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哥没有我大,而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
二哥不是官称儿,除了我们有数的几个人,肯这样叫他的街坊四邻很少很少。
说不清二哥算不算老北京,无论是从广义还是从狭义上。他和他娘还有兄弟姊妹原住通州乡下,父亲在城里的老国企上班,成为不能称为两地分居的两地分居。后来,他老爸出了工伤辞世,二哥就来接班,换成了城市户口。改制后厂子下马,地卖了,人散了,给了二哥几千块钱,叫什么“买断”,他就成了自由人。好在厂子看在他老爸的份上,把起先分给他老爸住又暂归他住的那间集体宿舍给了他,只象征性地收了几个钱儿。后来不知怎么七换八换的,他就成了我们的街坊。
老张家的小五子嘴碎,“二哥长二哥短”地叫个没完,不成想我也不小心秃噜了嘴,跟上叫了两声儿,再后改不过来也就以旧依旧了。许是二哥也不好意思,人前背后的总叫我老大,也算是两折吧。
再者说,二哥后来开上了出租,北京的官称儿叫“的哥”,这么一想,叫他声二哥也就踏实自在了不少。
那天独自去车公庄的“官批”买点儿东西,在公交站等了快半小时也不见来车。正让人最撮火的时候,吱的一声,一辆出租停在车站前。我一看,原来是二哥,许是怕警察甩罚单,他紧着招手急赤巴火地催我上车。原来他还没吃中饭,想着收车回家,正碰见我等公交,算是就手儿捎我回家。正巧我也没吃,又着实有些不好意思,便提议一块儿去解决肚子的问题。
二哥倒也爽快,只“嗯”了一声,算是同意。
车七拐八拐地到了一家临街的饭馆前,二哥停了车:“就这儿吧,方便,快,还算干净,我们常在这儿吃。”
饭馆的名字叫“面中缘”,周边一打量,路两侧还停了不少出租车。按说已经过了吃饭的点儿,可面馆里坐着不少“黄短袖儿”。像是知道我心里琢磨什么,二哥笑了,“干我们这行儿,没什么准点儿,挺喜欢这种饭馆,随来随吃,便当。”我也笑了,总在港台电影电视剧里听见“便当”一词儿,没想到却原来还有着“的哥情结”。
“这地方挺好,斜对面是加油站,前面有厕所,有老小区、新小区,附近还有高校,路边上停会儿车不收费,也没人轰你。”
面是牛肉拉面,大碗6块,小碗5块,除了小摊儿上,如今大约再没有比这便宜的价格了,“的哥”们要个大碗面基本可以吃饱。高压锅里闷着牛肉和肉汤,再给几块钱,还能单加肉。饭馆的小凉菜有十来种,本想着多要几个,二哥赶紧拦住我,“这家的凉菜有特色,盘儿大还可以拼,最多的三种菜能拼一盘儿,咱要上两盘,等于是能吃上六样小菜,便宜实惠。”
老板是北京人,随和客气,称呼人总您长您短的,吃饭的“的哥”大多都和老板熟络,二哥也不例外。听他讲,馆子由姐儿仨共同经营,大约是前些年下了岗,总得干点儿什么,于是就开了这家拉面馆儿。姐弟们关系不错,也不想发什么大财,只是维持生计而已,因而用二哥的话说,心不黑,对来吃饭的“的哥”们挺照顾。就算不吃饭,进来坐坐,歇歇脚,聊聊天,添点儿水什么的,老板都是热情招待。堂屋地上还墩着两只8磅的大暖壶,伙计们随时向里面灌热开水。巧的是那天吃饭时还看到了他家一把超大号的“钢种”壶,印象中从没见过那么大的壶,若细盘盘,恐怕够个古董级的了。
虽说是准备收活儿了,我们也没有要酒,我是不好意思,二哥则是坚决不喝。二哥说是几年前,也是要收工了,想要个“小二”解解乏,可那天的女老板硬是用眼睛盯得他将说了一半儿的话咽了回去,结果也没喝成。二哥边说边哈哈大笑,听起来没有一点儿怨恨老板的意思。这倒叫我对老板肃然起敬,再看看周边吃饭的“的哥”们,真的没有一个桌儿上有酒。
这顿饭很快地吃完了,从那以后,我便和二哥以及许许多多“的哥”一样,经常会记起面中缘,也时不时地会过去吃碗面。当然,我是想喝酒就会要瓶凉啤或者“小二”,因为我终究不是“的哥”,我也不冲着加油站、公厕和附近的新老小区,只是为着一份逐渐逝去的感觉。
