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知录》是清初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之作,“积三十余年”始成(见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首顾炎武自记)。现在行世者,为三十二卷本,系由炎武门人潘耒据其手稿,于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年)在福建建阳整理付刻。之前的康熙九年(一六七○年),曾由炎武本人经理,于江苏淮安将《日知录》初成之八卷付梓。故而康熙年间的《日知录》,即有八卷本与三十二卷本之分。惟后世因有三十二卷本,八卷本遂渐为其所掩,以至不传。因之,便出现了八卷本“早已失传”之说。最近,笔者在北京图书馆善本室翻检古籍,得见一无序跋且目录亦略有残缺的八卷刻本《日知录》(以下简称八卷本),经与该室所藏之康熙三十四年《日知录》三十二卷刻写本(以下简称三十二卷本)校读,认为是八卷本,即系康熙九年之初刻本。理由如次:
八卷本无序跋,亦无刻写书坊标识,且作者姓氏亦不见。字体修长、工整、清新,远远胜过三十二卷本。页九行,行二十字。(三十二卷本页十一行,行二十二字)目录起自《卜筮》条,尚缺之前的《朱子周易本义》、《巳日》、《鸿渐于陆》、《批》、《序卦杂卦》、《七八九六》等六条。全书共录札记一百四十条。卷一凡十四条,三十二卷本除《公姓》一条改作《取妻不取同姓》归入卷六外,其余诸条均依次归入卷一、二、三。卷二凡二十五条,三十二卷本依次归入卷四至卷六。卷三凡七条,三十二卷本皆入卷七。卷四凡二十五条,三十二卷本分别归入八、九、十、十一、十三诸卷。卷五凡十六条,三十二卷本依次归入卷十六、十七。卷六凡十七条,三十二卷本分别归入十四、十五、二十二、二十八三十诸卷卷七凡十九条,三十二卷本分别归入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诸卷。卷八凡十七条,三十二卷本归入二十二、三十一两卷。
就目录次第而论,我们即可窥见三十二卷本的雏型,在八卷本时已经大致定下来了。尔后十余年间,作者又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随着学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将卷帙扩至三十二,所辑条目亦增至一千零一十九。
八卷本与三十二卷本比较,一百四十条中,文注均同者仅十八条,文同注异者仅十七条,其他百余条,文注均有歧异,而且大多数条目都作了大幅度的改写、增详。以卷四为例,《乡亭之职》条,增写近千字。《部刺史》条,征引《元城语录》、《史记》、《汉书百官表》、《后汉书刘焉传》、《抚州刺史壁记》、《新、旧唐书》及《金史》中的大量资料,增写至千余字。尤为突出的,是《以钱为赋》条,八卷本不过寥寥五十四字,而三十二卷本则引述了《周官》、《荀于》、《汉书》、《孟子》、《长庆集》、《李翱集》、《资治通鉴》、《太平十策》等材料,全文竟增至一千三百余字。类似改写、增详的情况,于各卷中所见甚多,不遑备举。从这样一个改写、增详的劳作过程,我们不惟可以看到顾炎武迄于暮年学问的愈益成熟,而且更可以看到他谨严负责的著述态度。从中自能获致不少有益的启示。同时,对研究顾氏思想的演变亦不无助益。此其一。
其二,八卷本字体,除前述特征之外,与三十二卷本比较,在用字上亦见特色。譬如更作,食作,贵作,留作,初作初,等等,都是足见八卷本较三十二卷本为早的佐证。
其三,确认八卷本为康熙初年刻本的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依据,乃为八卷本用字并不避康熙帝诸子之讳,径直将胤书为胤(见八卷本卷一《帝王名号》、《武王伐纣》诸条),而三十二卷本则讳作。
