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村民”与原住村民和谐互助,形成共建共享的乡村新风尚
从成都出发,沿着成温邛高速,车行1小时,在邛崃西站口下了高速后,伴随着起伏的丘陵以及满眼春色的绿,在乡间小道上行驶不多久就到了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这个充满文艺与清新气息的小村落,近两年刷屏文创青年们的“朋友圈”。而最近,成为省级“四好村”的明月村又火了一把。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是这里有着7000亩生态雷竹,3000亩生态茶园,近40个文创项目,100多位栖居于此的艺术家,还因为这些“新村民”与原住村民们和谐互助、共建共享的乡村新风尚新模式。
?“新村民”一一留了下来
这群艺术家为何选择明月村并留下来?在被称为“奇村长”的明月村文创项目负责人陈奇的个人微信公众号里,记者从她记录的文字《真实的明月村》里找到了答案。
2012年12月,制陶人扫云偶然来到明月村,发现一口湮没于时间与荒草的老窑,这里有民间最传统最日常的烧窑工艺。她住下来,花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与来自台湾、景德镇多地的陶艺家、考古学家以及明月村当地的木匠师傅,一起修复了这口窑,是为“明月窑”。从那个时候开始,明月村就注定了不会再是传统的乡村。她是代表未来的“新乡村”,既传承本地的文化和传统,优化生活环境与生态,连接城市与乡村,又保留淳朴与笑容,传递与激发善意。
2014年4月,陈奇在窑刚修复好的时候来到了明月村,并一见倾心。自制的木头长条桌,本地烧制的茶器,从茶园里采摘茶叶并现场手工做茶,还有坐落于乡间松林里的展厅和茶室、素食九小碗,让她觉得这里的一切都是干净而美好的。
作家和主持人宁远在这个离成都90公里的小村子看见她的故乡:干净、亲切、自然;村民淳朴、热情。她租下村里罗大爷的房子改造做草木染工房,付给罗大爷每年约8500元租金。罗大爷觉得,自从“新村民”把自家房子改造漂亮后,自己都不好意思往院里扔垃圾了。在明月村,原住户可与“新村民”共居一个院落,照常种茶、做饭、打扫,形成艺术家和原住户共同生活的和谐场景。
2015年开始,这群“新村民”的队伍不断壮大: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清、当代诗人阿野、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赵晓钧……他们中有陶艺家、设计师、作家以及青年创客,他们有的是来看朋友,有的是来考察,有的是来看星星,缘由不一,却都留了下来。
“茶山竹海松林,浅丘明月薄雾,像极了宫崎骏动画电影《龙猫》里的乡村,葱绿、干净、清新。像是我们记忆里儿时的那个乡村。”
“民风淳朴,古风犹存,村民勤劳友善。村民早上6点开始采茶、制陶、扫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走到路上,村民友善微笑,当我们住进小区里时,不时有邻居送菜给我们,还在我们门口的小菜园里洒些菜籽。”
……
这是陈奇总结出的“新村民”之所以留下来的共同原因。
?家门口的文化活动
“这几年村里来了这么多‘新村民’,老百姓都是怎么对待这些“外乡人”的呢?有没有因为土地纠纷、房子租金产生矛盾的?”面对记者的询问,明月村党总支书记高光坤淡定地回答道:“大家都非常欢迎他们,艺术家们能定居下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我们原住村民的传统生活及淳朴的民风所吸引。新老村民没有纠纷而能和谐共处,村‘两委’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
2月21日晚上7点,明月村党群活动中心的“明月夜校”里早已座无虚席,蒲江县政协研究室主任郭昌南为村民们上了一堂题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悟分享》的课。“每次来学习收获都很多,大家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干部群众纷纷表示。
在创建“四好村”的过程中,为了抓好精神层面的建设,明月村依托明月书馆,为村民提供免费阅读服务;在明月画室,由“新村民”免费对当地儿童进行书画培训,并在政府的引导下开设以乡村建设和社区营造为主题的公益性讲座“明月讲堂”,还有以当地村民和经营业主为主要对象的“明月夜校”等常态公益文化活动,使明月村几乎每周都有文化活动。
在明月书馆,73岁的周明忠每天都会坐在最里面的位置看书,风雨无阻。周明忠说:“书馆条件太好了,宽敞明亮,图书种类齐全,能学到不少知识。”与周明忠一样,到明月书馆看书已是很多原住村民的生活方式,阅读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看书、听讲座外,明月村的村民还能在家门口参加很多文化活动。去年以来,成功举办“蒲江·中韩茶山竹海明月跑”“2016甘溪乡村旅游节·雷竹品鉴会”“月是故乡明”中秋诗歌音乐会等文化活动,引导村民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产业发展、村民增产增收,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文化生活。
