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中国纺织学术年会(第4届)将于10月21~23日在上海举办。届时,来自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领导,将与海内外专家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襄学术盛会。
中国纺织学术年会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主办,是我国纺织学术界一年一度交流、沟通、合作、创新的学术盛宴,是纺织领域科研人员探讨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的重要平台,至今已成功举办3届。大会为国内外纺织高层次的理论研究者、政府政策管理者和纺织行业技术产业化实施者进行更广泛、更直接、更加个性化的“零距离接触”提供了互动空间,是中国与国际纺织权威人士进行有效合作对话、准确分析和传播纺织科研最新发展态势的理想载体,也是展示不同国家、纺织各领域优秀科研成果及优秀应用案例并总结成功经验的最佳平台。
在会议即将召开之际,本刊采访了几位在去年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上受表彰的纺织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请他们谈谈当前纺织科研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
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陈建勇:
纺织科技创新要从材料上突破
日前,浓眉大眼、一口浙江乡音、一身学者气质的陈建勇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他手端茶杯侃侃而谈,从工作重点到学科资讯,从行业现状到背后隐忧,陈建勇都有一番自己的见地。
陈建勇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纤维研究方面,而目前他的工作重心是研究蚕丝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蚕丝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者”,为了更好延续这个宝贵的“传承者”,陈建勇在这方面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最近陈建勇正研究如何将蚕丝纤维用作止血材料,该项目的基础研究已经起步。对于这个项目的前景,陈建勇颇为看好。“从理论上讲,这个项目可行性高,目前已发表了一些论文,但还没有到临床阶段。项目一旦成功,将会是纺织产业对医疗事业的巨大贡献。”
多年从事纤维研究工作的他认为,当前纺织科技的创新还是要从材料上找突破口。他以服装、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三个领域为例,指出:“服装方面,现在越来越追求舒适性,而所有的天然纤维都有它的局限,因此服装材料就要在很多方面超过天然纤维,才能进一步获得大众认可。产业用纺织品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高端设计项目中所需的纺织材料,如钛纤维等,都是目前市场技术达不到的,因此亟须加强。而应用最广泛的家用纺织品领域,更应该在材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需要科学规划。”
对于本届年会的主题,陈建勇有着自己的看法。“中国传统纺织业模式是偏向于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对差别化产品的需求并不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很多企业开启了差别化、定制化的小量生产模式,然而受到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影响,这种生产模式在国内发育得并不顺利,”陈建勇直言,很多产品现在看起来做得很热闹,但实际上赚不到钱,因此企业也很矛盾,继续做下去很可能会亏,但如果放弃,那就会发生企业员工流失的情况,这样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都很大。因此本次年会将要讨论的智能纺织,就是要集思广益解决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如何以智能化取代人工,将人员流动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陈建勇认为,现在国家倡导“两化”融合,将是纺织业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对此,浙江理工大学设立了“虚拟纺织”教学实验室,把客户的需求通过信息化手段直接和生产终端联系起来,这样既提高生产效益,又节约社会资源。
此外,投身于教学管理的陈建勇还对“产学研一体化”十分重视,他直言“纺织学科是典型的‘大产业,小学科’,学科地位在国内学术系统中地位相对较低,希望能够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熔融纺室主任研究员黄庆:
跨界融合将提升行业潜力
黄庆有着学者的显著特点,刚与本刊记者见面,便聊起了他对当前纺织科技方面的见解。娓娓道来、条理清晰,用温文谦和来形容黄庆再合适不过。
黄庆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复合型导电纤维系列产品研制与应用开发,二是聚苯硫醚(PPS)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
复合型导电纤维系列产品研制与应用开发,实现了导电纤维、导电功能面料和服装的规模化、系列化和国产化生产,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该产品为相关企业实现产值近40 亿元,新增利税8 亿元,创汇7000 万美元。该项目的实施,对增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我国化纤行业的技术进步及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将为我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做出重要贡献。
相比复合型导电纤维研发,聚苯硫醚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更是倾注了他更大的心血。PPS是目前熔纺温度最高的合成纤维,具有很好的耐高温性,长期使用温度为190℃,并且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在200℃下不溶于任何化学溶剂。同时还具有良好的阻燃、绝缘、耐辐射等优异性能。该项目的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和市场的垄断,使中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PPS纤维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解决了我国燃煤电厂袋式除尘的瓶颈问题,大幅降低了除尘成本,有力推动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引领我国高温特种纤维实现自主创新,促进我国化纤行业的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社会效益良好。
这些成绩在黄庆眼中已是过去,他只是一言带过,反而是推广成果的过程使他对当前科技发展有了更冷静的思考。
“现在有一个较为普遍现象就是,要求科学家或教授们研究的新发现可以直接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这实际上是要求科学家和教授们做科学、技术和工程三个领域的全部工作,这是不现实的。“科学、技术、工程是三个不同的范畴,三者之间有区别又联系紧密。”
黄庆表示,我们的社会应该清楚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的内涵,更加重视产、学、研的结合,采取措施帮助纺织企业建立起技术、工程开发体系。
本届年会的主题是“跨界融合 智能纺织”,黄庆认为此次会议这两个主题是未来纺织行业发展的两个方向。“当前纺织行业在这两方面的发展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不少困难,但是这一定是纺织行业未来发展的希望。”
