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苏州河治理中鱼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

来源 :生物多样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hui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评估近20年来上海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鱼类多样性的变化状况,本文于2019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对苏州河13个断面的鱼类样本进行了采集,对鱼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作了分析.结果显示,2次采集共获得鱼类样本10,102号,隶属于8目15科37属45种.夏季和秋季,上游8个断面的鱼类均为36种,下游5个断面则为12种和15种.从上游到下游,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0、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C)总体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夏秋两季上游断面共同的优势种为似鳊(Pseudobramasimoni),下游为鲫(Carassiusauratus)和泥鳅(Misg1urnus anguillicaudatus).丰度生物量曲线表明,全河段鱼类群落结构总体上并不稳定,特别是夏季的下游河段.Cluster聚类和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可明显将鱼类群落分为上游群组(I)与下游群组(II),似鳊、泥鳅、鲫、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和兴凯鱊(Acheilognathuschankaensis)等是造成群组间差异性的主要分歧种.与2001年的43种、2006年的28种相比,本次调查的物种数出现了明显回升,特别是下游河段.这种上游鱼类向下游迁移的趋势,预示着下游中心城区与上游郊区河段的水质差别正在缩小,水生态系统恢复迹象明显.本文认为,上下游之间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缩小以及翘嘴鉑(Culter alburnus>、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棒花鱼(Abbottinarivularis)、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giurjnus)等在下游河段的出现,可作为苏州河综合整治效果的重要生态标志.
其他文献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保护.对国家公园实行最严格保护具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