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媒体、政府频频以“群体性事件”概括突发社会事件,学术界也掀起了群体性事件研究热。社会关系学者认为,“群体性事件”是指具有某些共同利益的群体为了实现某一目的,采取静坐、冲击、游行、示威、集合等方式向党政机关施加压力,出现破坏公私财物、危害人身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①随着改革的深化、利益关系的调整以及民众权益意识的觉醒,重大群体性事件将越来越多,涉及面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处理的难度越来越高。从湖北“石首事件”到贵州“瓮安事件”再到辽宁“通钢事件”,一系列群体性事件从为人所知到发展、高潮、尾声再到善后处理,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即都有网络的参与。网络贯穿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几乎成了事件的直播员,两者的关系空前紧密。在之前的一些群体性事件中,政府曾尝试运用网络媒体进行调控,取得了积极、显著的效果。可以肯定的是,今后运用网络媒体调控群体性事件将成为政府处理群体性事件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也必将成为解决群体性事件的选择之一,这和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有关。
网络媒体促使受众拥有双重角色
传统媒体(报刊、电台、电视台)中,传播者占据主导地位,控制着信息的源和流,也决定着传播内容。受众处于被动地位,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弱势群体”,无法决定传播内容,只有被动地、选择性地接受。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中,当群体性事件发生时,政府部门只需要影响和把握住党报、党刊、电视台、电台的宣传口径,社会舆论就会出现一边倒的情景,受众将成为“魔弹论”中的靶子,被一统天下的舆论“枪弹”所击中。此时的政府就能迅速统一群众思想,平息群体性事件。
但是,在Web2.0时代,传播不再是单向行为,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行为。受众不仅仅是受众,还兼具了传播者的角色。《人民日报》就“石首事件”发表的时评提醒地方政府:“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②的确,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互联网俨然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这种效果在群体性事件中体现得更加明显。石首事件发生后约两个小时内,在手机发布和浏览信息的“微博客”网站饭否网上,有一名网友“实时直播”的石首事件消息约140条。在一些博客网站上出现了诸多网友用手机、DV拍摄的酒店起火和警民冲突的视频。网络的存在使得受众可以通过简易操作发布、传播信息,信息的获取和传播不再由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说了算,受众已经成为“麦克风”时代下的传播者。因为受众兼具双重传播角色,在群体性事件中,信息传播将面临真假虚实、鱼龙混杂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事件中对信息的传播采取恰当的处理了。
网络媒体促成传播内容的量质变化
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从没有像今天的网络媒体这么丰富过。报纸媒体的传播内容顶多是图文,广播媒体只有声音,电视媒体最多是图文、声音和视频,但这里的视频属线性传播,转瞬即逝,如果没有录制和存储设备,内容将无法获取和保存。网络媒体的传播内容涵盖了图文、声音、视频等一切可以传播的东西,资源的丰富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并且还能随时随地被查看、复制、保存、传播,这让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在受众关注度、注意力显著上升的情况下,网络媒体传播者的多元性、传播内容的逼真性、传播元素的多元化三者合一,会使传播的范围和效果产生乘积甚至是次方的变化。如果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政府不重视运用网络媒体进行调控,信息满天飞、流言蜚语局面的出现将不可避免。一旦信息发生动荡,将波及人心,引发社会动荡,酝酿出更为严重的社会灾难,这绝非危言耸听,1938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根据英国科幻小说家威尔斯的小说改编的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剧中运用了逼真的音响效果,使600万听众中的100多万人真以为外星人从天而降,由此陷入极度的恐慌中,惊恐万状地祈祷、躲藏、哭喊,四处逃散。③广播剧凭借声音这一个传播元素就造成了这样的后果,何况集多种传播内容、传播元素于一体的网络媒体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网络媒体引发舆论传播渠道的巨大变化
传统媒体的舆论传播渠道主要依赖于各种传统媒介,广播媒体依赖于收音机,电视媒体依赖于电视机,报纸媒体依赖于报纸,它们的共同点是难以复制、交流和互动。尽管录音、复制设备的兴起运用解决了复制问题,但无法达到更深和更广的程度。网络媒体恰恰打破了这种障碍。依据不完全分类,网络的舆论传播渠道主要有10种,其中BBS(论坛)是网络舆论传播的主要推手。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130万个BBS,约有1亿人访问。④而新闻跟帖是最为草根的网络舆论;微博客则是最新锐的舆论广场;QQ群犹如舆论的茶馆,非常活跃;其他的网络舆论媒介还有诸如在线调查、在线访问、网站时评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BBS中的百度贴吧因为具有封闭深度交流的特点让一些地方政府非常头痛。群体性事件发生时,网民往往组成诸如“石首吧”、“巴东吧”等类似的贴吧,集中讨论某个敏感话题,随时发布突发事件的进展,这些舆论可以影响到一个地方和企业的人心稳定,甚至左右了政府的决策。也正是因为舆论载体、渠道的变化,使政府无法主导信息的流向,控制信息的传播过程,这给政府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处理出了一道考题。
