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美军作战理念是,在远程火力的支援下能够快速部署轻装机动部队。这些部队需要一种位于战区内或战区附近的中转基地,能使部队进行休整、后勤保障以及等待战斗火力支援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进一步表明,置身于战争之外的国家越来越不情愿向交战方提供空军基地、港口和其他设施的使用权。“伊拉克自由”行动期间,即便是北约成员国土耳其也只是极为有限地让美、英联军使用其军事设施。
鉴于此,美国海军陆战队提出了基于“增强型网络化海上基地部署” (ENS)的理念。这种理念包括战略反思、对部队的作战支持、联合决策与作战的网络化基础以及部队强大的防护能力。美军要求在7天内完成一个 8000人的海军远征旅的部署,ENS的着眼点就在于为这个行动提供保障。
早期的移动式近岸基地比钢筋混凝土材质的人造岛屿大不了多少,只能为运输机提供保障。后来这些基地加装了多种设施,才能够接收、贮存、提供食宿、转运人员和物资,为人员及装备恢复战斗力提供了补给、维修和医疗救护,并应对来自水面、空中和水下的威胁,同时基地上的装备能够使其成为 C(sup)4(/sup)(指挥、控制、通信和计算机)和ISR (情报、监视和侦察)网络中的节点。在海上基地的保障下,大量的作战平台能够做到快速集结,然后再以另一种组合方式尽可能快地重新部署,从而满足不同性质的战争及战争各阶段的需求。
海上基地还将起到港口的作用,一个海军远征旅再加上一支人数相当的陆军部队可以在此重新编组,并在重装部队抵达之前得到额外的弹药和给养。海上基地的存在将使部队具备连续作战能力。
一、关于海上基地的几个关键问题
负责研究海上基地部署的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特遣部队在2003年8月发布了一份报告,得出了四个主要结论:
在海上部署基地代表了美军未来的一种关键的联合军事能力;
将来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将需要大量的海上基地;
在海上部署基地的复杂性和艰难程度决定了它是一个呈螺旋状上升的发展过程;
美军应该检验其海上基地的理念,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和增强指挥能力的目的。
特遣部队还确认了实现在海上部署基地必须要解決的问题,这些问题涵盖了管理、决策和资源等各个方面。在功能方面,包括的具体问题有:1.能够在恶劣海况下实施运输;2.能够至少携载20吨有效载荷的远程重载运输机和在海上建立战区(纵深约500公里);3.能容纳各种舰船;4,拥有足够带宽、冗余和抗毁性能的共享数据通信系统;5.能够以交互方式处置所有军兵种装备的后勤保障系统;6.能在4级海况条件下进行战区内空运。
海上基地要比一个由数艘船只和预置设施拼凑起来的庞杂的集合体大得多。一个未来的海上基地应该由一个远征突击大队、一个航母突击大队、一个海上预置大队和一支战斗勤务部队组成。战斗勤务部队负责其他部队的保障。航母突击大队的主要职责是进行纵深打击、为陆上部队提供战斗空中支援以及应对飞机或巡航导弹的威胁,同时它也要为携载ISR.装备的飞机提供起降平台,这种飞机对联合部队而言是必需的。海上预置大队为海军远征旅提供作战装备,并补充远征突击大队的物资。
然而,海上基地容易受到巡航导弹、弹道导弹以及隐蔽性极强的潜艇和特种部队的攻击,因为它的反击能力很弱。海上基地的机动性可以在十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实施机动的基地能够避开持续的化学武器攻击或其他威胁。另外,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使海上基地有能力反抗来自空中和水下的打击也是非常必要的。
维持海上基地的运作需要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这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据估计,在一场高强度冲突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海基梯队” (SBE)及保障单位每天约需1000吨的物资。后勤人员应该相当精确地预测出燃油、食品、水和备件的需求量。武器弹药的需求量则变化很大,需要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后勤链必须可靠,否则机动部队将不信任后勤系统,而且他们索要的物资量会远远超出其所需。海上基地还需要2000海里范围内的中途前进基地提供不间断的保障。从长远来看,海上基地接受来自美国本土的直接支援是有可能的。
