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应该怎样活着

来源 :大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dalian1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2月24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2000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李建明绑架并杀害金原商厦营业员刘娜娜。
  ★2002年3月9日,因害怕自己毕业找不到工作,成都某高校大四学生李雨走上“自刎”之路,幸被及时发现获救。
  ★2003年3月29日,兰州理工大学三年级学生张君慧和其男友李小勇因小事发生口角,结果张君慧用钥匙链上的水果刀向李小勇左前胸刺了一刀,李因抢救无效死亡。
  ★2003年4月3日,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学生周一超参加公务员应聘,因体检不合格被取消录取资格后,用尖刀行刺浙江嘉兴市劳动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造成1死1伤。
  ★2003年6月8日,因为和同学在一些小事上产生怨恨,兰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女学生李琴用事先准备好的菜刀砍向了同宿舍的王惠和刘燕,后经兰州市公安局城关分局法医鉴定,王惠被砍成重伤、刘燕为轻伤。
  ★2003年10月27日,湘潭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曾爱云用一根细棕绳将师兄周玉衡活活勒死。
  ★2003年12月21日,浙江教育学院2000级大学生周英民用随身携带的裁纸刀猛割同学洪某的颈部致其倒地,后又返回现场,用拾得的绳索将石块绑在洪某身上,将其抛入西湖。
  ★2004年3月8日,广州某大学大四学生陈某因情感纠葛用自带的水果刀刺向一个叫安静的研究生并致死。凶手杀人后用同一把刀刺入自己的右腹,行走一段后因疼痛难忍求救。
  ……
  
  导语:SARS/禽流感/马加爵
  
  属于我们的原本还算平静的生活随着SARS、禽流感、马加爵的相继出现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打破。首先是SARS,从满街的大口罩、怀疑的眼神和四处喷洒的药水味里,我们的心一下子仿佛被无数只无形的手所包围,与死亡有关的数据在不断地刷新,我们的生命遭到了质疑,死亡的气息一下子与我们的呼吸关系暧昧,生命这才开始显露出其应有的尊严来。接着是禽流感,捕杀、消毒、封锁,直至一个个疫区被宣告解除,让一颗颗无论是冷漠还是热情的心再一次绷紧在同一根弦上!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问过之后,我们仍感茫然和无所适从,也觉察到了自身的虚脱。面对生命,我们明显地感到底气不足。不等我们好好坐下来喘一口气,紧接着又冒出来一个马加爵!一张A级通缉令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贴满了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通缉令上那张属于马加爵的狰狞面孔,一下子成了国人心中的又一道阴影!马加爵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病毒,与SARS和禽流感一样,在扩散、在变异,由于这种扩散和变异的隐蔽性和不确定因素,竟然让我们一下子变得瞠目结舌。
  相比之下,暴露在高科技医学和显微镜下的SARS、禽流感病毒似乎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根植在一个人灵魂里的、精神上的病毒。试想一下,与马加爵有着相同生活经历和类似心路历程的人到底有多少,马加爵实际上已成了一种隐藏的现象,那谁又能保证不会冒出刘加爵、王加爵呢。
  如果说SARS和禽流感从某种程度上已试图改变和规范着我们的生活小节,那么马加爵给我们带来的则是关乎活着的无法释怀的隐痛。
  大学生。当代青年。
  多么阳光和富有朝气的年龄!
  可有人说我们是颓废的一代!
  作为编辑记者,当我们把“当代青年应该怎样活着”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摆到桌面上来的时候,连我们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我们不想回避,正如我们不想再看到流血一样。
  
  事件回放1:天之骄子残暴杀害四同窗
  2月23日下午1时许,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4名学生被发现死在该校学生公寓6栋317室。
  案发后,云南省公安厅和昆明市公安局立即派出侦查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开展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法医检验表明,4名被害学生系被钝器打击致死,死亡时间在案发前5至7天,即2月16日至18日。
  在现场提取一把石工锤,经检验认定,被害人头部钝器击打伤系石工锤所致,从现场遮盖尸体的报纸粘附的胶带纸上提取到一枚犯罪分子遗留的血指纹。血指纹与死者所在宿舍学生马加爵左手拇指指纹一致,且调查发现,案发前马加爵行为反常,并已于2月16日晚9时后失踪,遂认定马加爵为此案重大犯罪嫌疑人。
  经公安部证实,涉嫌杀害云南大学4名大学生的公安部A级通缉逃犯马加爵,于3月15日晚在海南省三亚市落网。据马交代,4名同学平时和他关系都很好,他杀人的原因仅仅因为和他们之间的一点小摩擦。
  
  事件回放2:心路与绝路
  马加爵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从这一特大凶杀案件身上,我们可以透视出什么?
  马加爵小时候是一个沉默寡言而又十分要强的孩子,他5岁就懂得体贴父母,经常煮好了稀饭等他们回家。 初中时,马加爵曾获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还把一个中等的班级带成全校最好的班级;高中时期曾因迷上武侠而成绩滑落,后来仅用半年苦学就一举中的,而且名列前茅;大学时,从不开口向父母要钱。
  ─在这一乖巧的表象下,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心灵?这颗心灵的扭曲和变异又有着怎样的脉络可寻呢?
  资料1(来源人民网):
  
  马加爵《绝命书》(摘录)
  
