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针对武警官兵在参与抢险救灾任务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恐惧害怕、求战抢功、逃避畏难、麻痹松懈、创伤后心理障碍、后思后怕,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环境反差太大、兵员成分的影响、家庭影响、平时心理训练的不足、部队心理干预能力欠缺。并对其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三点对策。
关键词:抢险救灾 心理问题 心理工作
武警官兵作为抢险救灾任务的主要力量,在灾难发生时总是冲在最前面。他们虽然不是灾难的第一受害者,但是作为救助者,面对生命的脆弱、痛失亲人的人们以及一片狼藉的废墟……这些特殊的场景使武警官兵的心理受到严重的冲击和伤害。官兵和普通人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波动,甚至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为了官兵的身心健康和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必须做好抢险救灾任务中官兵的心理工作。
抢险救灾任务中官兵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一)恐惧害怕心理
恐惧是每个人都有的正常心理现象。在抢险救灾任务当中,官兵遇到的是恶劣的自然灾害,产生恐惧心理也很正常,特别是在去年抗震救灾任务当中,面对废墟和死亡,官兵的精神经受着严峻的考验,生命随时也会遇到危险,再勇敢的官兵也会产生恐惧,特别是平时£、理训练不足或是初次参加抢险救灾任务的官兵,这种恐惧心理就会表现的更加明显。比如,包头“11.21”空难发生后,参加过打捞尸体的几名武警官兵竟不敢去黑暗的地方、不敢进黑屋子。尽管大多数官兵都会战性短暂的恐惧,可以做到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圆满地完成任务,但少数^因为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难免对自身安全和恶劣环境感到堪忧而犹豫不前,紧张不安,难以战胜自身的恐惧,这种心理一旦产生,会使人的知觉、思维等发生障碍,失去正常的行为和判断能力,造成行为失常,自控力差,停止不前,临阵退缩等反应,并且,这种心理还具有一定的传染能力,如不及时控制,将会直接影响和削弱部队的战斗力,难以圆满完成艰巨的抢险救灾任务。
(二)求战抢功心理
对于参加抢险救灾的官兵而言,圆满完成任务之后,自然会受到各级的领导的嘉奖,这是很正常的,但有些官兵却把完成任务当作一次立功受奖的机会,实现自己入党,转士官,提干等目的。在行为上表现为执行任务热隋高,异常激动乃至亢奋,这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它使人不能正确判断当前复杂的形势,造成主观严重脱离客观实际,导致急功近利,盲目冲动,理智下降,难以控制,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三)逃避畏难心理
抢险救灾任务中,官兵面临恶劣的自然条件。有时烈日高挂,洪水滔滔,有时天寒低冻,北风凛冽,有时天崩地裂,房屋倒塌。官兵难免产生逃避畏难心理,如不及时疏导,很可能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停滞不前,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失。
(四)麻痹松懈心理
在任务当中,官兵神经处于长期紧张状态,一旦精神负荷过重,官兵很有可能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产生松懈心理。有些官兵在进行抢险救灾过程之初积极性高,责任心强,心理生理都处于最佳状态,但随着时间推移,由于长时间紧张和过度的疲劳,并且缺乏必要的睡眠和营养补充,必然会使官兵心理产生疲劳,从而产生麻痹松懈心理。这种心理会随着战斗进程而逐渐累计,使官兵降低了责任心和安全意识,完成任务标准下降,这种心理也容易相互蔓延,如不及时控制,则会使部队纪律松散,作风散漫,战斗力大大削弱,影响下一步任务顺利完成。
(五)创伤后心理障碍
武警官兵在面对繁重的救灾任务,持续接触死亡等惨烈场景,大多数官兵心理压力骤然增大,部分官兵可能出现急躁、恐惧、厌倦、压抑等心理反应,约2%的官兵可能出现较重的创伤后心理障碍(PSTD),这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临床表现为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
一人向隅,众人不欢。成都军区某部救出生还者1000多人,遗体800具,大多数官兵都遇到了血肉模糊,肢体残缺等惨烈场景,多数人参与了尸体抬放,整理衣物、掩埋等过程,大部分人睡眠、饮食受到影响,三分之一人员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常做噩梦。
这种心理障碍行为表现各异,有的出现大的性格反差,有的出现明显心理反应,有的表现为精神强迫症和妄想症。对官兵生理和心理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六)后思后怕心理
