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你不就是我的老师吗?
新学期刚开始的第一天,发生了一件趣事。我在一(3)班教室做课前准备,突然听到两个孩子的争执声,我赶紧过去,原来是两个孩子在抢一个座位。坐在位置上的孩子说:“这是我的座位,你怎么来抢我座位?”另一个孩子急得涨红了脸,大声说:“这是我的座位!你快让开。”我仔细一看,站着的那个满脸通红的孩子是一(2)班的小朋友,一定是他走错教室了,于是我和蔼地对他说:“你是一(2)班的小朋友啊,这里是一(3)班,快回自己的教室吧。”谁知那孩子说:“你不就是我的老师吗?”听了他的话,我才恍然大悟:在幼儿园,孩子的老师是固定的,他还不知道到了小学有任课教师,就认定了我是他们的老师,所以才会走错教室。
反思:孩子认真的眼神告诉了我们:他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对于刚到小学的孩子,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些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小学不一样的地方,然后再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事先考虑到一些孩子可能不适应的情况。过后我才了解到,在幼儿园,基本就是两个老师包班制,很少有其他“任课老师”,所以孩子就会以为:帮自己上课的老师就是自己的班主任。所以,我们在开学第一天,要详细告诉孩子们自己是哪个班级的学生,让他们记住自己的班级。同时老师在对孩子作自我介绍的时候,要让他们知道我不光教一(2)班的数学,还教一(3)班的数学,告诉他们到了小学会有很多任课老师。这样,孩子们就会多一份思考,就不会发生这样“认人不认班”的情况了。在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对孩子“放手”,却没有想到放手前的“储备”更为重要。孩子们的“想当然”提醒了我们:站在孩子角度写的“童话”才是最适合孩子的!
案例二:一个1一个2不是一(2)班吗?
新学期开学初,我在教室走廊前还碰到一个孩子,因为上厕所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教室,急得满头大汗,眼泪还含在眼中。我问他是哪个班的,他用惊恐的眼睛看着我说:“我是一(2)班的。”我仔细一看,不对呀,我教一(2)班的,班上没有这个小朋友啊。于是我就带着孩子一个班一个班地找,当我把孩子带到一(12)班教室门口时,那孩子看着教室门口的室牌欢呼起来:“这是我的教室,我看到‘一(2)班’啦!”我抬头一看,咦,明明写着一(12)班啊,怎么会是一(2)班?我问那孩子:“你看,这室牌明明写着一(12)班啊。”孩子固执地点着室牌说:“你看,一个1一个2不是一(2)班吗?”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孩子把一(12)班的12班当成了一(2)班,怪不得呢。
反思:开学初对班级的介绍是否要到位?确实,现在的孩子都非常聪明,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能熟练地进行二十以内的加减运算,更不要说认识数字12了,但是大部分孩子不知道 “一(12)班”代表的是什么,这是我们没有考虑到的细节。如果任课老师在告诉孩子班级的时候,把一(12)班写在黑板上,让孩子们去读一读、记一记,孩子就不会把一(12)班看成一(2)班了。孩子的眼泪告诉我们:成人自以为完美的思维方式不一定适合孩子。
案例三:我觉得这样好玩!
新学期第二天,数学课刚刚上了十分钟,我发现前排少了一个小朋友。正在我纳闷的时候,后面的同学叫了起来,原来这个小朋友趁我板书时趴到了桌底下,还学起了小狗叫,逗得全班哈哈大笑,我看了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为了不影响上课,我耐下性子对桌底下的孩子作了一番动员,他才不情愿地回到座位,扮着鬼脸说:“我觉得这样好玩!”于是放学后我和家长聊了一会,经过谈心了解到这个孩子是个很优秀的孩子,讲故事、舞蹈、书法在幼儿园都曾获过奖,不过就是有个特点:每次看到一样新鲜的东西,就会非常感兴趣,不管是在什么时候,总会想办法去“深入研究”。
反思:对于刚到小学的孩子,他们习惯的是幼儿园的“游戏”性课堂,可能对于小学的课堂结构还不是太适应。当他们到了新环境以后,看到新的桌椅一定会感觉很新鲜,爬到桌子下面可能是为了观察这样的桌子和幼儿园的有什么不一样,如果我们不管青红皂白一味批评他,可能使得他对这个新环境有恐惧感,对学习产生厌恶。了解了孩子的个性以后,我知道了:这个孩子在课堂上的“捣乱行为”其实是他对新鲜事物的探索过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会把自己想像的情境当成是真实的,他钻到桌子下面以后,就感觉自己变成了“小狗”,于是,天真的他就学起了小狗叫。第二天,我带他来到办公室,表扬了他爱观察的优点,当他听到我赞扬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时,忍不住笑了起来。接着,我又对他提出了一个要求:“聪明的孩子知道在课堂上专心听讲,你能做到吗?”他非常认真地点了点头。渐渐地,我发现:这个孩子在我的鼓励下变化很大,尤其是课堂上,多了几分专注,学习习惯有了很大进步,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所以说,老师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是孩子快乐学习的源泉。
案例四:我妈妈没空来学校!