  ……我对你们家对我家的帮助从来就是很感激的,在我的心中从来就没有忘记过,只不过我这个人动情的话历来就讲不出口,连信都很少写给你们,讲起你们对我家的帮忙,我可以回想起许多……比如你家和我家的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密切的联系,一些小恩小惠,过后就很容易忘记,但是我知道,很多事情看起来小事一桩,但是如果没有你们家的帮忙,我们家做起来就会有困难,甚至行不通,对于这么多的帮忙,我不想细举,但我不会忘记,我哥更不可以忘记。
  ……
  我想起了我读大一的时候十哥给我的一封信,写的是对我的鼓励,对我的安抚,信中他对我的称呼是“弟”,我真的是热泪盈眶,那一刻我想起了许多的往事。我想起了和十哥一起去原来陆村附近的果苗园找果苗,我找到了一棵桃树苗。回到家后,我父亲不让我种树在家里,十哥就说“给我吧”,但是我把果苗折断了,我记得当时是在我家楼顶上,当时隔壁“坏六”家还没有起楼,我们都还小,十哥可能早就不记得了,但是有一次我跟十哥打架,他鼻出血,我把他推倒在十六叔家门前的一堆沙上。我还记得我和十哥、十三哥等好几个小孩去住在赵村的萍姑家玩。萍姑很疼我们,让我们各选一个玩具回来。我跟十哥同抢一个玩具车,最后还是归我了……有一次十哥拿了他的几件八成新的衣服要送给我,但是我拒绝了他的诚意。有一次十哥邀请我去他房间一起玩飞镖,我去了,但很拘束。其实很多时候我跟十哥在一起都很拘束,不能放开自己。事后想起来,我真的感受到了十哥的那份厚厚的友情。我跟十哥的年龄很接近,他一直想跟我做好兄弟好朋友,但想必十哥一直很无奈。对一些事情你只能是无奈,别无他想。我想我跟十哥之所以不能作一对真挚的知心朋友,是因为我太自怜。
  ……
  八妹很懂事,对我家的感情是很好的,经常过来玩。没嫌弃过什么(我说这句话是显得见外了)。记得七姐以前是经常到八妹那里睡的,我家来人的话就更不用说了。一到晒谷的时候,那谷往往是放到八妹的房间,人睡在里面肯定是蛮难受的。但八妹从来都没说过什么,晒谷时如果遇到下雨,八妹、十四婶、十哥都会急忙赶来,扫谷、装谷、张口袋口等事做完后,皮肤都会很不舒服,连我都会经常偷懒,但八妹即使下雨也会来帮忙。当然,这些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想起来总会有一股暖意……
  
  资料2(来源新浪网)
  云南警方找到马加爵的笔记本,按上面的叙述,马加爵15岁的时候,听见父母争吵,就想把父亲杀死,并且还分析,如果15岁杀死父亲,要判10年,这样刑满释放时就25岁了,不划算。 还有一次,马加爵与奶奶一起看电视时,奶奶要看这个台,他要看那个台,结果这个小争执却让他对老人产生了怨恨心理,并在笔记本上写了“恨!恨!恨!”
  
  资料3(来源《南方周末》)
  ……在许多同学眼中,马加爵甚至是一个“比较单纯的人”。有时大家一起看电视,比如喜剧片,一些很俗套的搞笑情节,大家都没笑,马加爵却“傻笑”个不停。平时不多的笑容,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那种纯朴憨厚的笑……马加爵生活非常艰苦,“大学四年就那么几件衣服,常常两个馒头一杯水就过一天”。有一年助学金贷款没有发下来,他没钱买鞋,呆在宿舍里几天没上课。马加爵非常在乎外人对他的评价。他的内心深处,有自己看重的做人原则。比如,大家一起打牌的时候,如果因为他出错牌而埋怨他,他会抱歉地笑笑;而一旦有人说他作弊他会非常生气。马加爵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嗜好,包括一年四季洗冷水澡、深夜里爱唱歌,这很可能是他压抑内心的一种宣泄。大二的时候,马加爵突然借钱买了一台二手电脑,主要用来上网和听音乐,他还经常光顾暴力、色情、恐怖网站……案发前几日的一天,马加爵和邵瑞杰等几个同学打牌,邵怀疑马出牌作弊,两人当众发生争执。其间,邵说:“没想到你连玩牌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现在可以肯定的是,邵瑞杰的那句话对马加爵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我觉得我太失败了”,“我觉得他们都看不起我”,“他们老是在背后说我很怪,把我的一些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些隐私都说给别人听。让我感觉是完全暴露在别人眼里,别人在嘲笑我。”……
  
  据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一、从马加爵的《绝命书》来看,他并非人们一开始就认为的“他从小就是个坏孩子”,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马加爵比他的同龄人懂事更早,且有情有义,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较强。由于没有及时疏导,以致过早人为地为自己的心灵设置了障碍。
  二、家境贫寒,父母亲因终日为生计操劳,几乎没有时间和他进行交流和沟通,几乎没有人去分担他的欢乐和忧愁,从而导致他自小养成了孤僻、好强、顽固的性格。也对身边的任何人和任何事都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防范心理。
  三、性格的缺陷、长相的一般、衣着的寒碜,又使他成为学校里最没有人缘的学生。这无疑加剧了马加爵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和失落感。
  四、大学时代,马加爵曾试图改变自己的性格,想融入到身边的群体,看到其他同学轻松幽默地开玩笑,他有时也想表现一番,结果往往弄巧成拙,反而显得可笑,挫伤感日益加深。
  五、强烈的自卑心理再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孤僻性格,使他变得极为敏感、多疑和脆弱,也使他的内心变得更为封闭和暴戾。
  六、马加爵是单纯而又复杂的,单纯的一面使他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有一种无所适从的失落感,复杂的一面又使他陷入了狭小而自恋的泥淖不能自拔。
  七、许多看上去本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旦与马加爵渐趋病态的心理相搅和,就被无一例外地放大了,一直放大到了他心理承受的极限,明明知道这条小路是通向万劫不复的悬崖,但他还是亲手将自己推了下去。
  
