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意物化”需要学生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和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笔者根据平时的教学活动,提出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学会统筹安排”“围绕家庭生活,培养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知识”三个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意物化”能力。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创意物化”;培养策略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培养学生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纲要》同时指出,在小学阶段“创意物化”的具体目标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制作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作品;运用常见的、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强调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因此,教师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以上观点以及平时的教学活动经验,笔者对培养学生的“创意物化”能力提出以下三个途径。
一、引导学生学会统筹安排
以笔者开展的创意结构搭建活动为例。创意结构搭建模型的制作习惯影响着模型制作的速度和质量。初学阶段引导学生学会统筹安排,掌握模型制作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是学生做好创意结构搭建模型的关键,更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引导学生制定模型制作的计划,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时间意识和全局观念。
搭建模型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针对同一课题学生自由组合成4~5人的研究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组长负责,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每周制定工作计划,完成工作日志、工作报告,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展开交流,让学生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融入集体,锻炼合作学习及人际交往能力。以此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有计划地合作与交流的习惯,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协调能力与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有时部分学生比较粗心或表现得不耐烦,不按照模型制作的步骤进行,造成活动过程断断续续,难以衔接,最终做出的模型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从细节着眼并加以引导。首先,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操作指令和操作过程。其次,在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及时整理工具和材料。
二、围绕家庭生活,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要走出课堂,让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功能,这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之后迈进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饮食起居、休闲娱乐、消费与理财、护理与保健等都是家庭生活的内容,以充满情感的家庭生活为着眼点,不断生成有意义的活动主题是科技活动课程内容生活化的拓展策略之一。
例如: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的滴水岩森林公园是人们登山的热门地点,笔者和学生开展了“滴水岩”探究活动。笔者将这一活动分成三个步骤:(1)在研究中学习考察技能;(2)畅想未来,培养创新意识;(3)关注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具体做法是:
(一)在研究中学习考察技能
笔者采用了分小组开展研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测量数据、列表整理、统计比较等实践操作,探究滴水岩自然环境对沙湾的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究在登山休闲运动中如何合理地开展体育锻炼;探究滴水岩动植物的生长状态。我们利用温度计、湿度计、噪声测量计来测量青萝嶂的温度、湿度、噪声。学生亲自动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分析比较测量的数据。活动中,学生结合课本学到的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调查实践中掌握了考察技巧。
笔者和学生分时段对青萝嶂与沙湾城区做了噪音的测量及对比,从早上8:00到傍晚18:00,每天15次,每次记录200个数据,得出一个日平均值。同学们通过测量验证了:植物对噪音有较强的阻挡、反射、吸收的作用,而青萝嶂较宽的绿带及成片的山林就如一个天然的隔音板和消声器,有效地减少了噪声的干扰,为生活在周边的群众创造了一个宁静闲适的环境。通过以上活动,学生总结出:青萝嶂山体一带对沙湾城区的空气质量起到调节的作用,再一次体现“古镇之肺”确实名不虚传。
(二)畅想未来,培养创新意识
在活动中,笔者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既要懂得发现优点,也要懂得发现不足,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沙湾滴水岩凭着优越的自然环境,被人们称为“沙湾之肺”,大家都喜欢到滴水岩登山游玩。同学们却发现了不一般的“景色”:一些树生病了也没有人照顾,成了虫子的“家”;湖里有不少“白色垃圾”漂浮。对此,同学们向沙湾环保所寄出《建议书》,建议书中不乏具有创新性的想法,如提出“在登山径入口处设置宣传栏,介绍登山常识,让游客科学地锻炼身体”。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同学们让想象的翅膀飞起来,纷纷以绘画、想象作文的形式畅想滴水岩公园的未来,提出在滴水岩内建设青少年科普基地,建设良好的野外活动基地等设想;有的同学更大胆想象设置可使垃圾迅速循环利用的垃圾筒。只有让学生的梦想飞扬,让学生的想象力飞起来,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