这三个方面的变化打破了政府对信息源和流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诸侯(多种信息源和流)争雄的场景,政府的信息控制力度被削弱。也正是这样,一旦群体性事件发生,不明真相的群众很有可能因为网络上的不明信息而受到蒙蔽,引发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不利于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如何运用网络媒体对群体性事件进行调控,已成为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培养领导干部的网络执政意识和能力。新华社《瞭望》杂志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地方官员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现在的地方官员在群体性事件发生时,一味地堵、压、管,以为控制了手下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消息就传递不出去。后来发现网络传播了很多视频和照片,又采取断网的方式,这种做法非常愚蠢。这种管制对于群体性事件而言只有惹事的功能,只能导致小事大闹,大事闹沸,无事生非。这种愚昧的做法源于部分官员的惯性思维,对网络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角色认识不清,仍把互联网当做传统媒体看待,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媒体在传播内容和舆论传播渠道上的优势,也没有真正认识到网络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调控角色和作用,所以必须培养领导干部的网络执政意识和能力。建议今后在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的培训中,增加互联网和传播学内容,将网络执政单独列出来,通过学习网络传播理论知识,分析网络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总结网络媒体调控群体性事件的经验和规律,达到储备网络媒体调控群体性事件知识技能的目的。若条件允许,可进行群体性事件网络媒体调控演习,以提高领导干部运用网络调控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提升领导干部的网络执政水平,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彻底完全公开信息,提升信息的透明度。在调控群体性事件中,无论在危机出现前,还是事件处置中,或是在善后处理阶段,网络的信息公开已成为化解危机的第一法则。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已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信息流的速度和节率使传统的封、堵等管理措施很难奏效。政府面对充斥在网络上的各种虚假信息、谣言必须及时辟谣,但如果老是跟着谣言走,毫无疑问会陷入被动,出现“谣言倒逼公开”的被动局面。《人民日报》在评价石首事件时认为:“官方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特别是在网络上的的信息发布不够公开、透明,公众的知情权受阻是事件进一步发酵的直接原因。”⑤在群体性事件发展的任何阶段,信息必须公开。这需要政府充分运用网络传播的優势,主动发布权威信息,从根本上保证信息的准确、客观、及时。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上的信息公开要遵循彻底、完全的准则。心理学研究表明,受众对一扇长年累月经常封闭的门是不怎么感兴趣的,当这扇门虚掩时,其兴致就会大得多。当时代已经发展到不可逆的信息社会时,彻底打开大门,让受众看个透亮,才是消除狐疑和顾虑、赢得公信力的最好办法,也唯有利用网络将信息主动彻底完全公开才能提升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也才能造就出调控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基础。
重视网络舆情监测,整合舆情社会资源。舆情监测是近年兴起的一个词汇,它是指通过对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的一种监视和预测行为。检测的主要对象是BBS论坛、博客、新闻跟帖、转帖等,基本涵盖了网络舆情的传播媒介和渠道。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网络舆情特别活跃的时期,这个关键时期尽管有权威信息在网络等媒体上的全面、彻底公开,但是受众仍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形成不同的意见圈,对于这些意见圈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因此要重视网络舆情监测,创造条件建设舆情监测团队,设置党政机关网络舆情机构,建立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要联合各部门对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的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进行监测预警与控制。在实时监测中,有关人员和系统要对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密切关注,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同时对内容进行判断和归纳,对正在形成、有可能产生更大范围影响的舆论进行筛选,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为政府解决事件提供参考,制定相应措施,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确保社会稳定。