?悄然改变的乡村风尚
“房子变美、生活变富都是容易见到效果的,但好风气的形成是最难的,因为它本质上改变的是人的观念。”在高光坤看来,明月村的好房子、好日子已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成就,而更为重要的则是村民们悄然改变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
“自从搬到聚居点,邻里乡亲从没争吵过,也没有出现偷盗的行为,一家有事左邻右舍都会主动帮忙,大家生活很融洽。”明月村老年协会会员罗国辉告诉记者,“去年,村里的张学莲连续两年被评为‘好儿媳’,给大家做了个好榜样。”
近年来,明月村通过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儿媳”“好公婆”等评选活动,提高了村民积极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营造出村民主动关心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失独家庭等弱势群体的良好风气。党员干部则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亮出党员身份作好示范,带领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用一颗包容的心、友善的微笑给游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每周六,来自清华大学社会学院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的夏莉莉老师都会在村里开展儿童自然教育,還给村里的小孩组建合唱团,开建筑工作坊,开家庭音乐会、读书会,和村民一起做垃圾分类和厨余堆肥……“村里打牌酗酒的少了、看书读报的多了,搬弄是非的少了、团结互助的多了。”如今,文化熏陶的作用在原住村民们的身上逐渐显现。
38岁的村民吴俊江是返乡创业的青年,他告诉记者,艺术家们来到村子以后,村民的生活开始慢慢发生了变化,摒除了陋习。“村民们家家户户的前庭后院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每家每户放一盆花、装饰点小摆件,环境一下子就不一样了。村子的环境变好了,乡亲们的精神面貌也都不一样了。”吴俊江说。(责编:陈晖)
从成都出发,沿着成温邛高速,车行1小时,在邛崃西站口下了高速后,伴随着起伏的丘陵以及满眼春色的绿,在乡间小道上行驶不多久就到了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这个充满文艺与清新气息的小村落,近两年刷屏文创青年们的“朋友圈”。而最近,成为省级“四好村”的明月村又火了一把。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是这里有着7000亩生态雷竹,3000亩生态茶园,近40个文创项目,100多位栖居于此的艺术家,还因为这些“新村民”与原住村民们和谐互助、共建共享的乡村新风尚新模式。
?“新村民”一一留了下来
这群艺术家为何选择明月村并留下来?在被称为“奇村长”的明月村文创项目负责人陈奇的个人微信公众号里,记者从她记录的文字《真实的明月村》里找到了答案。
2012年12月,制陶人扫云偶然来到明月村,发现一口湮没于时间与荒草的老窑,这里有民间最传统最日常的烧窑工艺。她住下来,花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与来自台湾、景德镇多地的陶艺家、考古学家以及明月村当地的木匠师傅,一起修复了这口窑,是为“明月窑”。从那个时候开始,明月村就注定了不会再是传统的乡村。她是代表未来的“新乡村”,既传承本地的文化和传统,优化生活环境与生态,连接城市与乡村,又保留淳朴与笑容,传递与激发善意。
2014年4月,陈奇在窑刚修复好的时候来到了明月村,并一见倾心。自制的木头长条桌,本地烧制的茶器,从茶园里采摘茶叶并现场手工做茶,还有坐落于乡间松林里的展厅和茶室、素食九小碗,让她觉得这里的一切都是干净而美好的。
作家和主持人宁远在这个离成都90公里的小村子看见她的故乡:干净、亲切、自然;村民淳朴、热情。她租下村里罗大爷的房子改造做草木染工房,付给罗大爷每年约8500元租金。罗大爷觉得,自从“新村民”把自家房子改造漂亮后,自己都不好意思往院里扔垃圾了。在明月村,原住户可与“新村民”共居一个院落,照常种茶、做饭、打扫,形成艺术家和原住户共同生活的和谐场景。
2015年开始,这群“新村民”的队伍不断壮大: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清、当代诗人阿野、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赵晓钧……他们中有陶艺家、设计师、作家以及青年创客,他们有的是来看朋友,有的是来考察,有的是来看星星,缘由不一,却都留了下来。