综上所述,北京图书馆善本室所藏八卷本《日知录》,确系康熙初年刻本无疑。据考,八卷本《日知录》仅于康熙九年(一六七○年)刻过。至于有人说康熙十箫五年(一六七六年),因重印八卷本,顾炎武方才有《初刻<日知录>自序》之作,考诸炎武生平所著诗文、书札及后人所辑年谱,却未见一处述及,恐属揣测,似难成立。所以,笔者以为,有足够的理由把这个本子认定为康熙九年的刻本。
陈祖武《日知录》是清初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之作,“积三十余年”始成(见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首顾炎武自记)。现在行世者,为三十二卷本,系由炎武门人潘耒据其手稿,于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年)在福建建阳整理付刻。之前的康熙九年(一六七○年),曾由炎武本人经理,于江苏淮安将《日知录》初成之八卷付梓。故而康熙年间的《日知录》,即有八卷本与三十二卷本之分。惟后世因有三十二卷本,八卷本遂渐为其所掩,以至不传。因之,便出现了八卷本“早已失传”之说。最近,笔者在北京图书馆善本室翻检古籍,得见一无序跋且目录亦略有残缺的八卷刻本《日知录》(以下简称八卷本),经与该室所藏之康熙三十四年《日知录》三十二卷刻写本(以下简称三十二卷本)校读,认为是八卷本,即系康熙九年之初刻本。理由如次:
八卷本无序跋,亦无刻写书坊标识,且作者姓氏亦不见。字体修长、工整、清新,远远胜过三十二卷本。页九行,行二十字。(三十二卷本页十一行,行二十二字)目录起自《卜筮》条,尚缺之前的《朱子周易本义》、《巳日》、《鸿渐于陆》、《批》、《序卦杂卦》、《七八九六》等六条。全书共录札记一百四十条。卷一凡十四条,三十二卷本除《公姓》一条改作《取妻不取同姓》归入卷六外,其余诸条均依次归入卷一、二、三。卷二凡二十五条,三十二卷本依次归入卷四至卷六。卷三凡七条,三十二卷本皆入卷七。卷四凡二十五条,三十二卷本分别归入八、九、十、十一、十三诸卷。卷五凡十六条,三十二卷本依次归入卷十六、十七。卷六凡十七条,三十二卷本分别归入十四、十五、二十二、二十八三十诸卷卷七凡十九条,三十二卷本分别归入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诸卷。卷八凡十七条,三十二卷本归入二十二、三十一两卷。
就目录次第而论,我们即可窥见三十二卷本的雏型,在八卷本时已经大致定下来了。尔后十余年间,作者又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随着学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将卷帙扩至三十二,所辑条目亦增至一千零一十九。
八卷本与三十二卷本比较,一百四十条中,文注均同者仅十八条,文同注异者仅十七条,其他百余条,文注均有歧异,而且大多数条目都作了大幅度的改写、增详。以卷四为例,《乡亭之职》条,增写近千字。《部刺史》条,征引《元城语录》、《史记》、《汉书百官表》、《后汉书刘焉传》、《抚州刺史壁记》、《新、旧唐书》及《金史》中的大量资料,增写至千余字。尤为突出的,是《以钱为赋》条,八卷本不过寥寥五十四字,而三十二卷本则引述了《周官》、《荀于》、《汉书》、《孟子》、《长庆集》、《李翱集》、《资治通鉴》、《太平十策》等材料,全文竟增至一千三百余字。类似改写、增详的情况,于各卷中所见甚多,不遑备举。从这样一个改写、增详的劳作过程,我们不惟可以看到顾炎武迄于暮年学问的愈益成熟,而且更可以看到他谨严负责的著述态度。从中自能获致不少有益的启示。同时,对研究顾氏思想的演变亦不无助益。此其一。
其二,八卷本字体,除前述特征之外,与三十二卷本比较,在用字上亦见特色。譬如更作,食作,贵作,留作,初作初,等等,都是足见八卷本较三十二卷本为早的佐证。