编辑/麻 雯[email protected]
二哥不是官称儿,除了我们有数的几个人,肯这样叫他的街坊四邻很少很少。
说不清二哥算不算老北京,无论是从广义还是从狭义上。他和他娘还有兄弟姊妹原住通州乡下,父亲在城里的老国企上班,成为不能称为两地分居的两地分居。后来,他老爸出了工伤辞世,二哥就来接班,换成了城市户口。改制后厂子下马,地卖了,人散了,给了二哥几千块钱,叫什么“买断”,他就成了自由人。好在厂子看在他老爸的份上,把起先分给他老爸住又暂归他住的那间集体宿舍给了他,只象征性地收了几个钱儿。后来不知怎么七换八换的,他就成了我们的街坊。
老张家的小五子嘴碎,“二哥长二哥短”地叫个没完,不成想我也不小心秃噜了嘴,跟上叫了两声儿,再后改不过来也就以旧依旧了。许是二哥也不好意思,人前背后的总叫我老大,也算是两折吧。
再者说,二哥后来开上了出租,北京的官称儿叫“的哥”,这么一想,叫他声二哥也就踏实自在了不少。
那天独自去车公庄的“官批”买点儿东西,在公交站等了快半小时也不见来车。正让人最撮火的时候,吱的一声,一辆出租停在车站前。我一看,原来是二哥,许是怕警察甩罚单,他紧着招手急赤巴火地催我上车。原来他还没吃中饭,想着收车回家,正碰见我等公交,算是就手儿捎我回家。正巧我也没吃,又着实有些不好意思,便提议一块儿去解决肚子的问题。
二哥倒也爽快,只“嗯”了一声,算是同意。
车七拐八拐地到了一家临街的饭馆前,二哥停了车:“就这儿吧,方便,快,还算干净,我们常在这儿吃。”
饭馆的名字叫“面中缘”,周边一打量,路两侧还停了不少出租车。按说已经过了吃饭的点儿,可面馆里坐着不少“黄短袖儿”。像是知道我心里琢磨什么,二哥笑了,“干我们这行儿,没什么准点儿,挺喜欢这种饭馆,随来随吃,便当。”我也笑了,总在港台电影电视剧里听见“便当”一词儿,没想到却原来还有着“的哥情结”。
“这地方挺好,斜对面是加油站,前面有厕所,有老小区、新小区,附近还有高校,路边上停会儿车不收费,也没人轰你。”
面是牛肉拉面,大碗6块,小碗5块,除了小摊儿上,如今大约再没有比这便宜的价格了,“的哥”们要个大碗面基本可以吃饱。高压锅里闷着牛肉和肉汤,再给几块钱,还能单加肉。饭馆的小凉菜有十来种,本想着多要几个,二哥赶紧拦住我,“这家的凉菜有特色,盘儿大还可以拼,最多的三种菜能拼一盘儿,咱要上两盘,等于是能吃上六样小菜,便宜实惠。”
老板是北京人,随和客气,称呼人总您长您短的,吃饭的“的哥”大多都和老板熟络,二哥也不例外。听他讲,馆子由姐儿仨共同经营,大约是前些年下了岗,总得干点儿什么,于是就开了这家拉面馆儿。姐弟们关系不错,也不想发什么大财,只是维持生计而已,因而用二哥的话说,心不黑,对来吃饭的“的哥”们挺照顾。就算不吃饭,进来坐坐,歇歇脚,聊聊天,添点儿水什么的,老板都是热情招待。堂屋地上还墩着两只8磅的大暖壶,伙计们随时向里面灌热开水。巧的是那天吃饭时还看到了他家一把超大号的“钢种”壶,印象中从没见过那么大的壶,若细盘盘,恐怕够个古董级的了。
虽说是准备收活儿了,我们也没有要酒,我是不好意思,二哥则是坚决不喝。二哥说是几年前,也是要收工了,想要个“小二”解解乏,可那天的女老板硬是用眼睛盯得他将说了一半儿的话咽了回去,结果也没喝成。二哥边说边哈哈大笑,听起来没有一点儿怨恨老板的意思。这倒叫我对老板肃然起敬,再看看周边吃饭的“的哥”们,真的没有一个桌儿上有酒。
这顿饭很快地吃完了,从那以后,我便和二哥以及许许多多“的哥”一样,经常会记起面中缘,也时不时地会过去吃碗面。当然,我是想喝酒就会要瓶凉啤或者“小二”,因为我终究不是“的哥”,我也不冲着加油站、公厕和附近的新老小区,只是为着一份逐渐逝去的感觉。
编辑/麻 雯[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