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骑行路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216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就是一條长长的路,我们穿行其中,收获一些感动,同时也播撒下一些希望。而那十年的骑行路,分明是我人生路上最璀璨动人的一段。
  “从家到学校,一共九个上坡,四个下坡,五段平路。当你走在路上时永远没办法感受到这些。自行车是连接人与路的媒介,当你骑上车的时候,崎岖坎坷自在心中了。”那时候,爸爸用一辆破旧的二手自行车送我上下学。在路上的过程都已被时间冲淡,只记得有一次爸爸吃力地蹬着自行车上坡,向我说了这番话。话里包含了哪些深意,多年以后,我终于懂了。
  七岁那年,我遇见了它。它过于宽阔高大的骨架对于我来说还太过遥远,但我已经对它有了无限征服的渴望,像人类渴望如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精雕细琢的龙头,精工编织的篮子,纯白烤漆的车身,光洁透亮的链条,乃至如皮肤般具有弹性的轮胎,把手上我挂的那小小的铃铛像是触媒,更让我痴迷。我明白将来我会对它们了如指掌,甚至会刻骨铭心。那时候我相信,一个不会言语的器械,它也是有生命和灵魂的,因为见到它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我与它的生命紧紧相扣的有力证明。
  我像是无师自通地学会了骑车,那感觉就像是印刻在蒙昧之初的本能。
  之前读书,总是看到这样的一些描写:“骑车的时候,可以听见风说的悄悄话”“我紧紧地抱住他的腰,感受着在自行车上骑行时这一刹的温暖”“女孩骑着淡粉色的单车,越过大片茂密的薰衣草花田”。于我而言,这些场景都是存在于书中,与现实相隔甚远。骑上了车,我只能感受到它随着脚下的路,颠颠簸簸,吱吱呀呀,但却毫无怨言,到达目的地,它甚至发出了满意的呼喊,是大功告成后才有的情感表达。
  之后五年,与它亲密相处的时间压缩得只剩下放学回家那段。但也仅仅是身体间的亲密接触,我的思想都给了同行的同学们。只是推着它,与小伙伴们说笑,执着于明天的美好,风景的靓丽。我不知道,那时候的它是否感受到了被冷落的孤独。
  后来,它被尘封在了车棚里。有时间的时候我会去看它,夕阳下那橙红色的风里,我问它在不在意我的冷落。它的龙头轻轻晃动,像是表达一种宽慰,又像一种永远支持的鼓励。
  后五年的时光,就像是那一曲挽歌,唱到最高潮以后,开始偃旗息鼓。
  放学路上,身边的人影开始一个个地消失,留下的或是新来的不过是虚浮的剪影和摇晃的空壳。即使随行其中,我也觉得自己是孤独的,我开始恐惧那条孤独的路。双脚踏在路上感受不到丝毫的温暖与踏实,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举步维艰。
  我再一次转向了它。被闲置五年,它没有丝毫的生涩与不适,我与它就是久别重逢的故人,再契合不过。脚下的路也渐渐变得亲切起来,路的一颦一笑都鲜活生动,一起一伏也都温和似水。
  那时,从它的内心深处传递过来一个声音:每一个真正的骑行者必然是孤独的。但那又何妨呢?
  我想问它原因,它只是沉默,车把上挂的铃,叮当作响。
  某一日的放学路上,一个同学在身后叫住我,我很惊喜,便下了车与其共步。一路上我一直兴奋无比地试图挑起话题,那人只是含笑不语。这时另一个人唤那人,她便头也不回地狂奔而去。我的笑容僵在脸上。路上又只剩下我一个人,还有许许多多谈笑的人群,但这更加深了孤独的蔓延。
  我低下头呼唤它,呼唤路,它们却没有丝毫的回应。
  再一日,某同学对我说,你去帮我们在那条街买几杯奶茶吧,口味别记错了,钱下次给你。
  我沉浸在有人需要我的喜悦中,跳上它就急匆匆地赶去。一路上它别别扭扭,很不情愿的样子。终于在途经一处泥地时,蹩倒了。我仰躺在地上,身后的泥土散发着春天的气息。我索性清空大脑,望着蔚蓝的天空发呆,它就躺在我身上,车轮子骨碌碌地转。
  我摸摸它,轻声道,好啦,我知道了。
  它带着我走过很多很多的路。林荫小道,乡间田埂,柏油大路,冰封山径……但对我而言都是一样的。我看不见风景,眼中心头只有路,和它微微作响的链条。因为一旦有了风景陪伴,就不再孤独。
  做不到享受孤独,就做不到忍受孤独。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的密友。纪伯伦如是说。
  第十年。当它的链条第四次断裂时,修车的人说,它该报废了。
  送它去回收站的那天,天气好得出奇。像是十七岁的我站在时光的小径上回望七岁那年,吃吃地傻笑。
  它像是睡着了,一路安安静静。车把上那个我亲手系上已经老旧泛黄的铃,叮当地响。
  五十元,就将这十年的陪伴抛弃了,我觉得自己有些残忍。停好之后转身离开,身后传来吱呀的响声——风吹得它的龙头微微倾斜,最终歪向了那条回家的路。我的心一紧……
  从此之后,路越来越长,天越来越黑,再没有谁可以像它那样陪在我身旁。路开始蒙上一层面纱,迷雾重重,不可捉摸。但分明少了一些我从前畏惧的东西。
  十年骑行路,十里人不同。不变的只有脚下的路,和挥之不去的孤独。
  也许今后,我会拥有别的自行车,陪我走这条路。但人生这条路,永远只有我自己。
  它和我说,每一个真正的骑行者必然是孤独的。爸爸说,崎岖坎坷自在心中。
  路本来就是孤独的,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他文献
