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其内容中各个层次价值结合的逻辑层次性,是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的真实反映,对于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高校人才培养如何辩证地理解高尚的道德价值追求和基本的做人底线提供了切实的内容,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引领和保证。
关键词:高校;核心价值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1-0024-0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定位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和任务,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规律的探索、认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人类社会所经历的任何社会制度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共同的思想基础体系作为共同的导向,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不是人们凭空产生的,根本取决于这个时期的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被这个客观需求决定的共同的思想基础决定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在文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并存的社会现实前提下,首先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又要文化的多样性,使多种文化在同一前提下共同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对一些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念的扬弃,也是对我国绵延数千年传统价值观念的扬弃。此外,也是对我国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前价值观念的扬弃和提升,这是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性中形成的共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既是对当今中国真实现状的正确反映,也是重视意识能动性的体现,其重要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揭示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从而使人们更加笃定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思想的进步方向,进而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二、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高校人才培养状况
在现代社会中,生产力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逐步超越了单纯的地域差异带来的局限性,今天的世界俨然成为一个“地球村”。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身处并经历着一个历史性变革。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的自由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发展不协调,一系列令人忧虑的问题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使高校陷入了人才培养的道德领域的困境。高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的阶段,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能使他们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形成与当下社会状况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如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等。但同时,高校学生正处在思想困惑和情感冲突之中,传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受到了挑战,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也同时面临新的内容。诸多原先行之有效的在人才培育方面传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培养方式不再行之有效。在人才道德培养的工程里,中华民族时代相传的美德和建国初期几十年的思想教育所养成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正在面临着商品、货币和市场竞争的冲击,而在这一过程中人才道德教育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因此,在改革开放早期的1979年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一代,一定要从各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搞好我们的社会风气,打击那些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的恶劣行为。” 一些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出现时,在思想道德观念中便容易出现道德的失控和迷失。特别是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会使学生对核心价值理念的养成不再重视,他们能指导自己行为和思想的标准会变得模糊,使得人才养成不是科学、全面、健康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指引作用
经济社会的转型,对传统道德体系构成了众多挑战,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道德失控”为我国构建新的道德体系提供了历史和需求的契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科学、逻辑严密,其理论更加系统和完整,意味着运用在人才培养的方面的现实针对性更强,也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且适当的价值评判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论上有着巨大的进步,如其内容避免使用了一些以往的相对空泛的说法,内容的表达更加与时俱进和贴近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表述上避免了大而空的概念使用,并且明确指出,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在高校人才道德培养中把目标表达得更加生动、醒目,具有很强的教育针对性。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更加具有包容性,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它的各个层次价值结合的逻辑层次性,是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的真实反映,对于揭示社会发展规律、高校人才如何辩证地理解高尚的道德价值追求和基本的做人底线提供了切实的内容,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具体的培养方向和实施途径。
恩格斯说:“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当代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是拥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的群体,在未来社会发展中他们将是中流砥柱,在各条战线上发挥聪明才智、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还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容,教育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学习知识和锤炼品质,使他们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关键词:高校;核心价值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1-0024-0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定位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和任务,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规律的探索、认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人类社会所经历的任何社会制度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共同的思想基础体系作为共同的导向,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不是人们凭空产生的,根本取决于这个时期的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被这个客观需求决定的共同的思想基础决定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在文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并存的社会现实前提下,首先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又要文化的多样性,使多种文化在同一前提下共同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对一些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念的扬弃,也是对我国绵延数千年传统价值观念的扬弃。此外,也是对我国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前价值观念的扬弃和提升,这是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性中形成的共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既是对当今中国真实现状的正确反映,也是重视意识能动性的体现,其重要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揭示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从而使人们更加笃定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思想的进步方向,进而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二、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高校人才培养状况
在现代社会中,生产力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逐步超越了单纯的地域差异带来的局限性,今天的世界俨然成为一个“地球村”。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身处并经历着一个历史性变革。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的自由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发展不协调,一系列令人忧虑的问题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使高校陷入了人才培养的道德领域的困境。高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的阶段,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能使他们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形成与当下社会状况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如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等。但同时,高校学生正处在思想困惑和情感冲突之中,传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受到了挑战,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也同时面临新的内容。诸多原先行之有效的在人才培育方面传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培养方式不再行之有效。在人才道德培养的工程里,中华民族时代相传的美德和建国初期几十年的思想教育所养成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正在面临着商品、货币和市场竞争的冲击,而在这一过程中人才道德教育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因此,在改革开放早期的1979年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一代,一定要从各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搞好我们的社会风气,打击那些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的恶劣行为。” 一些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出现时,在思想道德观念中便容易出现道德的失控和迷失。特别是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会使学生对核心价值理念的养成不再重视,他们能指导自己行为和思想的标准会变得模糊,使得人才养成不是科学、全面、健康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指引作用
经济社会的转型,对传统道德体系构成了众多挑战,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道德失控”为我国构建新的道德体系提供了历史和需求的契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科学、逻辑严密,其理论更加系统和完整,意味着运用在人才培养的方面的现实针对性更强,也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且适当的价值评判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论上有着巨大的进步,如其内容避免使用了一些以往的相对空泛的说法,内容的表达更加与时俱进和贴近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表述上避免了大而空的概念使用,并且明确指出,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在高校人才道德培养中把目标表达得更加生动、醒目,具有很强的教育针对性。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更加具有包容性,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它的各个层次价值结合的逻辑层次性,是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的真实反映,对于揭示社会发展规律、高校人才如何辩证地理解高尚的道德价值追求和基本的做人底线提供了切实的内容,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具体的培养方向和实施途径。
恩格斯说:“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当代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是拥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的群体,在未来社会发展中他们将是中流砥柱,在各条战线上发挥聪明才智、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还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容,教育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学习知识和锤炼品质,使他们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