主动介入网络舆论,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近年来,中央和部分省市领导主动上网与网民互动交流,网民对这种方式持非常正面的评价态度。心理学专家肖泽萍说,看到领导干部在线“网聊”,一问一答之间就会让网友产生“同时存在”的感觉,一下子拉近了决策者和群众的心理距离,增加了民众对权力的亲切感。确实,领导干部亲身参与,代表的是党和政府,受众对这种互动交流很信任,也很期待。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因邀请网友参与调查“躲猫猫”事件而“声名鹊起”,广受网友好评,尽管他的这一做法遭到了许多官员的非议,但却得到了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的肯定。在群体性事件中,党政领导干部不仅要亲临现场坐镇指挥,也要亲临网络一线,和网友互动交流,通过“同时存在”的聊天(视频、语音、文字等形式)、交流回答网友的疑问,宣传政府对事件的态度和处理措施,揭穿社会谣言,给网友准确、权威、客观的信息,以正视听,有利于社会舆论的净化。
伴随着以“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为特征的网络媒体的长足发展,中国社会正在涌现出一个“新意见阶层”,即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直抒胸臆的网民。这个阶层的核心人群即所谓的“意见领袖”,他们在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那一刻就开始激情四射,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凝聚共识、发酵情感、诱发行动,影响社会稳定。⑦这种情形下,政府部门应该注重与这些“意见领袖”的沟通,放下身段和他们平等对话,同时尊重他们的相对独立性,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区别对待,扶正抑偏,扶持一些理性的、建设性的批评,引导他们成为和谐网络环境的建设性的力量而不是破坏性的力量。同时抑制偏激的声音,打击少数敌对分子。此外,平时要从宣传队伍中积极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在“新意见阶层”中形成正面引导力量。
群体性事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并运用网络这个新媒体参与事件的调控。随着观念的更新,意识的觉醒以及群体性事件调控经验、规律的积累,政府部门运用网络媒体调控群体性事件的意识、能力会越来越强,调控技能也会越来越娴熟。当群体性事件再次发生时,政府定能很快地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并予以妥善解决。
注 释:
①④祝华新:《群体性事件中网络民意的检测与引导》,《时事报告》,2009(11)。
②⑤陆侠:《政府如何应对“麦克风时代”》,人民网,上海频道观点媒体关键词。http://sh.people.com.cn/GB/134780/134794/9533021.html
③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南方网,http://www.southcn.com/news/international/zhuanti/mars/marsculture/200306240680.htm
⑥《伍皓:由“躲猫猫”声名鹊起 明白如何“烧开水”》,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年终特别报道·面孔2009》独家稿件,http://cpc.people.com.cn/GB/164113/10640867.html
⑦《社科院:中国公民意识增强》,《文汇报》,http://paper.wenweipo.com/2008/12/20/CH08
12200030.htm
(作者单位:朱小阳、陈群,上饶师范学院;陈春敏,江西省遂川县戴家埔乡人民政府党政办公室)
編校:郑 艳
网络媒体促使受众拥有双重角色
传统媒体(报刊、电台、电视台)中,传播者占据主导地位,控制着信息的源和流,也决定着传播内容。受众处于被动地位,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弱势群体”,无法决定传播内容,只有被动地、选择性地接受。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中,当群体性事件发生时,政府部门只需要影响和把握住党报、党刊、电视台、电台的宣传口径,社会舆论就会出现一边倒的情景,受众将成为“魔弹论”中的靶子,被一统天下的舆论“枪弹”所击中。此时的政府就能迅速统一群众思想,平息群体性事件。
但是,在Web2.0时代,传播不再是单向行为,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行为。受众不仅仅是受众,还兼具了传播者的角色。《人民日报》就“石首事件”发表的时评提醒地方政府:“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②的确,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互联网俨然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这种效果在群体性事件中体现得更加明显。石首事件发生后约两个小时内,在手机发布和浏览信息的“微博客”网站饭否网上,有一名网友“实时直播”的石首事件消息约140条。在一些博客网站上出现了诸多网友用手机、DV拍摄的酒店起火和警民冲突的视频。网络的存在使得受众可以通过简易操作发布、传播信息,信息的获取和传播不再由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说了算,受众已经成为“麦克风”时代下的传播者。因为受众兼具双重传播角色,在群体性事件中,信息传播将面临真假虚实、鱼龙混杂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事件中对信息的传播采取恰当的处理了。
网络媒体促成传播内容的量质变化