这种心理是在完成任务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在隧行任务中可能无暇顾及当时的危险。由于血腥和死亡场面对官兵心理产生的刺激太过于深刻,事后回忆起来,很有可能沉浸在那种紧张心理中难以自拔,是一种持久性心理反应。这种心理不易被察觉,但事后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任其蔓延,极易出现创伤后心理反映,对个人和集体危害很大。他的表现有可能是不敢再参与类似战斗,心理出现阴影,频频出现梦境或整日心灰意懒,警觉过高,容易受到惊吓,胆量变小,对未来失去信心;少数人会产生消极念头,有自杀企图。官兵一旦出现将影响后一阶段工作完成。
产生的原因
(一)环境反差太大
广大官兵处于长期和平的环境,许多人在进行抢险救灾任务中是第一次面对恶劣的环境、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和尸体、死亡等恐怖场面。面对环境的强烈反差,如果官兵心理素质不过硬就很容易产生惊恐不安,焦虑烦躁等心理。使官兵思想消极,行为异常,心理矛盾,严重影响战斗力。
(二)兵员成分的影响
现在官兵大多为80、90后出生,多为独身子女。他们经历单纯,阅历浅,依赖性强,很少受过挫折,心理比较脆弱。面对抢险救灾任务中困难性、持久性、艰巨性的战斗,往往容易出现消极反应。有的缺乏正确的生死观,把自我安危看得太重,有的心理过于紧张遇到紧急情况就会不知所措、临阵退缩。
(三)家庭对子女过于担忧,导致官兵分心
现今资讯非常发达,哪里出现灾情,官兵家属可以通过各种媒体第一时间得知情况。有些家长得知子女所在部队可能瞧负抢险救灾任务后,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担忧,整日打电话给部队或个人询问安危,或者灌输保全自己,让其他人冒险往前冲等等消极思想,分散官兵精力,也有可能对官兵产生消极影响。
(四)平时心理训练的不足
当今武警部队对心理训练的发展滞后。目前,虽然各级党委对心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建立了心理训练场地和设施,但在具体操作落实上还是叫得响、抓得少。相比其他科目训练,心理训练缺乏足够的重视,也缺乏对此非常精通的专业人才,导致官兵对自我心理状态认知不够明确,对心理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战斗的官兵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五)部队心理干预能力欠缺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部队对心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预见性不足。对产生 此类苗头的个人不能及时贴上去进行心理干预,各级心理咨询机构也形同虚设。同时,缺乏对心理问题的医治环境。有的单位把有心理问题者等同于“个别人”,有的把心理问题混同于精神问题,对有心理问题者另眼相看,致使有些官兵怕受到领导和战友的歧视,有了心理问题不愿谈,不敢承认,更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由于平时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正确的认识和及时有效的疏导解决,给遂行重大任务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各级领导要加大工作力度,重视培养专业人才,为部队进行心理工作打下基础
针对官兵在遂行重大任务中容易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当前部队心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各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官兵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着眼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和提高,对心理工作真正重视起来,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在官兵中普及心理学知识,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攻防训练,提高官兵对任务情景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心理防御能力,磨炼意志品质,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加强对心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圆满完成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武警部队职能使命对官兵在不同任务情况下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和训练,铸牢官兵遂行重大任务的心理基础