我班有个孩子叫小强,长得高大结实,开学两星期来经常在班上欺负同学。我们想和家长沟通,但是电话约了几次,家长都推说没有时间,不愿意和我们进行沟通,孩子每次也说:“我妈妈没空来学校!”每次这样的回答都会让我恼火万分:到底是什么样的家长,请了几次也不来?
于是,一天放学后,我就跟着孩子上他家家访。出现在我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原来小强的父母已离异,妈妈生病在床,无力管他。再看看他家里,乱糟糟的,一片狼藉。我同情地搂住孩子,说:“你这孩子,怎么不早点跟老师说呢?老师以前错怪你了。”孩子感受到了我的温情,委屈地哭了起来。看着哭泣的孩子,我心里酸酸的,如果不是跑一趟,怎么会知道小强家的困难呢?
从那以后,我对小强特别关注,每次他犯错误以后,我会主动找他谈心,像个母亲一样给他爱和理解,并教育他要和同学和睦相处,有时放学还送他回家。渐渐地,小强妈妈身体恢复了健康,也从感情的痛苦漩涡中走了出来,出于对我们老师给予小强关怀的感激之情,以后一直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小强也渐渐有了变化,见了老师能主动打招呼,和同学们也能和睦相处,看到别人有困难还能伸出热情的双手,性格也开朗起来了。
反思:现在教师因为工作很忙,正常的家访已经被校访所代替,学生犯了错,都要请家长到学校谈一谈,好像犯错的是家长而不是孩子。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做法却有待商榷。如果没有去小强家家访,会了解他家的具体困难吗?如果对单亲家庭的小强没有关注和关爱,也许他和同学们会越走越远,像只离群的大雁,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们教师要经常到学生家中去访一访,了解学生家中的情况,更多地和家长取得沟通,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教育方法,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家校同唱一首歌,将会是孩子童话世界中精彩纷呈的主旋律。
每天,都会有这样一些精彩的瞬间出现在我们眼前,孩子们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在演绎着世界上最美丽的童话,孩子们一颗颗纯洁无邪的心灵,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是一门艺术,美好的艺术能让别人感受到美、欣赏到美,同时,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忙碌并快乐着的我,要用真心去关爱他们每一个,做到心中有爱、目中有人、行中有情……
新学期刚开始的第一天,发生了一件趣事。我在一(3)班教室做课前准备,突然听到两个孩子的争执声,我赶紧过去,原来是两个孩子在抢一个座位。坐在位置上的孩子说:“这是我的座位,你怎么来抢我座位?”另一个孩子急得涨红了脸,大声说:“这是我的座位!你快让开。”我仔细一看,站着的那个满脸通红的孩子是一(2)班的小朋友,一定是他走错教室了,于是我和蔼地对他说:“你是一(2)班的小朋友啊,这里是一(3)班,快回自己的教室吧。”谁知那孩子说:“你不就是我的老师吗?”听了他的话,我才恍然大悟:在幼儿园,孩子的老师是固定的,他还不知道到了小学有任课教师,就认定了我是他们的老师,所以才会走错教室。
反思:孩子认真的眼神告诉了我们:他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对于刚到小学的孩子,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些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小学不一样的地方,然后再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事先考虑到一些孩子可能不适应的情况。过后我才了解到,在幼儿园,基本就是两个老师包班制,很少有其他“任课老师”,所以孩子就会以为:帮自己上课的老师就是自己的班主任。所以,我们在开学第一天,要详细告诉孩子们自己是哪个班级的学生,让他们记住自己的班级。同时老师在对孩子作自我介绍的时候,要让他们知道我不光教一(2)班的数学,还教一(3)班的数学,告诉他们到了小学会有很多任课老师。这样,孩子们就会多一份思考,就不会发生这样“认人不认班”的情况了。在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对孩子“放手”,却没有想到放手前的“储备”更为重要。孩子们的“想当然”提醒了我们:站在孩子角度写的“童话”才是最适合孩子的!
案例二:一个1一个2不是一(2)班吗?
