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银在线正式成为中国银联收单成员机构,这也是拥有支付牌照而不接入银联收单体系不多的最后几座阵营之一,其中最大的非支付宝莫属,这次京东与银联的合作,更是让支付宝的阵营中失去了一个重要同盟者,这会不会让它感到春寒料峭呢?
刚刚是2017年开始工作的第二天,在支付领域里就爆出一个“大新闻”:中国银联与京东金融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京东金融旗下的支付公司——网银在线正式成为中国银联收单成员机构。这也是拥有支付牌照而不接入银联收单体系不多的最后几座阵营之一,其中最大的非支付宝莫属,这次京东与银联的合作,更是让支付宝的阵营中失去了一个重要同盟者,这会不会让它感到春寒料峭呢?
在以“京东白条”、“支付宝花呗”、“苏宁任性付”等为代表的消费信贷产品,是这些网络电商企业为了促进自身商品销售,通过对用户消费行为的分析推出的,它对于促进电商自身平台销售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虚拟化”的信用卡,而且在消费、支付场景方面的把握上,比银行信用卡还有先天优势。
但是,这些消费信贷产品也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即只能在电商平台内部进行消化,无法延伸到线下更广泛的消费空间。只有支付宝花呗可以借助支付宝建设的庞大的线下扫码支付终端,通过对使用其扫码支付的消费者进行硬性捆绑“花呗”的形式,让花呗延伸到了线下消费场景中。但是对于京东白条、苏宁任性付等产品来说,由于没有自身的线下收单网络,要想让其走出平台的闭环环境而走到线下消费,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无论是谁都不可能阻止,但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自有消费者的这种需求,无疑是对企业最大的挑战。去年京东白条发行了两款联名卡产品,由此也看出京东有通过联名卡走向线下的愿望。然而发行联名卡的方式并不会为京东带来太多实惠,从产品的角度来看,除了挂上“京东白条”的LOGO和积分兑换“钢镚”等概念外,这张卡也仅仅停留在一张普通的联名卡层面上而已,对于“京东白条”突破自己的“藩篱”走向线下,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但是在2016年9月份,京东开始在测试白条闪付,这对于京东来说才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京东白条作为与信用卡相同的消费信贷产品,它必须通过在消费场景下由贷款人将其支付出去,京东才有可能获得利息收益。信用卡是由银行发行的小额消费信贷产品,同时又具有支付工具的功能,而京东白条在支付工具方面恰恰是其最大的短板,因此只能在京东商城中进行闭环消费,无法向线下这个更广阔的支付领域延伸,这对京东白条的用户也是一种资源的最大浪费。
信用卡只是個人消费信贷的支付“工具”,它的核心在于银行给持卡人的“信用账户”,银行愿意借钱给贷款者,只要能够解决支付环节,至于是否需要一张具体的“实体卡”并不重要,现在发卡银行大力开展现金分期业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随着中国银联大力推动“云闪付”平台的建设以来,支付已经从以前单一的刷卡支付拓展到移动终端支付,特别是以Apple Pay、Huawei Pay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工具的落地,以及银联版的扫码支付上线,让支付场景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此次,京东加入了银联阵营,通过与银联的深度合作方式,银联所有支持云闪付的商户都可以接受与京东白条合作的银行卡而间接地接受京东白条,这就为京东白条从线上走向线下开拓了宽阔的渠道,也让京东白条的支付交易场景化更为丰富。
从这次京东白条与银联的合作中,我们已经隐约看到了未来信用卡“虚拟化”发展的影子,它得益于中国银联云闪付平台的搭建对移动支付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未来银行完全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向消费者实现“空中发卡”,将信用卡号、授信金额等信息加载到消费者移动终端,消费者就可以使用移动终端通过银联云闪付平台实现消费支付。
在签约仪式上,银联总裁时文朝提到为银联定了“五项原则”很精辟,他指出:
不管怎么说,我给银联定了几个原则,适用于和任何人的合作。
第一个原则,中国银联坚持四方模式,不吃独食,我们不和发卡机构争发卡业务,我们不和收单业务争收单业务,我们不和商户争利益,更不和消费者争利益。
第二个原则,坚持事物内在发展的逻辑来合作。我们不起新名词,我们也不忽悠大家伙。我们办任何业务,都按照金融和产业融合的内在客观规律办事。
第三个原则,按照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办事。说一个东西收益率很高,风险很低,这都是骗人的,不合逻辑的。收益高、风险相应也高。我们两家合作不忽悠大家伙。
第四个原则,我们会按照科技的迅猛发展推动金融和产业进步的大趋势来办事。
最后一个原则,按照制度共建、标准共定、多方共赢的原则一起合作。
随着中国消费金融,以及支付市场的不断发展,中国支付产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机会,前不久腾讯的微众银行在其App的We支付页面中加入了“云闪付”功能,京东白条也借路“云闪付”走到线下,都是在与银行卡组织的合作下实现了自身的突破。对于日益壮大的消费金融领域的企业,唯有通过合纵连横实现产业链条的合作,从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把自己做大做强。唯有这样,才能让信用卡产业发展循着一条健康的道路前行。(感谢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供稿,本文作者董峥,我爱卡网主编,信用卡市场资深研究人士。专注于信用卡行业发展、服务营销领域研究多年,从事信用卡产品及服务营销的策划及市场工作。)
刚刚是2017年开始工作的第二天,在支付领域里就爆出一个“大新闻”:中国银联与京东金融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京东金融旗下的支付公司——网银在线正式成为中国银联收单成员机构。这也是拥有支付牌照而不接入银联收单体系不多的最后几座阵营之一,其中最大的非支付宝莫属,这次京东与银联的合作,更是让支付宝的阵营中失去了一个重要同盟者,这会不会让它感到春寒料峭呢?