针对官兵遂行重大任务中容易引发的心理问题,在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普及心理学知识,提高官兵自我心理认知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在心理战知识教育的方法上,可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的场合及不同环境,灵活运用授课法、讨论法、辨析法、网络法等多种方法强化官兵对心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开展心理知识的普及。使官兵对一些常见心理问题表现和成因有一定的了解,并在出现此类问题时能够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疏导,并且积极配合治疗,使心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根据部队执行抢险救灾任务实际,开展有效的心理攻防训练。心理训练中,要以实战为背景。针对遂行重大任务血腥惨烈场景较多的实际,要通过恐怖影像或坟地、案发现场等场景对官兵进行心理适应性训练,以达到能克服恐惧、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各种危急情况,控制恐惧心理,沉着完成任务的目的。针对遂行任务经常是长时间连续作战,官兵的体力消耗大,部分官兵的生理和心理的耐受力差,容易因疲劳而产生麻痹松懈心理的实际,对官兵进行高强度、超负荷、连续长时间的体能训练,同时,在训练中,要把心理训练与休息、娱乐相结合,引导官兵通过自我暗示、自我放松和信任背摔、凌空跨越、合力冲击等心理行为训练方法,消除心理问题。与仿真模拟训练相结合,设置假设情景,组织新战士进行带有实战性的模拟训练,不断提高其快速反应和处置情况的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官兵在不同地域、不同条件和不同气候条件下,都能以积极健康的心理、敢打必胜的信念,确保部队拉得出、打得赢。
(三)做好遂行抢险救灾任务中的心理工作,确保部队圆满完成任务
由于抢险救灾任务难度大、危险性高、官兵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我们要分三步做好官兵的心理疏导工作,保证任务圆满完成。
一是在救灾预备期间。要大力普及心理知识,培养心理骨干,储备心理专家人才,完善心理疏导标准和规范。针对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特点和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前进行教育、疏导和训练。同时还要制定心理工作预案。各级政治机关和心理咨询机构要尽早根据部队职能、处置方案和官兵心理状况,确定心理工作内容,坚持从坏处着想,从复杂情况人手,多搞一些想定和假设,多拟制几套应急预案。针对遂行抢险救灾任务可能出现的心理倾向,有计划地开展模拟演练。此外还要提前了解官兵心理状况:详细地了解和准确地把握遂行抢险救灾任务的官兵的心理状况,并预测遂行任务过程中官兵可能出现的困惑、恐惧、急躁、厌战、懈怠、犹豫等消极心理,以及部队在遂行抢险救灾任务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心理障碍,拟定相应的对策,做到有备无患。
二是在救灾过程中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官兵思想上、精神上、生理上、心理上面临着方方面面的考验,他们虽不是灾难的第一受害者,但作为救助者,面对生命的脆弱和自己的无能为力,以及痛失亲人的人们。这些异常的场景使年轻的官兵心理受到严重的冲击和伤害。作为心理工作人员,要采取分头到班排,通过交谈、观察,按照心理反应的轻重程度区分3个层次,对自感有心理压力但反应轻微的,专家们发放心理自助材料,教给他们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对出现一般心理反应的,6-7人为一组,由专家组织开展小组会谈,鼓励他们把造成心理负担的刺激性场景都说出来,再加上专家的适时引导,达到宣泄压力的目的;对心理反应较重的,专家进行一对一的心里危机干预。作为一线带兵干部,尤其是政治干部,再预先抓好部队心理知识学习教育的基础上,要善于“察言观色”,及时发现战士的异常举止、反常言行和其他不良苗头,第一时间靠上去搞好心理疏导和治疗。特别是对那些年龄较小、入伍时间较短、心理素质较差的战士要格外关注照顾,并注重发挥心理卫生骨干作用,积极配合心理服务专家组,加强心理教育和疏导;力争再最短时间内把心理障碍排除掉,将心理问题解决掉,确保以健康理性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和无畏无惧的心态投身到任务中去。
三是任务完成后做好心理干预工作。官兵在紧张的抢险救灾任务中由于当时急于救人、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自已的情绪,大多数官兵都表现的很正常,甚至很勇敢。但是等他们完成任务回到驻地,远离了那些惨不忍睹的场景,有了空闲和时间,那些曾经的伤痛就会不自主地袭上心头,有可能出现心理阴影。所以,参加任务的官兵最好在离开现场,在3-5天内接受团体辅导,学会控制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倾述。也就是说,参加抢险救灾的官兵在返回驻地后,进行短暂的休整、补充睡眠、恢复体力后,就要接受一系列的心理辅导,辅导的时间长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部分官兵可能经过短暂的辅导就可以恢复,有些官兵可能要进行长期的辅导跟踪才能恢复。