  透视镜1:社会问题和心理健康再次成为焦点
  
  马加爵是一个综合并发症患者,在他的身上,集中了许多复杂的因子,这些因子在不断地渗入他的血管,啃噬着他的灵魂。在这些因子当中,来自社会和心理的变异尤为可怕。
  
  周运清(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
  “马加爵”问题绝对不只是大学的问题,而是社会转型和人才培养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社会转型过程带来的不仅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且给人们的价值观带来巨大冲击。“新旧交替,多元并存”的新价值观念使人们常常会陷入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中,特别是面对一些“价值真空”地带,人们更会感到无所适从。其实,每个活在当下的现代人都会面临“融入社会群体”和“保留个性自由”的权衡取舍,这样的选择是艰难的,势必带来心理的失调和阵痛。再来看看我们现有的人才培育体制吧,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过分强调专业技术的培养而忽视了健全人格的塑造,制造出了一个个看似“优秀”实则身心严重失调的“畸形儿”。类似于“马加爵”的现象过去就有,只是表现没有这么突出因而未引起人们太多关注。而要改变社会转型和人才培养体制带来的问题绝非一日之工,所以很难保证这样的悲剧不会重演。当然,作为人才培养重地的高等院校面对在校园内发生的此类恶性事件自然难逃其责,它充分暴露了大学教育存在的失衡现象和弊端。然而,“马加爵”现象是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是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并且这种现象的最终消亡也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完善。那么在这样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中,大学能做些什么呢?大学对此并非“无能为力”,而是完全有可能“积极干预”。具体说来,就是在心理健康问题上,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加强和完善现有心理教育来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激化。例如,“马加爵”事件发生以后,不少高等院校都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上了重要议程,一些高等院校还率先为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这些都不失为有效的举措。在思想教育方面,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的方式,使他们能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将高等学府仅仅理解为传授专业知识和较高技能的观点显然已经过时。
  
  周 艳(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马加爵出身农门,家境贫寒,能考上大学本是一件幸事,但从他不多的供认中我们可以体察到,他的个人生活和求学生活并不快乐,常常陷入一种深深的自卑,自卑自己的出身低微,自卑没有好朋友,可以说自我人格出现明显的偏执和缺陷。他对生活和社会充满了怀疑和不满,自我适应出现障碍。我想这种情况或是由于对实际缺乏了解,或是由于对社会认识不清,或是由于理想的标准不切实际。总之,个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缺乏统一认识,而产生“我非我”的分离倾向。本来这种情绪在青少年身上就特别突出,容易走极端。曾有心理学家调查访问过800多位70岁以上的老年人,请他们指出一生中觉得最愉快的时期。结果发现多数怀念的是壮年期(25-50岁),其次是儿童期,极少有人提到青春期。可就“常识”来看,“青春期”三个字给人的印象是美丽的,像“锦绣年华”、“黄金时代”等都用来形容这段时期。但是,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个阶段并不美丽迷人,相反“狂飙期”和“困扰期”常用来代表这个时期。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想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共同参与才能帮助青春期人士顺利渡过这一“狂飙期”的难关。我们从马加爵的成长经历中,几乎看不到外部环境对他的积极干预,如马的父母对他的乖戾性格并不十分了解,更无法理解他的杀人动机和行为。马加爵酷爱运动,炫耀自己的强壮和肌肉,这恰恰是一种对自卑的弥补心理使然。我们知道人的发展是兼具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的统一体。美国学者埃里克森在《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一书中谈到个人的生长在心理(特别是情绪)发展过程中反映了社会的历史发展,个人生长中出现的危机也反映着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危机,二者关系密切。中国当代社会面临着现代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挑战,社会急剧变迁,使得人们经常处于应接不暇中,不得不加快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节奏。这种社会状况对年轻人尤为不利,因为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需要成人世界的引导,而当前中国代与代之间文化的传递呈现严重的不连续状态,年轻一代很难认同上一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社会又无法提供有影响力的楷模,于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认同危机,无“偶像性重要他人”者(“偶像性重要他人”是指因受到青少年特别喜爱、崇拜或敬佩而被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日趋增多。这怎能不让人产生深深的危机感!
  
  亢万虎(西安交大心理卫生中心教授)
  马加爵事件尽管是一个极端案例,却也反映了在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普遍,从心理学上看,马加爵的泄愤报复导致杀人行为,就是因为出现了短暂时间内的心理变态,导致其思维意识出现偏差而酿成严重后果。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业、人际、情感、求职、社会适应等方面,表现有情绪不良、适应障碍、人际关系缺陷、睡眠障碍等,最为明显的症状有强迫症状,其次为人际关系敏感症状、敌意症状、忧郁焦虑症状等也较为常见。其中大部分都只是轻度和中度症状,导致对学习、人际交往、前途感到迷茫,甚至生活兴趣减退、失望,少数学生甚至出现了轻生意向。一旦心中出现了郁闷、焦虑等症状,要及时倾诉,或向心理医生咨询。作为心理医生一般会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个别还要采取心理治疗。消除心理问题和疾病并不难,学生自己也要进行日常性的自我调试。
  
  逸江南(西北政法学院学生)
  马加爵事件的所有过错全部推到社会和学校身上显然不妥。学校缺少德育教育、缺少心理辅导、需要教会他们心胸宽广,但问题是学校是否有这样的力量,有没有这样的师资?就是有也不可能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问题还是在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养成,还是靠学生自己。古人修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自省”“慎独”,现在更应如是。把出现的问题全部推给学校教育和社会原本就是一种很荒唐的事情,根本就没有看到人作为有主动性生命个体的存在。为什么自己平时不进行调节?为什么不自己寻找心理医生进行辅导?学校的心理老师少,但不是没有,老师去找每一个学生主动辅导,是不可能实现的;心胸宽广更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但不是说所有做人的基本素质都要到了大学里来由老师手把手地教;还有就是老师教了,学生听吗?所以我们就需要反观自身,作为一个大学生或者一个人如何主动加强自身修养,我们不能把问题全部推给社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教育的大众化是为了培养更多的社会高素质人才,也只有加强自我教育,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加强自身修养不仅仅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更是一种对自己的尊重!
  