新学期开学初,我在教室走廊前还碰到一个孩子,因为上厕所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教室,急得满头大汗,眼泪还含在眼中。我问他是哪个班的,他用惊恐的眼睛看着我说:“我是一(2)班的。”我仔细一看,不对呀,我教一(2)班的,班上没有这个小朋友啊。于是我就带着孩子一个班一个班地找,当我把孩子带到一(12)班教室门口时,那孩子看着教室门口的室牌欢呼起来:“这是我的教室,我看到‘一(2)班’啦!”我抬头一看,咦,明明写着一(12)班啊,怎么会是一(2)班?我问那孩子:“你看,这室牌明明写着一(12)班啊。”孩子固执地点着室牌说:“你看,一个1一个2不是一(2)班吗?”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孩子把一(12)班的12班当成了一(2)班,怪不得呢。
反思:开学初对班级的介绍是否要到位?确实,现在的孩子都非常聪明,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能熟练地进行二十以内的加减运算,更不要说认识数字12了,但是大部分孩子不知道 “一(12)班”代表的是什么,这是我们没有考虑到的细节。如果任课老师在告诉孩子班级的时候,把一(12)班写在黑板上,让孩子们去读一读、记一记,孩子就不会把一(12)班看成一(2)班了。孩子的眼泪告诉我们:成人自以为完美的思维方式不一定适合孩子。
案例三:我觉得这样好玩!
新学期第二天,数学课刚刚上了十分钟,我发现前排少了一个小朋友。正在我纳闷的时候,后面的同学叫了起来,原来这个小朋友趁我板书时趴到了桌底下,还学起了小狗叫,逗得全班哈哈大笑,我看了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为了不影响上课,我耐下性子对桌底下的孩子作了一番动员,他才不情愿地回到座位,扮着鬼脸说:“我觉得这样好玩!”于是放学后我和家长聊了一会,经过谈心了解到这个孩子是个很优秀的孩子,讲故事、舞蹈、书法在幼儿园都曾获过奖,不过就是有个特点:每次看到一样新鲜的东西,就会非常感兴趣,不管是在什么时候,总会想办法去“深入研究”。
反思:对于刚到小学的孩子,他们习惯的是幼儿园的“游戏”性课堂,可能对于小学的课堂结构还不是太适应。当他们到了新环境以后,看到新的桌椅一定会感觉很新鲜,爬到桌子下面可能是为了观察这样的桌子和幼儿园的有什么不一样,如果我们不管青红皂白一味批评他,可能使得他对这个新环境有恐惧感,对学习产生厌恶。了解了孩子的个性以后,我知道了:这个孩子在课堂上的“捣乱行为”其实是他对新鲜事物的探索过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会把自己想像的情境当成是真实的,他钻到桌子下面以后,就感觉自己变成了“小狗”,于是,天真的他就学起了小狗叫。第二天,我带他来到办公室,表扬了他爱观察的优点,当他听到我赞扬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时,忍不住笑了起来。接着,我又对他提出了一个要求:“聪明的孩子知道在课堂上专心听讲,你能做到吗?”他非常认真地点了点头。渐渐地,我发现:这个孩子在我的鼓励下变化很大,尤其是课堂上,多了几分专注,学习习惯有了很大进步,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所以说,老师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是孩子快乐学习的源泉。
案例四:我妈妈没空来学校!
我班有个孩子叫小强,长得高大结实,开学两星期来经常在班上欺负同学。我们想和家长沟通,但是电话约了几次,家长都推说没有时间,不愿意和我们进行沟通,孩子每次也说:“我妈妈没空来学校!”每次这样的回答都会让我恼火万分:到底是什么样的家长,请了几次也不来?
于是,一天放学后,我就跟着孩子上他家家访。出现在我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原来小强的父母已离异,妈妈生病在床,无力管他。再看看他家里,乱糟糟的,一片狼藉。我同情地搂住孩子,说:“你这孩子,怎么不早点跟老师说呢?老师以前错怪你了。”孩子感受到了我的温情,委屈地哭了起来。看着哭泣的孩子,我心里酸酸的,如果不是跑一趟,怎么会知道小强家的困难呢?
从那以后,我对小强特别关注,每次他犯错误以后,我会主动找他谈心,像个母亲一样给他爱和理解,并教育他要和同学和睦相处,有时放学还送他回家。渐渐地,小强妈妈身体恢复了健康,也从感情的痛苦漩涡中走了出来,出于对我们老师给予小强关怀的感激之情,以后一直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小强也渐渐有了变化,见了老师能主动打招呼,和同学们也能和睦相处,看到别人有困难还能伸出热情的双手,性格也开朗起来了。
反思:现在教师因为工作很忙,正常的家访已经被校访所代替,学生犯了错,都要请家长到学校谈一谈,好像犯错的是家长而不是孩子。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做法却有待商榷。如果没有去小强家家访,会了解他家的具体困难吗?如果对单亲家庭的小强没有关注和关爱,也许他和同学们会越走越远,像只离群的大雁,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们教师要经常到学生家中去访一访,了解学生家中的情况,更多地和家长取得沟通,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教育方法,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家校同唱一首歌,将会是孩子童话世界中精彩纷呈的主旋律。
每天,都会有这样一些精彩的瞬间出现在我们眼前,孩子们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在演绎着世界上最美丽的童话,孩子们一颗颗纯洁无邪的心灵,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是一门艺术,美好的艺术能让别人感受到美、欣赏到美,同时,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忙碌并快乐着的我,要用真心去关爱他们每一个,做到心中有爱、目中有人、行中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