总之,对参加抢险救灾官兵心理工作我们要高度重视。不断探索和研究,并积累经验,争取早日建立起健全的心理工作机制,为我军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心理工作准备。
关键词:抢险救灾 心理问题 心理工作
武警官兵作为抢险救灾任务的主要力量,在灾难发生时总是冲在最前面。他们虽然不是灾难的第一受害者,但是作为救助者,面对生命的脆弱、痛失亲人的人们以及一片狼藉的废墟……这些特殊的场景使武警官兵的心理受到严重的冲击和伤害。官兵和普通人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波动,甚至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为了官兵的身心健康和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必须做好抢险救灾任务中官兵的心理工作。
抢险救灾任务中官兵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一)恐惧害怕心理
恐惧是每个人都有的正常心理现象。在抢险救灾任务当中,官兵遇到的是恶劣的自然灾害,产生恐惧心理也很正常,特别是在去年抗震救灾任务当中,面对废墟和死亡,官兵的精神经受着严峻的考验,生命随时也会遇到危险,再勇敢的官兵也会产生恐惧,特别是平时£、理训练不足或是初次参加抢险救灾任务的官兵,这种恐惧心理就会表现的更加明显。比如,包头“11.21”空难发生后,参加过打捞尸体的几名武警官兵竟不敢去黑暗的地方、不敢进黑屋子。尽管大多数官兵都会战性短暂的恐惧,可以做到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圆满地完成任务,但少数^因为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难免对自身安全和恶劣环境感到堪忧而犹豫不前,紧张不安,难以战胜自身的恐惧,这种心理一旦产生,会使人的知觉、思维等发生障碍,失去正常的行为和判断能力,造成行为失常,自控力差,停止不前,临阵退缩等反应,并且,这种心理还具有一定的传染能力,如不及时控制,将会直接影响和削弱部队的战斗力,难以圆满完成艰巨的抢险救灾任务。
(二)求战抢功心理
对于参加抢险救灾的官兵而言,圆满完成任务之后,自然会受到各级的领导的嘉奖,这是很正常的,但有些官兵却把完成任务当作一次立功受奖的机会,实现自己入党,转士官,提干等目的。在行为上表现为执行任务热隋高,异常激动乃至亢奋,这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它使人不能正确判断当前复杂的形势,造成主观严重脱离客观实际,导致急功近利,盲目冲动,理智下降,难以控制,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三)逃避畏难心理
抢险救灾任务中,官兵面临恶劣的自然条件。有时烈日高挂,洪水滔滔,有时天寒低冻,北风凛冽,有时天崩地裂,房屋倒塌。官兵难免产生逃避畏难心理,如不及时疏导,很可能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停滞不前,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失。
(四)麻痹松懈心理
在任务当中,官兵神经处于长期紧张状态,一旦精神负荷过重,官兵很有可能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产生松懈心理。有些官兵在进行抢险救灾过程之初积极性高,责任心强,心理生理都处于最佳状态,但随着时间推移,由于长时间紧张和过度的疲劳,并且缺乏必要的睡眠和营养补充,必然会使官兵心理产生疲劳,从而产生麻痹松懈心理。这种心理会随着战斗进程而逐渐累计,使官兵降低了责任心和安全意识,完成任务标准下降,这种心理也容易相互蔓延,如不及时控制,则会使部队纪律松散,作风散漫,战斗力大大削弱,影响下一步任务顺利完成。
(五)创伤后心理障碍
武警官兵在面对繁重的救灾任务,持续接触死亡等惨烈场景,大多数官兵心理压力骤然增大,部分官兵可能出现急躁、恐惧、厌倦、压抑等心理反应,约2%的官兵可能出现较重的创伤后心理障碍(PSTD),这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临床表现为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
一人向隅,众人不欢。成都军区某部救出生还者1000多人,遗体800具,大多数官兵都遇到了血肉模糊,肢体残缺等惨烈场景,多数人参与了尸体抬放,整理衣物、掩埋等过程,大部分人睡眠、饮食受到影响,三分之一人员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常做噩梦。
这种心理障碍行为表现各异,有的出现大的性格反差,有的出现明显心理反应,有的表现为精神强迫症和妄想症。对官兵生理和心理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六)后思后怕心理
这种心理是在完成任务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在隧行任务中可能无暇顾及当时的危险。由于血腥和死亡场面对官兵心理产生的刺激太过于深刻,事后回忆起来,很有可能沉浸在那种紧张心理中难以自拔,是一种持久性心理反应。这种心理不易被察觉,但事后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任其蔓延,极易出现创伤后心理反映,对个人和集体危害很大。他的表现有可能是不敢再参与类似战斗,心理出现阴影,频频出现梦境或整日心灰意懒,警觉过高,容易受到惊吓,胆量变小,对未来失去信心;少数人会产生消极念头,有自杀企图。官兵一旦出现将影响后一阶段工作完成。