  肖敏飞(贵州民族学院学生)
  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劣势给他们的心理上带来的沉重压力,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劣势让他们感到十分压抑,让他们产生一种幻觉,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总是处处不如他人。这种状况造成了他们心理的易碎性、暴躁性和执拗性。而在灯红酒绿的纷扰生活中让他们惟一值得骄傲的就只剩下那守望已久的人格,这一点他们绝不容许别人去轻视它,打击它。其实这种心理人人都有,其轻重程度和处理方法因人而异罢了。而这种心理在马加爵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从小沉默寡言,不善谈吐的性格让他不愿意、也无法与别人谈心,无法把自己的压抑向他人倾诉,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心理上的一种病态。在打扑克的过程中,别人对他的不信任,甚至屡次以此攻击他,这无疑给他病态的心理点了一把火。这把火烧去了他的理智,烧去了他或许应该存在的淳朴、善良和道德。让他伸出了罪恶之手,酿成了悲剧。当然,悲剧的发生还有很多原因,试想,如果人都能为别人多着想,不要肆意攻击他人,惨案又是否会发生呢?人活在这世上,总要学会保护自己,无论是大事还是琐屑之事,都要斟酌处理,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不要在身边随时埋下地雷和炸弹,一旦爆发,猝不及防。
  
  罗 翕(湘潭自来水公司职工)
  这是一个社会悲剧,却无法不引人深思。我不禁联想起曾经主持某广播电台“夜渡心河”栏目的当红主持人自杀的事件;以及有些为他人解决婚恋困惑的“安慰天使”自己却离婚了;还有一些心理咨询家们却解决不了自己的心病。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源于一个心理状态问题。我在电视里看到过香港好像有做社会义工的,就是帮助那些“边缘人”,做他们的心理工作,让他们重新树立起信心,正确面对生活。在我们国家,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普遍受到关注,而我以为人的心理健康应当同样引起社会的重视。其实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像马加爵一样性格的人,如果此事件还不能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不给他们以关爱和引导,只怕类似的悲剧还会重演。西方以智商和情商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所谓情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与人相处、协调的能力;对社会现象的反应和自我调整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等等。马加爵就是一个智商高而情商极低的人。因此一个人性格的培养相当重要,特别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拥有合格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重视分数线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应该提到日程上来。对于青少年其实从小就应该关注他们在品性、人格和心理素质方面的成长。对于有性格障碍和缺陷的人应该多给予关爱。
  
  朱 敏(西北政法学院学生)
  个体内部心理活动的原动力,才是人的行为的内趋力。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还是自己的内趋力在起恶性的作用。这些因素大约有—对物欲生活的享受、对钱财物的占有欲望,对异性的占有欲望、对平等的需要和权利欲望的满足,以及自尊的满足和对刺激的需要度等等。而就马加爵的杀人动机来看,情绪因素又在对实施犯罪起到催化的别样作用。因此一些犯罪心理专家在分析这一问题时就指出:“情感是个体对周围事物与自身关系的一种体验和评价,一种特殊的反映。也就是以周围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那么当需要受阻时,便产生否定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的积累,就会使集体处于持续的紧张状态。攻击机制就会在这里产生。再加上其它的必要条件,使可能对犯罪动机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产生起着加速和催化作用。如:仇恨、嫉妒、愤怒等情绪。”同时,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这样的一种“杀红眼”行为一旦产生很难在短时内自行消失和平息,而且会加深犯罪的持续和涣散性。四条年轻的生命已经失去,这条同样年轻的生命也会消失在世间。本来这些孩子是可以成为国家有用之材的,可是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教育如果是出现了这样的结局,让我们深思的东西,就不仅仅是案件本身,而是教育如何体现育人为本的理念。
  
  编者:健康心理的成长,是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来完成的,它与时间同步,与周围的环境同步,与身边的人文关怀同步。那么具体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就完全取决于他所能捕获到的来自方方面面的健康因子。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社会群体才是决定一个个体是否拥有健康心理的基础,这跟“什么样的树种适合于在什么样的气候存活于什么样的土壤”是一个道理。3月20日,云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会在昆明召开。云南省教育厅决定普查云南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特点,并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旨在为大学生建立强有力的心理支持系统。全国范围内,教育部今年也将在直属高校试点,建立此项措施。尽管这一举措姗姗来迟,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透视镜2:法律被摆在什么样的位置
  
  对于马加爵来说,可能不仅仅是法律的问题,从知识层面来讲,一个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并不缺乏,对案件所带来的后果也应该早已明了,但他为什么还会那样去做呢?是对法律的一种轻慢?还是内心的暴戾遮蔽了法律的光芒?但不管怎么说,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终途径还是法律。对于法律,短暂的轻视和一时的遮蔽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逾越或凌驾于法律之上。
  在我们的心目中,法律的位置仍然是其他东西所不可替代的,对此,我们要时刻持有清醒的认识和必要的敬畏。
  
  江 平(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
  马加爵事件凸显了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薄弱环节,也说明了法制教育在大中专院校的迫切需要。现在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书本上的法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掌握法律的理念,信奉法的精神。作为一名懂得相关法律知识的大学生,马加爵却知法犯法,这在体现法律严肃性的程度上,就应该严惩,而且将会数罪并罚。根据他的交代,他不想自首,他宁愿选择逃亡,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死刑的“待遇”,这种在他心里扭曲了的法律观念,是法制化教育中人们认识的一大误区。
  
  王 苹(蓝盾律师事务所主任)
  从我所代理过的几起在校学生犯罪案件来看,许多学生在法制观念上的表现令人担忧,他们在书本上所学习到的法律知识,往往难以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法律应用,“转化率”是相对低下的。现在许多学校,更注重的是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考核,而对非法律专业学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培训则寥寥可数。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开展过什么法制方面的培训和讲座,这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心理素质非常差,如果没有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法制观念的教育,他们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每个人的人格尊严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从马加爵的犯罪动机来分析,马之所以犯下重案,在很大程度上讲,法制观念在他身上的体现是不多的。虽然他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也懂一点法律知识,但是法制化的概念在他的心里仅仅限于书本上的东西,才诱发他因为一点小事情就走向犯罪道路。
  


  曾 江(某企业CEO)
  杀人之前,马加爵在手段和心理上的准备令人惊悚!他在准备石工锤、胶布带、绳索、塑料袋等杀人工具时,自然得就像是一个刚刚找到了一份活干的人在添置一些必需的行头一样,即使是在杀了人之后,也没有引起任何的怀疑。或许在马加爵眼里,杀四个人与杀一个人是一回事,只是数量不同而已。对于这样一个人,法律的铁面和威严显然是苍白的。如果我们据此推断马加爵不懂法律或者说法律观念淡薄肯定有失偏颇。其实,马加爵在杀人之前就为自己在这之后的逃亡埋下了伏笔,包括逃亡的方式、路线、地点。法律在马加爵的心目中似乎并没有构成它应有的震慑力,那么,肯定还有一种力量在马加爵心目中的分量远在法律之上。究竟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呢?我个人认为,是一种心理失重造成的加速度,这种迅速下坠的力量尽管是短暂的,却是致命的!
  
