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促进自主探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w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本文试从创设情境,提供条件,强化意识等方面入手,促进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实现真正意义的知识内化。
  【关键词】情境 自主 探究
  【基金项目】《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验》,课题编号:KYC644。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07-02
  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应把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最大力度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下面就如何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谈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是进行探究最直接的动力,没有深刻的兴趣就没有深刻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巧妙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内容时,在铺垫引入阶段我设计了“买笔”情景:每支铅笔1角5分,6角钱可买几支?
  这一情景的创设,旨在通过把问题情境生活化,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通过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强直接经验,为本节课的新知探究做好铺垫迁移工作。因为,学生看到这一问题时,会立刻说出“4支”,并列出不同的算式(60分÷15分,6角÷1.5角,0.6元÷0.15元)。这样,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既复习了与本节课教学难点息息相关的“商不变的规律”,又为新知的探究提供尝试的材料。
  二、提供条件,明确探究方向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中,要做到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并获取自己的体验,特定的情境和合适的学习材料是不可少的。在学生自主探究前,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材料,提供一个探究的环境,更要使学生明确思维方向,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带着问题去使用材料,去探究。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这一内容时,我在揭题之后,出示数位表,进行操作示范。
  如用3根小棒摆:
  ① 表示21。
  ②表示102。
  然后提出操作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索: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尝试,每组分别用3—10根小棒各在数位表上任意摆出三至四个数,并分别计算摆出的数能否被3整除及该数各位上的数的和;②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有人摆数,有人计算,有人记录;③完成操作后,观察记录表,组内议一议:通过操作,你发现什么?各小组操作后组织全班交流,汇报实验情况。
  在学生操作、交流,发现用3、6、9根小棒任意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的基础上,组织讨论:(1)摆出的数,它们各位上的数的和与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关系?(2)能被3整除的数,它们各位上的数的和有什么特点?由此,你猜想到了什么?
  在讨论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后,让学生举例对猜想进行检验,进而总结出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规律;再让学生自学课本,进行质疑。
  上述探知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提供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猜想—检验过程中学习数学,使教学活动真正把认知的过程展开,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切实引导学生在尝试、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中體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和习得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满足学生探究和思考的需求,使学生的探究体验更为真实、有效,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受到多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受到既具创新精神,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
  三、开拓空间,经历探究过程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因此,我们应该经常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参与,使他们在观察、操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更新认知结构。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在反馈巩固阶段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预先制作好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纸片(如下图)
  教学程序如下:先出示纸片①(贴上黑板,标出数据),让学生计算其面积。这样,将会有学生直接用“20×10÷2”进行计算,或有学生感到迷惘,表示无法计算;在此基础上,出示纸片②,提出:“纸片②的面积又该如何计算呢?”从而让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并让各小组利用学具量出所需数据进行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中自主探索,深化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理解,真正落实全面的教学目标。
  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必要的活动,化静的知识为动的过程,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空间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他们亲身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强化意识,养成探究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习惯是一种能量储蓄,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是无法维护正常思维的。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对于开展有效的教学是极为重要的,若没有充分的积累,是没办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因此,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熟悉的生活实例抽象出数学问题,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现以教学“工程问题”时的交流对话情境加以说明。
  师:快开学时,学校委托服装厂为一年级新生加工一批校服。(出示)
  一批校服,服装厂甲车间单独加工需15天完成,乙车间单独加工需10天完成。
  师:如果你是校长,你会选择哪个车间加工这批校服?
  生1:我会选择乙车间。因为乙车间所需时间短,可让新同学尽快穿上校服。
  生2:我倒觉得,如果时间充裕的话,还是让甲车间来加工。因为“慢工出细活”,让甲车间加工,可能质量上更能得到保证。
  师:为了解两个车间的加工能力,以作出科学的选择,所以校长想知道:(出示)
  甲车间单独加工每天能完成多少?乙车间单独加工每天能完成多少?