(三)关注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
创意物化并不是简单的操作,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及时加以引导。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面对挫折和与人交往方面的表现以及习惯的养成等。笔者常常采用自评、小组评、教师评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为激励学生参与以及奖励表现优异的学生,我们在每次活动中评选“优秀队员”“活动积极分子”“勇于创新奖”等。
三、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知识
创意活动几乎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各个方面。各学科既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可相互独立,实现综合实践课与各学科的有机整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沙湾镇是一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说到沙湾,有几点是不能不提的,如沙湾飘色、姜埋奶、宝墨园。其中,沙湾飘色被誉为“民间艺术的奇葩”。为此,我们开展了“沙湾飘色”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提高学生收集、利用资料的能力,因此在这次活动中,引导学生对飘色的起源、发展有初步的認识,掌握板色各部分的专用名称,了解每一板色背后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初步感知每一板色都运用了力学原理,体会沙湾人民的智慧。组织学生观看往年沙湾飘色巡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飘色巡游的盛况。结合所收集的资料,从而指导学生如何写“我眼中的飘色”。
笔者特意带着学生到沙湾南村,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自己动手度量飘色中的色柜、锣鼓等用具,加深对飘色这一传统活动以及其相关知识的认识。还让学生参观飘色巡游,评选“我最喜爱的飘色”,运用数学中的统计知识评选出“我最喜爱的十板飘色”。活动结束后,笔者让学生根据采集到的数据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编写数学题目,使学生能更灵活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做到对传统知识的学习以及现代化知识的学习两不误。数学科组征集学生编写的习题,汇集成《飘色中的数学》习题集。
请美术科老师利用美术课指导学生了解摄影的基本常识,让学生初步了解摄影的构图方法。开展“聚焦飘色”摄影比赛,提高学生对摄影的兴趣和激发学生关注家乡文化的热情,同时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次活动,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他们相机聚焦飘色,把飘色的美定格下来。在收到的摄影作品中,有不少精品佳作,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加深了对摄影的认识。为此,我们还特意举办了一次展览,并把部分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总之,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天能形成的,它取决于个人的兴趣、老师的引导、环境的影响。开展对应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创意物化”;培养策略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培养学生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纲要》同时指出,在小学阶段“创意物化”的具体目标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制作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作品;运用常见的、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强调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因此,教师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以上观点以及平时的教学活动经验,笔者对培养学生的“创意物化”能力提出以下三个途径。
一、引导学生学会统筹安排
以笔者开展的创意结构搭建活动为例。创意结构搭建模型的制作习惯影响着模型制作的速度和质量。初学阶段引导学生学会统筹安排,掌握模型制作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是学生做好创意结构搭建模型的关键,更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引导学生制定模型制作的计划,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时间意识和全局观念。
搭建模型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针对同一课题学生自由组合成4~5人的研究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组长负责,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每周制定工作计划,完成工作日志、工作报告,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展开交流,让学生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融入集体,锻炼合作学习及人际交往能力。以此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有计划地合作与交流的习惯,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协调能力与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有时部分学生比较粗心或表现得不耐烦,不按照模型制作的步骤进行,造成活动过程断断续续,难以衔接,最终做出的模型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从细节着眼并加以引导。首先,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操作指令和操作过程。其次,在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及时整理工具和材料。
