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自然与心学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李少君的诗论与诗歌,对我的知识结构和视野是一个挑战。我感触很多,却有不知从何措手之感。作为新世纪诗歌的重要发言人,李少君的话语和活动的影响力,在当代无出其右。相对来说,他作为诗人,只是他诗论观照下的作者之一。他认真写诗,是在他成名之后。这让他与一般诗人有很大的不同。我这里把他的诗与诗论并谈,是有一定风险的。不能把他的诗看成诗论的演示。因为即使他不写诗,他的诗论也是当代诗坛的洪钟;他个人的诗歌,实际上也超出了他的诗论(也只有这样才是正常的)。我完全可以不采用他的概念对他的诗进行另类解读。但是我又感到很难避免。这很自然。在此,我首先是把他作为一名诗人,然后才是诗论家,进行必要的观照。
  李少君的诗论格局很大。应该说,他的诗论在宏观上,是脱胎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和文化政治视野。当代诗的“草根性”,新世纪诗歌最有影响的概念之一,就是他在全球化背景下,参照多元文化主义在地域性的立场上提出的,也暗合了国内的新左派思潮。“自然诗歌”得到了他个人写作经验的滋养,但是也兼顾全局。“中国文学是一种心学,西方文学是一种人学”的观点,尽管还没有充分展开,在我看来,已具有与“草根性写作”同样的原创性和更强大的穿透力。“草根诗歌”在他的操作下,已成为地域写作、民间写作、乡土写作、“新红颜写作”、打工诗歌等的总领。“自然诗歌”远超汉语的隐逸传统,包括山水田园诗、游仙诗、禅诗等,在当代,则是试图恢复异化的心灵与自然的亲密,间接地也恢复词与物扯断的纽带,恢复写作与生活的自然关系。“心学与人学”的分际,背景则是新儒学与现代神学,试图把当代文学引回到中国的道统上,重拾已失落的“文心”(此词出自诗人杨键)。其所指也大,其所立之地具体而微,落实到心、情、意,在诗的发生和意义世界建立上,进行了颇独特的辨别,以便像王国维那样,区分境界的品级和差异。“中国文学的心学意义”,如果在批评上确立了,对于接续中断百年的中华文脉,功莫大焉。
  但论归论,写归写。李少君个人的诗歌创作除了在气质上与他的文风有相通的地方,并没有得到他自己诗论的多少“指导”(反而对之有启发)。比如他并不符合“草根性”的特点。他是一个有士风的诗人(这是他的身份、视野决定的),同时又思考着做一个“新隐士”。他的语言世界,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爽气,没有通常的沉迷于词语的纠结感觉,有理性的底蕴,却从不在诗中作观念的游戏。这是看尽了繁华之后直人作为诗人的初心。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诗歌对他似乎没有什么影响,他一上来就是“新世纪诗人”。他的诗,毋宁说是与三四十年代和台湾现代诗一脉相承。作为优点,他绕开译诗的影响,但他没有得到西方诗歌已嵌人当代汉语肌理的焦虑的精致。他的语感是粗壮的。他的胸襟和前提很大,但是对象很小。他的视角很实际,写自然,可写到人神程度,但不脱离社会常情;也写爱和痛,多半用一种旁观的口吻。他没有黑暗的意识,一触及到撕扯就止住,王顾左右而言他。这很特别,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个有底蕴的中国人性格。他所实践的这些,已进人他的诗论,在一本诗集的自序《我的心、情、意》中,他说:“诗歌是一种心学”,“也是一种情学”,“诗歌,最终要创造一个有情的意义世界”。在《百年新诗的历史意义》一文中,他认为:21世纪初年属于“草根性”的时期,是一个“向下挖掘的阶段,也是接地气和将诗歌基础夯实将视野开阔的阶段”,代表了诗歌的一种进程,他将之定义为“一种自由、自发、自然并最终走向自觉的诗歌创作状态”。与自媒体等多种因素有关的草根化之后,他认为当代诗歌需要进人“向上超越的阶段”,或许也可称之为重新精英化,以“确立新的美学原则,创造新的美学形象,建立现代意义世界”。这时他个人的诗歌出场了,在草根化的归类之后,尝试着“向上超越”。他倡导的“自然诗歌”,在我看来,就是自觉地建立的现代意义世界:作为与自然和谐共在,以有情有义的方式提升境界的“心学”,而不是“上帝已死”之后孤零零的“人学”。孤立的“人”,必然导致分裂的“心”,在现代性焦虑中不可自拔,这又涉及语言和张力方式的问题。那么他个人的写作,对于新的美学原则的意义就呈现出来了。
  “一条大河/是由河流与村庄组成的/一个村庄/是一条大河最小的一个口岸/河流流到这里/要弯一下,短暂地停留/并生产出一些故事/杏花村、桃花村、榆树村/李家庄、张家庄、肖家庄/牛头村、马背村、鸡冠村/又在河边延伸出/一个个码头、酒楼与小店铺/酝酿着不一样的掌故、趣闻与个性/然后,/由大河,把这些都带到了远方/并在远方,以及更远方/传散开来”(《河流与村庄》)。这首诗写于2006年,从中看不出“个人性”这个1990年代诗歌必备的标尺。经过1990年代之后,重新把“共性”的经验作为诗,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也就是说,他一开始就对“盘峰诗会”之后的格局置之不顾,而从一个全新的起点开始。这个起点就是“神会”。这种明明白白的,看似没什么深度的句子,如果不是在一个地方盘桓得久了,种种印象、感受凝聚升华,绝对写不出来。写出来像是描述一条定律,没有个人性可言,却分明是一个人在大地上长久漂泊之后的赞美。诗性的语言就是这样奇特,少君在瞬间认出了它。他找到了一口新的诗泉。少君找到的这口新的诗泉,与特定的时、地相关的意象,在中国古典文论中早已明确,并通过题襟雅集脍炙人口——它的新,只是新在被新诗忘却!