其三,确认八卷本为康熙初年刻本的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依据,乃为八卷本用字并不避康熙帝诸子之讳,径直将胤书为胤(见八卷本卷一《帝王名号》、《武王伐纣》诸条),而三十二卷本则讳作。
综上所述,北京图书馆善本室所藏八卷本《日知录》,确系康熙初年刻本无疑。据考,八卷本《日知录》仅于康熙九年(一六七○年)刻过。至于有人说康熙十箫五年(一六七六年),因重印八卷本,顾炎武方才有《初刻<日知录>自序》之作,考诸炎武生平所著诗文、书札及后人所辑年谱,却未见一处述及,恐属揣测,似难成立。所以,笔者以为,有足够的理由把这个本子认定为康熙九年的刻本。
八卷本无序跋,亦无刻写书坊标识,且作者姓氏亦不见。字体修长、工整、清新,远远胜过三十二卷本。页九行,行二十字。(三十二卷本页十一行,行二十二字)目录起自《卜筮》条,尚缺之前的《朱子周易本义》、《巳日》、《鸿渐于陆》、《批》、《序卦杂卦》、《七八九六》等六条。全书共录札记一百四十条。卷一凡十四条,三十二卷本除《公姓》一条改作《取妻不取同姓》归入卷六外,其余诸条均依次归入卷一、二、三。卷二凡二十五条,三十二卷本依次归入卷四至卷六。卷三凡七条,三十二卷本皆入卷七。卷四凡二十五条,三十二卷本分别归入八、九、十、十一、十三诸卷。卷五凡十六条,三十二卷本依次归入卷十六、十七。卷六凡十七条,三十二卷本分别归入十四、十五、二十二、二十八三十诸卷卷七凡十九条,三十二卷本分别归入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诸卷。卷八凡十七条,三十二卷本归入二十二、三十一两卷。
就目录次第而论,我们即可窥见三十二卷本的雏型,在八卷本时已经大致定下来了。尔后十余年间,作者又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随着学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将卷帙扩至三十二,所辑条目亦增至一千零一十九。
八卷本与三十二卷本比较,一百四十条中,文注均同者仅十八条,文同注异者仅十七条,其他百余条,文注均有歧异,而且大多数条目都作了大幅度的改写、增详。以卷四为例,《乡亭之职》条,增写近千字。《部刺史》条,征引《元城语录》、《史记》、《汉书百官表》、《后汉书刘焉传》、《抚州刺史壁记》、《新、旧唐书》及《金史》中的大量资料,增写至千余字。尤为突出的,是《以钱为赋》条,八卷本不过寥寥五十四字,而三十二卷本则引述了《周官》、《荀于》、《汉书》、《孟子》、《长庆集》、《李翱集》、《资治通鉴》、《太平十策》等材料,全文竟增至一千三百余字。类似改写、增详的情况,于各卷中所见甚多,不遑备举。从这样一个改写、增详的劳作过程,我们不惟可以看到顾炎武迄于暮年学问的愈益成熟,而且更可以看到他谨严负责的著述态度。从中自能获致不少有益的启示。同时,对研究顾氏思想的演变亦不无助益。此其一。
其二,八卷本字体,除前述特征之外,与三十二卷本比较,在用字上亦见特色。譬如更作
其三,确认八卷本为康熙初年刻本的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依据,乃为八卷本用字并不避康熙帝诸子之讳,径直将胤书为胤(见八卷本卷一《帝王名号》、《武王伐纣》诸条),而三十二卷本则讳作
综上所述,北京图书馆善本室所藏八卷本《日知录》,确系康熙初年刻本无疑。据考,八卷本《日知录》仅于康熙九年(一六七○年)刻过。至于有人说康熙十箫五年(一六七六年),因重印八卷本,顾炎武方才有《初刻<日知录>自序》之作,考诸炎武生平所著诗文、书札及后人所辑年谱,却未见一处述及,恐属揣测,似难成立。所以,笔者以为,有足够的理由把这个本子认定为康熙九年的刻本。