二、围绕家庭生活,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要走出课堂,让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功能,这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之后迈进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饮食起居、休闲娱乐、消费与理财、护理与保健等都是家庭生活的内容,以充满情感的家庭生活为着眼点,不断生成有意义的活动主题是科技活动课程内容生活化的拓展策略之一。
例如: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的滴水岩森林公园是人们登山的热门地点,笔者和学生开展了“滴水岩”探究活动。笔者将这一活动分成三个步骤:(1)在研究中学习考察技能;(2)畅想未来,培养创新意识;(3)关注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具体做法是:
(一)在研究中学习考察技能
笔者采用了分小组开展研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测量数据、列表整理、统计比较等实践操作,探究滴水岩自然环境对沙湾的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究在登山休闲运动中如何合理地开展体育锻炼;探究滴水岩动植物的生长状态。我们利用温度计、湿度计、噪声测量计来测量青萝嶂的温度、湿度、噪声。学生亲自动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分析比较测量的数据。活动中,学生结合课本学到的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调查实践中掌握了考察技巧。
笔者和学生分时段对青萝嶂与沙湾城区做了噪音的测量及对比,从早上8:00到傍晚18:00,每天15次,每次记录200个数据,得出一个日平均值。同学们通过测量验证了:植物对噪音有较强的阻挡、反射、吸收的作用,而青萝嶂较宽的绿带及成片的山林就如一个天然的隔音板和消声器,有效地减少了噪声的干扰,为生活在周边的群众创造了一个宁静闲适的环境。通过以上活动,学生总结出:青萝嶂山体一带对沙湾城区的空气质量起到调节的作用,再一次体现“古镇之肺”确实名不虚传。
(二)畅想未来,培养创新意识
在活动中,笔者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既要懂得发现优点,也要懂得发现不足,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沙湾滴水岩凭着优越的自然环境,被人们称为“沙湾之肺”,大家都喜欢到滴水岩登山游玩。同学们却发现了不一般的“景色”:一些树生病了也没有人照顾,成了虫子的“家”;湖里有不少“白色垃圾”漂浮。对此,同学们向沙湾环保所寄出《建议书》,建议书中不乏具有创新性的想法,如提出“在登山径入口处设置宣传栏,介绍登山常识,让游客科学地锻炼身体”。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同学们让想象的翅膀飞起来,纷纷以绘画、想象作文的形式畅想滴水岩公园的未来,提出在滴水岩内建设青少年科普基地,建设良好的野外活动基地等设想;有的同学更大胆想象设置可使垃圾迅速循环利用的垃圾筒。只有让学生的梦想飞扬,让学生的想象力飞起来,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
(三)关注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
创意物化并不是简单的操作,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及时加以引导。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面对挫折和与人交往方面的表现以及习惯的养成等。笔者常常采用自评、小组评、教师评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为激励学生参与以及奖励表现优异的学生,我们在每次活动中评选“优秀队员”“活动积极分子”“勇于创新奖”等。
三、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知识
创意活动几乎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各个方面。各学科既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可相互独立,实现综合实践课与各学科的有机整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沙湾镇是一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说到沙湾,有几点是不能不提的,如沙湾飘色、姜埋奶、宝墨园。其中,沙湾飘色被誉为“民间艺术的奇葩”。为此,我们开展了“沙湾飘色”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提高学生收集、利用资料的能力,因此在这次活动中,引导学生对飘色的起源、发展有初步的認识,掌握板色各部分的专用名称,了解每一板色背后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初步感知每一板色都运用了力学原理,体会沙湾人民的智慧。组织学生观看往年沙湾飘色巡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飘色巡游的盛况。结合所收集的资料,从而指导学生如何写“我眼中的飘色”。
笔者特意带着学生到沙湾南村,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自己动手度量飘色中的色柜、锣鼓等用具,加深对飘色这一传统活动以及其相关知识的认识。还让学生参观飘色巡游,评选“我最喜爱的飘色”,运用数学中的统计知识评选出“我最喜爱的十板飘色”。活动结束后,笔者让学生根据采集到的数据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编写数学题目,使学生能更灵活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做到对传统知识的学习以及现代化知识的学习两不误。数学科组征集学生编写的习题,汇集成《飘色中的数学》习题集。
请美术科老师利用美术课指导学生了解摄影的基本常识,让学生初步了解摄影的构图方法。开展“聚焦飘色”摄影比赛,提高学生对摄影的兴趣和激发学生关注家乡文化的热情,同时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次活动,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他们相机聚焦飘色,把飘色的美定格下来。在收到的摄影作品中,有不少精品佳作,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加深了对摄影的认识。为此,我们还特意举办了一次展览,并把部分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总之,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天能形成的,它取决于个人的兴趣、老师的引导、环境的影响。开展对应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