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世界各地的无数企业纷纷倒闭,或者面临倒闭。如何改善企业绩效,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又成了大家关心的问题。以下作者简要综述了国内外绩效管理已经取得的成果,并对在我国现阶段如何提高企业绩效、改变绩效评价的思维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国外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关于企业经营绩效评价问题,国外的众多学者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后,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主要有三条清晰的研究脉络。
在早期的研究中,国外学者仅仅将财务比率指标纳入研究范围,如20世纪初亚历山大·沃尔在《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提出了7 个标准比率。随着现代企业的成长,英国管理学家罗斯(1932) 提出了评价部门绩效的思想,将评价范围扩展到战略、财务、管理;杰克逊·马丁德尔(1955) 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研究范围拓展到企业的社会贡献、组织结构、研究开发等新的领域,但由于内容较多,所以仅限于使用访谈的形式,采用定性分析;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1960) 经过实证研究將评价指标简化为4类特殊信息,提出目标管理(MBO),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的长期稳定程度。1990 年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1992 ,1993 ,1996) 提出了用于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衡量与评价的指标体系,战略平衡计分卡,确立了以顾客、企业经营、创新和学习能力及财务效益为内容,涉及利益相关者的绩效评估体系。
与此同时,西方民间和半官方机构,也逐渐将企业评估的内容由财务指标扩展到涉及利益相关者的综合性指标体系,如全球知名的穆迪、标准普尔评价机构、美国会计协会,注重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行业特征、资产变现性、管理水平等。
二、国内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研究也基本沿袭了西方的发展脉络。我国曾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三个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三个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将我国绩效评价研究理论和时间划分为四个时期,具体如下表所示。
总的来讲,国内外对于绩效研究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和进步,一个十分清晰的发展趋势就是,企业经营绩效已经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在评估企业经营绩效的时候,越来越多地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和利益需求。
三、对改革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一)企业由单边治理进入了多边治理阶段
传统的观点要么把企业利益等同于股东利益,要么把企业利益等同于雇员利益,而我们应该强调企业利益就是企业利益,企业作为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的集合体,以任何一方的利益来替代整体的利益都是不合理的,其后果也必然会加强企业内部矛盾,可以预见,交易成本的增加必然意味着企业绩效的降低。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传统模式大多只能生存于小规模阶段。从企业利益本身占理解,就是说利益相关者论所追求的是各利益相关者集体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理论中的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认为:公司不单纯是为资本所有者谋利益,而是要为包括股东、债权人、企业内部经营者、雇员、顾客、供应商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谋利益。这种理论的实质是承认各要素所有者都是创造企业价值的来源, 因而都有评价企业绩效的要求。按照这种逻辑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应扩展到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供应商、消费者、政府在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关注利益相关者不等价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均要直接介入企业的经营决策。哪一类利益相关者可能直接进人董事会等决策机关,要取决于这种直接介入是否能带来企业利益的增加。反之,如果不让某一方加入就必然遭受企业整体利益的明显或潜在的损失,那么让其进入就是有效的。
(二)企业绩效的根本决定因素的思考
在以往对企业本质和公司绩效决定因素的认识上, 忽视了企业本质属性是生产能力体系与经济契约关系有机统一体的基本认识, 割裂了企业生产和契约的二重本质属性特征。事实上, 公司绩效是由制度、管理和公司能力系统因素所决定的。
决定公司绩效的能力或核心能力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技术性能力体系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度性能力体系(包括管理性与治理性能力体系) 的统一体, 这两种能力体系统一于公司的产销、研发等经营活动之中, 形成公司的各类综合能力或核心能力,决定着公司绩效的高低。基于公司绩效的决定因素是基于公司本质二重属性的认识,应该从公司生产能力系统、制度和管理的角度对公司绩效进行分析。从根本上说, 公司绩效取决于公司内部生产力水平或公司内部的资源禀赋, 但是作为各种经济利益关系载体的公司, 其经营活动也必须以一定的契约关系为基础, 公司内外部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也同时影响、制约公司的绩效。对于处在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公司而言, 制度因素甚至可以成为公司绩效的关键性决定因素。正因为如此,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公司生产函数既依赖于技术进步, 又依赖于公司内外部的制度结构, 并且特别强调制度规则的功能。
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著名的公式:E = F( A , I) 。其中:E 表示经济绩效, A 表示能力, I 表示激励。这个公式是说, 经济绩效是能力和激励的合成量, 我们可以将公式中的“能力”理解为公司本质属性之一的“生产”因素, 将“激励”理解为公司本质的一个完备“契约”属性。由于公司本质二重属性的不可分割性, 公司绩效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只有两个: 生产因素和相应的制度因素。现代企业理论越来越多地把公司绩效与公司中利益相关者人的行为联系在了一起。
绩效的优劣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制度结构与生产特点的结果共同决定,也就是说, 股权归属和结构与企业的生产特性是“状态依存”的, 不同的产权结构分别有与之对应的产业定位, 二者对企业绩效共同起作用。股权结构(制度) 通过决定生产总成本的数量及构成而影响企业的经济绩效, 因此单纯性的讨论产权——绩效、竞争——绩效模式是片面的, 从现代企业理论的生产与契约二重属性的视角讨论公司绩效与公司制度、行业特点的关系才是较为合理的。
以此视角来审视我国目前的绩效评价体系,会发现缺点显然:一偏重财务指标而忽视非财务指标;二偏重资本投入者,特别是国家资本的投入者,忽视中小股东、经营者、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在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三偏重生产能力,忽视企业的制度结构,以及制度结构与企业生产特性的“状态依存”。