产生的原因
(一)环境反差太大
广大官兵处于长期和平的环境,许多人在进行抢险救灾任务中是第一次面对恶劣的环境、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和尸体、死亡等恐怖场面。面对环境的强烈反差,如果官兵心理素质不过硬就很容易产生惊恐不安,焦虑烦躁等心理。使官兵思想消极,行为异常,心理矛盾,严重影响战斗力。
(二)兵员成分的影响
现在官兵大多为80、90后出生,多为独身子女。他们经历单纯,阅历浅,依赖性强,很少受过挫折,心理比较脆弱。面对抢险救灾任务中困难性、持久性、艰巨性的战斗,往往容易出现消极反应。有的缺乏正确的生死观,把自我安危看得太重,有的心理过于紧张遇到紧急情况就会不知所措、临阵退缩。
(三)家庭对子女过于担忧,导致官兵分心
现今资讯非常发达,哪里出现灾情,官兵家属可以通过各种媒体第一时间得知情况。有些家长得知子女所在部队可能瞧负抢险救灾任务后,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担忧,整日打电话给部队或个人询问安危,或者灌输保全自己,让其他人冒险往前冲等等消极思想,分散官兵精力,也有可能对官兵产生消极影响。
(四)平时心理训练的不足
当今武警部队对心理训练的发展滞后。目前,虽然各级党委对心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建立了心理训练场地和设施,但在具体操作落实上还是叫得响、抓得少。相比其他科目训练,心理训练缺乏足够的重视,也缺乏对此非常精通的专业人才,导致官兵对自我心理状态认知不够明确,对心理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战斗的官兵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五)部队心理干预能力欠缺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部队对心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预见性不足。对产生 此类苗头的个人不能及时贴上去进行心理干预,各级心理咨询机构也形同虚设。同时,缺乏对心理问题的医治环境。有的单位把有心理问题者等同于“个别人”,有的把心理问题混同于精神问题,对有心理问题者另眼相看,致使有些官兵怕受到领导和战友的歧视,有了心理问题不愿谈,不敢承认,更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由于平时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正确的认识和及时有效的疏导解决,给遂行重大任务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各级领导要加大工作力度,重视培养专业人才,为部队进行心理工作打下基础
针对官兵在遂行重大任务中容易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当前部队心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各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官兵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着眼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和提高,对心理工作真正重视起来,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在官兵中普及心理学知识,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攻防训练,提高官兵对任务情景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心理防御能力,磨炼意志品质,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加强对心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圆满完成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武警部队职能使命对官兵在不同任务情况下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和训练,铸牢官兵遂行重大任务的心理基础