“茶山竹海松林,浅丘明月薄雾,像极了宫崎骏动画电影《龙猫》里的乡村,葱绿、干净、清新。像是我们记忆里儿时的那个乡村。”
“民风淳朴,古风犹存,村民勤劳友善。村民早上6点开始采茶、制陶、扫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走到路上,村民友善微笑,当我们住进小区里时,不时有邻居送菜给我们,还在我们门口的小菜园里洒些菜籽。”
……
这是陈奇总结出的“新村民”之所以留下来的共同原因。
?家门口的文化活动
“这几年村里来了这么多‘新村民’,老百姓都是怎么对待这些“外乡人”的呢?有没有因为土地纠纷、房子租金产生矛盾的?”面对记者的询问,明月村党总支书记高光坤淡定地回答道:“大家都非常欢迎他们,艺术家们能定居下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我们原住村民的传统生活及淳朴的民风所吸引。新老村民没有纠纷而能和谐共处,村‘两委’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
2月21日晚上7点,明月村党群活动中心的“明月夜校”里早已座无虚席,蒲江县政协研究室主任郭昌南为村民们上了一堂题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悟分享》的课。“每次来学习收获都很多,大家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干部群众纷纷表示。
在创建“四好村”的过程中,为了抓好精神层面的建设,明月村依托明月书馆,为村民提供免费阅读服务;在明月画室,由“新村民”免费对当地儿童进行书画培训,并在政府的引导下开设以乡村建设和社区营造为主题的公益性讲座“明月讲堂”,还有以当地村民和经营业主为主要对象的“明月夜校”等常态公益文化活动,使明月村几乎每周都有文化活动。
在明月书馆,73岁的周明忠每天都会坐在最里面的位置看书,风雨无阻。周明忠说:“书馆条件太好了,宽敞明亮,图书种类齐全,能学到不少知识。”与周明忠一样,到明月书馆看书已是很多原住村民的生活方式,阅读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看书、听讲座外,明月村的村民还能在家门口参加很多文化活动。去年以来,成功举办“蒲江·中韩茶山竹海明月跑”“2016甘溪乡村旅游节·雷竹品鉴会”“月是故乡明”中秋诗歌音乐会等文化活动,引导村民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产业发展、村民增产增收,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文化生活。
?悄然改变的乡村风尚
“房子变美、生活变富都是容易见到效果的,但好风气的形成是最难的,因为它本质上改变的是人的观念。”在高光坤看来,明月村的好房子、好日子已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成就,而更为重要的则是村民们悄然改变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
“自从搬到聚居点,邻里乡亲从没争吵过,也没有出现偷盗的行为,一家有事左邻右舍都会主动帮忙,大家生活很融洽。”明月村老年协会会员罗国辉告诉记者,“去年,村里的张学莲连续两年被评为‘好儿媳’,给大家做了个好榜样。”
近年来,明月村通过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儿媳”“好公婆”等评选活动,提高了村民积极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营造出村民主动关心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失独家庭等弱势群体的良好风气。党员干部则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亮出党员身份作好示范,带领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用一颗包容的心、友善的微笑给游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每周六,来自清华大学社会学院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的夏莉莉老师都会在村里开展儿童自然教育,還给村里的小孩组建合唱团,开建筑工作坊,开家庭音乐会、读书会,和村民一起做垃圾分类和厨余堆肥……“村里打牌酗酒的少了、看书读报的多了,搬弄是非的少了、团结互助的多了。”如今,文化熏陶的作用在原住村民们的身上逐渐显现。
38岁的村民吴俊江是返乡创业的青年,他告诉记者,艺术家们来到村子以后,村民的生活开始慢慢发生了变化,摒除了陋习。“村民们家家户户的前庭后院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每家每户放一盆花、装饰点小摆件,环境一下子就不一样了。村子的环境变好了,乡亲们的精神面貌也都不一样了。”吴俊江说。(责编:陈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