  自我保护:先从尊重他人做起
  
  “祸从口出”,许多悲剧的产生往往是由口角引发出来的,是单方或者双方的谩骂和诋毁让一些原本可以化解的矛盾成为心病,成为积怨,最终演绎成杀人的动机!无论是行凶者或受害者,他们所付出的代价都是惨重的,也是无法挽回的。
  “自我保护,先从尊重他人做起”这句话在这里不应该仅仅是一句口号。
  
  刘兴树(湖南师大法学院硕导、本刊法律顾问)
  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友一案,带给大学生们许多心理阴影。许多人有了恐慌、怀疑、自危的反应。大多数人开始设防,这必然带来同学关系的紧张,出现新的“心理障碍”。怎样面对这一切?我认为应注意这么几点:1.树立一种友善、宽容的心态。反思马加爵杀人的导火索,竟在于室友邵瑞杰玩牌时的一句话:“没想到你连玩牌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这句话不大友善,轻率地否定了马的整个人品。使之感到被最好的朋友蔑视、冤枉和嘲笑。这足可使一个极为自尊自卑的人内心崩溃,进而偏执地走向极端,产生杀人故意。故善待他人,才能善待自己。这是生命写就的教训。2.把握交往距离的分寸。举凡动物,都有距离。相互太远会失去照应,太近也许更能发生攻击,远近之间又或许更适合于逃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握好了,便不致于“祸从口出。”3.适度警觉、戒备。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和发现他人,不能只看自己。看人要学会欣赏和赞美,也要有适度的警觉。既要欣赏他人的优点、亮点和特点,又要防患其缺点、疑点和极点,并及时沟通,及时开导,及时化解。总之,关心他人也是保护自我。4.学会依法维权,增强法律意识。校园安全立法是近来立法之重。同学们应当了解和掌握相关规则,依法维权。该法不仅仅规定校园伤害的处理,更在于对校园伤害的预防。将有一些具体的防患措施出台。我们正拭目以待。出现纠纷,不能以极端手段私了,即使协商不成,起码也应在法律程序中解决。报复只会两败俱伤。
  
  匡 霞(北京市平谷区信息中心职员)
  马加爵从家乡贫困的山区考入大学,面对的是崭新的生活、繁华的都市、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心里有自卑感,但更多的应该是对未来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大学的生活既简单又复杂,学习成绩已经不是炫耀的惟一资本,有的家境富裕,有的学有专长,有些同学往往拉帮结派,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平时说话时体现出对贫困学生的不屑一顾,即便想帮助别人,也带有居高临下的气势。中国已经发生多起大学生因种种原因杀人或自杀的案例,究其原因,大多与来自周遭的“白眼”有关。其实,贫困大学生最需要的不是别人物质上的帮助,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大家扪心自问: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我们给予的是带有怜悯、鄙视色彩的物质帮助,还是对他本人的尊重?因此,要想还校园一片纯净的天空,除了我们的教育部门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学生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外,更要记住:如果想真心帮助他人,首先请给予起码的尊重!
  
  龙 鸣(某学生家长)
  我的儿子今年念大三了,听说了马加爵这个事之后,我这颗心呀就一直悬在这里。前些天我特意给儿子就这个事写了一封信。这件事无论是对家长、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现在反思一下,我们这些当家长的的确有许多地方还做得不够,平时只知道子女的分数,也只要求分数。现在儿子念大学了,他心里面想了些什么我这个当父亲的还真的心里没底。现在的年轻人也是,一点自我保护的常识也没有,四个受害者失踪了好几天,他们身边的同学竟然无人知晓,偌大一个校园竟然也无人问津,这意味着什么?想想真令人后怕。由此可见,同学与同学之间已漠不关心到了何种地步!其实,只要哪怕是他们中的某一个人过问这件事情,可能也不至于让马加爵的杀人行动步步升级。
  
  刘佑祥(自由职业者)
  正确的自尊,应该是与尊重他人相辅相成的。尊重他人也不是盲从,不是虚伪,不是唯唯诺诺,而是尊重别人的人格,尊重别人的感情。自尊的基础应当是尊重他人,俗话说“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妄自尊大或者懦弱自卑都是不对的。尊重他人,并不是失去自我。尊重他人是在平等和张扬个性的基础上,对他人人格尊严的尊重。要使自己学会尊重他人,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学会平等待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不窥探他人隐私、宽容大度,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只有真正做到尊重他人,自我保护才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
  
  白 竹(一网友)
  马加爵的落网已基本上为他个人的悲剧画上句号。马加爵其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作为一个有着社会普遍认为的人格缺陷的大学生(反过来,或许马加爵认为这个社会才有重大缺陷呢),马加爵实际上已经沦落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在通常情况下,他的理想主义色彩至少是不应该受到排斥的,至少是不应该举步维艰的。相反,应该受到赞赏,并进而成为我们社会进步的助动力;他的所谓人格缺陷也不应该成为我们这个社会抛弃他的理由。马加爵事件在客观上恐怕更多的是带给我们及整个社会的自我反省:我们是不是给予了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以应有的关注和关爱?我们似乎再也不能这样“我行我素”“漠不关心”了。但愿马加爵事件不只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愿马加爵事件有助于我们这个社会的文明健康和进步!
  
  直面生命1:我们该怎样活着
  
  活着,按理来说在当前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只有当我们的生命在无形中感到来自于某个方面的压抑和威胁时,怎样活着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了。尽管我们不完全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但活着是前提,也只有好好地活着,我们才会知道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们也才会懂得应该如何去面对所有与生命息息相关的事物。
  直面生命,如何让活着的人更好地活着,活出生命应有的厚度和质感来,才是我们的真实愿望!
  