二、海上预置部队
“未来海上预置部队”和重新设计的航空两栖攻击舰是海上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海上预置部队所拥有的船只被编成3个中队,每个中队都能保障一个海军远征旅,但如果是在2级海况以上的条件下,它们就无法在海上进行装备,通常只能是停靠码头或在接近码头的地方装卸物资。配有“未来海上预置部队”的海军远征旅将分为3个梯队:“海基梯队” (SBE)、“前沿配置梯队”(FBE)和“陆上持续作战梯队”(SOAE)。
“未来海上预置部队”的船只将比运输船大得多。例如,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舰对目标”机动作战理念设想所有航奎兵部队的87架旋翼飞机(包括40架MV-22“鱼鹰”旋翼机和20架CH- 53E直升机)全部从6艘预置部队的船上起降。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像“联合攻击战斗机”那样的固定翼飞机也能在预置部队的船上起降,而且有必要开发与空中行动相称的巨大甲板,例如要容纳10架MV-22和4架CH-53E,现役的航空两栖攻击舰需要42个起降点,两栖船坞攻击舰需要45个起降点,而构想中的巨大飞行甲板/机库只需 33个起降点就够了。
“未来海上预置部队”的船只应具有联合指挥、控制和海上前进补给基地的功能,这样在其卸载之后还能对作战有所帮助。“持久自由”行动期间,美海军成功地将“小鹰”号航母作为特种部队的“海上前进补给基地”。这种做法再加上先前的一些类,似情况,使得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考虑,在未来战争中要征用商船充当前进补给基地。据悉,最有可能被征用的是马士基船运公司(丹麦);Norshipco船厂(属于美国国防部)以及海军设计师吉布斯和考克斯联合提出的改装型S级集装箱船。该船的巡航速度超过25节,能容纳,6600个国际标准集装箱。
三、战区支援船
当“未来海上预置船队”向危机区。域开进的时候,“战区支援船”将往返穿梭,将部队和装备从前进基地运送到“未来海上预置部队”的船上。
美国海军陆战队已经开始了一项“战区支援船”试验计划。该计划将科研工作限定于海上基地领域内,并计划 2006财年投入210万美元,2007财年投入180万美元。
美国陆军坦克自动化与装甲司令部也已经草拟了一份报告,要求装备一艘“战区支援船”,并要求在2008~2012年间陆续装备另外的15艘。目前开发“战区支援船”项目的美国公司及其国际合作者包括美国马尼托沃克公司等 9家国际造船金融集团。
“战区支援船”的性能需求包括:滚装,能够装卸国际标准集装箱、463升的货运平台和货盘式装运系统的框架箱,能够经得起海上风浪,能携载 754吨载荷航行1250海里,空载情况下能航行1250海里,能够实施垂直补给,拥有直升机起降平台。项目合同中还将包括为船只集成C(sup)4(/sup)ISR系统。
“战区支援船”要求能在30个小时内把2个“斯特赖克”旅战斗队步兵营、3个合成化营或3个机械化步兵营运送到远达1250海里的地方。从母港到战区的预计时间为:从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港到伊拉克的乌姆盖斯尔需10天,从夏威夷到日本的横滨需 3.7天,从诺福克港到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需4.8天。进入战区内,“战区支援船”可在11个小时内从卡塔尔抵达科威特,或在18个小时内从日本横滨抵达韩国的釜山。 美国海军陆战队对“战区支援船”的要求是能装载250~900名士兵和 600-750吨货物,能够执行“肌肤之亲”任务(两船接舷,货物得以传递),具有中途加油能力,而且每艘船都要有直升机起降设施。一艘“战区支援船”应能在 16个小时内将一支机械化特遣部队 (29()名海军陆战队员、8辆“远征战车”、4辆M1A1主战坦克、4辆LAV— 25轻型装甲车、4辆HMMWV多用途车、5辆卡车和两架AH-1Z攻击直升机)或一支机动作战保障部队运送到 600海里以外的地方。