黄庆指出,行业发展至今,要转变发展观念,转变生产方式,一定要向不同行业延伸,要与其他行业相结合,同时要提高行业智能化的水平,只有这样,纺织行业的内在潜力才能更好挖掘出来。
中国纺织学术年会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主办,是我国纺织学术界一年一度交流、沟通、合作、创新的学术盛宴,是纺织领域科研人员探讨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的重要平台,至今已成功举办3届。大会为国内外纺织高层次的理论研究者、政府政策管理者和纺织行业技术产业化实施者进行更广泛、更直接、更加个性化的“零距离接触”提供了互动空间,是中国与国际纺织权威人士进行有效合作对话、准确分析和传播纺织科研最新发展态势的理想载体,也是展示不同国家、纺织各领域优秀科研成果及优秀应用案例并总结成功经验的最佳平台。
在会议即将召开之际,本刊采访了几位在去年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上受表彰的纺织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请他们谈谈当前纺织科研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
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陈建勇:
纺织科技创新要从材料上突破
日前,浓眉大眼、一口浙江乡音、一身学者气质的陈建勇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他手端茶杯侃侃而谈,从工作重点到学科资讯,从行业现状到背后隐忧,陈建勇都有一番自己的见地。
陈建勇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纤维研究方面,而目前他的工作重心是研究蚕丝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蚕丝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者”,为了更好延续这个宝贵的“传承者”,陈建勇在这方面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最近陈建勇正研究如何将蚕丝纤维用作止血材料,该项目的基础研究已经起步。对于这个项目的前景,陈建勇颇为看好。“从理论上讲,这个项目可行性高,目前已发表了一些论文,但还没有到临床阶段。项目一旦成功,将会是纺织产业对医疗事业的巨大贡献。”
多年从事纤维研究工作的他认为,当前纺织科技的创新还是要从材料上找突破口。他以服装、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三个领域为例,指出:“服装方面,现在越来越追求舒适性,而所有的天然纤维都有它的局限,因此服装材料就要在很多方面超过天然纤维,才能进一步获得大众认可。产业用纺织品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高端设计项目中所需的纺织材料,如钛纤维等,都是目前市场技术达不到的,因此亟须加强。而应用最广泛的家用纺织品领域,更应该在材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需要科学规划。”
对于本届年会的主题,陈建勇有着自己的看法。“中国传统纺织业模式是偏向于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对差别化产品的需求并不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很多企业开启了差别化、定制化的小量生产模式,然而受到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影响,这种生产模式在国内发育得并不顺利,”陈建勇直言,很多产品现在看起来做得很热闹,但实际上赚不到钱,因此企业也很矛盾,继续做下去很可能会亏,但如果放弃,那就会发生企业员工流失的情况,这样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都很大。因此本次年会将要讨论的智能纺织,就是要集思广益解决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如何以智能化取代人工,将人员流动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陈建勇认为,现在国家倡导“两化”融合,将是纺织业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对此,浙江理工大学设立了“虚拟纺织”教学实验室,把客户的需求通过信息化手段直接和生产终端联系起来,这样既提高生产效益,又节约社会资源。
此外,投身于教学管理的陈建勇还对“产学研一体化”十分重视,他直言“纺织学科是典型的‘大产业,小学科’,学科地位在国内学术系统中地位相对较低,希望能够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熔融纺室主任研究员黄庆:
跨界融合将提升行业潜力
黄庆有着学者的显著特点,刚与本刊记者见面,便聊起了他对当前纺织科技方面的见解。娓娓道来、条理清晰,用温文谦和来形容黄庆再合适不过。
黄庆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复合型导电纤维系列产品研制与应用开发,二是聚苯硫醚(PPS)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
复合型导电纤维系列产品研制与应用开发,实现了导电纤维、导电功能面料和服装的规模化、系列化和国产化生产,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该产品为相关企业实现产值近40 亿元,新增利税8 亿元,创汇7000 万美元。该项目的实施,对增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我国化纤行业的技术进步及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将为我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做出重要贡献。
相比复合型导电纤维研发,聚苯硫醚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更是倾注了他更大的心血。PPS是目前熔纺温度最高的合成纤维,具有很好的耐高温性,长期使用温度为190℃,并且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在200℃下不溶于任何化学溶剂。同时还具有良好的阻燃、绝缘、耐辐射等优异性能。该项目的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和市场的垄断,使中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PPS纤维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解决了我国燃煤电厂袋式除尘的瓶颈问题,大幅降低了除尘成本,有力推动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引领我国高温特种纤维实现自主创新,促进我国化纤行业的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社会效益良好。
这些成绩在黄庆眼中已是过去,他只是一言带过,反而是推广成果的过程使他对当前科技发展有了更冷静的思考。
“现在有一个较为普遍现象就是,要求科学家或教授们研究的新发现可以直接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这实际上是要求科学家和教授们做科学、技术和工程三个领域的全部工作,这是不现实的。“科学、技术、工程是三个不同的范畴,三者之间有区别又联系紧密。”
黄庆表示,我们的社会应该清楚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的内涵,更加重视产、学、研的结合,采取措施帮助纺织企业建立起技术、工程开发体系。
本届年会的主题是“跨界融合 智能纺织”,黄庆认为此次会议这两个主题是未来纺织行业发展的两个方向。“当前纺织行业在这两方面的发展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不少困难,但是这一定是纺织行业未来发展的希望。”
黄庆指出,行业发展至今,要转变发展观念,转变生产方式,一定要向不同行业延伸,要与其他行业相结合,同时要提高行业智能化的水平,只有这样,纺织行业的内在潜力才能更好挖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