  伍永忠(中南林学院教师)
  因为微不足道的原因,就轻率地杀人、自杀者,皆缘于对生命价值的蔑视。为什么生命会有如此“不能承受之轻”?我想,两股正在我们所处社会中泛滥的思想潮流,是应当负有责任的。一是物质主义,科学让人们懂得,生命就是由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等组成的有机体。而且,生活就是这个有机体日渐销蚀的过程。这样,在有些人看来,生命就成了一个特殊的物,精神只是附属于其上的一种功能。和其他物一样,生命并无神圣之处。人们早已习惯于把精神活动看成是人体这部“机器”中的神经的刺激反应,看成是大脑里脑细胞的排列组合,早已忘记从宗教的、道德的、审美的情趣中享受生命的意味(meaning)。他们除了享受这个有机体的“燃烧”带来的快感之外,再没有享受生命的方式。人生的奋斗,只不过就是为了这部“机器”的运转多挣得一些燃油。这个有机体早晚有一天会耗尽,耗油灯似的燃烧与一把火猛烈地烧光有何区别?一是权利哲学,这是一种被极端化、被扭曲了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主张个体的自由、权利,而自由、权利从来就是与义务、责任结伴而行的。主张纯粹的自由、权利是危险的。然而,曾几何时,权利被大写再大写,而义务却被淡化,由于历史的原因,被当作封建卫道士的遮羞布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理论和教育工作者们也疏于对诸如责任、义务等伦理学范畴的哲学探讨,而是一窝蜂地呼喊:权利、权利!权利是应当被尊重的,但也应当同时喊一喊责任,这样,才不至于失衡。冷血、理性的言说早有所闻:我的生命从何而来?来到这个世界之前,经得我同意了么?让我降临到如此贫困的家庭,征得我同意了么?这是个人主义权利哲学的必然结果。于是,没有感恩,生命一出现就成了债权人,索回自己的权利成了时髦而又响亮的口号:生命是我自己的,我有权支配它。生命就这样被看成像财产一样属于个人的有机体。一个没有意义浸润的生命,随时可能被当作哪怕是很小的赌局上的赌资,输赢是我自己的事。而一个人一旦把自己的生命押上了,同时就押上了别人的生命。这种对生命的支配权难道不值得质疑么?任何人都不是赤裸裸来到世上的,他一来就带着某种身份或预示着某种身份:儿子、丈夫、父亲……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牵扯,正是这种牵扯,他负有责任。这个责任是与权利一同诞生的。人注定了没有随意处置自己生命的自由。这种不自由,正是伦理道德的根源,而伦理道德等的存在,也使生命的内涵不仅仅就是碳水化合物,而具有了更丰富的意义。有了这丰富意义的浸润,生命才不至于干枯,才会多一点从容,少一些偏狭、变态。
  
  胡志英(《娄底晚报》编辑、记者)
  前不久的一天晚上,我11岁的女儿突然问我,用被子紧紧地蒙住头会不会窒息而死?我问她怎么会问这么奇怪的问题?在我的循循善诱之下,女儿才说,她有一段时间真的想自杀,好几个晚上用被子蒙住了头,直到觉得很难受才把被子拿开。我听了大吃一惊,在我看来,女儿应该是幸福的,父母每天在她身边呵护着她,在学校老师也很喜欢她,有什么要求一般都能满足她。什么事令她居然想自杀?!原来,那段时间学习上遇到了一点困难,主要是一直以来学业压力很大,每天早出晚归,整天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她感到生活没什么意思。我认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有问题,对学生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却很少关注他们的心灵,关于珍视生命的教育更是很少涉及。回想近几年媒体披露的很多事例,学生因为挨了老师一句批评就自杀,学生因为家长管教严格而弑母……马加爵仅仅因为同学说他打牌舞弊而连杀四人!马加爵这一行为固然说明他无视别人生命的宝贵,同时也是对自己生命最大的不尊重!由一个大学生沦落到杀人犯,这是马加爵的悲剧,也是教育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当然,可以断定马加爵的心理是不健全的,他的家庭背景、他所处的贫困而闭塞的乡村、他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一些同学平时对他的嘲笑和鄙夷等等,长期的心理积怨,如果这时候有老师或者亲友或者心理医生疏导他,化解他的心结,也许悲剧可以避免。近年来“以人为本”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但愿不要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要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要珍惜生命,关爱他人,为自己,也为别人而活着。
  
  陈 娟(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学生)
  面对马加爵案件这个事实,我们祈祷这样的悲剧永远不要重演。面对生活周围的许多不公平现象,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一个问题“面对生命:我们该如何活着?” 许多和马加爵一样的年轻学生,都是来自贫困的农村,他们改变不了贫穷的出身,改变不了当初别人的冷眼,但是他们在不停地改变着自己,改变着未来的命运,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的才干,发挥自己的特长,最终成为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当我们直面生命时,我们要清楚地知道,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要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如果我们出身贫寒,请不要自卑不要失落不要放弃,要学着和人沟通和交流。少年贫不是贫,贫穷也是一笔财富,它能锻炼人的意志,磨练人的耐力,催人奋发进取。
  