针对官兵遂行重大任务中容易引发的心理问题,在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普及心理学知识,提高官兵自我心理认知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在心理战知识教育的方法上,可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的场合及不同环境,灵活运用授课法、讨论法、辨析法、网络法等多种方法强化官兵对心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开展心理知识的普及。使官兵对一些常见心理问题表现和成因有一定的了解,并在出现此类问题时能够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疏导,并且积极配合治疗,使心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根据部队执行抢险救灾任务实际,开展有效的心理攻防训练。心理训练中,要以实战为背景。针对遂行重大任务血腥惨烈场景较多的实际,要通过恐怖影像或坟地、案发现场等场景对官兵进行心理适应性训练,以达到能克服恐惧、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各种危急情况,控制恐惧心理,沉着完成任务的目的。针对遂行任务经常是长时间连续作战,官兵的体力消耗大,部分官兵的生理和心理的耐受力差,容易因疲劳而产生麻痹松懈心理的实际,对官兵进行高强度、超负荷、连续长时间的体能训练,同时,在训练中,要把心理训练与休息、娱乐相结合,引导官兵通过自我暗示、自我放松和信任背摔、凌空跨越、合力冲击等心理行为训练方法,消除心理问题。与仿真模拟训练相结合,设置假设情景,组织新战士进行带有实战性的模拟训练,不断提高其快速反应和处置情况的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官兵在不同地域、不同条件和不同气候条件下,都能以积极健康的心理、敢打必胜的信念,确保部队拉得出、打得赢。
(三)做好遂行抢险救灾任务中的心理工作,确保部队圆满完成任务
由于抢险救灾任务难度大、危险性高、官兵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我们要分三步做好官兵的心理疏导工作,保证任务圆满完成。
一是在救灾预备期间。要大力普及心理知识,培养心理骨干,储备心理专家人才,完善心理疏导标准和规范。针对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特点和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前进行教育、疏导和训练。同时还要制定心理工作预案。各级政治机关和心理咨询机构要尽早根据部队职能、处置方案和官兵心理状况,确定心理工作内容,坚持从坏处着想,从复杂情况人手,多搞一些想定和假设,多拟制几套应急预案。针对遂行抢险救灾任务可能出现的心理倾向,有计划地开展模拟演练。此外还要提前了解官兵心理状况:详细地了解和准确地把握遂行抢险救灾任务的官兵的心理状况,并预测遂行任务过程中官兵可能出现的困惑、恐惧、急躁、厌战、懈怠、犹豫等消极心理,以及部队在遂行抢险救灾任务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心理障碍,拟定相应的对策,做到有备无患。
二是在救灾过程中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官兵思想上、精神上、生理上、心理上面临着方方面面的考验,他们虽不是灾难的第一受害者,但作为救助者,面对生命的脆弱和自己的无能为力,以及痛失亲人的人们。这些异常的场景使年轻的官兵心理受到严重的冲击和伤害。作为心理工作人员,要采取分头到班排,通过交谈、观察,按照心理反应的轻重程度区分3个层次,对自感有心理压力但反应轻微的,专家们发放心理自助材料,教给他们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对出现一般心理反应的,6-7人为一组,由专家组织开展小组会谈,鼓励他们把造成心理负担的刺激性场景都说出来,再加上专家的适时引导,达到宣泄压力的目的;对心理反应较重的,专家进行一对一的心里危机干预。作为一线带兵干部,尤其是政治干部,再预先抓好部队心理知识学习教育的基础上,要善于“察言观色”,及时发现战士的异常举止、反常言行和其他不良苗头,第一时间靠上去搞好心理疏导和治疗。特别是对那些年龄较小、入伍时间较短、心理素质较差的战士要格外关注照顾,并注重发挥心理卫生骨干作用,积极配合心理服务专家组,加强心理教育和疏导;力争再最短时间内把心理障碍排除掉,将心理问题解决掉,确保以健康理性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和无畏无惧的心态投身到任务中去。
三是任务完成后做好心理干预工作。官兵在紧张的抢险救灾任务中由于当时急于救人、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自已的情绪,大多数官兵都表现的很正常,甚至很勇敢。但是等他们完成任务回到驻地,远离了那些惨不忍睹的场景,有了空闲和时间,那些曾经的伤痛就会不自主地袭上心头,有可能出现心理阴影。所以,参加任务的官兵最好在离开现场,在3-5天内接受团体辅导,学会控制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倾述。也就是说,参加抢险救灾的官兵在返回驻地后,进行短暂的休整、补充睡眠、恢复体力后,就要接受一系列的心理辅导,辅导的时间长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部分官兵可能经过短暂的辅导就可以恢复,有些官兵可能要进行长期的辅导跟踪才能恢复。
总之,对参加抢险救灾官兵心理工作我们要高度重视。不断探索和研究,并积累经验,争取早日建立起健全的心理工作机制,为我军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心理工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