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三远征部队已在使用“西太平洋快车”高速双体船。它由澳大利亚Austal公司制造,用于在环西太平洋地区往返运送人员及物资。 Ausml公司目前正为满足未来美军的需求而积极开发多用途高速双体船。多用途高速双体船长101米,船艏为球鼻型,船艏、两个船体之间的结合部都经过加固,以适应严酷的战场环境。该船为单一甲板结构,甲板面积1765平方米,其船艉为斜坡形。直升机甲板与主甲板在同——平面上,能够起降CH-47“支奴于”自升机,船上建有机库。该船共能运送250名士兵。
陆军坦克自动化与装甲司令部随后租借了“先锋”战区支援船TSV-1X,以评估其执行战区内运输的能力。 TSV-1X的载重量820吨,能运载部队、轮式车辆和美国空军的贷运托盘。“先锋”的最大行驶速度为48节,远远高于其“前辈”——“后勤支援船”的最大航速。这艘船用17天时间完成了一次从美国东海岸到科威特的旅行。
四、水霄战支援舰和海上后勤平台
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已经租用了另一种9S米长的“雨燕”(HSV-2)高速双体船,开发这种船需要5年时间,总造价达8800万美元。HSV-2现正作为美国海军水雷战支援舰——“仁川”舰的临时替代装备,并被美国近岸作战与水雷战司令部以及其他机构用于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测试。这些测试包括检验该船与无人机协同以及连续24小时以 3~10节速度航行的能力。HSV-2配备的载荷补偿起重机能在航行途中发射并回收小型船只或重达11800公斤的无人机。HSV-2具备这些能力后将使得“近岸戰斗舰”成为潜在的受益者。 HSV-2还在进行与浮桥、水面船只、两栖舰船以及其他平台协同的测试。
“移动式后勤平台”(MLP)——即先前所谓的“联合移动式海上基地” (JMOB)以及半潜式海上平台的设计,实际上都是基于海上石油钻探平台技术。这些平台的部件可以组成海上基地的(半固定)核心部分。“移动式后勤平台”的部件经组合可以形成一条跑道,这条跑道能够起降诸如C-130“大力神”运输机甚至是C-17那样的大型飞机。“移动式后勤平台’地有几个弊端,如相对较慢的运输和机动速度以及高昂的造价。
海上基地将要求独立的海上运输程序:根据需要,船只选择性地装载货物;在船台甲板内将货物卸给像气垫登陆艇那样的平台;将货物装到驳船上或从驳船上转走货物;将商船上的货物转给海上基地的船只。
当远征机动作战与海上基地部署继续被细化的时候,美国海军开始重新评估重载汽垫登陆艇项目。海军已经确定应该将其科技投入集中到其他的几个领域,包括高速海运、重载空运以及可达岸滩的高速运输船。
当前使用的海上并靠补给方法,可以在5级海况下,两艘船(最远)相距 60米时,传递多达2600公斤的货物,或者在3级海况下传递4500公斤的货物。而“肌肤之亲”补给是一种不常见的物资传递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其中的一艘船使用防护装置,两艘船被绑定在一起,然后起重设施在两艘船之间传递货物。目前,只能在抛锚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而且受海况条件的严格限制。现在的目标是开发一种改进型系统,它能够在4级海况或更恶劣的条件下于航行途中传递货物。美国海军水面作战中心自2001年起就开始研究“标准灵巧集装箱”(SSC)项目,包括改装国际标准集装箱,为其安装机械手和其他必要的机械装置,使其能够自动封装、操控和分发军事装备。在相关领域,军事海运司令部已经与几家公司签署了合同,旨在开发一种船载操纵系统。根据马土基船运公司的设计,这种操纵系统能够一次最多装卸5个满载的国际标准集装箱。
哈利造船厂等几家公司联手为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进行一种大型高速战区后勤船的可行性研究。该项设计计划采用复合材料、一种已获专利的气垫双体船型船体、“快速部署浮桥系统” (R1)CS)和一些可供挑选的发电机。该船初始设计排水量为 25000吨,长200米,宽68米,最木航行速度70~100节,作战半径6000海里。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认为,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造出这样的船,但可以为可行性研究投资,而且研究方法应更接近于实际。