  《河流与村庄》是一首草根诗,具有接地气的显著特点。但又并不忠于特定地域,暗含了一个游客的综合的眼光。兴尽而止,缺乏宋诗的文气和字眼,却也因为“篇终接混茫”,具有初唐草创的格局,严格说来它是一个终结。至于要追寻他表达的持续动机,他怎样在自然中重建一个“有情的世界”,可参考这首《海之传说》:“伊端坐于中央,星星垂于四野/草虾花蟹和鳗鲡献舞于宫殿/鲸鱼是先行小分队,海鸥踏浪而来/大幕拉开,满夭都是星光璀璨/我正坐在海角的礁石上小憩/風帘荡漾,风铃碰响/月光下的海面如琉璃般光滑/我内心的波浪还没有涌动……/然后,她浪花一样粲然而笑/海浪哗然,争相传递/抵达我耳边时已只有一小声呢喃/但就那么一小声,让我从此失魂落魄/成了海天之间的那个为情而流浪者。”   这首诗的高度,在于把与自然的关系追溯为一个源始性的事件,因此也是再造神话。“伊端坐于中央,星星垂于四野”,“伊”,此处指海洋女神,或自然之神。少君对草虾花蟹等的描述有点龙王、哪吒故事中虾兵蟹将的味道,又糅合了古希腊神话的宁静肃穆,作为他“内心的波浪还没有涌动”的背景。他的语气是悬置的、戏剧性的,“然后,她浪花一样粲然而笑/海浪哗然,争相传递/抵达我耳边时已只有一小声呢喃”,将一个少年的情窦初开描述为初开于自然。因此自然对于诗人,也就成了情人的幻象。自然性是社会性的原型和寄托。是情、义的浓缩,而不是“忘情”的道之面容,“新隐士”的意蕴即在于此。少君的“隐”,带有“逃情”的意思,但决没有逃避社会的意思。相反,他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然诗写成了风俗诗。“但就那么一小声,让我从此失魂落魄/成了海天之间的那个为情而流浪者”,还真有点海枯石烂的感觉,忧郁到一定程度,也就简简单单了。我理解了少君为何对重新写诗“感激”,他是真有可说的东西,那“一小声呢喃”,把一个浪漫主义者在当代的境遇变幻出来。
  关于怎样对待自然,《垂杆钓海》玄妙地提示:当用一根线“将整个大海牵起来”;关于《新隐士》的生活态度,“一个孤芳自赏的人”“不过是一个深情之人,他说:/我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动情/包括美人、山水和萤火虫的微弱光亮”。关于自然在当代人生活中的可行的位置和原因,《四行诗》中的四句说得再明白不过:“西方的教堂能拯救中国人的灵魂吗?/我宁愿把心安放在山水之间/不过,我的心可以安放在青山绿水之间/我的身体,还得安置在一间有女人的房子里。”
  高居翰(James Cahill)在他的著作《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一书中,论述了中国山水在董其昌等晚明画家的笔下,开始呈现出表现性的抽象特征,放弃了宋画中山水可居可隐的古典理想,原因在于受到晚明混乱的政治生态和王阳明心学、李贽思想等的影响,以及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版画的视觉渗透。少君在《四行诗》中提出的问题“西方的教堂能拯救中国人的灵魂吗”,正是明末清初朝野士人在“西儒”面前典型的疑虑。现代一部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鉴于民主在中国的困境,竟冀望于基督教广传以彻底改造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真是不知今夕何夕。且不谈文化之争,教堂即使对于西方人,也未必是“心安之所”,它激活的存在之思恰恰是不安的:在一种荒诞感中,服从爱的绝对命令以实现超越。应该说“心安”是一个典型的东方人的追求。晚明以来,山水已只是“朝隐”“市隐”的符号,一种东方式分裂的表现媒介。
