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经血管内途径栓塞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25例患者均为外伤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搏动性患侧突眼等症状,术前常规行CT/CTA或MR/MRA检查,并均经DSA造影证实.20例患者行经颈内动脉途径栓塞治疗,栓塞材料包括可脱球囊和(或)可控脱弹簧圈;2例患者行经眼上静脉途径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3例患者经颈内动脉途径应用可脱球囊和(或)可控脱弹簧圈栓塞失败后,经颈内动脉途径置入带膜支架成功闭塞瘘口.结果 25例患者均为单侧CCF,其中22例为Ⅰ型CCF,3例为Ⅱ型CCF.眼上静脉为主要的扩张引流静脉,其他的静脉引流还有基底静脉、侧裂静脉、眼下静脉、岩上窦、岩下窦以及对侧海绵窦等.术后造影见所有25例患者的患侧颈内动脉均保持通畅.20例经颈内动脉途径栓塞治疗的患者中14例栓塞治疗后瘘口完全闭塞,4例患者瘘口残留,1例术后经压颈试验1周瘘口完全闭塞,另2例患者1个月后再次经颈内动脉途径使用DCS成功栓塞瘘口,仅1例瘘口残留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硬膜下出血和颅内高压症状,后转入神经外科行开颅减压和结扎止血治疗.2例患者术后2个月复发,再次经颈内动脉途径采用可脱微弹簧圈栓塞后瘘口完全闭塞.2例患者行经眼上静脉途径应用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1例患者栓塞后瘘口少量残留,1个月后再次经颈内动脉途径使用可控脱微弹簧圈(DCS)成功栓塞瘘口.3例患者经颈内动脉途径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CCF瘘口完全闭塞.术后造影见所有25例患者的患侧颈内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 经血管腔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具有创伤小、疗效可靠和可重复操作的特点,是目前治疗CCF的首选方法;及时、有效地处理术后复发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 为了阐明痴呆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突变的关系,我们进行了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的研究.方法 收集散发性痴呆(SAD)患者135例、血管性痴呆(VD)29例及健康老年人(≥65岁)138例外周静脉血样本,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基因型,计算各等位基因频率或突变频率.结果 老年健康人群、SAD病人、VD病人MTHFR基因的C677T多态位点中T位点的频率分
本文总结我院2000~2005年收治的老年颅脑损伤合并低钠血症病人62例,就低钠血症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分析如下。
目的 研究外伤性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高血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对118例中、重型外伤性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进行研究,监测入院时、入院后3 d、7 d和两周时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糖、GCS,于出院时和三个月后作GOS预后评分,分析血糖水平与损伤严重度和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存活患者(260mg/dLvs130mg/dL,P<0.005).入院时血糖≥2
期刊
目的 探讨对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脊液(CSF)进行肠道病毒(EV)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意义.方法用1对针对EV多数血清型的特异性通用引物组建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对43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患者的CSF进行临床检测,同时观察这些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生化常规及病毒其他病原体检查,头颅影像学和脑电图检查,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SF肠道病毒逆转录-聚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 探讨老年人与青壮年外伤后迟发脑内血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四年来收治的56例迟发脑内血肿,按年龄分为15~50岁青壮年组,51~86岁老年组,观察对比两组入院时GCS、迟发脑内血肿的时间以及病死率.结果老年组的GCS与是否发病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迟发脑内血肿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死亡率高达56.25%,青壮年组死亡率为27.5%.结论(1)老年人
来自美国的研究人员已确定了一个在精神分裂症和其它情绪障碍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风险因子.但是对于这个基因在这些疾病中的分子机制却仍不清楚。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科研人员一项新的研究结果通过确定这种基因在正常成熟期大脑中的作用.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