鉴于此,美国海军陆战队提出了基于“增强型网络化海上基地部署” (ENS)的理念。这种理念包括战略反思、对部队的作战支持、联合决策与作战的网络化基础以及部队强大的防护能力。美军要求在7天内完成一个 8000人的海军远征旅的部署,ENS的着眼点就在于为这个行动提供保障。
早期的移动式近岸基地比钢筋混凝土材质的人造岛屿大不了多少,只能为运输机提供保障。后来这些基地加装了多种设施,才能够接收、贮存、提供食宿、转运人员和物资,为人员及装备恢复战斗力提供了补给、维修和医疗救护,并应对来自水面、空中和水下的威胁,同时基地上的装备能够使其成为 C(sup)4(/sup)(指挥、控制、通信和计算机)和ISR (情报、监视和侦察)网络中的节点。在海上基地的保障下,大量的作战平台能够做到快速集结,然后再以另一种组合方式尽可能快地重新部署,从而满足不同性质的战争及战争各阶段的需求。
海上基地还将起到港口的作用,一个海军远征旅再加上一支人数相当的陆军部队可以在此重新编组,并在重装部队抵达之前得到额外的弹药和给养。海上基地的存在将使部队具备连续作战能力。
一、关于海上基地的几个关键问题
负责研究海上基地部署的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特遣部队在2003年8月发布了一份报告,得出了四个主要结论:
在海上部署基地代表了美军未来的一种关键的联合军事能力;
将来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将需要大量的海上基地;
在海上部署基地的复杂性和艰难程度决定了它是一个呈螺旋状上升的发展过程;
美军应该检验其海上基地的理念,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和增强指挥能力的目的。
特遣部队还确认了实现在海上部署基地必须要解決的问题,这些问题涵盖了管理、决策和资源等各个方面。在功能方面,包括的具体问题有:1.能够在恶劣海况下实施运输;2.能够至少携载20吨有效载荷的远程重载运输机和在海上建立战区(纵深约500公里);3.能容纳各种舰船;4,拥有足够带宽、冗余和抗毁性能的共享数据通信系统;5.能够以交互方式处置所有军兵种装备的后勤保障系统;6.能在4级海况条件下进行战区内空运。
海上基地要比一个由数艘船只和预置设施拼凑起来的庞杂的集合体大得多。一个未来的海上基地应该由一个远征突击大队、一个航母突击大队、一个海上预置大队和一支战斗勤务部队组成。战斗勤务部队负责其他部队的保障。航母突击大队的主要职责是进行纵深打击、为陆上部队提供战斗空中支援以及应对飞机或巡航导弹的威胁,同时它也要为携载ISR.装备的飞机提供起降平台,这种飞机对联合部队而言是必需的。海上预置大队为海军远征旅提供作战装备,并补充远征突击大队的物资。
然而,海上基地容易受到巡航导弹、弹道导弹以及隐蔽性极强的潜艇和特种部队的攻击,因为它的反击能力很弱。海上基地的机动性可以在十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实施机动的基地能够避开持续的化学武器攻击或其他威胁。另外,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使海上基地有能力反抗来自空中和水下的打击也是非常必要的。
维持海上基地的运作需要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这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据估计,在一场高强度冲突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海基梯队” (SBE)及保障单位每天约需1000吨的物资。后勤人员应该相当精确地预测出燃油、食品、水和备件的需求量。武器弹药的需求量则变化很大,需要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后勤链必须可靠,否则机动部队将不信任后勤系统,而且他们索要的物资量会远远超出其所需。海上基地还需要2000海里范围内的中途前进基地提供不间断的保障。从长远来看,海上基地接受来自美国本土的直接支援是有可能的。