  张富遐(郴州市东江水电厂职工)
  痛定思痛,四名学生的母亲才是受伤害最深的人。从小含辛茹苦把孩子抚养成人,在农村更是不知要付出多少心血和辛勤的劳作,才能将孩子送上大学,而一个村庄往往也是若干年才出这么一个大学生,而他们却在受过16年正规教育,离毕业只有120多天的日子里被突然离开人世,留给母亲的是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痛,留给村庄的同样是黑色的记忆。身为一个母亲,我有理由担忧。大学院校竟如此没有安全感吗?重视教育的同时是否还应重视“德”的塑造?马加爵杀人的起因是打麻将引起的情绪波动,一点纠纷竟让他动了杀人的歹念,这绝非偶然,必然是长期心灵扭曲所导致的结果。大学院校怎么可以随心所欲地打麻将呢?这种社会恶习在学校盛行说明了什么?这是否也是教育制度不严造成的?研究生命科学的学生都无法逃脱生命的意外伤害,如果长此以往,不远的将来谁还舍得将自己惟一的子女送进大学校门呢?而因此引发的家庭悲剧,亲人的伤痛,谁来补偿?亲人们为孩子构筑的理想城堡一夜间坍塌,那种精神的失衡,致命的打击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万事德为先”,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重视道德教育,“以德治校”不应只是一个口号,而应是大学院校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宏应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一个人若想活得通畅,只有活在责任义务之中。因为无论你在哪个机关,不管你在什么岗位,如果想活得不暗淡、不窝囊、不委屈、不晦涩,能抬头挺胸,你就必须尽到应尽的责任,满足责任对你的要求。因为人的价值可与经济学旁通,经济学讲“边际效用”,人也是一样,谁最重要?谁最能构成社会人群的需要,谁就最重要。谁若无法满足工作的需求,工作对他来讲就不需要。所以人的工作,不管在任何地方,应该要使别人觉得自己“有你不多,没有你嫌少”;如果让人家觉得“有你嫌多,没有你最好”,那就糟糕了。所以人不能够为了放弃责任义务而使自己良心产生一种亏欠,也不能为了省些精神而损害自己的自尊。人若逃避责任、逃避义务,他就无法心安理得。我们的父母养我们,仅仅因为权利?将来,我们养我们的子女是为了养老吗?如果答案是,那么报载一个男孩已经全身瘫痪了,还有一个女孩成了植物人,她爸妈伺候她二十多年,是为什么?人绝不是活在功利里的。人只有活在责任义务里,才够资格心安理得。人若一旦放弃责任义务,人就不可能安然地活着。
  
  安 子(陕西师范大学大三学生)
  人生苦短,岁月如梭。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哭声中匆匆走来,在别人的哭声中又匆匆离去。人又是必死的高级动物,我们除了快快乐乐地过一辈子、感受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温馨,别无选择。所有的身外之物名与利都是你人生旅途的附属配件,可有可无,不值得你去缱绻。开心快乐是一种自助精神活动,是一种发自心灵的感受。生命是个过程,生死本是常事,我们却常常叹息和痛惜,不是因为死亡本身给我们带来的痛惜,而是对生命的遗憾和对人生的感悟。好好活着,开心活着,是许多逝者弥留之际给生者的惟一忠告。直面生命是一种对社会的态度,直面人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善待自己就是善待生命,善待人生就是你一生最大的理想和追求。
  
  彭国辉(中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我觉得现在青年人在生活中要有信仰,应该在内心里有一个可以遵循的最高原则,这样在生活中就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患得患失。
  
  直面生命2:几种假设
  
  小 牛(知名作家)
  凡事不能只看结果,先有因才有果,过程才是至关重要的。坦白一点说,从人性的角度我甚至有点同情马加爵。马加爵曾极想和周围的人进行沟通,为此,他也一次次以自己的方式付出了努力,结果他并没有如愿以偿。在所有的努力失败(甚至是适得其反)之后,马加爵万般无奈选择了“全封闭”,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主要有:一年四季洗冷水浴;深夜里唱歌;借钱买电脑;听音乐;光顾暴力、色情、恐怖网站等等。可以这样说,马加爵自始至终没有一个能交心的学友,也没有一个能够倾诉心声的对象,对于他身边的群体来说,他在情感上完全处于一种“孤立”状态。不仅如此,更多的是来自周遭的情感伤害!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马加爵才开始进行“自救”式发泄的。现在看来,这种“自救”式的发泄其实是一种病态心理的表现,时间越久,症状就会越严重,最终就像一根不断绷紧的绳索一样,总有绷断的一天!现在回过头来,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来看待这件事,假如马加爵事件尚未发生,假如我们是马加爵的父母、亲友、同学、授课老师,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站在面前的马加爵?马加爵仍然会走上这样一条绝途吗?
  
  姜美平(个体私营业主)
  人都有两面性,有恶的一面,有善的一面,马加爵也不例外。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惊讶于马加爵在《绝命书》里所表现出来的善的一面,这与他恶的一面的反差竟然如此悬殊!马加爵并没有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去开脱和辩解,他甚至对自己近几年来的大学生涯只字未提,却对自己在农村里的经历情有独钟,并表示出了无限的眷恋和感恩心态,字里行间无不透着一个农家子弟的真诚忏悔。一些在普通人眼里都不足挂齿或早已被遗忘的小事情,他却都记得清清楚楚。是否可以假设一下,倘若马加爵并没有杀人,那么我们不难想象,马加爵很快就会大学毕业,毕业后的马加爵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和收入,随着物质条件的逐步改善,马加爵也完全有可能逐渐摆脱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境。那个时候的马加爵有可能成为某家公司里的好员工、员工心目中的好同事,我们看到的或许就是一个聪明、上进、能吃苦耐劳、知恩图报又重情重义的热血青年。
  