陈祖武《日知录》是清初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之作,“积三十余年”始成(见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首顾炎武自记)。现在行世者,为三十二卷本,系由炎武门人潘耒据其手稿,于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年)在福建建阳整理付刻。之前的康熙九年(一六七○年),曾由炎武本人经理,于江苏淮安将《日知录》初成之八卷付梓。故而康熙年间的《日知录》,即有八卷本与三十二卷本之分。惟后世因有三十二卷本,八卷本遂渐为其所掩,以至不传。因之,便出现了八卷本“早已失传”之说。最近,笔者在北京图书馆善本室翻检古籍,得见一无序跋且目录亦略有残缺的八卷刻本《日知录》(以下简称八卷本),经与该室所藏之康熙三十四年《日知录》三十二卷刻写本(以下简称三十二卷本)校读,认为是八卷本,即系康熙九年之初刻本。理由如次:
八卷本无序跋,亦无刻写书坊标识,且作者姓氏亦不见。字体修长、工整、清新,远远胜过三十二卷本。页九行,行二十字。(三十二卷本页十一行,行二十二字)目录起自《卜筮》条,尚缺之前的《朱子周易本义》、《巳日》、《鸿渐于陆》、《批》、《序卦杂卦》、《七八九六》等六条。全书共录札记一百四十条。卷一凡十四条,三十二卷本除《公姓》一条改作《取妻不取同姓》归入卷六外,其余诸条均依次归入卷一、二、三。卷二凡二十五条,三十二卷本依次归入卷四至卷六。卷三凡七条,三十二卷本皆入卷七。卷四凡二十五条,三十二卷本分别归入八、九、十、十一、十三诸卷。卷五凡十六条,三十二卷本依次归入卷十六、十七。卷六凡十七条,三十二卷本分别归入十四、十五、二十二、二十八三十诸卷卷七凡十九条,三十二卷本分别归入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诸卷。卷八凡十七条,三十二卷本归入二十二、三十一两卷。
就目录次第而论,我们即可窥见三十二卷本的雏型,在八卷本时已经大致定下来了。尔后十余年间,作者又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随着学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将卷帙扩至三十二,所辑条目亦增至一千零一十九。
八卷本与三十二卷本比较,一百四十条中,文注均同者仅十八条,文同注异者仅十七条,其他百余条,文注均有歧异,而且大多数条目都作了大幅度的改写、增详。以卷四为例,《乡亭之职》条,增写近千字。《部刺史》条,征引《元城语录》、《史记》、《汉书百官表》、《后汉书刘焉传》、《抚州刺史壁记》、《新、旧唐书》及《金史》中的大量资料,增写至千余字。尤为突出的,是《以钱为赋》条,八卷本不过寥寥五十四字,而三十二卷本则引述了《周官》、《荀于》、《汉书》、《孟子》、《长庆集》、《李翱集》、《资治通鉴》、《太平十策》等材料,全文竟增至一千三百余字。类似改写、增详的情况,于各卷中所见甚多,不遑备举。从这样一个改写、增详的劳作过程,我们不惟可以看到顾炎武迄于暮年学问的愈益成熟,而且更可以看到他谨严负责的著述态度。从中自能获致不少有益的启示。同时,对研究顾氏思想的演变亦不无助益。此其一。
其二,八卷本字体,除前述特征之外,与三十二卷本比较,在用字上亦见特色。譬如更作
其三,确认八卷本为康熙初年刻本的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依据,乃为八卷本用字并不避康熙帝诸子之讳,径直将胤书为胤(见八卷本卷一《帝王名号》、《武王伐纣》诸条),而三十二卷本则讳作
综上所述,北京图书馆善本室所藏八卷本《日知录》,确系康熙初年刻本无疑。据考,八卷本《日知录》仅于康熙九年(一六七○年)刻过。至于有人说康熙十箫五年(一六七六年),因重印八卷本,顾炎武方才有《初刻<日知录>自序》之作,考诸炎武生平所著诗文、书札及后人所辑年谱,却未见一处述及,恐属揣测,似难成立。所以,笔者以为,有足够的理由把这个本子认定为康熙九年的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