二、海上预置部队
“未来海上预置部队”和重新设计的航空两栖攻击舰是海上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海上预置部队所拥有的船只被编成3个中队,每个中队都能保障一个海军远征旅,但如果是在2级海况以上的条件下,它们就无法在海上进行装备,通常只能是停靠码头或在接近码头的地方装卸物资。配有“未来海上预置部队”的海军远征旅将分为3个梯队:“海基梯队” (SBE)、“前沿配置梯队”(FBE)和“陆上持续作战梯队”(SOAE)。
“未来海上预置部队”的船只将比运输船大得多。例如,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舰对目标”机动作战理念设想所有航奎兵部队的87架旋翼飞机(包括40架MV-22“鱼鹰”旋翼机和20架CH- 53E直升机)全部从6艘预置部队的船上起降。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像“联合攻击战斗机”那样的固定翼飞机也能在预置部队的船上起降,而且有必要开发与空中行动相称的巨大甲板,例如要容纳10架MV-22和4架CH-53E,现役的航空两栖攻击舰需要42个起降点,两栖船坞攻击舰需要45个起降点,而构想中的巨大飞行甲板/机库只需 33个起降点就够了。
“未来海上预置部队”的船只应具有联合指挥、控制和海上前进补给基地的功能,这样在其卸载之后还能对作战有所帮助。“持久自由”行动期间,美海军成功地将“小鹰”号航母作为特种部队的“海上前进补给基地”。这种做法再加上先前的一些类,似情况,使得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考虑,在未来战争中要征用商船充当前进补给基地。据悉,最有可能被征用的是马士基船运公司(丹麦);Norshipco船厂(属于美国国防部)以及海军设计师吉布斯和考克斯联合提出的改装型S级集装箱船。该船的巡航速度超过25节,能容纳,6600个国际标准集装箱。
三、战区支援船
当“未来海上预置船队”向危机区。域开进的时候,“战区支援船”将往返穿梭,将部队和装备从前进基地运送到“未来海上预置部队”的船上。
美国海军陆战队已经开始了一项“战区支援船”试验计划。该计划将科研工作限定于海上基地领域内,并计划 2006财年投入210万美元,2007财年投入180万美元。
美国陆军坦克自动化与装甲司令部也已经草拟了一份报告,要求装备一艘“战区支援船”,并要求在2008~2012年间陆续装备另外的15艘。目前开发“战区支援船”项目的美国公司及其国际合作者包括美国马尼托沃克公司等 9家国际造船金融集团。
“战区支援船”的性能需求包括:滚装,能够装卸国际标准集装箱、463升的货运平台和货盘式装运系统的框架箱,能够经得起海上风浪,能携载 754吨载荷航行1250海里,空载情况下能航行1250海里,能够实施垂直补给,拥有直升机起降平台。项目合同中还将包括为船只集成C(sup)4(/sup)ISR系统。
“战区支援船”要求能在30个小时内把2个“斯特赖克”旅战斗队步兵营、3个合成化营或3个机械化步兵营运送到远达1250海里的地方。从母港到战区的预计时间为:从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港到伊拉克的乌姆盖斯尔需10天,从夏威夷到日本的横滨需 3.7天,从诺福克港到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需4.8天。进入战区内,“战区支援船”可在11个小时内从卡塔尔抵达科威特,或在18个小时内从日本横滨抵达韩国的釜山。 美国海军陆战队对“战区支援船”的要求是能装载250~900名士兵和 600-750吨货物,能够执行“肌肤之亲”任务(两船接舷,货物得以传递),具有中途加油能力,而且每艘船都要有直升机起降设施。一艘“战区支援船”应能在 16个小时内将一支机械化特遣部队 (29()名海军陆战队员、8辆“远征战车”、4辆M1A1主战坦克、4辆LAV— 25轻型装甲车、4辆HMMWV多用途车、5辆卡车和两架AH-1Z攻击直升机)或一支机动作战保障部队运送到 600海里以外的地方。