  编后语:让我们一起来参与讨论
  
  任何一个个体的存在都不应该是孤立的,生命赋予每一个人只有一次,珍爱生命,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是我们的责任。“马加爵现象”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恐怕仅仅是停留在“深思”这样一个层面还远远不够,具体到行动上,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去做?身为一个大学生或者社会人又应该怎样去看待自身和自己的周围?我们也将为人父母或者已经为人父母,我们的儿女也将或者正在面临成长、求学、就业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不想受到任何来自对生命的威胁和伤害,我们太需要安全感,我们有信心和能力战胜非典和禽流感,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为这个世界营造一个祥和的生存空间呢?尤其是作为一个大学生,置身在家庭、学校、社会这样一个三维空间里,且正面临着“塑身”的关键时期,集家长的希望、自己的梦想、学校的期待和社会的关注于一体,集许多不确定因素于一身,譬如情绪、情感、觉悟、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防卫意识等等,因此我们的活对人生就有着某种程度的特殊性。
  把一个话题说得过于沉重并不是我们的本意,之所以引发这样一场讨论完全是出于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和尊重。为了拯救和换取更多的生命,为了给活着的生命争取到更为辽阔的空间和自由,我们的先辈们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才有我们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我们更没有理由去剥夺生命应有的权利!
  我们看重的是那些在逆境中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生命、那些以自身的卑微彰显高尚人格的生命。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来自贫困山区的农家子弟,从他们身上,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他们自信、自立的一面,他们并没有因自己的“出身”而消沉、而轻看自己,生活的苦难使他们更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怎样去爱惜生命,如何过早地去承受和担当,如何才能造就健康的体魄和心智。苦难对于他们来说已上升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财富。对这样的学子,除了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之外,还有我们的钦敬之情。
  马加爵只是个案,他的出现必将从某种程度上唤醒我们的免疫机能。我们也完全有能力去面对去判断将要面临的一切。当生活归复应有的平静,生命之波仍将一如既往地泛动起青春期特有的活力和光芒!
  太阳的每一张笑脸对于我们来说都应该是新的。面对生命,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尤其是青年人,生命因为他们的成长不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希望,全国广大青年,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参加到我们有关“马加爵现象”讨论中来,我刊将辟专栏刊发优秀的讨论文本。我们期待着您的积极参与。
其他文献
2003年2月5日凌晨,在京考研的一名外地男子在招待所里因不堪考研的压力而刎颈自杀,后经抢救脱险。此事经媒体报道后轰动整个北京城,继而传遍全国,它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考研学子的心。  诚然,每一位在读或毕业的研究生在考研战场上都有过一场生死拼搏。在满含憧憬的期望中,有幸挤过这座独木桥的学子们还没有来得及好好歇口气,又得进入下一个残酷的战场。  —题记    衣带渐宽终不悔    多年来,国家在研究生
期刊
诗丽美体文化传播中心是从事减肥、增高、祛痘等美体研究、咨询的专业机构。工商注册号为4307023006316(1-1)。自2001年10月份开展“先减肥,后付款”活动以来,《诗丽定向减肥方略》独特的减肥效果和本中心的诚实、守信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和老师的信赖。为了让广大在校学生和成年人能更轻松地获得美好身材,我们推出了《诗丽定向减肥方略》“学生版”、“成人版”方略和“专用诗丽贴”,现就大家
期刊
编者按:大学生创新意识强烈固然可喜,自主创业也大大缓解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然而,如果以创业为幌子,打着创业的旗号,荒废学业,舍本逐末,最终葬送的无疑是自己美好的前程    欣喜,从菜鸟到大虾的转变    七年前,我以优异成绩从皖西考取上海一所著名大学。  和大多数新生一样,刚入校的我按部就班跟着大学校园的主流节奏走—早上狂K英语单词、中午认真做课堂笔记、晚上背小书包进图书馆。  这种正规的日常功课
期刊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找工作的日子很无奈    我家在浙江西部山区,那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在我老家附近的苍山镇上有一个老拳师,由于老来无事,他很乐意教小孩子一些武术套路。在老拳师的指点下,加上勤学苦练,我从小就有较好的武术功底。  1997年,我考上杭州一所普通大学大专班。早就听说大专生工作不好找,因此,我的定位并不高,只要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填饱肚子并略有结余的工作就行了。  可现实并不成全我。在人山
期刊
编者按   当时光的扁舟划进6月,父亲节也悄然来临。对于父亲,或者母亲,我们需要感恩——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系在家的脖子上,一副血缘和亲情配成的榨板,将他们的青春和年华一点一点地压干。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与父母身份相应的神圣责任。没错,每一种身份都有其相应的责任,但现实中很多身为子女的人却未能尽到自己的责任——孝顺父母。其实,孝顺父母并不难,方式也很多,例如给他们一句温暖的话语,一点可喜的成绩,一些悉心
期刊
本刊讯 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自费出国留学人数显著增加。由于对国外学校情况缺乏了解,留学人员上当受骗的事例时有发生。为切实保护留学人员利益,加强对自费留学中介活动的监管,规范自费出国留学活动,教育部最近决定通过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 www.jsj.edu.cn )和中国留学网( www.cscse.edu.cn )公布国外学校名单,首次公布的有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5大洲21个国家
期刊
每年,新东方学校都会涌现许多的TOFEL、GRE、GMAT、IELTS考试高分(甚至满分)的培训学员,他(她)们通过不懈努力获取高分(满分)的经历、考试复习过程的酸甜苦辣,包括考试过后的总结心得,都是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  出场人物介绍  熊 莹:北京新东方学校,国外考试培训部副主任。  甄 灵:北京邮电大学,2002年TOFEL10月周末班,获得TOFEL总分一等奖(677分)、听力单项满分
期刊
第一篇章:城市VS农村    在一边,他们曾经是吃麦当劳、肯德基,喝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穿名牌服装,逛都市商场,听着流行音乐,时尚前卫的城市少年;  在另一边,他们曾经是吃粗糠粮、红薯饭,喝山涧泉源、小河流水,穿粗布衣服,游山野田间,哼着民歌野谣,生活淳朴的乡村少年;  通过高考,不同的他们考上相同的大学,来到一个全新的集体公寓中共同居住—    城市篇:与室友“相敬如宾”  从开学到现在,母亲总
期刊
提起刘洋,他的每一项成绩都是令人羡慕的——1991年获香港国际服装节银奖;1994年举办首台男装发布会,开辟了中国男装表演的新纪元;1995年获首届“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榜首;1998年中国服装设计“金顶奖”获得者,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报道;1999年获得中国公安部颁发的“中国警察服装设计一等奖”……  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那光环的耀亮,正是因为折射了刘洋太多的汗水和泪水。“小裁缝”刘洋是怎样
期刊
大三时,同宿舍的女孩有的去做英语家教,有的去做宾馆的辅助翻译,更多的是组织起来开办英语幼教班,我的同宿舍好友露特在一家大公司公关部帮忙,还有不菲的小费,得意的很。当我告诉她们我找了一份短期的涉外家政,每天下午去帮一位老外辅导中文还兼做一顿晚餐和收拾房间,每个月500美元。她们一个个目瞪口呆,并羡慕我的好运,当然也有人劝我小心,认为天上不会掉馅饼,没这么好的事。我向来我行我素,并不理睬她们。我现在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