在以“京东白条”、“支付宝花呗”、“苏宁任性付”等为代表的消费信贷产品,是这些网络电商企业为了促进自身商品销售,通过对用户消费行为的分析推出的,它对于促进电商自身平台销售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虚拟化”的信用卡,而且在消费、支付场景方面的把握上,比银行信用卡还有先天优势。
但是,这些消费信贷产品也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即只能在电商平台内部进行消化,无法延伸到线下更广泛的消费空间。只有支付宝花呗可以借助支付宝建设的庞大的线下扫码支付终端,通过对使用其扫码支付的消费者进行硬性捆绑“花呗”的形式,让花呗延伸到了线下消费场景中。但是对于京东白条、苏宁任性付等产品来说,由于没有自身的线下收单网络,要想让其走出平台的闭环环境而走到线下消费,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无论是谁都不可能阻止,但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自有消费者的这种需求,无疑是对企业最大的挑战。去年京东白条发行了两款联名卡产品,由此也看出京东有通过联名卡走向线下的愿望。然而发行联名卡的方式并不会为京东带来太多实惠,从产品的角度来看,除了挂上“京东白条”的LOGO和积分兑换“钢镚”等概念外,这张卡也仅仅停留在一张普通的联名卡层面上而已,对于“京东白条”突破自己的“藩篱”走向线下,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但是在2016年9月份,京东开始在测试白条闪付,这对于京东来说才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京东白条作为与信用卡相同的消费信贷产品,它必须通过在消费场景下由贷款人将其支付出去,京东才有可能获得利息收益。信用卡是由银行发行的小额消费信贷产品,同时又具有支付工具的功能,而京东白条在支付工具方面恰恰是其最大的短板,因此只能在京东商城中进行闭环消费,无法向线下这个更广阔的支付领域延伸,这对京东白条的用户也是一种资源的最大浪费。
信用卡只是個人消费信贷的支付“工具”,它的核心在于银行给持卡人的“信用账户”,银行愿意借钱给贷款者,只要能够解决支付环节,至于是否需要一张具体的“实体卡”并不重要,现在发卡银行大力开展现金分期业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随着中国银联大力推动“云闪付”平台的建设以来,支付已经从以前单一的刷卡支付拓展到移动终端支付,特别是以Apple Pay、Huawei Pay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工具的落地,以及银联版的扫码支付上线,让支付场景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此次,京东加入了银联阵营,通过与银联的深度合作方式,银联所有支持云闪付的商户都可以接受与京东白条合作的银行卡而间接地接受京东白条,这就为京东白条从线上走向线下开拓了宽阔的渠道,也让京东白条的支付交易场景化更为丰富。
从这次京东白条与银联的合作中,我们已经隐约看到了未来信用卡“虚拟化”发展的影子,它得益于中国银联云闪付平台的搭建对移动支付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未来银行完全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向消费者实现“空中发卡”,将信用卡号、授信金额等信息加载到消费者移动终端,消费者就可以使用移动终端通过银联云闪付平台实现消费支付。
在签约仪式上,银联总裁时文朝提到为银联定了“五项原则”很精辟,他指出:
不管怎么说,我给银联定了几个原则,适用于和任何人的合作。
第一个原则,中国银联坚持四方模式,不吃独食,我们不和发卡机构争发卡业务,我们不和收单业务争收单业务,我们不和商户争利益,更不和消费者争利益。
第二个原则,坚持事物内在发展的逻辑来合作。我们不起新名词,我们也不忽悠大家伙。我们办任何业务,都按照金融和产业融合的内在客观规律办事。
第三个原则,按照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办事。说一个东西收益率很高,风险很低,这都是骗人的,不合逻辑的。收益高、风险相应也高。我们两家合作不忽悠大家伙。
第四个原则,我们会按照科技的迅猛发展推动金融和产业进步的大趋势来办事。
最后一个原则,按照制度共建、标准共定、多方共赢的原则一起合作。
随着中国消费金融,以及支付市场的不断发展,中国支付产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机会,前不久腾讯的微众银行在其App的We支付页面中加入了“云闪付”功能,京东白条也借路“云闪付”走到线下,都是在与银行卡组织的合作下实现了自身的突破。对于日益壮大的消费金融领域的企业,唯有通过合纵连横实现产业链条的合作,从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把自己做大做强。唯有这样,才能让信用卡产业发展循着一条健康的道路前行。(感谢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供稿,本文作者董峥,我爱卡网主编,信用卡市场资深研究人士。专注于信用卡行业发展、服务营销领域研究多年,从事信用卡产品及服务营销的策划及市场工作。)