  你能帮助校长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3:不能。因为我们不知道这批校服的总数量。
  生4:能。甲车间每天完成整批校服的1/15,乙车间每天完成整批校服的1/1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4:我是把这批校服的总数量看作单位“1”。甲车间15天完成,所以每天完成1/15;乙车间10天完成,所以每天完成1/10。
  师:厂长接到校长通知,校服加工任务必须提前完成,确保在新生注册时发给学生。这可给厂长出了一个难题,既要保证质量,又要加快速度。怎么办?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后)
  师:最有可能采取什么方法?
  生(齐):甲乙两个车间共同加工。
  师:那么,采用甲乙两个车间共同加工的办法,究竟需要几天才能完成任务?
  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创造性地将教材内容转换成生活问题,这种“开放的导入”为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体现了学习内容的生成性。在这个富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情境中,学生的认知经验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首先是帮助校长选择加工校服的车间,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其次是帮助校长探询两个车间的工作效率,激活了学生的认知经验,渗透了“用分率表示工效”这一工程问题的认知难点。进而,教师巧妙地加入“因故必须提前完成校服加工任务”的现实情节,从而在引发学生充分展现自主评价策略的基础上,得出了“甲乙两个车间合作加工”的最佳策略,自然地形成了本节课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
  这样的学习内容现实、有用,學生既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也逐步形成探究习惯。
  实践证明,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是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实现的,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主体发展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亲自参与、生动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切实提高数学素养。
其他文献
【摘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聪明能干的妇人而言,无米难以做出饭食;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词汇就如同巧妇手中的米,是学习英语的最基本条件;词汇学习是达成听、说、读、写综合英语运用能力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英语词汇 与时俱进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092-01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内容和目标都做了明确要
期刊
【摘要】可逆矩阵是线性代数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针对该知识的讲授方法进行了深入剖析。本文首先分析了该内容的重点是理解可逆矩阵、伴随矩阵的定义,同时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可逆矩阵的性质和运用初等行变换法求可逆矩阵的逆矩阵并针对教学难点:用伴随矩阵法求可逆矩阵的逆矩阵,进行了课程设计,保证了学生能够有效、快速的掌握该内容。  【关键词】线性代数 可逆矩阵 课程设计  【基金项目】西南石油大学创新创业研究基金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18-02  问题教学的渊源可以先后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对话式”辩论、近代美国杜威的“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的思想。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时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有的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可以组成一个问题系列,出现在问题系列中的问题应按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相
期刊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极具抽象性与维度性的学科,学生需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方能更好的理解与掌握那些抽象性知识。图形乃是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构成,可谓随处可见,其主要作用是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辅助、引导学生更好的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理解与掌握。文章以九年级数学中切线内容为例,探讨图形教学应用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材 图形教学 九年级 切线  【中图分类号】G633
期刊
【摘要】本研究选取广东省某独立院校的115名一年级英语专业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57名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了为期18周的以学习檔案袋作为主要工具的元认知策略培训,旨在研究元认知策略培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学习档案袋的元认知培训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培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效果显著,并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策略的使用和自我监控和评估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元认知
期刊
【摘要】试卷评讲课是高三数学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弥补缺陷、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能力,是试卷讲评的重要目的。本文将从论述高三数学试卷的有效策略,以评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关键词】高三数学 试卷讲评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23-01  高三数学试卷讲评课是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课型之一,特别是高三第
期刊
【摘要】数学分析课程在高校学生的基础课程中占有很大比重,具有内容多、系统性强、跨度广的特点,尤其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了其后续课程的学习质量。数学分析课程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全面而扎实的数学理论,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列举了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的难点,并对此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和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希望能提高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学有了更多的要求。其中就包括数形结合法的应用。实际上高中数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数形结合,同时也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助于高中生的思维锻炼,促使他们提升解题能力,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升。对此本文重点分析对数形结合教学法进行分析,并对它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数形结合 应用 三角函数辅助角公式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
期刊
【摘要】所谓“分层次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将所有学生分组。实施分层教学法的教师可以针对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设定不同的教学要求,按照不同内容的教学方案,实施教学培养,让所有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受益匪浅。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次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23-02  引言  英国教育家布
期刊
【摘要】学习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境 创设 教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