这个寒冷的“冬天”的到来也许不是件坏事,那些能不断关注并不断提高自身绩效的企业必将度过“冬天”,迎来一个更美好的春天。
(作者单位:铜陵有色金属集团铜冠运输有限公司财务部)
一、国外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关于企业经营绩效评价问题,国外的众多学者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后,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主要有三条清晰的研究脉络。
在早期的研究中,国外学者仅仅将财务比率指标纳入研究范围,如20世纪初亚历山大·沃尔在《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提出了7 个标准比率。随着现代企业的成长,英国管理学家罗斯(1932) 提出了评价部门绩效的思想,将评价范围扩展到战略、财务、管理;杰克逊·马丁德尔(1955) 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研究范围拓展到企业的社会贡献、组织结构、研究开发等新的领域,但由于内容较多,所以仅限于使用访谈的形式,采用定性分析;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1960) 经过实证研究將评价指标简化为4类特殊信息,提出目标管理(MBO),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的长期稳定程度。1990 年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1992 ,1993 ,1996) 提出了用于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衡量与评价的指标体系,战略平衡计分卡,确立了以顾客、企业经营、创新和学习能力及财务效益为内容,涉及利益相关者的绩效评估体系。
与此同时,西方民间和半官方机构,也逐渐将企业评估的内容由财务指标扩展到涉及利益相关者的综合性指标体系,如全球知名的穆迪、标准普尔评价机构、美国会计协会,注重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行业特征、资产变现性、管理水平等。
二、国内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研究也基本沿袭了西方的发展脉络。我国曾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三个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三个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将我国绩效评价研究理论和时间划分为四个时期,具体如下表所示。
总的来讲,国内外对于绩效研究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和进步,一个十分清晰的发展趋势就是,企业经营绩效已经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在评估企业经营绩效的时候,越来越多地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和利益需求。
三、对改革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一)企业由单边治理进入了多边治理阶段
传统的观点要么把企业利益等同于股东利益,要么把企业利益等同于雇员利益,而我们应该强调企业利益就是企业利益,企业作为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的集合体,以任何一方的利益来替代整体的利益都是不合理的,其后果也必然会加强企业内部矛盾,可以预见,交易成本的增加必然意味着企业绩效的降低。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传统模式大多只能生存于小规模阶段。从企业利益本身占理解,就是说利益相关者论所追求的是各利益相关者集体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理论中的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认为:公司不单纯是为资本所有者谋利益,而是要为包括股东、债权人、企业内部经营者、雇员、顾客、供应商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谋利益。这种理论的实质是承认各要素所有者都是创造企业价值的来源, 因而都有评价企业绩效的要求。按照这种逻辑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应扩展到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供应商、消费者、政府在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关注利益相关者不等价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均要直接介入企业的经营决策。哪一类利益相关者可能直接进人董事会等决策机关,要取决于这种直接介入是否能带来企业利益的增加。反之,如果不让某一方加入就必然遭受企业整体利益的明显或潜在的损失,那么让其进入就是有效的。
(二)企业绩效的根本决定因素的思考
在以往对企业本质和公司绩效决定因素的认识上, 忽视了企业本质属性是生产能力体系与经济契约关系有机统一体的基本认识, 割裂了企业生产和契约的二重本质属性特征。事实上, 公司绩效是由制度、管理和公司能力系统因素所决定的。
决定公司绩效的能力或核心能力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技术性能力体系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度性能力体系(包括管理性与治理性能力体系) 的统一体, 这两种能力体系统一于公司的产销、研发等经营活动之中, 形成公司的各类综合能力或核心能力,决定着公司绩效的高低。基于公司绩效的决定因素是基于公司本质二重属性的认识,应该从公司生产能力系统、制度和管理的角度对公司绩效进行分析。从根本上说, 公司绩效取决于公司内部生产力水平或公司内部的资源禀赋, 但是作为各种经济利益关系载体的公司, 其经营活动也必须以一定的契约关系为基础, 公司内外部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也同时影响、制约公司的绩效。对于处在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公司而言, 制度因素甚至可以成为公司绩效的关键性决定因素。正因为如此,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公司生产函数既依赖于技术进步, 又依赖于公司内外部的制度结构, 并且特别强调制度规则的功能。
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著名的公式:E = F( A , I) 。其中:E 表示经济绩效, A 表示能力, I 表示激励。这个公式是说, 经济绩效是能力和激励的合成量, 我们可以将公式中的“能力”理解为公司本质属性之一的“生产”因素, 将“激励”理解为公司本质的一个完备“契约”属性。由于公司本质二重属性的不可分割性, 公司绩效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只有两个: 生产因素和相应的制度因素。现代企业理论越来越多地把公司绩效与公司中利益相关者人的行为联系在了一起。
绩效的优劣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制度结构与生产特点的结果共同决定,也就是说, 股权归属和结构与企业的生产特性是“状态依存”的, 不同的产权结构分别有与之对应的产业定位, 二者对企业绩效共同起作用。股权结构(制度) 通过决定生产总成本的数量及构成而影响企业的经济绩效, 因此单纯性的讨论产权——绩效、竞争——绩效模式是片面的, 从现代企业理论的生产与契约二重属性的视角讨论公司绩效与公司制度、行业特点的关系才是较为合理的。
以此视角来审视我国目前的绩效评价体系,会发现缺点显然:一偏重财务指标而忽视非财务指标;二偏重资本投入者,特别是国家资本的投入者,忽视中小股东、经营者、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在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三偏重生产能力,忽视企业的制度结构,以及制度结构与企业生产特性的“状态依存”。
这个寒冷的“冬天”的到来也许不是件坏事,那些能不断关注并不断提高自身绩效的企业必将度过“冬天”,迎来一个更美好的春天。
(作者单位:铜陵有色金属集团铜冠运输有限公司财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