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三远征部队已在使用“西太平洋快车”高速双体船。它由澳大利亚Austal公司制造,用于在环西太平洋地区往返运送人员及物资。 Ausml公司目前正为满足未来美军的需求而积极开发多用途高速双体船。多用途高速双体船长101米,船艏为球鼻型,船艏、两个船体之间的结合部都经过加固,以适应严酷的战场环境。该船为单一甲板结构,甲板面积1765平方米,其船艉为斜坡形。直升机甲板与主甲板在同——平面上,能够起降CH-47“支奴于”自升机,船上建有机库。该船共能运送250名士兵。
陆军坦克自动化与装甲司令部随后租借了“先锋”战区支援船TSV-1X,以评估其执行战区内运输的能力。 TSV-1X的载重量820吨,能运载部队、轮式车辆和美国空军的贷运托盘。“先锋”的最大行驶速度为48节,远远高于其“前辈”——“后勤支援船”的最大航速。这艘船用17天时间完成了一次从美国东海岸到科威特的旅行。
四、水霄战支援舰和海上后勤平台
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已经租用了另一种9S米长的“雨燕”(HSV-2)高速双体船,开发这种船需要5年时间,总造价达8800万美元。HSV-2现正作为美国海军水雷战支援舰——“仁川”舰的临时替代装备,并被美国近岸作战与水雷战司令部以及其他机构用于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测试。这些测试包括检验该船与无人机协同以及连续24小时以 3~10节速度航行的能力。HSV-2配备的载荷补偿起重机能在航行途中发射并回收小型船只或重达11800公斤的无人机。HSV-2具备这些能力后将使得“近岸戰斗舰”成为潜在的受益者。 HSV-2还在进行与浮桥、水面船只、两栖舰船以及其他平台协同的测试。
“移动式后勤平台”(MLP)——即先前所谓的“联合移动式海上基地” (JMOB)以及半潜式海上平台的设计,实际上都是基于海上石油钻探平台技术。这些平台的部件可以组成海上基地的(半固定)核心部分。“移动式后勤平台”的部件经组合可以形成一条跑道,这条跑道能够起降诸如C-130“大力神”运输机甚至是C-17那样的大型飞机。“移动式后勤平台’地有几个弊端,如相对较慢的运输和机动速度以及高昂的造价。
海上基地将要求独立的海上运输程序:根据需要,船只选择性地装载货物;在船台甲板内将货物卸给像气垫登陆艇那样的平台;将货物装到驳船上或从驳船上转走货物;将商船上的货物转给海上基地的船只。
当远征机动作战与海上基地部署继续被细化的时候,美国海军开始重新评估重载汽垫登陆艇项目。海军已经确定应该将其科技投入集中到其他的几个领域,包括高速海运、重载空运以及可达岸滩的高速运输船。
当前使用的海上并靠补给方法,可以在5级海况下,两艘船(最远)相距 60米时,传递多达2600公斤的货物,或者在3级海况下传递4500公斤的货物。而“肌肤之亲”补给是一种不常见的物资传递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其中的一艘船使用防护装置,两艘船被绑定在一起,然后起重设施在两艘船之间传递货物。目前,只能在抛锚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而且受海况条件的严格限制。现在的目标是开发一种改进型系统,它能够在4级海况或更恶劣的条件下于航行途中传递货物。美国海军水面作战中心自2001年起就开始研究“标准灵巧集装箱”(SSC)项目,包括改装国际标准集装箱,为其安装机械手和其他必要的机械装置,使其能够自动封装、操控和分发军事装备。在相关领域,军事海运司令部已经与几家公司签署了合同,旨在开发一种船载操纵系统。根据马土基船运公司的设计,这种操纵系统能够一次最多装卸5个满载的国际标准集装箱。
哈利造船厂等几家公司联手为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进行一种大型高速战区后勤船的可行性研究。该项设计计划采用复合材料、一种已获专利的气垫双体船型船体、“快速部署浮桥系统” (R1)CS)和一些可供挑选的发电机。该船初始设计排水量为 25000吨,长200米,宽68米,最木航行速度70~100节,作战半径6000海里。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认为,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造出这样的船,但可以为可行性研究投资,而且研究方法应更接近于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