒谷科技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占总支出的比例超过20%,但由于种种限制,硒谷科技目前采取技术推广的策略是“搭车”,如果完全推一套新的东西,时间长投入大速度慢。“应用性研发要跟着国家农业现代化走,比如说我们的伙伴们已经走到了集中育秧、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插秧,我们就成功研发了在育秧专用的功能肥,这样我们的客户人工几乎在零成本增加,达到了标准化的效果,我们特别注意我们的客户在当下农业现代化领域的后续发展,我们也有对应的技术和有关的规范来跟进。”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农业。“我们仔细研读剖析今年一号文件,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让农业能赚钱,农业只有能赚钱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而功能农业是可盈利农业发展的很好的支撑,所以赵院士提出发展生态高值农业,既是生态的又是可赚钱的农业,功能农业其实就是它的支撑。”
尹雪斌告诉记者,目前国家层面暂时还没有对功能农业的系统投入,有也只是在地方政府的层面,尚未进入到国家级的战略里面去,地方政府倒是在第一时间感知到了功能农业是一个非常好的新兴战略方向。为此,他希望国家可以将功能农业列入新兴战略产业方向,特别是将其作为一个与第一产业相关联的新兴产业来扶持。
此外,尹雪斌还希望国家在资金、政策和宣传这三个着力点上能够给予功能农业一定的帮助。资金和政策方面,他希望国家对率先引进这些技术的企业有资金扶持,在建设有关的土地流转包括税收等等方面能够给予政策支持;而功能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其前景还需要大力宣传。“这三个方面做到了就会加速产业向前发展,无论是研究者也好,企业界也好政府也好,公众也好,才能让更多人早一天了解功能农业和功能农产品”。
“地方政府处于神经末梢,它离地方龙头企业最近,看到了功能农业可以为他们的企业带来效益,同时又可以作为科技兴农很好的典型。”尹雪斌说,现在功能农业领域还没有一些协同创新类的重大专项,这些方面应该要有所倾斜,有很多问题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加大投入,资源也要靠政府。
谈到功能农业的未来制约,尹雪斌认为市场推广和科学普及这两点是最重要的,缺一不可。尽管在国内科技实力遥遥领先,但他并不想要“通吃”,而是把硒谷科技定位成一个中高端的技术服务商。“未来功能农业一定是分层发展,随着技术进步,普通功能农产品的价格也会降下来,让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