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从没有像今天的网络媒体这么丰富过。报纸媒体的传播内容顶多是图文,广播媒体只有声音,电视媒体最多是图文、声音和视频,但这里的视频属线性传播,转瞬即逝,如果没有录制和存储设备,内容将无法获取和保存。网络媒体的传播内容涵盖了图文、声音、视频等一切可以传播的东西,资源的丰富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并且还能随时随地被查看、复制、保存、传播,这让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在受众关注度、注意力显著上升的情况下,网络媒体传播者的多元性、传播内容的逼真性、传播元素的多元化三者合一,会使传播的范围和效果产生乘积甚至是次方的变化。如果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政府不重视运用网络媒体进行调控,信息满天飞、流言蜚语局面的出现将不可避免。一旦信息发生动荡,将波及人心,引发社会动荡,酝酿出更为严重的社会灾难,这绝非危言耸听,1938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根据英国科幻小说家威尔斯的小说改编的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剧中运用了逼真的音响效果,使600万听众中的100多万人真以为外星人从天而降,由此陷入极度的恐慌中,惊恐万状地祈祷、躲藏、哭喊,四处逃散。③广播剧凭借声音这一个传播元素就造成了这样的后果,何况集多种传播内容、传播元素于一体的网络媒体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网络媒体引发舆论传播渠道的巨大变化
传统媒体的舆论传播渠道主要依赖于各种传统媒介,广播媒体依赖于收音机,电视媒体依赖于电视机,报纸媒体依赖于报纸,它们的共同点是难以复制、交流和互动。尽管录音、复制设备的兴起运用解决了复制问题,但无法达到更深和更广的程度。网络媒体恰恰打破了这种障碍。依据不完全分类,网络的舆论传播渠道主要有10种,其中BBS(论坛)是网络舆论传播的主要推手。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130万个BBS,约有1亿人访问。④而新闻跟帖是最为草根的网络舆论;微博客则是最新锐的舆论广场;QQ群犹如舆论的茶馆,非常活跃;其他的网络舆论媒介还有诸如在线调查、在线访问、网站时评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BBS中的百度贴吧因为具有封闭深度交流的特点让一些地方政府非常头痛。群体性事件发生时,网民往往组成诸如“石首吧”、“巴东吧”等类似的贴吧,集中讨论某个敏感话题,随时发布突发事件的进展,这些舆论可以影响到一个地方和企业的人心稳定,甚至左右了政府的决策。也正是因为舆论载体、渠道的变化,使政府无法主导信息的流向,控制信息的传播过程,这给政府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处理出了一道考题。
这三个方面的变化打破了政府对信息源和流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诸侯(多种信息源和流)争雄的场景,政府的信息控制力度被削弱。也正是这样,一旦群体性事件发生,不明真相的群众很有可能因为网络上的不明信息而受到蒙蔽,引发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不利于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如何运用网络媒体对群体性事件进行调控,已成为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培养领导干部的网络执政意识和能力。新华社《瞭望》杂志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地方官员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现在的地方官员在群体性事件发生时,一味地堵、压、管,以为控制了手下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消息就传递不出去。后来发现网络传播了很多视频和照片,又采取断网的方式,这种做法非常愚蠢。这种管制对于群体性事件而言只有惹事的功能,只能导致小事大闹,大事闹沸,无事生非。这种愚昧的做法源于部分官员的惯性思维,对网络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角色认识不清,仍把互联网当做传统媒体看待,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媒体在传播内容和舆论传播渠道上的优势,也没有真正认识到网络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调控角色和作用,所以必须培养领导干部的网络执政意识和能力。建议今后在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的培训中,增加互联网和传播学内容,将网络执政单独列出来,通过学习网络传播理论知识,分析网络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总结网络媒体调控群体性事件的经验和规律,达到储备网络媒体调控群体性事件知识技能的目的。若条件允许,可进行群体性事件网络媒体调控演习,以提高领导干部运用网络调控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提升领导干部的网络执政水平,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彻底完全公开信息,提升信息的透明度。在调控群体性事件中,无论在危机出现前,还是事件处置中,或是在善后处理阶段,网络的信息公开已成为化解危机的第一法则。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已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信息流的速度和节率使传统的封、堵等管理措施很难奏效。政府面对充斥在网络上的各种虚假信息、谣言必须及时辟谣,但如果老是跟着谣言走,毫无疑问会陷入被动,出现“谣言倒逼公开”的被动局面。《人民日报》在评价石首事件时认为:“官方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特别是在网络上的的信息发布不够公开、透明,公众的知情权受阻是事件进一步发酵的直接原因。”⑤在群体性事件发展的任何阶段,信息必须公开。这需要政府充分运用网络传播的優势,主动发布权威信息,从根本上保证信息的准确、客观、及时。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上的信息公开要遵循彻底、完全的准则。心理学研究表明,受众对一扇长年累月经常封闭的门是不怎么感兴趣的,当这扇门虚掩时,其兴致就会大得多。当时代已经发展到不可逆的信息社会时,彻底打开大门,让受众看个透亮,才是消除狐疑和顾虑、赢得公信力的最好办法,也唯有利用网络将信息主动彻底完全公开才能提升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也才能造就出调控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基础。
