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宏观性的教学方法。它不是一般的技巧,而是一种调控性的措施。小学数学核心价值在于思维的培养,在于兴趣的激发,在于实践性的操作,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更需要宏观调控。我以为,小学数学教学要策略为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一、积极的情境,激发数学兴趣
兴趣是一种主动的心理倾向,是一个人对某项活动积极主动的心理表现,不仅能够提高行动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所谓“情境”,就是创设仿真的生活场景,让孩子在真实的数学环境中学习数学,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
(1)构造创作情节,让孩子动起来。每一个孩子都很好动,都希望通过活动来获取知识,这是孩子们的天性,一堂不能让孩子们活动的课,是绝对引发不了孩子们的兴趣的。事实上,教师对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使学生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如在教学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
(2)引发竞争氛围,让孩子们“争”起来。每一个孩子都有着无穷的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旺盛的精力使他们更加争气好胜,因此,教师要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让他们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从而激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教师可以安排这样的游戏环节:4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 丰富的生活,让孩子学以致用
任何数学都来源于时间、空间的秩序,也就是数学都是来自于生活的,都是来自于生活的诸多现象中的,因此,学数学的根本目的还在于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他们从枯燥的公式和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是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是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这样,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融洽的关系,让孩子感到安全
数学,说到底就是一种思维运动。数学课堂上必须有思维的运动,而思维的剧烈运动一定会引起孩子们的紧张情绪,有的孩子正是因为受不了这样的压力,而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因此,我在课堂上十分注重师生关系的融洽,让孩子感到一种安全的氛围,当然,融洽的师生关系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练,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低年级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好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你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吗?”等富有激情的语言。
四、主动地探究,让孩子体验创造
数学一直都是一项探究性的学科,没有一门学科像数学这样对数、对空间进行穷究到底的,然而这样的探究性却能够激活孩子们的创造力。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我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而是给他圆、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从而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数的知识。
(辽宁省阜蒙县阜新镇学校)
一、积极的情境,激发数学兴趣
兴趣是一种主动的心理倾向,是一个人对某项活动积极主动的心理表现,不仅能够提高行动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所谓“情境”,就是创设仿真的生活场景,让孩子在真实的数学环境中学习数学,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
(1)构造创作情节,让孩子动起来。每一个孩子都很好动,都希望通过活动来获取知识,这是孩子们的天性,一堂不能让孩子们活动的课,是绝对引发不了孩子们的兴趣的。事实上,教师对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使学生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如在教学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
(2)引发竞争氛围,让孩子们“争”起来。每一个孩子都有着无穷的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旺盛的精力使他们更加争气好胜,因此,教师要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让他们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从而激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教师可以安排这样的游戏环节:4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 丰富的生活,让孩子学以致用
任何数学都来源于时间、空间的秩序,也就是数学都是来自于生活的,都是来自于生活的诸多现象中的,因此,学数学的根本目的还在于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他们从枯燥的公式和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是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是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这样,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融洽的关系,让孩子感到安全
数学,说到底就是一种思维运动。数学课堂上必须有思维的运动,而思维的剧烈运动一定会引起孩子们的紧张情绪,有的孩子正是因为受不了这样的压力,而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因此,我在课堂上十分注重师生关系的融洽,让孩子感到一种安全的氛围,当然,融洽的师生关系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练,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低年级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好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你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吗?”等富有激情的语言。
四、主动地探究,让孩子体验创造
数学一直都是一项探究性的学科,没有一门学科像数学这样对数、对空间进行穷究到底的,然而这样的探究性却能够激活孩子们的创造力。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我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而是给他圆、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从而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数的知识。
(辽宁省阜蒙县阜新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