  这也是“人学”和“心学”的区别。细看还是文化底蕴的差异,而不是现代性的问题。“人学”强调人的存在,在启蒙之后的宇宙中,或主宰式的,或孤立荒诞的;“心学”则从关系着眼,心、情、意着眼于伦理中的感受和态度。所谓境界的提升,不是如基督教世界中只有向上或向下的一维,而是在横向上,存在于人与自然、万物的平等和谐关系中。五代以后的中国山水,往往是人画得越小,越高古。董其昌以后的“清四王”,山水中很少画人。这当然也是问题。那么解决的方案,或许在于如何重新把人“安放”到自然中去。李少君的“新隐士”是一个现代人,他只能用“游乐”的方式实现某种寄托,渔樵耕读的基础已不存在。因此自然、前现代生活只是一种乡愁。
  “暮色,恰是最古老的一抹乡愁”(《暮色》)。乡愁,是华人世界的存在之维度,是永远抹不去也不应该抹去的。少君也真的做到了重新把人“安放”到自然中去。方法无他,他只是注意到自然中,特别是景区中现代人的存在(相对于都市,属“半现代”),并与之发生关系,尽管这种关系并不可靠。比如在《山中小雨迷谁人》这首诗中,他想象着在某山中小街,“一位貌美如花的年轻老板娘/她不知犯下了怎样的滔天大罪抑或/遭遇了怎样的惊险变故/来到了此地,甘于寂寞”,而“我”,“一个到此地短暂居住的过客”,“心中暗恋她的美丽”,“直到有一天,我带走了她/彻底离开了此地,消失在人海之中”,把一个“半现代人”重新带人都市,对于双方有什么意义呢?“在关于此事的各种版本中/只有我的形象是固定不变的:/一个被山中小雨迷住的诗人/一个在山中小雨里迷茫的诗人”。这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现实主义——依托于自然环境的“风俗诗”。类似的狂想之诗、好奇之诗很多,比如《岭头黎家爱情》《桃》《在昭通》《她們》《七仙岭下》《文成的青山》,等等。那么他回到都市之后,也倾向于在日常中发现嵌人自然因素的、具有风俗特色的人文景观,如《花坛里的花工》《反体制》《虚无时代》《诗的危险性在于过于平静》《上海短期生活》等。
  “我们是从云雾深处走出来的人/三三两两,影影绰绰/沿着溪水击打卵石一路哗哗奔流的方向/我们走下青山,走人烟火红尘/我们从此成为了云雾派遣的特使/云雾成为了我们的背景/在都市生活也永远处于恍惚和迷茫之中/唯拥有虚幻的想象力和时隐时现的诗意”(《我是有背景的人》)。这首诗是少君的文化宣言,我将其作为此文的结尾。“我们是从云雾深处走出来的人”,可以理解为一群“仙人”,因为我们是汉语——一种神性的、直观的、象形文字的承继者。“云雾派遣的特使”也就是“仙界”的特使。“云雾”作为“仙界”,还可以理解为汉语的直观思维——这是“心学”的特征,只有在与“人学”、逻辑性相对时,才是“虚幻”的。这种源于汉语的诗性思维赋予我们的心灵以“时隐时现的诗意”,从而能够对抗以都市生活为特征的现代性的宰制,维持我们文化的活力不衰。
  “我们是有背景的人”,这多好。
其他文献
这一世  恍若你一直在此处。  细雨打湿旧门窗,春天又一次  葬身重逢里。  看看,又是一年,  樹下的张望被切割成大海  雪、空无一人的深谷……  繁花已落下,别说那是浮屠,  万物如此虔诚,这动荡,  这寡言深处的孤城被一点点擦去,  一杯浊酒,隐约映照着自己。  某一刻,黄昏涌来,  树下的人几乎成了一座深渊,  走过的小径,已化作荒凉的肉身。  雪和大海  融入你。把一整夜的黑倾倒在  爱
冷空气侵袭古三国战场  清明,冷空气侵袭  古三国战场。雨点落下  一滴一滴,坠入漳河的心脏  温柔的春风,注满野性气息  唤醒沉睡的马匹  河面上,群马策过  碧海蓝天的姊妹,风起云涌  大浪淘沙  快艇飞驰,水鸟惊飞  河水里跃出众多马匹  它們都有白花花的牙齿  有维纳斯从水中诞生  泡沫样的头发在风中飞扬  是桃花水母的模样  黑豆 绿豆 黄豆  大簸箕里晒着许多黄豆  中簸箕里晒着许多黑