重视网络舆情监测,整合舆情社会资源。舆情监测是近年兴起的一个词汇,它是指通过对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的一种监视和预测行为。检测的主要对象是BBS论坛、博客、新闻跟帖、转帖等,基本涵盖了网络舆情的传播媒介和渠道。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网络舆情特别活跃的时期,这个关键时期尽管有权威信息在网络等媒体上的全面、彻底公开,但是受众仍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形成不同的意见圈,对于这些意见圈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因此要重视网络舆情监测,创造条件建设舆情监测团队,设置党政机关网络舆情机构,建立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要联合各部门对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的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进行监测预警与控制。在实时监测中,有关人员和系统要对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密切关注,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同时对内容进行判断和归纳,对正在形成、有可能产生更大范围影响的舆论进行筛选,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为政府解决事件提供参考,制定相应措施,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确保社会稳定。
主动介入网络舆论,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近年来,中央和部分省市领导主动上网与网民互动交流,网民对这种方式持非常正面的评价态度。心理学专家肖泽萍说,看到领导干部在线“网聊”,一问一答之间就会让网友产生“同时存在”的感觉,一下子拉近了决策者和群众的心理距离,增加了民众对权力的亲切感。确实,领导干部亲身参与,代表的是党和政府,受众对这种互动交流很信任,也很期待。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因邀请网友参与调查“躲猫猫”事件而“声名鹊起”,广受网友好评,尽管他的这一做法遭到了许多官员的非议,但却得到了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的肯定。在群体性事件中,党政领导干部不仅要亲临现场坐镇指挥,也要亲临网络一线,和网友互动交流,通过“同时存在”的聊天(视频、语音、文字等形式)、交流回答网友的疑问,宣传政府对事件的态度和处理措施,揭穿社会谣言,给网友准确、权威、客观的信息,以正视听,有利于社会舆论的净化。
伴随着以“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为特征的网络媒体的长足发展,中国社会正在涌现出一个“新意见阶层”,即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直抒胸臆的网民。这个阶层的核心人群即所谓的“意见领袖”,他们在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那一刻就开始激情四射,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凝聚共识、发酵情感、诱发行动,影响社会稳定。⑦这种情形下,政府部门应该注重与这些“意见领袖”的沟通,放下身段和他们平等对话,同时尊重他们的相对独立性,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区别对待,扶正抑偏,扶持一些理性的、建设性的批评,引导他们成为和谐网络环境的建设性的力量而不是破坏性的力量。同时抑制偏激的声音,打击少数敌对分子。此外,平时要从宣传队伍中积极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在“新意见阶层”中形成正面引导力量。
群体性事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并运用网络这个新媒体参与事件的调控。随着观念的更新,意识的觉醒以及群体性事件调控经验、规律的积累,政府部门运用网络媒体调控群体性事件的意识、能力会越来越强,调控技能也会越来越娴熟。当群体性事件再次发生时,政府定能很快地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并予以妥善解决。
注 释:
①④祝华新:《群体性事件中网络民意的检测与引导》,《时事报告》,2009(11)。
②⑤陆侠:《政府如何应对“麦克风时代”》,人民网,上海频道观点媒体关键词。http://sh.people.com.cn/GB/134780/134794/9533021.html
③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南方网,http://www.southcn.com/news/international/zhuanti/mars/marsculture/200306240680.htm
⑥《伍皓:由“躲猫猫”声名鹊起 明白如何“烧开水”》,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年终特别报道·面孔2009》独家稿件,http://cpc.people.com.cn/GB/164113/10640867.html
⑦《社科院:中国公民意识增强》,《文汇报》,http://paper.wenweipo.com/2008/12/20/CH08
12200030.htm
(作者单位:朱小阳、陈群,上饶师范学院;陈春敏,江西省遂川县戴家埔乡人民政府党政办公室)
編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