在阅读小说成为奢侈的今天,一部万字短篇《我与佐菲学车记》居然能让读者读完,而且是在不知不觉间牵肠挂肚地跟着情节“追”到底,这只能说明,这部小说有它的独到之处。  《我与佐菲学车记》通篇以白描手法取胜。小说题材不大,作者只是将“我”的一段人生经历,加以铺陈、剪裁,采撷“河流中的一滴水花”,映射大千世界。小说讲述了一个全民皆知的驾考话题:名为今实的“我”与单位女同事佐菲从报名学习驾驶的那天起,便踏上了
期刊
在日常的生活里,精彩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演绎,写故事的人,兢兢业业,尽其所能讲一个希望读者喜欢的故事。这是日常化伦理在日常生活上的呈现。小说虚构故事源自现实生活,作为讲述者的刘学,是知道这样的道理的。从他的短篇小说《我与佐菲学车记》里,我感知了他的理论认同。《我与佐菲学车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公车改革后,行政机关领导不再享受公车接送待遇,“我”(今实)和单位同事佐菲一起报名参加学车。学车过程中遭遇
期刊
1  街灯都亮起来了。刘香从门口回到吧台,今天怎么没人呢?门头上的“香香宾馆”早就亮了,上次政府统一行动换灯牌时,她还特意换成了绿色的,苏强说黄色或者白色好,她坚持用绿色的,苏强用眼睛瞪她,你就这德性,自以为是。现在整条街几十家门面看过来,就她的绿色灯饰最显眼,顾客远远就能看到“香香宾馆”,苏强才不再多说。  店里出奇地静,她点开登记网页,批量退房后,盯着剩下的202看了看,就起身拿起蓝色葫芦形状
期刊
渔港连四海。  南来北往的船只,云集于繁忙的渔港码头。那些挂着万国旗的商船,带走本地的矿产,药材,牲畜,以及海州湾肥美的鱼虾。同时,也带来异国他乡的稀罕物件儿,如蒸汽机,发动机,望远镜,打火机,西洋参,怀表,琇琅镜,还有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洋油、洋火、洋娃娃等等,最早都是通过沿海的口岸,流入内地。  盐区的大户人家,大都在盐河码头上设有客栈,接待舟楫而来的商船以及南来北往的商客。盐河口最大的一座水上庄
期刊
春林兄嘱我写一篇有关自己批评道路的文章,这使我有时间检视一下自己,正好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体会,好供大家批评指正。  我的文学批评活动起步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候我的批评和研究在方法论上还不是很自觉,比如对张炜小说的研究,虽然是从“意象/关键词”进行的研究,也属于我后来实践的“文体学”研究的范畴,但尚处于朦胧阶段,所以比较自觉的批评和研究活动还是九十年代末对刘震云的研究。那一年,我奉朋友之约写
期刊
老孙和大胡子,是多年的邻居,也是多年的棋友。  他们几乎天天下棋,不分春夏秋冬。  但他们从不和其他人下棋,任凭盛意邀请,软磨硬泡,或是激将法的挑逗,他们都不会答应。若问老孙原因,老孙淡淡一笑,說,我们哪里会下棋,我们是瞎走图快活,图回家睡觉睡个香。若问大胡子,大胡子也淡淡一笑,说,我们哪里会下棋,我们是瞎走图快活,图回家睡觉睡个香。  老孙和大胡子对弈多年,知己知彼,他们开局的头六步,平炮跳马出
期刊
竹简精神  文章写太长,铺张过度,未免浪费,浪费文字。有人说文字是肉做的,那写作更要减肥,以瘦为荣,见到肌肉为美,现出骨相为美。  该写的少写点,不该写的不写,差不多就是竹简精神。  好的文字如刀刻,快刃而下,锋力自如。  好的作家如刀客,心狠手辣,绝不废话。  问:文章是写长好还是写短好。  答:先把文章写好。木奴家风  李衡呼橘为奴,蓄橘养家。  李衡为三国时吴人,官丹阳太守。种甘橘千株。临死
期刊
一  一九三三年农历腊月十八,这个普通的日子对于十八岁大姑娘章玉音来说,却是美好又喜庆,因为这天是她出嫁成为人妻的好日子。  昨夜,不知什么时候下了一场大雪。  一夜间,这条发源于九华山,流淌了千年的龙舒河,她两岸的崇山峻岭、田野村舍全都披上了洁白的素装。上游的留田老街,那一片黑压压的黛瓦和众多高耸的马头墙垛被皑皑白雪包裹起来。  雪天清晨,留田老街幽深狭窄的街道显得更加寂静。几声“哐当”的木板碰
期刊
1  山茶到这个地方来的时间还不长,她的心里就装了一个人,那人叫周家林。每每想到他,她就会脸红心跳,赶紧捂住自己的胸口,生怕那颗咚咚乱跳的心会蹦出胸膛。然后,她会鼓足勇气、羞羞答答地告诉脑袋里的那个周家林:家林,我要嫁给你哦!说完,她又问自己,你凭什么要嫁给人家?你是谁呀山茶!山茶真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嫁给周家林!  这个地方有很多厂,皮鞋厂、家具厂、化工厂,大大小小的到处都是。厂多人也多,整天都
期刊
人心并不是平静的池塘,并不是牧歌式的林间湖泊,它是一座海洋,里面藏有海底植物和可怕的居民。  ——勃兰兑斯  “雾霾”这个词被频频提及。2015年6月4日是世界环境日,环保部发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按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仅4.1%,全国平均霾日数为35.9天,比上年增18.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  兰州的三月多沙尘暴,如一首诗里写的:“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