抹布  母亲去世好几年了  我清了下院子  还有十几蛇皮袋  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的破布  晨起扫院的她  从八十岁起  趁我一上班  爱到小区的垃圾桶转  第一袋我没吱声  几年过去,我忍  不住问,要这么多干嘛  母亲笑笑,说擦车  我一千多里外的侄儿啊  收割机换好几台了  母亲终究未能  将她一生所有都带回去  老街  街旁,马头墙  和几进几进的大门口,坐着  没有言语的  老人  
一  故乡的草木里有朝阳的情怀  春风的河流里有奔走的呼告  我低矮一点  就是泉河边的一株婆婆纳  我长高一点  就是文峰塔上的一只灰喜鹊  我告诉淮河  在颍州结识了  泉河颍河沙河西清河  四个兄弟  月下小酌  用水交心  二  我愿每一颗露珠都有好的去处  我愿每一株向日葵都怀抱梦想  我愿清贫者得到高贵  我愿坚守者得到浩瀚夜空的黄金  我愿我今天踩过的一个脚印  是欧阳修走过的一个脚
篮球场  第一个球  随飘逸的黑发飞起  冬天的眼睛亮了  山坑里 天地骤然开阔  河边的柳树不再寂寞  晨辉中 晚霞里  有球 神灵一样出没  出没的  还有自行车崭新的轨迹  飞舞的红纱巾 一圈圈  轻扫八十年代的天空  黑夜 方正的白色  也在这里升起  全村人的眼睛盯着 喜怒无常  冬天的清晨  他接过最后一个  神灵一样出没的篮球  飘逸的黑发 大雪纷飞  南阳水庫  从岭脚河奔下的清泉
离题  老师让我们  写身边的名人  我写了梵高  我的后桌  写了我  流行  爷爷小时候  流行放牛放羊  爸爸小时候  流行玩打仗游戏  冲啊  哒哒嘀  我们现在  流行养仓鼠  养乌龟  我们班上  男生大都养乌龟  女生大都养仓鼠  而我  既养仓鼠  也养乌龟  公交车上的空位  公交车上  很挤  一个小伙子  把座位  让给了  一位老奶奶  老奶奶不坐  于是  那个空位  就
2020年夏天,由于疫情,我未能在暑假结束后返回英国,便开始了在国内上国外网课的奇妙经历。原本我很庆幸自己既可以待在国内安全且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又可以继续自己的学业,但没想到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学校网课是按照欧洲时间进行的,于是我不得不在北京时间的下午和晚上上课,每周课程最多的一天甚至要从晚上八点一直上到凌晨一点。渐渐地,晚睡晚起成为了常态。时间久了,即使在没课的周末,我也无法按照正常的时间
阿尔芒的诗  喜欢另一个自己  被宠坏的夜晚  竞私藏着破碎的四月和春雪  从望远镜中看过去  像一个游乐园  一个人在刺绣,一只鸡  在欣赏。一匹马  穿着凉鞋  和外袍,在月光下缝补树洞  很多人不喜欢自己,但喜欢另一个  自己  就像夏卡尔  左岸  因为芭奴,你被爱情枷锁  又因为泰姬陵,你被亲生子  囚禁。在八角宫,你只能从一扇  小窗  远望它在水里浮动的  倒影……一枚宝石上的反光 
欧阳江河:《泰姬陵之泪》,《收获》2018年第2期  期待己久的《泰姬陵之泪》终于完稿,并且完整发表于《收获》杂志——这是欧阳江河的诗,但却似乎是实现了我自己的一个心愿。  最早听说江河的《泰姬陵之泪》是在2010年。当时我和诗人小海结束了在青海的会议后直奔苏州,与几位朋友一起讨论一个文学批评史的研究项目。正是在这次聚会中,我们在向《收获》杂志的主编程永新先生建议他们开设诗歌栏目的时候,听他说起对
本科专业为广告学,2016年毕业;研究生为传播学,2019年6月毕业。我曾在研究生刚入学的时候考虑过读博,2018年开始硕士论文时,导师也问我是否愿意继续念他的博士,但是我拒绝了,选择在毕业后直接就业,想着就业既可以赚钱也可以有社会经验。如果未来的某天想要继续读书的话,也可以出国再读第二个硕士,前后都有路。  2018年2月~8月,我去荷兰的莱顿大学交换了一个学期,回国后已是8月底,大部分企业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